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欣賞電子學案先秦(甲骨文)_第1頁
書法欣賞電子學案先秦(甲骨文)_第2頁
書法欣賞電子學案先秦(甲骨文)_第3頁
書法欣賞電子學案先秦(甲骨文)_第4頁
書法欣賞電子學案先秦(甲骨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谷城中等職業(yè)教育中心學校電子教案20142015學年度第二學期書法課程電子教案 授課課題:書法及欣賞 授課教師:鄒永軍授課班級2013級高考護理班 授課日期2015年3 月9 日授課類型講授-練習 學 時 數(shù)3學時教學目標 1、掌握甲骨文的發(fā)展歷史及藝術價值;2、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興趣,增強愛國意識,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提高審美情趣;教學內容 甲骨文的發(fā)展重點難點 1、甲骨文的認識;2、甲骨文的書寫方法;3、漢字的發(fā)展源流及演變;教學方法 講授示范訓練指導學習方法 練習、體會教學過程設計備注教學步驟及主要內容第一學時一、導入

2、新課 找三位學生上臺書寫自己的名字,教師鼓勵,提出修改意見,指出優(yōu)缺點,引入新課,提高興趣。二、講授新課1、硬筆書法的含義:以硬筆(鋼筆、圓珠筆、鉛筆等)為書寫工具,以漢字為書寫對象,以中國傳統(tǒng)書法藝術為基礎,在寫好漢字的基礎上,通過作者強烈的感情活動和豐富的想象,充分發(fā)揮線條的可變性和表現(xiàn)力,有意思地進行結構搭配和布局安排,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的一門藝術2、中國書法史述略(1)殷周時期 “甲骨文”或“契文”,也稱“殷墟文字”,現(xiàn)有20萬片之多,近200萬言,約4500字。又稱“甲骨卜辭”。 甲骨文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文字,在理性的基礎上附著高度的藝術概括。目前,安陽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

3、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jīng)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甲骨文的特點:(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征,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tǒng)一。(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

4、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fā),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wěn)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炯坠俏某删汀?#160;如果說鉆木取火標志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么文字的出現(xiàn)就意味著人

5、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演變而承續(xù)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炯坠俏陌l(fā)掘】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fā)現(xiàn)中藥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于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于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購甲骨,并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安陽小屯村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后,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jù),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清光

6、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并高價購藏。此后十年間先后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shù)萬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進行殷墟發(fā)掘,先后發(fā)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fā)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陜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甲骨文象形字分類:第

7、二學時先秦時期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金文的書體,一般稱為大篆或籀書,也有稱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時的史官,籀書即為他所寫的字書。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技術十分發(fā)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shù)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shù),據(jù)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金文可

8、略分為四種,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219年)。金文的特點:與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金文基本上屬于籀篆體。金文的發(fā)展:最早的甲骨文隨著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為周代書體的主流,因鑄刻于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鐘鼎文。據(jù)考察,商代銅器上便刻有近似圖畫之金文,其后繼續(xù)演進,至商末之金文亦與甲骨文一致。此種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緒延至秦漢。但商代

9、器物和銘文皆少,秦漢以已至末流,所以應算周代為主流。據(jù)統(tǒng)計,金文約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流傳書跡多刻于鐘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具有古樸之風格。金文之全盛時期為周,周以平王東遷分為西周及東周西周趨于端整雄渾,造成金文之黃金時代;東周因列國割據(jù)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別介紹之。西周:西周承殷末書風,直到成王時方產(chǎn)生獨特的風格,書體雄渾典麗而壯觀;在昭穆之后,則變?yōu)閲乐敹苏?。學術文化之發(fā)展多少會受到社會及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統(tǒng)一,社會安定,加上周公制禮作樂,堪稱太平盛世,故書法家得以

10、表現(xiàn)雄渾典麗之風格,內容亦有逐漸加長之勢,如大盂鼎即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而至昭穆之后,書風漸變,筆畫由粗細相參而趨于均勻劃一;收筆與起筆亦由方圓不一,而變成圓筆;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書風極為嚴謹端正。端整典雅之頌鼎、典雅整贍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風之毛公鼎等,皆為此期之代表。東周:周平王東遷之后,秦遷都於雍,承襲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承襲了西周的文化。正因為如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的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脈相承的;也正因為如此,當東方各國的文字因地區(qū)特點和文化上的原因發(fā)生橫向變異時,文化落后的秦國文字反而卻成為漢字的正統(tǒng)(即使不考慮最終由秦統(tǒng)一中國并統(tǒng)一文字的事實,也可以認為,在漢字發(fā)展史上,秦系文

11、字代表了漢字發(fā)展的主流,而六國文字代表了支流。)因此,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文字可以大別為兩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國文字,(秦系由春秋至戰(zhàn)國,六國系乃指戰(zhàn)國時的東方各國)一般文字學家也叫做西土文字和東土文字。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開始了文字規(guī)范的措施,即所謂的書同文。秦規(guī)范文字是以秦文字為基礎的,秦以後的漢字的演變也是在經(jīng)秦規(guī)范過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書寫形式的古隸的基礎上發(fā)展的。秦書同文之後,六國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啟漢魏隸書,乃至楷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的變化可以看作是漢字按自己內部結構規(guī)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學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較之六國文字更為重

