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光帶教和驗光全部流程操作規(guī)程方法_第1頁
驗光帶教和驗光全部流程操作規(guī)程方法_第2頁
驗光帶教和驗光全部流程操作規(guī)程方法_第3頁
驗光帶教和驗光全部流程操作規(guī)程方法_第4頁
驗光帶教和驗光全部流程操作規(guī)程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驗光設備與環(huán)境綜合驗光儀:一種集多種驗光設備和功能于一體的設備,主要用于檢測人眼的屈光狀態(tài)和視覺功能,由驗光頭、視力表、升降工作臺等基本部分及電腦驗光儀、鏡片箱組成。試鏡架:由兩個相連的鏡片支架組成,使驗光鏡片可以定位于被檢者眼前所需的位置上。驗光設備:建立采用設備標準各驗光室可共享的設備:焦度計、電腦驗光儀綜合驗光儀鏡片箱瞳距儀或瞳距尺燈箱視力表:燈箱亮度均勻,恒定、無反光、不眩目,視力表白底的亮度應達80320cd距離:要求的標準對數(shù)視力表驗光的驗光區(qū)應滿足視距5m,也在距離視力表2.7米遠(包括被測試者眼睛至后腦勺約20cm的距離)處安置一面優(yōu)質水銀鏡。視力表安置在被測試者上方,視力表安

2、置高度以被測試者的兩眼平視1.0為準。投影視力表安裝距離:3m。投影儀視力表:背景亮度投影屏幕處的平均照度應在200700lux 之間,使用投影視力表時,投影偏角應不大于10。驗光室的面積:大約12-15 m2照明:光線應均勻柔和、無閃爍,光照強度適中的可調(diào)控燈光。檢影時的光照度應不大于10lux睫狀肌麻痹的范圍睫狀肌麻痹驗光:適合于18歲以下的初次驗光的青少年兒童或調(diào)節(jié)較強的 成人,具體方法是使用阿托品、托吡酰胺、美多麗等散瞳藥物點眼,使瞳孔擴張,且處于 調(diào)節(jié)靜止狀態(tài)。各種藥物的適應人群兒童少年驗光要合理選用睫狀肌麻痹劑。年齡低于13歲兒童驗光前用阿托品眼膏或眼液,每日3次,連用3日,也可每

3、日2次,連用57日。年齡大于13歲者選用0.5托吡酰胺。待睫狀肌充分麻痹后檢影。年齡大于13歲的內(nèi)斜視患兒及使用托品酰胺散瞳驗光檢影效果不穩(wěn)定者必須使用阿托品。未手術的閉角型青光眼被檢者禁用,有眼壓升高因素的前房角狹窄、淺前房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慎用。散瞳常規(guī)一、散瞳原則(1)小瞳下綜合驗光,適于16歲以上者(2)散瞳驗光:8歲(包括8歲)以下兒童,近視及散光,12歲以下疑及遠視性屈光不正者,選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1日3次,連用3天,雙眼用,第4天驗光)8歲以上兒童,近視輕度散光者可選用0.5%托品酰胺或美多麗眼水(每隔5分鐘1次點1滴,連用6次,

4、雙眼用,待30分鐘后驗光)。(3)共同性內(nèi)斜視并有遠視性屈光不正者,兒童用1%阿托品眼膏(1日2次,連用1周,雙眼用,第8天驗光),成人可根據(jù)情況決定選用1%阿托品或其它散瞳劑。(4)共同性外斜視并有近視性屈光不正者,可用0.5%阿托品酰胺或美多麗眼水。檢影法的原理檢影時,檢影者持檢影鏡將發(fā)散光斑投射在被檢眼眼底,并沿一定方向來回移動該發(fā)散光斑,然后觀察通過被檢眼折射后的光斑移動的方向,這樣檢影者就能判斷出被檢眼視恰聚焦在檢影者眼平面、或聚焦在檢影者的眼前或眼后,在得檢者眼前放置具有一定屈光度的鏡片,當放置鏡片的被檢眼眼底恰好聚焦在檢影者眼平面時就可以獲得被檢眼的屈光度數(shù)。檢影的準確位置和方法

