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_第1頁
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_第2頁
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_第3頁
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_第4頁
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憶與展望王毅“中國近代史“201007摘要在承襲了前20年研究成果與經歷的根底上,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開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思潮史、思想家、學術史研究、引進社會史研究式及學科建立等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開展與進步。本文以2000年以后“近代史研究“與“歷史研究“為主要考察對象,對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思想史研究進展了回憶,進而展望了今后思想史開展的根本趨向。關鍵詞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回憶與展望作者簡介王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100102)。原文出處“教學與研究“(京),201034554197

2、8年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蓬勃開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學術開展的春天,國近代思想史的真正繁榮正是在解放思想、實事的思想路線指導下逐步實現(xiàn)的。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熱、90年代的學術史研究熱潮后,進入21世紀,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又開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承襲了前20年研究成果與經歷的根底上。新世紀以來的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在思潮史、思想家、學術史研究、引進社會史研究式及學科建立等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開展與進步。本文擬以2000年以后“近代史研究“與“歷史研究“為主要考察對象,對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思想史研究作一回憶,進而展望今后思想史開展的根本趨向。一、研究趨向與成果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表現(xiàn)

3、出一些明顯的趨向,既有將前一階段的研究繼續(xù)深入的表現(xiàn),也展現(xiàn)了自己的特色。(一)思潮史研究更加深入細致思潮史的研究是從兩個方面展開的,一是對社會思潮的宏觀把握,二是對思潮史作專題研究。20世紀90年代思潮史研究異軍突起之初期的一個主要特色,是對一些重要思潮尤其是主流思潮的宏觀研究。1新世紀以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與細化,學界對思潮史研究的興趣不減。與20世紀90年代主要對一些重要思潮尤其是主流思潮的宏觀研究的趨向不同,此時期思潮史的研究除了宏觀把握外,逐漸向更為具體的領域拓展,一些未得到人們關注的思潮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在關注主流思潮時,還對一些非主流思潮進展了研究,其中包括一些所謂保守甚至反動的

4、思潮。據(jù)筆者對20002009年“近代史研究“的初步統(tǒng)計,在這10年間共發(fā)表的近100篇與思想史相關的文章中,其中10是以思潮為研究對象的,除了民族主義思潮外,對近代中國的自由主義思潮、社會主義思潮、法治思潮、30年代的“方案經濟思潮及五四時期傳人中國的丙方人本主義思潮、科學主義思潮等尚未得到學界注意的思潮進展了開拓性的研究,如黃嶺峻的“3040年代中國思想界的“方案經濟思潮“(“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學智的“民國初年的法治思潮“(“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大華和譚慶輝的“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知識界的社會主義思潮“(“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等。此外,這一時期思潮史研

5、究的著作也如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如郭漢民的“中國近代思想與思潮“(岳麓書社,2004)、丁守和的“中國近代思潮論“(人民,2003)、董德福和史云波的“回首五四百年中國思潮和人物“(人民,2008)、師渠的“思潮與學派: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研究“(師大學,2005)、高瑞泉主編的“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人民,2007)等,這類著作多以思潮為線索,分類撰述。在思潮史的專題研究上,主要有高瑞泉的“天命的沒落:中國近代唯意志論思潮研究“(人民,2007)、段懷清的“新人文主義思潮白璧德在中國“(高校,2009)、平一的“沖破思想的牢籠中國近代啟蒙思潮“(師大學,2000)、喻大華的“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

6、(人民,2001)、江沛的“戰(zhàn)國策派思潮研究“(*人民,2001)、世保的“西化思潮的源流與評價“(華東師大學,2005)、立彬的“民族立場與現(xiàn)代追求:20世紀20一40年代的全盤西化思潮“(三聯(lián)書店,2005)、麻天祥的“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大學,2005)、王濟民的“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中國社會科學,2004)、衛(wèi)波的“民國初期尊孔思潮研究“(人民,2006)、躍明的“五四以來的保守主義思潮“(西北大學,2000)等。從這些著作中,我們可以讀出思潮史研究的一些重要走向:一是推進了原本得到關注的思潮(如無政府主義、民族主義思潮、保守主義思潮、西化思潮等)的研究;二是將

