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類知覺人類知覺第一節(jié) 知覺概述一、知覺的含義(一)什么是知覺感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各種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的整體反映。與感覺相比,知覺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是多種感覺協(xié)同活動的結果。發(fā)根據(jù)不同標準可以將知覺進行分類。根據(jù)知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知覺可以分為視知覺、聽知覺、觸知覺、嗅知覺、味知覺等。(二)知覺的特點 知覺不同于感覺、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表現(xiàn)出自己的特點。 1知覺是人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知覺的形成離不開過去知識經(jīng)驗的參與。 語言在知覺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知覺受到諸多心理特點的影響和制約。 (三)知覺與感
2、覺的關系知覺以感覺信息為基礎,但又不同于感覺,兩者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 1感覺和知覺的相同點感覺和知覺的相同點主要表現(xiàn)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兩者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 (2)兩者都是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反映; (3)兩者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人腦的活動。 2感覺和知覺的區(qū)別 感覺和知覺的相異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感覺和知覺反映的內(nèi)容不同; (2)感覺和知覺產(chǎn)生的性質(zhì)不同; (3)感覺和知覺的生理機制不同。 3感覺和知覺之間的聯(lián)系感覺是知覺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覺的前提和基礎。知覺則是感覺的深入和發(fā)展。 感覺和知覺是人認識客觀事物的初級階段,是人的心理
3、活動的基礎。 二、知覺中的組織過程(一)感覺信息被組織成有意義的知覺1圖形與背景圖形與背景又稱為形基(fihure-groud),即“形”為圖形,“基”為背景。圖形在視野中具有明顯標志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即背景。兩者在知覺的性質(zhì)上是不同的,圖形輪廓較分明,容易定位,組織完整;背景一般不夠確定,缺乏完整的結構。圖形與背景的組織是最簡單的知覺組織形式,它把作用于感官的一系列感覺信息組織成從背景中凸顯出來的物體或圖形。圖形有時被稱為知覺形象或知覺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覺過程就是從背景中分離出知覺對象的過程。 人在知覺范圍內(nèi)對圖形與背景的辨識反映了知覺的選擇特性。從背景中選擇圖形的特征有: (1)圖形
4、有形狀,背景相對而言則沒有形狀。 (2)背景似乎是在在圖形的背景的背后連續(xù)伸展,沒有分界的輪廓線。 (3)圖形具有某些物體的特征,背景看似無形的東西。 (4)圖形凸顯在前面,背景似乎襯托在后面。 ()圖形往往具有一定的意義,容易被記住。 2封閉與主觀輪廓由于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各種屬性是作為整體作用于人的,因此,客觀事物作為一個復合刺激,其各個部分或各種屬性分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時,它們之間形成了某種固定聯(lián)系,并在人腦中保存下來。 在知覺過程中,這種通過主觀上的補充、簡約、替代、改組等活動,把不完整圖形知覺為完整圖形的知覺組織過程稱為封閉性知覺。 (二)知覺的組織原則個體因主觀經(jīng)驗的影響使客觀
5、刺激情境帶有強烈的組織傾向。 1接近或相鄰原則人傾向于在視野中,把在時間或空間上相鄰或接近的刺激物更易知覺為整體,這是由于在知覺過程中,當刺激物之間的辨別性特征不明顯時,人經(jīng)常會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主動尋找刺激物之間的關系,進而獲得合乎邏輯或有意義的知識經(jīng)驗。 2相似性原則人傾向于把在大小、形狀、顏色、亮度和形式等物理屬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這種按照刺激物相似特性進行組織的知覺傾向,符合知覺組織的相似性原則。 3連續(xù)性原則知覺的續(xù)性原則是指個體傾向于把具有彼此連續(xù)或運動方向相同的刺激物,或即使其間并無連續(xù)關系的刺激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4閉合原則人具有將圖形刺激
6、中的特征聚合成形,即使其間有斷缺之處,也傾向于形成一個連續(xù)的完整形狀。在實際圖形中它們根本不存在,因為沒有線條或輪廓將它們閉合成圖形,其實是觀察者在心理上將這些線條或輪廓閉合起來,產(chǎn)生了主觀輪廓,形成了完整圖形的知覺經(jīng)驗,體現(xiàn)了知覺組織的閉合原則。 5同域原則人傾向于將處于同一地帶或同一區(qū)域的刺激物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形狀,這種知覺組織原則稱為知覺的同域原則。 第二節(jié) 知覺的基本特性一、知覺理解性(一)什么是知覺理解性知覺理解性是指在知覺過程中,個體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客觀事物進行解釋,并用語詞加以概括標志以賦予其意義的組織加工過程。同一個知覺對象,具有不同知識經(jīng)驗背景的人對它的組織加工
