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屏東中學教學筆記(共7頁)_第1頁
福州屏東中學教學筆記(共7頁)_第2頁
福州屏東中學教學筆記(共7頁)_第3頁
福州屏東中學教學筆記(共7頁)_第4頁
福州屏東中學教學筆記(共7頁)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福州屏東中學教學筆記年月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第二冊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第一部分:教案內容【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我校屬于二級達標學校。高中生源一般,整體素質不是太理想。高一年級的歷史學習,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歷史的起點,也是關鍵。能否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一定的歷史思維,便決定了學生歷史學習的好壞。由于我市初中歷史采取開卷考的形式,導致學生初中的基礎不扎實,對于高中歷史學習產生了不利影響。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采用了專題的形式,以專題為線索展現歷史發(fā)展脈絡,打破了時空的界限。這

2、本應建立在學生掌握通史的基礎之上。但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決定了眾多學生既對初中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不理想,無法形成學習高中歷史課程的必要的知識基礎;又缺乏必要的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yǎng)。采用專題的形式編寫教材,這一體例對教學有以下幾點不利:知識系統不完整,同一階段不同歷史現象的聯系不緊密;專題之間的跳躍性大,新知識的學習缺少舊知識的鋪墊;專題性的歷史內容理論性強,難度加大;各模塊教材之間歷史知識的重復。所以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專題內知識的完整性問題,同時還要考慮本專題知識與其他專題的聯系。在有限的時間里,如何深入淺出地把歷史知識向學生講述清楚,并引導他們通過學習活動有所收獲,這對歷史教師無疑是一個重大挑

3、戰(zhàn)。教材內容分析:本課講述了近代以來物質生活和社會風俗的變遷的情況。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勢力進入中國,引起了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與此相伴隨,中國人民大眾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等方面,也開始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隨著中西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蕩和交匯,出現了許多色彩斑斕、新奇特異、意味深遠、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鮮事務,形成了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開始走向近代的廣闊畫面。這種變化總的趨勢是:由以往的閉關自守,轉而為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天下,變而為向近代化的趨進。教學思路:歷史課程標準: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2010年福建省

4、普通高中學生學業(yè)基礎會考歷史學科考試大綱(試行):了解近代以來人們服飾、飲食、居室建筑等物質生活和婚姻等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社會因素。學習要求:列舉近代以來西裝、中山裝和旗袍的出現,列寧裝的盛行,四大菜系的形成與西方飲食文化的傳入,西菜西點的盛行,居室建筑與家具的變化等物質生活變化的史實;描述婚姻觀念與婚喪禮儀等社會習俗的變化;從經濟發(fā)展、思想觀念、外來文化影響、法令規(guī)范等方面,探討影響人們物質生活、社會習俗變化的社會因素。重點:近代以來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原因、特征。難點: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變動對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掌握近代服飾、餐飲、居室建筑與社

5、會習俗的變化情況。通過歸納、比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情況,培養(yǎng)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為什么近現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等問題,培養(yǎng)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和教師提供的相關圖片、史料和音像資料,運用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再現近現代社會生活的場景。主動參與,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圖書館、上網瀏覽等方式,親自觀察、收集資料、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和反思,拓展學習空間。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將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置于近現代中國社會發(fā)展變化的時代背景之下,使學生認識到:它的發(fā)生是必然的,同時,也被打上

6、時代的烙印,從而使學生受到唯物史觀教育?!窘虒W流程】投影:吳老太爺從鄉(xiāng)下乘輪船來到上海,坐進30年代的汽車里,像一具剛從棺材里爬出來的僵尸南京路上,到處是光怪陸離的燈光和高聳的摩天大樓。最讓吳老太爺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開叉旗袍、連肌膚都能看得分明的時髦少婦。那少婦高坐在一輛黃包車上,翹起了赤裸裸的一雙白腿,簡直好像沒有穿褲子。這情形,不禁讓吳老太爺全身發(fā)抖。終于,吳老太爺大叫一聲,昏死過去茅盾子夜請回答:在材料中,有哪些東西是吳老太爺以前生活中所沒有的?材料中吳老太爺的反應,說明了什么問題?答:中國近現代社會處于巨變的歷史時期,政治和經濟的巨大變革引起了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你們知