7、啟蒙思潮、科學主義思潮、國粹主義思潮、尊孔思潮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在近代中國的傳播等納入了研究視野,擺脫了只研究那些所謂進步與主流思潮的取向;同時在關注中國外鄉(xiāng)思潮的演進與變化過程的同時,還對兩方思潮在中國的傳播與演進進展了一定的關注與研究,展現(xiàn)了近代中兩文化思潮互動的圖景。總之,這一時期學界對思潮史的研究更加全面與具體,這一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國紛繁復雜的思想景象,另一方面也彰顯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值得一提的是,自2005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以近代史上的一種或幾種思潮為主題連續(xù)召開了三屆國際性或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包括“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2005年)

8、、“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2006年)、“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2007年),“中國近代史上的社會主義(2009年)。會議得到了國外學者的大力支持,他們積極提交會議論文,在會上暢所欲言;會后主辦方將會議論文整理成冊出版,成為思潮史研究的重要成果;2會議還帶動了學界對這些思潮的關注,發(fā)表了一批有較高學術質量的文章。無疑,這種有組織的對*一有重大影響的思潮史的專題討論推進了思潮史研究的深入開展。思潮是*一時期具有群體特性的思想傾向,反映了該時期普遍的民眾心理和思想文化的開展方向,以思潮史架構近代思想史無疑具有突破性的意義。隨著研究的深入,思潮史研究也由宏觀研究向更為具體的專題研究拓展,這為我們

9、更好地把握近代中國思想史演化的軌跡提供了更廣闊的視角。(二)思想家研究仍為重點思想家研究始終是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重點。新世紀以來,學術界對思想家研究延續(xù)20世紀90年代思想家研究的進路,從兩個方面予以了推進:第一,擺脫只選取主要的進步思想家作為研究對象的趨向,對次要或次次要的甚至于在革命史觀的指導下屬于落后乃至反動的思想家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這種研究取向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新世紀以來,學者們“接著往下講,對90年代進人研究視野的一些非主要和進步的思想人物進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將以前一些未進入視野的思想家納入研究視野,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君勱、東蓀、章士釗、梁漱溟、序經、之洞

10、、吳宓、梁實秋、倭仁、林語堂、杜亞泉等人的研究上。以君勱的研究為例,筆者查閱中國期刊網,發(fā)現(xiàn)90年代發(fā)表的關于君勱的研究論文缺乏20篇,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對君勱哲學思想的研究上,200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篇以君勱為題的專文研究,涉及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思想面相。這方面的代表性文章還有:王兆勝的“論林語堂中西文化的融合思想“(“江漢論壇“2006年第4期)、馬秋麗的“學說上的社會主義與信仰上的社會主義東蓀社會主義觀淺析“(“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年第4期)、揚的“哈佛所見吳宓致白璧德的書信“(“書城“2008年第8期)、丁守和的“由獨秀與杜亞泉的爭論引起的思考“(“學刊“2000年第

11、1期)、大華的“謀求儒學的現(xiàn)代轉換梁漱溟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和“馬一浮新儒學思想研探“(“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第4期)、郭華清的“從憲政到“業(yè)治:章士釗政治思想及其轉變“(“歷史教學“2004年第9期)等。近年來出版的著作也顯示了這一研究趨向,代表作有高旭東的“梁實秋與中西文化“(中華書局,2007)、世保的“序經政治哲學研究“(人民,2007)、泳的“儲安平與“(中國社會,2005)、鄒小站的“章士釗社會政治思想研究“(教育,2001)、衛(wèi)威的“情僧苦行:吳宓傳“(,2000)、細珠的“倭仁思想研究“(社會科學文獻,2001)等。第二,對以往研究較多的思想家,

12、進展了更深入的細化研究,尤其是注意到了這些思想家的以往不被人們關注的思想面相,使其研究更為全面和具體。以胡適研究為例,在以往豐碩的研究成果根底上,學界對胡適的文學思想、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文化思想的研究更加細致、具體,并對胡適的心態(tài)變化、家庭婚戀、人際交往等進展了關注,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更加立體和生動的胡適,代表作有尤小立的“胡適的婚姻及其新婚時的心態(tài)“(“民國檔案“2005年第1期)、徐希軍的“角色沖突:胡適思想多歧性的一個社會學解釋“(“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建軍的“多黨與“國民黨自由分化:胡適的“大膽假設與“小心求證“(“史學“2006年第2期),以及胡明的“胡適思想與中國文

