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保健學》實踐教學指導書)_第1頁
《體育保健學》實踐教學指導書)_第2頁
《體育保健學》實踐教學指導書)_第3頁
《體育保健學》實踐教學指導書)_第4頁
《體育保健學》實踐教學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yè)體育保健學課程實踐教學指導書主編:刁軍輝 丁寧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201 3 年 10 月目錄   1實訓目的或目標 *- 第3頁2任務及要求 *- 第3-4頁 3實訓設備 *- 第4頁4項目安排 *- 第4-5頁5實訓基本操作方法、要點 *- 第5-29頁6實訓考核標準及方式 *- 第29頁7實訓報告要求 *- 第29-30頁 8習題 *- 第30頁9安全規(guī)范或其它注意事項*- 第30-31頁一、實訓目的或目標體育保健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科學,實訓課是體育保健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目的要求是: 1通過實訓使學生初步掌握體育保健學實訓的基本操作技術,驗證課堂

2、教學中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加強學生體育保健實際工作能力。 2通過實訓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及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為今后從事體育教學、指導運動訓練、組織競賽以及開展科研研究奠定初步基礎。二、任務及要求1本課程以基礎實訓為主,兼有綜合實驗,設計性實訓。開課時,任課教師需要向學生講清課程的性質、任務、要求、課程安排和進度、平時考核內容、期末考試辦法、實訓守則及實訓室安全制度等。 2實訓前學生必須認真預習本次課實訓指導內容,了解實訓目的、原理、要求、內容、操作和注意事項,并結合實訓內容,復習有關理論知識,做到充分理解。實訓課前教師應進

3、行一定時間的提問,以了解學生對上次課的實訓和預習實訓的掌握和了解程度。 3實訓中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秩序和實訓規(guī)則。嚴格按操作規(guī)程進行實訓。愛護器材、模型和標本;注意安全和節(jié)約實訓材料、藥品及其他物品。 4實訓35人1組,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由學生獨立完成,出現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分析、解決,不得包辦代替。每一項實訓操作,需經教師檢查認可。 5實訓完成后,應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實訓報告。報告內容應實事求是,文字、圖表應力求準確、簡明,按時送交指導教師評閱。 6任課教學要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實訓前清點學生人數,實訓中按要求做好學生實訓情況及結果記錄,實訓后認真填寫實訓開出記錄。三、實訓設備消毒棉球,酒精

4、,繃帶,三角巾,剪刀,夾板,棉花,止血帶、擔架,心肺復蘇摸擬人,無菌紗布,鑷子,火罐,按摩床等四、項目安排序號項目名稱重點、難點講解學時實訓學時備注1按摩的基本手法正確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體會手法的功力,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692穴位、經絡按摩及全身各部位按摩掌握取穴方法,熟記常用穴位與經絡位置與功能。掌握全身各部按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1093常見傷、病的治療按摩掌握操作手法并運用于運動性傷病的治療。284包扎繃帶、三角巾包扎的基本要領和包扎技術。265止血熟悉全身主要淺表動脈的體表投影位置,并能準確定位,掌握指壓止血和止血帶止血的操作技術。456心肺復蘇法掌握心肺復蘇法,并能熟練進行

5、單人操作。477拔火罐熟練掌握火罐的使用26合計3050五、實訓基本操作方法、要點實訓一 按摩的基本手法【實訓目的】 通過本實訓正確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體會手法的功力有力,即均勻,柔和,持久,深透。 所謂“有力”是指運用手法施治時必須具備適度的力量,手法過重往往帶來不應有的損傷,過輕則達不到應有的療效,因此力量的大小應視病情,病程,操作部位以及患者的體質情況而有增減?!叭岷汀笔侵甘址ú僮鲿r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蠻力?!熬鶆颉笔侵竿颇眠^程中變換動作要自然,操作要有節(jié)奏而連續(xù),速度不能時快時慢?!俺志谩笔侵甘址ㄊ┲螘r能持續(xù)操作一定的時間。“深透” 指手法作用于體表,應使手法的作用

