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討論內容_第1頁
傷寒論討論內容_第2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傷寒論課堂討論內容目錄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太陽傷寒證兼證2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桂枝加葛根湯證解析與啟示2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太陽病變證2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熱證、陽虛證3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熱證、陽虛證3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陰陽兩虛證3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痞證3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太陽蓄水證3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太陽蓄血證3第三章辨陽明病脈證-陽明病熱證4第三章辨陽明病脈證-陽明腑實證4第三章辨陽明病脈證-陽明發(fā)黃證4第四章辨少陽病脈證-小柴胡湯證4第四章辨少陽病脈證-少陽陽明合病4第五章辨太陰病脈證-太陰病概述5第五章辨太陰病脈證-太陰病傳變5第六章辨少陰病脈證-少陰兼變證5第六章辨少陰病脈

2、證-少陰咽痛證5第七章辨厥陰病脈證-厥陰病概述6第七章辨厥陰病脈證-厥陰病寒熱錯雜證6傷寒論課堂討論內容1、桂枝湯證應用分析桂枝湯是否僅應用解表?應用其他雜病的依據所在不是。桂枝湯不僅應用于解表,還可以應用于調和營衛(wèi),內調脾胃。只要是營衛(wèi)不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2、應用其他雜病的依據所在是:有是證則用是方,治病必求于本。具體體現(xiàn)在條文第53條,第54條。關于35條的諸痛。請回顧黃帝內經素問第三十九篇舉痛論,思考寒與痛的關系。寒氣客于脈外,血少氣虛,經脈失養(yǎng),不榮則痛,寒氣客于脈中,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寒邪克體,寒氣凝滯,寒性收引,經脈失養(yǎng),不通則痛。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太陽傷寒證兼證2、葛根湯為

3、何不是麻黃湯直接加葛根?A. 葛根湯,其組成: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為辛溫解表劑。具有發(fā)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效。是風寒束表、太陽經輸不利(或內迫大腸)證的常用方劑。主治外感風寒表實,項背強,無汗惡風,或自下利,或血衄;痙病,氣上沖胸,口噤不語,無汗,小便少,或卒倒僵仆。B. 本方是桂枝湯加入葛根、麻黃而成。方中葛根解肌散邪,生津通絡;輔以麻黃、桂枝疏散風寒,發(fā)汗解表;芍藥、甘草生津養(yǎng)液,緩急止痛;生姜、大棗調和脾胃,鼓舞脾胃生發(fā)之氣。諸藥配伍,共奏發(fā)汗解表,升津舒經之功效。C. 因為麻黃湯發(fā)汗力強,再加入

4、葛根來升陽發(fā)表,恐怕汗出太多。雖然這個證為經輸不利,應發(fā)輸經之汗,但也應該看到筋脈失滋,拘緊不柔,用麻黃湯加葛根容易造成汗多津傷,達不到滋津潤燥,緩和筋脈拘攣的目的。因此,不直接選用麻黃湯加葛根。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桂枝加葛根湯證解析與啟示3、葛根在桂枝加葛根湯證的理解與拓展視頻中談及葛根升津濡筋,結合教材及本草資料,分析葛根升津,升哪里津?升達津液到頸項濡養(yǎng)筋脈,請問頸項與人體哪一臟腑相關聯(lián)?這些與葛根的其他作用,如解酒、治療消渴等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葛根升的是脾胃的津。頸項從經脈循行來看,與脾胃,大腸等相關,其中與肝,脾胃相關較為密切,脾主肌肉,肝主筋,脾強則頸項能活動自如。因其能升發(fā)脾胃清陽

5、之氣而止渴,止瀉痢,而脾胃主運化水谷精微。故常用于治療內熱消渴,麻疹透發(fā)不暢,腹瀉、痢疾等病癥及解酒。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太陽病變證4、寒熱真假判斷。案例一:陳某,患者高熱半月有余,神昏也已一周.診見:四肢厥冷,過肘過膝,面向床里倦臥,重衣厚被,包裹嚴實,呼吸急促微弱,聲音低微,神昏譫語;肛門時有青黑液體自流,已不食者六七日,自然無物可下;舌邊尖淡白,舌苔灰黃而厚,但不燥不膩,極微極細。假熱真寒。脈微欲絕,舌白,高熱半月有余,卻“重衣厚被,包裹嚴實”,應是寒在骨髓,一派無陽癥狀,宜回陽救逆。與案例一比較,對案例二寒熱真假進行判斷,并說出相應理由。案例二:楊某,始因感風寒,身熱頭痛,進某醫(yī)方十余

