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執(zhí)一御萬”哲學觀與《文心雕龍》“乘一總?cè)f”方法論_第1頁
王弼“執(zhí)一御萬”哲學觀與《文心雕龍》“乘一總?cè)f”方法論_第2頁
王弼“執(zhí)一御萬”哲學觀與《文心雕龍》“乘一總?cè)f”方法論_第3頁
王弼“執(zhí)一御萬”哲學觀與《文心雕龍》“乘一總?cè)f”方法論_第4頁
王弼“執(zhí)一御萬”哲學觀與《文心雕龍》“乘一總?cè)f”方法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王弼“執(zhí)一御萬”哲學觀與文心雕龍“乘一總 萬”方法論關(guān)鍵字: 方法論,王弼, 哲學觀,文心雕龍中圖分類號: I20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 5285(2004)03-0086-05“乘一總?cè)f”是文心雕龍的一個重要范疇,是貫通于本體論、文 體論、創(chuàng)作論及批評論的主神經(jīng),對全書理論和結(jié)構(gòu)框架都有重大作用,使之 體大而不雜亂,思精而不浮泛。但人們對這一思想?yún)s鮮少觸及,故本文詳探它 在文心雕龍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也對它的直接“施事者”王弼“執(zhí)一御 萬”、“舉本統(tǒng)末”哲學觀予以考繹,揭示劉勰對這富有深厚底蘊的思想繼承 和通變的關(guān)系。一、王弼“執(zhí)一御萬”思想是對前代思想的改造、整合、提

2、升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物無妄然,必由其理。統(tǒng)之有宗,會之 有元故自統(tǒng)而尋之,物雖眾,則知可以執(zhí)一御也;由本以觀之,義雖博, 則知可以一名舉也”。執(zhí)一御萬則繁而不亂,眾而不惑,是體察萬物、把握宇 宙的鑰匙,于漢人總攬人物牢籠象數(shù)的方法論是一場革命,但它的形成決非閉 門造車的產(chǎn)物,而是汲取周易、老莊以及孔子思想營養(yǎng),融會貫通自成一 家的結(jié)果。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鄙塾喊汛藙?chuàng)造模式概括為“一分為 二”:“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 十二分為六十四,猶根之有干,猶干之有枝,愈大則愈小,愈細則愈繁”?!疤珮O”

3、、“一”為世界的本原,“執(zhí)一”則眾理皆存,萬物成位,“易簡則 天下之理得。”(系辭上)無疑周易在把握世界本體方面已經(jīng)有“以 少統(tǒng)多”的觀念。由太極衍生的八卦,除乾坤二純卦(父母卦),其余六子卦“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 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系辭下)。韓康伯周易注曰:“夫少者多之所宗,一者眾之所歸?!标栘砸陨僬咭魂枮?主,陰卦以少者一陰為主。如果拋開陽尊陰卑君子小人的道德標準,陰陽 卦的屬性完全是以少者的性質(zhì)所決定,少為多所從,多為少所制?!靶〕伞钡?八卦如此,大成的六十四卦與萬物萬理的關(guān)系呢?系辭上:“八卦而小 成,引而申之,

4、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夫易開物成務,冒天 下之道”(同上),廣大悉備的周易正是通過六十四卦以彰往察來顯微闡 幽,彌綸萬理,以少統(tǒng)多。我們說,盡管周易沒有直接揭橥出“以一御多”的概念,但它從 林林總總的事物中凸顯出“太極”一易理,本身就孕育著“理一分殊”的理 致,貫通著“以一御多”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漢代它依然得以延續(xù),這充分 體現(xiàn)在京房“金錢代筮法”上。項氏家法有記載:占者擲三枚銅錢,以背 面為陽,正面為陰。皆背為老陽,皆面則為老陰,兩背一面為少陰,兩面一背 為少陽。那么面背不同時,則擷取少者,此取爻法與周易之陰陽卦的斷定法(“陽卦多陰,陰卦多陽”)思路相同,所以金錢占筮術(shù)是易道“以

