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馬說知識點總結(jié)一、文學常識:1、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2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里的雜說,是其中的第四篇。二語音:駢死(piá)槽櫪(cáo)(ì)粟(sù )外見(xiàn )祗( zh)石(dàn)一食(shí)食(sì)馬者而食(sì)也三、重點詞語解釋1、馬之千里者 之:助詞,無義 2、世有伯樂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
2、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隸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沒5、駢死于槽櫪之間 駢:兩馬并駕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稱也 以:憑,憑借 稱:著稱7、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食:吃一頓 盡:吃沒 8、才美不外見 才:才能,美好的素質(zhì)9、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樣 10、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有時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確的方法 12、食之不能盡其材 盡:竭盡1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鳴:馬鳴叫通:通曉 14、執(zhí)策而臨之 臨:面對15、其真不知馬也 知:識別,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食馬者(食,通“飼”,喂。)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其真無馬邪
3、(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二)、一詞多義1、之:助詞,的,雖有千里之能;不譯,定語后置的標志,馬之千里者;代詞,它,代千里馬,策之不以其道;不譯,補充音節(jié),鳴之而不能通其意。2、食:吃,食不飽;通“飼”,喂,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頓:一食或盡粟一石。3、策:名詞,鞭子,執(zhí)策而臨之;動詞,鞭打,策之不以其道。4、以:用,不以千里稱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5、能:能夠,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雖有千里之能。6、其:它的,代詞,策之不以其道;表反問語氣,難道,其真無馬耶;表推測語氣,恐怕,其真不知馬也?。ㄈ?、詞類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詞,馬鞭子。這里用作動詞,用鞭子打的意思
4、。)2食之不能盡其材(盡,動詞使動用法,使盡。)五、重點語句翻譯1一食或盡粟一石。譯:一頓有時要吃掉一石糧食2、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世上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千里馬。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馬叫喚的時候,馬夫卻不能通曉它叫的意思4、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常有,然而會挑選千里馬的伯樂卻不常有。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養(yǎng)它。或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來喂養(yǎng)它。六、結(jié)構(gòu)與主旨(一)結(jié)構(gòu)層次馬說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第二部分(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3段
5、):總結(jié)全文著力寫“食馬者”的愚妄。(二)文章主旨作者從“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引發(fā)出去,闡述了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文章處處寫馬,而句句都在貶“人”,它借有關(guān)千里馬和伯樂的傳說,把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七、寫作方法本文屬于“說”這種體裁,與現(xiàn)在的雜文相似。本文總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兩個特點: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寫法,借助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摧殘和埋沒人才
6、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寓深刻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2中心突出:本文貫穿全文的是“不知馬”這句話。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說明“不知”所造成的惡果,痛斥“食馬者”的無知,由此導出全文的結(jié)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八、理解性默寫1、本文的中心論點(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guān)系的語句)(領(lǐng)起全文作用的句子)(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論證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5、
7、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tǒng)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6、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現(xiàn)“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能夠表現(xiàn)統(tǒng)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運用設(shè)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9、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庇纱宋覀兛上氲今R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10、能表明千里馬外
8、在特征的句子(寫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11、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yōu)榱丝桃獾淖非笸昝溃雎粤松磉叺拿?,使其遭受不應有的遭遇,使我們?yōu)橹z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九、課文內(nèi)容理解 1、這篇文章表面是在談馬,其實是在談人才,韓愈在文中強調(diào)了識別(發(fā)現(xiàn))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確對待)人才的重要性。 2、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是,強調(diào)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4、第二段說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馬被埋
9、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5、第三段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6、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xiàn)狀作了揭露。 7、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8、“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9、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表現(xiàn)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0、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什么?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
