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解讀與探究預習提示愛的藝術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弗羅姆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一反傳統(tǒng)的理論,闡釋了愛并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本文節(jié)選自愛的藝術的第二章“愛的理論”的第二節(jié),全文10個小節(jié),敘述了一個嬰兒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人”的心理結構逐步變化的過程,闡明了父愛與母愛在兒童構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文中許多觀點對于培養(yǎng)和教育兒童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本文有一定難度,建議你采用下面的學習方法:(1)用探究的方法閱讀本文。弗羅姆的愛的藝術是一部充滿了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
2、作品,例如他把愛當作一種能力,一種藝術,這本身就是對傳統(tǒng)的意識和觀念的批判;他用“存在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觀念對弗羅依德的唯心主義的精神分析心理學進行改造,也是一種大膽的創(chuàng)新,特別是對西方現(xiàn)代社會所做的深刻批判,指出一切都是“交易”的現(xiàn)代西方社會造成愛的衰亡。因此,閱讀這篇文章,要運用探究學習的方法了解弗羅姆觀點的精髓,當然也包括他的觀點的某些局限,激發(fā)培養(yǎng)健康而成熟的心靈的激情。(2)把握文章的結構思路。本文是議論性文體,閱讀這類文章,要善于從文章閱讀技巧與方法的角度入手,發(fā)現(xiàn)作者思路的灰蛇草跡,善于在閱讀過程中積累經驗,才能夠得到閱讀的快感與樂趣。本文思路清晰,說理透徹。閱讀時要能分析句子
3、的意義和作用,特別是要能捕捉那些有領起作用、歸結作用和過渡作用的語句,通過對它們的歸納分析,體會文章的結構和思路。(3)聯(lián)系實際,使抽象的理論變成活生生的行動指南。這篇文章闡明的道理,對我們的成長有著極其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但因為課文講的是抽象的道理,所以,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即使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文章內容,有可能仍然會感到抽象空洞,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它對我們行動的指導意義。怎么辦?辦法只有一個,就是使理論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生活。學習本文務必在這個問題上有突破有收獲有體會。課文解讀(1)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么在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
4、。但是嬰兒在出生后一段時間內同他出生以前并無多大的區(qū)別;他還是不能辨認物體,還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溫暖和食物的要求,卻不會區(qū)別溫暖、食物同給予溫暖和食物的母親。母親對嬰兒來說就是溫暖,就是食物,是嬰兒感到滿足和安全的快樂階段。這一個階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戀階段。(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夢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則等。)周圍的現(xiàn)實,人和物體,凡是能引起嬰兒身體內部的滿足或失望的才會對他產生意義。嬰兒只能意識到他的內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關的才是現(xiàn)實的,與他的要求無關的外部世界的好壞對于他則沒有
5、任何意義。這段文字說明嬰兒雖然受到母愛呵護,但不具備愛的能力,不能體會到母愛。作者采用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的說理方法。嬰兒出生后不僅不感到恐懼,而且有“感到滿足和安全的快樂”,這是由于受到“仁慈的命運”(母愛)的呵護,但是嬰兒“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不知道快樂來自母親,不能感受到母愛,從上述現(xiàn)象,作者推出嬰兒處在弗羅依德所說“自戀階段”,不具有愛的能力。閱讀這段文字必須知道作者弗羅姆所說的“愛”的含義。弗羅姆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一種突破使人與人分離的那些障礙的力量,是一種把自己和他人聯(lián)合起來的力量”,這就是說,愛只能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體現(xiàn)出來,是一種開放
6、型的心態(tài)。而“自戀”,即自我愛戀,“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關的才是現(xiàn)實的,與他的要求無關的外部世界的好壞對于他則沒有任何意義”,它是“一種心理的興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屬封閉型的心態(tài)。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這是弗羅姆關于愛的基本觀點,是我們解讀本文的鑰匙。人們傳統(tǒng)的看法是,愛是“一個人偶然幸運地體驗并陶醉的一種純粹的快感”,愛就是如何惹人愛,愛是別人恩賜的情感。弗羅姆認為,愛與其說是一種情感,毋寧說是一種能力,一種態(tài)度。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并不是一種被動的情感。在弗羅姆看來,愛作為一種主動的能力,像其他藝術一樣,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并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沒有獲得
7、愛的人正是由于愛的能力發(fā)揮的失敗,克服這種失敗的唯一途徑是研究愛的方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學會愛這門藝術,找出愛失敗的原因,并且正確處理好理論與實踐兩者之間的關系。弗羅姆關于愛是一種能力的觀點,是愛的理論的一個創(chuàng)新和進步。(2)如果孩子不斷生長、發(fā)育,他就開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母親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來源。終于他能區(qū)別自己的渴、能喂飽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親。他開始知道其他物體有其自己的、與他無關的存在。在這個階段孩子學會叫物體的名稱,同時學習如何對待這些物體;他開始懂得火是熱的,會燙人,木頭是硬的,而且很沉,紙很輕,能撕碎。他也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
