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自考復習資料_第1頁
大學語文—自考復習資料_第2頁
大學語文—自考復習資料_第3頁
大學語文—自考復習資料_第4頁
大學語文—自考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最新版大學語文自考復習資料一寡人之于國也第一部分,作家作品。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軻,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主張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縱,引君入彀”的論辯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與充沛的氣勢,孟子共七篇。第二項,文體知識。本文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的論說,是一篇論辯性議論文。第三項,主旨。本文中心論點是“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現(xiàn)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評統(tǒng)治者在災荒年景歸罪于年成不好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戰(zhàn)國時期社會不平,階級對立的實質(zhì)。第四項,層次、

2、段落。全文圍繞“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問題展開論述。全文可分四個部分。第一部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災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問。第二部為二、三、四段。孟子以戰(zhàn)為喻,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辦法,依然與鄰國無本質(zhì)區(qū)別,從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為第五、第六自然段。孟子具體而詳細地闡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張,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舉措,要不違農(nóng)時,發(fā)展生產(chǎn),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時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這樣則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可以加多了。第四部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災荒之年,社會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現(xiàn)狀。然后以殺人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過失歸罪

3、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會實現(xiàn)。全文到此歸結(jié)到總的論點。全文的結(jié)構(gòu)特色以“民不加多”為線索,展開了論述。第五項,學習要點。第一點、本文體現(xiàn)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富民、愛民,以民為本的思想。富民,就要反對戰(zhàn)爭,使民安居樂業(yè),發(fā)展生產(chǎn),正如課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違農(nóng)史,要數(shù)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時入山林,以達到谷不可勝食也,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這樣的魚糧豐收,萬木繁茂的景象,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愛民,體現(xiàn)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確實受益。孟子具體提出,要給民以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要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黎民不饑不寒,使民確實豐衣

4、足食。富民、愛民,以民為本,這樣作為一國之王,才能受到萬民的擁戴,才能做到國富民強,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nèi)容。第六項,寫作特點。寫作特點有三點:第一點、說理抑揚兼施、循循善誘。文章開頭寫梁惠王自以為治國比鄰國君主盡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戰(zhàn)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這里運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識到自己和鄰國國君并無本質(zhì)的不同。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論辯的主動權(quán),梁惠王的自滿情緒基本已被掃除。在論辯中已處于劣勢,孟子趁勝追擊,因勢利導、循循善秀,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體措施。勉勵他施行仁政。并為梁惠王描繪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圖景,這是應用揚的說理方法。然后以

5、殺人怪兵器為喻,批評梁惠王沒有對人民施行仁政,這是運用抑的方法,最后梁惠王只要不把責任歸罪于荒年,則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實現(xiàn),這又是揚。這是說理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點。第二個特點善用比喻生動形象,文中以戰(zhàn)為喻的描寫有聲有色,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指出梁惠王的作法與鄰國沒什么區(qū)別,也抨擊了他自詡有功的矜態(tài),又用殺了人卻說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揭穿統(tǒng)治者慣于推卸責任的手法,議論尖刻、有力。第三個特點,文中的排比句:排比句有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和數(shù)罟不入夸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和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這是三個排句。下面還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和第二個雞豚狗彘之畜,無失

6、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和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三個句子也是排比句。第七項,疑難詞句。(1)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兇,就是兇年,災年。(2)鄰國之民不加少。加,是增加,更加的意思。(3)棄甲曳兵而走。兵,兵器。走,跑,這里指逃跑。(4)直不百步耳。直,僅,只。(5)數(shù)罟不入夸池。數(shù),細密的意思。(6)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就是供養(yǎng),活著的人。喪死,為死者辦喪死。(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白,指須發(fā)花白。(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讀望,用作動詞,即王天下,以仁政統(tǒng)治天下的意思。(9)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罪,歸罪,怪罪。歲,指一年的農(nóng)事收成。斯,是這樣。

7、焉,代詞,指梁惠王。第八項,將下列各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翻譯:丟棄了盔甲,托著兵器向后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那些跑了五十步的戰(zhàn)士恥笑跑了一百步的戰(zhàn)士行不行。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譯: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綿衣穿,有肉吃,老百姓不饑餓,不受凍,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3、狗彘食人食 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翻譯: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曾想到打開倉廩加以拯救。秋水第一項,作家作品。本文節(jié)選自莊子。秋水,莊子,名

8、周,戰(zhàn)國時宋國人,他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文章想象豐富,汪洋恣肆,詞藻瑰麗,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是莊周自著,“外篇”和“雜篇”是他的門人和后學者所作。第二項,文體知識。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第三項,主旨。本文的主旨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這一主旨在客觀上給人以有意的啟示,這就是人們不能囿于個人的見聞而自滿自足,應該努力學習,不斷上進。中心論點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第四項,