10、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fā)現(xiàn)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11、結(jié)合全文,談談成為“千里馬”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機會;要有識別人才,欣賞人才的伯樂。12、文的體裁是“說”。它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最終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13、第1段伯樂不常有的深刻含義是:統(tǒng)治者缺少能發(fā)現(xiàn)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憤世嫉俗之意。14、第2段是從反面論證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道理,在于譴責食馬者。
11、15、說明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憤怒譴責食馬者的平庸、淺薄,增強了語言的氣勢,感情強烈。(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問。強烈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加強了否定的語氣,增強了否定的力量。16、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么?這是什么寫法?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摧殘、埋沒人才的統(tǒng)治者)。這是托物寓意的寫法。17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樣的見解?統(tǒng)治者應善于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干。18第2段連用四個“不”字,
12、表明了食馬者的無知,第3段連用三個“不”字,將食馬者的平庸、淺薄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不”字可見作者的郁憤之情。十、開放性試題 1、作者以千里馬喻人才,從文中千里馬的遭遇來看,人才展現(xiàn)才華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講究“素質(zhì)”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中,適應環(huán)境,發(fā)揮潛能是最重要的。沒有遇到伯樂,怎樣才能避免“駢死于槽櫪之間”,最終能以 “千里稱也”?首先,馬必須調(diào)節(jié)自身條件與跑步情況的比例,盡可能在吃不飽的情況下,跑出與常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勝一籌的速度。千里馬最終成功了。顯然,策不以道,食不盡材,鳴不通意的境況,才是真正考驗千里馬的素質(zhì)時。 2、對對聯(lián)
13、。 上聯(lián):無才難做千里馬 下聯(lián):有志可成萬里駒 3、清代龔自珍的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與本文所闡述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試加以說明。 兩種方法不一致,馬說中通過伯樂發(fā)現(xiàn)人才;而龔自珍表現(xiàn)的人才選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選拔。 4、古往今來,許多懷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筆調(diào),抒寫出自己心中的憤慨并流傳為千古名句。請你寫出你熟悉的兩句,并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滿江紅。詠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5、讀完本文后,你認為伯樂應具備怎樣的才能?請聯(lián)系你自己的讀書實際,列舉一位大家熟悉的伯樂,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他的
14、事跡。 * 伯樂必須具備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賢,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重用人才。如:齊桓公發(fā)現(xiàn)并重用管仲,使齊國強盛起來。 6、伯樂和千里馬在推動社會發(fā)展方面誰更重要?請暢談你的看法?可舉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 如:我認為千里馬更重要。因為社會發(fā)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馬正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動力。試想如果沒有愛迪生發(fā)明電燈,我們尋找光明的眼睛不知還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沒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學家,我們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奧秘7、你如果是千里馬該怎樣做?是“食馬者”該怎樣做?我如果是千里馬,我會掙脫韁繩,擺脫“食馬者”的束縛,主動尋求碧綠的草地,使自己膘肥體壯,再找機會顯示自己的超凡本
15、領(lǐng),相信會有伯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馬者”,我會平等對待所喂養(yǎng)的所有的馬,使它們有強壯的身體,各盡其能。8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自己的看法。當今是經(jīng)濟社會、信息社會,社會競爭強烈,需要具有綜合素質(zhì)和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的人才。國家應該創(chuàng)造寬松的人才環(huán)境,大力推進素質(zhì)教育、終身教育,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人才、重用人才,使人盡其才、才盡起其用,促進多出人才、人盡其才。滿井游記知識點梳理1、 文學常識 袁宏道,_明_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與兄_、弟_,并稱“公安三袁”,為“公
16、安派”的創(chuàng)始者。作品多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xiàn)實有所批判。作品風格率真自然,清新清俊他的山水游記很著名。明人張岱說:“古人記山水乎,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苯袢隋X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箋校。 2、本文選自 3、寫作背景: 萬歷二十七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悶,
17、更使他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 4、文體 四、字詞小結(jié) 字音字形燕地( )花朝節(jié)( )飛沙走礫( )廿二日( )鵠( )波色乍明( )倩女( )靧面( )jì huán_
18、_ 淺鬛( )茗( )罍( )蹇( )浹( )呷( )墮事( )惡( ) 、古今異義1.土膏微潤 古義:肥沃 今義:糊狀的東西2.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古義:梳掠 今義:奪取3.柔梢披風
19、; 古義:在風中散開 今義:一種披在肩上沒有袖子的外衣4.惡所無紀 古義:安,哪 今義:厭惡 一詞多義1.于:于時冰皮始解(介詞,在)乍出于匣也(介詞,從)2.然:娟然如拭(形容詞的詞尾,的樣子)然徒步則(表轉(zhuǎn)折,卻)3.鱗:鱗浪層層(名作狀,像魚鱗一樣)呷浪之鱗(指代魚)4.之:若脫籠之鵠(表修飾關(guān)系,可譯為“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表示限定關(guān)系,可譯為“以”)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取消句子獨立性) 1.