5、關閉驗光室燈光,檢影須在暗室進行。調(diào)整座椅檢查高度,患眼高度與檢查者眼位高度應處于同一水平。清潔驗光頭背面接觸部位。調(diào)整瞳距、調(diào)整水平,患眼應處于綜合驗光儀檢查視角中央,被檢者在檢影中應始終保持放松狀態(tài)。檢影時,驗光醫(yī)師應將雙眼睜開,分別用右眼檢查被測者的右眼,用左眼檢查被測者的左眼。令被測者在檢影過程中睜開雙眼,注視遠距視標;告知被測者,如果醫(yī)師的頭遮住視線必須馬上報告。可以稍稍轉動綜合驗光儀或投影視標,這樣醫(yī)師能在被測者注視視標的狀態(tài)下輕松檢影。檢影距離以以0.67m為準。應注意讓被檢者鏡眼距保持約1厘米。視網(wǎng)膜光線和影動關系根據(jù)光影動態(tài)判斷屈光性質,注意觀察光影亮度及移動速度。根據(jù)光影形

6、態(tài)判斷屈光不正為球性還是有散光,有散光者應確立兩條主子午線位置,當達到中和狀態(tài)后,應稍調(diào)球鏡確定中和狀態(tài)。檢影時被檢眼從檢查者耳邊注視檢查者頭后面投影儀的綠色視標,注視光源會使瞳孔縮得更小,不利于檢查。檢影距離以0.67m為準。應注意讓被檢者鏡眼距保持約1厘米。根據(jù)光影動態(tài)判斷屈光性質,注意觀察光影亮度及移動速度。1速度:離遠點遠時,影動速度很慢,越接近中和點時,影動速度越快中和時影不動。屈光度數(shù)越高影動越慢,屈光度數(shù)越低,影動速度越快。2亮度:當遠離遠點時,反射的亮度比較昏暗,越接近中和點,反光月亮。3寬度:當遠離遠點時,反光點很窄,接近中和點,光帶逐漸變寬,達到中和點時,瞳孔滿園紅。但有些

7、情況在遠離遠點時光帶非常寬,該現(xiàn)象稱為“假性中和”,常見于高度屈光不正,但此時光帶非常暗。根據(jù)光影形態(tài)判斷屈光不正為球性還是有散光,有散光者應確立兩條主子午線位置,當達到中和狀態(tài)后,應稍調(diào)球鏡觀察影動狀態(tài)以確定中和狀態(tài)。綜合驗光儀的附屬鏡片和輔助鏡片O(Open)無任何遮片OC(Occluded or bl,blank)遮蓋片R(Retinoscopy LENS aperture)將+1.50或+2.00鏡片置入視孔內(nèi),以抵消檢影驗光工作距離所產(chǎn)生的屈光度。0.50D的交叉柱鏡PH(PINHOLES)針孔鏡片RL(redlens)紅色濾光片RMH/VMH水平和垂直的馬氏桿P(Phlaroid)

8、偏振片,用于檢測立體視或雙眼視均衡10I基底向內(nèi)10棱鏡度6U基底向上10棱鏡度輔助鏡片:1Jackson交叉柱鏡,交叉柱鏡上的紅點表示負柱鏡的軸向白點表示正柱鏡的軸向,手柄位于偏離柱鏡軸45,即折射為零的軸向.2棱鏡轉動輪或Risliy棱鏡上有標記,指明棱鏡度數(shù),當在水平子午線為零時,箭頭所指為底朝上或朝下;當在垂直子午線為零時,箭頭朝內(nèi)為基底朝內(nèi),反之低朝外。綜合驗光儀主覺驗光程序患眼高度與檢查者眼位高度處于同一水平。調(diào)整瞳距、調(diào)整水平,使患眼處于綜合驗光儀檢查視角中央,調(diào)旋轉額托旋鈕,調(diào)整病人鏡眼距離;囑其在檢查中保持放松狀態(tài)。將驗光頭預置檢影數(shù)據(jù),以此作為病人起始驗光度數(shù);先測量右眼,

9、后測量左眼,單眼檢測時須遮蓋非檢測眼。視遠主觀驗光:初步確定最大正球鏡或最小負球鏡度數(shù),即:“初步MPMVA”;每步+0.25DS逐步霧視,使其霧視下視力降至0.3至0.5之間。檢查患眼在霧視狀態(tài)下的視力,預測大概的最終球鏡;按照每步0.25DS的頻率,遠視眼逐漸減少正鏡片的度數(shù),近視眼逐漸增加負鏡片度數(shù),檢查病人的視力,確保每步完成后,病人視力都會提高,并鼓勵病人努力去辨別下一行更小的視標。當增減球鏡度數(shù)已不能使病人獲得更清晰的視力時,結束初步MPMVA;初步紅綠實驗:投射背景為紅綠色的視力表,請被檢者注視0.8的視標或此前獲得的最佳視力的上一行視標;使用紅綠視表驗光時應保持驗光室光線合適,

