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一節(jié)儒家文化的興起與發(fā)展 一、儒學的興起 1.儒與儒學 儒學,即儒家之學的簡稱,指由孔子創(chuàng)立的, 以仁、義、禮、智為基本學術思想體系的 一種學術思想。 1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儒學的興起 儒學,是在我國上古時期古典文化長期積累和 發(fā)展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 儒學的起源,說法亦多,概而言之主要有三種: “王官”說, “世變”說, “道統(tǒng)”說 。 .儒學的幾個發(fā)展階段:先秦子學;兩漢經(jīng)學;魏晉 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當代新儒學。 2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二、儒學的奠基及其形成先秦儒學 .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的成就 第一,孔子總結了堯、舜、禹、 湯、文、武、周公以來貴族階級的統(tǒng)治經(jīng)驗,把它融入到自
2、 己的理論之中,形成了個人系統(tǒng)、完備的思想主張。 第二,孔子興辦私學,培養(yǎng)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奮力 宣傳和實踐自己的思想主張。 第三,孔子整理“六經(jīng)”,使之成為儒家的經(jīng)典。 3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孔子的思想 第一,聽天命、盡人事的人生哲學 第二,人道主義倫理觀 第三,“以德為政”的歷史觀 第四,“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第五,中庸之道 中國思想史 資料孔子(一) 4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其人 ()孟子的思想 第一,天命觀 第二,性善論 第三,道德倫理觀 第四,仁政、王道學說 5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1)荀子其人 (2)荀子的思想 第一,人力勝天的樸素唯物觀 第二,人性本
3、惡的價值倫理觀 第三,“法后王”的歷史進化觀 第四,從“分”到“群”的社會觀 6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1、墨家對儒學的批評、墨家對儒學的批評 墨子,約在公元前468年 前376年(一說前479年前381年) 墨氏,名翟,魯國人。墨子是我國 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立 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傳世。 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 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jié)用、尚賢 為支點。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 (“天下學術,不歸儒,就歸墨”) 7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1、墨家對儒學的批評、墨家對儒學的批評 (1)關于愛人主
4、張“愛無差等”、“兼以 易別”。 (2)關于天命、鬼神 “非命”、“天 志” (3)關于喪葬和音樂 8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1)道家思想簡介 道家與道教的區(qū)別:道家思想是一種哲學派 別,道教是一種信仰。 (2)老子及其思想 A 道法自然(宇宙觀)(宇宙觀)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she B 反者道之動(辯證法)反者道之動(辯證法)老子第二章老子第二章.shs C 無為而治(政治觀)無為而治(政治觀)老子第三章老子第三章.shs D 不為天下先(人生觀)不為天下先(人生觀)老子老子67.shs老子老子 67.shs 中國思想史資料老子(一) 9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l)關于仁義道德(棄仁絕義) “大道 廢
5、,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 和,有孝慈” 。 (2)關于治國理論 (無為而治)“以智 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 (3)關于理想社會 (小國寡民)“同于 禽獸居,族與萬物并”。 10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 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 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 這為后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 效的理論依據(jù),后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 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 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11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l)關于治國手段 “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 法必明,令必行”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 一斷于法”
6、 。 (2)關于君臣、君民關系 主張建立極端專制 獨裁的政體,卿相大臣必須絕對服從君主。 (3)關于用人 尚法不尚賢 (4)關于戰(zhàn)爭 堅持以兼并戰(zhàn)爭統(tǒng)一中國 12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1.何為易經(jīng)? 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包括易 經(jīng)和易傳兩個部分?!敖?jīng)”記 述了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辭 和爻辭,在周初主要作為占卜資料; “傳”是后人對“經(jīng)”的解釋,并對 “經(jīng)”的思想加以闡發(fā)。 13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周易最基本的東西是 “陰”“陽”兩個符號,“”是 “陽”,“-”是“陰”。由這兩個 符號,連疊三層,組成八卦;乾、 坤、坎、震、巽、離、艮、兌。: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