7、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知覺經(jīng)驗也會存在差異。 心理學家黎柏(Leeper, 1935)以如下圖所示的A、B、C三張圖片為材料,研究個體先前的知覺經(jīng)驗對后續(xù)知覺理解的影響。A圖為一位年輕女子,C圖為一位老婦人,B圖則同時具有兩者的特征,既可以看成是年輕女子,也可以看成是老婦人。 結果表明,如果先看A圖,再看B圖,100的被試會把B圖看成是年輕女子;如果先看C圖,再看B圖,96的被試會把B圖看成老婦人。個體因為先前知覺經(jīng)驗的不同而導致對同一知覺對象的理解產(chǎn)生如此大的差異,充分表明個體對刺激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影響而形成了知覺定勢。 (二)知覺理解性的特點知覺理解性主要具有以下
8、特點:知覺理解性是以人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前提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知識與經(jīng)驗是知覺理解的基礎,正如黎柏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樣,不同的人,由于知識與經(jīng)驗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知覺理解程度也會有所差異,從而導致對該事物的不同知覺。 畫中盡管水的源頭看起來是在瀑布的上方,它與下部的水花具有一段落差,但仔細觀看后會發(fā)現(xiàn),瀑布并沒有終點,也看不出起點。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來自視覺的信息與自己腦中存儲的經(jīng)驗發(fā)生矛盾,因此,無法用過去的知識經(jīng)驗對它進行理解和解釋,結果對該圖形無法形成明確的或合理的知覺經(jīng)驗。 說明知覺理解性特征與個體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密切相關。 2知覺理解性受言語指導的重要影響言語指導可以為知覺理解性
9、指引組織方向。當刺激信息判斷標志不甚明顯的時候,適當?shù)难哉Z指導可以幫助個體喚起過去的知識經(jīng)驗,促進個體對知覺對象的理解。一組平面圖形,乍看之下,三個圖形好像依次由規(guī)則的三角形和逐漸趨于復雜的圖形組成,但很難確定三個圖形之間存在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因此難以確認是一套什么圖形。假如告訴知覺者這是一套長方體圖形,知覺者就會借助自己關于長方體的知識經(jīng)驗,很快地確認出這是從不同角度觀察長方體的透視圖,并形成明確的知覺經(jīng)驗。 二、知覺選擇性(一)什么是知覺選擇性知覺選擇性是指個體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與興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為知覺對象而把其他事物作為背景進行組織加工的過程。由于人每時每刻所接觸到
10、的客觀事物眾多,因此不會,也不可能對同時作用于感覺器官的所有刺激信息進行反映,而是主動地挑選某些刺激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而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擾,以形成清晰的知覺,并迅速而有效地感知客觀事物來適應環(huán)境。 (二)知覺選擇性的特點知覺選擇性主要具有以下特點。受客觀刺激物特點的影響()刺激物強度大、對比明顯、顏色鮮艷時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光線強、聲音響、輪廓分明的刺激物容易被成為知覺對象而被加工。反之,光線暗淡、聲音微弱,輪廓模糊的刺激物不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 ()刺激物在空間上的接近、連續(xù),或形狀相似時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符合知覺組織的原則,當在其他條件相同時,空間上彼此相鄰或接近的刺激物,或者具有連
11、續(xù)性的刺激物、在視野中相似的刺激物等,都容易組成圖形而從背景中凸顯出來被知覺加工和處理。()刺激物符合“良好圖形”原則,即圖形具有簡明性、對稱性時,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在視野中,對稱部分、具有良好連續(xù)的部分、存在簡單結構的部分等容易組織為圖形而成為知覺的對象。 ()刺激物輪廓封閉或趨于閉合時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視野中封閉或趨于閉合的部分容易組組織為圖形而成為知覺的對象,它符合知覺組織的閉合原則。知覺選擇性受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人的知覺選擇性不僅依賴客觀刺激物的物理特性,還與知覺者的需要和動機、興趣和愛好、目的和任務、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以及刺激物對個體的意義等主觀因素密切相關。 三、知覺整體性(一)什
12、么是知覺整體性知覺整體性是指個體利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把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屬性、部分整合為一個整體的過程。人所接受的客觀事物的感覺信息是單一的、零散的,知覺是把這些感覺信息進行整合的過程,是從整體上把握某事物的基本特征。 人之所以能夠把具有不同屬性的事物組成一個整體,是由于事物的屬性或部分本來是結合在一起的,是一個復合刺激物。 (二)知覺整體性的特點知覺整體性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知覺整體性不僅與刺激物本身的特征,例如接近、連續(xù)或相似等,以及各部分之間結構成分密切相關,而且還受到個體的主觀狀態(tài),特別是個體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影響。 刺激物的各個部分、各種屬性對個體產(chǎn)生整體知覺的作用不同??陀^