10、過暗會產(chǎn)生一定誤差。紅波波長較綠波長,最先到達視網(wǎng)膜,綠波在視網(wǎng)膜前,為減少調(diào)節(jié),請被檢者先看綠色側的視標,再看紅色側的視標,然后回到綠色側的視標,請他指出哪一側的視標更清楚或是兩側視標同樣清楚而不是更亮、更暗或更黑。如果紅色側的標清楚視標更清楚,遠視眼應減去+0.25DS,近視眼應增加-0.25DS,如果綠色側的視些,遠視眼應增加+0.25DS,近視眼應減少-0.25DS。找出近視眼最小負球鏡與遠視眼最大正球鏡,此時紅綠兩側視標清晰度應基本一致。如果不能一樣清晰,則以紅色半較清晰,而加一個-0.25DS變?yōu)榫G色半清晰為標準。在單純球鏡下,患眼已經(jīng)擁有清晰的1.0視力或更好的視力,則可以開始左

11、眼的屈光檢測。起始階段提示沒有散光,患眼在單純球鏡下無法獲得清晰的1.0視力或更好的視力,應用交叉柱鏡檢查或散光表檢查來確定未合理矯正的散光。起始階段包含的柱鏡成分,在上述主覺驗光步驟中,柱鏡始終都留在試鏡架上。由于散光還沒有最后驗證,視力可能還不能矯正到最佳。交叉柱鏡檢查散光軸位:投射單眼MPMVA獲得的最佳矯正視力的上一行視標或斑點狀視標。放置交叉柱鏡,使其手柄與與綜合驗光儀上實驗性散光軸向保持一致,此時交叉柱鏡正負軸向與散光軸向成45度夾角;指導被檢者看視標,調(diào)整軸位直至交叉柱鏡第一面與第二面清晰度一致,或者被檢者的反應在很小的軸向范圍內(nèi)反轉,以此確定散光軸位的終點。散光度數(shù)越高,則其軸

12、向精度要求越高。交叉柱鏡檢查散光度數(shù):放置交叉柱鏡,使其散光軸位與與綜合驗光儀上實驗性散光軸位保持一致,而交叉柱鏡的另一軸位會與綜合儀上實驗性散光軸位垂直;告知被檢者,他將通過鏡片的兩面來注視視標,并請他判斷鏡片的兩面所看到的視標清晰度有何差異,如果清晰度不同,需要指出哪一面看得比較清楚或模糊;指導被檢者看視標,如果交叉柱鏡兩面同樣清晰,說明當前的散光度數(shù)準確,如果兩面清晰度不同,較清晰一面的交叉柱鏡負號軸與柱鏡軸一致時,則增加-0.25DC,如果兩面清晰度不同,較清晰一面的交叉柱鏡正號軸與柱鏡軸一致時,則減去-0.25DC。直至被檢者反映兩面視標清晰度一樣清晰,完成交叉柱鏡散光度數(shù)的檢查。在

13、調(diào)整散光度數(shù)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初步MPMVA后的球鏡等效度,但凡增加-0.50DC時,應增加+0.25DS。增加+0.50DC時,應增加-0.25DS。如果兩面看起來一樣清楚,或者被檢者的反應使得散光度數(shù)在很小的范圍內(nèi)來回波動,則可以終止交叉柱鏡散光度數(shù)驗證。再次單眼MPMVA再次確定最大正球鏡或最小負球鏡度數(shù),在此過程中,保持驗光儀上已經(jīng)精確的散光軸位與度數(shù)。霧視右眼,使視力下降至0.3至0.5之間。檢查患眼在霧視狀態(tài)下的視力,確認患眼已達到霧視的正確水平。按照每步0.25DS的頻率,遠視眼逐漸減少正鏡片的度數(shù),近視眼逐漸增加負鏡片度數(shù),確保每次度數(shù)的改變都能使患眼辨別下一行更小的視標。終點

14、的判斷方法:紅綠平衡終點法更小更黑終點判斷法最佳視力的終點記錄驗光儀上的球鏡度數(shù)、柱鏡度數(shù)及散光軸位;遮蓋右眼,以同樣步驟開始左眼的檢查雙眼平衡檢查:經(jīng)過初次MPMVA、紅綠實驗、交叉圓柱鏡驗證和再次MPMVA后,可以進行雙眼平衡測試。去除遮蓋,雙眼共同注視視標,此時為最佳矯正視力,雙眼同時霧視,將視力霧視到0.50.8,如視力低于0.5,表示霧視過大,不利于被檢者放松調(diào)節(jié)。投射被檢者霧視后的最佳視力的上一行視標,放置旋轉棱鏡,右眼34BU,左眼34BD,打斷融像功能,確認此時被檢者看到上下兩行相同視標;其中,右眼看到的是下一行視標,左眼看到的是上一行視標。請被檢者上下來回地比較上下兩行視標的

