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法及其選擇與應用課件_第1頁
教育科研方法及其選擇與應用課件_第2頁
教育科研方法及其選擇與應用課件_第3頁
教育科研方法及其選擇與應用課件_第4頁
教育科研方法及其選擇與應用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育科研方法及其選擇與應用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陳云奔2012年主要內(nèi)容文獻檢索與綜述教育調查法教育行動研究文獻檢索 找什么?上什么地方找? 怎么篩選? 怎么閱讀?文獻 文獻(reference):原意是指有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現(xiàn)在泛指有參考價值的記錄知識或保存信息的一切載體,有時也指其中的知識或信息。文獻的作用 1.文獻的知識傳承和信息傳播作用 文獻作為知識的載體,使知識得以長時間完整保存。研究者可以通過文獻獲取信息、把握研究動向,形成或選擇一個好的課題。文獻的作用2.文獻的成果查新作用 盡可能全面、系統(tǒng)、完整地查閱文獻,了解自己所研究問題的歷史和現(xiàn)狀,知道哪些是前人已經(jīng)研究過的,研究到

2、什么程度,還有哪些問題未解決,值得去研究。通過文獻,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別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勞動。 文獻的作用3.文獻的理論證據(jù)作用 現(xiàn)有文獻中的理論、結論、事實、數(shù)據(jù)都可以作為證據(jù)使用。充分利用文獻信息,去支持自己的論斷。 8教育文獻的種類及分布文獻的三種等級一次文獻:專著、論文、調查報告、檔案材料等;二次文獻:檢索性文獻,包括題錄、書目、索引、提要、文摘等;三次文獻:研究綜述、專題述評、進展報告、數(shù)據(jù)手冊、年鑒、百科全書等。9教育文獻的種類及分布教育文獻主要分布:書籍報刊雜志檔案類網(wǎng)絡資源專家詢問非文字資料10檢索一般有哪些途徑?著者檢索關鍵詞檢索文獻檢索途徑分類檢索教

3、育文獻檢索的方法順查法,即由遠及近,順年查找直到現(xiàn)在。倒查法,即由近而遠地逆時間順序向后查找。分段法,是采用劃定一段時間,查找這段時間內(nèi)的文獻。追溯法,以作者附在文章后面的參考文獻為基礎進行追蹤查找。文獻檢索舉例新課程背景下學習方式的研究兩次篩選(期刊、題錄)兩次補充(作者、引用次數(shù))15文獻閱讀1尋找三位“重要作者”你研究是否入門的標志2偵察問題“重要意見”你是否領會文獻的標志3識別研究“重要階段”你是否找到研究轉換的關鍵16重要作者的意義:這位作者的作品頻繁地被其他研究者引用。 這位作者的觀點要么具有首創(chuàng)性,要么具有批判性,或者具有綜述性。這位作者和研究者有某種因緣關系17重要意見的暗含:

4、文獻解讀實際上是對隱藏在蕓蕓文獻中的不同意見的偵察和窺探。如果研究者并沒有找到文獻中的不同意見,這意味著或者文獻閱讀不足,或者理解居于淺層次。偵察文獻中的“不同意見”將導致研究者對文獻進行整體的分類。意見包括正方的立場,反方的立場和中立、綜合的立場。18重要階段的暗含:學術史的裂痕或斷裂可能來自主題及其話語的轉換,也可能來自研究結論的翻轉,還可能來自研究方法的更新。任何研究都有停留、徘徊的階段,這時候大家似乎“一致同意”某些觀點,但仍然會有一些不同聲音出現(xiàn)。19文獻綜述的內(nèi)容選擇(一):要把各個研究的結果放在一起,使它們之間的關系更清楚,不要只提供一段綜合性的概要; 在教育研究中,有些結論是相

5、矛盾的,要仔細檢查他們的不同點,盡可能對他們做出解釋; 要清楚地表明這樣一種事實:所考察領域的研究還不夠充分,有待擴展 。盡管要適當?shù)匾梦墨I資料,但不要把文獻綜述搞成引證材料的羅列 。20文獻綜述的內(nèi)容選擇(二):圍繞和問題相關的關鍵點來組織文獻綜述,不要勉強地以年代順序來組織,這樣做有不利的后果,比方說,有可能會打亂所考察的研究的關聯(lián)與統(tǒng)一; ; 要使讀者明白所考察的研究成果與結果的關系,有些成果對要研究的問題關系極大,對此要有所說明; 該部分末尾要有結論,不要以對最后一個研究的評論來作為結束,要對前面的考察加以概括,對重點內(nèi)容加以綜合。 文獻綜述對文獻綜述(literature revi

