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朝代順序簡表_第1頁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簡表_第2頁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簡表_第3頁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簡表_第4頁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簡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簡表朝代夏朝起止時間 約前 2029 年- 約前 155 9年都城陽城、 陽翟、 斟鄩、 商丘、 綸城、帝丘、原、老丘、 西河都城今址 河南鄭州、 許昌、洛陽、 商丘、濮陽、濟源、開 封建立者夏王姒啟商朝西周約前 1559 年- 約前 1046年約前 1046 年- 前 771 年亳、西亳、囂、相、邢、殷、朝歌鎬京、成周河南商丘、洛陽、鄭州、 安陽、焦作、鶴壁陜西西安、河南洛陽商太祖子履周武王姬發(fā)東周前 770 年 - 前 256 年洛邑河南洛陽周平王姬宜臼秦朝西楚西漢前 221 年 - 前 207 年 前 206 年 - 前 202 年 前 202 年 -8 年咸陽彭城長安陜西咸陽江蘇徐州陜

2、西西安秦始皇帝嬴政西楚霸王項羽漢太祖劉邦新朝玄漢8 年 -23 年23 年 -25 年常安南陽、洛陽、長安陜西西安 河南南陽、河南洛陽、 陜西西安建興帝王莽漢更始帝劉玄東漢25 年 -220 年洛陽、許昌河南洛陽、河南許昌漢世祖劉秀三國( 220 年 -280 年)220 年 -266 曹魏年洛陽河南洛陽魏文帝曹丕蜀漢221 年 -263 年成都四川成都漢烈祖劉備孫吳222 年 -280 年建業(yè)江蘇南京吳大帝孫權西晉266 年 -316 年洛陽河南洛陽晉武帝司馬炎東晉十六國(317 年 -420 年304 年-439 年)建康江蘇南京晉元帝司馬睿南朝( 420 年 -589 年)劉宋420 年

3、 -479建康江蘇南京宋武帝劉裕南齊年479 年 -502 年建康江蘇南京齊高帝蕭道成南梁502 年 -557建康年江蘇南京梁武帝蕭衍南陳557 年 -589建康陳武帝陳霸先年江蘇南京北朝( 386 年 -581 年)北魏386 年 -534 年平城、洛陽山西大同、河南洛陽道武帝拓跋珪東魏534 年 -550 年鄴城河南安陽魏孝靜帝元善見北齊550 年 -577鄴城河南安陽年齊文宣帝高洋西魏535 年 -557長安魏文帝元寶炬年557 年 -581陜西西安北周年長安陜西西安周明帝宇文毓隋朝581 年 -618大興城、洛陽河南洛陽隋文帝楊堅年陜西西安、唐朝618 年 -690長安、洛陽河南洛陽唐

4、高祖李淵前 期年陜西西安、武周690 年 -705 年神都洛陽河南洛陽圣神皇帝武則天唐朝705 年 -907長安、洛陽河南洛陽唐中宗李顯中后期年陜西西安、五代( 907 年 -960 年)后梁907 年 -923 年開封府河南開封梁太祖朱溫后唐923 年 -936 年河南府河南洛陽唐莊宗李存勖后晉936 年 -947 年開封府河南開封晉高祖石敬瑭后漢947 年 -951 年開封府河南開封漢高祖劉知遠后周951 年 -960 年開封府河南開封周太祖郭威十國( 891 年 -979 年)南吳902 年 -937 年廣陵江蘇廣陵南吳太祖楊行密南唐937 年 -975江寧府唐烈祖李昪年江蘇南京前蜀90

5、7 年 -925成都四川成都年前蜀高祖王建后蜀933 年 -966 年成都四川成都后蜀高祖孟知祥南漢917 年 -971 年興王府南漢高祖劉龑南楚896 年 -951 年長沙府湖南長沙楚武穆王馬殷吳越907 年 -978 年杭州、越州浙江杭州吳越太祖錢镠閩國909 年 -945 年長樂府、建州福建福州、福建建甌閩太祖王審知荊南924 年 -963江陵府湖北秭歸年楚武信王高季興北漢951 年 -979 年太原府山西太原北漢世祖劉崇北宋960 年 -1127 年開封府河南開封宋太祖趙匡胤南宋1127 年 -1279年應天府、臨安府河南商丘、浙江杭州宋高宗趙構遼朝916 年 -1125 年臨潢府、開

6、封府內蒙古巴林左旗、 河南 開封遼太祖耶律阿保 機西夏1038 年 -1227年興慶府寧夏銀川夏景宗李元昊金朝1115 年 -1234年大興府、會寧府、開封府北京、黑龍江哈爾濱、河南開封金太祖完顏阿骨 打元朝明朝1271 年 -1368年1368 年 -164大都路順天府北京北京元世祖忽必烈4年應天府、江蘇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清朝1644 年 -1911年奉天府、順天府遼寧沈陽、北京清太祖愛新覺 羅·努爾哈赤歌訣 第一種 大陸人教版小學歷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