12、要,因為它是漢字的直系血親,而六國文字則是旁系分支,雖然它們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秦代金文漸至末流,所存石刻書跡亦不多存。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一法度、衡石、丈石之業(yè),皆刻或鑄于銅鐵之上,以頒行天下。其以曲線為主,間架平穩(wěn),整齊中寓變化,氣勢奔放,堪稱小篆之杰作,也為后代習小篆者提供了最可信之完整資料.代表作: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課堂練習 1、書寫自

13、己的名字(楷書);2、練習硬筆的執(zhí)筆方法   其他  小結與作業(yè) 課堂小結    本課作業(yè) 每天練習字帖上的一張楷書字   本課教學后記(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教研組長審核簽字: 年 月 日2013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書法課程電子教案 授課課題:書法及欣賞 授課教師:鄒永軍授課班級2011級高考2班 授課日期2014年2 月2627 日授課類型講

14、授-練習 學 時 數(shù)3學時教學目標 1、掌握小篆、隸書的發(fā)展歷史及藝術價值;2、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興趣,增強愛國意識,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提高審美情趣;教學內容 小篆及隸書的發(fā)展及欣賞重點難點 1、小篆的特點及書寫方法;3、小篆的發(fā)展源流、演變及欣賞;3、隸書的特點及寫法;4隸書的發(fā)展源流、演變及欣賞;教學方法 講授示范訓練指導學習方法 練習、理解/討論教學過程設計備注教學步驟及主要內容第一學時一、導入新課認識欣賞相關書體,導入新課二、講授新課1、篆文的含義:篆文是大篆、小篆的統(tǒng)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

15、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fā)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2、篆文的來源篆文:篆體字。篆文是我國五種字體(篆、隸、楷、行、草書)中出現(xiàn)和發(fā)展得最早的一種。廣義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商周兩代使用的文字)、金文(商周青銅器上刻鑄的款識文字)、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行于秦國的文字)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通行于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古文;小篆則指秦始皇“書同文字”后,在秦代通行的篆書。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chuàng)秦篆,統(tǒng)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圓勻,字呈豎勢

16、。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fā)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為后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所見的實料看,秦篆一般鑄造刻在鐵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詔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為小篆的精華和代表。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瑯琊臺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后人摹刻本傳世,據(jù)傳上述刻石皆為李斯所書小篆的特點:(1)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圓勻,字呈豎勢。(2)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布白工整。小篆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漢字形態(tài)。它的誕生標志著漢字的統(tǒng)一,是我國漢字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里

17、程碑,為后來隸、楷、行、草諸書的變革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對漢字的規(guī)范起了重要推動的作用。字大小基本一致,形體長圓,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其中,嶧山刻石就是小篆的代表之作,原石已被毀,我們今天見到的是根據(jù)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由宋人所刻,現(xiàn)藏在西安碑林里。嶧山刻石上的字,字體端莊嚴謹,有實有虛,疏密得當,從容平和且勁健有力。有人評之為“畫如鐵石,千鈞強弩”。字的結構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tài),似乎讀者須仰視而觀。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guī)矩和諧。小篆產(chǎn)生的年代雖然不早,數(shù)量卻很大,東漢時許慎作說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小篆在中國文字發(fā)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是聯(lián)結古文字和今文字的橋梁。在字

18、的構形上,它不像六國文字那樣為了簡化而任意破壞漢字的構形理據(jù),而是比較全面地保存了字理,保持住了漢字寓義于形的本質特征,同時固定了偏旁部首的寫法和位置,在寫法上不隨意增減筆畫或變化構形。在字的書寫形式上,小篆講究整齊劃一,要求筆畫不論橫豎曲直,一律用粗細均等的線條,筆畫分配也要均衡勻稱。小篆中的形聲字大量增加。這些都使?jié)h字的構形系統(tǒng)進一步簡明化、系統(tǒng)化。因此,小篆最終取代六國文字而一統(tǒng)天下。但是后期,漢字形態(tài)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民間和官方兩條路線,因為小篆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于種種缺點,故民間很快出現(xiàn)了一種新字體,就是我們后面會講到的隸書。小篆的誕生源自漢字發(fā)展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文字規(guī)范

19、化運動,這是古文字史上第一次文字簡化運動的總結。這次運動結束了自戰(zhàn)國以來的漢字長期混亂的局面,為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作出了重大貢獻。  1、漢字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  小篆記錄了線條文字的歷史,是認識漢字的一扇大門。大門的一側是圖畫、象形文字,另一側是筆畫文字。在上古文字學中,它第一次使?jié)h字走向了便于識別的道路,可以說這對以后文字的發(fā)展起了不小的作用。2、漢字結構的規(guī)范化  小篆是古漢字的最后一個階段,同以前的各種字體相比,小篆筆畫粗細勻稱,更加線條化,行款也更加整齊。它廢除了一些異體字,改變了原來一些漢字的偏旁,使每個漢字的偏旁及其結構部位都固定了下來,為方塊型漢