6、ew)的理解和表述,目前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認為,文獻綜述是根據(jù)需要,把收集到的反映某一學科、某一專業(yè)或某項課題、某項研究在某一時期內(nèi)的研究發(fā)展狀況、研究成果的文獻資料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整理、分析而寫成的綜合敘述。它的特點是“述而不評” 。另一種認為,文獻綜述是對大量文獻經(jīng)過閱讀、思考后,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再把這些看法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它不僅僅是對文獻的綜合概括,而且在表述過程中加進了自己的評論、觀點和見解。文獻綜述報告內(nèi)容文獻數(shù)量及分布情況研究的源起與階段研究的主要觀點及代表人物研究的不足研究的趨勢參考文獻教育調查研究問卷調查教學觀察24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是通過書面的形式,以嚴格設計的

7、測量項目或問題,向研究對象搜集研究資料和獲取研究數(shù)據(jù),從而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25問卷法的優(yōu)缺點問卷法的優(yōu)點方便實用,省時,花費少;由于可以不署名,結論比較客觀;能收集大樣本的信息資料,收效大;便于整理,進行統(tǒng)計處理。26問卷法的優(yōu)缺點問卷法的缺點問題不明確或題量過大,或被調查者不合作,都會影響結論;收集的資料表面化,不易了解深層次的內(nèi)心世界;難以控制被調查者;問卷編制的難度較大。27問卷的類型結構型問卷(封閉式)非結構型問卷(開放式)綜合型問卷(半封閉式)問卷的結構體例結構:問卷編碼、封面信和指導語、問卷正文、結束語等。內(nèi)容結構:調查什么?從幾個維度去調查?29問卷的體例結構問卷編碼題目致回

8、答者 稱呼研究者身份研究內(nèi)容研究目的對象選擇方法問卷保密請求合作署名與日期電話與地址答卷指導語(填寫說明)正文結束語30舉例封面信:尊敬的家長同志:您好! 您的孩子參加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作為家長,您一定有不少體會。為了及時總結課改中的經(jīng)驗與問題,全面了解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家長對改革的意見、建議和參與程度,我們設計了此問卷。問卷采取不記名的方式,您不必顧慮,請如實填寫或打勾。您的回答對我們很重要。非常感謝您的大力支持! 北京XXX工作組 2003年7月31 內(nèi)容結構舉例: 調查學生厭學的原因 來自于學生方面的原因 來自于教師方面的原因 來自于家庭方面的原因 來自于

9、社會方面的原因 32其中來源于學生方面的原因 來自于學習習慣的原因; 來自于學習態(tài)度的原因; 來自于學習方法的原因; 來自于知識缺乏的原因; 33內(nèi)容結構人口學資料性別、年齡、學歷、職業(yè)、填空或選擇行動方面的題目做了什么事,發(fā)生了什么事,如何做(發(fā)生),選擇題,或將選擇題與開放題混合態(tài)度方面的題目看法、意見、感受、評價、動機、信仰, 選擇、排序、量表,或兼開放題編成量表比較好,題目容易編制,數(shù)據(jù)容易處理34調查問卷設計的基本程序1、明確調查目的2、編制提綱3、設計問題4、修改問題5、試測,進行信度、效度檢驗6、修改、完成問卷35問題設計的邏輯由中心問題不斷分解為具體問題構成問題群指標體系保證問

10、題的充分與必要性問題的核心概念簡單、明確,容易定義問卷編制指標體系構建:黑龍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情況調查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對應問題課程目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三維目標重要程度態(tài)度; 信心10-118;9課程結構綜合實踐活動課選修課職業(yè)技術課程教師;課時;內(nèi)容;態(tài)度 設置;態(tài)度;效果設置;態(tài)度;效果12;13;14;15-1617;18;1920;21;22課程內(nèi)容教材的適應性課程資源 (校內(nèi)、校外、信息化課程資源)版本;難度;評價;應用利用 23;24;25-28,50;2930-32教學過程師生互動情況生生互動情況學生學習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教學方法參與程度交流合作學習方式;學習