20、作則飛沙走礫(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飛,使跑) 2.鱗浪層層(名作狀,像魚鱗一樣)3.泉而茗者(名作動,汲泉水,煮茶) 4.罍而歌者(名作動,端著酒杯)5.紅裝而蹇者(名作動,穿著艷裝,騎驢) (5)特殊句式1.山巒為晴雪所洗(被動句。為所,被動語態(tài)。)2.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賓語前置,倒裝句,應為“而城居者未知之也”)3.局促一室之內(nèi)(被動句,可加“于”至“促”字“一室”之前)五、重點句子翻譯1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2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3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
21、之始掠也。4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5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惡能無紀?2、 各段段意第一段寫欲游不能的苦惱。第二段:寫郊游的所見所感。第三段: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興趣。3、 關(guān)于第二段的理解:這段描繪了哪些景?山光水色,柳條麥田,游人之樂,魚鳥之樂,其中山水的描寫是重點。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點?乍暖還寒,萬物復蘇寫景之中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滲透了作者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大自然重新煥發(fā)生機的欣賞和贊美。4、“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的作用:寫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韻。5、“土膏微潤”的作用:寫出了冬去春來大地
22、解凍復蘇的情景。6、“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的作用:寫天氣轉(zhuǎn)暖,冰雪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7、“麥田淺寸許”的作用:寫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8、對“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的理解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巾切而有新意。9、“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的理解以新妝倩女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研明媚,生動而又傳神。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理解這一句是對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對城居者因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這是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六、理解性背默 1.表達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準確地描寫
23、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3.文中哪些語句寫出"天稍和"這一特點?(摘錄原句)4.從文中找出寫水、山的比喻句。寫水: 寫山:5.文中寫了哪些人? 6.哪句話描繪了魚、鳥的神情? 七、文章分析 1、段意:第一段寫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難耐的心境;第二段寫滿井春色, 2、第二段順序:由遠及近,由概括到具體。 先總寫滿井春色的輪廊“高柳大堤,土膏具體。
24、; 先總寫滿井春色的輪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澗,一望空闊”及“若脫籠之鵠”的愉快情懷。 然后從四個方面具體寫景物的細節(jié): a寫河的小巒;b寫柳條麥苗;c寫游人;d寫“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最后給局點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3、文章主題 記敘了作者游歷滿井所看
25、到的早春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喜悅的心情,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自由的向往和希望在公事之余能夠繼續(xù)出游的美好愿望。4、寫作手法 白描的筆法。白描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如寫水為“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這種表現(xiàn)方法,沒有夸張、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卻鮮明如畫。 擬人的寫法。 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xiàn)方法,可以
26、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 比喻的妙用。八、課堂練兵 一、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組是( )A茗míng 罍léi 髻鬟jì huán 汗出浹背jiáB偕ji 膏go 娟然jun 飛砂走礫shuòC蹇jin 靧huì 倩女qiàn 脫籠之鵠húD呷xi 廿niàn 明媚mèi 羽鱗鬣l(xiāng)iè 二、加粗詞詞義不相同的一項是()A
27、飲少輒醉未百步輒返B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于時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凍風時作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E風力雖尚勁游人雖未盛 三、沒有用比喻修辭的一句是()A若脫籠之鵠B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四、問答思考題1.本文是從哪些方面寫出城游玩的喜悅之情的?2.第一段描寫了何時何地何景?3.本文要寫“滿井”,第一段卻不著一字,反而抒發(fā)作者郁悶的心情,用意何在?4.找出第二段中與第一段相呼應的景致與情致。5.從第二段的