13、刺激物的關鍵性成分或關鍵性特征對知覺的整體性起決定作用。 四、知覺恒常性(一)什么是知覺恒常性知覺恒常性是指人在一定范圍內(nèi),不隨知覺的客觀條件的改變而保持其知覺映象的過程。知覺恒常性是個體知覺客觀事物的重要知覺特征,它在視知覺中表現(xiàn)比較明顯。 在視覺范圍內(nèi),知覺恒常性的種類有大小恒常性、形狀恒常性、方向恒常性、顏色恒常性和亮度恒常性等。 (二)知覺恒常性的種類1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圍內(nèi),個體對物體大小的知覺不完全隨距離變化而變化,也不隨視網(wǎng)膜上視像大小的變化,其知覺映象仍按實際大小知覺的特征。根據(jù)光學原理,同樣一個物體,在視網(wǎng)膜上成像的大小隨觀察者距離的改變而變化,距離越遠,物體在
14、視網(wǎng)膜上的成像越小。反之,距離越近,物體在視網(wǎng)膜上的成像越大。 人在知覺物體的大小時,盡管觀察距離不同,但形成的知覺大小都與物體實際大小相近,這主要是過去經(jīng)驗的作用以及對觀察者距離等刺激條件條件的主觀加工造成的,也為學習和實踐的結果。在知覺物體大小時,個體學會了把物體與觀察者的距離因素考慮在內(nèi),當自己處于不同距離位置知覺同一物體大小時,知覺的結果經(jīng)常是一致的??梢杂孟铝泄奖硎敬笮『愠P裕?SID 其中S為知覺到的物體大小,D為知覺物體的距離,I為視網(wǎng)膜上的視像大小。這個公式說明,在視像相同的情況下,知覺事物的大小和主觀感覺距離之間的關系,因此,又稱為大小距離不變假設。 當刺激條件越趨復雜,則
15、越表現(xiàn)出恒常性,而刺激條件減少則恒常性也減少;距離很遠時,大小恒常性便消失;水平觀察時恒常性表現(xiàn)大,而垂直觀察時,恒常性則表現(xiàn)小。 下圖表明,不管是用單眼還是雙眼觀察,觀察者幾乎都保持了完全的大小恒常性,而在圓筒觀察的條件下,由于缺乏周圍環(huán)境中距離信息的參考作用,知覺的大小恒常性就趨于消失,因此實際的大小恒常性是在完全恒常性與無恒常性之間存在。 大小知覺恒常性與距離、經(jīng)驗與環(huán)境線索之間的關系密切,如果在知覺某事物時距離鄧因素發(fā)生偏差,就會對該物體的大小感到困惑而難以知覺。 艾姆斯設計的演示小屋,即艾姆斯小屋(Ames room),它被設計成須用一只眼睛通過窺視孔進行觀察。 由于房間是非矩形表面
16、,在構建時,特意在墻體、地板、天花板、窗戶之間的比例上形成不規(guī)則角度,從前面看小屋似乎是正常的,實際上是右邊矮左邊高,小屋的左后角離窺孔更遠些,觀察者在從窺孔中看到的是一間普通房間,但是卻出現(xiàn)了對小孩與大人高度的不正確知覺。 Ames room 2形狀恒常性形狀恒常性是指個體在觀察熟悉物體時,當其觀察角度發(fā)生變化而導致在視網(wǎng)膜的影象發(fā)生改變時,其原本的形狀知覺保持相對不變的知覺特征。如在觀察一本書時,不管你從正上方看還是從斜上方看,看起來都是長方形的。如下圖所示,在不同角度觀察一扇門時,門從完全關閉到完全打開的過程。 3方向恒常性方向恒常性是指個體不隨身體部位或視像方向改變而感知物體實際方位的
17、知覺特征。人身體各部位的相對位置時刻在發(fā)生變化,彎腰時,側臥時、側頭時、倒立時等,當身體部位一旦改變,與之相應的環(huán)境中的事物的上下左右關系也隨之變化,但人對環(huán)境中的知覺對象的方位的知覺仍保持相對穩(wěn)定,并不會因為身體部位的改變而變化。 不同個體對視覺信息和前庭覺信息的運用存在著個體差異,特別是當這兩者信息相互矛盾時,差異就更加明顯。 表現(xiàn)在當兩者信息相互發(fā)生矛盾的時候,有的人更多地依賴外部環(huán)境中的視覺信息進行方位判斷和推理,有人則更多地依賴自己內(nèi)部前庭覺信息進行方位判斷和推理。 如在棒框測驗中,要求被試將下圖所示的一個傾斜方框內(nèi)的一根傾斜某種角度的直棒調(diào)節(jié)垂直,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的反應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8、。 方向恒常性與個體的先前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多寡密切相關。 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個體原有的經(jīng)驗會提供某物體朝向的附加信息。 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復雜的環(huán)境,像進入了茂密樹林中時,就不容易識別出方向。 在看一些不熟悉國家的地圖時,可能不清楚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如下圖是歌手臉部顛倒的照片。 4明度恒常性明度恒常性是指當照明條件改變時,人知覺到的物體的相對明度保持不變的知覺特征。如將黑、白兩匹布,一半置于亮處,一半置于暗處,雖然每匹布的兩半部分亮度存在差異,但個體仍把它知覺為是一匹黑布或一匹白布,而不會知覺為是兩段明暗不同的布料。 5顏色恒常性顏色恒常性是指個體對熟悉的物體,當其顏色由于照明等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19、時,顏色知覺不因色光改變而趨于保持相對不變的知覺特征。如室內(nèi)的家具,在不同色光照明下,對其顏色知覺仍保持相對不變。一面紅旗,不管在白天或晚上,在路燈下或陽光下,在紅光照射下或黃光照射下,人都會把它知覺為紅色。從物理特性和生理角度看,當色光照射到物體表面時,由于色光混合原理的作用,其色調(diào)會發(fā)生變化,但人對物體顏色的知覺并不受照射到物體表面色光的影響,仍把物體知覺為其固有的顏色。 第三節(jié) 時間知覺、運動知覺和深度知覺一、時間知覺(一)什么是時間知覺時間知覺是指個體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件的持續(xù)性和順序性的反映。時間知覺具有四種形式:時間分辨、時間確認、持續(xù)時間的估計和時間預測。時間分辨是指人