13、化“(*師大學,2005)等。又如在對戊戌時期康有為的研究上,以往的研究僅僅停留在對康有為的奉獻與得失、歷史地位等方面的評價和分析上,現(xiàn)在的研究或者更加關注康有為思想主的細節(jié),或者拓寬思路從其他未被注意的方面去檢視康有為的思想及影響,提出了新的觀點。在2008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合作舉辦的“戊戌維新與晚清社會變革紀念戊戌變法110周年的學術研討會上,有學者以光緒帝要求官員簽注“校鄰廬抗議“并頒發(fā)了“勸學篇“,而對康有為“兩考并不重視以及對康有為個人能力考察為據(jù),對康有為是戊戌時期維新變法派的領袖的傳統(tǒng)觀點提出了質疑。3對梁啟超的研究也是如此,匡民的

14、“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書店,2003),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了日本思想對梁啟超的影響,這無疑大大深化了人們對于梁啟超思想的認識。思想家的思想是多方面的,除了對學術、政治、文化有自己的見解外,其對生活、交友、接人待物、家庭婚戀等也有自己的認知,這些認知是其思想的重要組成局部,對以后思想家的研究還大有拓展空間;思想家除了對學界與政界等有影響外,其影響還可能因為自己的社會活動與社會渠道滲透到民間社會中,探尋精英思想是通過什么方式和渠道滲透到民間社會,以及他們的思想與民間的互動關系也應成為今后對思想家研究的一個重要思路;同時,近代是思想人物輩出的時代,除主流人物外,我們還必須將更多的非主流人物

15、的思想納入到研究中來,這樣才能復原近代思想史的原貌。(三)學術思想史研究的繼續(xù)深入學術思想史是近代思想史之重要的組成局部,自90年代以來,學術思想史研究便開場由邊緣走向中心,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場關注傳統(tǒng)學術之近代化及現(xiàn)代學術之建立等諸多問題,并出現(xiàn)了一些學者所講的“思想家淡出,學術家凸顯局面。新世紀以來,學術史研究熱潮不僅沒有褪去,相反還得到了進一步的開展。以“近代史研究“、“歷史研究“為例,“近代史研究“近十年發(fā)表了學術史研究的文章約17篇,占其發(fā)表的思想史文章總數(shù)的20左右;“歷史研究“2000年迄今發(fā)表的60余篇與中國近代思想史相關的文章中,有18篇學術思想史研究的文章,約占1/3,比例不

16、可謂不高。考察“近代史研究“、“歷史研究“發(fā)表的學術史文章,我們可以窺見新世紀以來學術思想史研究的主要特征:其一,延續(xù)90年代關注學術思想家的路徑,繼續(xù)對晚清及民國學術史上的著名人物進展個案研究,這些人物包括胡適、寅恪、章太炎、章學誠、章士釗、傅斯年、王國維、廖平、康有為、梁啟超等,如巍的“從援今文義說古文經到鑄古文經學為史學對章太炎早期經學思想開展軌跡的探討“(“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經典的沒落與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的提升“(“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及“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的根源與意蘊“(“歷史研究“2007年第4期)、桑兵的“傅斯年“史學只是史料學再析“(“近代史研究“20

17、07年第5期)及“近代學術轉承:從國學到學傅斯年解析“(“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湯志鈞的“再論康有為與今文經學“(“歷史研究“2000年第6期)、王汎森的“從經學向史學的過渡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歷史研究“2005年第2期)、暉的“胡適對王國維“古史新證的回應“(“歷史研究“2008年第6期)等文。學界也出版了不少關于思想家學術思想研究的讀物,值得注意的是圖書館20世紀90年代推出的“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學者傳記叢書“,在新世紀又陸續(xù)出版了“嚴復學術思想評傳“(馬勇,2001)、“徐復觀學術思想評傳“(維武,2001)、“聞一多學術思想評傳“(巨才,2000)、“翦伯贊學術思想評傳“(王

18、學典,2000)、“文瀾學術思想評傳“(其泰,2000)、“呂振羽學術思想評傳“(朱政惠,2000)等書,使之與2000年之前出版的相關書籍一起構成了完整的體系。這套讀物在國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并受到海外學術界的廣泛好評。豈之編撰的“民國學案“(1-6卷)以學案體的體例收錄了民國時期著名學者學術思想,案主學術研究涉及哲學、史學、經學、考古學、語言文學、美學、地理、教育科技等多個學科,共著錄案主254人,是研究學術思想史不可不看的一套重要書籍。此外,還整理出版或再版了一些相關資料,如梁啟超、錢穆等人的學術論著就被屢次再版,這便利了學者們的學術史研究。另外,中國青年出版的“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化隨