15、相對清晰程度或模糊程度,在較為清晰的眼前增加+0.25DS,重復這一步驟,直至被檢者表示上下兩行視標同樣模糊。此行視標達到平衡后,請被檢者繼續(xù)分辨下一行視標,如果分離的上下兩行視標都不能辨認,可以增加-0.25DS,再行比較,如果仍然有一只眼看得清楚,減少清楚眼的屈光度數(shù),直至雙眼平衡。重復以上步驟,直至平衡到最佳矯正視力行。如果始終無法找到上下兩行視標接近一致的模糊程度,應檢查主導眼,讓主導眼擁有相對較清晰的視覺。當雙眼達到同樣的視覺,或主導眼處于略微清晰的狀態(tài)時,移去旋轉棱鏡,實現(xiàn)雙眼融像,開始雙眼MPMVA檢查。老視的驗配流程合適的照度照亮近視力卡,在雙眼同時視的狀態(tài)下進行。了解老視對象

16、的閱讀距離和近距離工作習慣。選擇實驗性附加光度(三種方法任選其一):1公式法根據(jù)其工作閱讀距離利用D=1/F公式計算實驗性附加加光,一般附加+3.00DS。2融合性交叉柱鏡法,其終點為實驗性近附加。3移遠、移近法遠大于近加負鏡,近大于遠加正鏡。確認老視對象的閱讀距離、視近工作距離及習慣如果老視對象習慣視近距離大于33cm,應適當降低+0.25DS,如果習慣距離小于33cm,則應適當增加+0.25DS分別測試此時的單眼視力及雙眼視力,其最佳近視力應等同于最佳遠視力,如果不是,應考慮增加附加光將所測得的老視度數(shù)置于試鏡架,注意鏡眼距離,指導老視對象閱讀,確定閱讀距離符合其需要,試鏡1530分鐘左右

17、,并根據(jù)其主觀癥狀稍作調(diào)整,達到其滿意的閱讀狀態(tài):字體清晰、距離適當、閱讀舒適持久。漸進片驗配程序術語與定義:漸進多焦點鏡片:鏡片的一個表面不是旋轉對稱的,在鏡片的某一部分或整個鏡片上其頂焦度是連續(xù)變化的。瞳高:遠用眼點到鏡框下緣內(nèi)側的距離稱為瞳高。中老年漸進多焦點眼鏡驗配技術標準:選擇合適的配戴者老視程度比較低者是最佳配戴者。希望有看遠、中、近距離連續(xù)視力者且不喜歡雙光鏡難看的外形的中老年人。柱鏡度雙眼白內(nèi)障術后人工晶體眼。希望避免單光閱讀鏡戴上摘下的麻煩。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具有冒險精神的中距離模糊的中老年人。不合適的漸進鏡配戴者左右眼屈光參差在垂直方向超過2.00D者。配鏡者職業(yè)需要使用鏡片

18、上方看近,或用鏡片下方看遠。對于視遠、中、近物視野要求較高者。因無法耐受視物的輕度變形而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癥狀,而且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適應者。高空作業(yè)者不適合配戴。由于漸進片的閱讀區(qū)比一般雙光鏡片的位置低,閱讀時須將頭抬高方能使眼球下轉至閱讀區(qū)。漸進鏡片配鏡髙度的測量要求配鏡高度隨配戴者的高度,頭位以及習慣視覺需求而變化,必須按個性化設計配鏡高度,決不能千篇一律。所有配鏡參數(shù)測量都需在完全調(diào)整好的鏡架上進行。1被檢者戴上調(diào)整好的鏡架與檢查者相對髙度而坐40CM。2先測量被檢者右眼,令被檢者看檢查者左眼3將筆燈置于左眼下方直射被檢者右眼下方。4用標記筆在樣片上畫一橫線,標出反光點的位置。在測量卡上進

19、行效正。注意事項:為了尊重他人請不要用筆尖在患者臉上的樣片點標記。漸進鏡的選架要求一首先確認遠用光度及ADD光度(a、驗光法b、Fcc c、NRA/PRA d、近用驗光儀)1測量單眼瞳距(RD)瞳高(PH)工具:瞳距儀2復核重復測試觀察其穩(wěn)定性3標記并確認配鏡高度選擇、設計鏡片材料(硬性或軟性設計)二鏡架的選擇1鏡架形狀保證近用視野,避免選用鼻側大斜角的鏡架。2鏡架的幾何中心距離盡可能與瞳距相匹配。3瞳高不小于22mm,瞳孔上方不小于11mm12mm,鏡架上緣與下緣不小于33mm三鏡架調(diào)整:1垂直傾斜度1015度。2鏡眼距離12mm14mm3面彎(符合臉型)四注意事項:A單眼瞳距80%不一樣B