20、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礎。3、漢語書面語用字高度統(tǒng)一小篆相對甲骨文、金文,書體更趨簡化,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它的形成,結束了從甲骨文以來一千多年漢字形體紛繁、寫法多種多樣的混亂局面,從而使?jié)h語書面語用字高度統(tǒng)一起來,這對促進各地文化交流、漢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以及漢民族書面語的形成和統(tǒng)一,都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各地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礙便是語言文字不通,小篆規(guī)范了文字,使各地思想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遞、理解,進而推動了各地文化交流。第二課時一、 隸書的起源與形成傳說,隸書是由秦朝的一個名叫程邈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程邈起初在一個縣里做個小官,專門負責辦理有關文件的抄寫。后來,因為犯了罪,被秦始皇關在云陽縣(在今天

21、陜西省淳化縣西北方向)的一個監(jiān)獄里。在監(jiān)獄里,整天沒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寫文件時,秦朝的文字小篆體字比較繁雜難寫,就萌生了一種改變小篆體字寫法的念頭。在監(jiān)獄里想了幾年,出獄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幾年,整整十年過去了,程邈在篆書的基礎上,把篆書簡化演變,把原來篆書比較圓轉的筆劃變成方折形,在字的結構上,把原來的像畫畫一樣象形結構變成筆畫形式,這樣一來,漢字就比原來更好書寫了。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歷經(jīng)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個隸書字寫成一個奏本,并送給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對程邈十分贊賞,就任命他為御史。當時,各種上報給皇帝的公文很多,篆體字又很難寫,所以使用隸書的人就多了起來。 因為

22、這種字體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員使用,寫起來又很方便,所以稱作隸書。隸書萌芽于戰(zhàn)國,孕育于秦代,定型于西漢,興盛于東漢。 (1)關于隸書的起源:秦篆書寫煩冗,不利交流。奏事繁多,還是用“篆之捷”的“佐書”書寫方便、快捷。于是采用了民間中下層書寫中流行的草率急就的“草篆”體。這種“簡捷易寫”的“草篆”體并不規(guī)范統(tǒng)一,由秦獄吏程邈整理了一套方案為官方應用。因他的身份是獄隸,因此就把這種字體叫“隸書”。歷史上也就有了程邈創(chuàng)立隸書的說法。 (2)隸書名辨隸書又稱“八分”。但“隸書”和“八分”的關系,各家說法不一,至今尚無定論??梢赃@樣認為:隸書與“八分”,是同一種書體的不同叫法。初為古隸,后來出現(xiàn)的漢隸稱

23、為八分。隸書包括八分,八分是隸書中的一個部分。二、隸書發(fā)展簡史(1)古隸:從秦到西漢中期,屬于隸書的古隸階段。秦代的古隸專稱為秦隸。秦代的隸書,帶有濃厚的篆書意趣,筆畫平整無波磔。古隸早期多采用實用性用筆,多側重于筆毫圓健。沒有粗細相間,缺乏墨韻。結字沒有要求,在改秦篆的圓轉為方折的同時,產(chǎn)生了破壞“平衡”的筆畫,在文字的最后一筆,出現(xiàn)所謂的“隼尾”。到了較為成熟的西漢,將豎畫、橫畫都摻和“隼尾”,使古隸早期不平衡的結字又趨于平衡??梢哉f:古隸的成熟是由橫、豎筆畫上的夸張帶來的。當時古隸在技法上只注重方便實用,對藝術性方面并沒有自覺的追求。(2)漢隸 東漢是隸書成熟和鼎盛時期,是隸書藝術大放光

24、彩的時代。漢隸可分為二大系統(tǒng):簡牘和碑刻 1、 漢簡:為漢代人墨跡,多為兩漢時期民間書人所書,雖不是出自名家和工書者,漢簡中不乏有大量優(yōu)秀作品。簡書數(shù)量龐大,至今已出土的簡牘有幾萬枚,字數(shù)達幾十萬之多,年代跨度大,上至先秦,下達漢末,長達五百年。  竹簡隸書,除秦、西漢時期較為樸質、稚拙外,東漢簡書已趨于成熟,完全脫去篆書遺意,成為地道的典型隸書,可與東漢碑刻相比美。簡書的用筆、章法、布白都獨具風韻。簡書因書體繁雜,用筆也各異。古隸階段,用筆雖由圓轉而方折,但繼承了篆書的中鋒圓筆筆法,字形是長方形的,取縱勢。漢隸階段,分書用筆則變篆書中的圓筆為方筆,線條已有粗細變化,字形由長方變扁方