9、層次和段落。本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即河伯所想所說。先寫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到海邊看到海以后,認識到最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錯誤的。會見笑于大方之家。第二部分是第二個自然段。即寫海神北海若的談話。闡述天下萬物是無限的,而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滿。以上兩大段還可以各分幾個層次。第一段分兩個層次。第一層從開頭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寫何伯的自滿。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到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到海邊后才認識到自己那種自多的觀點是危險的。第二段分為四層。第一層從“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到“爾將可與語大理矣”。闡述人們的見識受到各種限制,只有對超越自己見識限制的人,才

10、可以與他談論大道理。第二段第二層從“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闡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第二段第三層從“計四海在天地之間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通過一系列的類力,闡述世界萬物和人類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后,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現(xiàn)。本文的結(jié)構(gòu)特色:本文的結(jié)構(gòu)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shù)。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

11、識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盡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國之于海內(nèi),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一、寓論述于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gòu)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xiàn)說理,闡明觀點。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

12、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后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于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1、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4、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

13、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huán)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于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

14、后,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現(xiàn)。本文的結(jié)構(gòu)特色:本文的結(jié)構(gòu)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shù)。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盡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國之于海內(nèi),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

15、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第六項,本文的寫作特點。一、寓論述于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gòu)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xiàn)說理,闡明觀點。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后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于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

16、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1、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4、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huán)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于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

17、,拘于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五代史伶官傳序第一項作家作品。本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作者北宋歐陽修。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稱六一居士,死后追贈為太師,謚文忠。歐陽修是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反對北宋初年追求形式的靡麗文風,強調(diào)內(nèi)容重于形式,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事信”、“言文”。而文章想寫得好,即

18、要道勝文致,也就是說要道德修養(yǎng)好。只有道德修養(yǎng)好的人文章才會達到高的境界。歐陽修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史、與宋祁合寫的作品是新唐書。第二項文體知識。這篇文章是為新五代史。伶官一文寫的序,宋初宰相薛居正監(jiān)修一部五代史,為舊五代史,舊五代史文體卑弱,敘述或失之于煩冗。新五代史是歐陽修自撰的,文章遠初舊五代史之上,歐陽修又仿照史記設刺客列傳,滑稽列傳,義兒傳,伶官傳等,伶官是宮中的東工和扮演雜劇的藝人,后唐莊宗李存勖愛好音律,龐用伶人,使得財政亂國,故歐陽修特立伶官傳。歐陽修為此做序,以莊宗的史實展開論述,以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警世未來。序,是實用性文

19、體,它可是記敘性的,也可以是議論性的,本文屬于史論。第三項主旨。本文闡述了盛衰取決于人事,不取決于天命,文中通過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政權(quán)的盛衰,論證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和“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為人“事”上的成敗之道。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封建王朝的興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觀努力。第四項層次段落。全文三段,緊扣盛衰兩字展開議論。第一段高層建瓴的提出自己觀點,說明一個國家的盛衰歸根結(jié)底是由人事決定的,而且指出這可以由莊宗的“得天下”與“失之者”的事實中得到印證。第二段用后唐莊宗李存勖“得

20、天下”又“失天下”的歷史事實和正反對比的議論歸結(jié)出江山難得而易失,成敗全取決于人事的道理。這第二又分兩個層次。第一層從開頭到及“凱旋而納之”。記敘莊宗接受父命,忍辱負重,為國憂勞,勝利凱旋而歸得天下的事實,證明事在人為。第二層由此發(fā)出議論,從“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到這段的結(jié)尾。寫莊宗得天下時意氣昂揚,所向無敵;失天下時“士卒離散,不知所歸”,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得出結(jié)論:“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第三段是最后一段。轉(zhuǎn)入精辟的闡釋,闡明人事的含義,前面已經(jīng)清楚地說明了國家的興亡盛衰確實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那么人事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呢?這要重點進行分析,作者對此的分析既是總結(jié),又是對現(xiàn)實狀況的警世

21、,他先引入尚書上的警句“滿招損,謙得益”作論據(jù),然后順理成章地分析出由于莊宗的歷史事實說明的道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包藏著禍患。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日常不注意這些細微小事,沉溺于自己所偏愛的事物,災禍就會到來了。而這作為一種帶有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也不僅僅表現(xiàn)在伶人這一件事上,至此作者寫文警世人的目的也就完成了。第五項寫作特點。一、論點鮮明。本文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而且滿懷激情,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二、論據(jù)確鑿,論據(jù)非常有力。第一種論據(jù)就是用歷史事實做論據(jù),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寫了后唐莊宗怎樣接過晉王臨終的三矢及所囑,如何把矢藏于廟而又取出,盛以錦囊,

22、負而前驅(qū),如何凱旋而納之,報了梁之大仇,“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然后又寫出如何“倉皇東出,君臣相顧,不知所歸,泣下沾襟,何其衰也!”這樣一個由盛而很快又衰敗的歷史事實。作者緊緊扣題,發(fā)出議論,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事實勝于雄辯地證明了作者的論點。第二種論據(jù)就是理論論據(jù),主要舉出尚書上的名言“滿招損,謙得益”做理論根據(jù),然后作者據(jù)此闡發(fā)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是“自然之理也”。說明莊宗之事就是例證,所以“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發(fā)出了警世之語,論據(jù)簡潔有力,確鑿無疑。三、記敘和議論相結(jié)合。本文開頭結(jié)尾都是議論