28、景物描寫中可看出作者游覽滿井時是什么樣的心情?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五、本段主要是寫城郊之春景,以寫景為主,兼有議論抒情。作者抒發(fā)的是 A歌贊春光明媚。B贊美滿井山清水秀C抒發(fā)春游感慨。D抒發(fā)春游時悠然輕松之喜悅1.本文是從寫水光山色、柳枝麥芽、游人歡欣、魚鳥之樂、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等方面來寫出城游玩的喜悅之情的。2.描寫了京城早春時節(jié)“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的景象。3.作者采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把那種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給讀者,為下文勾畫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滿井做鋪墊。4.“天稍和”與“余寒猶厲”相呼應;“高柳夾堤,土膏微潤”與“飛沙走礫”相呼應;“一望空闊
29、,若脫籠之鵠”與“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相呼應。5.作者游覽滿井時懷著輕松喜悅的心情。6.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表達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文中準確地描寫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若脫籠之鵠。3.文中哪些語句寫出"天稍和"這一特點?土膏微潤;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4.從文中找出寫水、山的比喻句。寫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寫山: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5.文中寫了哪些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哪句話描繪了魚、鳥的神情?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
30、皆有喜氣。 送東陽馬生序知識點復習本文作者宋濂 ,字景濂 ,號潛溪 ,浙江金華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贈序,贈序是指臨別送別性質(zhì)的文字,內(nèi)容多是勉勵,推崇,贊許。 1.重點詞義: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快。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堅硬不能動彈。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句意:同宿舍的學生都穿著繡花綢緞的衣服。2古今異義: 走:跑,錄畢,走送了;今表行走。 湯:熱水,媵人持湯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假:借,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今表虛偽的,不真實的。 趨:奔,快走,嘗趨百里外;今表趨向。3一詞多義: 以:用,以
31、衾擁覆;連詞,因為,以中有足樂者;相當于“而”,俯身傾耳以請;把,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家貧,無致書以觀。 書:書籍,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信,與朱元思書。 從:向,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跟從,當余之從師也。 其:他,俟其欣悅;他的,門人弟子填其室。 至:周到。禮愈至;到,到達,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若:好像,燁然若神人;如,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患:動詞,擔憂,憂慮,又患無碩師名人;名詞,憂患,無凍餒之患矣。 故:連詞,所以,故余雖愚;副詞,特意,故意,余故道為學之難以若之。 道:名詞,學說,益慕圣賢之道;動詞,說,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質(zhì):動詞,詢問,援疑
32、質(zhì)理;名詞,本資,資質(zhì),非天質(zhì)之卑。4、詞語活用: 腰白玉之環(huán):腰,名詞作動詞,掛在腰間。 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緼袍敝衣,名詞作動詞,穿著舊棉襖、破衣服。 手自筆錄:手,名詞作動詞,動手; 手自筆錄: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主人日再食:名詞作狀語,每天。 余立侍左右:立,名詞作狀語,站著。 錄畢,走送之:走,動詞作狀語,跑著趕快。 5特殊句式及翻譯1省略句:先達德隆望尊,(先達)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質(zhì)理,(余)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余)則又請焉。譯:前輩道德聲望高,(向他求學的)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
33、(他)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cè)著耳朵請教。有時候遇到他地訓斥、呵責,(我的)表情態(tài)度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回答;等到他高興了,我就又請教。(余)又患無碩師名人與(之)游。(省略主語)譯:(我)又擔心沒有大師,名人同(我)交游,(向他們請教)。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詞)譯: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3倒裝句:手指不可屈伸,弗之?。ㄙe語前置,“之”是“怠”的賓語,“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往往前置。譯: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書。)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于藏書之家”,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譯