20、能夠按照時間順序來區(qū)分各種各樣的活動。 時間知覺不同于空間知覺,它們之間的差異表現(xiàn)如下: 1空間知覺有提供線索的感覺器官,如眼睛、耳朵。但是,人類卻沒有專門的時間知覺感受器。因此,時間知覺是視覺、聽覺、軀體感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協(xié)同活動的結果。 2空間知覺有規(guī)定刺激,例如,形狀知覺是有物體的輪廓引起,大小知覺由事物在視網(wǎng)膜上的投引起,而時間知覺并不由固定刺激引起,但是時間知覺與空間知覺之間存在著緊密聯(lián)系。 3空間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即時反映,時間知覺一般是對事后的認知。(二)時間知覺的依據(jù)人對時間的知覺是通過各種媒介間接反映的。時間知覺的媒介主要有自然界和社會中的周期現(xiàn)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狀態(tài)。
21、1自然界的周期現(xiàn)象自然界的周期性現(xiàn)象和其他客觀自然現(xiàn)象及計時工具是時間知覺的外在標尺,人類根據(jù)自然界中的周期現(xiàn)象作為媒介知覺時間。 人類還經(jīng)常使用自然界中的其他客觀現(xiàn)象或標志來估計時間歷程。 生理節(jié)律時間知覺的內(nèi)在標尺主要指人體本身有許多生理活動具有節(jié)律性和周期性。人主動進行的節(jié)律性運動,或者有意計算某種活動過程,也能夠用來估計時間是短暫或長久,并由此促進大腦皮層對時間信息的分析和綜合,從而提高個體對時間知覺的知覺能力。 周期性的社會活動(三)時間知覺的特征時間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它受許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而表現(xiàn)出以下基本特征: 時間知覺對時間間隔判斷的精確性受感覺通道性質(zhì)的影響。 時
22、間知覺存在較大的誤差和個體差異。 時間知覺受特定時間內(nèi)發(fā)生的事件的數(shù)量與性質(zhì)的影響。 時間知覺受人的情緒、動機、興趣和態(tài)度等因素的影響。 二、運動知覺 運動知覺是指個體對當前運動物體或自身動作在空間和時間上位移的反映,即對物體運動的速度、物體運動的方向,以及自身運動特性的組織加工過程。(一)真動知覺真動知覺是個體對以一定速度和軌跡發(fā)生連續(xù)位移的物體運動的知覺,即物體按照一定速度或加速度,從某個位置向另個位置連續(xù)位移,由此引起個體的知覺過程。 解釋運動知覺的一種假設認為,當物體運動時,視網(wǎng)膜上相鄰各點相繼受到的刺激是運動知覺的信息來源。當物體從某一位置向另一位置運動時,物體在空間中的連續(xù)位移,引
23、起視網(wǎng)膜上相應部位的連續(xù)變化,這些信息經(jīng)過視覺系統(tǒng)的加工處理,便產(chǎn)生了運動知覺。 當一個運動著的物體視像經(jīng)過視網(wǎng)膜時,它將依次刺激視網(wǎng)膜上一系列對運動敏感的感受器,并使相鄰感受器受到連續(xù)的激發(fā),從而為運動知覺的產(chǎn)生提供了物體運動線索。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指示眼睛運動產(chǎn)生的信息,與視網(wǎng)膜上映象流提供的信息的相互抵消,并不因為眼睛的運動和視網(wǎng)膜上映象流動而產(chǎn)生運動知覺。 這種來自身體運動時動覺信息和視網(wǎng)膜上映象流信息相互作用的運動系統(tǒng),被格列高里稱為頭眼運動系統(tǒng)。 (二)似動知覺似動知覺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把先后出現(xiàn)的兩個靜止的刺激知覺為刺激從前面一個位置向后面一個位置運動的現(xiàn)象,或把相繼呈
24、現(xiàn)的、沒有連續(xù)位移的刺激物,知覺為在空間作連續(xù)的位置移動。 似動是對運動知覺的較高級的組織過程,其主要形式有動景運動和誘導運動,它們都屬于運動錯覺。 1動景運動動景運動又稱為Phi現(xiàn)象,指視野內(nèi)不同位置的兩個靜止刺激物,按一定時間間隔相繼呈現(xiàn)時,把它們知覺為一個刺激物向另一個刺激物在空間連續(xù)運動的現(xiàn)象。如黑暗中兩個相隔一定距離的燈泡以一定時間間隔(如45次/秒)先后發(fā)光,人會知覺到光點在兩者之間左連續(xù)運動。 2誘導運動誘導運動是指當一個靜止物體周圍的其他物體運動時,該靜止物體被知覺為運動的知覺現(xiàn)象。一般來說,人會傾向于把較大客體當作靜止的背景,把較小的客體知覺為在其中的運動。因此,較大物體的運
25、動往往會誘導出較小物體在運動的知覺。 三、深度知覺(一)什么是深度知覺深度知覺也稱立體知覺、距離知覺,是個體對遠近物體判斷或辯識立體的視知覺。視網(wǎng)膜作為一個兩維平面,要形成三維空間知覺,必須借助各種主客觀條件,主要涉及的是三維空間線索。人通過深度知覺來判斷自己與環(huán)境中各種客體之間的關系。 對于三維空間的知覺,是與若干深度線索相結合而產(chǎn)生的。關于距離和空間位置的線索中,包括環(huán)境中的各種特征和有機體內(nèi)部的各種信息。深度知覺的形成,必須借助各種主客觀條件,即深度知覺線索,它包括視覺的生理線索和客觀線索。 視覺的生理線索包括雙眼視差、雙眼輻合、水晶體調(diào)節(jié)、運動視差等??陀^線索包括物體重疊、線條透視、空
26、氣透視、對象紋理梯度、明暗和陰影等。根據(jù)雙眼彼此協(xié)調(diào)來獲取深度知覺的線索,稱為雙眼知覺線索。 (二)雙眼知覺線索 雙眼知覺線索包括水晶體晶調(diào)節(jié)、雙眼視軸輻合、雙眼視差和運動視差。1水晶體調(diào)節(jié)人在觀察遠近不同的物體時,眼睛的水晶體的形狀(曲度)會發(fā)生變化,以保證在視網(wǎng)膜上獲得清晰的物體視像。當眼睛聚焦在近處的物體時,水晶體的曲度會增加、顯得凸起。當眼睛聚焦于遠處的物體時,水晶體的曲度會減小,顯得扁平。調(diào)節(jié)水晶體曲度變化的睫狀肌的緊張度,就成為產(chǎn)生動覺的信號,它傳遞到大腦中樞后,成為估計物體距離的線索之一。這樣由睫狀肌發(fā)出的神經(jīng)沖動,成為個體判斷物體距離的信息。 2雙眼視軸輻合視軸是指視網(wǎng)膜上中央
