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理論研究:觀念與方法——塞爾登《文學批評理論》的意義_第1頁
文學批評理論研究:觀念與方法——塞爾登《文學批評理論》的意義_第2頁
文學批評理論研究:觀念與方法——塞爾登《文學批評理論》的意義_第3頁
文學批評理論研究:觀念與方法——塞爾登《文學批評理論》的意義_第4頁
文學批評理論研究:觀念與方法——塞爾登《文學批評理論》的意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學批評理論研究:觀念與方法塞爾登文學批評理論的意義 作者:賴大仁時間:2007-11-23 16:50:00 摘要:塞爾登按文學批評理論的主題或論題來做西方文論選編,不僅打破了歷來的編選慣例,而且顯示了某些新的研究觀念與方法。一方面他在相同論題中將古今文論同時并置,試圖揭示其歷史的連續(xù)性;另一方面,他提出“隱含的理論”,致力于說明不同文論之間的相對獨立性與邏輯關聯性。在此基礎上,他提倡“比較的”、“歷史的”、“對話的”研究方法。在相對主義和解構主義觀念頗為流行的今天,塞爾登所倡導的文學批評理論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是值得重視和頗有啟示意義的。關鍵詞:文學批評理論;歷史連續(xù)性;邏輯關聯性;“隱含的

2、理論”;相對主義英國文論家拉曼塞爾登編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是一部別開生面、別具一格的西方文論選編,它打破了歷來文論選編按時代和作者來編選的慣例,改為按文學批評理論的主題或論題來編選。在同一個主題或論題下,不同時代文論家的相關論述共時態(tài)并置;而不同的文學批評理論主題或論題,則又形成彼此的參照。我以為,這并不僅僅是一種編選體例上的改變,更是一種文學批評理論觀念的改變。這從編者那篇不長的序言中可以看出來,其中所闡述的某些理論觀點,的確可以引發(fā)我們的諸多思考。對于當代人來說,我們實際上是處于歷時態(tài)與共時態(tài)縱橫相交的時空坐標之中。任何知識譜系中的認識與創(chuàng)造活動,都可能一方面割斷不了歷史的關聯性與連

3、續(xù)性,另一方面也回避不了多元并存中的選擇與對話。其中可能會有太多的誤區(qū)、盲區(qū),有太多被遮蔽的可能性,因此也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困惑。在文學批評理論方面也同樣如此??磥砣麪柕鞘前堰@個問題給挑破了。首先,從縱向關系而言,當我們看待一種知識譜系的發(fā)展歷程時,最便利于我們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也許是歷史進化論的觀念;然而當我們堅信今必勝昔,新事物必將勝過并取代舊事物的時候,卻往往容易使我們忽視和歷史傳統(tǒng)之間的關聯性與連續(xù)性,從而遮蔽應有的歷史視野。比如五四“文學革命”的著名口號之一便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這一以“取代性”為內核的進化論的文學觀,無疑為當時反傳統(tǒng)和實現文學革新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從而也深

4、刻影響了此后中國文學發(fā)展和文學研究的格局與走向。然而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這一理論觀念既與文學多元并存的實際格局不相符,也與一些文體或文學形態(tài)的非“取代性”演進不相符,因而存在相當的理論局限性。1其實豈止是在中國,又豈止是在“五四”那樣的激進年代,在別的時空條件下,比這還要激進和絕對化的理論觀念也并不鮮見。塞爾登就曾指出,西方的一些理論新說,經常是目無前人漠視傳統(tǒng)的,它們總以為文學理論在巴爾特和德里達冒出來之前好像壓根兒就不存在似的;它們還似乎覺得傳統(tǒng)批評家們(甚至新批評家們)就像一群史前的鼠,還在結構主義、符號學和解構主義破曉前的黑暗中摸索。特別是解構主義和拉康派理論的許多支持者都把196