34、:經(jīng)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解釋加點的詞語-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致:買;援疑質(zhì)理 援:提出;質(zhì):詢問;益慕圣賢之道 慕:仰慕;俟其欣悅俟:等到;持湯沃灌,以衾以覆 湯:熱水;覆:蒙蓋;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再:兩頓;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走:跑;逾約:超過期限;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報”穿著。 翻譯句子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于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譯:家里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收藏書籍的人家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子按時歸還。 2、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譯:在深山大溝中趕路。嚴冬刮著
35、猛烈的風,大雪深積幾尺,腳上的皮膚凍裂了也不知道。3、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譯:同宿舍的學生都穿著繡花綢緞衣服,戴著綴有紅纓帶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腰刀,右邊掛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 4、以是人多以書假余。譯: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5、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譯:我站著陪侍在老師身邊,提出疑問,詢問道理。6、以衾擁覆,久而乃和。譯:用被子(將全身)蒙蓋好,好久才暖和過來。 7、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譯:卻一點也沒有羨慕的心思,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也就不感覺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8、蓋余之勤
36、且艱若此。譯:總之我求學時的辛勤與艱苦就是如此罷。9、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譯: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究獲得了學識。10、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譯:又苦于沒有大師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經(jīng)跑到百里外,捧著經(jīng)書向當?shù)赜忻那拜呎埥獭?#160;閱讀課文回答1、本文作者寫自己年輕時學習上的艱苦情景,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幼時求學的艱難;成年后求師的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2、作者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表現(xiàn)了什么?勤奮學習的精神謙虛求學的態(tài)度。3、用一句話概括第二段的內(nèi)容。敘述了作者奔走求學之苦。4、作者在寫自己的清苦生活時,為什么要寫同舍
37、生奢華的生活? 通過對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貴,專心學習的思想品質(zhì)。5、圍繞“嗜學”二字寫了哪兩件? 借書之苦。求教之難。6、“卒獲有所聞”這里的“聞”指什么?得到知識,明白道理。7、讀完全文;你覺得應該學習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質(zhì)? 不畏艱苦,刻苦勤奮的求學精神和堅守信約,謙虛有禮的美好品質(zhì)。8、與作者當年的學習條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優(yōu)越的地方?說說現(xiàn)代中學生有怎樣的苦樂觀? 吃穿無憂,國家、學校、家長、老師的全力支持,設(shè)備先進,資源廣泛,信息靈通等。珍惜時間,虛心善學,苦中作樂,以苦為樂。9、默寫:(1)揭示作者小時侯學習就很勤奮的句子是:余幼時即嗜學(2
38、)最能表現(xiàn)作者抄書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曲伸(3)表明作者嘗趨百里外求學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4)對太學生中的其他人“燁然若神人”作者卻“略無慕艷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5、寫借書的句子:每假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6、寫抄書的句子: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7、寫還書的句子: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8、寫跋涉之苦的句子: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9、寫冷凍之苦的句子:(1)足膚皸裂而不知;(2)四肢僵勁不能動。10、寫衣食簡陋的句子:(!)缊袍敝衣處其間;(2)無鮮肥滋味之享。12、作者寫富家子弟衣飾華美