6、達到深部組織。 【實訓原理】 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利用專門的按摩手法或器械所產生的作用力,刺激人體體表部位或穴位,以達到調節(jié)人體生理機能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實訓器材】 按摩床、爽身粉、舒活酒等 【實訓內容】 一、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著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為推法。輕推法具有鎮(zhèn)靜止痛,緩和不適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開始和結束時,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間。重推法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活血散瘀,緩解痙攣,加速靜脈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階段。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或掌等部位著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2.根據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為輕推法和重推法。選定力度后進行單方向的直

7、線推動。(二)動作要領 1.輕推法時用的壓力較輕;重推法時用的壓力較重。作全掌重推法時,四指并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于手背上,歡手同時向下加壓,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向前推動。 2.指、掌等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wěn),推進的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 二、擦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著力,緊貼在皮膚上,作來回直線的摩動為擦法。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鎮(zhèn)靜止痛,能提高皮膚溫度,增強關節(jié)韌帶的柔韌性等作用。輕擦法多用于按摩開始和結束時,以減輕疼痛或不適感。重擦法多 插用于其他手法之間。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大魚際、小魚際或掌根部位著

8、力于皮膚上。 2.根據力量大小選擇輕重手法作來回直線的摩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腕關節(jié)要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以肩關節(jié)為支點,帶動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線往返擦動,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在擦動時以不使皮膚褶疊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較快,往返擦動的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損皮膚。三、揉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著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的手法為揉法。具有加速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活血散瘀、緩解痙攣、軟化瘢痕、緩和強手法刺激和減輕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

9、揉,多用于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于關節(jié)、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著力于皮膚上。 2.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 (二)動作要領 揉動時手指或掌要緊貼在皮膚上,不要在皮膚上移動,手腕要放松,以腕關節(jié)連同前臂或整個手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活動,不要過分牽扯周圍皮膚。 四、揉捏法 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攏,手成鉗形,將全掌及各指緊貼于皮膚上,作環(huán)形旋轉的揉捏動作,邊揉邊捏邊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進的手法為揉捏法。具有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能增加肌力和防治肌肉萎

10、縮,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肌肉疲勞和活血散瘀止痛等作用。多用于四肢、臀部等肌肉肥厚處,常與揉法交替使用。 (一)方法與步驟 1.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攏,手成鉗形,將全掌及各指緊貼于皮膚上。 2.作環(huán)形旋轉的揉捏動作,邊揉邊捏邊作螺旋形向心方向推進。 3.操作時全掌要緊貼皮膚,以拇指指腹和大魚際構成鉗形著力的一面,與四指指腹和小魚際構成著力的另一面、捏緊時前臂略作旋后,使拇指羅紋面由外向后旋轉,隨著手的放松,拇指羅紋面繼續(xù)向內旋動,作完圓形揉動一周,接著全掌向前滑動約一拇指寬的距離。如此周而復始地邊揉邊捏邊螺旋形向前推進。 (二)動作要領 1.揉捏要求全掌著力均勻,必須有意識地減少食指與拇指尖習慣性

11、的對掌用力,以加強拇指與其他三指的掌根對掌用力。 2.要求腕部柔和放松。 五、搓法 用雙手挾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的手法為搓法。具有疏經通絡,調和氣血,松弛組織,緩解痙攣,加速疲勞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適用于腰背和四肢部,以上肢部和肩、膝關節(jié)處最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的后階段使用。 (一)方法與步驟 1.雙手呈抱物形著力于肢體部位,挾住被按摩的部位。 2.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兩手用力要對稱,動作柔和而均勻,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2.運動前,若采用壓力大、頻率快而持續(xù)時間短的搓動,能提高肌肉的工