7、 ” 14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八卦符號: 乾:乾三連坤:坤六斷震:震仰盂艮:艮覆碗 離:離中虛坎:坎中滿兌:兌上缺巽:巽下斷 15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16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周易有“經(jīng)”,自然有“傳”。 易傳有七個部分,十篇,所以 叫做“十翼“意思是說這十篇文字 是“經(jīng)”的羽翼。十翼七種十 篇是:彖傳, 象傳 ,文 言, 系辭 , 說卦, 序卦, 雜卦。 17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易傳利用易經(jīng)的框架結構,創(chuàng) 立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成為儒家經(jīng)典 中最富哲理的著作。易傳思想體系由 “天道”,“地道”,“人道”三部分組 成,涉及內容十分龐雜,總其要大抵包括 陰陽觀念與禮治思想兩個方面。陰陽觀念 是易
8、傳的核心內容,是貫穿天道、地 道和人道的總規(guī)律。 18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易傳的禮治思想,至少在兩個方面發(fā) 展了春秋以來的儒家學說。一是為“禮制” 提供了成立以家長統(tǒng)治為核心的家族制統(tǒng) 治理論基礎。二是以法制思想補充禮治。 19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一、漢初儒學的復興 1.“黃老之治”與漢初儒學 黃老思想,據(jù)說是將傳說中的黃帝和老 子思想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思想體系,實際上 這一思想是老子思想與戰(zhàn)國時期法家刑名思 想相結合的產(chǎn)物,它主張“靜作相養(yǎng),德瘧 相成”,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20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2. 漢初儒學的復興 儒家在漢初黃老盛行的情況下 ,能夠復興,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
9、漢初黃老思想統(tǒng)治下的寬松學術環(huán)境 為儒學的復興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 第二,劉邦對儒學態(tài)度的轉變?yōu)槿鍖W的復興 提供了方便。 第三,黃老思想統(tǒng)治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給 儒學的復興,進而走上政治舞臺創(chuàng)造了機會。 第四,漢初儒家知識分子的不懈努力,是儒 學在漢初復興的內因。 21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3.董仲舒及其思想 君權神授論,是建立在其大一統(tǒng)理論基 礎上的一種專制統(tǒng)治理論。 天人感應論,是將陰陽五行(“天”) 與王道政治(“人”)結合起來,并認為二 者會彼此影響、相互應證的一種理論。 三綱五常論,是董仲舒根據(jù)儒家倫理思 想提出的一種封建倫理觀。 22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1.經(jīng)與經(jīng)學 所謂經(jīng)學,就當時而言
10、,含有 “經(jīng)世之學”的意思。但就今天的 理解而言,所謂經(jīng)學,就是指解釋、 闡述和研究儒家經(jīng)典的那套學術。 2.從“六經(jīng)”到“十三經(jīng)” 23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24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25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1)漢代的“五經(jīng)”和“七經(jīng)”: 詩經(jīng) 、尚書、 禮記、周 易、春秋 東漢加孝經(jīng)、論語合為“七經(jīng)” 26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2)唐代的“九經(jīng)”和“十二”經(jīng) 周易、 詩經(jīng)、 尚書、周禮、 儀禮、禮記、左傳、公羊 傳、谷梁傳、 后加論語、孝經(jīng)、 爾雅共 十二經(jīng) 27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3)宋代的“十三經(jīng)” 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 儀禮、禮記、左傳、公羊 傳、谷梁傳、論語、孝經(jīng)、 爾雅、孟子
11、。 中國思想史資料十三經(jīng)總目錄.doc 28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兩漢經(jīng)學最大的門派之別是今文經(jīng)學派 與古文經(jīng)學派 。 所謂“今文經(jīng)”,是指用兩漢時期通行 的隸書書寫的五經(jīng)經(jīng)書,研究這種經(jīng)書的學 問稱為“今文經(jīng)學”;“古文經(jīng)”是指以兩 漢以前的文字書寫的經(jīng)書,研究這種經(jīng)書的 學問稱為“古文經(jīng)學”。 29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前后兩次,歷時 共二十年。數(shù)以千計的官僚士族、太學生及 郡國生徒遭到誅殺。經(jīng)過這種打擊,經(jīng)學的 根莖幾乎被摧殘殆盡,衰落已成定局。 如果說漢代經(jīng)學之衰,政治斗爭對它的打 擊是外部原因的話,鄭玄等對經(jīng)的注解,則 是從經(jīng)學的內部瓦解了它的體系。 30中國思想
12、史專題研究 1玄學的產(chǎn)生 2.玄學的發(fā)展階段 3.玄學在中國思想史中的地位 4.玄學對儒學的改造 5儒學與佛學 31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1玄學的產(chǎn)生 所謂“玄學”即“談玄”之學,“言及玄 遠而玄虛”。它是在漢魏時期經(jīng)學衰落,政 治斗爭尖銳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其主 要特點是“援道入儒”,力圖使儒道合為一 體,其討論的中心問題是“名教”(倫理綱 常)與“自然”(道)的關系。 32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一般認為,魏晉玄學前后分為三個階 段,形成了三個派別:一派是正始年間何 晏、王弼的貴無論,一派是西晉中期裴 wei的崇有論,一派是稍后郭象的無無論。 33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玄學在中國思想史有重要的
13、地位 (1)玄學是上承漢學下啟理學的關鍵性 環(huán)節(jié)。 (2)在學風上,一掃漢學的煩瑣。 (3)形成了調合儒道的新的思想體系。 34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4.玄學對儒學的改造 (l)用玄學虛無本體之道改造了儒學的政治倫理 之道。 (2)主張“圣人體無”,把“無為”視為儒家理 想人格一一圣人的最高德性。 (3)把玄學追求超言絕象的抽象原則和義理的學 風帶進了儒家經(jīng)訓中,拋棄了漢儒粗俗的天人感 應論的神秘內容和煩瑣、迂腐的經(jīng)訓形式,開創(chuàng) 了儒學重義理而疏訓估的魏晉新學風。 (4)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名教與自然的矛盾。 35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3 儒學與佛學儒學與佛學 儒佛之間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分 歧 ,主要圍