8、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贊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并互相補充成為一種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本段的第一層,敘述孩子不斷長大,在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在不斷地認識外部世界的過程中,漸漸地有“我被人愛(包括母愛)”的體驗。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我被人愛是因為我孤立無援。我被人愛是因為我長得可愛并能贏得別人的喜愛。簡而言之就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有被人愛的資本更確切的表達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我。本段第二層,具體解說“我被人愛”(也就是母愛)這種心理體驗的內涵。“我有被人愛的資本”,這里的“資本”指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我是母親的孩子”“我孤立無援”“我長得可愛并能贏得別人的喜愛
9、”?!拔冶蝗藧凼且驗槲沂俏摇?,對愛的這種理解是以自我為中心,本質上是自私的。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我只需要是母親的孩子。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無條件的母愛有其有缺陷的一面。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本段第三層,也是本段的中心,說明母愛的兩面性,一方面母愛是“無條件的”,是祝福,是和平,另一方面,母愛也有它的消極面(缺陷),“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一旦失去便“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
10、愛”。這段文字闡述幼年孩童對愛的體驗,說明母愛具有兩面性的特征。(3)大多數(shù)八歲到十歲的兒童他們的主要問題仍然是要被人愛,無條件地被人愛。八歲以下的兒童還不會愛,他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兒童發(fā)展到這一階段就會出現(xiàn)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給母親(或父親)一樣東西寫一首詩、畫一張畫或者做別的東西。在他的生活中愛的觀念第一次從“被人愛”變成“愛別人”,變成“創(chuàng)造愛”。本段第一層,具體敘述八歲到十歲的兒童主要問題仍然是“被人愛”,但是愛的觀念開始發(fā)生變化,由“被人愛”開始想到“愛別人”“創(chuàng)造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別人對自己的愛。但從愛的最初階
11、段到愛的成熟階段還會持續(xù)許多年。進入少年時代的兒童最終會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階段,他人就不會再是實現(xiàn)個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通過愛他就從他的由自戀引起的孤獨中解脫出來,他開始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tǒng)一,另外他還能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他不再依賴于接受愛以及為了贏得愛必須使自己弱小、孤立無援、生病或者聽話。本段第二層,說明愛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三個基本條件:(1)“克服自我中心”,即“從自戀引起的孤獨中解脫出來”;(2)體會到“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不再依賴于接受愛(
12、被人愛);(3)“通過愛”,也就是在“愛”的實踐中學會“愛”,并且“能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倍墒斓膼凼牵骸拔倚枰?,因為我愛你?!北径蔚谌龑雨U明幼稚的愛與成熟的愛的區(qū)別。這段文字論述兒童愛的能力的發(fā)展。閱讀這段文字,最好通讀愛的藝術全書,深入理解下面三個基本觀點:(1)“給比得(給人愛比得到別人愛)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愛人比被人愛)更重要”,這是弗羅姆關于愛的一個根本性的觀點。弗羅姆認為,“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什么是
13、“給”?“十分流行的誤解是把給解釋為放棄,被別人奪走東西或作出犧牲。但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對給的理解完全不同。他們認為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xiàn),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體驗到生命力的升華使我充滿了歡樂。我感覺到自己生氣勃勃,因而欣喜萬分。給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這不是因為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通過給表現(xiàn)了我的生命力”。給予別人什么呢?“給”的“最重要范疇不是物質”,“他可以把他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他的生命給予別人。但這并不意味著他一定要為別人獻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
14、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他給并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在給的行為中誕生了新的東西,給和得的人都會感謝這新的力量”。弗羅姆認為,一個人若沒有某些東西,而不能給予出去,他就有貧窮的感覺,并從而產生囤積、剝削、控制他人的欲望。(2)“要從自戀的孤獨中解脫出來”,弗羅姆認為,自戀是人發(fā)展的早期階段,那些又倒退到這一階段的人就不會有愛的能力,這些人發(fā)展到頂點就會瘋狂。愛的成功的主要條件是克服自戀
15、。但弗羅姆不否定自戀,不是說一個人就不要自愛。相反,他認為,若一個人有能力愛他人,也就有能力愛自己;若你真正愛他人,你就應該真正愛自己。反之,正因為你愛你自己也應該愛他人,愛他人是自愛能力的反映。自私者本質上不是愛自己,而是恨自己無能。自私者不能愛他人,因而也不能愛自己。弗羅姆的結論是,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那樣愛每一個人,只要你不像愛自己那樣愛另一個人,你便不會真正的愛自己。(3)“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 “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弊髡邔Τ墒斓膼酆筒怀墒斓膼鄣慕忉尫浅>伲谧髡呖磥恚o別人愛比得到別人愛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別人要比被別人愛更重要。因此,成熟的愛總是把“