5、一 御多”觀的具體實踐。但這種思維方式屬于弱勢文化(注:論衡自紀 篇:“充書文重?;蛟唬何馁F約而指通,言尚省而趨明語約易言,文 重難得。玉少石多,多者不為珍;龍少魚眾,少者固為神。答曰: 蓋文多 勝寡,財富愈貧”。“或曰”者代表了漢代“以少馭多”弱勢文化,而王充則 代表“以多勝寡,繁而不省”的強勢文化。),充盈于漢代易學史的是繁瑣駁 雜的象數(shù)學,人們對觀照萬物“末象”有極大的熱情,“賦家之心,苞括宇 宙,總攬人物”可見一斑。不過森然萬象是難以窮盡,且愈理愈棼,因此不免 陷入讖緯迷信中不能自拔。從這個意義上說,王弼所開展的掃象闡理易學 革命就具有了重要意義。如果說“以一御萬”的命題于周易尚處于涵

6、融未發(fā)狀態(tài),那么王 弼就自覺地去尋探它的幾微,敏銳地把握它的律動?!拔餆o妄然,必由其 理”,“繁而不憂亂,變而不憂惑,約以存博,簡以濟眾,其唯彖乎!亂而不 能惑,變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于此乎?”(周易略例明彖)。他明確提出“以一御萬”的思想,倡揚義主說,卦主說,以少來駕馭 主宰多,以本質(zhì)來統(tǒng)觀現(xiàn)象,以宗主來總攝眾庶?!傲x主說”指象生于義,應得意忘象。周易是假象寓意,非為象 而象。王弼說:“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義也。有斯義然后明之以其 物。故以龍敘乾,以馬明坤,隨其事義而取象焉統(tǒng)而舉之,乾體皆龍;別 而敘之,各隨其義。”(乾文言注)象隨義而取,對說卦列舉的 112 例象,如乾為

7、健,為馬,為君等,坤為順,為牛,為母等,以義為主,不 可象漢人拘泥于具體卦象,對號入座而捉襟見肘,“而或者定馬于乾,案文責 卦,有馬無乾,則偽說滋漫,難可紀矣?;ンw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 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彌甚”(周易略例明象),滋漫出互象、半象 等逸象,迷離破碎,故王弼在“隨其事義而取象”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得意忘 象”?!肮恃哉咚悦飨?,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象言。生于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 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 在忘言?!保ㄍ希┫笫且庵?,具有象征功能,“觸類可為其象,合義可為

8、 其征”(同上)。王弼憤激于漢人膠柱于“象”以致曲意彌縫的解易方 式,而強調(diào)以義(少)來統(tǒng)率象(多),此義主說的實質(zhì),是系辭下“其 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精髓的開拓。眾為一臣。六爻但“可舉一以明”(同上),其大體有主卦之主,成卦之 一陰主五陽,一陽主五陰四種。主卦之主,指居中之爻,或二爻,猶以五爻為多。中爻具備“雜物撰 辨是與非”(系辭下)的氣質(zhì),舉一立主,唯其是荷,“夫古今雖 殊,軍國異容,中之為用,故未可遠也,品制萬變,宗主存焉”(周易略德,“卦主說”是指一爻為一卦之主。一卦六爻唯變所適,表面上互不相 涉,實則有一個“宗主”。明彖曰:“夫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者 也;夫動不能制動

9、,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故眾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 致一也;動之所以得咸運者,原必無二也”。至寡治眾,主一咸存,故一為眾 主, 主,例明彖)。如革九五以中正之德信孚他人,以剛猛之氣“虎變”,故 為革故鼎新之主。其余乾九五、井九五、漸六二等皆為宗主。而 “成卦之主”,是卦義因之而起的一爻,它不同于“主卦之主”講究卦德卦位,而專主卦義。略例下:“履卦六三,為兌之主,以應于乾;成卦 之體,在斯一爻”。六三在上卦之下,故有“履虎尾”之象,卦義“小心踐 履”因之而成,故“三為履主”(履彖傳王注)。屯初九、 大畜上九等成卦之主皆為卦所以然者。這兩大類是“卦主”說的基本條例,都體現(xiàn)了“以一統(tǒng)多”的特點,