25、,取橫勢。從用筆和形體上可看出隸書發(fā)展及過渡過程。簡書在章法布局方面也各不相同,西漢簡書中常有不受限格所囿的縱行而無橫的排列。到了東漢,簡書基本上縱橫成行,排列嚴謹。在單行簡書中還可看出偏左取勢,讓位于波畫。這是隸書發(fā)展到波磔后才產(chǎn)生的筆法和章法上的藝術處理,具有篆意的簡書則無此現(xiàn)象。簡書中還有豎畫拖長的筆勢,常有渴筆出現(xiàn),并加粗筆畫大膽用墨,加上用筆上的流動感,使章法布白更生動活潑、疏密有致、虛實相間,產(chǎn)生一種天真自然的藝術效果。這種用筆和章法上的創(chuàng)造,被后來草書章法所采用。章法的法度也在簡牘中有了體現(xiàn),對章草書體的成熟奠定了基礎??傊?,簡書的書法藝術是豐富多彩的,為后來的隸、楷、行、草各書

26、體和書法藝術的發(fā)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 碑刻:漢碑泛指兩漢的隸書碑碣和摩崖刻石。西漢的刻石較少,其書體略帶篆意,結體質樸,古拙有趣,無明顯波磔。其書法形態(tài)則為古人所稱的“八分”,均為用篆筆作隸 。  東漢初期,隸書的結體除方正工整外,已增加了裝飾成分,開始有挑法,點畫有粗細變化,多棱角,體態(tài)由長方轉向橫扁,產(chǎn)生了點畫俯仰之勢,蠶頭雁尾的波磔挑法,加之撇捺相背、體勢開張、中斂旁肆的結構特點,使這時期的作品點畫飛動,千姿百態(tài)。東漢桓帝、靈帝期間是漢隸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我們所見到漢隸碑,大多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約有170余種,各具風采,是隸書書法藝術的頂峰。碑刻因是成熟時

27、期的作品,書寫端重,風格迥異,多為漢隸的代表作。從藝術風格上,大致可分為以后幾類:  其一、清麗雅秀。如曹全碑、史晨碑、筆畫圓潤飄逸,如行云流水,結構精巧玲瓏,結體扁平,體態(tài)典雅,為圓筆之代表。  其二、端莊嚴謹。如禮器碑、乙瑛碑、華山廟等,書風茂密雄強,方峻堅挺,用筆起伏多變,方圓相間,粗細有致,行筆流暢。  其三、渾厚古穆。如張遷碑、衡方碑、西狹頌、鮮于璜碑等,骨力雄健,方正險峻,結構內松外緊,用筆古拙,寓意高古,實為漢隸方筆之代表。  其四、奇異縱姿。如石門頌、開通褒斜道石刻等,書風雄厚瀟灑,開闊大度,樸質奇趣,無矯作之態(tài),恣肆變異,有隸書中草書之

28、稱,近于篆書用筆。清代楊守敬稱石門頌:“其用筆如閑云野鶴,飄飄欲仙,六朝疏秀,皆從此出?!?#160; 自從東漢隸書成熟以后,中國文字便開始走上了方塊化,成為“今文字”而一直沿用至今。后來出現(xiàn)的楷書,只是在當時形成的形態(tài)上對部分筆畫作些豐富和完善而已,并沒有改變或超出當時所形成的的形態(tài)。隸書在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作用是筆法的創(chuàng)新,一是波折,另一是出鋒。在隸書之前的筆法,無論是刀刻的甲骨文,還是范鑄的金文,在字體上雖風格各異,但用筆卻有其共同處:粗細均勻,轉角婉通,連接自然,渾然一體不露痕跡,表現(xiàn)出一種圓潤渾融的狀態(tài),從筆法而論,屬于圓筆中鋒一法。然而筆筆中鋒,圓轉往來,不便于疾速的要求,不免有

29、單調之嫌。隸書在字體結構變革的同時,也勢必在筆法上進行發(fā)掘創(chuàng)新,開始方圓兼用,藏露鋒并行,從而補救了篆書筆法之不足。  解放了筆法。運筆開始強調輕重緩急,筆劃上出現(xiàn)了粗細大小變化,位置上參差錯落,由于筆勢上左掠右波的趨向,促使字形趨于扁方,筆勢與結構的互相制約與影響,使?jié)h隸表現(xiàn)出橫向舒展,縱向緊湊,成為獨特的用筆與結體的方法,以一種空前末有的美姿,開創(chuàng)了書法的全新局面。漢以后的隸書 魏晉時期是“今文字”書體演變完善的重要歷史階段。這時期正書逐步完善,趨于定型,越來越成為應用文字的主流,并使書法成為一門自覺和藝術。面臨日趨成熟的草書、行書、正書,隸書則顯得規(guī)矩嚴謹,在表達情趣

30、方面遜于上述書體。 唐在書法史稱為“晉唐”。這一時代的隸書與兩漢興盛時期相去太遠。晉、唐隸書和漢代隸書相比,有兩大特征:  其一、書法中筆法的發(fā)展演變,對書法的發(fā)展起了極大的作用。在篆書中,圓筆一直占主導地位,到了漢隸,方筆始以一種正式的有意為之的新筆法出現(xiàn)而風行天下。到了魏晉、隋唐,在筆法上總趨勢是愈求方正,這在魏碑中就行得到明證。到了唐代,因濫用方筆而走向了僵化。  其二、晉、唐隸書除了方筆特征之外,另一特征是楷法作隸。在隸書的墨跡簡牘中,已孕育著楷法了。隸書定型的過程中,筆法追求謹嚴整規(guī),在原各初級筆法上經(jīng)過整理、加工和刪除,消除了由于草率而不自覺出現(xiàn)的牽引連筆。魏、