7、皇朝至此完。由來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 每朝的創(chuàng)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 國號 , 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朝代名稱是由什么決定的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lián)盟的名稱而 來,來自創(chuàng)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于創(chuàng)建者原始政權統(tǒng)治的區(qū)域;源于宗族關 系;寓意吉祥。夏:據(jù)傳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jù)歷史學家范文瀾 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姒少康在 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tǒng)治,史稱“少康中興”。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 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后,就以“商”作

8、為國名,定都亳 (今河南商丘谷熟鎮(zhèn))。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后,又以“殷”或“殷商” 并稱。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 (今陜西岐山 ) 。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 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 (今陜西西安西南 ) ,后來平王東遷洛邑 (今河南洛陽 ), 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秦:據(jù)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yǎng)馬有成績,被周 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 (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 ) 。后 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始建秦國。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后劉邦擊敗項羽,統(tǒng)一中國,國號 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后期

9、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 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后漢”之分。新:王莽所創(chuàng)的朝代 ( 國號) “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后 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 潮,在這樣的背景下, 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 “革漢而立新、 廢劉而興王” , 并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 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 于皇初祖考黃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 命授之。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后便稱“魏”。 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蜀( 漢) :劉備以四川

10、為活動地區(qū), 蜀指四川。公元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 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又稱“季漢”。吳:孫權活動于長江下游一帶, 歷史上曾建吳國, 曹魏曾封孫權為 “吳王” , 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后進爵為晉王。后來他的兒子司馬 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 曾被北周封為 “隨國公” 。隋文帝后襲用此封爵, 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 淵。太原起兵后,李淵稱“唐王”,后廢楊侑建唐朝。遼:遼原稱

11、“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于遼河上游之故。宋:后周恭帝繼位后, 命趙匡胤為歸德節(jié)度史, 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 , 趙匡胤為宋州節(jié)度使。故陳橋兵變后,發(fā)跡在宋州,國號曰“宋”。西夏:拓拔思恭占據(jù)夏州 (今陜西橫山縣) ,建國時以夏州得名, 稱“大夏” 。 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金:金都城上京會寧 (今黑龍江阿城南 ) ,位于按出虎水 (今阿什河 ),相傳其 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元:據(jù)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 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 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

12、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fā)展起來的,郭子興屬于白 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 暗的元朝統(tǒng)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 ( 他的兒 子韓林兒稱“小明王” ) ,都體現(xiàn)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 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 ( 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 ) 。朱元璋取得政權 后,國號稱“明”。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 重建金國 (后金) 。后金為了向外擴展, 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 清太宗皇太極 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 他代針對“

13、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 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 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二十四節(jié)氣表二十四節(jié)氣表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 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 期形成的。由于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jù)太陽 , 也根據(jù) 月亮的運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 但中國又是一 個農業(yè)社會, 農業(yè)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 農事完全根據(jù)太陽進 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 “二十四節(jié)氣” , 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二十四節(jié)氣

14、能反映季節(jié)的變化, 指導農事活動, 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節(jié)氣是根據(jù)太陽在黃道 (即地球 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含義立春:每年的 2月4日或 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jié)氣。雨水:每年的 2月19日或 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 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驚蟄:每年的 3月5日或 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 驚蟄 前后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春分:每年的 3月20日或 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qū) 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清明:每年的 4月4日或 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谷雨:每年的 4月20

15、日或 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類生長。 立夏:每年的 5月5日或 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小滿:每年的 5月 21日或 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 但未成熟。 芒種:每年的 6月5日或 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 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夏至:每年的 6月21日或 22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xiàn)“日北至,日長至, 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小暑: 每年的 7 月 7 日或 8 日,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炎熱季節(jié)。大暑:每年的 7月22日或 23日,正值中伏前后。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qū)一年 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立秋:每年

16、的 8月7日或 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jié)。處暑:每年的 8月23日或 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 將變得涼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白露:每年的 9月7日或 8日,由于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 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秋分:每年的 9月23日或 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寒露:每年的 10月8日或 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 續(xù)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霜降:每年的 10月23日或 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 10月下旬,與“霜降”

17、 節(jié)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立冬:每年的 11月7日或 8日,冬季開始小雪:每年的 11月22日或 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 出現(xiàn)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shù)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jié)氣 后降雪。大雪:每年的 12月7日或 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 夜長。冬至:每年的 12月22日或 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 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 晝漸長,氣溫持續(xù)下降,并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一九”。小寒:每年的 1月5日或 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1大寒:每年的 1月20日或 21日,數(shù)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二十四節(jié)氣表春 季日期夏 季日期秋 季日期冬 季日期立春2月 3-5日立夏5 月 5-7 日立秋8月 7-9日立冬11月 7-8 日雨水2月 18-20日小滿5 月 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