10、而作為從前二者分析出來的特例 1 。一陰主五陽、一陽主五陰更為突出?!胺?少者,多之所貴也;寡者,眾之所宗也。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矣; 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矣”(明彖)。卦主皆因六爻中陰陽本身的力 量對比而決定,初六、同人六二、復初九、師九二等十 二爻皆因以少制多而為卦主。“卦主說”主要目的是闡發(fā)“六爻之間的主從現(xiàn)象,達到從整體上領(lǐng) 會一卦大義的解易效果” 1(P177) ,它與“義主說”一樣旨在于“約以存 博,簡以濟眾”。二“說”作為批判漢易的理論武器,體現(xiàn)了“易簡”之 理,顯示出周易蘊涵的“以一御萬”觀念所達到的高度,但在王弼哲學觀 中,它不是最高范疇,故應納入“以無為本”、“

11、舉本統(tǒng)末”本體論體系中。 老子四十章王注:“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 全有,必反于無也”,三十八章王注:“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 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論語陽 貨“予欲無言”王注曰:“予欲無言,蓋欲明本。舉本統(tǒng)末,而示物于極者 也”?!芭e本統(tǒng)末”顯然是王弼融通、開掘、發(fā)揚周易思想的結(jié)晶,不可 否認也參會了老莊、孔子思想,從而指向了形上的本體論,也切進了形下的方 法論,成為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大高標。王弼老子指略曰:“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而蔽之。噫! 崇本息末而已矣?!?2 崇本息末為老子哲學的根本。道是世界的本體,攝 萬殊于一(

12、無)。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物”,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莊子達 生“通天下一氣耳”,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崇本”,然而“息 末”,滅棄了萬物的差異性,致有“齊物”之論(“其分也,成也,其成也, 毀也?!保?,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之說,“外死生,無終始”之談。王弼顯然 接受了老莊“崇本”、“守母”的一面,但也沒有忽視“全有”,“守母以存 其子,崇本以舉其末”,“能盡理極,則無物不統(tǒng)。極不可二,故謂之一也” (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哉”注),舍棄了“息末”的觀點。好信不好學,的積累或熏 不見“一”,王弼“統(tǒng)末”觀某種程度上受益于孔子博而致一、

13、一以貫之的滋養(yǎng), 陽貨:“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 其蔽也賊”道德的提升是以多學多識為前提的,通過“多” 陶,以躍升到“一”的境界(注:后世儒家只執(zhí)一端,見“博” 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保?,而“一”是始終貫通“多”的命脈。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哉!”(論語里仁)。仁道內(nèi)涵極為豐富,惟有將“忠恕”這一仁道本質(zhì)浸潤 于各種道德規(guī)范中,才能經(jīng)受住對道德的操練與考問,“一”才能“多”。 “一以貫之”的取向或許是從易得到啟示,“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 以無大過矣”(述而),睿智的他自能將其中“以一御萬”的易哲抉 擇而出,用于建構(gòu)道德體系,以道(一)隱

14、帥他人文關(guān)懷的具體行為(多); 也用于體認事物,如他透過詩三百篇卷詩行,以一言“思無邪”蔽之,博(多)而能簡(一)。可見孔子與摒斥“多”的老莊不同,采取了重“一”更 崇博的態(tài)度。這樣“一以貫之”之道作為內(nèi)在的向度,為王弼的“舉本統(tǒng)末” 所接受。他注“吾道以一貫之哉”曰:“夫事有歸,理有會。故得其歸,事雖 殷大,可以一名舉;總其會,理雖博,可以至約窮也。譬猶以君御民,執(zhí)一統(tǒng) 眾之道也。”不過,王弼將孔子的“仁道”會通為“無”,述而“志于 道”王注曰:“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倍彝蹂霭雅e本放 在第一位,統(tǒng)末放在第二位,認為舉本可不必博求,“一以貫之,不慮而盡 矣?!保n康伯引王弼解

15、系辭下)雖有不同,但“一以貫之”為王弼接受 且成為詮釋話語卻是不爭的事實。王弼思想的偉大之處在于用慧眼透過迷象,挖掘周易精髓,并用 與此心弦相契的老莊、孔子相互繹釋。胡渭易圖明辨說:“今觀弼所注 易,各依彖爻立解,間有涉于老莊者,亦千百之一二,未曾以文王、周 公、孔子之辭為不足貴而糟粕視之也?!睆埳莆南壬f:“但凡老莊哲理有與 易理密相溝聯(lián)旁通者,王弼互為引據(jù)參證而闡發(fā)精義?!?3 切中肯綮。的 確,“舉本統(tǒng)末”的思想是對易、孔、老三家思想資源整合深化觸類旁通 而生成的,反過來這獨樹一幟的理論又顯豁了“以一御萬”這個命題。二、文心雕龍對“以一御萬”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王弼作為思想的巨擘,挾裹著玄學

