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偕行趣時變通——《周易》“時”之觀念析(一)_第1頁
與時偕行趣時變通——《周易》“時”之觀念析(一)_第2頁
與時偕行趣時變通——《周易》“時”之觀念析(一)_第3頁
與時偕行趣時變通——《周易》“時”之觀念析(一)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與時偕行趣時變通 周易 “時”之觀念析 (一)摘要:本文圍繞著周易經(jīng)傳中關于 “時”的觀念問題進行辨析,綜合考察了易學史上對 “時”之觀念進行象數(shù)模擬和義理思考的主要形式與內(nèi)容,并分析了周易“時”之觀念的現(xiàn)代啟示意義。關鍵詞:周易;時;象數(shù);義理Abstract:Analyzingtheideaof“ time ” intheTextandCommentariesofZhouyi,thispapercomprehensivelyexaminedmainformsandcontentsabouttheimagenumeralsimulationandphilosophicalconsiderat

2、ionon“ time ” inthehistoryofthei-ology.Inaddition,thepaperalsoanalyzedthemoderninspirationalsignificancKeywords:Zhouyi;timeliness;imagenumber;philosophicalconnotations“當代新儒學 ”八大家之一的方東美先生, 曾以人格類型擬喻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流派之格局,他將原始儒家(先秦時期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區(qū)別于宋明新儒家)稱為崇尚“時”、“中 ”的“時際人 ”;將道家稱為崇尚“虛”、“無”的“太空人 ”;稱佛家為崇尚 “不滯 ”、“無住 ”

3、的“時空兼綜而迭遣”者。對于原始儒家,方東美先生論曰:儒家代表典型之時際人, 意在囊括萬有之一切 無論其為個人生命之盡性發(fā)展,天地萬物自然生命之大化流衍,社會組織之結構體系,價值生命之創(chuàng)造成就, 乃至性體本身之臻于終極完美等等, 悉投注于時間之鑄模中,而一一貞定之,使依次呈現(xiàn)其真實存在。問題的關鍵是:何謂時間?最簡單之答復曰:時間之本質(zhì)在于變易。由此,方東美追溯原始儒家作為 “時際人 ”的哲學思想之本根, 最終將其歸結于周易這部古老而奇特的先秦典籍上。的確,“時”之觀念,在周易經(jīng)傳的思想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周易用于名書之 “易”字含義為何,古今歧異之說頗多,然究其根本意旨,當在于 “變

4、易 ”?!白円住睘橹芤滓粫S富哲理意蘊之核心內(nèi)容,而“變易 ”的根本及必要之條件, 就是 “時”。宇宙自然與社會人生,萬物生命遷流不息,變動無居,剝復交替,否泰轉(zhuǎn)化,動靜行止,潛見躍飛,均離不開 “時”之因素、 “時 ”之背景、 “時”之偕同。此即系辭傳所謂 “變通者,趣時者也 ”。一、周易經(jīng)傳中 “時”之辭句析“時”字在周易 “經(jīng) ”部分中僅一見,為歸妹九四爻辭: “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此僅見之 “時”字,似側(cè)重于指 “時”的具體意義(即 “日期”),哲學的意涵并不顯著,然而,統(tǒng)觀 “經(jīng)”之全部,卻不難發(fā)現(xiàn),卦爻辭中雖少有 “時”之名,但與 “時”相關聯(lián)的實質(zhì)性的思想內(nèi)容 時間、時機、時

5、序、時勢以及審時、待時、時變、時行等觀念,卻普遍而深刻地寓存于符號、言辭的象征之中。以干卦為例,該卦以“天”為象征體,以 “龍”為象征物,其六爻由初至上,潛、見、躍、飛至于亢,顯示出一系列的變化、發(fā)展,而這種變化、發(fā)展,又必然是在時間條件下進行的,且呈現(xiàn)著特定的時間背景狀態(tài)。其它諸卦,也都含有 “時”義。故而王弼之周易略例直截了當?shù)卣f: “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也。 ”“是故卦以存時,爻以示變。 ”3因此, “卦時 ”也就成為重要易例之一: 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 “時”,即塑造出六十四種特定背景,從不同角度喻示自然界、人類社會中某些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理。 每卦六爻的變化情狀,均規(guī)限在特定的