31、晉之后,正書越來越廣泛地得到應用,筆法得到發(fā)揮,使這一時期的隸書,輕篆意而重楷法,與漢隸有明顯的區(qū)別。  方筆與楷法的加入,使晉、唐隸書在藝術上表現(xiàn)為一種規(guī)矩謹嚴、淳整豐艷的特色,從整個晉、唐過程來說,魏晉六朝隸書偏于方筆,隋、唐隸書多用楷法。隸書發(fā)展到唐代,除了魏晉的方筆之外,楷法意趣越來越足,甚至只僅存隸書體勢,而筆意全失。今傳世的歐陽詢隸書房彥謙碑可謂是離隸甚遠,全以楷隸面目出現(xiàn)。雖為一代大家,往往也不能超越時代的局限。唐代以隸名世者,只有唐玄宗李隆基、史惟則、韓擇木、徐浩四人。隸書于唐代已日落西山,雖有一代高手,亦不能與漢隸相比。唐代以后,隸書在書法藝術上越來越不為人們所重視

32、。到了宋代,占據(jù)書壇主流的是揮灑自如、適于抒情達意的行草書。  縱觀五代至明代,已無漢隸遺意。在這六百年的歷史上,隸書可觀者,僅金代黨懷英一人而已。他雖取法漢碑,結字端莊古樸,然亦乏大家之氣。清代隸書明末清初,由于金石考據(jù)之風日盛,加之出土金石碑銘漸多,在書法界形成了碑學的革新浪潮。由于碑學的崛起,因而篆隸日益為世人所重,書法紛學漢碑,出現(xiàn)了一批精擅隸書的高手。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契機,促成了隸書在清一代的枯木星逄春,使清代隸書成就超越唐、宋,成為繼漢隸后的又一高峰。清代隸書上承金文篆書,取法漢人,旁涉北碑,創(chuàng)造了一代新風。有學者把清代隸書分為前期清隸和后期清隸二個部分,以鄧石如為分水嶺

33、。鄭簠(16221693年),專精曹全、史晟等碑,并能合而化之,不時參入行草筆意,形成“沉著而兼飛舞”、飄逸而具凝重的自家風范,被同時代推為“八分古今第一”,鄭氏之前,習隸者均少創(chuàng)意,不究隸理,僅得其形,形成了一種拘謹刻板的摹習,鄭氏之后,習隸者取法乎上,直師漢代,鄭氏對清代及后來隸書書法藝術風格的創(chuàng)新的確功不可沒。朱彝尊(16291709年),金石學家,善隸書。取法曹全,筆意秀勁,韻致超逸。與鄭簠交厚,切磋漢隸,倡導隸書,與鄭   、王時敏并稱“清初三隸”。他們對清代隸書的復興起了奠基作用。金 農(nóng)(16871764年),字冬心,揚州八怪之一。書法擅隸書,精于鑒別,收藏金石

34、文字達千卷。早期字形扁平,多寓巧意,后取法國山、天發(fā)神讖碑,結體書風大變,筆墨質樸,風格奇逸,字體方整,橫畫粗重渾厚,全用側鋒,自創(chuàng)“漆書”獨特風貌,人稱“冬心體”。桂 馥(17331802年),學識淵博,精于碑版鑒賞。隸書醇古樸茂,直接漢人,為時人所推崇。鄧石如(17431805年),是清代著名碑學家,直、草、隸、篆皆精,當時被推為“本朝第一國手”。他的隸書古茂渾樸、遒勁多姿,用篆筆法寫隸書,略帶行草筆意,故圓潤遒勁、神采飛揚,其結體破隸書橫扁之勢而呈稍長,中宮緊密而有北魏收韻致,落落大方。他的篆隸成就在整個書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伊秉綬(17541815年),博學多才,篆刻、繪畫、詩文無所

35、不精,正、草、隸、篆諸體皆工,以隸書為最。他的隸書超絕古格,所書愈大愈壯,自有高古博大氣象,結體端莊堂皇,正氣浩然。陳鴻壽(17681822年),“西泠八家”之一。他博學工詩,金石、書畫無一不精。他的隸書在用筆上接近西漢,篆味很足,筆勢天然宕逸,不掩性情。何紹基(17991884年),平生作書,以對聯(lián)為多,人譽“書聯(lián)圣手”,其隸書用筆遲澀,欲行還止,但筆畫抖動過多,可能與其執(zhí)筆法有關。趙之謙(18291884年),藝術才華超人。其金石書畫,絕不傍人門戶。他在書法方面, 是眾體兼精的高手,尤以魏碑為最。其隸書與北魏漢隸相融會,盡取兩者之寬博和古樸。處處透著大家風范。  清代隸書的興起,