20、測量實際瞳距不考慮原鏡C:PD58mm適當放大D眼距能小則?。ㄔ龃笏揭曇埃〧因人而異調(diào)節(jié)功能檢查調(diào)節(jié)功能檢查調(diào)節(jié)幅度的檢查:通過測量被檢者的調(diào)節(jié)幅度,并根據(jù)最小調(diào)節(jié)幅度公式15-0.25年齡,評估被檢者的調(diào)節(jié)幅度是否存在異常。移近法被檢查者戴屈光不正全矯眼鏡,遮蓋其左眼,正常照明。驗光師手持近用視標置于被檢查眼前40cm處,請被檢者注視其最佳視力上一行視標(通常為0.8一行視標),并以約5cm/s的速度將近用視標向被檢者移近,直至被檢者報告視標開始出現(xiàn)持續(xù)性模糊為止。用瞳距尺測量此時視標距被檢者眼鏡平面的距離,該距離的倒數(shù)即為被檢者右眼的調(diào)節(jié)幅度。同樣方法檢查左眼的調(diào)節(jié)幅度。移遠法被檢者戴屈

21、光不正全矯眼鏡,遮蓋其左眼,正常照明。驗光師將較小的調(diào)節(jié)視標(通常為0.8大小的視標)置于被檢者右眼的近點以內(nèi)(通常置于眼前5cm處),再將視標逐漸移遠,直至被檢者報告視標開始變清晰。用瞳距尺測量此時視標距被檢者眼鏡平面的距離,其倒數(shù)為被檢者右眼的調(diào)節(jié)幅度。同樣方法檢查左眼的調(diào)節(jié)幅度。負鏡片法在綜合驗光儀內(nèi)置人被檢者的遠用屈光不正矯正度數(shù),遮蓋其左眼,正常照明。將近用視標置于近視標桿40cm處,讓被檢者注視最佳視力上一行視標(通常為0.8一行視標)。在該眼前逐漸增加-0.25D的負球鏡,直至被檢者報告視標首次出現(xiàn)持續(xù)性模糊。所增加的負球鏡總量再加上2.50D為被檢者的調(diào)節(jié)幅度。同法檢者左眼的調(diào)

22、節(jié)幅度。調(diào)節(jié)反應:.MEM動態(tài)檢影法被檢者屈光不正全矯。近用瞳距,正常照明。將MEM卡粘在檢影鏡上,請被檢者注視40處MEM卡上的字母。檢查者40處快速進行檢影,檢影時剛好觀察到中和現(xiàn)象說明調(diào)節(jié)正常。觀察到的影動為順動,說明被檢者為調(diào)節(jié)滯后。觀察到的影動為逆動,則說明被檢者為調(diào)節(jié)超前,在其眼前加負球鏡進行中和,達到中和時所加的負球鏡即為其調(diào)節(jié)前量。調(diào)節(jié)反應的正常值為調(diào)節(jié)滯后+0.25+0.75D。BCC法檢查綜合驗光儀內(nèi)置入被檢者遠用屈光不正矯正度數(shù),近用瞳距。將FCC視標置于近視標桿40處,將兩眼柱鏡片的0.50轉至90位置(其負散軸位于90),照明昏暗,讓被檢者雙眼睜開,注視40處的FCC

23、視標。被檢者報告水平線較清晰,說明被檢者為調(diào)節(jié)滯后,在雙眼前同時增加正球鏡至橫豎線條同樣清晰,所增加的正球鏡即為其調(diào)節(jié)滯后量。被檢者報告垂直線清晰,說明被檢者為調(diào)節(jié)超前,在雙眼前同時增加負球鏡至橫豎線條同樣清晰,所增加的負球鏡即為其調(diào)節(jié)超前量。若被檢者報告水平線和垂直線同樣清晰,說明被檢者的調(diào)節(jié)量為零。正/負相對調(diào)節(jié)檢查時通常先查負相對調(diào)節(jié),再查正相對調(diào)節(jié)。讓被檢者雙眼同時注視40近用視力表最佳視力的上一行視標。在雙眼前同時增加正球鏡,直至被檢者報告視標開始邊模糊。記錄增加的正球鏡度數(shù),即為其負相對調(diào)節(jié)(NRA)。將鏡片調(diào)回至被檢者的遠用屈光不正矯正度數(shù),視標又變清晰。在此基礎上,在被檢者雙眼