11、態(tài)度;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負擔;學習效果個人差異;尊重學生;公平對待信息技術應用教學方式333435-38;39;40;41;42;43-4546-47;48;495152課程標準課程標準的合理性課程標準的方向808137設計問題的基本要求1. 語句簡練2. 用詞通俗3. 回答容易4. 避免誘導5. 避免否定提問6. 問題單一7. 數(shù)量合適(團體30分鐘,個人15分鐘)設計問題的基本要求8.符合被研究者的文化程度與意愿9.避免社會禁忌、個人隱私10.由近及遠11.先易后難12.靜態(tài)行為態(tài)度13.先封閉后開放39問題編寫的技巧要避免題目中包含兩個以上的概念或事件。 例如:你是否喜歡語文和數(shù)學

12、?是否-避免采用雙重否定。例如。你以為大多數(shù)高中生沒有不想升大學嗎?-是-否題意要清楚。避免過于空泛。例如:你以為大眾傳媒會對兒童產(chǎn)生影響嗎?你認為電視會對兒童的功課產(chǎn)生影響嗎?-是-否避免用不適當?shù)募僭O。 例如:你是否滿意去年的加薪?-是-否40問題編寫的技巧避免使用容易被誤解的字詞,如果使用,就必須清楚界定。例如:你在哪讀書? “你在哪一個學校讀書”當反應項目屬于類別項目時,必須列舉完整。 例如:當你有問題時,你通常先找誰談?1父母2老師3同學4朋友 必須加上”其他”一項。題目必須在回答者所能記憶的范圍之內(nèi)在幼兒時,父母是否懲罰過你?讀小學時,你受老師表揚過多少次避免引起回答者情緒困擾的內(nèi)

13、容你經(jīng)常在考試時作弊嗎?通常把這一問題轉移到不具名的第三者身上。41問題編寫的技巧當反應項目是屬于類別項目(如性別、職業(yè)等)時,反應項目彼此之間必須相互排斥。沒有重疊現(xiàn)象。你比較喜歡下列哪種職業(yè)?1工人2教師3大學教師4中學教師5醫(yī)生在回答者能懂的范圍內(nèi)提出問題你贊成老師使用暗示教學法嗎?避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填寫的題目你認為目前我國小學升初中是否可以取消統(tǒng)考,為什么?避免啟發(fā)回答和暗示回答省教育廳不同意小學招收贊助生,你的意見如何?42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問卷的發(fā)放郵寄有組織的分配當面作答43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問卷的回收70%以上的回收率,可作為研究結論50%-70%的回收率,可采納建議30%-50

14、%的回收率,可作為參考30%以下的回收率,無效44問卷回答的偏斜估計(response bias)對事實的回答錯誤;偽裝傾向;默認傾向;道義理論與事實相悖;無回答或部分回答。教育觀察法46教育觀察法教育觀察法是研究者憑借自身的感覺器官和其他輔助工具,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學生或教育現(xiàn)象等研究對象的一種研究方法。47觀察法的作用與局限觀察法的作用當有關教育現(xiàn)象很少為人所知時;當研究者需要了解有關事情的連續(xù)性、關聯(lián)性和背景脈絡時;當事實與當事人所說的內(nèi)容不同時;當研究者需要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個案調查,而且這些個案在時間上允許研究者進行一定時間的參與式觀察時;48觀察法的作用與局限觀察法的作用當對不

15、能或不需要進行語言交流的研究對象進行調查時;當研究者希望發(fā)現(xiàn)新觀點、建構自己的”扎根理論時”;對其他的研究方法起輔助作用。49觀察法的作用與局限觀察法的局限不適合大規(guī)模的宏觀調查;不適合對過去的事情、外域社會現(xiàn)象以及隱秘的私人生活進行調查;不適合對當?shù)厝说乃枷胗^念、語詞概念和意義建構進行細密的探究;不適合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量化分析;不適合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因果分析。50觀察的類型結構觀察與非結構觀察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51結構觀察是指觀察者根據(jù)事先設計好的提綱并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構容和計劃所進行的可控性觀察。它的特點是結構嚴謹,計劃周密,觀察過程標準化。但采用這種方法觀察缺乏彈性,容易影響觀察結