36、為清代碑學的推動起了開路先鋒作用。從此改變了貼學壟斷書壇的局面。清代碑學所以壓倒貼學,除書法理論家的大力鼓吹外,主要靠隸書作支柱,因北魏書風是清末自何紹基、趙之謙之后才趨之若鶩,而篆書之興起也在乾隆、嘉慶之后。唯隸書之行,起于清初,可以說隸書為碑學開了先河,并始終貫徹于整個發(fā)展過程中。盡管清隸的大成依賴于碑學的發(fā)展,然若無隸書的巨大成就,清代碑學的影響不會如此深遠。由此可見,隸書在清代的復興,實質改變了書法發(fā)展的道路,成為重要的歷史轉折點。  在繪畫中,有人用隸法入畫,如清代的石濤。在印章中,隸書可以入印,題款。許多有影響力的書法名家,他的創(chuàng)作重點仍放在隸書的變化探索方面。因此,隸書

37、至今仍是人們熱衷的一門藝術就不足為怪了。而清隸所經(jīng)過的歷程,的確對我們有著用不完的借鑒作用。  歷來書論家大都主張學書當從篆、隸入手,去探本求源。寫了漢隸,上可追大、小篆,下可攻楷、行、草,筆法由約而博,形體從繁趨簡,學書中的許多問題很自然的會迎刃而解了。這種隸書的特點是扁闊取勢,結構簡單,筆畫平直,有了波磔,與小篆相比,書寫方便,易于辨認。后來為了和漢朝的隸書區(qū)別開來,就稱之為秦隸。 古隸的流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從秦武王時期至漢武帝晚期。這只是大致的分期。實際上,古隸的存在時間很長,公元前52年的丞相御史律令冊還是古隸體。古隸的特征為:縱向取勢,橫不平,豎

38、不直。漢隸:漢代隸書的統(tǒng)稱。因東漢碑刻上的隸書 ,筆勢生動,風格多樣,而唐人隸書,字多刻板,稱為“唐隸”,故學寫隸書者重視東漢碑刻,把這一時期各種風格的隸書特稱為“漢隸”,以別于“唐隸”。廣義的說,所有漢代的隸書都是漢隸,包括漢初的古隸、漢隸(狹義的漢隸)和八分書。狹義的漢隸是指西漢使用最廣泛的隸書體,五鳳元年簡和定縣漢簡是其成熟的形態(tài)。漢隸較古隸規(guī)范,又不像八分那樣具有裝飾性,是西漢直至漢末的通用書體。漢隸的特征為:取橫勢,突出橫畫,橫平豎直給人以雄放灑脫,渾厚深沉之感。漢隸代表作品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于東漢中平二年 (185)。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

39、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shù)字數(shù)均不等。明萬歷初年,該碑在陜西郃陽縣舊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傳碑石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陜西省西安博物館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張遷碑,亦稱張遷表頌,有碑陰題名,刻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無鹽(治今山東省東平)境內,于明代出土。張遷碑現(xiàn)存于山東泰安岱廟。張遷碑和曹全碑都為漢末名碑。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用筆棱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張遷碑碑文記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表揚他而刻立的。張

40、遷碑是東漢晚期作品。通篇為方筆,方整勁挺,棱角分明,結構謹嚴,筆法凝練。書風端正樸茂,方勁雄渾。初看似乎稚拙,細細品味才見精巧,章法、行氣也見靈動之氣,沉著有力,古妙異常。運筆多采“方筆”,用筆棱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筆道粗細介于二分筆與三分筆之間。波畫的提按過渡不甚明顯,有別于孔廟三碑的大撇重捺?!坝诜街敝性A巧,筆畫粗細相間,生動自然”。字形偏于古拙一路,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雖字跡多漫漶,然端整雅練,剝落之痕亦復天然,結字運筆已開魏晉風氣。結構組合,端正中見揖讓錯綜,靈活變化,殊多生趣,而又沉著方勁。碑陽之字樸雅秀雋,碑陰之字稍見縱肆,皆高潔明朗。學漢隸者,都以

41、此碑為最后范則。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蓋其含蓄內蘊得之不易也。深望智者能得其兼。臨習漢隸,如果要求變,則張遷碑是極好的范本。它的字體方整中多變化,樸厚中見媚勁,外方內圓,內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滯,是漢隸中的上品。禮器碑,中國東漢重要碑刻。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東漢永壽二年(156)立?,F(xiàn)存山東曲阜孔廟。碑身高1.5米,寬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陽16行,滿行36字,碑陰 3列,列17行;左側3列,列4行,右側4列,列4行。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碑側及碑陰刊刻捐資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錢數(shù)。