5、8年以前所有的文學理論看做天真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因而要用后結構主義的新觀點完全取代它,這顯然是非歷史的。然而這種“非歷史”的文學理論觀念一旦盛行,就會使得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追逐這種時尚。塞爾登甚至指出,“許多老一輩的文學批評家很自然地急于趕上文學理論最新的發(fā)展步伐,他們不無道理地抱怨那些新理論家們太傲慢,不把文學理論早期的那些發(fā)展階段放在眼里,極不情愿向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階段學習。這些批評家與那些反理論的強硬派觀點并不一樣,但也被擋在目前的潮流之外,不能與解構主義或符號學進行對話,原因是當代的理論堅持一種完全與歷史切斷聯系的立場。這種情形非常顯著地表現在后現代主義的論述

6、中,后現代主義常常強調自身與以往的文化存在深刻的斷裂,甚至不承認自己與剛剛過去的現代主義階段的聯系,” 2應當說,以歷史進化論的觀點來看,“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因而“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理論”,這一命題本身是包含合理性的,體現了社會進步(進化)以及歷史發(fā)展的觀點。然而,歷史進化論與歷史虛無主義之間可能僅一步之隔,如果過于強調事物的當代性特征及其意義的一面,甚至把它看成前無古人“橫空出世”般的創(chuàng)造,而無視或不承認它與歷史傳統(tǒng)之間的聯系,則很容易滑向歷史虛無主義,從而遮蔽應有的歷史視野。在塞爾登看來,這顯然是不可取的,也是違背歷史辯證法的。他不由得責問并闡述道:“假如我們今天生活的時代的確是一個充滿核

7、威脅的后人文主義時代,難道我們注定要拋棄我們一切文化的根和一切的連續(xù)性嗎?本書所收的理論片斷可以為讀者提供充分的材料,說明我們和歷史的關聯和連續(xù)性和斷裂與非連續(xù)性一樣多?!被谶@種認識和基本觀念,塞爾登有意打破按時代和作者來編選的慣例,改為按文學理論的主題或論題來重新編選,“試圖把當代理論置于某種歷史的視野中”;并且在相同或相近的文論主題或論題中,古今文論家的相關論述同時并置,從而實現古今參照與對話。這一做法的確具有革命性意義。我們姑且不論他所開列的這些西方文論的主題或論題是否妥當,也不管他所選摘的這些文論片斷以及編排是否合適,至少他強調文學理論的歷史關聯和連續(xù)性的理念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也是極

8、富啟示意義的。其次,再從橫向關系,即文學理論知識系統(tǒng)內的關系來看,也有一些觀念是值得進一步反思的。一方面,既然我們承認文學理論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那么它就應當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以及不斷建構起來的知識系統(tǒng);而另一方面,文學理論研究實際上又是極為寬泛和極為開放的,比如文學理論的邊界問題至今仍爭論不休,各種文學理論新說仍層出不窮。那么當今的人們究竟應當如何來理解和研究文學理論呢?塞爾登也未必能提出切實的答案,但他對這一問題的分析和理出的思路則是頗有借鑒意義的。塞爾登借用羅曼雅各布森的語言交流模式理論加以適當轉換,用來描述文學批評理論的知識譜系,從而將其大致概括為五個方面的批評話語,即作者

9、論的批評話語,讀者論的批評話語,研究作品本身的批評話語,關于作品符碼結構的批評話語,關于作品歷史語境的批評話語。他自稱文學批評理論一書對各種理論觀點的編選構想便與此相關。當然,塞爾登對文學批評理論知識系統(tǒng)的描述是否恰當又當別論,其實不同的理論家從不同的角度觀照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概括描述,比如美國文論家艾布拉姆斯就將文學批評理論概括為摹仿說、實用說、表現說、客觀說等幾種基本類型;3 也有理論家把文學理論概括為文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文學信息學、文學文化學等基本形態(tài)。4 不過塞爾登這里提出的問題在于,面對這些各不相同的文學理論形態(tài)或理論觀點,人們又將如何對待呢?塞