16、果的深度與廣度。多用于驗證性研究。52非結構觀察是觀察者預先對觀察的內(nèi)容與計劃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而且依據(jù)觀察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所進行的觀察。它的特點是觀察時彈性大,隨意性大,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觀察的計劃和內(nèi)容。因而,這種觀察方法的適應性強,而且簡單易行。但是對于用這種方法收集的資料的整理難度大,不容易進行定量分析。多用于探索性研究。53參與觀察是觀察者直接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作為其中一員,并進行觀察,從而系統(tǒng)地收集資料的方法。參與觀察根據(jù)參與的程度又可分為完全參與觀察和不完全參與觀察兩種。54參與觀察完全參與觀察是指觀察者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和研究目的,自然加入到被觀察者群體中進行的觀察。完全參與

17、觀察能深入地了解到被觀察者的真實資料,但如果參與過深,又往往容易失去客觀立場。不完全參與觀察是指觀察者不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和研究目的,在被觀察者接納后進行的觀察。不完全參與觀察避免了被研究者的緊張心理的疑慮,可以進行自然地觀察。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被觀察者容易出現(xiàn)不合作行為,或是隱瞞和掩飾對自己不利的表現(xiàn),或是故意夸大某種表現(xiàn),使觀察結果失真。55非參與觀察是觀察者不直接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以旁觀者的身份對觀察對象進行的觀察。非參與觀察的優(yōu)點是能夠不受被觀察者的影響,進行比較客觀的觀察。但是這種觀察方法不容易深入了解到被觀察者的內(nèi)部情況。56觀察的記錄結構觀察記錄非結構觀察記錄57結構觀察記錄等

18、級記錄數(shù)字等級記錄程度等級記錄描述等級記錄頻率記錄連續(xù)記錄清單記錄符號記錄58頻率記錄 學生課堂發(fā)言情況記錄班級 _ 姓名_ 日期_ 備注59連續(xù)記錄 教師課堂移動記錄班級 _ 姓名_ 日期_ 60清單記錄 課堂小組活動記錄項目 活動 活動討論動手做提問發(fā)言做無關的事不參與備注全部 部分 個別全部 部分 個別616263非結構觀察記錄日記記錄 培斯泰洛齊一個父親的日記(1774) 陳鶴琴兒童心理之研究佚事記錄 馬卡連柯 蘇霍姆林斯基音像記錄64非結構觀察記錄:觀察記錄表實地筆記個人筆記方法筆記理論筆記65非結構觀察記錄:觀察的要求觀察記錄的語言具體、清楚、實在當我們在觀察一個商店的經(jīng)營情況時,

19、如果我們寫下“商店里十分蕭條,營業(yè)員人浮于事,工作沒有效率”這樣的筆記,就顯得過于抽象和概括。一個改進的辦法是:在實地筆記部分寫下:“在這個面積二百平方米的商店里有十名顧客、二十名營業(yè)員”,然后在個人筆記中寫下:“我感覺這個商店工作效率不高”。66非結構觀察記錄:觀察者的反思觀察者的推論盡量將自己所做的推論與自己觀察到的事情分開。不把自己的“私貨偷偷地塞入“事實里面?!巴瑢W們一走進教室就開始選擇座位,大部分人都選擇坐在熟人旁邊?!?“同學們一走進教室就左顧右盼,眼光從一個座位移向另外一個座位;在五十名學生中,有三十六人坐下來以前或者以后與他們旁邊的人說話、微笑或握手”,然后在“個人筆記”部分寫

20、下:“我想這些同學是在選擇座位,而且大部分人選擇坐在自己的熟人旁邊”。67非結構觀察記錄:觀察者的反思觀察者的心情觀察者個人的心情也可能會影響到觀察的效果和內(nèi)容。68非結構觀察記錄:觀察者的敘述角度在實地筆記中,研究者應該保持一種第三人稱的角度,對“客觀”事實進行如實的記載,如果研究者對觀察到的事實有疑惑或猜測,應該放到個人筆記部分,而不應該放到實地筆記部分。 “今天工廠的宿舍里人很少,因為是星期天大家不上班,都出去玩兒去了” “今天工廠的宿舍里人很少”,那么可以同時在個人筆記中寫下:“根據(jù)我自己個人對工廠的了解,我想人很少是因為星期天大家都不上班,出去玩兒去了”。69示例:實地觀察記錄教育觀