27、窩、節(jié)點和外界物體三點的連線。輻合是指眼睛隨物體遠近將視軸聚集到被注視的物體上。由于輻合,物體的映象才能夠落在兩眼視網(wǎng)膜的中央窩上,從而獲得清晰的視像。因此,人在觀察物體時,兩眼視軸必須向鼻側輻合,才能使物體在兩只眼睛中的視像都落在中央窩這一感受性最高的區(qū)域,并獲得視像。雙眼視軸相交于物體上并形成一定的交角,稱之為輻合角。當看近處物體時,輻合角增大,肌肉調(diào)節(jié)作用大。 3雙眼視差雙眼視差是指兩眼注視外界物體時,在兩個視網(wǎng)膜上視像之間的差異。距離和深度知覺,主要依賴雙眼視差,它是形成立體知覺的最重要依據(jù)。人的兩只眼睛構造相同,它們之間存在有65毫米左右的目間距,當在看一個三維物體時,物體投射在左右
28、兩只眼睛上的視像并不完全落在視網(wǎng)膜上的對應區(qū)域,出現(xiàn)左眼看物體的左邊多一些,右眼看物體的右邊多一些。 (三)單眼線索單眼線索又稱為單眼深度線索,指用一只眼睛觀察物體獲得立體知覺時運用的有關線索。1線條透視線條透視是指平面上的物體因各自在視網(wǎng)膜上所成視角的不同,從而在面積的大小、線條的長短,以及線條之間距離遠近等特征上顯出能引起深度知覺的線索。 2遮擋遮擋是指當一個物體部分地掩蓋另一個物體,被遮擋的物體會自動地被知覺為比遮擋物離知覺者更遠些。遮擋是一種重要的深度線索,例如,當遠處的房子和樹木處于并排位置時,一般很難判斷出孰前孰后,而當遠處的樹木遮擋了房子一角時,就很容易判斷出樹木在前,房子在后。
29、 3紋理梯度紋理梯度又稱為結構級差,指視野中的物體在視網(wǎng)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有規(guī)律的、有層次的遞縮或遞增變化,這種變化產(chǎn)生了遠處密集和近處稀疏的視像,為深度知覺提供線索。如當平視由長方形大理石鋪成的路面時,遠處大理石在視網(wǎng)膜上的投影小、密度大,而近處的大理石在視網(wǎng)膜上的投影大、密度小,物體的這種物理分布在視像密度上的變化,提供了深度知覺線索。 4空氣透視物體反射的光線在傳送過程中,由于空氣的過濾和光線的散射等作用會發(fā)生某些變化,從而使遠處的物體顯得模糊,細節(jié)不如近物清晰,個體據(jù)此推知物體的距離。 5明暗和陰影在光照條件下,物體會在背光的一面產(chǎn)生陰影,因此,陰影反映了相對于光源的位置,由此產(chǎn)
30、生的物體各部分明暗差異,成為深度知覺或距離知覺的線索,可以幫助個體了解物體的三維形狀。對明亮物體的知覺會顯得近些,而對灰暗或陰影中的物體的知覺,則會顯得遠些。這些都成為距離知覺的線索。 6相對大小在平面上,相對大的物體看起來近,而相對小的物體看起來遠。人們可以據(jù)此來判斷物體的距離或辯識立體物體。 7相對位置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視野中兩個物體的相對位置較高的物體顯得遠些,而位置較低的物體顯得近些。例如,在繪畫中,處于畫面上部的物體容易被知覺為在較遠處。在看風景照片時,照片上位置較高的景物,容易給人以距離較遠的感覺。 8運動視差與運動透視運動視差又稱為單眼運動視差,指觀察者的視線,在橫向移動時
31、見到周圍環(huán)境中物體的運動方向和速度的差異。由于不同距離物體的視角和變化速度不同,會引起相對運動視差,此時當環(huán)境中的物體固定而觀察者的頭或身體移動時,會覺得較近的物體在向與其相反的方向移動,而且看上去近處的物體運動較快,較遠的物體則向相同方向移動,而且遠處的物體則運動較慢。 觀察者向前移動時,視野中的景物也會相應地產(chǎn)生連續(xù)的運動,表現(xiàn)為遠處的景物流動速度相對較小,近處的景物流動速度相對較大,這種現(xiàn)象稱為運動透視,它是整個視野中運動視差的整體模式,反映為物體紋理梯度的變化。 如當飛機在機場降落時,乘客可以感覺到近處的景物以較快的速度流動,遠處的景物以緩慢的速度流動,根據(jù)景物流動的不同速度就能判斷物
32、體距離的遠近。 四、方位知覺方位知覺是指人對自身或某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和方向的知覺。如前、后、左、右方向是以物體與觀察者的身體關系而言,上、下兩個方向是以天、地參考系。方位知覺主要是由視覺、聽覺、動覺、觸摸覺和平衡覺來實現(xiàn)的。如聲音的方向定位是由聽覺和動覺分析器來實現(xiàn)。由于各種感覺分析器的協(xié)同活動,使人能夠正確地判斷知覺對象以及自身的空間位置。方位知覺是人在客觀環(huán)境中生存與活動的重要能力之一。 (一)視覺的方向定位人靠視覺信息確定客體及自身的位置關系,判斷上、下、左、右、前、后。當人用眼睛環(huán)視周圍環(huán)境時,物體就在視網(wǎng)膜上形成了不同的投影。物體在視網(wǎng)膜上投影的相對位置不同而提供了空間方位的信號,
33、人就根據(jù)這些信息來判斷物體的方位。由于物體在視網(wǎng)膜上的像經(jīng)過水晶體折射后,成為倒像,即物體的上部投射在視網(wǎng)膜的下部,物體的左側投射在視網(wǎng)膜的右側等。 (二)聽覺的方位定向人利用聽分析器辨別聲源的方向,并且在其他信息作用下與經(jīng)驗相互聯(lián)系來知覺聲源的距離。如果沒有其他分析器參與時,人對聲源的方向定位表現(xiàn)為以下四條基本規(guī)律: 第一,來自人體左右耳兩側的聲音最容易定位,很少發(fā)生辨認混亂。 當一個聲源偏離頭部中切面2度-3度時,人就能正確判斷聲音來自左方還是來自右方。隨著聲源偏離頭部中切面角度加大,就越容易判斷聲源方位。 第二,當確定聲音來自前方,對前方水平線上的聲音(左前右)辨認最準確。 人對前方聲音
34、定位的誤差不會超過3度,當聲音偏離左右兩側時,辨認準確性稍差些。 第三,人對來自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聲音容易混淆,即在前上后下豎面上的聲音容易混淆,來自上方的聲音會有1/3機會被誤認為是下方的聲音,正前方的聲音或來自上方的聲音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后方傳來的聲音。 用連接耳朵的直線為軸,以直線的中點為頂點,向兩側各作一個圓錐體,圓錐圍線與軸成45度角,這樣每一個耳朵仿佛延伸出一個喇叭形圓錐面。(甲乙丙丁),在每側耳朵圓錐面上的各個聲音容易相互混淆。 如將前方左側45度的聲音(乙)誤認為上方左側45度的聲音(丙)等。聲音方位定位規(guī)律,可以用音籠加以驗證。 生活在三維空間中,除了根據(jù)視覺確定物體的方向、