23、,中間舉了事實采用記敘的筆法,但記敘完了也發(fā)了議論,“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四、對比強烈,效果鮮明。文中先記敘莊宗勞記父親的遺志,消滅仇敵,連連告捷,極力渲梁其強勝,在告成功定天下之后,再以迅疾的筆調(diào)寫其衰敗之速,在盛衰成敗興亡的鮮明對比中,以事實證明滿與逸豫之非,使文章開頭就昭示的中心論點得到有力的證明。第六項疑難詞句。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就是推究探求的意思。之是連詞,連接主謂關(guān)系可以不譯。第二個之字是助詞當“的”講,這里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三個之字是代詞,代道理譯為這個道理亦可。2.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與是給,矢是箭,其

24、是語氣副詞,表期許命令的語氣,也可以視成一定、要或等的意思。就是可以解釋成一定、必須這種命令式的語氣。3.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一少牢:用豬、羊各一個作祭祀時的用品。牢:祭祀時所用的牲畜。請:取出。4.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到倉皇東出。及是等到,仇讎就是仇敵,倉皇就是倉促,驚慌。5.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舉是全的意思,莫是“無”或者“不”的意思。第七項把全文翻譯成現(xiàn)代文。嗚呼,國家興盛與衰亡的變化規(guī)律雖然人們都說在于天意,但難道不是以人的主觀努力和行為密切相關(guān)嗎,推究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世人傳說晉王李克用臨終之計,把三支箭交給莊宗對他說梁是我的仇

25、敵,燕王是我扶植起來的,契丹跟我相約為兄弟,可是都背叛了晉而歸負于梁,這三莊事情我死而有憾,給你三支箭,你可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意愿。莊宗把箭收下而藏在宗廟里,此后用兵之時就派官員以豬、羊作祭品酬禱于宗廟,恭敬地把箭取出,放在織錦的袋子中,背著它沖殺在前,等到凱旋之時再把箭放加宗廟里。當莊宗用繩索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朝君臣的首級,進入宗廟,把箭交回先王的靈前,而稟告報仇成功的消息時,他意氣揚揚,可以說明極為豪壯??!等到仇敵已消滅,天下已經(jīng)平定,一個軍人在夜間一聲呼喊,叛亂者于四方群起響應,莊宗慌慌張張地由東門逃出,還沒有見到敵人而士卒就已經(jīng)紛紛逃跑潰散,君臣面面相覷,不知該奔往何處,以至于

26、剪斷頭發(fā),對天發(fā)誓,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這時又是何等的衰敗。難道說真是得到天下困難,而丟失天下太容易了嗎?還是推究他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其實本來都是由于人為的呢?尚書上說自滿就要招致?lián)p失,謙虛就會有所補益。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旺起來,安逸享樂可以把自身毀掉,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當莊宗氣勢正盛的時候,所有天下的豪杰都沒有人能夠跟他抗爭,到了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包圍著他,而身遭殺害,國家滅亡被天下人所恥笑。可見禍患常是由細小的事情逐漸積累起來的,而充滿智慧和勇敢的人大多因有所溺愛迷戀而陷于困境,難道僅僅伶官的事會導致這惡果嗎?所以寫了伶官傳。論毅力一、作家作品。本文選自飲冰室文集中的專集。新民說

27、,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稱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他是變法維新派康有為的學生。作為中國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戊戌維新運動的中心人物,與康有力一致,號稱“康梁”。梁啟超作為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在政治上鼓吹維新,宣傳立憲?;剩険魧V浦髁x,提倡民權(quán)。在文學方面,把散文做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又是最早評價和創(chuàng)作小說的人。他論著甚豐,變法前主辦時務報,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主編清議報、新民叢報,主要著作是飲冰室合集。第二項文體知識。本文是一篇證論文,做為變法維新當時新文體的代表作家,梁啟超自己說,啟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上矜煉,至是自解放,務為平議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以及外國語

28、法,縱筆所致不檢束,學者竟效之,號新文體。他的議論文寫得平意流暢,清晰自然,氣勢恢宏。第三項主旨。全文的中心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本文寫自戊戌變法失敗以后,維新派人士有的被殺,有的流亡,有的退隱。梁啟超逃亡日本,還想努力進取,于是寫論毅力,勉勵處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敗嚇倒,不要被暫時的逆境所困擾,要堅持不懈,繼續(xù)前進。第四項層次段落。全文分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古今中外事業(yè)成敗的關(guān)鍵,就在于有沒有毅力,即“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開頭起筆就旗幟鮮明運用正反對照的手法突出要闡明的中心論點以此統(tǒng)領全文。第二段從人生歷程的一般規(guī)律,人生有順境有逆境,事情不分大小都有阻力,從人