16、給別人愛”“愛別人”擺在第一位,“給別人愛”“愛別人”是“得到別人愛”“被別人愛”的前提,所以說:“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而不成熟的愛則反之,總是把“得到別人的愛”“被人愛”擺在第一位,“得到別人愛”“被人愛”是“給別人愛”“愛別人”的前提,所以說“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4)同愛的能力發(fā)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fā)展。人生下來后的最初幾個月和最初幾年同母親的關系最為密切。這種關系在人沒出生以前就已經開始,那就是當懷孕的婦女和胎兒既是一體又是兩體的時候。出生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這種狀況,但決不是像看上去那樣有很大的變化。在母體外生活的嬰兒還幾乎
17、完全依賴于母親。后來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這時同母親的關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關的重要性,而同父親的關系開始重要起來了。(休戚相關:彼此間的憂喜禍?;ハ嚓P聯(lián)。形容彼此關系十分密切。休戚,欣悅與憂患。)這段文字緊承上幾段,兒童“愛的能力”獲得發(fā)展,說明兒童“愛的對象”也得到發(fā)展。本段有過渡的性質,前幾段文字主要說明母愛,借這段文字過渡,引出下文對父愛的說明。文章第1段說明嬰兒沒有愛的意識,第2段說明幼兒(8歲以前)有被愛的意識,第3段說明兒童(8-10歲)開始有愛的意識,以上都是說明兒童的愛的能力的發(fā)展,這一段則是進一步說兒童的愛的對象的發(fā)展,所有這些證明了弗羅姆在愛的藝術的“序言”中
18、所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愛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5)為了理解這種變化,必須了解母愛和父愛性質上的根本區(qū)別。這是領起下文的中心句,“這種變化”指“愛的對象”的變化,第5-7段則是具體說明“母愛和父愛性質上的根本區(qū)別”。我們上面已經談到過母愛。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母親熱愛新生兒,并不是因為孩子滿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像,而是因為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這里提到的母愛或者父愛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馬克斯·韋伯提到了的或者榮格的方式愛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親和父親身上體現(xiàn)的那種本質。)(馬克斯·韋伯:1864-1920,德國社會學家。著有新教倫理與
19、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等。榮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著有無意識過程心理學等。)以上是第一層,說明母愛的本質是無條件的愛。無條件母愛不僅是孩子,也是我們每個人最深的渴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通過努力換取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人們會想:也許我并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jié)外生枝總而言之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節(jié)外生枝:比喻在問題之外又生出了新的問題。)此外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歸根結蒂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鑒于這種情況,因此我們所有的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著對母愛的渴求,是不
20、足為奇的。以上是第二層,說明人們?yōu)槭裁瓷钌畹乜是竽笎?。這段文字上承第2段進一步說明母愛的本質特征,為下面用對比方法說明父愛的特征作鋪墊。本段有兩層意思,第一層說明母愛的本質是無條件的,第二層說明無條件的母愛不僅是孩子,也是我們每個人最深的渴求。第一層用事實正面說明,第二層用事實反面說明,因為同無條件的母愛相比,通過努力換取的愛是有條件的愛,它有失去的危險,所以人們就保留著對母愛的渴求。(6)同父親的關系則完全不同。母親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親不體現(xiàn)任何一種自然淵源。在最初幾年內孩子同父親幾乎沒有什么聯(lián)系,在這個階段父親的作用幾乎無法同母親相比。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
21、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chuàng)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這段文字說明父親和母親作用的不同,強調父親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文章運用比喻的方法進行對比說明:對孩子來說,母親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代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世界;父親則代表人類賴以生存的另一個世界,即思想世界。如果說母親是人生道路上避風躲浪的港灣,那末父親則是人生道路上劈波斬浪的引路人。(7)同父親作用緊密相關的是另一個同社會經濟發(fā)展有關的作用。隨著私有制以及財產由一個兒子繼承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父親就對那個將來要繼承他財產的人特別感興趣。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
22、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闭缤瑹o條件的母愛一樣,有條件的父愛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是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贏得,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就會失去父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罪孽:佛教語。指應當受到報應的惡行。孽,niè。)父愛的積極一面也同樣十分重要。因為父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受我努力的支配。這段文字緊承上段