21、察的步驟確定觀察題目確定觀察分析框架制定觀察指標體系進行觀察和記錄分析觀察數(shù)據(jù)作出結論課堂觀察框架:一種分類1.學生學習2.教師教學3.課程性質4.課程文化課堂觀察框架: 4個維度,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維度一:學生學習視角 觀察點舉例準備l 課前準備了什么?有多少學生作了準備?l 怎樣準備的(指導/獨立/合作)?學優(yōu)生、學困生的準備習慣怎樣?l 任務完成得怎樣(數(shù)量/深度/正確率)?傾聽l 有多少學生傾聽老師的講課?傾聽多少時間?l 有多少學生傾聽同學的發(fā)言?能復述或用自己的話表達同學的發(fā)言嗎?l 傾聽時,學生有哪些輔助行為(記筆記/查閱/回應)?有多少人發(fā)生這樣的行為?視角 觀察點舉例互

22、動l 有哪些互動/合作行為?有哪些行為直接針對目標的達成?l 參與提問/回答的人數(shù)、時間、對象、過程、結果怎樣?l 參與小組討論的人數(shù)、時間、對象、過程、結果怎樣?l 參與課堂活動(小組/全班)人數(shù)、時間、對象、過程、結果怎樣?l 互動/合作習慣怎樣?出現(xiàn)了怎樣的情感行為?自主l 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有多少人參與?學困生的參與情況怎樣?l 自主學習形式(探究/記筆記/閱讀/思考/練習)有哪些?各有多少人?l 自主學習有序嗎?學優(yōu)生、學困生情況怎樣?達成l 學生清楚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嗎?多少人清楚?l 課中有哪些證據(jù)(觀點/作業(yè)/表情/板演/演示)證明目標的達成?l 課后抽測有多少人達成目標?發(fā)

23、現(xiàn)了哪些問題?維度二:教師教學視角 觀察點舉例環(huán)節(jié)l 教學環(huán)節(jié)怎樣構成(依據(jù)/邏輯關系/時間分配)的?l 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怎樣圍繞目標展開的?怎樣促進學生學習的?l 有哪些證據(jù)(活動/銜接/步驟/創(chuàng)意)證明該教學設計是有特色的?呈示l 講解效度(清晰/結構/契合主題/簡潔/語速/音量/節(jié)奏)怎樣?有哪些輔助行為?l 板書呈現(xiàn)了什么?怎樣促進學生學習的? 媒體呈現(xiàn)了什么?怎樣呈現(xiàn)的?是否適當? 動作(實驗/制作/示范動作)呈現(xiàn)了什么?怎樣呈現(xiàn)的?體現(xiàn)了哪些規(guī)范?視角 觀察點舉例對話l 提問的時機、對象、次數(shù)和問題的類型、結構、認知難度怎樣?l 候答時間多少?理答方式、內(nèi)容怎樣?有哪些輔助方式?l 有哪

24、些話題?話題與學習目標的關系怎樣?指導l 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讀圖/讀文/作業(yè)/活動)?結果怎樣? 怎樣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分工/討論/活動/作業(yè))?結果怎樣? 怎樣指導學生探究學習(實驗/課題研究/作業(yè))?結果怎樣?機智l 教學設計有哪些調整?結果怎樣?l 如何處理來自學生或情境的突發(fā)事件?結果怎樣?l 呈現(xiàn)哪些非言語行為(表情/移動/體態(tài)語/沉默)?結果怎樣?維度三:課程性質視角 觀察點舉例目標l 預設的學習目標是怎樣呈現(xiàn)的?目標陳述體現(xiàn)了哪些規(guī)范?l 目標是根據(jù)什么(課程標準/學生/教材)預設的?適合該班學生的水平嗎? 課堂有無生成新的學習目標?怎樣處理新生成的目標的?內(nèi)容l 怎樣處理教