39、,寫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對比 反襯自得其樂。說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戰(zhàn)勝物質(zhì)上的貧困。10、作者寫自己求學經(jīng)歷艱難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勸勉馬生不要辜負良好的學習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所成就11、文章開頭的“ 嗜學 ”一詞,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統(tǒng)領(lǐng)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diào)。12作者幼時借書抄書來讀,其原因是“ 嗜學 ”與“ 家貧 ”之間的矛盾來決定的。13本文通過典型事例全面的敘述了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生活,這與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關(guān)系? 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奮艱苦的學習生活,正是以一種堅忍不拔的毅力,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斷的克服重重障礙,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40、14作者成人后求師的艱難,包括哪三種情況?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15作者“雖愚,卒獲有所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強烈的求知欲,為獲得知識,學問,他不辭辛苦,不怕困難,非常虛心虔誠的求教。16“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真的愚笨嗎?他為什么這樣說? 不愚笨,是作者自謙的說法;旨在說明,即使愚笨,努力學習也是會有收獲的。17作者“緼袍敝衣”處在“披綺繡燁然若神人”的同學之間,卻“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此你有何評價? 他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不羨慕別人的衣食之憂,專心向?qū)W,實在是難能可貴的。18作者寫此文,意在勉勵馬生
41、刻苦學習。在三國演義中有那么一段,孫權(quán)通過自身體會勸說手下一員大將讀書的故事,后來這員大將設(shè)奇計襲荊州,大敗關(guān)羽為東吳建下奇功。那么這員大將叫什么名字?從他身上你能獲得哪些啟示? 呂蒙;啟示:后天學習很重要;勤能補拙,學能治愚;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條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見其內(nèi)心充實,志存高遠。請結(jié)合他的生活補充出所缺下聯(lián)。 負篋曳屣求師苦;俯身傾耳讀書勤。14、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跡:懸梁:東漢孫敬;刺股:戰(zhàn)國蘇秦;囊螢:晉車胤;映雪:晉孫康;負薪:西漢朱買臣; 掛角:隋李密;鑿壁偷光:匡衡;韋編三絕:孫子。聞雞起舞(東晉、祖逖)
42、60;20說說現(xiàn)代中學生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現(xiàn)代中學生,宋濂之苦,聞所未聞;諸生之福,過之不及。條件何等的優(yōu)越,應更好的珍惜,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具有遠大的理想,讀書雖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學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就會以苦為樂,且樂此不疲。21本文作者寫作此文是送給馬生的,你認為他讀過此文后,會明白一個什么道理? 馬生讀過此文后,一定明白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專一,這樣才能有所成就。22讀完此文后,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23
43、送東陽馬生序是傳誦了幾百年的名篇,勉勵后人學習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讀并不比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更動人,卻能流傳至今。請從對現(xiàn)實的學習生活有借鑒意義的角度,談談本文為人稱頌的原因是什么? 至少有兩種原因:(1)作者求學時的可貴品質(zhì),他勤奮,刻苦,專一的精神,達到了更好的啟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2)是使人們懂得了學習的好壞與環(huán)境關(guān)系不大,關(guān)鍵取決于主觀是否努力。24讀完此文后,請用一組不少于五言的對偶句,概括你對本文的理解。如:勤學不畏寒苦,苦讀豈懼艱難。學士名從勤艱得,梅花香自苦寒來。 24、余在老師前畢恭畢敬,不敢出一言,身為當代的中學生如何看待這種從師尊師的方式?這是中國舊式教
44、育中最普遍的現(xiàn)象。這里包含著尊師重教的積極因素,但也顯得過于迂腐,學生完全可以與老師平等交流,各述己見,甚至可以展開激烈的討論,因為沒有圣人,我愛我?guī)?,我更愛真理。小石潭記知識點與閱讀專練 小石潭記-唐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知識點歸類:1、詞類活用: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心樂之 (樂:喜歡。)近岸 (近:靠近。)潭中魚可百許頭 (可:大約。)皆若空游無所依 (空:在空中。)下見小潭(下:名作狀日光下徹 “下”名作狀西南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南蛇 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彎曲的犬牙 名詞作狀
45、語像狗牙一樣悄愴形容詞作動詞,且是使動用法凄神寒骨 “凄”使動2、古今異義: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shù)中的一種角色3、一詞多義 :以: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為: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清: 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差: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一、詞語:
46、60;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道:道路。見:出現(xiàn)。 3. 為坻,為嶼,為嵁 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 4. 潭中魚可百許頭 可:大約。
47、0;5. 佁然不動 佁然:呆呆的樣子。 6.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隸而從者 隸:跟從。
48、0; 8.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見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