23、而來,進一步說明“父愛的作用”,可分為兩層,第一層開頭至“因為你同我相像”,說明父愛的本質,第二層“正如同無條件的母愛一樣”至最后,說明父愛的兩面性。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其本質核心是“順從”。文章運用了對比說理的方法,將父愛和母愛進行比較,說明父愛的積極一面和消極一面。父愛的消極面是,父愛必須通過努力才能贏得,如果辜負了父親,就可能失去這種愛。父愛的積極面是,孩子通過努力可以贏得這種愛,所以,父愛可以受孩子的控制和受孩子努力的支配。無論積極的一面還是消極的一面,對于孩子都是很重要的。弗羅姆認為父親有條件的愛與社會經濟發(fā)展有關,父愛的本
24、質特征是世襲的私有制社會經濟的產物。弗羅姆從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角度分析父愛的性質,這體現(xiàn)了弗羅姆的學術淵源,弗羅姆把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綜合起來,既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又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考察人的情感的本質屬性。(8)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嬰兒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上都需要母親的無條件的愛和關懷。在六歲左右孩子就需要父親的權威和指引。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這是第一層,概括說明父愛和母愛的作用,母愛給予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親指導孩子正視未來,走向人生的道路。這是從內容的角度對前面第5-7段的文字進行歸結。一
25、個好母親是不會阻止孩子成長和不會鼓勵孩子求援的。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并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并最終脫離自己。父愛應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咄咄,dudu。)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這是第二層,進一步指出對于理想的母愛和父愛的更高層次的要求。作者在前面指出,他說的“母愛或者父愛都是指理想典型”,這里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一個好的母親應該“希望孩子獨立并最終脫離自己”而自立,一個好的父
26、親應該使孩子“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而自強。這段文字綜合說明父愛和母愛的作用,提出好母親和好父親的更高標準。閱讀這段文字,要探討的一個問題是,弗羅姆為什么把“希望孩子獨立并最終脫離自己”當作母愛的更高層次的標志呢?對此,我們可以在愛的藝術第二章里找到答案。在那里,他說:“母愛中值得贊美的東西還不是母親對嬰兒的愛,而是母親對成長著的孩子的愛?!币驗楹⒆颖仨氶L大,必須脫離母體和母親的乳房,必須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生命。這也就意味著母親和孩子的分離。“母愛不僅應該允許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并促成這一分離。只有在這個階段,母愛才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這時就要求母親無私并能貢獻出一切,除了被愛者的幸
27、福一無所求,但恰恰在這點上許多母親都失敗了。自戀的、專制的和貪婪的婦女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可以是一個很疼愛孩子的母親。但是當孩子處于同母親分離的階段時,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覺得給比得更幸福的婦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實的婦女才會繼續(xù)是一個疼愛孩子的母親?!?弗羅姆在這里闡明的道理,實際上就是許多母親所存在的一個通病,即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弗羅姆說“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講的也是同一個道理。閱讀這段文字,對弗羅姆的一些具體說法要作具體分析。例如“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
28、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說,這個說法是對的,但具體來講,這個說法又有些偏頗。例如今天的中國,城鎮(zhèn)中的年輕母親多為職業(yè)婦女,與男人一樣從事社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男女平等,也因此一定程度上有著男女性格的自然融合。所以,傳統(tǒng)認為由父親對孩子施行的影響和教育也可能由母親來完成。又如“在六歲左右孩子就需要父親的權威和指引”,事實上,孩子未必在6歲以后才需要父親的愛。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兒童出生后三年的發(fā)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币獯罄逃颐膳_梭利說:“兒童的許多缺陷,后來之所以不能治愈,是由于在形成一個人的主要功能的最主要時期,即3歲至6歲的幼兒
29、時期被忽視而造成的?!毙睦硌芯孔C實,0-6歲是個體生理與心智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坝變耗X的發(fā)展是幼兒心理發(fā)展的生理基礎。在腦的重量方面,三歲時約重 1000克,到幼兒期結束(6歲)時增長到1250-1300克,接近成人腦重的最低水平。”“4至7歲是大腦皮層細胞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也是大腦可塑性最高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客觀現(xiàn)實在大腦皮層的烙印特別深刻,因而這個時期也是進行教育的黃金時期?!边@個時期,不僅一些基本的習慣已經形成,而且智力、情感、意志、社會性以及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特征也基本發(fā)展。所以在6歲之前對孩子施行為人處世以及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的引導是必要的,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的發(fā)展
30、,后來的引導和矯正將事倍功半。因此父親應該盡可能早地參與對孩子的教育。(9)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fā)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fā)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备赣H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背墒斓娜耸棺约和赣H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通過合并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
