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草書_第1頁
如何寫好草書_第2頁
如何寫好草書_第3頁
如何寫好草書_第4頁
如何寫好草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如何寫好草書草書之難,在于草書將篆隸楷行諸體之筆意融會貫通渾然一體,卻又不可得見端倪。對此,劉熙載說得好:“草書之筆劃,要無一可移他書,而他書之筆意,草書卻要無所不悟”。草書之難,又在于點劃與點劃、結體與結體、此行與他行有著連綿不斷地緊密呼應關系,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草書之難,還在于一字數(shù)體,或同體異字,其變化“似無定則”,而又“毫厘必辨”,有著嚴格變化的限度。如“知、去”等。草書之難,還是在于通過線條所組成的形體,表達書者的素養(yǎng)、人品、氣質、閱歷和思想感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表達的越深刻、越強烈,藝術的境界就愈高。草書之難甚多,蔡希

2、綜法書論中說草書尤難。包世臣曾“自謂于書道頗盡其秘”也說“惟草書至難”。草書自身正其律,篆書備其骨,楷書規(guī)其法,還要做學問、立人品,確實很難。面對這些尤難、至難,我們是退避三舍?還是知難勇進?“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認為只要肯于、敢于、恒于實踐和探索,一定會達到理想的黃金彼岸。今天不打算深談學術方面的理論,只想就我們初學草書一些實際問題和簡括知識性問題談一點看法。一、要學草書,先認識草書草書分章草、今草、狂草。今草是從章草演變而成的。章草和今草各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今天主要講講今草。今草(包括狂草)有兩個基本要領楷書的法度。草書的自身規(guī)律。楷書的法度,簡說之,就是依照楷書的點劃結體意識去寫草

3、書,把簡化了的草書點線筆筆交待清楚,使人看了一點一線既相互連帶,又各自獨立的形狀。草書的自身規(guī)律,一是線條長使轉盤旋幅度大,有獨立之字,有連綿之字,有的甚至數(shù)字相連。二是“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嚴格界定。三是相互借用,上字之終而為下字之始,有的運用符號代替,如可以代替“言、水”等偏旁。草書規(guī)矩只準豎連,不準橫連等等。如果不先摸清這一規(guī)律,匆忙落筆,超出規(guī)范,便成天書。盤旋使轉幅度大小掌握不住,便成為另外之字,如“知、去”?!苞樣安粊砬锷?,葦花伴宿路瀼瀼”,“”就是符號,這些符號可寫成“、”。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后卻書書不得。其書字符號的兩點之末,便被“不”借為開始?!靶D幅度大如仙”,如果仙字

4、不以楷則完成,便會寫成心字。類似了心字。于右任先生說過:“余中年學草,每日僅記一字,二三年間,可以執(zhí)筆”。今日我們可以借鑒此法,更以邊學邊識,邊學邊記,找出規(guī)律,熟悉面貌,謹記法度,乃為學草者第一要務。怎樣識。先將所臨之帖的字去識。識所臨范本的文詞大意,了解他書寫時特定的背景,分析其思想情懷和藝術構思。識使轉大小,收與放的程度。如果臨前不識,就會像孫過庭所說:“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二、欲學草書,先背草帖草書特點是筆意連綿,一氣呵成,使干、濕、濃、淡合理分布,揖讓有度,顧盼生情,縈繞盤旋,氣韻貫通,下筆果斷,才能神生紙上。前人法帖往往如是,我們臨寫時宜得如是安排,才能達到入帖手段。臨習

5、草書與臨習其它書體不盡同者,章法與點劃結體是同步進行的。這是因為草書連綿不斷,迂回曲折,變化多端,意到筆隨所決定的,它有著易見的整體感。由于這些點、線的忽長忽短,驟提驟按,急轉又折,方虛即實的瞬間變化,和連綿不斷的態(tài)勢,一著筆便要果敢進行,不允許片刻思考,若不先讀熟記內容及這些變化,怎能落筆果敢,進入碑帖,再出碑帖之目的呢?背什么?背內容。背字的態(tài)勢和字與字牽連的搖擺動勢,將其體察所得,默記在心,把范本上靜的筆劃,演練成動的形質。既背墨劃的使轉成字,也要背這些墨劃之間所呈現(xiàn)的空白。使轉大小和空白留法,往往形成這個書家的面貌。古人所說的“細玩熟觀”、“學而思,思而學”的經驗是可取的。力求從字間、

6、行間、整篇布白的深入理解,加強記憶,可獲四美:即線條美、結體美、節(jié)奏美、意境美。清代姚孟起說:“古碑貴熟看,不貴生臨,心得其妙,筆始入神”。是臨帖可貴的經驗談。三、寫草書要乍徐忽疾,驟提即頓的互換用筆草書要先立大調子,強調韻律和節(jié)奏感。在一幅字內,其躍動現(xiàn)象,時而如大海波濤,時而如平湖微波,因而在用筆上就不能像其它書體用力均勻。有時則須大起大落以通身之力送之,有時則輕提出筆偶相帶過。有的則速到迅雷不及掩耳連綿不絕。如張旭古詩四帖中“難之以萬年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有的則緩以會心,筆斷意連。如“王子復清曠,區(qū)中實譁囂喧”。乍徐忽疾,瞬間即換的用筆同時,還要驟提即頓的迅速交替,方能達到體意連綿,