12、作能力;運動后,若采用壓力小、頻率緩慢而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搓動,能加速消除肌肉的疲勞。 六、按法 用指、掌、肘或肢體的其他部分著力,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約30 s),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松的手法為按法。具有疏筋活絡,放松肌肉,消除疲勞,活血止痛,整形復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適用于經絡穴位,臨床上常與拇指揉法相結合,組成“按揉”復合手法,以提高按摩效應及緩解用力按壓后的不適感,掌按法多用于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發(fā)緊也用于關節(jié)處,如腕關節(jié)、踝關節(jié)等。用指端、肘尖、足跟等點按穴位,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掌、肘或肢體其他部分著力于皮膚上

13、。 2.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松。 3.按法中以指按法和掌按法兩種最為常用。拇指或食、中、無名指面著力,按壓體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掌面或掌根或雙掌重疊按壓體表某一部位,稱掌按法。 (二)動作要領 1.按壓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操作時用力方向要與體表垂直,由輕逐重,穩(wěn)而持續(xù),使力達組織深部。 2.拇指按穴位要準確,用力以病人有酸、脹、熱、麻等感覺為度。 七、摩法 用食指、中、無名指面或手掌面著力,附著于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作緩和而有節(jié)奏的環(huán)形撫摩活動的手法為摩法。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jié)腸胃蠕動,活血

14、散瘀和鎮(zhèn)靜、解痙、止痛等作用。刺激輕柔緩和舒適,常用于按摩的開始,以減輕疼痛或不適,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手法,治療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痛經等病癥。 (一)方法與步驟 1.用食指、中、無名指面或手掌面著力,附著于被按摩的部位。2.肘關節(jié)要微屈,腕關節(jié)要放松,指掌關節(jié)自然伸直,輕輕放在體表上;腕部要連同前臂在皮膚上作緩和協(xié)調的環(huán)旋移動。 (二)動作要領 1.可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均勻往返的連貫操作。 2.每分鐘頻率約為124次。 3.用力不可太重。八、拍擊法 用手掌或手的尺側面等拍擊體表的手法為拍擊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擊法和切擊法。3種手法均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舒展肌筋,消除疲勞和調節(jié)神經肌肉

15、興奮性的作用。多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肥厚處。緩緩地拍打和叩擊,常用于運動后加速消除疲勞;用力較大,頻率較快,持續(xù)時間短的切擊,常用于運動前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單指或多指的叩擊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拍打時,兩手半握拳或五指并攏,拇指伸直,其余四指的掌指關節(jié)屈曲成空心掌,掌心向下。 2.叩擊時,兩手握空拳,尺側面向下。也可用5個手指或3個手指或一個手指指端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 3.切擊時,兩手的手指伸直,五指并攏,尺側面向下。4.兩手有節(jié)奏地進行上下交替拍打。 (二)動作要領 1.拍打時,肩、肘、腕要放松,以手腕發(fā)力,著力輕巧而有彈性;動作要協(xié)調靈活,頻率要均勻。 2

16、.叩擊和切擊時,以肘為支點進行發(fā)力。叩擊時肩、肘、腕要放松;切擊時肩、肘、腕較為緊張,力達組織深部。動作要協(xié)調、連續(xù)、靈活。 九、抖法 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xù)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動。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 具有疏筋通絡、放松肌肉、滑利關節(jié)的作用。多用于肌肉肥厚的部位和四肢關節(jié),常用于運動后消除疲勞,是一種按摩結束階段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分肢體抖法和肌肉抖法兩種。 1.用肢體抖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xù)小幅度的快速抖動(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動,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動)。 2.用肌

17、肉抖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 (二)動作要領 動作要連續(xù)、均勻,頻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一般較快,用力不要過大。 十、運拉法 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關節(jié)遠端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jié)近端肢體,在關節(jié)的生理活動范圍內作被動性的運動的手法為運拉法。具有滑利關節(jié),舒筋活血,防止或松解關節(jié)粘連,改善關節(jié)運動功能和糾正小關節(jié)處的微細解剖位置改變等作用。適用于四肢關節(jié)及頸腰部。常在按摩的后階段使用,能增進關節(jié)的活動幅度和消除關節(jié)、屈伸不利等疲勞性酸痛。 (一)方法與步驟 1.按摩者一手握住關節(jié)遠端肢體,另一手握關節(jié)近端肢體。 2.在關節(jié)的生理活動范圍內作被動性的運動。