29、生歷史的一般規(guī)律來論證毅力的重要性,說明只有毅力至強的人才能獲得成功。這段首先從縱向的方面來說明一個規(guī)律,人生歷程,順逆相間,人的一生大抵說來,大概是逆境居十分之六七,順境只居十分之三四,而且每件事情必有數(shù)次乃至十數(shù)次的阻力,這就為中心論點提供了理論根據(jù)。既然人人都要遇到逆境和阻力,所以就必須要有毅力。然后又從橫的方面來分析人們對待逆境和阻力的不同態(tài)度,作者論說了四種人,有“志力薄弱之士”,“次強者”,“稍強者”,“更稍強者”四種不同類型的人對待逆境和阻力的態(tài)度不同,他們都是“非至強者”,只有至強的人才能善終。這就用分析論證了毅力的重要性。第三段從順境和逆境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來論證毅力的重要性。第

30、一,作者認為小逆之后會向小順轉(zhuǎn)化,大逆之后會向大順轉(zhuǎn)化,而關(guān)鍵是要有毅力去克服困難。批評看見人家成功就認為是幸運兒的錯誤態(tài)度。從而得出結(jié)論順、逆、幸、蹇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而決定成敗的關(guān)鍵就看是否有毅力。二,作者又以操舟為比喻,操舟都會碰到順逆兩種情況,遇到逆境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艱苦忍耐之力,冒其逆突過;一種是遇逆而返,終不達彼岸。對比之下,進一步說明要使逆境轉(zhuǎn)為順境關(guān)鍵在毅力,有毅力者可使逆境轉(zhuǎn)為順境。第四段引用孔孟名言,以堆山者和堆土者正反對舉總結(jié)論證毅力的重要,以此結(jié)束全文。這段用孔孟之言總結(jié)說明做事重在堅持,也就是說所謂的毅力也就是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做事,成敗之數(shù),視此而已。第五項

31、寫作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全文自始至終運用正反對照的說理方法,如成與敗,逆與順,強與弱,彼與我,“攻虧一簣”和“雖覆一潰”的對瘵,處處闡述了有毅力,與無毅力會造成成功與失敗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從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第二個特點是思路開闊,縱橫開合,論證周密,結(jié)構(gòu)嚴謹。文章一起筆就說天下古今成敗之林,橫貫天下,縱觀古今,大開大合,接著論順、逆、幸、蹇,又以逆水行舟、挖土掘井等圣人之言證明,或理論或現(xiàn)實依據(jù),思路開闊,論證非常周密,而結(jié)構(gòu)集中嚴謹。第三個特點層遞和比喻等修辭方法的運用,使文章要闡明的道理具體形象,比喻如操舟之喻;造山以填土之喻;掘井之喻分別強調(diào)要有堅持到底的毅力。層遞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

32、意思遞進而形式相近的語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方法,本文有兩處用層遞手法。一是第二段對身處逆境時五種不同態(tài)度的描寫,突出要想成功,應有“至強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對比,這幾種情況的對比用層遞式以此反襯出堅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第六項疑難詞句。1.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莽然是廣大眾多的樣子。2.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以迭乘。迭乘:交替的呈現(xiàn)。3.及驟嘗焉而阻力猝來,猝是突然的意思。4.盤根錯節(jié)之既經(jīng)。盤根錯節(jié)就是樹根盤繞,木節(jié)交錯,比喻事情煩難復雜,不易解決。5.而隨有應刃而解之一日,應刃而解是順著刀口就分隔開來了。比喻事情容易解決。6.旁觀者徒艷羨其功之成,艷羨是非常羨慕。7.以為是殆幸運兒。

33、殆是大概差不多的意思。8.又以為我蹇于遭逢,蹇是跛足,引申為艱難、困厄。遭逢是遭遇。9.庸詎知所謂蹇焉、幸焉者,庸詎就是豈,怎么。第七項古文今譯。普天之下古往今來,成功和失敗的事情經(jīng)驗教訓是如此之多,而情況和途徑之不同又是那樣紛蕓復雜,推究他們?yōu)槭裁闯晒?,為什么失敗,結(jié)論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失之就失敗。人生的歷程,大致不順利的境遇占十分之六七,順利的境遇也占了十分之三四,這兩種境遇又常常是相互間隔著交替而來的,不論事情是大是小,必然會遇到幾次乃至十幾次的阻力,這種阻力雖然有的大有的小,但總之一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意志和能力薄弱的人,開始的時候一定會說我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認為天下事本

34、來就是很容易很容易的,等到很快嘗試到阻力突然來臨,就頹然喪失了勇氣;那些意志能力次弱的人,憑著一時的意氣,通過了第一關(guān),但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縮了;意志能力稍強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縮;再堅強些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縮。事情越大,遇到的挫折也越多,要不退縮也越難。不是極其堅強的人,不能善始善終把事情進行到底的。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縮,那么小的不順利之后必定有小的順利,大的不不順利之后必定有大的順利。經(jīng)過了盤根錯節(jié)的復雜情況以后,隨之便會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觀者只是羨慕別人的成功,認為這個人大概是幸運兒,老天爺特別寵愛他,又認為我是倒霉,所以成就比不上他。這種人怎么能知道所謂“倒霉”,“幸運”,他

