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間架結(jié)構(gòu)28法_第1頁
田英章間架結(jié)構(gòu)28法_第2頁
田英章間架結(jié)構(gòu)28法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田英章間架結(jié)構(gòu)28法第 1 法首點居正唐太宗論筆法云:“夫點要作棱角,忌圓平,貴通變,”首點者,應以龍睛鳳眼之姿、高山墜石之態(tài),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顯,颯爽精神,是為點筆技法之要訣。第 2 法通變顧盼李陽冰論筆法云:“夫點不變,謂之布棋?!币蛔种?,點筆當為至要,而兩點以上者要顧盼通變,各有形制,應首尾意連,彼此呼應。若平直相似,整齊劃一,便不為書。第 3 法 點豎直對 一字之中,上有點下有豎者,當思是否直對,如直對,再思點筆位置。點豎直對,有在字之中間者,有在字之左右者。所謂直對,是為重心垂直相對,萬不可偏側(cè)。此法應先思后書,目測位置,手后隨之。第 4 法 中直對正 一字之中,有上下兩

2、中豎者,兩豎均應垂直對正,若能對正,則字身不倒。然兩豎中有一豎須堅挺垂直,以立其勢,而另一豎則略向左斜,以化其板。對正之法,是以重心為準,如兩筆僵直,神韻必失。第 5 法 中直偏右 凡中直者,皆應垂直勁挺、管逐勢行。無論懸針垂露、有鉤無鉤,屈體彎身是為大忌。右軍論中直曰: “緊如春筍之抽寒谷是也。 ”太宗也云: “為豎必努,貴戰(zhàn)而雄。 ”中直雖應垂直勁挺,但須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第 6 法 底豎斜位 凡豎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側(cè)于右,側(cè)右者多,偏左者少。不居中者,當不可強為,強為居中字身必倒。底豎筆鋒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觀之務細,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勢擇其形態(tài)。

3、第 7法橫筆等距橫筆之間凡無點、撇、捺者,間距基本相等,其法同“豎筆等距法。 ”第 8法豎筆等距豎筆之間凡無點、撇、捺者,間距基本相等,楷書即是,行書亦然。豎距雖然相等,但其寬窄當隨字形而定,不可一律。有因字勢各異者,當有右傾左斜、陰陽粗細之別,或懸針,或垂露,遲速緩急,變化有致。第 9 法 上收下展 上收而下展,下展而上收,凡上下結(jié)體之字必擇其一。上收者,陰柔華麗,涵蓄謙和,以避讓而留地步;下展者,陽剛豪放,行筆雄奇,以開張而壯豐滿。陰陽頓挫,妍美遒勁,錯落而生奇勢,對應而求壯和。第 10 法 上展下收 上展者,飄揚灑脫,以耀其精神;下收者,疑重穩(wěn)健,以標其端莊。行筆揮運,應先急后緩,當急不

4、急是為澀滯,當緩不緩是為浮滑。第 11 法 上正下斜 上正者,豎筆務須垂直;下斜者,重心則應不倒。上正者以平其勢,下斜者以化其板。凡上下結(jié)體之字,務須注意斜正,當斜則斜,當正則正。斜而不倒、正而不僵,正中求其動勢,斜中取其穩(wěn)健。第 12 法 上斜下正 凡上下結(jié)體之字,上斜下正者居多。上以斜勢而呼于下,下以收縮而呈于讓。顧盼相應,神氣貫連。飄然飛動中求其肅穆,穩(wěn)重古樸中存于風神。稟陰陽于動靜,體物象而成形。第 13 法 下方迎就 凡上有撇捺開張、寬博舒展之字者,下方宜上移迎就。上移則為抱緊,下墜必為脫節(jié)。上移者,鉤環(huán)盤紆,緊密而勢出;下墜者,中宮散渙,軟弱而緩滯。第 14 法 左收右放 凡左右結(jié)