49、空游無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斗:像北斗星一樣。蛇:像蛇那樣。 13. 其岸勢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齒那樣。 14. 似與游者相樂
50、60; 樂:逗樂。 15.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凄:使-凄涼。寒:使-寒冷。 16. 記之而去 去:離開。 二、句子翻譯: 1.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
51、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huán)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 2.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 3.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4.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
52、5.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xiàn),都看得清楚 6.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7. 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8.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 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
53、離去了。 三、課文理解: 1. 課文按什么順序?qū)懀?#160; 游覽順序。 2. 課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點? 幽靜。 3.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涼。悲哀深沉。 4. 本文通過寫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從不同角度描繪小石潭的石、水魚、樹,著意渲
54、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fā)了自己有寂寞處境中的悲涼、凄愴的情感。 5.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tài)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shù),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6.本文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了作者抑郁憂傷之情。7.文中對潭中魚的描寫,栩栩如生,動靜結(jié)合,字面上寫魚,實則寫潭水的清澈。四、段意:第1段 寫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描寫潭的概貌。第2段 寫潭水清澈見底,游魚怡
55、然自樂。第3段 寫潭水的來源。第4段 寫潭上四周景色給人的感覺。第5段 記下同游者的姓名。五、重點句: (1)描寫游魚靜態(tài)的句子: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2)描寫游魚動態(tài)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3)描寫潭上多姿的樹蔓的語句: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六、寫作者心情的詩句:“心樂之” “似與游者相樂”“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和,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七、心情發(fā)生的變化及原因:“心樂之” “似與游者相樂”折射出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悅之情
56、,后來這種感情發(fā)生了變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正是作者抑郁憂傷心情的折射反映,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diào),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八、本文表達的作者情感: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對景物的感受正是他此刻內(nèi)心情感的生動寫照。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概括了小石潭的環(huán)境清幽的特點,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涼的感情和壓抑的心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交待了他離開小石潭的原因。其原因并非已盡游興,而是觸景生情,憂傷之至,不
57、能不趕快離開此處。從此出可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卻又最終無法解脫的深沉痛苦。九、 語段賞析:1、第1段:先用水聲、水色從側(cè)面烘托:水聲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個“石潭”從正面直接描寫:寫出石潭中種種形狀和姿態(tài)不同的石頭。然后又就樹木的長勢從旁描繪“石”:蒙-覆蓋著,絡-纏繞著,搖-晃動著,綴-連結(jié)著,樹木的種種姿態(tài),正說明了它是長在石頭上的。 2、第2段: 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是分別從游魚、陽光、影子等各個角度去點染的。整段文字沒有一個“水”字,但沒有一處不在寫水。正面寫魚,側(cè)面寫水;寫的是魚,見的是水。先寫魚的游,“空游”兩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魚兒
58、在水里游,竟像在空中沒有憑依似的。繼而寫魚兒的影子,借目光來顯示,這是從感覺的另一個角度來寫水之清,太陽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魚、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見水是多么清澈透明。 這一段也寫了魚,展現(xiàn)生動的畫面。先寫魚呆呆的一動不動,潭底石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再寫魚兒飛快的竄往遠處,一會游過來,一會游過去,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最后用擬人的手法,說魚兒“似與游者相樂”妙趣橫生。 3、第3段: 這一段寫溪流,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形象地比喻,寫出了溪流的曲折?!岸氛邸睂懙氖窍?,這是靜止的;“蛇行”寫的是溪水,這是流動的,一動一靜,各
