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非手術治療臨床分析_第1頁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非手術治療臨床分析_第2頁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非手術治療臨床分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非手術治療臨床分析            作者:張德解時間:2009-4-30 10:06:00                     【論文關鍵詞】術后炎性腸梗阻;非手術治療;綜合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 分析術

2、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特點及防治措施。方法 選擇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人民醫(yī)院2000年10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15例,對其臨床特點及防治措施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15例患者均經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全胃腸外營養(yǎng)(TPN)支持;應用生長抑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廣譜抗生素及甲硝唑預防感染等綜合治療治愈,平均治愈時間105 d。結論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有典型腸梗阻的共性特征,也有其特有的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早期明確診斷,堅持首先采用系統(tǒng)的非手術治療原則,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止誤將機械性腸梗阻診斷為炎性腸梗阻,一旦出現腸絞窄的跡象,表

3、明診斷有誤,應立即手術治療。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常見的并發(fā)癥,系指由于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炎性反應等原因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形成的一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并存的粘連性腸梗阻1。由于發(fā)病機制及治療有一定的特殊性,常因認識不足導致再次甚至多次手術,造成腸瘺、短腸綜合征等嚴重并發(fā)癥?,F將我院近年來收治的15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特點及防治措施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診斷 炎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有近期(13周)腹部手術史,尤其是有短期反復手術史,術中有廣泛分離粘連病史;有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等腸梗阻表現,腹痛一般較輕等機械性腸梗阻癥狀;體檢時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

4、;X線檢查未見明顯液氣平;排除腹腔等機械腸梗阻,麻痹性腸梗阻和假性腸梗阻等。 12 臨床資料 本組15例為我院2000年10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442歲。所有患者發(fā)病時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的表現,發(fā)病前手術類型:急性壞疽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7例;急性壞疸性膽囊炎膽囊切除術3例;急性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T型管引流1例;外傷性脾臟破裂、脾臟切除術1例;胃次全切除術2例;結腸癌根治術1例,其中1次手術8例,2次手術7例。 13 治療方法 15例患者均給予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減輕腸壁水腫,促進

5、腸管的血液循環(huán),防止電解質的丟失;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全胃腸外營養(yǎng)(TPN):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減輕腸壁水腫,糾正低蛋白血癥,促進傷口的愈合;早期、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減輕腸壁炎性反應及水腫,穩(wěn)定內環(huán)境;應用生長抑素減少消化液的分泌,減輕液體的潴留;應用廣譜抗生素及甲硝唑防治感染。胃管注入液體石蠟及泛影葡胺各60 ml。稀釋腸內容物,減輕局部水腫,潤滑腸道,促進梗阻的緩解。 2 結果 15例患者經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全胃腸外營養(yǎng)(TPN)支持;應用生長抑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廣譜抗生素及甲硝唑預防感染等綜合治療全部治愈。其中18 d內恢復8例

6、;18 d以上恢復7例。平均治愈時間105 d,治療期間無1例出現并發(fā)癥,隨訪至今無1例復發(fā)。 3 討論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早期出現的一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并存的粘連性腸梗阻,多在術后2周內起病。主要表現為術后腸蠕動一度恢復,復又出現梗阻癥狀,多表現為肛門停止排氣、排便,明顯腹脹,腹痛相對較輕,大多無嘔吐,較少發(fā)生腸絞窄。主要特點為當炎性反應控制后腸梗阻癥狀隨之緩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術后腹腔內無菌性炎性反應導致腹內廣泛粘連以及腸壁水腫所致。    目前認為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由小腸,結腸間浸潤的白細胞介導的炎癥反應引起;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炎性

7、反應等因素導致腸壁水腫,滲出增加,引起白細胞聚集,誘發(fā)腹腔炎癥反應,引起腸管間麻痹、炎性反應、水腫和粘連,最后導致腸梗阻,其中炎性反應造成的腸蠕動減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其臨床特點為:多發(fā)生于腹腔污染嚴重,手術操作范圍比較大,腹部有多次手術史的手術,腸蠕動曾一度恢復,并有排便排氣,進食后立即出現腸梗阻癥狀,并且逐漸加重,91%發(fā)生于術后2周內,術后37 d發(fā)病者最多;臨床癥狀以嘔吐、腹脹為主,腹痛相對較輕,部分患者仍有少量肛門排氣;腹部膨隆呈對稱性,觸診有不均勻柔韌感,但觸及不到腸袢或包塊,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腹部X片有多個腸腔積氣積液現象,但無極度寬大液面,腹部CT掃描可見腸壁水腫、增厚、腸腔內

8、積氣積液,腸袢成團,腹腔有積液但無高度擴張的腸管,CT對炎性腸梗阻有重要的診斷作用;可伴有低熱,白細胞增高,但無高熱,較少發(fā)生腸絞窄2。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應堅持非手術治療,因為腹部手術后都會發(fā)生腹腔內粘連,有一部分患者粘連可自然消退而自愈,另一部分患者經過一段時間非手術治療后,即使梗阻尚未解除,粘連也明顯改善,故過早手術,特別是手術后2周內再次手術不可?。恍g后早期炎性腸梗阻腸管高度水腫和緊密粘連,甚至呈腦回狀或板塊狀,手術極為困難,手術往往無法剝離,被迫關腹,若強行剝離,不僅有分破腸壁導致多發(fā)性腸瘺危險,且因腸管漿膜廣泛損傷,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進一步加重;且臨床及國內外相關報道也證實非手術治

9、療效果良好3。本組15例患者全部經非手術治療治愈。非手術治療措施包括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全胃腸外營養(yǎng)(TPN)支持;應用生長抑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廣譜抗生素及甲硝唑預防感染等。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預防:首先要做到腹部手術時應遵守輕柔操作原則,盡量減輕組織損傷。避免腸管長時間外露,防止?jié){膜干燥,防止異物存留,縫線不應過粗。對創(chuàng)面盡量腹膜化,對腹腔內感染性炎性反應所致積液,盡量吸凈,并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干凈。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及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我們認為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應堅持采用系統(tǒng)的非手術治療原則,治療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止誤將機械性腸梗阻診斷為炎性腸梗阻,一旦出現腸絞窄的跡象,表明炎性腸梗阻的診斷有誤,應立即進行手術治療。 參 考 文 獻 1 Choi H K,Chu K W,Law W LTherapeutic value of gasu-glafinin adhesive smalI bowel Obstruction after unsuccessfuI conserva tive treatment:a prospective random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