19、筆大系“(第三輯)是繼前兩輯后的又一力作,其中包括了東蓀、夢麟、金岳霖、傅斯年等人的學術文化隨筆,是一部值得重視的研究近代學術思想史的資料性著作。其二,對近代重要學術流派進展專題研究是學術思想史研究的另一個路徑。僅“近代史研究“、“歷史研究“上的相關成果,就有史革新的“程朱理學與晚清“同治中興“(“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6期)、羅檢秋的“從清代漢宋關系看今文經學的興起“(“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及“學術調融與晚清禮學的思想活力“(“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王東杰的“故事與“古史:貫穿20世紀二三十年代“疑古和“釋古的一條道路“(“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2期)、王天根的“五四

20、前后北大學術紛爭與胡適“整理國故緣起“(“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2期)、兆光的“之后1929年的中國歷史學界“(“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章清的“中西歷史之“會通與中國史學的轉向“(“歷史研究“2005年第2期)及“學術社會的建構與知識分子的“權勢網絡群體及其角色與身份“(“歷史研究“2002年第4期)、羅志田的“新舊能否兩立:二十年代對于整理國故的態(tài)度轉變“(“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等。這些研究一方面說明了晚清理學、經學、民國時期的古史辨派、新史學派等90年代業(yè)已引起人們重視的重要學術流派及思想仍是學者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面彰顯了學術思想史研究的繼續(xù)深入。這表現(xiàn)在:學者將整理國故

21、、民國史學轉向等學科轉型問題納入研究;同時,學者們還運用新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對此進展闡釋,章清對“權勢網絡視角的選取代表的就是后一種趨向,這也是近年來學術思想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向,即采用新視角、新理論、新方法,這方面的代表作還有桑兵的“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古籍,2001)、王汎森的“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教育,2001)、左玉河的“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tǒng)之創(chuàng)立“(書店,2004)、羅檢秋的“嘉慶以來漢學傳統(tǒng)的衍變與傳承“(中國人民大學,2006)等。(四)思想史與社會史研究方法穿插與融合成果豐富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是,研究視線下移,將社會生活

22、與思想史相關的領域納入視野,從廣闊的社會生活背景中去考察近代思想的開展歷程。這種力圖打通思想史與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在中國得以生長的原因,一方面來源于國學者的呼吁與推動,川另一方面也是西方史學開展對中國影響的結果。這種將思想史與社會史結合的研究方法興起于20世紀末,新世紀以來尤其是近年來獲得較大的開展,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報紙雜志、學術及其他社會團體的研究。近年來,報刊的研究逐漸成為思想史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在繼續(xù)推進對“新青年“、“獨立評論“等報刊研究的同時,也開場了對“大公報“、“時務報“、“申報“、“益世報“、“觀察“、“努力周報“、“改造“、“甲寅“、“太平洋雜志“、“現(xiàn)

23、代評論“、“再生“、“時代分論“、“今日報“等其他報刊的研究,這些研究一方面表現(xiàn)了思想史研究領域的擴大及細化的開展趨勢,另一方面則更顯示了當今學界打通社會史與思想史的努力。學者們除了運用傳統(tǒng)思想史研究方法對其研究對象進展解讀外,不少人還試圖引入兩方社會學中關于公共空間與市民社會的研究式對其進展新的解讀,“近代史研究“、“歷史研究“就發(fā)表了不少這方面的論文。如王奇生的“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一一以為視點“(“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一文,以“新青年“為視點,從社會史的視角描摹五四人所認知的“新文化的面相和涵,并考察這樣一種“新文化是如何被以獨秀為代表的“新青年“同人“運動起來的;章清的“

24、民初“思想界解析報刊媒介與讀書人的生活形態(tài)“(“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一文,開宗明義地說明了文章的選題受到了哈貝馬斯與安德森理論的影響,文章對報刊媒介所營造的思想環(huán)境進展了剖析,并展現(xiàn)了讀書人由此展現(xiàn)的種種新的生活形態(tài),以此解析民國初年之“思想界;琥的“同鄉(xiāng)、同門、同事、同道:社會交往與思想交融(新青年)主要撰稿人的構成與聚合途徑“(“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一文,則從社會關系的角度解讀了“新青年“主要撰稿人聚集途徑之變化,以此彰顯了五四時期思想演進與社會變動互動的過程。章清的“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與中國社會的重組對同人“后五四時期思想分化的追蹤“(“近代史研究“2004年