31、力上。(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即原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自我,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zhí)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xiàn)實原則”,為本我服務。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guī)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jiān)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xiàn)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
32、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成熟的人既同母親的良知,又同父親的良知生活在一起,盡管兩者看上去互為矛盾。如果一個人只發(fā)展父親的良知,那他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親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就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fā)展。這段文字緊承上段而來,上段文字論述孩子和父親母親的分離,這段文字則論述孩子和父親母親的結合,分離是外形上的,結合是內心里的,一個成熟的心靈健康的人,他的心靈里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這是本文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分?!耙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開頭這一句是全段的總提,接著文
33、章分三點進行具體說明:1他發(fā)展了母親的良知,又發(fā)展了父親的良知。“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這是說,他具有了母親的無條件的愛?!澳阕鲥e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边@是說,他具備了父親的有條件的愛。2他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這是說,他既具有了母親的愛的能力,又具備了父親的理智和判斷力。3他既同母親的良知,又同父親的良知生活在一起。父親的良知使他具有自我判斷的能力,促成自己和他人的發(fā)展;母親的良知使他仁慈而有人性。(10)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fā)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最
34、后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在文章結尾,弗羅姆從心理分析的角度概括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他認為,兒童心理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就在于,首先以依戀母親為中心,再發(fā)展到以依戀父親為中心,最終與他們分離,但同時又在自己心中擁有父親和母親這兩個世界。父親和母親都是成熟的人,他們成為兒女效仿的典范,他們的愛使兒女最終獨立并建立自己的權威,這是人成長的理想狀態(tài)。特色鑒賞(1)科學斷承、大膽創(chuàng)新。弗羅依德是歐洲19世紀末出現(xiàn)的一個影響深遠的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弗羅姆是弗羅依德的崇拜者,但是弗羅姆不是一味地照抄弗羅依德的觀點,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對弗羅依德主義進行大膽的改造,從
35、而形成自己的“新弗羅依德主義”。這一點在課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里也有明顯的反映。例如,弗洛伊德將人的一切行為歸結為人的“潛意識”,但是,弗羅姆則認為社會形態(tài)與性質本身也會對于人的情感的發(fā)展發(fā)生作用,因此課文第7小節(jié)闡述父愛的本質特征時,就說明這是私有制經濟的產物。弗羅姆通過這樣的分析,將人本理論與唯物史觀結合到一起,使馬克思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之間達到了某種程度的統(tǒng)一,從而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2)思路清晰、結構嚴謹。全文采用由分到總的結構形式,結尾句是全文的概括,它暗示上面的文字分為三個部分,第13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說明嬰兒“同母親的緊密關系”,論述人從嬰兒到童年時期感受和體驗母愛的能力
36、的發(fā)展,闡明母愛的性質和特征。第47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說明兒童“同父親的緊密關系”,闡述父愛的性質,以及父愛與母愛的根本區(qū)別。第89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說明母愛和父愛“達到綜合”,指出一個成熟的心靈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文章由分而總,條理清晰,層層深入,闡明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性質及發(fā)展變化。問題探究這篇文章精辟闡述了一個嬰兒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人”其心理結構逐步變化的過程。弗羅姆提出,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這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因為這樣的生命個體既秉承了父愛與母愛的優(yōu)點,又在綜合的過程中懂得這兩種情感各自發(fā)揮作用的領域。所以,這篇文章對于我們構建健康的
37、心靈具有非?,F(xiàn)實的指導意義。但是,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即使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文章內容,有可能仍然會感到抽象空洞,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它對我們行動的指導意義。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辦法就是:第一、將文中的觀點與我們平時頭腦中已經形成的觀念聯(lián)系起來對照分析;第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盡可能地將文中的抽象觀念具體化。先說第一點。例如,當我們閱讀第三段,讀到“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這句話的時候,腦子里很容易想起高爾基的一句名言:“給永遠比拿快樂?!币苍S我們會想起圣經里的一句話:“施比受更為有福?!币苍S還會想起一句俗語:“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边@些話和弗羅姆的觀點是一致