7、道物質生活包括哪些內容嗎?答:衣、食、住、行、用。說得好。那什么是社會習俗呢?答:社會習俗是指人們日常的行為習慣和風俗,長期以來逐漸養(yǎng)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風尚,這些行為體現在婚姻、社交、喪葬、生產、祭祀等方面。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物質生活上的變化尤其顯著,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服飾文化。請同學閱讀課本,思考:中國近現代男子服飾有什么樣的變化?答:男子服飾原來以長跑馬褂為主,鴉片戰(zhàn)爭后西裝傳入,民國成立后開始流行;辛亥革命以后的幾十年,中山裝成為男子喜歡的標準服裝;改革開放后,男子服裝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投影:材料一中國最早赴美留學幼童,因為辮子,受到美國孩子的嘲笑,紛

8、紛剪辮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國,穿西服成為一大罪狀。劉志琴服飾變遷非文本的社會思潮材料二西裝由于具有適體、瀟灑、便于配領帶等飾件的特點,自民國初年便開始在社會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發(fā)不可收之勢。新華文摘五四以來中國服飾的演變請思考:從材料一到材料二,人們穿西服的狀況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答:從不接受西裝到接受西裝。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答:說明了中西服飾觀念的碰撞和融合。問:你知道中山裝造型的含義嗎?答: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成倒山形筆架式,象征著以文治國;門襟五粒紐扣表示區(qū)別于西方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jiān)察);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

9、民生);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的和平統一之大義。20世紀20年代末,國民政府頒布民國服制條例時,中山裝被確定為禮服之一,國際上也視中山裝為中國男子禮服。由于它美觀大方,既可以作為禮服,又可以作為日常便服,很受群眾歡迎。新中國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初,中山裝作為我國的民族服裝,中國領導人曾經將它作為國服,在舉行重大會議和迎接外賓的時候都身著中山裝。投影:問:這幅合影反映了近代服飾變化的什么特點?答:中西合璧。問:那么女子服飾有什么變化呢?答:女子服飾從晚清的寬松肥大開始向合身適體、短袍窄袖的方向發(fā)展,旗袍的誕生就是一個典型;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寧裝和連衣裙為特征的蘇式服裝受青睞;

10、改革開放后,女性服飾從封閉走向開放。旗袍最早是旗人婦女所穿著的長袍,一般都是寬袍大袖的。到了民國時期,這種長袍式的旗袍開始有了改變。它開始注重女性的曲線美,袍身的長度變短,袖子也變短了,并且大量借鑒了當時西方服飾的制作工藝,并且在這一時期旗袍已經不再是身份的象征,成為一種大眾的服飾。如今的時裝旗袍則是適應時代要求,方便女性的穿著而進行設計的,加入了大量的流行元素,緊跟時代潮流。在面料的選擇方面,更加多樣化。閱讀課本P.67“材料閱讀與思考”中的材料二,請你概括指出晚清以來中國服飾演變的趨勢,并分析主要原因有哪些?答:西化的趨勢。主要原因: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政治變革的影響;留學生的推動;發(fā)展軍事力

11、量的需要。到了現代,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我國的服飾又有了很大的變化。投影:材料一1950年以后,全國掀起削減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影響的運動。西方人的服裝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視為“資產階級的”中國服飾也遭到了批判;各種各樣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服、解放服或叫列寧裝。馬丁·懷特人民共和國的城市生活材料二在“破四舊”運動中,有一個例外現象,就是革去了西裝旗袍的人們,時興穿著舊軍裝。毛澤東穿了軍裝上天安門檢閱紅衛(wèi)兵的行動使一大批狂熱的紅衛(wèi)兵穿起了從父兄或戚友身上脫下來的舊軍裝。綠軍裝成為革命、造反的象征。嚴昌洪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歸納新中國成立以來服飾