35、位置和距離外,聽覺在形成空間知覺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同視覺一樣,聽覺也分為單耳線索和雙耳線索。 1單耳線索 人耳在接受一定頻率的聲音時產(chǎn)生聽覺,由單一耳朵獲得的聽覺線索,稱為單耳線索。 由單一耳朵所得的線索,雖不能充分有效地判斷聲源的方位,但可以有效地判斷聲源的遠近。人耳在判斷聲源距離時大多根據(jù)聲音的強弱,即聲音強為近,聲音弱為遠。 2雙耳線索由雙耳獲得的引起聽空間知覺線索稱為雙耳線索。雙耳線索在聽空間知覺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兩耳處于相互對側位置,側面聲源的聲波到達兩耳時的距離不同,間距約為27 5厘米,這個距離差稱為“兩耳距離差”。兩耳離開聲源的距離不同造成的兩耳聲音刺激的時間差別、強度差
36、別和位相差就成為了人對聲音方位的主要線索。 時間差時間差是指聲源從不同方向傳入兩耳的時間差別,由于兩存在著距離差,當聲音來自右側方向時,就比左側耳朵先受到音波,聲源就被定位在先獲得刺激的一側。時間差可以由兩耳距離差和聲速推算:時間差=距離差/聲速。 強度差強度差是指同一聲源從不同方向傳到兩耳時造成的強度差別。一個來自側面的聲音到達兩耳的強度,由于聲源受到頭部阻擋,因此對側耳朵獲得的聲音較弱,聲源便被定位在聲音較強的一側。低頻的聲音波長長,容易繞過頭部,兩耳強度差較小;高于3000赫茲的聲音,能夠造成較大的兩耳強度差。因此,兩耳強度差是分辨高頻聲音方向的重要信號。 聲波相位差聲波位相差是指同一聲
37、源傳到兩耳時,在兩耳造成聲波位相上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別。由于同一聲波在波形的不同位相處產(chǎn)生的壓力各不相同,所以當聲波在側方時,同一時間內(nèi)進入兩耳的聲波位相就有所不同,從而使雙耳鼓膜受到的聲壓產(chǎn)生差異成為人辨別聲音方向的信號之一。 第四節(jié)第四節(jié) 知覺的信息加工知覺的信息加工一、知覺的信息加工過程心理學把知覺看作為是人腦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即獲得說明感覺信息的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為一系列連續(xù)階段的信息加工,在需要依賴個體已有知覺和經(jīng)驗的同時,還涉及個體主動的和富有選擇性的認知建構過程。知覺過程包含有互相聯(lián)系的幾個方面:覺察、辨別和確認過程。覺察是指發(fā)現(xiàn)某客觀事物信息的存在,但此時還不知道是什么。
38、辨別是指把某事物的屬性與另一事物的屬性區(qū)別開來的過程。確認是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與當前獲得的信息,確定知覺的對象是什么,并給予命名,然后把它納入到一定范疇。例如,在路邊看見一個閃光的東西(覺察),仔細觀看它的形狀和光亮的表面,并把它與其他事物區(qū)分開來(辨別),確認并斷定它是一面鏡子(確認)。在知覺過程中,人對客觀事物的覺察、辨別和確認的閾限值是不一樣的。 認知心理學中,知覺過程有直接知覺和間接知覺的概念。直接知覺過程是知覺者從環(huán)境事物中獲得的信息,無須對它們進行反映。間接知覺過程是知覺者利用自己的經(jīng)驗來對環(huán)境事物進行反映。直接知覺和間接知覺包含相互聯(lián)系的兩種加工: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39、 二、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事物開始的信息加工,強調(diào)感官數(shù)據(jù)在決定知覺中的地位。一般是從較小的知覺單元進行分析,再轉向較大的知覺單元,經(jīng)過一系列連續(xù)階段的加工而達到對感覺信息的解釋。 從較低水平的加工到較高水平的加工又稱為數(shù)據(jù)驅(qū)動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自下而上加工的特點是在加工過程中,較低階段的結果不受較高階段的影響。 自上而下加工是指人在知覺時,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以及概念,來加工當前信息的過程。例如,在上下文中,對缺失詞匯的加工,然后作出解釋。再如,去車站接一位不認識的客人,此時對來人的期待,會影響對這位客人的識別和確認。 由于
40、是知識經(jīng)驗引導下的知覺加工,是一種較高水平的加工制約較低水平加工的過程,因此又把它稱為 概 念 驅(qū) 動 加 工 ( c o n c e p t u a l l y - d r i v e n processing)。概念驅(qū)動加工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較低階段的加工輸出,受到較高階段加工輸出的影響。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是兩種方向不同的信息加工,兩者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統(tǒng)一的知覺過程。 一般來說,在人的知覺活動中,當非感覺信息越多,即所需要的感覺信息越少時,往往是以自上而下的加工為主;相反,當非感覺信息越少,而所需要越多的感覺信息時,往往是以自下而上的加工占優(yōu)勢。 如在看圖時,許多人都會念成“THE
41、CAT”,在圖形中,其中的字母看起來既不是“H”,也不是“A”,對每個“詞”的中間字母的知覺,既是由它的前后字母決定,也就是自下而上的感官數(shù)據(jù)加工,同時又由熟知的英語單詞,即由自己的知識和概念決定,也就是自上而下的概念加工。 輸入信息的感覺、知覺組織到辨認和識別的加工過程。當知覺表達來自感覺輸入中的信息時,就會發(fā)生自下而上的加工。當知覺表達受個人知識經(jīng)驗、動機、期望以及其他精神活動的影響的時候,就會發(fā)生自上而下的加工。 三、模式識別理論視知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識別物體,即能辨別和確認環(huán)境中的物體,這要通過模式識別來進行。模式識別將感覺信息與長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比較,確定它與長時記憶中的那個項目最