38、的,快樂在于付出,生命在于奉獻。幫助別人,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愛需要付出,真正的愛是要為別人付上自己的代價,如時間、金錢、個人的參與等等。愛別人不求回報,恭敬人不帶別意,一切都只因為愛。再看第八段:“一個好母親應該希望孩子獨立并最終脫離自己。父愛應該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讀到這里,我們不禁想起了于丹的一段話:“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比绱寺?lián)系起來思考,你就可以化難為易,不會覺得弗羅姆的觀點艱澀難懂。再說第二點
39、。弗羅姆說:“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這段話啟示我們,必須教會孩子“愛人”,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許多家長卻忽視這一問題。曾看到過這樣一幕情景:一位媽媽給她三歲的孩子買了餅干,孩子把餅干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給媽媽嘗一口。媽媽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餅干,結果孩子大發(fā)脾氣,非要媽媽把餅干吐出來不可。這位媽媽無比感嘆地說:“你看,這孩子真沒良心,我對他那么好,什么都依著他,有點好吃的都給他留著,可他一點都不會體貼大人。長大了真不知道會怎么樣”這位家長的感嘆確實令人深思。為什么現(xiàn)在有些孩子集萬千寵愛子一身,卻舍不得對別人付出一點
40、點愛?是孩子沒“良心”嗎?不,“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的內心都具有潛在的善良之心,但是這種“良心”要開發(fā),要培養(yǎng)。按照弗羅姆的觀點,愛是一種能力,嬰兒“只能意識到他的內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關的才是現(xiàn)實的,與他的要求無關的外部世界的好壞對于他則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必須通過教育他才能學會“愛別人”,他才能“從他的由自戀引起的孤獨中解脫出來”。仔細觀察我們的周圍,不難發(fā)現(xiàn)不少家長不懂得這個道理,對孩子的愛心教育并不盡如人意。有的家長認為,現(xiàn)在就一個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給他什么,圖的就是讓孩子快樂幸福;也有家長認為,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多學點知識技能,在聰明才智上超過
41、別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著怎么教;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任性一點很正常,大起來自然會好的;更有甚者,還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現(xiàn)視為孩子的聰明、好玩,而加以縱容??傊覀兊脑S多父母都把孩子嬌慣了,只讓他們“被人愛”,而從不教育他們“愛他人”。前面的那個孩子,不愿與母親分享他的東西,沒有同情心,就是因為母親平時“什么都依著他,有點好吃的都給他留著”,而從來不教育他“體貼人”。下面幾個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是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請你運用課文中的觀點對其進行具體分析:(1)有一個壞脾氣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發(fā)脾氣,摔摔打打,特別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這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籬笆旁邊,說:“兒
42、子,你以后每跟家人發(fā)一次脾氣,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過一段時間,你看看你發(fā)了多少脾氣,好不好?”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來,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釘子!他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他爸爸說:“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發(fā)一次脾氣,那你就可以把原來敲上的釘子拔下來一根?!边@個孩子一想,發(fā)一次脾氣就釘一根釘子,一天不發(fā)脾氣才能拔一根,多難啊!可是為了讓釘子減少,他也只能不斷地克制自己。一開始,男孩兒覺得真難啊,但是等到他把籬笆上所有的釘子都拔光的時候,他忽然發(fā)覺自己已經學會了克制。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說:“爸爸快去看看,籬笆上的釘子
43、都拔光了,我現(xiàn)在不發(fā)脾氣了?!卑职指⒆觼淼搅嘶h笆旁邊,意味深長地說:“孩子你看,籬笆上的釘子都已經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遠留在了這里。其實,你每向你的親人朋友發(fā)一次脾氣,就是往他們的心上打了一個洞。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啊。”(2)在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中,有一個常見的十分獨特而又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打椅子”:一個小孩子不小心碰到椅子上,媽媽會很“心疼地”把孩子從地上扶起來,一邊安撫孩子,一邊指著椅子說:都是“這個椅子”不好,讓俺寶寶摔倒了,媽媽打“這個椅子”給寶寶出氣,于是媽媽就使勁地拍打“那把椅子”,一直到小孩停止哭泣。(3)一位旅居日本東京的中國母親回國省親,和國內親
44、人說了她在日本的見聞。這位母親說,一個3歲的孩子在客廳走動的時候不小心被茶幾碰倒,頓時大哭起來。日本媽媽聽到兒子的哭聲,過來把他扶起,鄭重其事地說:兒子,你要再重新走一遍!于是那個哭泣的孩子就真的再走了一遍。結果兒子走第二遍時,沒有碰到茶幾。走完后,日本媽媽對兒子說:你為什么會碰到茶幾,一般有三種可能,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時候沒有看著前面,第三是你走路的時候在想著別的事情。那么你剛才被茶幾碰倒,是哪一種情況呢?兒子經過一番思索,把答案告訴了媽媽。(4)一位剛到美國定居的年輕中國母親在給家人發(fā)的一封電子郵件里描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天上午,我從商店出來在路邊等車,看見一個年輕的美國媽