25、第6期)、光哲的“和它的讀者“(“歷史研究“2005年第5期)等文也是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通過考察近代中國的知識群體或其他社會團體,以此展現(xiàn)近代中國思想史開展變遷之過程也為學者們采用,羅志田發(fā)表在“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上的“斯文關天意: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的對對子風波“及“歷史研究“2008年第4期上的“無名之輩改寫歷史: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的作文題爭議“等文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二是語言研究的興起。語言文字是承載思想表達的工具,語言的變化不僅是表達方式的變化,其背后蘊涵的近代思想演進軌跡的暗示尤值得重視。黃興濤發(fā)表在“歷史研究“2007年第2期上的“話語分析與中國近代思想

26、文化史研究“一文,對“話語分析與思想史研究的關系進展了解析,并呼吁學界加強此方面的研究。近幾年“近代史研究“、“歷史研究“登載了不少代表語言研究前沿的文章,如高晞的“解剖學中文譯名的由來與確定以德貞全體通考為中心“(“歷史研究“2008年第6期)、放的“紳商詞義考析“(“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馬敏的“紳商詞義及其涵的幾點討論“(“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魯萍的“嚴德先生和“賽先生之外的關心從“穆姑娘的提出看新文化運動時期道德革命的走向“(“歷史研究“2006年第1期)、王東杰的“國中的“異鄉(xiāng):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旅bJll人認知中的全國與“(“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黃興濤的

27、“晚清民初現(xiàn)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歷史實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羅志田的“走向國學與史學的“賽先生五四前后中國人心目中的“科學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等文,或通過考察西方傳人中國的新名詞,如“解剖學、“文明、“文化等,或通過對中國已有詞匯的變化,以此展現(xiàn)近代國人思想、觀念、認知的變遷,同時使人能從中體察出中西文化思想交流之進程及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向近代轉型的過程。除論文外,這方面的專著也有不少,最具代表性的當數(shù)汪暉的“現(xiàn)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三聯(lián)書店,2008)一書。該書下卷第2部“科學話語共同體“展現(xiàn)了“科學話語共同體如何興起為20世紀中國思想的核心主題,

28、展現(xiàn)了科學觀念與體制對近代中國思想圖景的重新架構及科學觀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加深了人們對科學觀在近代中國社會狀態(tài)與功能的認知。另外,羅志田的“六個月樂觀的幻滅:五四前夕士人心態(tài)與政治“(“歷史研究“2006年第4期)及“對體制的失望:梁濟之死“(“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等文還展示了社會史與思想史研究相結合的另一種方法,即社會心態(tài)史。社會心理是對社會存在的一種反映,通過一定程度的積累與積淀可以轉化為一種普遍的意識,能夠幫助研究者更好地把握歷史場景。以“歷史研究“與“近代史研究“為主要考察對象,可以看出這方面的研究論文還不多,與其他采用社會史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相比,其研究尚顯薄弱。但我們深信

29、,隨著社會史向思想史滲透力度的加大及研究者方法論自覺意識的提高,這種研究方法必將引起人們的更大關注。在思想史研究中采用社會史研究方法表達的是一種研究視野的下沉,在關注精英思想的同時。將民眾納入研究視野之中,能更加清晰、難確地展現(xiàn)歷史圖景,也拓展了思想史研究的領域,這樣的研究無疑具有較大的學理意義。(五)思想史的學科建立問題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中國近代思想史學科是五四以后隨著中國現(xiàn)代學術體系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已有90多年的歷史。中國近代思想史學科的歷史雖然不短,但學術界卻一直缺乏理論上的自覺,缺乏對中國近代思想史學科自身的研究,對于思想史研究的容與方法,思想史與文化史、哲學史等學科的關系等問題都缺乏深入的討論,思想史本身的學科建立并未得到人們的重視。近年來,隨著思想史對社會史研究方法的吸納與運用,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討論也越來越多,這種討論還引發(fā)到對思想史研究容及中國近代思想史起點、歷史分期等問題的思考。國學界通過召開會議、報刊專題研討等形式對思想史的學科建立表示了強烈的關注。2002年,為進一步推動思想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和“歷史研究“編輯部共同召開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學術討論會,40多位學者出席了會議。在關于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對象上,學者們成認精英思想為思想史研究主要對象的同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