6、劑,皆以苦寒涼下并重加犀角、黃連等,愈進愈劇,殆至危在旦夕,始延余診視:病者目赤,唇腫而焦,赤足露身,煩躁不眠,神昏譫語,身熱似火,渴喜水飲,小便短赤,大便已數日不解,食物不進。與案例一比較,對案例二寒熱真假進行判斷,并說出相應理由。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熱證、陽虛證芍藥的作用?小建中湯證中重用芍藥,其作用有哪些?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里緩急,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方中白芍,性酸甘,養(yǎng)營陰,緩肝急,止腹痛。與其他五藥合用,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

7、,用之可使中氣強健,陰陽氣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養(yǎng)陰,柔肝緩急止痛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熱證、陽虛證5、從生活現(xiàn)象體會心陽虛頓服法A、心陽虛桂枝甘草湯證頓服的概念B、想象下生活中火柴或火機生火,看火苗或火勢從小到大過程C、將火勢大小類比心陽虛強弱,從加柴多少、快慢思考頓服意義“頓服”一詞源自中醫(yī),是指“一次較快地將藥物服完”。急證重證,應快速救治,否則,錯失良機,于病人極為不利。因為如此,所以,“頓服”采用一次性服用,一次性給藥,才符合急病急治之原則也。心陽虛桂枝甘草湯證因而屬急證重證,用此方意在急復心陽。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陰陽兩虛證傷寒論治療“心病”的治療學思想。論中治療心病都用到哪

8、些湯方?體現(xiàn)出仲景怎樣的治療學思想?傷寒論中治療心病用到如下湯方:甘草干姜湯、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附子湯、豬苓湯、黃連阿膠湯、茯苓甘草湯、茯桂術甘湯、炙甘草湯、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加桂湯、苓桂棗甘湯等。體現(xiàn)出張仲景善補脾以治心的治療思想。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痞證6、痞證臨床表現(xiàn)半夏、生姜、甘草三瀉心湯臨床除可見心下痞、嘔而腸鳴、下利外,還可見及什么表現(xiàn)?三個瀉心湯證,除見心下痞、嘔而腸鳴、下利外,還可見及如下表現(xiàn):1.半夏瀉心湯:滿而不痛。2.生姜瀉心湯:胃中不和,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3.甘草瀉心湯:谷不化,心煩不得安。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太陽

9、蓄水證7、仲景如何鑒別五苓散證和茯苓甘草湯證?,F(xiàn)今臨床還有哪些鑒別要點?二者主要是從小便、口渴與否以及飲停的部位加以鑒別。五苓散證表現(xiàn)為:小便不利、口渴、飲停下焦;茯苓甘草湯證表現(xiàn)為:小便正常、口不渴,飲停中焦。71條方后注提出“白飲和服”以及“多飲暖水”意義何在老師參與對我們以后臨床有怎樣的啟示。白飲和服即與米湯水同服,便于散劑吞服。多飲暖水,汗出愈說明五苓散不是以利小便為目的,而是以恢復人體的氣化功能為目的。多飲暖水在于助其氣化,汗出為氣化功能恢復的征象。臨床啟示:除了要用藥正確外,為了讓病人更好的康復,用藥的方法也要注意,不能和藥性相反,最好能幫助藥更好地發(fā)揮作用。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太

10、陽蓄血證8、試從劑型和藥量的變化分析抵當湯和抵當丸針對的病證的異同來自課件“太陽蓄血證課后思考題”相同點:兩者藥物組成相同,均可破血逐瘀,活血瀉熱。不同點:抵當湯為湯劑,藥效快,破血逐瘀藥用量大,效力強,說明病勢重而急;抵當丸為丸劑,水蛭和虻蟲的用量減少三分之一,桃仁用量減少五分之一,且大黃不用酒洗,變湯劑為丸劑,峻藥緩攻,說明病勢重而緩。9、蓄血三證的鑒別。如何從臨床表現(xiàn),辨治思路和用藥分析桃核承氣湯證,抵擋湯證和抵當丸證的異同。臨床表現(xiàn):相同點:均有神志病變和少腹不適。不同點:(1)桃核承氣湯,少腹急結,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舌紅苔黃,脈陳澀。屬于淤初結。(2)抵擋湯,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其