35、與我都是相同的,而能不能征服,這個“倒霉”利用這個“幸運”,就是他成我敗的區(qū)別所在。再拿駕船來做比方,如果以二十天的時間行一千里的路程,其間風向潮流的或順或逆,常是互相交錯的。人家以艱苦忍耐的力量迎著逆風沖過去,然后可以從容地前進,去渡過順風的一段;而我或者一天就回來了,或者兩三天就回來了,或者五六天就回來了,因此對岸就始終不能達到??鬃诱f: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沒有堆成,如果停止,就此停止了;又如好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繼續(xù)干,我就前進了。孟子說:要干事的人,就象掘井,掘的再深而沒有挖到泉水,那仍然是一口廢井。成敗的道理,看這兩段話也就知道了種樹郭橐駝傳這個題目就是種樹人郭橐駝的傳。

36、橐是一種口袋,用這個橐來形容駱駝背上隆起的那個肉峰,因此稱駱駝為橐駝。本文用橐駝來稱呼種樹的人,因為他駝背。一、作家作品。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唐德宗貞九年進士,曾任集賢殿正字、藍田尉、監(jiān)察御史里行等職。順宗時,官禮部員外郎。他參加了主張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專權(quán)和藩鎮(zhèn)割據(jù)。王叔文失敗后,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調(diào)任柳州刺史,病逝于任所,因又稱柳柳州。柳守元和韓愈齊名,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故并稱“韓柳”。他的作品對下層人民的悲慘處境和社會生活中的不合理現(xiàn)象能無情的加以揭露和批判,說理透辟,筆鋒犀利,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的山水游記刻畫細致

37、,寄托深遠,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性。他寫作的一些諷刺寓言,篇幅雖小,寓意深刻,也為后人廣泛傳誦。他的詩歌風格幽峭潔凈,自成一家。有柳河東集。二、文體知識。本文是一篇借為人物立傳的形式而發(fā)議論的寓言性傳記散文。三、中心思想。本章的中心思想是:揭露當時“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社會弊端,反對當官的人“政亂令煩”,主張“順民之天以致其性”,闡發(fā)了作者“養(yǎng)民”治國的進步思想。全文虛構(gòu)了一個人物善于種樹的郭橐駝。說他種樹能“順木之天而致其性”以此類比做官的人管理百性也要順乎民意,只有“養(yǎng)民”才能治國。四、層次段落。全文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自然段。介紹郭橐駝名字的由來、性格、職業(yè)

38、和才干。第二部分,為第3自然段。通過對話、對比來闡述郭橐駝種樹的經(jīng)驗,突出全文中心“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為第4、5自然段。與種樹之理類比官理,指出當時做官的人喜歡頻繁的發(fā)命令,百性時時都得接待,使民不得安居樂業(yè)。最后點明記敘這件事是要以種樹比喻做官。再以郭橐駝種樹的經(jīng)驗類比做官治民“傳其事以為官戒”。五、寫作特點。本文幻設為文,以寓言為本。雖曰傳記,但更多虛構(gòu)成份,用此寄寓作者的政治主張。2.本文在說理方面總體上運用類比方法:用種樹類比治民,用種樹要“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類比治民要“順乎民心”;用“其蒔也若子”類比做官要愛護老百性;用種完樹要“其置也若棄”類比要讓老百性休養(yǎng)生息

39、。用他植者種樹“愛之太殷,憂之太勤”類比“長人者好煩其令”,使百性“病且怠”。層層類比,環(huán)環(huán)相應,說明治民必須養(yǎng)民的道理。3.本文在說明郭橐駝種樹的道理時采用了對比手法。以郭橐駝種樹和“他植者”相對比,他植者之中,又以“疏懶”的和“愛之太殷”的相對比。在態(tài)度和方法上層層對比,這種寫法還為后面以種樹和治民的類比作好了鋪墊。4.剪裁詳略得當。全文對郭橐駝這人的原名、家氏、朋友交往等都略寫,卻詳寫他種樹的經(jīng)驗、方法。再寫與他對比的他植者時,略寫態(tài)度馬虎、疏懶的,詳寫“愛之太殷、憂之太勤”的,這是為了與后面寫的“長人者好煩其令”作類比,揭示這做作法表面看是愛,實者為禍。這樣寫使文章脈絡清楚、前后照應、

40、文氣通暢、中心思想更加鮮明。六、疑難詞語。(1)駝業(yè)種樹業(yè):以什么為業(yè)。意動用法,可以譯為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yè)。(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是以何的倒裝。 蕃、安:均為使動用法,使什么繁榮、安定。譯為:又靠什么使我們?nèi)硕∨d旺、生活安定呢。(3)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隆然:就是脊背彎而高聳的樣子。 類:是類似,好像。(4)甚善,名我固當固:是本來。 當:相當,相稱。(5)且碩茂、早實以蕃碩茂:高大茂盛。 實:結(jié)實。 蕃:繁植,這里是多的意思。(6)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窺伺:暗中觀察。(7)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壽:是活得長。 孳:是繁植。 天,指事實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

