亦藥亦毒論附子_第1頁
亦藥亦毒論附子_第2頁
亦藥亦毒論附子_第3頁
亦藥亦毒論附子_第4頁
亦藥亦毒論附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DOC格式論文,方便您的復制修改刪減“亦藥亦毒”論附子(作者:單位:郵編:)【摘要】 附子一品,亦藥亦毒,亦正亦邪,歷代醫(yī)家在臨床實踐中 取得了非凡之療效,在附子的使用指征,即舌、脈、神 3點,以及使 用劑量,炮制和煎煮方法等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對于附子的毒性進行詳細闡述,并提出解毒之法?!娟P鍵詞】 附子;炮制;藥物毒性附子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子根。因其附生于母根烏 頭之上,如子附母,因名附子。附子乃中藥“四大主藥”之一,明張景岳將此四藥,即人參、熟地黃、大黃、附子稱為“藥中四維”。 此“藥中四維”為保命全形之要而當仁不讓。淮南子曰:“天下之 物,莫兇于雞毒(烏附之毒)?!?/p>

2、遂令畏懼之人“甚至終身行醫(yī),而終 身視附子為蛇蝎”。附子一品,真可謂亦藥亦毒,亦正亦邪。然而“能 用毒藥,方為良醫(yī)”,若能揚附子宏效之長,避附子峻毒之短,醫(yī)之 能事畢矣。1附子之用1.1歷代醫(yī)家對附子的應用 古時善用附子者,當首推醫(yī)圣張仲景。傷寒論凡113方中,用附子者23方,金匱要略265首方中, 亦有23方用之者。其中,附子或配干姜以破陰回陽,主治陰盛格陽 之證;或配甘草、干姜以回陽救逆,主治少陰陽衰,陰寒內盛之證; 或配桂枝、甘草以溫經散寒,除濕止痛;或配白術、甘草以溫陽健脾,“并走皮中而逐水氣”;或配細辛,走經竄絡,入髓透骨,啟閉開竅, 以破散陰寒凝結;或配以麻黃,溫經助陽以發(fā)汗;或配

3、薏苡仁,溫通 陽氣,緩急除痹,排膿開癰,諸凡種種,可見僅此一味附子,便被張 仲景運用得縱橫貫通,左右逢源。從小處看它是一味藥,從大處看便 是一首方,作為一味藥,附子在不同的配伍結構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 作為一首方,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內在的法度。自張仲景開附子應用之先河,后世諸家亦多有繼承與發(fā)展。如唐孫 思邈在繼承了張仲景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的基礎上,于千金要 方之中創(chuàng)立溫脾湯,熔附子、大黃、人參、干姜、甘草于一爐,意 在溫下冷積。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謂“一切虛寒,并皆治 之”的姜附湯。宋嚴用和濟生方中回陽散,用大附子 3枚,配 姜汁半盞,冷酒半盞,調服,可治“一切冷氣”。宋陳自明婦人 大全良方中

4、有參附湯,功在益氣回陽固脫。再如宋許叔微普濟 本事方中治療“腎氣上攻,項背不能轉側”的椒附湯,明代普濟 方中治療“小便不通,兩尺脈俱沉微”之附子散,明陶節(jié)庵傷 寒六書中創(chuàng)立的回陽救逆湯,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中創(chuàng)立的急 救回陽湯,等等,都是應用附子之佳效良方。此外,尚有清鄭欽安 之善用附子者,時人頌為“鄭火神”,又稱“姜附先生”,譽及云貴川,聲名鵲起。近代云南四大名醫(yī)之一的吳佩衡,每以大劑附子力挽沉疴, 膽識兼?zhèn)洌颢@“吳附子”之雅號?,F(xiàn)代名醫(yī)范仲林,以善用大劑附 子治愈諸多疑難病癥,而有“范火神”之譽?,F(xiàn)代名醫(yī)祝味菊,重視 扶陽,廣用附子,人稱“祝附子”,章次公先生曾在祝味菊傷寒質 難一書的序言中

5、說,他非常佩服祝味菊用藥“心狠手辣”。眾多醫(yī)家,在廣泛的臨床實踐中大量地應用附子,取得了非凡之療效,并積 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1M2O1.2附子的使用指征 張仲景使用附子常以“脈沉” “脈微細”“脈緊” 等脈象一錘定音,此外,還指出“但欲寐”“小便色白者”等指征。清鄭欽安醫(yī)理真?zhèn)鳉J安用藥金針云:“無論一切上下諸病,不問男女老幼,但見舌青,滿口津液,脈息無神,其人安靜,唇口淡 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熱飲,二便自利者,即外見大熱,身疼頭痛, 目腫,口瘡,一切諸證,一概不究,用藥專在這先天立極真種子上治 之,百發(fā)百中?!?3所謂“用藥專在這先天立極真種子上治之”即 指用藥當扶陽抑陰,當用附子之類。再如,

6、惲鐵樵對附子的使用提出 了 3條辨證要點:一是“脈硬有汗”,二是“舌色干枯”,三是“肌膚 津潤”。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附子使用指征之重點可概括為 3個字:舌,脈, 神。一是舌暗淡質潤,口淡不渴,渴喜熱飲,正如傷寒論附子湯 條所謂“口中和”。二是脈象當為沉微細弱無力,即“脈微細”;若寒 邪盛者,脈當沉緊,正所謂“脈硬”。三是精神不振,甚則精神萎靡, 似睡非睡,睡不實,似醒非醒,醒不清,正所謂“但欲寐”。1.3附子的使用劑量張仲景之用附子多以枚數(shù)論計,少僅一枚,一般多用二、三枚。傷寒論中烏梅丸用附子至 6兩,此乃全 書中最大劑量,然并非一次口服量。目前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附子使用劑量為3 g擬,