24、前同時增加負球鏡,直到被檢者報告視標開始變模糊。記錄增加的負球鏡量,即為其正相對調(diào)節(jié)(PRA)。正/負相對調(diào)節(jié)正常值:NRA/PRA為2.50/3.00.調(diào)節(jié)靈活度被檢者戴屈光不正全矯眼鏡,雙眼處于打開狀態(tài)。注視40cm處的0.6行近視標卡。檢查者將2.00D反轉拍鏡片的一側鏡片置于被檢者雙眼前,囑被檢者注視40cm處近視標卡,當被檢者報告視標變清晰時,檢查者立即將另一側相反符號的鏡片反轉至被檢者眼前,待被檢者報告視標變清晰時再立即更換鏡片。記錄一分鐘被檢者看清視標的循環(huán)次數(shù)(看清2.0D和2.00D為一次循環(huán))。雙眼調(diào)節(jié)靈活度測量過程中為了避免被檢者有單眼抑制現(xiàn)象的發(fā)生,檢查時可使用偏振鏡片

25、。測量時被檢者戴上偏振眼鏡,若其只能看到兩列視標說明被檢者有單眼抑制,需在記錄中標明。單眼調(diào)節(jié)靈活度(MAF)的檢查與雙眼調(diào)節(jié)靈活度的檢查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需要遮蓋一眼進行檢查。調(diào)節(jié)靈活度的正常值:雙眼10周期/分鐘,單眼12周期/分鐘。隱斜視的檢查方法目前常用的隱斜視的檢查方法主要有交替遮蓋法、馬氏桿法和vonGraefe。其中后兩種方法需要在被檢者有雙眼同時視的基礎上進行。交替遮蓋法檢查者與被檢者相對而坐,被檢者戴上屈光不正矯正眼鏡,讓被檢者注視5米遠(檢查遠距離隱斜)或40cm處(檢查近距離隱斜)的0.7大小的調(diào)節(jié)視標,檢查者用遮蓋板遮住其中一眼,再將遮蓋板移至另一眼,在移去遮蓋的瞬間觀

26、察被遮眼的移動方向,重復幾次。去遮蓋瞬間被遮眼由外向內(nèi)(即向鼻側)移動,說明其為外隱斜。去遮蓋瞬間被遮眼由內(nèi)向外(即向顳側)移動,說明其為內(nèi)隱斜。去遮蓋瞬間被遮眼由上往下移動為該眼的上隱斜。去遮蓋瞬間被遮眼由下往上移動為對側眼的上隱斜。馬氏桿檢查方法本方法須在被檢者有雙眼同時視的基礎上進行。被檢者舒適地坐在綜合驗光儀后,將室內(nèi)光線調(diào)暗,驗光儀中置入其遠用屈光不正矯正度數(shù)和遠用瞳距。右眼的輔鏡片RMH調(diào)至90(即右眼視孔內(nèi)為紅色水平向馬氏桿),左眼處于開放狀態(tài),并將旋轉棱鏡歸零后移至左眼孔前,將0位置于垂直方向。被檢者注視5米遠處的一點光源。此時右眼看到是一條紅色的豎線,左眼看到的是點光源。被檢

27、者看到的點光源恰好在紅色豎線上,說明被檢者無水平向隱斜。被檢者看到紅色豎線在右邊,點光源在左邊,即右眼看到的像在右邊,左眼看到的像在左邊,為同側性復視,說明被檢者為內(nèi)隱斜。此時在左眼前逐漸增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鏡,直至點剛好落在豎線上。所加的三棱鏡即為其內(nèi)隱斜量被檢者看到紅色豎線在左邊,點光源在右邊,即右眼看到的像在左邊,左眼看到的像在右邊,為交叉性復視,說明被檢者為外隱斜。此時在左眼前逐漸增加基底向內(nèi)的三棱鏡,直至點剛好落在豎線上。所加的三棱鏡即為其外隱斜量。馬氏桿法檢查近距離水平向隱斜視。馬氏桿法檢查近距離水平向隱斜視時,只需將遠用瞳距調(diào)整為近用瞳距,點光源從5米移至40厘米處即可,其他操作步

28、驟和結果判斷同上。Von Graefe法本方法須在被檢者有雙眼同時視的基礎上進行。視標采用被檢者單眼最佳矯正視力上一行的單個視標。被檢者舒適地坐在綜合驗光儀后,置入被檢者遠用屈光不正矯正度數(shù)和遠用瞳距。讓被檢者輕輕閉上眼睛,將旋轉棱鏡移至視孔前,將右眼前棱鏡調(diào)至6BU,左眼棱鏡調(diào)至12BI。被檢者睜開雙眼,詢問其看到幾個視標。此時應看到兩個視標,一個在右下方(為右眼所見),一個在左上方(為左眼所見)。讓被檢者注視右下方的視標(右眼所見),并始終保持視標清晰。驗光師告知被檢者他將會使左上方的視標逐漸向右移動,當左上方視標移至右下方視標的正上方時請被檢者報告。5.1.3.6驗光師以每秒2的速度減少