59、具特色?!叭啦罨ァ睂懙氖莾砂兜男螤睢L妒恰笆碧?,岸是“石”岸,特征突出。4、賞析第4段:寫潭上的氣氛,借景抒情,抒寫了作者悄愴悲涼的心緒。十、內(nèi)容主旨: 本文通過寫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從不同角度描繪小石潭的石、水魚、樹,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fā)了自己有寂寞處境中的悲涼、凄愴的情感。十一、十二、中考閱讀:閱讀一2008深圳市文言文閱讀能力考查(10分)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字,完成68題。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
60、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節(jié)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61、; (選自禮記·禮運)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詞(2分)(1)潭中魚可百許頭(2)佁然不動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1)水尤清冽(2)選賢與能,講信修睦3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描寫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則描繪了大同社會的人文美。結(jié)合兩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理想中的生活環(huán)境是怎樣
62、的。(4分)答案:1(1)大約 (2)呆呆的樣子2(1)水格外清涼。(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3此題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會的人文美(或“大同社會、天下為公”)兩者結(jié)合起來閱讀二2008湖南郴州市【文段一】甲岳陽樓記(節(jié)選)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乙小石潭記(節(jié)選)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1下面
63、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解釋正確的一項是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微斯人以其境過清乃記之而去A探求稍微冷清離開B探求沒有冷清離開C請教沒有清白走了D請求一點點冷清離開2辨析下面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詞義不相同的一項是A居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不可久居B是是進亦憂,退亦憂問今是何世C去乃記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鳥樂D異或異二者之為陟罰臧否,不宜異同3對下列語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A或異二者之為譯:不同于以上兩種行為。B處江湖之遠譯:住在很遠的江湖上。C微斯人,吾誰與歸譯:沒有這種人,我追隨投奔誰呢?D以其境過清譯:這里的環(huán)境有青青的草。4對以上兩個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予嘗求古仁人之心”這句話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是“予/嘗
64、求古仁/人之心”。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運用了對偶、排比的修辭手法。C甲文中關(guān)于“先憂后樂”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來抒發(fā)自己偉大的政治抱負。D甲、乙兩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lB 2B 3C 4C閱讀三2008年荷澤市【甲】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65、0; 柳宗元小石潭記【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shù)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q)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小企業(yè)人員書面勞動合同
- 綠色低碳產(chǎn)業(yè)項目合作合同
- 砂礫石供貨合同
- 危險廢物運輸合同協(xié)議
- 煤炭銷售合同
- 環(huán)保項目資金籌措及使用協(xié)議
- 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合作合同
- 2023-2024學年高中信息技術(shù)選修2(浙教版2019)-網(wǎng)絡基礎(chǔ)-教學設(shè)計-2.2-網(wǎng)絡體系結(jié)構(gòu)與TCPIP協(xié)議
- 劇組場地使用損壞賠償協(xié)議
- 粵教版高中信息技術(shù)必修教學設(shè)計-2.3 信息的鑒別與評價-
- 2025年大連長興開發(fā)建設(shè)限公司工作人員公開招聘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貨物學 課件1.3貨物的計量
- TSG07-2019鍋爐安裝工藝+焊接專用工藝卡+施工記錄表
- 2024-2025學年陜西省西安市浐灞區(qū)數(shù)學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考試題含解析
- 《鈉離子電池用電解液編制說明》
- 全球醫(yī)療旅游經(jīng)濟的現(xiàn)狀與未來趨勢
- 2024年度儲能電站在建項目收購合作協(xié)議范本3篇
- 新建冷卻塔布水器項目立項申請報告
-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數(shù)學試題
- 護理人員的職業(yè)安全防護
- 2025屆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海門中學高三最后一模數(shù)學試題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