25、材的?采取了哪些策略(增/刪/換/合/立)?l 怎樣凸顯本學科的特點、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邏輯關系? 容量適合該班學生嗎?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課堂中生成了哪些內(nèi)容?怎樣處理的?視角 觀察點舉例實施l 預設哪些方法(講授/討論/活動/探究/互動)?與學習目標適合度?l 怎樣體現(xiàn)本學科特點?有沒有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 創(chuàng)設什么樣的情境?結果怎樣?評價l 檢測學習目標所采用的主要評價方式有哪些? 如何獲取教/學過程中的評價信息(回答/作業(yè)/表情)? 如何利用所獲得的評價信息(解釋/反饋/改進建議)?資源l 預設哪些資源(師生/文本/實物與模型/實驗/多媒體)?怎樣利用?l 生生成哪些資源(錯誤/

26、回答/作業(yè)/作品)?怎樣利用?l 向學生推薦哪些課外資源?可得到程度怎樣?維度四:課程文化視角 觀察點舉例思考l 學習目標怎樣體現(xiàn)高級認知技能(解釋/解決/遷移/綜合/評價)?l 怎樣以問題驅動教學?怎樣指導學生獨立思考?怎樣對待學生思考中的錯誤? 學生思考的習慣(時間/回答/提問/作業(yè)/筆記/人數(shù))怎樣? 課堂/班級規(guī)則中有哪些條目體現(xiàn)或支持學生的思考行為?民主l 課堂話語(數(shù)量/時間/對象/措辭/插話)是怎樣的?怎樣處理不同意見的?l 學生課堂參與情況(人數(shù)/時間/結構/程度/感受)是怎樣的 ? 師生行為(情境設置/叫答機會/座位安排)怎樣?師生/學生間的關系怎樣? 課堂/班級規(guī)則中有哪些

27、條目體現(xiàn)或支持學生的民主行為?視角 觀察點舉例創(chuàng)新l 教學設計、情境創(chuàng)設與資源利用怎樣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的?l 課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學生如何表達和對待?教師如何激發(fā)和保護? 課堂環(huán)境布置(空間安排/座位安排/板報/功能區(qū))怎樣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的? 課堂/班級規(guī)則中有哪些條目體現(xiàn)或支持學生的創(chuàng)新行為?關愛l 學習目標怎樣面向全體學生?怎樣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 怎樣關注特殊(學習困難/殘障/疾?。W生的學習需求? 課堂話語(數(shù)量/時間/對象/措辭/插話)、行為(叫答機會/座位安排)怎樣? 課堂/班級規(guī)則中有哪些條目體現(xiàn)或支持學生的關愛行為?特質 在哪些方面(環(huán)節(jié)安排/教材處理/導入/教學策略/學習指導/對話)體現(xiàn)特

28、色? 教師體現(xiàn)了哪些優(yōu)勢(語言/學識/技能/思維/敏感性/幽默/機智/情感/表演)?l 師生/學生關系(對話/話語/行為/結構)體現(xiàn)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諧/民主)?課堂教學觀察研究實例教師課堂提問與學生學業(yè)成就關系的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機會是競爭最為激烈的資源,正如教師們所言:“學生又多,教學時間又有限,又要完成教學任務,不可能給予每個學生同樣的機會,只能是有選擇性。”然而,正是因為這選擇性,反映了教師教學的公平性。在46個課時的課堂記錄過程中,依據(jù)“課堂中的問題類型、問題回答的機會、學生對問題的反應、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反饋”等4項內(nèi)容做了記錄,并進行了分析。對學生的表揚對學生的批評課堂中的

29、問題類型問題的回答機會學生對問題的反應教師的對問題反饋1有毅力、刻苦努力2有進步3動腦筋4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5認真、仔細6聽話、專心7聰明8取得成功9其他1沒毅力、不努力2退步3胡亂猜測、不思考4陳詞、濫調5拖沓、粗心6搗亂開小差7笨8失敗9其他1學生引發(fā)的問題2閱讀背誦3紀律問題4結果選擇問題5見解問題6過程問題7表演問題1點名回答2舉手回答3直接回答4順序回答1正確回答2部分回答3不知道4不回答1表揚2肯定3概括或擴充4解釋或提示5無反饋6提問他人7否定8批評學號類型學號類型學號類型學號類型學號類型學號類型學校: 班級: 日期: 開始: 結束: 教師: 記錄: 編碼:課堂教學雙向互動行為記錄單

