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你的腳嗎?--鞋知道_第1頁
你了解你的腳嗎?--鞋知道_第2頁
你了解你的腳嗎?--鞋知道_第3頁
你了解你的腳嗎?--鞋知道_第4頁
你了解你的腳嗎?--鞋知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腳與鞋腳的常識。 達芬奇稱人類足部是藝術和工程學的杰作。 因為在一生中要支撐體重,所以腳需要格外強壯,同時十分敏感,結(jié)實而柔軟。 行走中的每一步,當腳接觸地面時,腳必須承受體重1.5-2倍的力,當跑步時,腳必須承受體重2-3倍的力。 通常成人每天行走18000多步,兒童行走的還要多。 腳有250000個汗腺組織,每天大約釋放500ml的汗液。 有三分之二的兩只腳不一樣大。 大約70%的腳部問題是由于穿著鞋不當而引起的,而這大部分是在兒童時期穿鞋不當而引起的。 人腳發(fā)育完全大約需要18年的時間。 當孩子在10到18個月大的任何時候都會自然而然的學會走路,鼓勵孩子在室內(nèi)光腳走路,這將有助于腳的發(fā)育

2、和有力量。 由于運動習慣,大多數(shù)人右腳的長度圍度普遍比左腳大。夏天時腳的尺寸比冬天時大。鞋的常識。 鞋的基本構(gòu)造:鞋幫、內(nèi)底和鞋底。幫面部分可分為前幫、后幫、包頭、前幫門口和沿口等。鞋底部位包括外底、內(nèi)底、勾心和鞋跟等。 鞋號。鞋號基于以下兩項測量值:腳長和腳寬。歐洲鞋號又稱法碼,中國鞋號的換算方法(法碼+10)*5=中國鞋號。法碼:36, 37, 38 ,39, 40, 41, 42, 43 對應中國鞋號: 230, 235, 240, 245, 250 ,255 ,260, 265。 如何選鞋。日常買鞋時,主要從幫面、鞋底、內(nèi)底、勾心、鞋跟這幾方面來判定其是否是合格產(chǎn)品。試穿的基本原則:購

3、鞋時一定要耐心試穿,看鞋是否合腳;如果已經(jīng)買了太緊的鞋,想辦法拿到修鞋店將其拉伸;由于腳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大變寬,在每次買鞋的時候兩只腳都要試穿,按最大的那只腳買鞋;如果比你常穿的尺碼大一號的鞋更加舒服,不要堅持原來的鞋號;包頭部分應空間足夠,使腳趾都能排放開;你的腳不應比鞋寬;鞋跟高度適度,腳背部分不要咧口 。具體試穿時應注意:檢查腳與后幫周圍有無空隙或打腳;檢查腳的肥度是否合適;腳尖是否碰到鞋幫或頂鞋頭,鞋尖部分至少要留有7mm10mm的空隙;腳面是否受擠壓;鞋口是否咧開;試鞋時,左右腳都應同時試穿,且要來回走幾步 。一雙理想的鞋應具有如下品質(zhì):鞋面不可壓迫到腳趾,所有腳趾都應自然擺放;主

4、跟處約放下5mm10mm空隙;幫面較軟,利于腳面彎曲;鞋底應柔軟且有彈性;天然真皮的幫面、襯里和內(nèi)墊,有助腳部的空氣流通;一般來講鞋跟高度2cm6cm左右最利于行走;有附加內(nèi)墊的高跟鞋,可以增加舒適度;挑選合適的鞋子主要應以腳型來判斷和選擇:腳瘦的人可以選用顏色鮮艷亮麗的鞋外,在裝扮上也宜多露腳腕及小腿,表現(xiàn)出鞋的款式和線條,使人看起來更顯和諧。腳大的人要以簡單為原則,切忌式樣花俏的鞋款,以黑、褐二色為基本色調(diào);腳型扁平的人適合選用全包裹著腳的款式,顏色最好能營造輕松的感覺;腳型肥厚的人宜穿半高跟鞋,還可以選擇鞋面上有鞋飾的款式;腳掌大于正常人體比例的人以深色調(diào)和簡單設計的款式為好,例V型的鞋

5、口設計有收窄腳形的視覺效果、鑲上細邊的鞋款可吸引別人視線,把大腳掌隱藏起來。扁平足應選擇:硬皮、綁帶鞋、短靴、鞋跟高度約為半寸的鞋,不適合:布鞋、帆布鞋、涼鞋、拖鞋。腳板較寬足應選擇圓形楦頭或小方楦頭的鞋,不適合:三角形尖頭鞋短筒靴的好處是穿著舒適、方便,但搭配相對單一,多配以長褲,也可以搭配中長裙。半筒靴搭配非常多樣,七分褲、及膝裙、長褲都可以搭配,而且它還可以讓你的雙腿看上去很修長;高筒靴對小腿線條不夠優(yōu)美的女性來說,能起到很好的修飾效果,能使身體的感覺變得挺拔優(yōu)美。真皮皮鞋幫面應柔軟、豐滿、顏色一致、不脫色、不裂漿、不松面。襯里材料應具有細膩的觸感、優(yōu)良的吸濕性、不脫色、透氣等性能。鞋底