18、 3.常用的有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jié)的運拉法。 (1)肩關節(jié)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上方,然后使肩關節(jié)作外展、內收、旋內、旋外及環(huán)轉運動。 (2)肘關節(jié)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遠端,另一手輕輕托住肘后,然后使肘關節(jié)屈伸及旋轉搖動。 (3)腕關節(jié)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關節(jié)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后使腕關節(jié)作屈伸、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4)髖關節(jié)運拉法:被按摩者取仰臥位,髖、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后作髖關節(jié)的屈、伸、外展、內收和環(huán)轉運動。 (5)膝關節(jié)運拉法:被按摩者取仰臥位。按摩者一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于膝關節(jié)上,然后

19、使膝關節(jié)作屈伸與旋內旋外等運動。 (6)踝關節(jié)運拉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前足掌,然后作踝關節(jié)的屈伸、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二)動作要領 1.肩臂和手腕要放松,肘關節(jié)微屈約120°,即腕關節(jié)屈曲、前臂旋后時向外滾動約80°,腕關節(jié)伸展,前臂旋前時向內滾動約40°。 2.著力要均勻,動作要協(xié)調而有節(jié)律,一般滾動的頻率每分鐘140次。 十三、刮法 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幣、匙等代替)在病變部位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的手法為刮法。松解粘連,消散瘀結,改善病變部位的營養(yǎng)代謝和促進受傷組織的修復。常用于治療髕骨張腱末端病。

20、 (一)方法與步驟 1.拇指屈曲用指甲(可用硬幣、 匙等代替)著力于病變部位上。 2.拇指端屈指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 (二)動作要領 1.刮動時用力均勻。 2.刮時可蘸些水,切勿損傷皮膚。 十四、掐法 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緣著力,切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續(xù)或間斷的力垂直向下按壓的手法為掐法。具有消腫,防止粘連及開竅醒腦,提神解痙,行氣通絡的作用,適用于消除局部腫脹。常用于急救,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指端著力,切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 2.用持續(xù)或間斷的力垂直向下按壓。 (二)動作要領 1.用于局部消腫時,必須從腫脹部位的遠心端開始,以輕巧而密集地手法向下切壓皮膚,依

21、次向近心端移動,移動的速度宜緩慢,用力不可過大。 2.用于點掐穴位時,要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緊貼食指撓側緣,用拇指指端或指甲(以指代針)著力于穴位上,用力逐漸加重,以引起“得氣”為度,掐后輕揉局部以緩解不適感。 3.用于急救時,手法宜重、快,但要防止指甲刺破皮膚。 十五、彈筋法(提彈法) 用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腹將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為彈筋法。具有舒筋活絡,暢通氣血,解痙止痛,對局部神經有強刺激作用。一般用于治療肌肉酸痛和肌肉痙攣等。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指腹將肌肉或肌腱拿住。 2.像木工彈墨線一樣的形式,拿住肌肉速提速放。 (二)動作要領

22、 1.用指腹著力,切勿用指端用力內掐。 2.用力要由輕到重,剛中有柔,每處每次可提13下,然后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因提彈而引起的不適感。 十六、撥法(分筋、撥筋) 用雙手的拇指指端陷壓于一定部位上,適當用力作與韌帶或肌纖維垂直方向來回撥動的手法為撥法具有分離粘連,消散結聚,解痙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療肌肉肌健和韌帶的慢性損傷。撥與揉結合,即撥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雙手拇指或單拇指的指端陷壓于一定部位上。 2.適當用力作與韌帶或肌纖維垂直方向的來回撥動。 (二)動作要領 操作時拇指端要深按于韌帶或肌肉、肌健的一側,然后做與韌帶和肌纖維成垂直方向的撥動,好像彈撥琴弦一樣。也