41、律。 致:獲得。性:指樹木的本性。(8)去不復顧去:是離開。(9)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爪:用手指甲去抓。 膚:指樹皮。(10)字而幼孩,遂而雞豚字:養(yǎng)育。 遂:是成長,指喂養(yǎng)好。(11)故病且怠?。菏抢Э?。 怠:疲勞。香市一、作家作品。作者:茅盾。茅盾生于1896年于1981年逝世,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筆名。浙江桐鄉(xiāng)縣人。他于1916年北京大學預科畢業(yè)進入上海商務編譯所,即開始了文學活動。曾任小說月報主編,參與發(fā)起組織“文學研究會”,并與魯迅、瞿秋白等致力于推動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發(fā)展。建國后歷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央文化部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矛盾的長篇小說蝕、腐蝕,中短篇小說林家鋪子

42、、春蠶等,都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時代面貌;特別是長篇小說子夜,更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部光輝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巨著。散文集有風景談、白楊禮贊等,均膾炙人口。茅盾還介紹和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撰寫理論批評文章。他的理論批評文章大都寫得明白曉暢,反映出他一貫堅持的為現(xiàn)實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藝思想。二、文體知識。這是一篇記敘文,屬記事散文。香市發(fā)表于1933年7月,中報月刊第二卷第七號上,1934年收入散文集話匣子,現(xiàn)編入茅盾文集第九卷。作者在故鄉(xiāng)雜記一文中說:“香市就是陰歷三月初一起,到十五日止的土地廟的廟會式的臨時市場。鄉(xiāng)下人都來燒香,祈神賜福,保佑蠶好,趁便逛一下?!比?、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對傳統(tǒng)“香市”

43、昔盛今衰的對比描繪,從一個側(cè)面形象而又深刻的反映了:30年代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破產(chǎn)、蕭條的情況。揭示了造成這種局面的社會原因。即:帝國主義的經(jīng)濟侵略和反動軍伐殘酷剝削、壓榨人民,表明了作者對當時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清醒認識。四、層次段落。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前4個自然段。作者記敘了往昔香市的盛況。文章開頭先交待香市舉辦的時間,并特別點明:香市是傳統(tǒng)活動。接著交待了香市的參加者,主要是農(nóng)民,也就是蠶農(nóng)。凡日子還過的去的農(nóng)民,都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狂歡節(jié)”。“借佛游春”四個字確切的說明了香市的性質(zhì)。作者交待這一點無疑是告訴讀者:香市的盛衰正是農(nóng)村情況的集中反映。這里有人、物、有情有景,傳聲繪色筆筆傳神,

44、讓人感到的確是個“狂歡節(jié)”的樣子。最后作者點明香市也是兒童們的“狂歡節(jié)”。第二部分:即第5個自然段。第5自然段是轉(zhuǎn)折過度,寫香市被取消。舉辦香市的場地也被占作它用:“社廟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門”?!吧鐝R的左偏殿上又了有什么蠶種改良所的招牌?!惫卜志帧跋笳髦姺サ姆磩咏y(tǒng)治無處不在:”蠶種改良所“則象征著帝國主義的經(jīng)濟侵略。作為香市的場所被瓜分,正暗示了香市衰敗的緣由,從而暗示了導致江南農(nóng)村經(jīng)濟破產(chǎn)崩潰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第6個自然段到第11個自然段。第6自然寫恢復舉辦香市。下面的7、8、9三個自然段,詳細了寫了禁而復開的香市的冷清衰敗。作者在文后指出,往?!跋闶小钡闹鹘鞘寝r(nóng)民,今天是差不多

45、看不見。結(jié)尾寫希望借香市振興市面的小商人也失望了。五、寫作特點。1.采用對比方法突出主題。 對比鮮明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色。同一個鄉(xiāng)鎮(zhèn)的香市,昔盛今衰,今昔迥異。但如果孤立地來看,難見深意。作者將今昔兩個“香市”的場面擺在一起,兩相對比就給人以鮮明的印象。作者先聲色俱到的描繪了往昔“香市”紅火熱鬧的場面。昔日的香市,人山人海,將社廟前50-60畝地的大廣場擠的滿滿的、江湖班表演著各種走繩索、弄缸弄甏等一些雜技,還有髦兒戲等種類繁多的而看客卻人海一般。香市的氣氛也異常熱烈,熱鬧的騷音在三里路外也聽得見。然后,作者倒轉(zhuǎn)筆鋒,描繪眼前“香市”的景象:冷清的市面、陰慘的空氣、坍塌的戲臺,踝露的屋椽子,單