10、爾登分析了這樣一些選擇路向或可能性:一種情況是像有些人所設想的那樣,試圖將各種文學批評理論形態(tài)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tǒng),或者如塞爾登所說“將這些不同的觀點歸納在一起形成一個綜合的、充分的批評話語”,這想法看來是很誘人的。但在塞爾登看來,由于各種批評話語的視角幾乎是完全不同的,批評家們總是集中探討整個文學活動過程中的某個特別的方面,這種情形實際上就暗示著,“想要形成一種完整的、面面俱到的、滿足各種批評實踐的理論模式是絕不可能的?!辈贿^在我看來,塞爾登的這一看法固然有其道理,但也未必就要完全否定這個方面的嘗試和努力。事實上自古以來人們就沒有放棄全面系統(tǒng)把握事物的奢望和努力,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11、黑格爾、康德等的理論學說,就試圖建立幾乎無所不包的美學與文學批評理論體系,而且至今也仍有人在不斷進行各種嘗試。我的意思是說,是否可以將文學批評理論區(qū)分為兩個不同層次來認識:一是從各種具體的批評模式或批評話語來看,的確是各有特定的視角及其觀念、方法,彼此難以相互融合,因此要整合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批評模式,以適應各種批評實踐的要求,這的確是困難的。二是從文學批評形態(tài)論,即文學批評理論的系統(tǒng)結構的層面著眼,在宏觀層面上觀照和研究文學活動以及文學批評活動,對其整體的邏輯結構系統(tǒng)進行把握與描述,從而將各種具體的批評模式或批評話語在這個整體結構系統(tǒng)坐標中適當定位,同時又揭示出彼此之間的內在關聯性,這仍然是必要

12、與可能的。5 倘若如此,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文學批評理論中的獨斷論和相對主義。當然這種理論整合與建構的工作無疑是相當困難的,這在當今文學批評理論充分多元化與開放性發(fā)展的時代尤其如此。即便這樣,我仍然以為,不宜把這種理論探索的愿望和努力本身也完全否定和消解掉。 話說回來,如果文學批評的確難以形成一種完整的理論模式,那么對它的研究還會具有什么可能性呢?或者說當人們面對多種多樣的文學批評理論的時候,將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塞爾登指出大致有這樣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批評家只是依據自己的趣味或秉性來進行探索,他們所建立的理論假設和批評方法僅僅是反映他們各自的理論興趣和“權力意志”,除此之外他們并不關心別家

13、理論的存在,其結果當然是各種批評理論或批評話語各自獨立,既互不關聯也互不取代,無分軒輊平等并置。對于讀者(尤其是學文學的學生)來說,則要求對各種批評理論或批評話語平等對待,給予同等的重視。這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相對主義的觀點與態(tài)度。另一種情況是,把不同的批評理論與方法看做是相互競爭的知識體系,每一種批評理論或批評話語都各自尋求確立至高無上的地位,從而形成彼此之間無休止的爭斗過程。這種觀點和態(tài)度當然不是相對主義的,因為人們對于各種批評理論或批評話語必須有所選擇,有所取必有所棄。然而由此帶來的問題是,任何一種批評理論的過度強化與擴張都會導致自身的危險,都容易造成對別種批評理論的排斥與遮蔽。在歷來的文學

14、批評理論研究中,以上兩種情況都是經常存在的。任何一種選擇似乎都有缺陷,都難免使人陷入某種誤區(qū)或盲區(qū),特別是“對于那些缺乏經驗、防備不足的學文學的學生來說,整個文學批評理論簡直就是一片雷區(qū)”,這往往使人們無所適從??磥砣麪柕羌炔毁澇伞叭の稛o爭辨”的相對主義觀點和態(tài)度,也不認同那種自以為是惟我獨尊你爭我斗的所謂相互競爭,他似乎更傾向于把文學批評理論看成一個知識體系,在這個知識體系中,各種批評話語和各種立場觀點可以同時成立。雖然批評家各有自己的興趣和選擇,也自有其特別致力于探索的方面,但這不同方面的理論探索之間仍然具有相互關聯性,甚至更確切地說,當一種批評理論把文學活動的某個方面作為探討的主要對象時

15、,其他一些方面的問題作為次要因素就有可能隱含在這種理論建構之中。這其中的道理在于,正如雅各布森所描述的語言交流活動是一個有機系統(tǒng)一樣,文學活動同樣是一個各種環(huán)節(jié)和各種因素相互關聯的有機系統(tǒng),因此無論何種批評理論或批評實踐,雖然主要集中在對文學活動或文學文本的某個方面的研究與闡釋,但作為有機系統(tǒng)中的其它方面必然不同程度地隱含其中,“這樣,他們就無法否認,沒有一種批評方法,沒有一種解釋,沒有一種閱讀文本的方式能夠避免隱含的理論?!蔽依斫馊麪柕翘岢觥半[含的理論”,是試圖為文學批評理論這樣一個知識體系尋找到一種內在關聯性的紐帶。因為如上所述,塞爾登已經認定,要形成一種完整的、面面俱到的、滿足各種批評實