23、可沿筋內的一端依次向另一端移動彈撥,使局部有酸脹感,并能耐受為度。 十七、理筋法(順筋法) 用拇指指腹壓迫傷部,順著肌纖維,韌帶或神經行走的方向緩慢移動,以順理其筋的手法為理筋法。具有調和氣血,順筋歸位的作用。多用于治療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指腹壓迫傷部。 2.順著肌纖維、韌帶或神經行走的方向緩慢移動, 以順理其筋。 (二)動作要領 操作時傷部應盡量放松,用一手拇指指腹固定傷部的健側端,另一手拇指指腹沿著韌帶、肌纖維和神經行走的方向向患端順理,也可以從傷部的上端向下端順理,反復數遍。 【注意事項】 1.按摩操作時要清潔手,指甲要剪短,手指不帶飾物。 2.按摩者和被

24、按摩者體位與姿勢,既要使被按摩者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并感到舒適,又要便于按摩者的操作。 3.身體各部位按摩及手法應有先后順序、用力要符合先輕后重,再由重到輕等要求。 4.要隨時觀察被按摩者反應,詢問其感覺,以便及時調整手法強度。 5.在學習和掌握基本手法的同時,為提高按摩的質量和效果,還應進行手法基本功的練習,即身法自然放松,不要彎腰。用力順序,發(fā)力在腿,用力在腰,促動肩臂,腕部放松,力在指端。手法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實訓二 穴位按摩與治療按摩【實訓目的】 通過本實訓掌握取穴方法,熟記常用穴位。 【實訓原理】 在人體的一定穴位上、運用點、按、掐、揉等手法,使穴位受到的刺激通過經絡傳遞

25、到臟腑及相應的部位,以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實訓器材】 按摩床、穴位掛圖、人體經絡模型、按摩介質、舒活酒等。 【實訓內容】 一、 取穴方法 穴位在人體都有一定的位置,療效的好壞與取穴準確關系非常密切,如何正確取穴需掌握專門的方法。 (一)方法 1.指量法 又稱“指寸法”,是以患者的手指寬度為標準,進行取穴的方法。 2.骨度量法 是將人體各部分分為若干等份,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份作為1寸,又叫“分寸折量法”。 (二)步驟 1.指量法記憶各指所代表的寸度。 2.骨度量法看圖記憶每一部位規(guī)定的寸度。 二、常用穴位 人體上現已知穴位約有800多個,其中有360多個分布的十四條經脈上,稱“經穴”;歷

26、代發(fā)展的新穴,叫“奇穴”;在疾病過程中出現的壓痛點,也可作針炙的穴位,因它無固定的位置,又無一定的名稱,所以叫做“阿是穴”。 (一) 頭面部常用穴 頭面穴位主要以解部標志取穴為主。(二)軀干部常用穴 軀干穴主要以骨度量法取穴為主并結合指量法取穴。(三)上肢常用穴 上肢穴主要以解剖標志、指量法取穴為主。三、方法與步驟 (一)兩人一組或個人自練均可。 (二)根據穴位查清位置所在,參看書中圖示,選擇取穴方法,找好參照點。 (三)根據選定的取穴方法,找準穴位,并在穴上用筆劃一標記。(四)用適度的力量點按取好的穴位,視其有否酸、麻、脹等氣感。 (五)用取好穴位的標志點,請實習教師指導。 【注意事項】 1

27、.點穴練習時要精力集中,認真嚴肅做到力到意到。 2.點穴時發(fā)力在腿,用力在腰,促動肩臂,力灌指端。 3.操作前要先擺好患者的體位,點穴時用力要貫徹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的原則。思考題:點按穴位的時間為多久?實訓三 止血、包扎、的操作方法一、止血的操作方法【實訓目的】通過本實訓使學生熟悉全身主要淺表動脈的體表位置并能準確定位,熟練掌握操作指壓止血法和止血帶止血法?!緦嵱栐怼坷弥寡獛А⒅笁悍ê图訅|屈肢法來壓迫出血部位的血管和表淺動脈臨時止血救命。【實訓器材】卷軸繃帶、三角巾、橡皮止血帶、醫(yī)用橡皮膏、剪刀?!緦嵱杻热荨?1全身主要淺表動脈的體表定位和指壓止血法(1)顳淺動脈壓迫止血法在耳屏前方用拇