29、左眼的棱鏡度,直到被檢者報告上下兩個視標垂直向對齊(即兩個視標一條垂直線上)。記錄此時左眼前三棱鏡的底向和度數(shù)。繼續(xù)向同一方向移動三棱鏡,至被檢者看到視標變?yōu)橐粋€在左下方,一個在右上方,再反方向移動三棱鏡,再次使上下兩個視標垂直向對齊。記錄此時左眼前三棱鏡的底向和度數(shù)。上述兩步中所得三棱鏡的平均值為被檢者的隱斜量。三棱鏡平均值是基底朝內(nèi)的三棱鏡,則被檢者為外隱斜。平均值是基底朝外的三棱鏡,則被檢者為內(nèi)隱斜。平均值為0,則被檢者無水平向隱斜視。將遠用瞳距調(diào)整為近用瞳距,測試距離移至近視標桿的40cm處,視標采用近用視標中的小方塊視標,按以上步驟可測得近距離水平向隱斜視。AC/A值的檢查1梯度性A

30、C/A值梯度性AC/A值是指通過改變鏡片從而使調(diào)節(jié)變化1D后,其集合量的變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檢查出被檢者戴矯正眼鏡后看近的水平隱斜量,再在此基礎上雙眼各加1.00D后,再次檢查看近的水平隱斜量。兩次的差值即為其AC/A值。檢查梯度性AC/A值時通常采用vonGraefe法檢查近距離的水平隱斜量。正常值為35/D。刺激性AC/A=隱斜1-隱斜2/調(diào)節(jié)刺激1-調(diào)節(jié)刺激2計算性AC/A值檢查的操作步驟:馬氏桿法或von Graefe法查得被檢者的遠距離和近距離的水平隱斜量后,根據(jù)公式:AC/A=PDM(HnHf)計算出AC/A值。式中:PD為被檢者的遠用瞳距,以厘米為單位M為測量近距離隱斜時所注

31、視的距離,以米為單位。通常為40cm,即0.4米。Hn為近距離的水平隱斜量(內(nèi)隱斜記錄為值,外隱斜記錄為值)Hf為遠距離的水平隱斜量(內(nèi)隱斜記錄為值,外隱斜記錄為值)集合檢查。集合近點檢查:將瞳距零位與被檢者眼外眥部對齊。將一小的調(diào)節(jié)視標(通常使用筆尖或近用視標0.8行大小的視標)或筆燈置于被檢者兩眼正前方40cm處。將視標以5cm/s的速度逐漸移近被檢者,告訴被檢者努力注視視標,并報告何時視標變成兩個,即何時發(fā)生復視。記錄此時視標至兩眼回旋點連線中點的距離即為集合近點距離(破裂點值)。再將視標逐漸移遠,問被檢者何時視標又恢復成一個。記錄此時視標至兩眼回旋點連線中點的距離,即為恢復點值。記錄結

32、果:集合近點通常記錄破裂點/恢復點值,如8cm/12cm。集合近點的期望值:610cm。一些人認為集合近點如果小于5cm,說明被檢者可能存在集合過度。水平聚散范圍的檢查通常使用綜合驗光儀上的旋轉棱鏡測量聚散范圍。用基底朝內(nèi)(BI)和基底朝外(BO)的三棱鏡測量水平聚散力,得到模糊點、破裂點和恢復點數(shù)值。1、聚散范圍的檢查步驟被檢者舒適地坐在綜合驗光儀后,置入其遠用屈光不正矯正度數(shù),遠用瞳距。視標采用被檢者單眼最佳矯正視力上一行的單個視標。讓被檢者輕輕閉上眼睛,將右眼的旋轉棱鏡調(diào)零后移至右眼視孔前(通常習慣在右眼前加棱鏡),零位置于水平向,此時可以通過調(diào)整得到BU和BD的三棱鏡。被檢者睜開眼睛注