42、為匹配。然而這種匹配過程究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當代認知心理學提出了幾個模式識別的理論模型或假說,分別是模板匹配理論、原型匹配理論、特征匹配理論和結構優(yōu)勢描述理論。 (一)模板匹配理論模板匹配理論是模式識別的一種最簡單的理論假設,其核心思想是在人的長時記憶中儲存著各種各樣來自個體生活經(jīng)歷的外部模式的縮小的拷貝或復本,即模板(template),這些模板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刺激模式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當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時,刺激信息得到編碼并與長時記憶中儲存的模板進行比較和匹配,以確定哪一個模板與刺激模式最為匹配,進而確認該刺激模式與頭腦中的該模板相同,最終產(chǎn)生模式識別,使該模式得到解釋和進一步的加工。可
43、見,模板匹配理論認為模式識別是刺激模式與頭腦中的模板產(chǎn)生最佳匹配的過程。 人在模板匹配之前會對刺激信息的外形、大小和方位等特征作某種預處理(preprocessing),預處理包括局部加工操作(local operation)和標準化的加工操作(normalizing operation)兩個過程,前者是消除刺激中不重要或不具意義的信息的過程,后者是對刺激大小、方位或外形進行調(diào)整,使其轉化為標準的刺激信息,以產(chǎn)生有效的模式識別的過程。 模板匹配預處理模型比較好地說明了當外界刺激模式發(fā)生某種變化時,人如何經(jīng)過對刺激模式的修正,然后再與模板進行比較,仍然實現(xiàn)模式識別的過程。該假設可以大大減少長時記
44、憶中模板的數(shù)量。而且,它體現(xiàn)了模式識別包含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兩種過程。 琳德塞和諾曼(Lindsay & Norman, 1977)在模板匹配模型中引入了自上而下加工過程和模板匹配預處理過程,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模板匹配模型。 (二)原型匹配理論原型匹配理論是針對板匹配理論的不足提出來的。其核心思想是,在人的長時記憶中儲存的是原型(prototype),而不是與外部客觀事物一一對應的模板。原型不同于模板,它是人對某類客體的內(nèi)部表征,即人對某一類別或范疇中的所有個體的概括性表征,反映了某類客體的基本成分或關鍵性特征,因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抽象。 原型匹配理論認為,過去外部刺激信息是以
45、原型的表征方式存儲在長時記憶系統(tǒng)中的,因而人的長時記憶系統(tǒng)中儲存著大量的各種事物的原型,而不是某一特定刺激模式的心理備份。 在模式識別時,外部刺激信息只需與記憶中的原型比較匹配就能達到模式識別。而由于原型是一種概括性的心理表征,因此,這種比較過程不必要求達到嚴格的匹配,只需要刺激信息與記憶中的某個原型有近似的匹配,就可以將它納入該原型代表的范疇或類別,從而使之得到識別。 即使同一類別或范疇中的許多個體在外形、大小、方位等方面存在差異,也都可以通過與頭腦中的原型相匹配而得到識別。這樣,只要存在相應的原型,人也可以識別新異的、不熟悉的刺激模式。 模式識別開始于特征分析;然后是結合特征或?qū)傩缘年P系對
46、模式進行解釋,如果模式得到完全的解釋,就可以將它與長時記憶中的各種原型進行匹配,或把模式歸入某個范疇或類別。在這個過程中反應傾向?qū)τ诖碳ぬ卣鱽G失與分類也起重要作用;當實現(xiàn)了準確的匹配或分類后,模式得到識別并進入記憶系統(tǒng)。還可能得到命名。 如果模式不能得到準確的匹配或分類,它可能作為新的模式進入記憶系統(tǒng)并改變原有的有關原型,或者進行再分析、再匹配等。 瑞德的這一原型匹配理論模型可以容納模板匹配理論模型,而且顯得更加靈活,彌補了模板匹配模型的某些不足。但原型匹配模型的缺陷在于模型只包含了自下而上加工,而不包含自上而下加工。而有時自上而下加工在知覺過程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特征匹配理論特征匹配理
47、論認為,由于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及其關系特征組成的整體,因此,任何模式都可以分解為諸多屬性或特征。各種模式在長時記憶中的編碼,既不是各種具體事物的模板,也不是某類事物的原型,而是以模式具有的各種基本特征來表征的。在模式識別的過程中,個體首先對刺激的各種特征或?qū)傩赃M行分析,抽取出刺激模式的有關特征或?qū)傩?,然后將它們加以綜合,再與長時記憶中儲存的各種刺激特征進行比較,一旦獲得了最佳的匹配,該刺激模式便得到識別。 謝夫里奇(O. G. Selfridge)提出的特征分析模型,稱為“泛魔”識別模型該模型把模式識別的過程分為不同的層次,每個層次上都有許多執(zhí)行某種特定任務的“鬼”,不同層次上的“鬼”依次
48、工作,最終實現(xiàn)模式識別。“泛魔”識別模型將模式識別分為4個層次:第一層為“映象鬼”,其功能是對外部刺激信息進行編碼,形成刺激模式的映象或表象;第二層為“特征鬼”,其功能是對刺激模式的映象進行分析,將它分解成各種特征。在分析和搜索的過程中,每一種“特征鬼”各司其職,只分析自己負責的那種特征,并馬上作出反應,喊出或標記出這種特征存在與否及其數(shù)量如何。如英語字母中的垂直線、斜線、水平線、直角、銳角、連續(xù)曲線等;第三層為“認知鬼”,其功能是監(jiān)視和處理來自“特征鬼”的喊叫信號,從“特征鬼”的反應中搜尋自己負責的某個模式的有關特征,每個“認知鬼”只負責一個模式,一旦發(fā)現(xiàn)了該模式的有關特征,它就會喊叫,發(fā)現(xiàn)