28、指摸到搏動后,將該動脈壓向顳骨面。此法用于同側頭額、欺部的臨時止血。(2)頜外動脈壓迫止血法在下頜角前約1·5 cm處,用拇指摸到搏動后,將該動脈壓在下頜骨上。此法用于I司側面部出血的臨時止血。(3)鎖骨下動脈壓迫止血法在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外緣,用拇指摸到搏動后,將該動脈向后內正對第一肋骨壓迫。此法用于同側肩部和上臂出血的臨時止血。(4)肱動脈壓迫止血法使患臂稍外展外旋,在肱二頭肌內緣中點處摸到搏動后,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將該動脈壓迫于肱骨上。此法用于同側前臂出血的臨時止血。(5)指動脈壓迫止血法在第一指節(jié)根部兩側,用拇、食指相對夾住。此法用于手指出血的臨時止血。(6)股動脈壓迫止血法

29、在腹殷溝中點處摸到搏動后,用兩手拇指重疊(或用掌根),壓迫該動脈于恥骨上支。此法用于同側大腿、小腿出血的臨時止血。(7)脛前、脛后動脈壓迫止血法用兩手的拇指或一手的拇、食指分別按壓在內踝與跟骨問和足背橫紋的中點。此法用于同側足部出血的臨時止血。2止血帶止血法(1)橡皮管止血帶止血法先在要用止血帶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墊好,將止血帶的一端留出一部分并用一手的食、中指夾住靠在墊上,另一手將止血帶適當拉緊拉長,繞肢體23圈(壓在留出的那一部分止血帶上)后,將剩余端夾在食、中指問拉出即可。(2)緊扎止血帶止血法在傷口處用繃帶、三角巾等勒緊止血,其中第一圈繞扎為襯墊,第二、三圈分別壓在前一圈的上面并

30、適當勒緊,然后打結。以上兩種方法常用于四肢動脈出血的臨時止血。【注意事項】 l用指壓止血法時一定要找準表淺動脈壓迫點的位置。2用止血帶止血法時,止血帶要綁扎在傷口的近心端,并要在肢體周圍墊上軟布后再扎止血帶。3上止血帶的最長時間不宜超過3 h。上肢每隔30 rain、下肢每隔1h須放松一次止血帶,放松時間約23 rain并暫時改用壓迫止血法。4上了止血帶后要留明顯的標簽,注明上止血帶的時間、部位、放松止血帶的時間和重上止血帶的時間等。5無論用哪種方法進行臨時止血后,都應將傷員迅速送往醫(yī)院進行救治。二、包扎的操作方法【實訓目的】通過本實訓使學生掌握繃帶、三角巾包扎的基本要領和包扎技術?!緦嵱栐?/p>

31、】利用繃帶與三角巾對創(chuàng)傷部位起覆蓋、固定和保護作用。【實訓器材】普通卷軸繃帶、三角巾、醫(yī)用橡皮膏、剪刀等?!緦嵱杻热荨?1繃帶包扎法(1)環(huán)形包扎法此法適用于包扎額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等粗細均勻的部位,也用于其他繃帶包扎法的開始和結束。包扎時將繃帶帶頭斜放于包扎處,用一手拇指壓住,將卷帶環(huán)繞包扎一圈后,再將斜放的帶頭一個小角反折過來,然后繼續(xù)環(huán)繞包扎,后一圈覆蓋前一圈,包扎34圈即可。(2)螺旋形包扎法此法適用于包扎上臂、大腿等肢體粗細差不多的部位。包扎時以環(huán)形包扎法開始,然后將卷帶向上斜行纏繞,后一圈覆蓋前一圈12到23即可。(3)反折螺旋形包扎法此法適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等肢體粗細相差較