6、材質(zhì):橡膠底用橡膠和塑料一起注塑制成的底。其韌性大、耐磨、分量較重和防滑。PU底由PU塑膠原料制成。特征是重量較輕、顏色少、耐磨和韌性大,是較理想的底材原料。EVA底俗稱輕泡底。特征是重量較輕、成本最低,但不耐磨。市面上有一種淡黃色、半透明的鞋底,人們叫它牛筋底,因為它和干的牛蹄筋外觀相似,而且牛筋給人的印象是堅韌無比,因此這樣的稱呼很有誘惑力。牛筋底既可以用橡膠做,也可以用塑料做,橡膠牛筋底的比較好,那么怎么區(qū)分呢?一般我們可以根據(jù)它們的彈性來區(qū)分,用拇指和中指的指甲使勁卡住鞋底的某一棱角部分往外拽,如果能夠拽得比較長,松手后立即恢復原狀的為橡膠或熱塑橡膠(TPR),否則就是PVC塑料。 真

7、假皮鞋的鑒別:假皮革特征:假皮革多指人造革與合成革,其特征沒有毛孔。氣味:假皮革有塑料布味,燃燒時沒有毛發(fā)焦臭味。天然皮革鑒別方法:好的皮革表面光滑細膩,用大拇指按壓皮面,感覺有點頂勁兒,在拇指旁邊有細密的皮紋紋路。能夠微微看到細密有致的毛孔,完全沒有粗糙的眼。放開手后細紋消失,又很快恢復原狀,合成革卻不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皮鞋的保養(yǎng)。皮鞋在穿用或存放過程中,鞋表面有時會出現(xiàn)白霜,這種霜一般是鹽霜或霉斑。鹽霜主要是由于皮鞋腳汗或遇水(如雨天穿用)后出現(xiàn),是皮內(nèi)鹽類物質(zhì)隨水分的干燥而外移在表面上的,為防止鹽霜產(chǎn)生,唯一辦法是避免皮鞋與水過度接觸。霉斑往往是在皮鞋存放過程中出現(xiàn),特別是在潮濕多雨的天氣

8、或皮鞋較臟的情況下出現(xiàn)。霉斑為白色帶綠,也有發(fā)黃或呈淺紅色的。 到了換季時,對鞋進行收藏之前,為了延長鞋的使用壽命,應該做一些保養(yǎng):重點是去污、防霉、防干裂和防止變形。在換季存放皮鞋時,可在收藏前涂少許生雞油或生豬油,可使皮面柔軟潤澤,不易變形。做好鞋子防霉、防潮處理,一定要將鞋放在陰涼通風處,自然風干數(shù)日。 皮鞋正確的護理方法,鞋臟即刷,在刷鞋時,先采用軟布或鞋刷除掉皮鞋上的塵垢后,再配以同色鞋膏或鞋油擦拭,不可使用含腐蝕性物品的清潔劑;暫時不穿的皮鞋除了必要的清潔外,應先將適量且柔軟的紙團填充于鞋內(nèi),既可以定型,又可吸取汗氣,再裝入鞋袋或鞋盒內(nèi)放在干燥通風處保存,最好再放些防潮珠,以免在潮

9、濕環(huán)境下發(fā)霉和出現(xiàn)皺紋;不適宜長期穿用同一雙皮鞋;脫鞋前,請一定松開鞋帶,用手而不是用腳后跟去脫,穿鞋時,請用鞋拔。涂擦鞋油的一般方法:在擦鞋油時,用大鞋刷輕刷整個鞋子,看看鞋沿的凸出部分有無沾染污垢,鞋沿或接縫等凹凸部分,用小鞋刷刷掉污垢細塵;擠少許除污劑(清潔油)于布上,涂滿整個鞋子,此時,最重要的是將殘留在鞋上的舊鞋油徹底清除干凈;在皮鞋上均勻適量地涂滿鞋油,鞋油的顏色應與皮鞋顏色一致,或使用稍淺色的;涂完后用干凈的軟布磨光整只鞋;用刷子打刷,使鞋油的養(yǎng)分透入皮革內(nèi),最后用軟布擦亮,同時也保證皮鞋不會粘污衣服;將鞋楦置入鞋內(nèi)。絨面鞋的護理:用毛質(zhì)較硬的鞋刷,將表面污垢刷除;較臟之處,要使

10、用橡皮擦,磨掉表層的污垢;再用鞋刷刷一次;噴專用的保養(yǎng)液,切不可涂擦鞋油、鞋膏;置于陰涼通風處陰干。帆布鞋:用水洗,但不可浸泡或用任何漂白劑;置于通風處陰干(鞋內(nèi)塞些紙團或干布固定,切記不要在陽光下曝曬,以免膠質(zhì)溢出或變黃)。金屬裝飾物的養(yǎng)護:銅扣或金屬扣涂上透明指甲油可防氧化。淋濕后的皮鞋補救措施:用吸水性好的布料吸去鞋子表面的水分,不要用力擦拭鞋子,以免附著的污垢刮傷鞋子表皮;鞋內(nèi)置入報紙或衛(wèi)生紙,多加更換,以求完全吸干水分;干燥到一定程度,放入鞋楦以防變形,再置于通風處陰干,切不可陽光下曝曬,更不可烤干或用強力電吹風吹干,否則皮鞋會變形使皮面出現(xiàn)裂紋。穿鞋注意事項 不宜光腳穿皮鞋和運動鞋。防過敏、腳氣和細菌感染。 新皮鞋不宜釘后掌。不利健康,縮短鞋壽命。 不要長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