11、人發(fā)狂或如狂,舌質紫或有瘀斑,脈沉澀或陳結,瘀勢較重。(3)抵擋丸,少腹?jié)M,小便自利,發(fā)熱,脈沉澀或陳結,瘀勢較緩。二、辯證思路相同點:先分辨清輕重緩急,里病較輕,先解其表;里病較重,先治其里。不同點:(1)桃核承氣湯,血熱初結,蓄于下焦,蓄血輕證,先解其表。(2)抵擋湯,血熱互結,病在下焦,蓄血重證,先治其里。(3)抵擋丸,瘀熱互結,病情雖重然病勢較緩,先治其里。三、用藥:相同點:化瘀瀉熱,都有桃仁、大黃。不同點:(1)桃核承氣湯,桃仁(去皮尖)、大黃、甘草(炙)各12g,桂枝(去皮)、芒硝各6g。(2)抵擋湯,水蛭、虻蟲各30個、桃仁20個、大黃三兩(酒)。(3)抵擋丸,水蛭、虻蟲各20個

12、、桃仁25個、大黃三兩。第三章辨陽明病脈證-陽明病熱證10、陽明篇梔子豉湯證與太陽篇梔子豉湯證鑒別老師參與首先,二者形成原因不同,太陽篇梔子豉湯是由于傷寒表證汗吐下后,余熱未盡,留擾胸隔所致;陽明篇梔子豉湯是由于陽明熱證誤治后的諸種變證及熱擾胸隔的證治。其次,二者描述癥狀不完全相同,太陽病篇梔子豉湯側重于心肺,陽明病篇梔子豉湯則側重于胃。但因都表現(xiàn)為熱郁胸隔的證,故治法一致。第三章辨陽明病脈證-陽明腑實證11、陽明篇下法辨證答:調胃承氣湯證:熱盛結淺,表現(xiàn)為蒸蒸發(fā)熱,心煩;小承氣湯證:熱輕結深,表現(xiàn)為潮熱、微汗;大承氣湯:熱重結深,表現(xiàn)為日哺潮熱,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繞臍痛、心煩懊惱。第三章辨

13、陽明病脈證-陽明發(fā)黃證12、如何區(qū)別茵陳蒿湯證、梔子柏皮湯證與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的異同?茵陳蒿湯:濕熱并重,兼腑氣雍滯,為濕熱發(fā)黃重者;梔子柏皮湯:熱重于濕,為濕熱發(fā)黃稍輕者;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濕熱發(fā)黃兼風寒郁證。第四章辨少陽病脈證-小柴胡湯證13、如何理解“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一證是主證,如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嘔吐,不欲飲食,神情淡漠"等,而不是指或然證。一證應當與不必悉具兩相對照理解,不要機械地認為一個癥狀,可以是二個,也可以是三個,只要其部分癥狀已經能反映出少陽病病變特點,便可使用小柴胡湯。第四章辨少陽病脈證-少陽陽明合病14、少陽陽明治療策略根據邪氣偏勝及

14、正氣情況治療:少陽偏勝,陽明不勝時,用小柴胡湯;少陽為主,內有陽明無形之燥實,小柴胡加芒硝;少陽陽明均盛,內有燥實,大柴胡湯主之。根據邪氣偏勝及正氣情況治療:少陽偏勝,陽明不勝時,用小柴胡湯;少陽為主,內有陽明無形之燥實,小柴胡加芒硝;少陽陽明均盛,內有燥實,大柴胡湯。第五章辨太陰病脈證-太陰病概述15、為何太陰病篇內容包括哪些?是否包含手太陰肺的內容?請闡述是否包含的原因。答:太陰病篇內容包括太陰寒化證,太陰燥化證。太陰病篇內容不包含手太陰肺的內容,因為手太陰肺經的內容在講述太陽經的時候多提及。內經中說:五臟六腑皆令肺咳。故太陰肺經的內容多參雜于其他經中講述。第五章辨太陰病脈證-太陰病傳變1