6、“時”中反映事物發(fā)展到某一階段的規(guī)律。因此,閱讀六十四卦,不能不把握 “卦時 ”這一概念。如果說,周易“經(jīng)”部分所蘊含的 “時”之觀念是殷周之際的思想認識,那么,創(chuàng)作成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易傳 ,正是承續(xù)了 “經(jīng)”中的相關思想,并結合日益成熟的 “時”之觀念,而得以進行更顯明、 更充分的闡說與發(fā)揮。據(jù)統(tǒng)計,易傳中出現(xiàn) “時”字共有 57 處。雖然易傳中“時”之觀念,不僅僅體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 “時”字的辭句中,但出現(xiàn) “時”字的 57 處辭句,毫無疑問地,是 “時”之觀念的集中的、明顯的體現(xiàn)。因此,對 57 處的歸納、分析,有助于我們對易傳“時”之觀念的初步把握。下面將易傳中出現(xiàn) “時”字的辭句略分為三

7、類加以分析解說。(1)“四時 ”之 “時”(及 “天時 ”、“治歷明時 ”之“時”)在易傳中,組合成 “四時 ”的“時”字凡九見:文言“與四時合其序 ”,豫 ·彖及觀 ·彖 “而四時不忒 ”(兩處同),恒 ·彖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革·彖“天地革而四時成 ”,節(jié) ·彖“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 ”,系辭傳 “變通配四時 ”,系辭傳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系辭傳 “變通莫大乎四時 ”?!八臅r ”,即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時序的變化。 系辭傳曰: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孔穎達周易正義釋系

8、辭傳之 “變通莫大乎四時 ”曰:“謂四時以變得通,是變中最大也。 ”3圣人作易,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而天地自然中最能體現(xiàn)變化之狀態(tài)及變化之時間因素者,就是四季。四季更替,周而復始,具有恒常、準確、有序、循環(huán)的特點, 且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又組合而形成生命的周期,這都給先民( “先王 ”“古圣 ”正是他們的智慧之代表)以直觀形象、鮮明強烈的 “時”與“變”的印象, 先民由此積累了 “時間 ”的自然觀念并進而發(fā)展完善了相關的哲學觀念。因此,在易傳中組合成 “四時 ”的上述九則句子中,已經(jīng)具有了探究 “四時 ”變化之原因、 把握 “四時 ”變化之規(guī)律的哲理內(nèi)涵存在了,如 “天地革而四時成 ”

9、, “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等,聯(lián)系 “一陰一陽之謂道 ”的思想,可以說,在易傳看來,“四時 ”變化乃陰陽剛?cè)嵯嗷ラg的變動在起著規(guī)律性的作用; 而“與四時合其序 ”,“變通配四時 ”,乃至于具有神秘主義傾向的蓍占中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都表現(xiàn)出了努力把握 “四時 ”變化規(guī)律的主體能動的積極性。與上述組合成 “四時 ”的情況相同或相近的,在易傳中還有文言的“六位時成 ”,“時乘六龍以御天 ”,“時乘六龍 ”,“后天而奉天時 ”;革·大象的 “君子以治歷明時 ”,無妄 ·大象的 “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等,而賁 ·彖的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在

10、這方面的內(nèi)涵更為顯著,故虞翻以“日月星辰為天文 ”,“歷象在天成變,故以察時變矣 釋之。(2)“與時偕行 ”、“時行 ”之“時”(及 “趣時 ”、“待時而動 ”之“時”)這類包含 “時”字的辭句在易傳中出現(xiàn)最多。有干 ·文言的 “終日干干,與時偕行 ”,損 ·彖的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益 ·彖的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坤 ·文言的 “承天而時行 ”,大有 ·彖的 “應乎天而時行 ”,遁 ·彖的 “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艮 ·彖的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 ”,小過 ·彖的“過以利貞, 與時行