42、此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評價甚高。碑文字跡清勁秀雅,有一種肅穆而超然的神采。藝術風格:禮器碑書法瘦勁寬綽,筆畫剛健,用筆力注筆端,如干將莫邪,鋒利無比。其結體寓欹側于平正中,含疏秀二嚴密內,歷來被奉為隸書極則。禮器碑的筆畫瘦硬剛健,收筆轉折多處方折,筆畫較細而刀法及捺粗壯,構成強烈的視覺對比,而且多少帶有一些和居延漢簡書法相似的地方。但是它瘦不露骨,不傷于靡弱,顯得很有力度。尤其是碑陽書法,更是精美絕倫。而碑側和碑陰,因為記載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錢數(shù),顯得要隨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經(jīng)意,但反而有一種變化之美。和其他著名漢碑相比,它不同于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樸、孔廟碑的縱逸、華山碑

43、的奇古、衡方碑的靈秀、張遷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麗。禮器碑自有自己的風格在,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處。學習隸書,最宜以此碑入手。清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評此碑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辈⒄f:“惟韓敕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倍Y器碑的線條質感,與東漢時期的其他隸書砷刻如張遷碑、曹全碑等有著一定的差異。它屬于平正端莊、俊挺寬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筆畫細如發(fā)絲,鐵畫銀鉤,堅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卻又韻格靈動,不顯呆板。盡管線條起伏變化,但通篇看來又不失和諧,在力量感的表現(xiàn)上非常成功。因此

44、,臨習禮器碑可選擇彈性較強的兼毫筆,著重練習筆力。筆畫要瘦勁而不纖弱,波磔則較其它筆畫梢粗,至收筆前略有停頓,借筆毫彈性迅速挑起,使筆意飛動,清新勁健?!把辔病鞭喈嫶蠖喑史叫?,且比重較大,看上去氣勢沉雄。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陽、碑陰之分。碑陽部分結字端莊,章法排列也較為規(guī)律,堪為禮器碑風格的代表,故人手應從碑陽始。但從藝術角度講,碑陰亦有其獨特的價值。其用筆奔放飄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統(tǒng),橫列的法則也被打破,抒情性極強,在整個書意上傾注了書家更多的主體精神與氣質,因而碑陰也是臨習中不可忽視的。章法墨色:禮器碑的碑陽部分,章法處理是縱有序,橫有列;字距寬,行距密。這種章法充分展現(xiàn)了和諧、端莊

45、、秀美的整體特征。而碑陰部分往往是縱有序、橫無列,行與行之間有一定間距,字距參差不齊,富于流動感,通篇自然靈動,富有生氣。臨習禮器碑,應首先著眼于由粗細線條組成的有機整體,保持字的力度不散。結字特征:禮器碑結字上下緊湊,左右開張,猶如大鵬展翅,翩翩有凌云之勢。結體嚴謹,字法規(guī)范,筆畫雖然以方為主,卻又不是全為方筆,有時略帶圓意。它能將筆畫的粗細、方圓,筆勢的動靜,向背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清超遒勁,莊重典雅,高古且充滿逸趣,可謂集漢隸各老成持重之大成。和其他多數(shù)漢隸碑刻一樣,碑中幾乎每一字都有一筆很夸張重按的筆畫,古人俗稱為“波磔”。波磔的寫法,都是逆入平出,呈“蠶頭燕尾”狀。每一字中,波磔只出現(xiàn)

46、一次,不得重復,所謂“蠶無二設”、“燕不雙飛”是也??傊Y器碑在結構處理上,無論是上下結構、左右結構,還是包圍結構,都能取勢頤盼,體態(tài)優(yōu)美,形成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有機整體,毫無矯揉造作之嫌。同時,線條的粗細及所分割出來的空間形成了黑與白、輕與重的強烈反差,從而給人以鮮明的節(jié)奏感。乙瑛碑,書風頗謹嚴,富素樸之趣,是漢隸成熟時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學習隸書最佳范本之一。清代萬經(jīng)“分隸偶存”中評論此碑稱:“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綱評論此碑,“骨肉勻適,情文流暢?!焙谓B基評論此碑,“樸翔捷出,開后來雋麗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此碑結體方整,骨肉停勻,法度嚴謹,用筆方圓兼?zhèn)?,平正中有?/p>

47、逸之氣,是漢隸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屬方整平正一路。乙瑛碑,全稱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無額。隸書,18行,行40字。桓帝永興元年(153年)立,碑在山東曲阜孔廟。 此拓本為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細,字形豐厚清明,為"辟"字尚存本。每頁,縱28.2cm,橫14.6cm。有汪大燮觀款一段及"趙氏書村珍藏金石"、"蕭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此碑記司徒吳雄、司空趙戒以前魯相乙瑛之言,乙瑛上書請于孔廟置百石卒史一人,執(zhí)掌禮器廟祀之事乙瑛碑是漢隸中有數(shù)的逸品,字勢開展,古樸渾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別是后半段,采取筆桿倒向左側的逆向

48、行筆,使每一點畫入木三分,扣的很緊,尤為高妙。乙瑛碑的結字看似規(guī)正,實則巧麗,字勢向左右拓展。書風謹嚴素樸,為學漢隸的范本之一史晨碑 又名史晨前后碑,刻于東漢建寧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舊拓多為三十五字,新拓恢復原貌三十六字,字徑三點五厘米。碑文記載當時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刻于建寧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為東漢后期漢隸走向規(guī)范、成熟的典型。前后碑字體如出一人之手,傳為蔡邕書。結字工整精細,中斂而四面拓張,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筆致古樸,神韻超絕,為漢隸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書法的典型,對后