49、的有關特征越多,其喊叫聲越大;第四層是“決策鬼”,其功能是傾聽所有“認知鬼”的喊叫聲,選擇喊叫聲最大的“認知鬼”所負責的模式作為要識別的模式,完成模式識別。 模式識別的特征匹配理論只對部分模式識別過程作出了較好的解釋,因為它關注的只是模式識別的一部分,即自下而上的加工部分,而忽略了基于背景信息和個體的主觀期待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 如對于中央的刺激信息,如果從上往下觀察,它看起來是字母“B”;但如果從左往右看,它看起來是數(shù)字“13”。在這種情況下,模式識別更多地受背景信息的影響,而不是特征匹配理論所強調(diào)的特征的影響。 (四)結構優(yōu)勢描述理論人在模式識別時,由于刺激模式一般不是孤立地出現(xiàn),總是
50、處于與其他刺激模式的相互聯(lián)系中。模式識別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信息有密切聯(lián)系。模式識別過程中的這種自上而下加工的作用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個體識別一個字詞中的字母比識別一個單獨呈現(xiàn)的同一字母的正確率要高,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字詞優(yōu)勢效應(world superiority effect);個體對字母的組成線段的識別優(yōu)于對單獨的該線段的識別,這種現(xiàn)象稱為字母優(yōu)勢效應。 “馬爾計算理論”認為,視知覺包括三種視覺環(huán)境信息的表征或描述:一是要素圖,包括輪廓、邊界等信息,是一種二維的表征。 通過環(huán)境中光的強度變化可以獲得這種信息;二是2 1/2維要素圖,包括陰影、雙眼視差、運動等方面的表征信息,可以形成物體相對深度
51、和表面屬性的描述;三是三維模型表征,由于它是三維的,它比第二種表征更強。 當個體建立起刺激模式的三維模型表征,并與長時記憶中儲存的大量的三維模型表征相匹配時,便實現(xiàn)了模式識別。第五節(jié) 錯覺 一、錯覺的含義(一)什么是錯覺錯覺是指人在某種特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必然產(chǎn)生的、具有某種固定傾向、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征和受到歪曲的知覺。錯覺是知覺的特殊形式,與幻覺具有本質(zhì)區(qū)別。錯覺的產(chǎn)生是有條件的,即在客觀事物作用于感官時產(chǎn)生的對客觀事物主觀歪曲的知覺。當錯覺產(chǎn)生時,客觀事物的長度、方向、位置、運動和彎曲等特征受到扭曲而被錯誤地知覺?;糜X則是無條件的,它是主體對脫離客觀事物刺激的虛幻反映。 錯覺可以在各種感
52、覺通道中和不同感覺通道之間產(chǎn)生,主要有視錯覺、聽錯覺、味錯覺、視聽錯覺、形重錯覺等。心理學發(fā)現(xiàn),視錯覺表現(xiàn)最為明顯,即人憑借眼睛所見而構成的對客觀事物的失真或歪曲的知覺經(jīng)驗,如大小錯覺、運動錯覺以及各種幾何圖形錯覺。 錯覺并不是因為觀察者的疏忽,而是個體在特定條件下必然產(chǎn)生的正常的心理活動,不同個體只是表現(xiàn)在錯覺量上的差異。 錯覺的產(chǎn)生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 (二)錯覺種類1大小錯覺大小錯覺是指人對大小或長短一樣的物體,在一些比它大些、長些的物體中,看上去顯得小些或短些,而在一些比它小的、短的物體中則顯得大些或長些等的視錯覺。常見的大小錯覺有以下幾種:( 1 ) 線 條 橫 豎 錯 覺 ( h o r i z o n t a l - v e r t i c a l illusion)兩條線段長度相等,一條垂直于另一條的中點,垂直線看起來比水平線長一些的現(xiàn)象。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主觀上要使水平線與垂直線等長,前者須加長30%。當水平線的長度為850毫米之間時,這種錯覺現(xiàn)象最為明顯。(2)繆勒萊爾錯覺(Mller-Lyer illusion)兩條原本等長的線條,因兩端箭頭的朝向不同而看起來箭頭朝內(nèi)的線條比箭頭朝外的線條要短些。如圖所示。根據(jù)實驗研究報道,主觀上錯誤估計量比實際線長多25%30% 。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蘇州2024~2025學年高二下冊6月期末考試數(shù)學試題含解析
- 地方特色教育課程與公民素養(yǎng)教育融合考核試卷
- 2025年中國PE信封粘膠袋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LCD彩色監(jiān)視器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DWDM密集波分復用測試儀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6毫米CNG高壓鋼管PVC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16路混合器數(shù)據(jù)監(jiān)測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高真空擴散泵油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防毒面具箱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針型皮帶扣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4-2025學年成都市教科院附屬學校重點中學初三下學期教學質(zhì)量檢測試題英語試題含答案
- 豬肉聯(lián)營合作協(xié)議范本(2024版)
- 企業(yè)內(nèi)刊策劃
- 智能化設備技術規(guī)格書范本
- 電子商務數(shù)據(jù)分析題庫與參考答案
- 期末考試-公共財政概論-章節(jié)習題
- 幼兒園體能大循環(huán)培訓
- 團體心理咨詢的主要理論專家講座
- 骨盆骨折中醫(yī)護理常規(guī)
- mil-std-1916抽樣標準(中文版)
- 大學學院“十四五”師資隊伍建設規(guī)劃(2021-2025)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