32、大的部位。包扎時以環(huán)形包扎法開始,然后用一拇指壓住卷帶上緣,將其上緣反折(注意要避開傷處)并壓住前一圈的12到23,每圈的折線應互相平行。(4 )“8”字形包扎法適用于包扎關節(jié)部位,有兩種方法:從關節(jié)中心開始,先做環(huán)形包扎,然后將卷帶斜行纏繞,一圈繞關節(jié)的 上方,一圈繞關節(jié)的下方,兩圈在關節(jié)凹面交叉,反復進行逐漸遠離關節(jié)。包扎 時每圈壓住前一圈的l2到23,最后在關節(jié)的上方或下方以環(huán)形包扎結束。從關節(jié)下方開始,先做環(huán)形包扎,然后將卷帶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來回做“8”字形纏繞并逐漸靠攏關節(jié),最后以環(huán)形包扎結束。2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依三角形命名,有頂角、底角、斜邊和底邊

33、等名稱。(1)手部包扎法三角巾平鋪,患手手掌向下,指尖對三角巾的頂角,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邊橫放于腕部,然后將三角巾的頂角向上反折,再將兩底向手腕背部交叉圍繞一圈,在腕背打結。(2)足部包扎法與手部包扎法基本相同。(3)頭部包扎法將三角巾的底邊置于前額,頂角朝向頭后正中,然后將底邊從前額繞至頭后,在枕后交叉再繞至前額打結,最后把頂角拉緊并向上翻轉固定。3.大懸臂帶適用于除肱骨與鎖骨骨折以外的上肢損傷。將三角巾頂角放在傷肢的肘后,一底角置于健側的肩上,肘關節(jié)屈曲,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將下方的底角上折,包住前臂,在頸后與上方底角打結,最后把肘后的頂角折向前面,用橡皮膏或別針固定。4.小懸臂帶此

34、法適用于鎖骨和肱骨骨折。將三角巾疊成四橫指寬的寬帶,其中央置于傷肢前臂的下l3處,兩端在頸后打結?!咀⒁馐马棥?1.包扎時動作要熟練、柔和、松緊適中。2.包扎時應使傷員處于舒適的體位,包扎過程中盡可能不要改變傷員的位置。3.繃帶包扎要從傷部遠端開始,包扎結束時可用膠布或打結固定,但結不能打在傷口上。4.包扎四肢時應使指、趾端外露,以便觀察血液循環(huán)情況。思考題:止血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實訓四 心肺復蘇【實訓目的】 通過本實訓了解和掌握心肺復蘇術,并能熟練進行單人操作。 【實訓原理】 在某些意外情況下,人體在發(fā)生心跳、呼吸突然中止后會造成血液循環(huán)的停止。腦細胞對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環(huán)停止

35、后46min大腦即發(fā)生嚴重損害,甚至不能恢復,所以必須爭分奪秒地進行心肺復蘇術。通過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使呼吸血液循環(huán)得以恢復挽救生命。 現場心肺復蘇術主要為徒手操作,在許多場合下這是唯一實用的有效方法。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內的舌肌和會厭也松弛后墜從而阻塞呼吸道。采取頭后仰、抬舉下頜,可使舌根部向上抬起,使呼吸道通暢,這樣就可以用口向病人口內順利吹氣。 心跳停止后,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也會隨之停止,腦組織和許多重要臟器得不到氧氣及血液的供應,很快就會出現壞死。因此必須在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的同時進行胸外心臟按壓,人為地維持血液循環(huán)。 【實訓器材】 心肺復蘇模擬人、無菌紗布、酒精棉球

36、、鑷子等。 【方法與步驟】 一、熟悉心肺復蘇模擬人模型 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心肺復蘇模擬人的使用說明書,熟悉并明確使用方法。 二、心肺復蘇術 (一)判斷意識和暢通呼吸道 發(fā)現昏迷倒地的病人后,輕搖病人的肩部并高聲喊叫:“喂、你怎么了”?若無反應,立即掐壓人中、合谷5s,若病人仍未蘇醒,立即向周圍呼救并打急救電話120。然后將病人放置成復蘇體位,即病人仰臥、頭、頸、軀干平直無扭曲,雙手放于軀干兩側。 用仰頭舉頜法開放病人氣道:搶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額使頭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與中指置于下頜骨近下頜角處,抬起下頜。(二)人工呼吸 在暢通呼吸道后要立即判斷病人有無呼吸,搶救者將臉貼近病人的口鼻,感受