7、15 g。然由于對附子認識及應用經驗之不同, 使用附子的劑量尚存爭論,故諸家多有差異。小到不足克重,大到斤 許。尤其四川火神一派諸家用附子多為大劑,如吳佩衡、范仲林等人 用附子之量一般都在30 g以上,甚則多至200 g-300 g,最多有用 至500 g者。不論諸家用量如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之人,體質不同,對 附子耐受性各有差異。筆者曾遇用附子最多至60 g使顯效而無中毒者,亦有僅用10 g而效乏卻致出現(xiàn)周身麻木之中毒者。因此,應用 附子之量尤當慎重,應從小劑量開始,如無不良反應,再逐漸加量, 采用遞增的方式。取效后不必再加量,并以遞減的方式,逐漸減量, 如此比較穩(wěn)妥。2附子之毒2.1

8、藥即是毒,毒即是藥清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云“凡物性之偏處則毒,偏而致無可加處則大毒?!庇墒强梢?,藥性寒熱溫 涼各具其偏性,其中熱比溫偏,”毒性”當然也大。顯然,在中醫(yī)學 看來,附子之毒,全因其大辛大熱、純陽燥烈之性,其偏性愈大,則 毒性愈大。若人處于陽氣敗亡之時,則當用附子大熱之偏,以偏糾偏, 方可救逆回陽。可見,我們用附子,用的就是它的“偏性”,即用的就是它所謂的“毒”。換言之,不偏不毒,則不用之。2.2附子中毒之征服用附子中毒之征,其實仲景已有描述,在傷 寒論桂枝附子湯方后載:“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钡珡堉倬安⒉?認為這是中毒的表現(xiàn),而認為此乃服藥后藥物驅邪作用之反應,故曰:“勿怪,此以附

9、子、術,并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焙?世醫(yī)家通過大量實踐觀察,概括出附子中毒之表現(xiàn)為:頭暈,心慌, 唇、口、舌及四肢麻木,說話不爽利,繼而出現(xiàn)惡心、嘔吐,煩躁不 安,嚴重者會出現(xiàn)昏迷,四肢肌肉抽搐,呼吸急促,皮膚濕冷,血壓、 體溫下降,心律不齊,甚至死亡。2.3附子解毒之法服用附子中毒后,應立即米取解毒措施搶救。古今常用之藥為大劑甘草、防風、肉桂、綠豆、黑豆、大黃、蜂 蜜等急煎內服。現(xiàn)代可用高錳酸鉀或濃茶反復洗胃。 若患者出現(xiàn)迷走 神經興奮之表現(xiàn),如心動過緩、傳導阻滯等可用阿托品;對異位心律 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明顯者,則應用利多卡因。此外還需 對癥治療等。3附子的炮制與煎煮

10、法3.1附子的炮制 附子炮制法自古有之,漢代有火炮法,考張仲景金 匱玉函經卷第七方藥炮制云:“附子之類,皆破解,不口 父咀,或炮或生,皆去黑皮,刀刮取里白者,故曰中白?!绷禾蘸?景本草經集注云:“凡湯丸散,用天雄、附子、烏頭、烏喙、側 子,皆火唐灰火炮炙,令微坼,肖U去黑皮乃秤之。惟姜附子湯及膏酒 中生用,亦削去皮乃秤,直理破七八片。隨其大小,但削除外黑尖處 令盡”。晉代肘后方載有炒炭法。唐代有蜜炙法、紙裹煨法。宋 代有水浸法、醋浸法,姜制法,鹽制法。明代有地黃制法,甘草湯炒 法等。現(xiàn)代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鹽制、漂制、蒸制、煮制、砂炒和甘草 黑豆制等。生附子通過炮制,使毒性降低,安全性增強,便于內

11、服, 并且利于儲存4。3.2附子的煎煮法 除了予以適當?shù)呐谥瓶墒垢阶拥亩拘越档停?安全 性提高之外,合理充分地煎煮也是安全有效地運用附子的必要手段。 多數(shù)醫(yī)家主張附子應先煎、久煎1-3 h不等。如吳佩衡主張附子應先 煎3 h,口嘗不麻再與他藥同煎。然而,張仲景于傷寒論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方后皆云:“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干姜附子湯、白 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方后皆云:“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逼浼逯蟮?時間很短,這種煎煮方法尤其值得后人研究。 現(xiàn)代也有人搶救急危重 癥患者垂死之時,用大劑量附子劑,開水煮藥,武火急煎,隨煎隨服, 不分晝夜,頻頻喂服,??赏齑菇^欲散之陽于危難之時,而多獲良效。 4小結附子一品,亦藥亦毒。其實,天下本無不偏(毒)之藥,亦無不偏(毒) 之病。醫(yī)者原以藥之偏(毒),矯病之偏(毒)。如對證,毒藥亦仙丹, 不對證,谷食皆毒藥。正如清鄭欽安云:“病之當服,附子、大黃、 砒霜,皆是至寶;病之不當服,參、芪、鹿茸、枸杞子,都是砒霜?!?無論病家、醫(yī)士,只當講求病系于何病,法當用何法,方當處何方, 藥當疏何藥,對準病情,寒熱溫涼,皆在所用,無好無惡,揚長避短, 趨利避害,妙手空空,無不見效。若不論病之是非,而議藥之可否, 寒者畏其泄,熱者畏其燥,醫(yī)者紙上談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