45、媽帶著一個小孩走在人行橫道上,孩子看起來三四歲的樣子,不知道什么原因,那個小孩突然摔了一跤,年輕的美國媽媽走到孩子身邊,并沒有彎下身子把兒子扶起,而是大聲說了一句:盧迪,男子漢,站起來!然而,那個小孩子顯然是摔疼了,不但沒有從地上站起來,還開始哭了起來。沒有想到,那個年輕的美國媽媽又對孩子說了一聲:盧迪,你是個勇敢的孩子,媽媽相信你一定會站起來!也許是媽媽的鼓勵,那個孩子真的從摔倒的地方站了起來。年輕的美國媽媽拉著孩子的手走到路邊,然后蹲下身子,注視著孩子的眼睛又說:知道嗎?盧迪,以后再摔倒,要學會自己站起來,你看你剛才的樣子,像個咱們家的男子漢嗎?你在家里不是說過,長大了要保護媽媽,你剛才那
46、樣子怎么保護媽媽呀?(5)一個年輕的媽媽給家人分吃水果,她邊切水果邊念兒歌:“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奶奶不在留一個?!比缓笞屓龤q的兒子把切好的水果分送給大家,兒子邊送也邊念兒歌。有一次吃水果,碰巧爸爸不在,兒子邊分送水果邊唱:“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爸爸不在留一個?!彼娴慕o爸爸留下了水果。(6)爸爸下班回來了。孩子馬上倒上一杯茶,遞到爸爸面前:“爸爸,請喝茶!”爸爸親切地說:“好孩子,寫作業(yè)去!不用你給我倒茶,你幸福爸爸就高興。”(7)有個住在山上的孩子,有一天因為做一件錯事被母親責罵后,內心十分忿怨不平,為了發(fā)泄情緒,一個人跑到屋外,坐在山腰哭了一陣,然后大聲喊叫:“我恨你
47、!”山谷遠方立刻傳來同樣的回聲,他頓時被驚嚇了,以為有人很兇惡地在和他對罵,又繼續(xù)哭了起來。小孩快步跑回家,氣急敗壞地告訴母親方才的遭遇,母親聽了反而露出微笑,溫柔地替兒子 擦干眼淚,攙著他的手,又來到山崖邊,要小孩大聲叫:“我愛你!”對面山谷也傳來同樣的回聲,小孩破涕為笑。母親擁著他,說:“孩子,你給別人什么,你也會得到什么?!碧骄克悸罚河蓪嵺`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這是人類認識過程中的兩次飛躍。這個認識的規(guī)律反映在閱讀上,就是要善于把具體的描寫抽象化,把抽象的論述具體化,這是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舉例來說:“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
48、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魯迅吶喊·自序)“麻木的神情”是個抽象的概念,它是怎樣的具體形象呢?我們看藥里的描寫:“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蔽闹小邦i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這個比喻生動地描寫了“看客”“神情麻木”的具體形象。再看故鄉(xiāng):“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
49、,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弊8#骸澳樕鲜菹鞑豢埃S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薄胺路鹗褚话恪薄胺路鹗悄究趟频摹?,魯迅同樣運用比喻的手法描寫了閏土和祥林嫂麻木的神情。“汽車是朝我這個方向停著的,停在公路的低處。我看到那個司機高高翹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機的腦袋我看不見,他的腦袋正塞在車頭里。那車頭的蓋子斜斜翹起,像是翻起的嘴唇?!保ㄓ嗳A十八歲出門遠行)這里描寫的司機是一個什么形象?為什么特別突出他高高翹起的屁股?原來作者要表現(xiàn)的是一個在危難關頭鴕鳥式的膽小鬼形象,因為非洲大沙漠里的鴕鳥,遇到危險時, 把頭埋進沙土里,卻高高地翹起那個尾巴。從
50、具體到抽象是理解的深化,從抽象到具體也是理解的深化。一般來說,閱讀文學作品,要善于將具體的形象從理論的高度進行抽象的概括,而閱讀理論性的文章,則要善于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實際將抽象的語言具體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理論性較強,必須聯(lián)系現(xiàn)實聯(lián)系生活,才能真正領會它的深刻含意。對于上面列出的七個故事,我們可以根據弗羅姆的觀點,進行如下的分析:(1)這個寓言的含義是,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自己日后的悔恨。因為我們每做一件事,說一句話,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留下的洞不會復原了。從父親教育兒子的角度分析,則是弗羅姆所說的:“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chuàng)造的法律、秩
51、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父親是兒女走向未來的引路人。而且父親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非常科學的,完全符合弗羅姆的思想:“父愛應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保?)母親似乎沒有錯,但是她在安慰兒子的時候,用錯了教育的方法。因為兒子不僅不會從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訓”,而且很可能還會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育方法還很容易培養(yǎng)兒子推脫責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慣性思維。因為兒子看到有錯的是“椅子”,而不是他。當他慢慢長大,被人生路上的一些“溝溝坎坎”而“絆倒”的時候,他也會養(yǎng)成找各種
52、客觀理由而不愿意自責自省的壞習慣。弗羅姆說;“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薄芭囊巫印钡淖龇ㄖ藻e誤,是沒有“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3)這個故事與中國的母親拍椅子的教育方式恰成對比。日本的媽媽很重視“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并且啟發(fā)他總結經驗教訓。(4)這個故事正好體現(xiàn)了弗羅姆的這個思想:“一個好母親是不會阻止孩子成長和不會鼓勵孩子求援的。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并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并最終脫離自己?!保?)弗羅姆說;“兒童發(fā)展到這一階段就會出現(xiàn)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感
53、情,那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給母親(或父親)一樣東西寫一首詩、畫一張畫或者做別的東西。在他的生活中愛的觀念第一次從“被人愛”變成“愛別人”,變成“創(chuàng)造愛”?!蹦赣H讓兒子分送水果,有助于促成兒子的愛的能力的發(fā)展,使他順利地“從被人愛變成愛別人,變成創(chuàng)造愛”。(6)這個爸爸對兒子的教育與上面媽媽對兒子的教育恰成對比,這樣的教育只會使兒子變得非常自私,只知道“被人愛”,而不懂得“愛別人”。(7)這故事含義深遠:愛和恨都是相對的,如果你是以愛去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同樣愛你。這個媽媽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學會“愛別人”。訓練提高1本文有許多經典名句,最好背熟記牢。請在下面空格里填上課