16、之風,以摧枯拉朽之勢滌蕩兩漢觀 念的同時,也使魏晉南北朝廣扇玄風,劉勰受其浸染自屬必然,其中“乘一總 萬”、“以少總多”的觀點即是受“舉本統(tǒng)末”、“以一御萬”的影響而產(chǎn) 生,不過劉氏自己的貢獻也頗顯著:將哲學思想改造成文學思維的一個范疇, 同時探討了“一”的“由然”,使“一”的本然有了著落,從而避免了玄而不 實的理論缺點。王弼觀照事物時以“無”為本,執(zhí)本以統(tǒng)末,劉勰接受了“執(zhí)一御 萬”的理路,也認為文由“道”所生,文之理(德)亦為“盡稽萬物之理”的 “道”所生,文學為道(無)所主宰。文心首句即標舉“文之為德也,大 矣”,這言短意長的話給文學定了位:文“為德”而非“為道”。因為“道” 為天地萬物

17、所以生之總原理,“德”為一物所以生之原理,“德即物之所得于 道,而以成其物者” 4 。劉勰的本義是指作為“道”的外在形式,文學尚需 “原始”,以期“要終”(文),所以文心雕龍開宗明義曰原道。劉 勰認為外物皆有自然之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而人文之成“莫不原道 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shè)教”??梢娺@是從“文”的本體論上演義或發(fā)揮舉本統(tǒng) 末、乘一總?cè)f之原則:從“本”上把握文學,把握各種文體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盡 管所原之“道”含義與莊子、王弼的不同,但理路別無二致尋求形上層面 的“道”作為依據(jù),以少總多。章、奏,則書 祝,則禮總其 終入環(huán)內(nèi)者也?!?“然(諸子)繁辭 唯文章之用,實經(jīng)為將原道以總文的思想落

18、到實處,劉勰采用了以道為體,以經(jīng)為用, 以道總經(jīng),以經(jīng)總文的方法。宗經(jīng):“致化歸一,分教斯五,性靈熔匠, 文章奧府。淵哉鑠乎!群言之祖?!蔽褰?jīng)乃“道”之寓體,統(tǒng)而下之,又為群 體之原?!肮收?、說、辭、序,則易統(tǒng)其首;詔、策、 發(fā)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 端;紀、傳、盟、檄,則春秋為根所以百家騰躍,五經(jīng)之于二十體猶如本源與支流、本根與枝條。諸子: 雖積,而本體易總;述道言治,枝條五經(jīng)?!毙蛑荆骸?典枝條”。倡揚宗經(jīng)師圣之作,而對“建言修辭,鮮克宗經(jīng)”如楚艷漢侈者,則疾呼,“正末歸本”(宗經(jīng)),執(zhí)著地貫徹著舉本統(tǒng)末的思想,以使眾 體各有所宗、所循。對包括許多品類的文體,劉勰則

19、攝取其共同特征,“一名舉之”。 明詩:“至于三六雜言,則出自篇什; 興,則道原為始;聯(lián)句共韻,則柏梁余制。 囿?!币栽姡ㄒ幻┌e三言、六言詩等。 多品?;虻?、誥、誓、問,或覽、略、篇、 區(qū)。”以雜文(一)總括典誥等 16 類。 筆札雜名,古今多品。是以總領(lǐng)黎庶,則有譜、籍、簿、錄;醫(yī)歷星筮,則有 試觀此眾條,并書記所總?!睍浺幻偭惗?:“詳觀論體,條流多品:陳政,則與議、說合契;釋經(jīng),則與 辨史,則與贊、評齊行;銓文,則與敘、引共紀八名區(qū)分, 以“論”一名歸總議說等八名??傊畡③拿鎸Α懊柖嗥贰钡奈碾x合之發(fā),則明于圖讖;回文所 巨細或殊,情理同致,總歸詩 雜文:“詳夫漢來雜文,