16、踐的理論模式是絕不可能的;而另一方面,他又并不認為各種文學批評理論是各自獨立互不相關的,更未必是彼此對立無盡爭斗的,他更愿意把處于同一個知識體系中的各種不同的文學批評理論,看成是非聯系性與聯系性的辯證統(tǒng)一。所謂“非聯系性”,是指不同的文學批評話語各有其研究的特定視角與獨特方面,比如從作者創(chuàng)作的方面與從讀者接受的方面,或從作品的內部結構方面與從作品的外部語境方面來進行文學批評,則無論是文學批評的觀念、模式,還是方法、話語,都是各不相同的,某些方面甚至是互有沖突的,所以在表面層次或顯性關系上,似乎的確看不出彼此之間有多少關聯。但是這并不能排除它們相互之間內在的、隱含的聯系,即當一種批評理論把所研究

17、的問題,作為整個文學活動系統(tǒng)的一個主要方面來加以把握的時候,其他一些方面的理論問題作為次要的因素,總會或多或少地納入其理論視野,彼此形成某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文性”關系。這種隱含的關系也許可以借用詩人艾青的一首詩樹來形象地加以描述:“一棵樹,一棵樹/ 彼此孤立地兀立著/ 風與空氣/ 告訴著它們的距離/ 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 它們的根伸長著/ 在看不見的深處/ 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币苍S正因為如此,在塞爾登看來,各種文學批評話語之間,即使存在非聯系性的一面,那也不過是一種“相對的”非聯系性,其言外之意,還在于提醒人們充分注意到它們之間聯系性的一面。這種聯系性,從歷時態(tài)的關系來看,是通過如

18、上所說的歷史連續(xù)性顯現出來的;而從共時態(tài)的邏輯關系來說,則是以“隱含的理論”的方式體現出來的。觀念決定方法。也許正是根源于如上所述的這樣一種理論觀念,塞爾登特別提倡在文學批評理論研究中,采取一種“比較的、歷史的研究方法”,倡導把各種不同的文學批評話語看做一種“批評的對話”。雖然他認為不是所有不同的批評話語都能夠輕而易舉地納入這樣一個對話的理解框架中,但是理解與對話畢竟更有利于建立和加強不同批評話語之間的相互聯系性。我理解塞爾登所提出“比較的”、“歷史的”、“對話的”研究方法的基本含義及其理論前提在于:“比較的”方法首先承認不同的批評話語具有相對獨立的非聯系性的一面,正因為研究視角與理論觀點不同

19、才有進行比較的必要與意義;但另一方面則還需要看到,即使看上去距離較遠的批評話語之間,也可能隱含某種內在的理論關聯,這樣才會有進行比較的可能性?!皻v史的”方法無疑是根源于文學批評話語的歷史關聯與連續(xù)性,要求在對不同歷史階段的批評話語進行比較研究中,觀照和揭示出它們的關聯脈絡。即使是那些看起來似乎發(fā)生了歷史性“斷裂”的批評話語,實際上也仍然具有“斷了骨頭連著筋”一般的連續(xù)性。比如塞爾登就指出,“四五十年代新批評派盛極一時,甚至連他們自我標榜的客觀性,也是從浪漫主義詩學一脈中發(fā)展出的觀念?!贝送膺€有“再現”理論與“道德問題”之間,“主體性”理論與浪漫主義之間,20世紀的文學形式研究與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的詩學和修辭學之間,都存在著各種錯綜復雜的彼此關聯性與歷史連續(xù)性。而“對話”的理論前提,是一方面認可批評家依據自己的趣味或秉性來進行探索,從而構建并堅守各具特色的批評話語,各自葆有自己的文學批評主體性;而另一方面,則并不淪為自我封閉的惟我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