37、有無氣息進出,同時眼睛側視病人胸部,觀察其有無起伏。若都無反應則說明病人沒有呼吸,要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病人呼吸道暢通和口部張開的位置下進行。操作時用按于病人前額一手的拇指與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搶救者深吸一口氣后,張開口緊貼病人的口(要將病人的口全部包住,若條件許可先 用一塊無菌紗布蓋住病人的口),快而深地向病人口內吹氣,直至病人胸部上抬。一次吹氣完畢后立即與病人口部脫離,放松捏鼻的手指,以便病人從鼻孔出氣,輕輕抬起頭部,眼視病人胸部,同時吸入新鮮空氣,準備下一次人工呼吸。每次吹入的氣量約為8001200ml,頻率約為1216次/分鐘。 (三)胸外心臟按壓 先判斷病人有無脈搏。搶救

38、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額使其頭號部保持后仰,另一手在靠近搶救者一側觸摸病人頸動脈,用示指及中指指尖觸及氣管正中部位(男子可先觸及喉結),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氣管旁軟組織處觸摸頸動脈搏動。 在判斷病人沒有脈搏后,就應立即準備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病人應仰臥于硬板床或平地上,在保持呼吸道通暢的位置下,先進行兩次人工呼吸,然后搶救者應快速找到按壓的部位;首先以食指、中指沿病人肋弓處向中間滑移,在兩側肋弓交點處尋找胸骨下切跡(劍突處),以此作為定位標志;然后將示指和中指的兩指橫放在胸骨上切跡上方,示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即為按壓區(qū)。再將定位手取下,將一手掌要重疊放在另一手背上,使手指不要接觸胸壁。 搶救者雙臂

39、應伸直,雙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壓,按壓的頻率為6080次/min,對于成年病人按壓深度為34cm。 單人進行心肺復蘇術:遵循上述步驟先進行兩次人工呼吸,然后進行15次胸外心臟按壓,即吹氣和按壓的比例是2:15,如此反復進行,直到專業(yè)醫(yī)務人員趕到。雙人進行心肺復蘇術:遵循上述步驟,一人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另一人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此法要求兩人必須協(xié)調配合,按壓與吹氣的比例為5:1或4:1。 【注意事項】 1.開放氣道行仰頭舉頜法時,注意手指不要壓迫病人頸前部、頜下軟組織,也不要頸過伸。 2.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時,每次吹氣量不要過大,否則易造成胃大量充氣。 3.判斷有無脈搏時,觸摸頸

40、動脈不能用力過大,以免頸動脈受壓妨礙頭部供血,檢查時間不可超過10s。 4.胸外心臟按壓用力應平衡、有規(guī)律地進行,不能間斷,也不能忽快忽慢,禁止做猛烈地沖壓,按壓時手指不要壓在胸壁上,否則易引起肋骨或肋軟骨骨折。 5.按壓時用力應垂直向下(特別是肘關節(jié)要伸直),不要左右擺動,雙手掌要重疊放置,不可交叉放置,按壓后放松時定位的手掌根部不可離開胸骨定位點。思考題:1.對溺水者該如何搶救?2.急救人員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實訓五 拔火罐【實訓目的】 拔火罐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醫(yī)外治方法,對風濕痛、腰背肌肉勞損、頭痛、腹痛及哮喘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通過拔火罐的練習,掌握拔罐操作,掌握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在健康領域的應用和體育運動相結合,更好的發(fā)揮保健效果。【實訓原理】 拔罐的作用1.溶血作用:拔罐時因罐內形成負壓吸力較強引起局部毛細血管充血,甚至脈息血管破裂產生淤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