20、名號章總括其名,并歸雜文之書記:“夫書記廣大,衣被事體;方、術(shù)、占、 品。論說 傳、注參體; 一揆宗論?!?體,以“情理同致”為準,總括其名而并歸一體,運用的方法恰是乘一總?cè)f, 舉要治繁?!拔餆o妄然,必由其理”,不同的文體均有自身之理。劉勰又將“乘 一總?cè)f”方法推而行之,“若乃論文敘筆敷理以舉統(tǒng)”(序志),以 “一”(各文體之道)統(tǒng)領(lǐng)、指導“多”(內(nèi)容、語言、形式等)。明 詩:“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diào),則清麗居宗?!币匝艥櫱妍?為詩歌的范式,其測度詩人、詩篇曰:“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潤,茂先凝其 清,景陽振其麗。兼善則子建、仲宣,偏美則太沖、公。”再如古詩十九 首契合五言清麗標準,

21、被戴上了“五言之冠冕”的桂冠。因“賦”為“詩” 之流,故其理亦從詩理中衍生。詮賦:“麗詞雅義,符采相勝此立賦 之大體也?!丙愒~雅義為其要義,評騭賦家就有法可依了。班固、揚雄的賦內(nèi) 容合乎儒教,評曰雅贍、深瑋;宋玉、司馬相如等詞采過麗,評曰淫麗、艷, 那些執(zhí)著于繁詞麗語而無貴風軌者更為劉勰所詬病,“逐末之儔,蔑棄其本, 雖讀千賦,愈惑體要?!眲③膰栏竦嘏e要以定繁,強調(diào)以文體之理為本,以本 統(tǒng)末,反對棄本窮末。整理詞語,安排章義,宜抓住全篇綱領(lǐng),以之為的,全篇語言多而不亂,即總綱(道理)以治繁(章義、語 劉勰提倡“以少總多”。物色:“故灼灼狀桃花之 杲杲為日出之容皎日hui 星,一言窮理;參差雖復

22、平情而論,創(chuàng)作論是全書最精彩、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部分,“乘一總?cè)f” 的理論、方法不但沒有被摒棄,卻成為很重要的創(chuàng)作原理。文學創(chuàng)作各人異 面,但劉勰說“執(zhí)術(shù)馭篇,似善弈之窮數(shù);棄術(shù)任心,如博塞之邀遇。若 夫善弈之文,則術(shù)有恒數(shù),按部整伍,以待情會”(總術(shù))。創(chuàng)作不能任 心所欲,應用“術(shù)”駕馭群篇。什么術(shù)?乘一總?cè)f,舉要治繁。總術(shù): “文場筆苑,有術(shù)有門。務先大體,鑒必窮源;乘一總?cè)f,舉要治繁?!边@是 從寫作的總體方面來要求的,針對具體的操作劉勰也有詳盡的表述。附 會:“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辭會義, 務總綱領(lǐng);驅(qū)萬涂于同歸,貞百慮于一致。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 雖

23、多,而無棼絲之亂” 使每段之理繁而不背, 言)。對于遣詞造句, 鮮,依依盡楊柳之貌, 沃若,兩字窮形: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备F形盡貌,言簡意豐, 思經(jīng)千載,將何易奪?”反對直白無味,亦不屑“重沓”、“魚貫”,“若青 黃屢出,則繁而不珍”(同上)。文辭宜以大道、大體為宗,若以繁詞麗句為 務則庶幾遠矣!所謂“詩人麗則而約言,辭人麗淫而繁句”。在布局謀篇上他 也要求以義統(tǒng)篇,以義準章。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 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 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本振末從,據(jù)文理體本而謀章篇、 構(gòu)字句,“句司數(shù)字,待相接以為用;

24、章總一義,須意窮而成體?!薄耙狻敝?字意,如周易系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熔裁:“善刪者字 去而意留,善敷者辭殊而意顯”;“義”指篇章義,如征圣:“或明理以 立體,或隱義以藏用”,周易之“義理”。劉勰認為一章所表達的義要總 括、窮盡句意字意,章節(jié)之間要以全篇的情理為宗,才能開合放收,無往不 適。即彌綸群言而精研一理,文章自會粲然有章,炳彪千古。文心雕龍整個結(jié)構(gòu)框架也貫穿著“乘一總?cè)f”的思想。序 志:“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數(shù);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劉勰效仿 周易“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做法,定文心五十篇,前四 十九篇為用,闡述他對文學的具體見解;最后序志即虛而不用之“一”, 談及