30、本記錄單主要依據(jù)Thomas LGood & Jere EBrophy雙向互動行為系統(tǒng)、教師期望測量記錄單改編。黑板講臺77125057251161827635746376311510015220492615142321381942279808816936913511020613129413696873127圖師生互動活躍區(qū)圖中方格代表學生位置,數(shù)字代表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互動的次數(shù)。圖中箭頭代表教師在教學中的巡視路線,數(shù)字代表次數(shù)。在這46課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次數(shù)總計為605次,每個學生平均次數(shù)不到9次。為清晰起見,互動次數(shù)超過8次的,在圖中以陰影標出 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與學生的語文學

31、習成績、數(shù)學學習成績以及學生成績在班級中的排名分別進行了相關分析 :回答問題次數(shù)成績排名回答問題次數(shù)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1-0.022顯著性檢驗的概率(雙側檢驗)0.859數(shù)據(jù)總數(shù)7070成績排名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0.0221顯著性檢驗的概率(雙側檢驗)0.859數(shù)據(jù)總數(shù)7070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與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數(shù)學學習成績以及學生成績在班級中的排名分別進行了相關分析 :回答問題次數(shù)語文成績回答問題次數(shù)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1-0.014顯著性檢驗的概率(雙側檢驗)0.683數(shù)據(jù)總數(shù)7070語文成績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0.0141顯著性檢驗的概率(雙側檢驗)0.683數(shù)據(jù)總數(shù)7070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與學生

32、的語文學習成績、數(shù)學學習成績以及學生成績在班級中的排名分別進行了相關分析 :回答問題次數(shù)數(shù)學成績回答問題次數(shù)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1-0.031顯著性檢驗的概率(雙側檢驗)0.761數(shù)據(jù)總數(shù)7070數(shù)學成績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0.0311顯著性檢驗的概率(雙側檢驗)0.761數(shù)據(jù)總數(shù)7070教師課堂提問與學生學業(yè)成就關系的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與學生的語文成績、數(shù)學成績以及學生成績在班級中的排名之間在=0.05 或=0.01水平均不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成績與他們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之間并沒有緊密的聯(lián)系。不過,我們還不能得到出結論說:教師對問題回答機會的分配沒有受到學生學習成績

33、的影響 。對這個問題的考察,還需要考慮到學生獲得問題回答機會的方式以及問題的性質。 問題回答機會的獲得方式 點名回答點名回答的使用又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出于課堂紀律管理的原因,教師通過點名回答的方式來糾正學生出現(xiàn)的行為偏差;另外一種情況基于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即認為該學生具有很好回答問題的能力;第三種情況是教師出于對學生的特別好感,喜歡讓該學生回答問題。如果考慮到點名回答機會獲得上的這種區(qū)別,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種情況的點名回答機會的獲得與學生的課堂紀律有關系,第二種情況的點名回答機會的獲得與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有關系,第三種情況則與學生的外貌、性格和家庭背景具有關系。問題回答機會的獲得方式舉手回答舉手回答

34、是學生通過主動舉手的方式來競爭回答問題的機會,教師對機會的分配與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關。第一,主動參與問題回答程度高的學生獲得的機會多。第二,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獲得的機會比較多。 不同類型問題回答機會的分配在46課時共605次課堂師生互動朗誦或背誦、紀律問題等不需要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為175次,占28.7%學生只要進行簡單思維活動或應答性的問題,即結果或選擇性問題為206,占34.0%,能夠引起學生思維活動的問題總計為212次,占35.0%。前兩者合計為63%,大大超出后者。可見,在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答性的簡單問題占據(jù)了大部分,而能夠引起學生思維活動的問題設計明顯不足。在這

35、些本就不夠充分的能夠引起學生思維活動的問題的分配中,學習成績排名在班級前20名,即只占總數(shù)28.6%的學生卻獲得了61.3%的互動機會。 問題類型分配 問題類型學生引發(fā)問題朗誦或背誦紀律問題結果選擇問題過程問題見解問題表演問題總計互動次數(shù)1211362206893984605比例20%187%102%340%147%64%139%100%教師對學生問題回答的反饋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問題回答的反饋分為八種類型:表揚、肯定回答、概括或擴充、解釋或提示、無反饋、提問他人、否定回答、批評。這八種類型可分別歸為積極反饋、無反饋和消極反饋三類。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教師對學生問題反饋性質其實并非是針對某