12、的變化。答:20世紀5060年代:中山裝、列寧裝、連衣裙為主;20世紀6070年代:中式便裝(干部服)、綠軍裝為主;改革開放以來:服裝出現了多樣化,由封閉走向開放,與國際接軌。問: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什么蘇式服裝受到青睞?答: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向蘇聯學習,蘇聯模式對當時的中國影響很深;當時人們以服裝的同一性表示對黨的擁戴,對革命的熱愛。因此,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服飾變化具有明顯的政治生活的烙印。問:20世紀6070年代為什么以干部服、綠軍裝為主?答:這一時期是提倡艱苦樸素、政治掛帥、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問:為什么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服飾變得絢麗多彩,并與世界接軌?答: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經濟水平

13、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開放,與世界服飾的交流等。從近代以來到現代,我國服飾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鴉片戰(zhàn)爭以后到新中國成立前、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以來,每一階段的變化都有強烈的時代特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變化呢?答:內因:國內政治劇變:政治上(環(huán)境、形勢):革命思潮推動、國家政治生活影響;經濟上(生產力提高):經濟體制變化、生產力提高、科技革命影響;思想文化上:思想啟蒙,人們觀念轉變。外因:西方外來文化影響;受蘇聯影響。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你知道中國的四大菜系嗎?【魯菜:山東菜是由濟南和膠東兩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點是清香、鮮嫩、味純而著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制,清湯

14、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濟南菜擅長爆、燒、炸、炒。招牌菜有: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湯爆雙脆、燒海螺、燒蠣蝗、烤大蝦、清湯燕窩、干蒸加吉魚、油爆海螺、扒原殼鮑魚、奶湯核桃肉、白汁瓤魚、麻粉肘子?;洸耍夯洸耸且詮V州、潮州、東江三地的菜為代表。菜的原料較廣,花色繁多,形態(tài)新穎,善于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醇。調味有所謂五滋(香、松、臭、肥、濃)、六味(酸、甜、苦、咸、辣、鮮)之別。其烹調擅長煎、炸、燴、燉、煸等,菜肴色彩濃重,滑而不膩。招牌菜有:五蛇羹、鹽火雞、蠔油牛肉、烤豬、干煎大蝦碌、冬瓜盅。川菜: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慶兩地的菜肴為代表。其特點是酸、甜、麻、辣香

15、、油重、味濃,注重調味,離不開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鮮姜,以辣、酸、麻膾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譽。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礎上,加上各種調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種復合味。招牌菜有:大煮干絲、黃燜鰻、怪味雞塊、麻婆豆腐?;磽P菜:由蘇州、揚州、南京、鎮(zhèn)江四大菜為代表。其特點是濃中帶淡,鮮香酥爛,原汁原湯濃而不膩,口味平和,咸中帶甜。其烹調技藝擅長于燉、燜、燒、煨、炒而著稱。蘇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諧;揚州菜清淡適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細,醇厚入味。招牌菜有:清湯火方、鴨包魚翅、松鼠桂魚、西瓜雞、鹽水鴨。】問:19世紀40年代后,西方飲食文化的傳入對中國的傳統食俗產生什么影響?答:

16、西餐逐步開始在中國流行,西式糖果糕點與飲料也開始受到國人的歡迎;洋蔥、卷心菜、胡蘿卜等蔬菜和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味素等調味品進入百姓家;西式糖果糕點與飲料也受到國人的歡迎。問:那么中西飲食有何差異呢?答: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人注重科學即講求營養(yǎng),故西方飲食以營養(yǎng)搭配為最高準則,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色、香、味如何則是次要要求;而中國菜肴講究色香味俱全,還有進補的意識,講求以形補形,吃啥補啥;其次,西餐還講究用餐環(huán)境、程序、禮節(jié)。可見,中西餐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烹飪方法、食品種類、就餐環(huán)境、禮節(jié)要求等方面。投影:西餐的程序與一般禮節(jié)西餐種類繁多,不同的菜系、不同的規(guī)格有所差異,但其