46、調(diào)的鑼鼓聲,處處透著凄涼。來演出的是在上海都有名氣的“南洋武術(shù)班”,他們表演著技藝高超的精彩節(jié)目,但依然門亭冷落,觀者寥寥。今昔“香市”不同場面的對比,還運用了反襯的手法。作者一方面著意描寫“南洋武術(shù)班”的演藝精贊,票價極低,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是“擠的滿場沒個空隙?!绷硪环矫孀髡哂謴娬{(diào)今天看客極少,特別是往?!跋闶小钡闹鹘寝r(nóng)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見。作者極力突出演技的高低與觀眾的多寡,從而反襯出:重興“香市”的冷落。二、場面描寫生動而富有層次。如文章寫往昔“香市”熱鬧情景采用了場面描寫的方法。作者先總寫一句:“香市”的主要節(jié)目無非是“吃”和“玩”。然后,依次寫廟前、廟里的熱鬧情景。廟前武槍弄棒

47、,各種雜耍兒紅紅火火,令人目不暇接。廟里燭光點點,香煙繚繞,人們虔誠祈富。最后,再作收述:廟里廟外“一片騷音,三里路外也聽得見?!睂憗韺哟问智宄A?、學習要點。1.主題在今昔對比中顯現(xiàn)?!跋闶小辈⒉辉谝庥诮榻B故鄉(xiāng)習俗,也不終情于追憶兒時生活。而是以“香市”的變化,因小見大,揭示30年代初江南農(nóng)村正在破產(chǎn),鄉(xiāng)鎮(zhèn)日益調(diào)壁的現(xiàn)實。如此嚴肅的主題,竟在極其短小的篇幅中得以體現(xiàn),主要是依做仗于作者運用了對比手法。作品通篇都在描寫“香市”,先寫其盛,后寫其衰,格局的安排就是一種對比。寫盛時,極力宣揚繁鬧的場面與狂歡的氣氛;寫衰時,則選擇數(shù)個境頭以顯示其慘淡經(jīng)營。全文像兩幅風俗畫,同為“香市”,面目全非。

48、今昔不同的場面與氣氛,經(jīng)作者的組接,便產(chǎn)成一夜之秋的效果,鮮明地表現(xiàn)了作品的主題。2.作品中描寫往日“香市”盛況部分的層次與內(nèi)容。第一層次,以說明性文字表達“香市”的主要節(jié)目是“吃”與“玩”。第二層次,主要從視覺角度,描寫廟前“香市”上武槍弄棒、吹彈拉唱等各種雜藝的場面之大。第三層次,有多種感觀出發(fā),描繪廟里的品物之盛與祈神賜福的香火之繚繞。第四層次,從聽覺角度,表現(xiàn)廟里、廟外的聲響之嘈雜。作者多角度的描摹“香市”的內(nèi)容、場面與氣氛,以渲染其昔日的盛況。三、表現(xiàn)重興“香市”的冷落景,運用的反襯手法。作品在寫“香市”的冷落、蕭條時,用了反襯的手法。作者一方面著意描述武術(shù)班技藝精湛,遠遠優(yōu)于從前,

49、弄缸弄甏、走繩索這些無名的“江湖班”,甚至表演賣力,票價便宜,“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滿場沒個空隙。另一方面作者又強調(diào)眼下看客卻少,特別是往?!跋闶小钡闹鹘寝r(nóng)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見。從而通過往昔“下三流”的技巧卻吸引大量看客,如今藝高價廉的武術(shù)班卻不能賺取觀眾的對比。突出演技的高低與觀眾的多寡成反比的事實,反襯出“香市”的冷落與重興的失敗。四、“香市”主角轉(zhuǎn)換的內(nèi)涵。作者在表現(xiàn)“香市”的盛衰時,突出了一個重要標志:即“香市”主角的轉(zhuǎn)換?!跋闶小钡呐d盛本是農(nóng)民祈神賜福、“借佛游春”的需要,所以昔日“香市”的主要游客是農(nóng)民。這在作品的開端便有介紹。可是重振“香市”后,卻出現(xiàn)了異常的現(xiàn)象:往常“香市

50、”的主角農(nóng)民,差不多看不見。“香市”的主角轉(zhuǎn)變?yōu)殒?zhèn)上的小商人。這說明了什么呢?其實,農(nóng)民并非不想祈神賜福、“借佛游春”,只是他們已沒有經(jīng)濟能力消受這“香市”了。而農(nóng)村的破產(chǎn)又直接影響了市鎮(zhèn)商貿(mào)的繁榮與發(fā)展。于是鎮(zhèn)上的小商人想重興這“香市”,借此吸引游客、振興市面、刺激買賣,可是他們也失望了。這就清楚的表明: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什么商業(yè)手段、廣告效應,都無法挽回農(nóng)村破產(chǎn),市、鎮(zhèn)凋敝的事實。五、重要段落簡析。第一、“革命”以后,據(jù)說為的要“破除迷信”社廟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蠶種改良所”的招牌。這一段僅三句話。每一句話似照實寫來,而又都含有暗示,寓意匪淺。其第一句,不僅表明重振“香市”的時代背景,并