11、也 ”,以及干·文言的“君子進德修業(yè),欲及時也 ”,“干干因其時而惕 ”,坤·六三·象的 “含章可貞,以時發(fā)也 ”,豐 ·彖的 “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系辭下傳的 “變通者,趣時者也 ”、“待時而動 ”等等,而干 ·文言“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節(jié) ·九二 ·小象的 “不出門庭,失時極也 ”等,則屬于對反面的訓誡。 這些辭句,寓有與 “時”相配合而行動 (主要是審時度勢,積極而恰當?shù)剡M?。┑囊饬x,具有多方面的哲理意蘊,下文將詳析之。(3)十二則 “嘆卦 ”中的 “時這是特殊的一個類別。 周易六十四卦中,有十二卦( 豫、隨、

12、頤、大過、坎、遯、睽、蹇、解、姤、革、旅)的彖傳,均以 “大矣哉 ”之辭嘆美該卦所含哲理意義的廣大閎深,而嘆美之辭中又均含 “時”字??追f達論 “嘆卦三體 ”曰:凡言不盡意者,不可煩文其說,且嘆之以示情,使后生思其余蘊,得意而忘言也。然嘆卦有三體:一直嘆 “時”,如“大過之時大矣哉 ”之例是也;二嘆 “時”并“用”,如“險之時用大矣哉 ”之例是也;三嘆 “時”并“義”,如“豫之時義大矣哉 ”之例是也。 3南宋學者項安世于 周易玩辭 中,沿承孔氏之說, 進一步分析道:豫、隨、遯、姤、旅,皆若淺事而有深意,故曰 “時義大矣哉 ”,欲人之思之也;坎、睽、蹇,皆非美事而圣人有時而用之,故曰 “時用大矣

13、哉 ”,欲人之別之也;頤、大過、解、革,皆大事大變也,故曰 “時大矣哉 ”,欲人之謹之也。 6可見,在古代學者看來, “嘆卦 ”之形式, 乃是圣人的殫精竭慮而發(fā)之以慨嘆,而圣人所 “嘆”,又均含有 “時”之大義,突顯出了對 “時”之因素進行認識、判斷、把握、運用的重要性。從以上的分析中, 可以得出初步的結論: “時”之辭句及其所代表性地體現(xiàn)出的 “時”之觀念,貫穿于周易經(jīng)、傳之全體,其表現(xiàn)形式具有多樣性,而這正是其哲理內(nèi)涵豐富性的顯露。二、對周易 “時”之觀念 的象數(shù)模擬對周易“時”之觀念的重視, 歷代易家均有所認識,但在具體的把握與運用上,卻有進路、取向的不同。與易學研究的整體上有著 “象數(shù)

14、 ” 與“義理 ”兩種不同的側(cè)重點一樣,歷代易家對周易 “時”之觀念的闡發(fā),也可大致地分為 “象數(shù)模擬 ”及“義理思考 ”兩種形態(tài)。本節(jié)先論 “象數(shù)模擬 ”之形態(tài)。對周易“時”之觀念的象數(shù)模擬,兩漢易學乃是代表。 漢代是象數(shù)易學大昌的時期,漢代周易象數(shù)學所包容的領域至為廣泛,所創(chuàng)立的易學條例也至為繁雜, 其中對后代最有影響的重要易說易例,約有“卦氣 ”說的盛行、卦變爻變說的發(fā)展、用象方式的演變,以及納甲、飛伏、互體、爻辰等具體條例的應用。在這些龐雜的形式與內(nèi)容中,絕大多數(shù)與 “時”之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與中國古代社會的農(nóng)業(yè)文明相適應, 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的創(chuàng)制、 發(fā)展,體現(xiàn)了先民們高度的思想

