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淺談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_第1頁
陳來:淺談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_第2頁
陳來:淺談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陳來:淺談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對于我們民族心理、民 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儒家文化博 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們重新研究學習這些 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 說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崇德尚義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yǎng)和人格的提升。孔 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還重 要??鬃诱f“殺身以成仁”,孟子說“舍生而取義”,都是認為對道德 信念的堅持不受物質條件影響。儒家的這種思想在社會上造成了崇德 尚義的氣氛。這種精神追求,通過古代的文明規(guī)范體系“禮

2、”,形成 了中華“禮義之邦”的社會風尚。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們追 求堅定獨立的人格尊嚴,不被任何財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脅, 為那些捍衛(wèi)正義和美好生活的人們提供了精神激勵和支持。在這樣的 精神影響下,儒家一貫強調明辨義利,主張明理節(jié)欲,在價值評價上 對堅持道德理想追求的人進行褒揚,對追求個人私欲的人加以貶斥, 人的“美德”和修養(yǎng)始終受到重視。在中華文化的長期發(fā)展中,形成 了以重視禮義廉恥、奉行仁孝忠公誠信為核心的傳統(tǒng)美德體系。在這種道德取向的影響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 視自覺修養(yǎng)和意志鍛煉,同時在政治上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注重用道德

3、禮俗實現(xiàn)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反對以刑罰暴力管理社會; 對外則強調“以德服人”,反對“以力服人”。這些都凸顯了中國傳統(tǒng) 文化特別重視道德文明的特色。群體優(yōu)先在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文化中,重視人但不是強調個人,而是重視人 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總是把人作為一定的倫理關系中的人、在一定的倫 理關系中負有倫理責任的人,從而使個人的德性和價值實現(xiàn)緊密地與 他和他人的關系相聯(lián)結。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所代表 的政治關系、家庭關系、社會關系,和忠孝仁愛信義的德性品格相互 配合與對應。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倫關系的美滿。同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處理群己關系,強調群體的利益高于個 體的利益。群體的利益是公,個

4、人的利益是私,于是關心國家大事、 關心天下事就成為中國人發(fā)自內心的責任,成為一種不可遏止的憂國 憂民情懷。孟子說,君子要“自任以天下之重”,就是要把天下大事 作為自己的責任;又說“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漢代以后的士大夫 始終強調“以天下為己任”,“以天下之名教是非為己任”。北宋范仲 淹自頌其志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代東林黨人 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清初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 責”。這種“天下”的觀念,是中國士大夫能超越家庭主義、地方主 義而始終把國家整體事務作為己任的文化思想的根源。在這種思想文 化里,不僅個人對他人、對群體的責任意識始終被置于首位,也凸顯 了以小

5、我成就大我、以犧牲個人和局部利益維護整體和全局利益、以 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上的價值取向。進取有為進取有為的精神,不僅在我們民族興旺發(fā)達的時期起過巨大的積 極作用,而且在我們民族危亡之際更成為激勵人們的強大精神力量。 如杜甫的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陸游的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文天祥的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j這些讀來回腸蕩 氣的詩句具有強烈的感召力量,無不體現(xiàn)了自強不息的精神,也發(fā)揮 了愛國主義的激勵功能,培育了中華民族反抗壓迫、維護民族文化生 命的精神。中華文化從夏商周以來傳承連續(xù),從未中斷。在民族融合中,國 家的

6、政治統(tǒng)一成為歷史的主流。所以,中華民族不僅幾千年來文化傳 承連續(xù)不斷,而且賴以生存的政治實體在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基本保持 了穩(wěn)定統(tǒng)一??箲?zhàn)時期,哲學家馮友蘭曾說:“并世列強,雖新而無 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拔┪覈?,亙古亙今”。他總是引用 詩經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來說明中國是文明古國,但始終 在與時俱進地發(fā)展,并在這種發(fā)展中保持了文化的連續(xù)性。近代歷史學家曾就中國歷史文化的三大特征探討過三個問題。第 一,地域遼闊,人口繁盛,先民何以開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 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歷史長久,連綿不斷,何以延續(xù)至此? 歷史學家認為,從這三個特征來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必然有一種

7、 偉大的力量寓于其中。這個力量就是我們的文化,它給了中華民族偉 大的生命力和內在的凝聚力。今天,我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發(fā)掘 它、維護它,承擔起發(fā)展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責任。文化自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連續(xù)傳承,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儒家的文 化自覺。首先,2500年前孔子整理三代以來的文化,確立了中國最 早的經典文本,建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意識,并形成了文化傳承 的使命感。而后,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家學派努力傳承六經、代代傳經釋 經,后又形成一種道統(tǒng)的意識,歷代的儒家學者始終以傳承發(fā)揚中國 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和維護華夏文化的生命為神圣使命。其次,中國自古 以來就有一個注重歷史的傳統(tǒng),很早以來歷史的記述不斷,而且受到 珍視。歷史的記述起著承載民族歷史記憶、建構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