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學生漢字學習的認知與策略整理兼談漢字教學的建議發(fā)表者ppt課件_第1頁
外國學生漢字學習的認知與策略整理兼談漢字教學的建議發(fā)表者ppt課件_第2頁
外國學生漢字學習的認知與策略整理兼談漢字教學的建議發(fā)表者ppt課件_第3頁
外國學生漢字學習的認知與策略整理兼談漢字教學的建議發(fā)表者ppt課件_第4頁
外國學生漢字學習的認知與策略整理兼談漢字教學的建議發(fā)表者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外國學生漢字學習的認知與戰(zhàn)略整理兼談漢字教學的建議發(fā)表者:管 韻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討所 1st California Conference on Chinese PedagogyJuly 5, 2021, Chapman University研討動機學習者對學習戰(zhàn)略的運用, 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要素之一。語言習得理論認為, 學習者的學習戰(zhàn)略可以促進第二語言的內化、存儲、提取或運用(秦曉晴,1996)。在漢語教學的四大領域中,漢字的教學,往往較容易被教材或教師忽視,但對漢語學習者而言,漢字又是最困難的一環(huán)。既然如此,身為教師者,假設能幫助學生發(fā)展?jié)h字的識別技藝或閱讀技藝,將可有利於漢字教學

2、。問題意識文獻中,外籍生學習漢字的戰(zhàn)略主要為何?學生常用的戰(zhàn)略方式漢字的圖象性及漢字的理據(jù)性,該如何兼顧與取捨?漢字的學習戰(zhàn)略能否和學生的漢字文化背景及漢字程度高低有關?教學方式如何從學習戰(zhàn)略的觀點考量,進而作有序的安排?研討方法與範疇方法:文獻整理範疇:評估文獻中漢字學習戰(zhàn)略的調查方式探討不同程度、背景與學習戰(zhàn)略的關聯(lián)。探討漢字的圖象性、理據(jù)性與漢字學習的關係。從學習戰(zhàn)略的觀點來給漢字教學做具體的建議。McGinnis(1995)問卷自評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學生皆認為機械重複和編造故事能夠有助於他們記住漢字。Ke(1998)問卷學習戰(zhàn)略的相對有效性 除了重複書寫之外,部件歸納也是學生認為有效的戰(zhàn)略。

3、江新,趙果(2001)科學性的量表制定量表更具信度,結果與McGinnis 並無太大差異。 上述三項調查,集中在同一程度的調查漢字學習戰(zhàn)略的文獻探討 母語背景與學習戰(zhàn)略的關係(江 2000)漢字圈:音義戰(zhàn)略 應用戰(zhàn)略非漢字圈:字形戰(zhàn)略( 編造故事) 複習(重複)戰(zhàn)略漢字學習戰(zhàn)略的文獻探討 葉德明(2000)12位不同國籍不同程度的外籍生高級學生更擅於作形音的結合。怕:心裡害怕,臉色發(fā)白勤寫對高級學生來說仍舊重要。筆劃順序:字形筆劃肌譯碼曾金金(2000)18位德國留學生初級翻譯、字卡高級拆字(形音識別戰(zhàn)略)和重複練習漢語程度與學習戰(zhàn)略的關係高級程度的學生傾向運用更多綜合性的學習戰(zhàn)略,包括寫與拆

4、字戰(zhàn)略。初、中級的學生則偏向重複書寫與編造故事的方式。編造故事或圖象式的戰(zhàn)略能否真的有效,與漢字的理據(jù)性能否衝突?漢字的理據(jù)性,表現(xiàn)在漢字部件、字音和字義之間的聯(lián)繫。李祿興(2003)說:漢字的理據(jù)性,不僅僅指現(xiàn)代漢字能否符合六書,還指作為一套記錄漢語的符號系統(tǒng),漢字跟語言成分之間能否具有某種聯(lián)繫。圖象學習測試效果 (洪慧燕 2005)受試對象:未受過華文教育的美國大學生為實驗對象,做了圖象學習法和傳統(tǒng)學習法的記憶測試比較。經(jīng)由圖象處理的漢字,存在腦海的記憶比較久,而且受試者也有比較高的答對率。但傳統(tǒng)學習法的學生,假設在這段期間內反覆練習的話,當然效果也是可與圖象組並駕齊驅的。圖象學習法的負面

5、要素:比如獨體象形字本來就是從物象延伸,實體性較強;會意字和形聲字仍可以將部件兜合組成含意,但形聲字必須建構在形符、聲符的體系上,要用圖像來編造故事也相當費工。並非每一個學生都適合運用圖象式的編造故事法與其花時間去編造故事,還不如依賴傳統(tǒng)的機械書寫,而且對於漢字文化圈的學生來說,漢字的形體並不陌生,李俊紅(2005)發(fā)現(xiàn)華裔學生對於漢字部件已經(jīng)有較固定的籠統(tǒng)引申了,所以不用再用圖象來教學。漢字理據(jù)性王建勤(2005)則採漢字構形或構形意識來稱呼,研討美國學生在漢字識別中,能否存在結構的類型效應,漢字的結構方式對整字的認知加工能否有其影響。受試者假設是拒絕假字的反應時間長於非字的,就說明了漢字的