17、基本順序大體相同。主要程序如下:一、飲料(果汁)、水果或冷盆,又稱開胃菜,目的是增進食欲。二、湯類(也即頭菜)。需用湯匙,此時一般上有黃油、面包。三、蔬菜、冷菜或魚(也稱副菜)??墒褂脡|盤兩側相應的刀叉。四、主菜(肉食或熟菜)。肉食一般配有熟蔬菜。五、餐后食物。一般為甜點心、水果、冰淇淋等。六、最后為咖啡。喝咖啡應使用咖啡匙、長柄匙。進餐時,除用刀、叉、匙取送食物外,有時還可用手取,如吃雞、龍蝦、餅干、薯片或小粒水果。面包則一律手取。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中國近現代飲食的特征是中西餐并行于世。接下來我們學習建筑方面的變化。投影:四合院平面圖四合院規(guī)模不同,大小相差懸殊。但無論大小,都是由基本單

18、元組成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個庭院,為四合院的基本單元,稱為一進四合院,兩個院落即為兩進四合院,三個院落為三進四合院,依此類推。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可多達七進、九進院落,除中路主院外,兩側還有東西跨院,可謂“深宅大院”。由于日照的影響,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以北房為正房,東西兩側次之,為廂房,與北房相對的南房稱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正房為后罩房。兩進院落以上的四合院,一般都分為內宅和外宅,由二門垂花門或屏門聯接溝通。四合院的正房、廂房之間,一般由抄手游廊聯接溝通。抄手游廊是開敞式附屬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觀賞院內景致。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多采用

19、材料本身的顏色,青磚灰瓦,玉階丹楹,墻體磨磚對縫,工藝考究,雖為泥水之作,猶如工藝佳品。問:西方居住理念傳入中國之后,中國居室建筑與家具陳設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答:中國的居室建筑與家具陳設經歷了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變化過程。19世紀下半葉,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許多傳統的四合院式住宅開始了部分洋化改造。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設施已全部歐化。20世紀30年代前后,開始出現完全歐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園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陳設開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歡迎。了解了衣、食、住三方面的變化,最后我們來了解習俗風尚的變革。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一找:對習俗風尚影響最大的歷史事件有哪些?習俗風尚的變

20、化趨勢是什么?答:歷史事件有: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變化趨勢:婚姻由古代的父母包辦到近代的主張婚姻自主,新中國建立后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婚姻禮俗也開始刪繁就簡,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禮。喪禮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趨于簡化,出現帶有強烈西方色彩的新式喪禮;新中國成立后,殯葬風俗由土葬開始向火葬改革。在民國成立后,開展了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權、反對迷信等活動;交際禮儀從古代的跪拜作揖向點頭鞠躬轉變,握手逐漸成為社交場合的常見禮節(jié)。問:根據你平時的了解,古代和近現代的婚姻有哪些不同?答:(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婚姻自主,刪繁就簡(現代)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投影:不

21、同時期的結婚照近代以來中國的物質生活和習俗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總的趨勢是由閉關自守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其根本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沖擊和影響,加之政策的推動和傳統的自身不適應。隨著中西文化的進一步交流,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還會進一步變化,這種變化一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兼收并蓄、不斷揚棄的過程。因此我們一定要全面地認識這種變化。第二部分:反思與點評【課后反思】本課內容大多為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本來的計劃是在課前提前兩周布置,希望同學們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獨立或組成團隊制作課件并在課堂上演示。但是從上一屆的實踐來看,能夠主動參與這項活動的學生為數太少;再考慮前一階段本屆學生綜合

22、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情況,最終只能無奈放棄。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任重道遠!第三部分:相關資料【練習與測驗】課本第63頁“學習思考”答:從穿著的角度來講,西裝適體、瀟灑;從中國社會政體的轉變角度看,是民國成立后剪發(fā)易服的產物。共和建立,剪除辮子,移風易俗成為時代潮流。剪發(fā)必然引起服飾的變化,因而剪發(fā)風行必然推動易服潮流的興起。民國成立后,清朝袍褂、補服等都已過時。但是,在民國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裝尚未出現,在易服的風氣中出現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傾向。從社會思潮的角度來看,民國初年服飾崇洋風氣受西化思潮的推動。民主共和的建立實質上是在制度層面學習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黨人長期在海外活動,接受西方文化較多。因而,當共和制度建立后,仿行西政西俗成為一時風氣,在都市社會興起一股西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