25、寫作的目的、方法、態(tài)度,特別是創(chuàng)作原則及全書內(nèi)容,有“以馭群篇” 之用,可謂“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shù)而數(shù)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韓康 伯引王弼語),乃見劉勰受易學思想或以一御萬觀念影響之大。即便在 “敘文論筆”部分,他也沒有信馬由韁,以“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 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的原則通論文體二十篇,綱領(lǐng)明矣”,一以貫之,貝陳 理清晰,雜而不越,使文心在各方面均達到精致深刻的程度。不難看出,在本體論、文體論、創(chuàng)作論以及全書結(jié)構(gòu)安排等許多方 面,劉勰都運用了乘一總?cè)f、舉要治繁的方法,所以在他自上而下建筑的這一 金字塔的文論體系中,體大而又眉清目秀,博深但不蕪雜玄虛:以道統(tǒng)經(jīng),繼 而以經(jīng)制式

26、(文體),間或以體總類,然后以體品文或作家,至此這一偉大的 工程似乎大功告成一一“道”總領(lǐng)一切,各個階層均有所系所屬,但他并未滿 足,又對文學的基石(作品)進行了開掘。在創(chuàng)作論中,他沒有執(zhí)迷于蕓蕓眾 生的個體差異,而是作為共體深入到“文”的內(nèi)部,“chi 神、性,圖 風、勢,苞會、通,閱聲、字”(序志),割情析采,一仍其舊地執(zhí) 行著他深諳的執(zhí)一御萬、以少總多的原則和方法,如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 將構(gòu)思形諸筆端的部分,要求“乘一總?cè)f,舉要治繁”,至今仍為不移之論。 自然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承繼王弼思想并有所拓展有關(guān),但若不能體認到他探究 “一”的由來一一“博而能一”,創(chuàng)新完善舉本統(tǒng)末思想的功績,顯

27、然是不全 面、不公正的。周易講“變通”,變而通,凸現(xiàn)物極必反之道;“博通經(jīng)論” (梁書、劉勰傳)的劉勰則講“通變”,通而變,朗顯通透方以致變之 理,所以在構(gòu)思過程中突出“博”一一博學、博見、博思。神思:“積學 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烽辭。”事類:“夫經(jīng)典沈 深,載籍浩瀚,實群言之奧區(qū),而才思之神皋也。是以將贍才力,務在博 見。是以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捃理須核?!辈W為附辭會義 的先決條件,劉勰稱之“此蓋馭文之首術(shù),謀篇之大端”(同上),而儒家經(jīng) 典和其他書籍是言辭、神思的淵藪,作家平時務必博見、綜學,加以取資。但 “博”非“駁”,用事取理貴在精約核要,避免雜漫無端,做

28、到博而能一,以 一(理)約博。通變:“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然后拓衢路,置 關(guān)鍵?!辈┯[且能總要,才不致偏激淺陋。神思:“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貧,辭溺者傷亂。然則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博 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博見則治學淺知貧,貫一則拯辭亂才疏,博而能 一,必無貧亂之病,有助構(gòu)思。文賦也講“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 彬”,強調(diào)汲取詞藻,雖可取,但辭溺者易逸出“理”的總攝,傷風害骨??b 密的劉勰十分強調(diào)“總要”,論說:“王弼之解易要約明暢,可謂式 矣”,議對:“公孫之對,簡而未博,然總要以約文,事切而情舉,所以 太常居下,而天子擢上也”。公孫弘的對策,“簡而未博”未盡善盡美,但要 約的優(yōu)點使皇帝將下第改判為第一。簡言之,“博”為知識儲備階段,“一” 是構(gòu)思捃理階段,前者為后者提供了條件,后者則是前者的提升結(jié)果,這種先 后而密切的關(guān)系就凝聚在“博而能一”的前“形于言”階段,成為“乘一總 萬,舉要治繁”的前提。劉勰有一個形象的 執(zhí)一不可以獨射也。 文章的用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