14、繞“儒佛異同”,“夷夏之 辯”,“沙門是否應敬王事”等問題展 開。爭論的結果,非但沒有加劇雙方矛 盾,相反卻促進了二者的初步交融。 儒佛間爭論最激烈的便是神滅與不滅 的問題。 36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一、理學的崛起和發(fā)展一、理學的崛起和發(fā)展 1理學的產(chǎn)生理學的產(chǎn)生 理學,即性理學,又稱道學,是一種附理學,即性理學,又稱道學,是一種附 會經(jīng)義解說天人性命之理的學說,從思想淵會經(jīng)義解說天人性命之理的學說,從思想淵 源上講,它是以儒學為主干,糅合佛道等思源上講,它是以儒學為主干,糅合佛道等思 想為一體的學說,由此區(qū)別于兩漢經(jīng)學而被想為一體的學說,由此區(qū)別于兩漢經(jīng)學而被 所稱為所稱為”新儒學新儒學”。
15、 37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一是注重義理 二是注重性理的探討 三是為封建綱常倫理提供了精致的理論基礎。 38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二程的理學體系,包括如下內容: (1)天理論 (2)人性論 (3)修養(yǎng)論 二程學說,奠定了理學基礎,集中體現(xiàn) 了北宋理學的基本內容。 39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l)理氣論 (2)心性論 (3)格物致知論 ()朱熹思想中 的辯證法思想 40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心學,又稱“良知之學”, 是理學的一個流派。 心學的集大者是明代的王守仁 。 王守仁心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仁政思想 (2)心學思想體系 王守仁心學, 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三個命題。
16、41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42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1、宋明理學的影響、宋明理學的影響 、理學的弊端、理學的弊端 、明清學者對理學的批判、明清學者對理學的批判 43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1、宋明理學的影響、宋明理學的影響 宋明理學對后世影響深遠,由朱熹發(fā)展 并集大成的理學,成為其后幾百年封建社 會的統(tǒng)治思想。 、理學的弊端 理學發(fā)展到明中葉以后,日益暴露出它 難以克服的種種弊端。 44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明中后期,以羅欽順、王廷相、呂坤等 為代表的一批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學 者,從認識論和人性論等方面對理學進行 了批判。 45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1、實學思潮的興起 所謂實學,是一種實際致用之學、是
17、相 對于理學專務空疏、清談圣經(jīng)而言的學 說。 實學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黃宗羲、顧 炎武、王夫之等。 46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清代漢學又稱考據(jù)學、樸學、清學, 或乾嘉之學,它以考證為主要研究方法, “其研究范圍,以經(jīng)學為中心,而衍及 小學、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章 制度、金石、???;緝逸等等,而引證 取材,多極于兩漢”(梁啟超清代學 術概論),故名“漢學”。 47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清代漢學對儒學的主要貢獻在于: (一)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儒家經(jīng)典及古籍文獻。 (二)發(fā)展和開拓了一批新的研究領域。 (三)綜合并創(chuàng)立了諸多系統(tǒng)的學術研究方法。 (四)樹立了崇事實、尚證據(jù)、貴創(chuàng)見的治學 新風。 48
18、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四、當代新儒學的興起 1新文化運動與傳統(tǒng)儒學的終結 新文化運動為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 方教育的人發(fā)起的一次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 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 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tǒng)純正的中國文化,并傳播馬克思 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 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 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 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并成為五四運動的先 導。 49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現(xiàn)代新儒學:20世紀20年代產(chǎn)生,以接續(xù) 儒學“道統(tǒng)”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學為 特征,力圖恢復儒家傳統(tǒng)的本體和主導地 位,并以此為基礎來吸納融合西學,以謀 求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在現(xiàn)代化條件下的 出路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 50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2傳統(tǒng)儒學的終結與現(xiàn)代新儒學的 興起 本世紀初傳統(tǒng)儒學受到“西學東漸” 的強大沖擊,為了復興儒學,確立儒學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主導地位,梁漱溟、張 君勵、熊十力、馮友蘭、賀麟、唐君毅、 牟宗三、徐復觀等援西學入儒,掀起了 一股新的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連鎖店統(tǒng)一裝修合同
- 二零二五簡易場地租賃協(xié)議合同書范例
- 車輛質押借款協(xié)議書
- 二零二五版合同范例配電箱供貨合同模板
- 汽車咨詢服務合同二零二五年
- 護理品牌工作方法
- 研究成果展示與應用報告
- 新產(chǎn)品發(fā)布會-攜手共創(chuàng)未來
- 東北玉米采購合同樣本
- 班級計算機技能培訓的安排計劃
- 八年級下寫字課
- 入伍簡歷當兵簡歷.doc
- 前列腺癌臨床路徑(最全版)
- 國家旅游局新版團隊出境旅游合同模板
- 管道探傷焊口計算表
- 4S店三表一卡標準模板
- 南京地鐵四號線風井主體結構施工方案
- 高中生物競賽 第九章 染色體畸變課件
- 四年級下冊《小數(shù)的意義和性質》整理和復習
- 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對比分析
- 3萬高爐轉爐混合煤氣柜技術規(guī)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