6、理據(jù)性正字法對識別的影響。例如把加字的左右部件顛倒,只是成為假字,因為漢字中,口字部還能放在漢字的右邊;但當江字的左右部件顛倒過來,就成為非字,因為三點水的形旁絕不能夠出現(xiàn)在漢字的右邊。這種構形理據(jù)的辨識,其實就是一種學習中的內隱假設,假設學習者能好好善用此假設,就構成了外顯的學習戰(zhàn)略了。漢字文化圈V.S.非漢字文化圈心思認知差異漢字文化圈漢字理據(jù)性非漢字文化圈因聲求義張曉濤(2005)調查了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的認讀偏誤,點出不少學習者在應用漢字理據(jù)性時,容易過渡泛化或混淆的項目,值得學習者做為運用部件戰(zhàn)略時的提示。非漢字文化圈學生易因字義一樣或相近而導致偏誤,尤其是雙音節(jié)並列式合成詞時,容易把

7、其中的一個字讀寫成另外一個字。如把學習的習讀成學,游泳的泳讀成游。緣由:教學方式和認知心思詞本位過分依賴聲旁表音的特點,也會產(chǎn)生偏誤。即使形聲字占常用字的80左右,代表聲符的表音性確實可以依據(jù),但假設不計四聲,不計單聲母或韻母同的形聲字,真正和整字聲音一樣的準確表音率只需四分之一,所以假設盲目地依賴聲符進行教學,容易使學生規(guī)則泛化,呵斥偏誤。教學建議無論單從字形、字音和字義來繫聯(lián),都不失為好方法,但也各有其侷限。例如,因聲求義的內在衝動往往是歐美學生的直覺性反應,但聲符的表音性也未必完全與整字同,例如教一串包、胞、飽、抱、炮、跑、泡等等;假設是單從字形繫聯(lián),例如:十、土、士、干、千、土,這些字

8、之間沒有意義的貫穿,只是圖像的形態(tài)改變而已,也難於整合。採偏旁部首為中心的識字繫聯(lián)較為有效_first_ _end_ _ _元_ _ _玩_yun_ _wn_ _ 可利用已學過的漢字編寫短小生動的故事或詩歌,例如教完青字家族後,可以放首小青蛙的詩:河水青青天氣晴,小小青蛙真精神, 睜大眼睛吃害蟲,請看它做好事情。結論綜合來說,教學戰(zhàn)略應當呼應學生的學習戰(zhàn)略,教師適時引導且補強。初級程度時可先以圖象式教學引起動機,再善用筆畫肌譯碼的效果。中高級時則強化形音義戰(zhàn)略的組合應用。文獻(主要援用為此十五篇,依年份降冪陳列)林源 2007 略論漢字的理據(jù)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 語文學刊9月馮麗萍 200

9、6 外國留學生漢字正字法意識及其發(fā)展研討 雲(yún)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4卷第1期李俊紅 李坤珊 2005 部首對於漢字認知的意義杜克大學中文起點班學生部首認知戰(zhàn)略測查報告 世界漢語教學 第4期王建勤 2005 外國學生漢字構形意識發(fā)展模擬研討 世界漢語教學 第3期洪慧燕 2005 以圖象有效地學習漢字 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第4冊 P197P.206李寶貴 2005 漢字理據(jù)性與對外漢字教學 漢字文化 第1期張曉濤 2005 非漢字文化圈學生漢字認讀篇誤及對策研討 漢字文化 第1期周健 尉萬傳 2004 研討學習戰(zhàn)略 改進漢字教學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第1期 馮麗萍 2002 非漢字背景留學生漢字

10、形音識別的影響要素 漢字文化 第3期江新 趙果 2001 初級階段外國留學生漢字學習戰(zhàn)略的調查研討 語言教學與研討 第4期江新2000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戰(zhàn)略初探 語言教學與研討 第1期曾金金 2000 德國學生學習漢字的情況及其學習戰(zhàn)略 語言研討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327P.331葉德明 2000 外籍生漢字書寫戰(zhàn)略探討 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冊 教學應用組徐子亮1999 外國學生漢語學習戰(zhàn)略的認知心思分析 世界漢語教學 第4期McDonough , S. H. 1999. Learner strategies. Language Teaching , 32 , 1 -

11、18. McGinnis , S. 1995. Student attitudes and approaches in the learning of written Ch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 Long Beach , CA.1 Ke , C. 1998. Effects of strategies on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mong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Journal ofthe Chinese L 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 33 (2) , 93 - 112.Robert Lyle Good ( 顧伯庸 ) 1998 Strategies in the Writing of Chin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