15、6、思考題:279條中說到腹?jié)M時痛時加芍藥,而280條又說“宜減之”,那么該如何理解呢?要考慮脾陽盛衰若脾陽盛,可用芍藥;若脾陽虛,宜減之,飲芍藥為酸甘收澀之品,易致中滿,脾喜燥,芍藥過多而脾陽不足,易斂濕而使脾不升清。宋敏捷021117.6月30日舉報|評論(0)|主要是考慮脾陽的盛衰。若脾陽盛,可用芍藥;若脾陽虛,宜減之。芍藥為酸甘收澀之品,易致中滿,脾喜燥,芍藥過多而脾陽不足,易斂濕而使脾不升清。第六章辨少陰病脈證-少陰兼變證17、臨床鑒別兩個麻附劑證如何從臨床角度判斷麻黃細心附子湯證和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的區(qū)別,以及這兩個湯方的臨床運用。來自課件“少陰兼變證課后思考題1”麻黃細辛附子湯:陽

16、虛輕表郁重,見于陽虛之人,感于風寒,癥見:發(fā)熱惡寒,無汗,怕冷,腰膝酸軟,咽痛,脈沉等;麻黃附子甘草湯:陽虛重表郁輕,見于陽虛之人初感風寒或風寒已解七八,癥見:肢冷,怕冷,吐利,小便清長,脈微等。陽明三急下與少陰三急下區(qū)別與聯(lián)系,各自的臨床特點有哪些?來自課件“少陰兼變證課后思考題2”聯(lián)系:均有大便不通,腑氣不暢的表現(xiàn),可用承氣湯下之;二者均是為存體內陰液。區(qū)別:陽明三急下:為陽盛,存胃中津液,陽明病之危在于陰竭,瀉燥熱以救陰液。少陰三急下:虛實錯雜,存腎中真陰,少陰病之危不但危在亡陽,還危在亡陰,泄陽明以救少陰。第六章辨少陰病脈證-少陰咽痛證18、少陰咽痛證種類:列舉在少陰咽痛篇的病證是不是

17、都屬于少陰咽痛證。對于少陰咽痛證而言,除了陰虛咽痛,有沒有少陰陽虛咽痛的存在,臨床上會見有怎樣的癥狀,如何進行治療。來自課件“少陰咽痛證課后思考題”并不是都屬于;有少陰陽虛咽痛的存在;表現(xiàn):經曰: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又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梢婈柼撗释凑弋敎刂斜碜C可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陽虛厥逆者,可以用通脈四逆湯。19、如何分析少陰病咽痛證臨床辨治思路?試從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相結合的角度分析。先辨虛實,再辨寒熱。咽痛新起,咽部紅腫疼痛較甚,晝甚者

18、,全身可見舌紅苔黃小便持者,多為實證,熱癥;若咽痛日久,反復發(fā)作,紅腫不甚,勞累,夜間嚴重者,有疲乏,舌瘦小,肢冷等可見于虛證,寒證。少陰陰虛咽痛,宜豬膚湯等,少陰陽虛咽痛,宜通脈四逆湯;非少陰咽痛,宜結合具體病機辨證論治。第七章辨厥陰病脈證-厥陰病概述20、厥陰概念的理解從陰陽學說角度理解從臟腑經絡角度理解從陰陽學說角度:厥者,盡也,厥陰為一陰,代表陰盡陽生之意。從臟腑經絡角度:代表足厥陰肝經及手厥陰心包經及其所屬的肝、心包兩臟。從陰陽學說角度:厥者,盡也,厥陰為一陰,代表陰盡陽生之意。從臟腑經絡角度:代表足厥陰肝經及手厥陰心包經及其所屬的肝、心包兩臟。從陰陽學說角度:厥者,盡也,厥陰為一陰,代表陰盡陽生之意。從臟腑經絡角度:代表足厥陰肝經及手厥陰心包經及其所屬的肝、心包兩臟。第七章辨厥陰病脈證-厥陰病寒熱錯雜證21、何謂臟厥、蛔厥,兩者如何鑒別?臟厥指內臟陽氣衰微而致的四肢厥逆;蛔厥指因為蛔蟲擾動,陰陽氣不相順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