5、體者,以左收右放者居多。一獨體字,如置于左部,其形必變,以收斂而遜于右, “林”、 “雙”、 “晶”即是。第 15法左斜右正凡左右結(jié)構(gòu)者, 以左斜右正者居多, 左斜為呼, 右正為應, 有呼無應, 字勢必殤,有應無呼,無源之水,均不能立。呼者以斜而取勢,應者以平而安神。呈左動而右穩(wěn),書呼疾而應遲。第 16法對等平分陳繹曾翰林要訣論書云: “對者宜等,間者宜半。 ”凡左右結(jié)構(gòu)字,有避讓迎就者,也有對等平分者。對等平分,是為高低對等、寬窄平分,不可一方過高、一方過小。雖有呼應,但各占一半,以求平實。第 17法左右對稱凡左有撇右有捺者均需應平穩(wěn)對稱,其高、低、長、短應識字形而定。 撇筆未出,先思捺筆位

6、置;捺筆輕重,當依撇筆長短。顧盼呼應,筆意相連。若撇捺不對稱,必重心不穩(wěn),其勢必危。第 18法主筆脊柱字中必有一筆是主,余筆是賓,主不立,賓不隨,主不穩(wěn),賓不靠。主筆擔其脊梁,樹其重心;賓筆附其血肉,輔其裝飾。主賓相顧,四面停勻。右軍云:“欲書先構(gòu)筋力,然后裝束?!比恢鞴P者,不可長有余而失于短,強逾弩而乏于韌。第 19 法中宮收緊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云:“凡字無論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jié)之處,是字之中宮,然中宮有在實畫,有在虛畫,有在虛向,必審于字之精神所注 ”中宮者,核心也,中宮收緊,余筆外拓,以字中為核心,分領縱展,神韻必生。第 20 法收縮縱展此為常用之法,學書凡不可悖。收縮為其縱展,縱展反為

7、收縮。一展一收,神采飛動,不展不收,緩弱呆板。包世臣曰:字體收展“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直摯,痛癢相關?!钡植豢伤烈鈸]就,全無法度,以少知而炫奇,以意足而不顧顛錯第 21 法牽絲粘連使轉(zhuǎn)粘連,字之精神挽結(jié)所在,而行、草者尤甚。清蔣和書法正宗云:“字無一筆可以不用力,無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牽絲使轉(zhuǎn)亦皆有力,力注筆尖而以和平出之,如善舞竿者,神注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 ”筆畫是筋骨,牽絲為血脈,真行雖別,法度同一。第 22 法 斜抱穿插 兩部合一最忌遠離,遠則疏,離則散,尤兩部斜勢穿插者為甚。形雖斜而體勢不倒,貌雖偏而重心不移。雙肩合抱,互帶穿插,鱗羽錯落,呼應曲直。斜勢中應有一番韻

8、律,合抱中更具幾分精神。第 23 法 大小獨具 一幅書作中,無論楷、草、篆、隸,其字必有大小,筆畫多者字身宜大,筆畫小者字身宜小。大字不可令小,小字亦不可令大,應自然天成,各臻其妙。第 24 法 聯(lián)撇參差 一字多撇者,最忌排牙之狀、車軌之形。應發(fā)筆不同,指向不一,或縱或收,或輕或重。鱗羽參差,錯落有致。清馮武書法正傳中云:“一字之中,亦有重(chong)筆,不可不變。”書貴變不離其本,字尚新不悖其源。第 25 法三部呼應凡三部者,應朝揖顧盼,避就相迎。如只書一部,絕不可成其獨字。行書急就,也不可雜亂無章。第 26 法鉤趯匕刃包世臣曰: “鉤為趯者,如人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腳尖,故鉤未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 ”楷法中, 鉤身不宜長, 猶如匕刃。 古人云: “趯峻而勢生。 ”第 27 法圍而不堵圍而不堵、守不宜困為“口 ”之常法。凡書大“口 ”,均不可堵塞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