15、智慧。 尚書 ·堯典云: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時。 ”尚書 ·洪范云:“四曰協(xié)用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shù)。 ”都體現(xiàn)了對天文歷法的高度重視。逸周書 ·周月中對年歲、季節(jié)、月份、節(jié)氣的記載,表明了沿用至今的農(nóng)歷(夏歷)很早就已經(jīng)趨于成熟。 逸周書 ·周月有“凡四時成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又二月。中氣以著時應:春三月中氣,雨水、春分、谷雨;夏三月中氣,小滿、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氣,小雪、冬至、大寒;閏無中氣,斗指兩辰之間。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時之極,

16、不易之道 ”等語,見漢魏叢書 ·逸周書。逸周書雖未能遽定為先秦之書,或即為后人偽托,亦有一定參考價值,可為佐證。漢易的 “卦氣 ”說,即與天文歷法密切相關。 漢易 “卦氣 ”說以氣(氣為周天流行的自然之氣,為化生萬物之根本)為本,取周易六十四卦與一年十二月的氣候相配合。其中, 坎、離、震、兌為四正卦,分主春、夏、秋、冬四季,其各爻則主二十四節(jié)氣;其余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以合周天之數(shù);又以復 、臨、泰、大壯、夬、干、姤、遁、否、觀、剝、坤十二辟卦主十二月,其各爻則主七十二候。十二辟卦象征 “君”,余卦象征 “臣”;四正卦象征 “方伯 ”,值日各卦依次配以 “公”、“辟”、“侯”、“大

17、夫 ”、“卿”之名義,反復不已。于是,一年四季二至二分,風雨寒暑變遷流轉(zhuǎn),均以應合卦爻為節(jié)度。 “卦氣 ”說舊傳乃出于西漢易家孟喜,而后至京房(指 “后京房 ”,即焦贛之弟子,下同)更倡其說,余緒尚延及漢末魏晉,鄭玄、虞翻、崔憬等家諸易說,都保留了以 “卦氣 ”說注易之例(詳見于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引及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所論)。從相關資料來看, “卦氣 ”說用以占驗的目的性是明顯的。據(jù)學者研究,孟喜的 “卦氣 ”說受到禮記 ·月令的影響 7,禮記 ·月令是關于天子因時行禮施政的記載, 可見 “卦氣 ”說用以占驗又顯然與社會政治內(nèi)容密不可分。由此可見, “卦氣 ”說以對周易 “時

18、”之因素、 “時 ” 之觀念的獨特理解,建構起一整套象數(shù)模式,力圖達到對宇宙自然乃至社會人生的規(guī)律性的把握,自有其思想文化史及古代科技史的價值。西漢易家京房是構建易學象數(shù)體系的重要人物。在京氏所創(chuàng)易例中,“八宮卦例 ”與“八卦六位 ”是兩大核心,而 “八宮卦例 ”中的 “世卦起月例 ”(又稱 “世月 ”、“世建 ”),乃用 “八宮卦 ”分值十二月, 其法與 “卦氣 ”說又不同; “八卦六位 ”則以五行、干支配入 “八純卦 ”,并推廣于六十四卦,目的是用以占驗。東漢經(jīng)學大師鄭玄, 又新創(chuàng) “爻辰 ”條例,其例取干、坤二卦之十二爻,配地支之十二辰,又與古代音樂之十二律相配值,且與二十八宿、二十四氣

19、相配值。東漢末的虞翻,是將漢易象數(shù)體系推至頂峰的易學家,他在繼承前人易說易例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各種“卦變 ”、“爻變 ”條例,不僅囊括了前人涉及過的領域,更開創(chuàng)了自成理緒的嶄新的體式, 而他援引周易參同契 之說(東漢魏伯陽作 周易參同契則是采京房之說) 所立之 “納甲 ”說,乃以天干十數(shù)納配于八卦中以相比附。凡此種種,都是將周易 “時”之因素、 “時”之觀念與天地自然 “時”之運行、 “時”之征候進行勾聯(lián), 以建立起相應的象數(shù)模式的努力。當然,漢易象數(shù)體系中,還包含著關于方位(空間)的因素與觀念,且與 “時”之因素與觀念也有所聯(lián)系,也值得注意。至于宋代易學的新象數(shù)學“圖書之學 ”,也有涉及到周易 “時”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