33、視遠處的單個視標,并告訴被檢者當視標變成兩個(破裂點)時報告。大約每秒1的速度在右眼前增加BU的三棱鏡,當報告視標變成兩個(破裂點)時,記錄此時右眼前的三棱鏡度。續(xù)向同方向增加12超過破裂點,再向反方向減少右眼前的三棱鏡度,并告訴被檢者當兩個視標又變成一個視標時報告。記錄此時右眼前三棱鏡度,即為恢復點數(shù)值。重復5.4.6與5.4.7步驟,進行BD檢查。記錄結果:遠距離垂直聚散范圍:OD:BU4/2,BD2/-1遠距離垂直聚散范圍期望值:破裂點:34恢復點:1.52水平聚散范圍:用基底朝內(nèi)(BI)和基底朝外(BO)的三棱鏡垂直聚散范圍:用基底向上(BO)和基底向下(BD)的三棱鏡近距離水平聚散范

34、圍的檢查步驟被檢者舒適地坐在綜合驗光儀后,置入其遠用屈光不正矯正度數(shù),遠用瞳距。視標采用被檢眼最佳矯正視力上一行的單個視標調(diào)整兩側旋轉棱鏡得到BI和BO的三棱鏡被檢者雙眼注視單個視標,并報告模糊點和破裂點先進行BI檢查,記錄模糊點、破裂點、恢復點同法進行BO檢查并記錄記錄結果:分別記錄遠距離BI和BO的模糊點/破裂點/恢復點數(shù)值。遠距離水平聚散范圍期望值模糊點破裂點恢復點BI無73 42BO 94 19104近距離水平聚散范圍期望值模糊點破裂點恢復點BI 134 214 135BO 175 216 117雙眼視定量分析基礎Sheard標準:依據(jù)是融像儲備應該至少為需求的兩倍,所以正融像儲備是外

35、隱斜的兩倍,負融像儲備是內(nèi)隱斜的兩倍。R2D。R表示儲備量,D代表需求量。應用公式P=1/3D-2/3R。P代表棱鏡。1:1規(guī)則:1:1規(guī)則表明BI的恢復值至少同內(nèi)隱斜一樣大。公式:BO棱鏡=(內(nèi)隱斜-BI恢復值)/2Percival標準:確定是否符合Percival標準的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觀察聚散范圍的較小部分是否至少有較大部分聚散范圍的一半以上。P=1/3G-2/3LP代表棱鏡G代表水平兩側中大的那一側,L代表水平兩側中小的那一側。球鏡度數(shù)改變量是通過公式S=P/A這里S代表球鏡的變化量,P代表上述公式中算出來所需棱鏡的度數(shù),A代表AC/A比率。雙眼視障礙病例類型聚散障礙類型有:輻輳不足、輻

36、輳過度、散開不足、散開過度、單純性外隱斜、單純性內(nèi)隱斜、融像性聚散減低、假性集合不足。1輻輳不足:特征是遠距離隱斜正常近距離高度外隱斜。其他結果可以輔助確定輻輳不足的病例類型,NPC后退大于1012厘米,AC/A低。2輻輳過度:特征是遠距正常,近距內(nèi)隱斜,AC/A大于6D。負相對集合低,因調(diào)節(jié)與負融像聚散相關,故正相對調(diào)節(jié)PRA也經(jīng)常低。3散開不足:特征:遠距內(nèi)斜近距眼位正常范圍:AC/A低(計算性AC/A3/D)癥狀:遠距復像、頭痛、眼部不適4:散開過度:特征:遠距高度外隱斜近距隱斜在正常范圍刺激性AC/A髙。癥狀:遠距復視和視覺疲勞5單純性內(nèi)隱斜:特征:遠距離和近距離均有內(nèi)隱斜AC/A大至

37、正常,BI融像范圍比正常低加負鏡至模糊值低。癥狀:近點視疲勞是內(nèi)隱斜最常見的癥狀偶爾的視疲勞或復像等6單純性內(nèi)隱斜:特征:遠距離和近距離均有內(nèi)隱斜AC/A大至正常,BI融像范圍比正常低加負鏡至模糊值低。癥狀:近點視疲勞是內(nèi)隱斜最常見的癥狀,偶爾的視疲勞或復像等。7融像性聚散減低:亦稱“縮減性融像聚散”特點:遠距和近距分離性隱斜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AC/A正常,BI和BO融像性聚散范圍均低于正常調(diào)節(jié)幅度和調(diào)節(jié)滯后正常,近距離疲勞。8假性會聚不足:特點:遠距正常近距高度外隱斜正相對集合可能或正常,調(diào)節(jié)幅度低、調(diào)節(jié)滯后異常髙區(qū)別:正鏡附加改進NPc:正鏡附加改進NPC (正鏡的附加增加調(diào)節(jié)的準確性)。最終處方原則近視眼配鏡處方原則:1假性近視眼應采用藥物治療或望遠的方法來解除調(diào)節(jié)痙攣,不需要配鏡。2真性近視眼應及時配鏡,矯正近視。對中等度以上的近視患者,尤其幼兒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