7、筆意奔放,有旋律和節(jié)奏的特色來,如果提高到創(chuàng)作上來說,才能使你的筆墨淋漓盡致的抒發(fā)情懷,表達個性。疾徐的交替和提頓的轉是隨著字的態(tài)勢和連綿起伏的氣勢以及感情的變化而不斷進行的,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大家今后在實踐中去體會和驗證。宋·黃庭堅草書作品(局部)四、寫草書的執(zhí)筆高低與運力一般說寫草書執(zhí)筆要高一些,手掌要空虛,長鋒筆的筆桿相應的也較長,能執(zhí)到2/3處為適應,這樣易于靈活表達草書的使轉,從物理上講如執(zhí)筆過低,上部重力大,不易駕馭,執(zhí)于頂端,則力不易貫注于筆鋒。前人云:“一筆一劃,均須以通身之力送之”。為了把力送入紙底,也是執(zhí)筆桿2/3處為宜。初學時提倡的手掌豎起,此時的手掌則宜于斜

8、下,立勢與臨習其它書體一樣,但必須闊胸、臂開、手遠,眼觀全紙,其神必爽,其力充分得到發(fā)揮。唐·懷素自敘帖(局部)五、草書的墨法草書的韻味在于墨的體現(xiàn),運用得好會呈現(xiàn)出豐富的變化。由于筆的巧妙運用和宣紙獨具的效果,起始、運行、終止,便會出現(xiàn)干、濕、濃、淡、枯的多層次變化,使我們的草書干則生險勁,濕則呈潤腴,濃則見沉厚,淡則顯典雅,枯則示老辣。墨分五色,就是以這種用墨方法來區(qū)分的。用墨的多層次,是由本人功力、熟練程度和個性來達到的。墨的層次不同,可以出現(xiàn)其人其書的特色。如清代王文治喜用淡墨,格調則高雅;顛張醉素喜用濃墨,格調則雄勁古樸。功夫欠缺者宜用稍淡的墨,若用濃墨則易滯筆。功夫具備者

9、,可用濃墨,所書線條則筆力沉厚。(據(jù)說有的人不能寫宣紙,有的人用濃墨則咬牙切齒,枯則拋骨露筋,皆功力不到之故)。墨有死墨活墨之分,死墨原因有二:宿墨所致。只有筆墨功夫,而缺少書外功夫的靈氣所出現(xiàn)的死板。反之有筆墨功夫與書外功夫相默契的書者,功夫越強則意境愈深,而宿墨亦會變成活墨,出現(xiàn)奇趣和神采。書法有二韻:一為墨潤(韻),二為氣韻。氣韻貫通之字,而少墨潤,猶如妙齡體巧姑娘,身材窈窕而皮膚粗糙損其色一樣。我們在一般吸水紙上臨習用墨,可用任其調和,如寫在宣紙上,則將墨汁2/3,水分1/3調勻即可,如果再能用墨多磨幾下,寫起字那墨之潤感,就會如磨墨一樣。東晉·王羲之“一筆書”大道帖六、寫草

10、書宜提筆用鋒草書的筆劃美在筋力為勝,從勁挺中呈現(xiàn)立體感,這種效果是提筆用鋒得來的。何謂鋒?即筆中透明的部分。筆分三分,鋒筆頭先分成兩個等分,將下端一半再分成三部分,用底端為一分筆,2/3處為二分筆,再上為三分筆。一般用一分筆摻以二分筆為佳,最大量用到筆頭的一半。草書用鋒要先裹后鋪,提筆運行。這里要強調一下,提是經常的,頓時暫時的,且頓也是在提著的頓。提分為二:一曰實提,一曰意提。頓是意提中的頓。筆的運行中,要不時翻轉筆面,節(jié)節(jié)換筆。因為筆分八面,會用可達四面,精到者可用八面。有人(慶福)看到我筆中少墨已不能進行時,我還能繼續(xù)寫下去,之后問我是什么原因,答曰:這是尚會用筆之故。我可以這樣說,如果

11、還有些特長的話,就是筆中之墨與別人相等,我能多寫幾個字而已。唐·張旭草書作品七、草書的章法草書筆劃,點線連綿,長短殊異,形體大小亦懸殊較大。且字有字態(tài),行有行勢,欹側傾斜,變化萬千。學書布局,甚感茫然。此時應該抓住主要矛盾,任你千變萬化,我力求重心穩(wěn)當。以楷書的原理,使“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的要求,揮運在你假想的軸線之上。注意有五:要注意主筆劃、主字的運用,如“知、去”。要注意欹側相柱,險絕救應的去掌握重心的措施,即一字有一字的重心,一行有一行的重心,一章有一章的重心。要一氣呵成,氣韻貫通。要點劃互盼,字字牽情,相揖相讓,行間呼應。落款的字與正文的字相一致,正文緊密則款字緊密,正文疏朗,則款字隨之。依據(jù)內容該窮款則窮款,該富款則富款。視其正文而定之。用印甚有講究,地點、大小都受內容和款字的約束力。草書最能抒發(fā)書者的性情和個性,由于感情作用于筆端,揮運起來,往往超越界定之外。這種率意天成的章法,神采盎然,看似無法而法在其中。這種成功的章法來源于兩個前提:學習傳統(tǒng),出入碑帖,融會貫通,胸中儲有呼之來揮之去的萬千形象。嫻熟的筆墨技巧,對詩文的真正理解,感情的激發(fā),并作用于書法作品之中。張旭草書 古詩四帖八、范本的選擇初學應以孫過庭書譜為宜。書譜有四個主要特點:以楷則為其法度。以筆送到為準則。筆劃簡練,結體準確,自身規(guī)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