54、文中相關的語句:(1)高爾基說:“給永遠比拿愉快”,弗羅姆則說: 。(2)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背墒斓膼鄣脑瓌t是:
55、0; 。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 。(3)母親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是
56、 。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chuàng)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 。(4)一個成熟
57、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fā)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fā)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 ,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 &
58、#160; 。答案:(1)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2)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3)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4)他自己愛的能力上;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2對下面句子的分析和理解寫在句子后面的括號內,不正確的幾項是:(1)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么在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這是一個假設關系的復句,從嬰兒并不感到恐懼的事實,說明嬰兒感受到了命運之神也就是母愛的保護。)(2)他只有需要溫暖和食物的要求,卻不會區(qū)別溫暖、食物同給予溫暖和食物的母
59、親。(這個句子的意思是嬰兒分不清食物、溫暖和母親。)(3)在這個階段孩子學會叫物體的名稱,同時學習如何對待這些物體;他開始懂得火是熱的,會燙人,木頭是硬的,而且很沉,紙很輕,能撕碎。(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幼兒在與外界的交往中開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開始知道其他物體有其自己的、與他無關的存在。)(4)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給母親(或父親)一樣東西寫一首詩、畫一張畫或者做別的東西。(這一事實說明孩子有了被人愛的體驗。)(5)他不再依賴于接受愛以及為了贏得愛必須使自己弱小、孤立無援、生病或者聽話。(這是說兒童進入少年后開始擺脫被愛以及那些被愛的資本。)解析:(1)是同義句式的轉換。原句用的是
60、否定句式,解釋時用的是同義的肯定句式。(2)這是分析動詞“區(qū)別”的賓語內部的關系。不是溫暖、食物、母親這三者的并列,而是溫暖、食物這兩者同母親的并列。(3)這是材料和觀點的關系。(4)也是觀點和材料的關系,正確的說法應是,孩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5)這是對句子詞語意義的理解,“接受愛”“贏得愛”就是“被愛”,“必須使自己弱小、孤立無援、生病或者聽話”就是必須使自己有被愛的資本。理解這個句子必須聯(lián)系第2段“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有被人愛的資本”,并且明白“資本”具體指什么。答案:(2)(4)。3在下面句子的空格處填上適當?shù)奶撛~,正確的一項是( )。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
61、體驗。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 )母親是無條件的,我只需要是母親的孩子。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 )無條件的母愛有其有缺陷的一面。這種愛( )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 )也根本無法贏得。( )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 )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A所以,而,因為、所以,只有,但。B因為,但,不僅、而且,如果,而。C因為,而,不但、而且,只有,但。D所以,但,因為、所以,如果,而。解析:第一空格要求分清哪是因,哪是果;第二、六空格,“而”可以表轉折、承接、并列等多種關系,所以不需選擇;第三、四空格要辨析是遞進關系還是因果關系;第五空格要注意關聯(lián)詞前后呼應,因為后面有副詞“就”,前面當用“如果”,“只有”當與副詞“才”呼應。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河南飲料及茶葉零售市場前景及投資研究報告
- 2024年數(shù)字繪畫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zhàn)略咨詢報告
- 應急資源調查報告3全
- 2025年實木柜門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互感器剪切鐵芯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
- 氨綸花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格式訂單合同范本
- 炊具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中國通信設備制造市場運行態(tài)勢及行業(yè)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
- 2025年中國桑辛素市場競爭策略及行業(yè)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2024年公安機關理論考試題庫500道【綜合卷】
- (高清版)TDT 1048-2016 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技術規(guī)范
- 市場調研與咨詢行業(yè)的市場調研方法創(chuàng)新培訓
- 2024年人工智能助力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
- 29.4常見腫瘤標志物講解
- 華為企業(yè)大學培訓體系
- 2024年四川成都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學生獎勵兌換券模板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班會教案
- 成品倉主管述職報告
- 血液透析誘導期健康宣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