36、一個具體問題的回答本身,而是針對學生個人,也就是說,教師是根據(jù)對學生的認識而作出不同類型的反饋,更多地體現(xiàn)出一種情感特征。 教師反饋類型好學生(次數(shù))差學生(次數(shù))表揚:教師進行口頭表揚或伴隨著微笑、欣喜等神情51肯定:教師僅僅點頭或簡單說“對”等73概括或擴充: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概括或進行擴充81解釋或提示: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進行提示或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解釋,引導學生得出教師期望的回答60無反饋:教師對學生正確或錯誤的回答沒有任何反饋18提問他人:教師沒有反饋,再次提問他人19否定: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搖頭或說“不對”25批評:教師對學生進行口頭批評或伴隨著失望、厭惡、生氣、皺眉等神情03教

37、師對學生回答的反饋 教師對學生問題回答的反饋教師對好學生的積極反饋為26次,占86. 6%;無反饋為2次,占6.7%,消極反饋為2次,占6.7%。而教師對差學生的積極反饋僅為5次,占16.7%;無反饋為17次,占56.7%;消極反饋為8次,占26.6%。由此可見,教師對好學生傾向于給出積極反饋,而對差學生傾向于沒有反饋和作出消極反饋。當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也可能是好學生的回答和表達一般比較符合教師的要求,而差學生問題回答正確的次數(shù)則遠遠要少于好學生。為了排除一些干擾因素,更加明確和清楚地說明教師在問題回答反饋上的差別態(tài)度,我們對好學生與差學生回答正確的反饋和回答錯誤的反饋各進行10次取樣進行

38、比較 教師對學生正確回答的反饋教師反饋類型好學生(次數(shù))差學生(次數(shù))表揚:教師進行口頭表揚或伴隨著微笑、欣喜等神情31肯定:教師僅僅點頭或簡單說“對”等25概括或擴充: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概括或進行擴充31解釋或提示: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進行提示或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解釋,引導學生得出教師期望的回答20無反饋:教師對學生正確或錯誤的回答沒有任何反饋03教師對學生錯誤回答的反饋教師反饋類型好學生(次數(shù))差學生(次數(shù))無反饋:教師對學生正確或錯誤的回答沒有任何反饋11提問他人:教師沒有反饋,再次提問他人25否定: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搖頭或說“不對”72批評:教師對學生進行口頭批評或伴隨著失望、厭惡、生

39、氣、皺眉等神情02教師對學生問題回答的反饋第一,對于學生正確的問題回答,教師傾向于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作出積極的反饋。第二,對于學生錯誤的問題回答,教師傾向于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作出消極的反饋。第三,對于學生部分回答的問題,教師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加具有耐心,往往給予概括、擴充或者進行提示,傾向于作出肯定評價,而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則普遍缺乏耐心和信心,傾向于作出否定評價。第四,教師對學生問題回答能力的信心具有明顯的區(qū)別,在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問題回答錯誤之后,一般不再提問其他學生,而是教師自己進行闡述;但在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問題回答錯誤之后,教師往往還會提問其他同學。這說明教師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能力更

40、有信心。第五,教師更尊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在問題回答錯誤之后,教師往往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習不作任何反饋,漠視學生的反饋需求,而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即使他們回答錯誤,教師也會作出一定的評價。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之間是進行商議,而與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之間則是獨斷??梢?,教師與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之間形成的師生關系并非是一致的,而是有所區(qū)別的。教師與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形成的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而與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則更接近于權威專制類型。 行動研究法教育行動研究的概念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景當中,根據(jù)自己實務活動上所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并通過實際行動付諸實施執(zhí)行,進而加以評價、反省、回饋修正,以解決實際問題98類型技術性行動研究:強調用科學工具來觀察行動過程,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教育科學化運動有關。主要特征在于強調合作,“教師即合作者”,但是許多人認為它只是形式上的行動研究,專家與行動者的關系是I-it的關系。 實踐性行動研究:英美國家最普遍的形式,專家與實際工作者之間是合作伙伴關系,專家作為咨詢者幫助他們形成假設、計劃行動、評價行動過程及結果,研究的動力來自行動者自己。解釋學等對于技術理性的批判和對實踐理性的崇尚,“教師即研究者”。 批判性行動研究:實際工作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