51、且說明大革命以后的時代環(huán)境、社會文化對“香市”具有直接影響。第二句,則以“公安分局”這一具體事物,象征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以占據(jù)農(nóng)村,并成為致使江南農(nóng)村破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未句中,“蠶種改良所”一個招牌,暗示了內(nèi)容更為豐富。什么叫“蠶種改良”?蠶種為會要改良?作者對比雖無介紹,但當年的讀者一看便知這招牌的含義。30年代洋貨沖斥市場,嚴重沖擊破害民族工業(yè)與農(nóng)村的自然經(jīng)濟。維系江南地區(qū)鄉(xiāng)下人生命線的蠶絲也同樣難以逃避厄運。于是不得不廢棄土種、購養(yǎng)洋蠶種,雖仍無濟于事,但這“蠶種改良”正表現(xiàn)了當時農(nóng)村自然經(jīng)濟變化過程中的一個特征。意味著帝國主義的經(jīng)濟滲透與侵略。這更進一層的暗示,透露了導致江南農(nóng)村經(jīng)濟破

52、產(chǎn)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第七、疑難詞句。(1)我們鎮(zhèn)上照例有所謂“香市”“香市”:是作者在故鄉(xiāng)雜記一文中曾解說:“香市就是陰歷三月初一起,十五日止的土地廟的廟會式的臨時市場。鄉(xiāng)下人都都來燒香,祈神賜福,蠶好,趁便逛一下?!保?)臨時的茶棚,戲法場,弄缸弄甏弄缸弄甏:是雜耍兒節(jié)目之一,常以頭、肩等身體部位頂接缸、甏。弄 nong“,玩弄,引申為戲耍。 甏,音”beng“,大甕、壇子,一種腹大口小的陶器。(3)廟前的烏龍?zhí)兑汇逅廊蝗缥?。泓:是水深冒。再一個解釋是清澈。(4)上海的良友畫報良友畫報: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編輯出版的一種畫報。愛爾克的燈光一、作家作品。愛爾克的燈光作者巴金。巴金原名李堯

53、棠,字芾甘。他是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23年沖破封建家庭的樊籠,到上海、南京求學。19271928年旅居巴黎,創(chuàng)作并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滅亡?;貒笥株懤m(xù)出版了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園等作品。其代表作是家,通過對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內(nèi)幕的生動描繪,深刻暴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與腐朽,控訴了舊禮教、舊勢力的罪惡,歌頌了“五四”初期知識青年的覺醒及對封建勢力的斗爭。除小說外,巴金還有生之懺悔、旅途隨筆、靜夜的悲劇等十多個散文集。他的散文多描寫自然風光和人生世態(tài),洋溢著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熱情,意境清新,語言流暢。解放以后,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54、.二、文體知識。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選自散文集龍?;ⅰ9?。這篇文章寫于1941年3月,原載1941年4月19日重慶新蜀報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文集龍。虎。狗,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三、中心思想。本文通過抒寫了作者回故鄉(xiāng)時的所憶、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謂“長宜子孫”的封建家庭對年青生命、年青心靈的摧殘,表現(xiàn)出巴金對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來時看見的還是一樣的情形的觀感,顯示作者對封建勢力的本質(zhì)及其頑固性的清醒認識。從而,作者總結(jié)出一個真理:財富并不“長宜子孫”,唯一的出路是和舊家庭決裂,年青人應該走出“狹小的家”,“走向廣大的世界”,尋求光明的前途。四、層次段落。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55、第一部分,從第1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主要寫作者回到闊別了18年的故居,在門外徘徊時的所思、所感。作者懷著親切的心情在故居門外徘徊,當他看到大門內(nèi)“長宜子孫”四個字,原樣的嵌在那里時,一下了觸動了他的情懷,他被一種奇異的感情抓住了。于是展開了對18年前的往事的回憶。這里的“長宜子孫”有引領全篇的作用。故居的大門內(nèi)閃亮了昏暗的燈光,然而燈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當他再看那微弱的一線光時,猛然聯(lián)想到哈立希島上的燈光。由此引出歐洲關(guān)于愛爾克姐弟的傳說。接著,文章自然過度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從第5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通過寫對被舊制度吞噬了姐姐的深切懷念。指出:生活在這個舊家庭的子孫,

56、只能是寂寞的活著,寂寞的死去,是不必要的浪費。封建禮教、封建家庭,這把殺人不見血的軟刀,不知殘害了多少像姐姐這些年青而又善良的人。他的筆開掘出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封建家庭、封建禮教吞噬婦女、吞噬青年,有多少人的生命、精力、感情、財富,甚至歡笑和眼淚,都被噬食了。第三部分,從第10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作者在這里度過了五十個傍晚,尋覓著人生的道路。批判“長宜子孫”對子孫們的毒害。并指出:愛爾克的燈光是不會把我引到這里來的。巴金講得好:財富并不長宜子孫。很清楚,一個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萬貫家產(chǎn),也并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沒落的命運。因為生活在這種富家的子孫沒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確的生活道路。即使是這種家庭中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氣質(zhì)的年青人,如果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