49、世有深遠的影響。明郭宗昌謂其“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喾呛笫揽杉啊?。  張遷碑部分拓片課堂練習 1、書寫自己的名字(楷書);2、練習硬筆的執(zhí)筆方法  其他  小結與作業(yè) 課堂小結  本課作業(yè) 每天練習字帖上的一張楷書字  本課教學后記(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教研組長審核簽字: 年 月 日2013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書法課程電子教案 授課課題:書法及欣賞 授課

50、教師:鄒永軍 NO:3 授課班級2011級高考班授課日期2014年3 月20 日授課類型講授-賞析 學 時 數(shù)4課時教學目標1、掌握楷書的發(fā)展及演變;2、掌握了解各時期楷書的特點及特征;教學內容1、楷書的含義及特征;2、楷書的形成及發(fā)展階段;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楷書及藝術價值;4、唐朝的楷書及藝術價值;5、宋朝的楷書及藝術價值;6、元明清時期的楷書及藝術價值;重點難點各時期的楷書的筆畫及藝術特征教學方法講授-鑒賞-示例學習方法模仿練習-臨摹糾正-模仿練習教學過程設計備注(時間分配、個性修改等)教學步驟及主要內容 第一、二課時一、復習隸書的特點及藝術價值,導入新課;二、講授新課 1、楷

51、書的由來: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東漢??瑫拿液芏?,如“歐體”、“虞體”、“顏體”、“柳體”、“趙體”等 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jù)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干挺直而不屈曲?!笨瑫竟P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干也。2、中國楷書的發(fā)展史分為四個時期:A、楷書書法欣賞的萌芽期兩漢;B、楷書發(fā)展期魏、晉、南北朝;C、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3、楷書的分類 楷書是我國通用的一種書法字體。楷書書法欣賞依據(jù)字體可分為大楷和小楷兩種。A、小楷: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chuàng)始于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杰出的

52、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于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鉆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yōu)美的欣賞標準。大楷人們把一寸以上、數(shù)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 4、漢、魏時期:完成書體演變的魏晉書法從漢字書法的發(fā)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咸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tài)。隸書產(chǎn)生、發(fā)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chǎn)生的

53、同時就已經(jīng)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后,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鐘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fā)展史的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范,此后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盛稱“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圣”。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三國時期,書法藝術的提高有四個方面的社會原因。其一,魏晉時期的思想解放是書法藝術迅速發(fā)展變化的基礎。鐘繇認為 “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意謂書法創(chuàng)作猶自然元氣賦予萬物,從而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奇異

54、美妙的藝術。這種崇尚自然、提倡自然天成的思想,是思想解放的結果。其二,物質條件的進步是書法藝術成熟的前提。此時,作為書寫材料的筆、墨、紙、硯質量有了極大的改善,尤其是紙張的改良與運用,使筆墨發(fā)揮了圓潤、柔韌的特長,消除了簡帛呆板堅硬的束縛。這為書法各種風格爭芳斗艷鋪平了道路。同時,楷書的出現(xiàn),使?jié)h字的實用功能大大提高,出現(xiàn)了一大批專門從事書寫的書法家,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其三,碑銘文大量出現(xiàn),加強了漢字的實用價值,客觀上促進了書法藝術的提高。記功刻石,祭祖立碑成為一時所尚,蔡邕就是一個以書寫碑文著稱當世的著名書法家?!敖刮睬佟迸c齊恒公的“號鐘琴”、楚莊王的“繞梁琴”、司馬相如的“綠綺琴”并列

55、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其四,與書法達到繁榮期同步,傳統(tǒng)的書法理論與文藝思潮相適應,取得了可喜成就,指導了書法藝術向至淳至美的發(fā)展。有了這幾個條件,便奠定了三國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鉤)等比劃,使結構上更趨嚴整。如武威醫(yī)簡、居延漢簡等。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jīng)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第三、四課時

56、東、西晉的楷書發(fā)展及藝術價值 A、西晉的楷書 西晉時期的士族門閥,由于大都是儒學世家,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所以大部分士族名士都擅長書法。見于史料記載的書法名家有數(shù)十人,包括何曾、山濤、傅玄、衛(wèi)瓘、羊枯、王渾、杜預、成公綏、張華、索靖、左思、衛(wèi)恒,王衍、陸機、陸云、劉艱、衛(wèi)灌、荀助、衛(wèi)珍、向秀、樂廣、張翰等。由于學術和家族勢力的傳承性,西晉時期的書法家分布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家族傾向,其中最著名的書法世家是河東衛(wèi)氏。而引領西晉書法潮流的是索靖和河東衛(wèi)氏的代表人物衛(wèi)瓘、衛(wèi)凱等人。鐘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書法代表作品:“五表”: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又叫戎路表)、調元表、力命表。這是現(xiàn)存鐘繇書法藝術性最高的作品,但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