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免疫學(精)課件_第1頁
醫(yī)學免疫學(精)課件_第2頁
醫(yī)學免疫學(精)課件_第3頁
醫(yī)學免疫學(精)課件_第4頁
醫(yī)學免疫學(精)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醫(yī)學免疫學免疫學概論一、免疫與免疫學 二、免疫學基本概念三、免疫學發(fā)展簡史 一、免疫與免疫學免疫(immunity) 免疫是機體識別和排除抗原性異物的過程,以維持機體的生理平衡。在多數情況下對機體是保護性的生理反應,但是一定條件下可以導致免疫性病理損傷,引起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病等。 免疫學(immunology) 研究機體免疫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以及有關疾病的免疫學發(fā)病機制、診斷和防治的一門學科。免除稅賦,免除差役 immunitas免于疫患,免除瘟疫 immunity二、免疫學基本內容(一)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與結構 (二)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 (三)免疫應答的類型 (四)特異性免疫應答及其特點(一)免疫器

2、官 (二)免疫細胞 (三)免疫分子 (一) 免疫系統(tǒng)(immune system, IS)的組成免疫器官:中樞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結、脾臟和黏膜、皮膚相關淋巴組織)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粒細胞、樹突狀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免疫分子:膜結合型(MHC分子、TCR、BCR、CD分子、黏附分子等)和分泌型(抗體、補體、細胞因子等)(二)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1.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指機體抵抗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其它異物的功能。 應答過強或持續(xù)過長超敏反應; 應答過低或缺如免疫缺陷病。 2.免疫自穩(wěn)(immune homeostasis) 指機體清除損傷或

3、衰老的細胞,維持其生理平衡的功能。 自穩(wěn)機制發(fā)生異常自身免疫病3. 免疫監(jiān)視(immune surveillance) 指免疫系統(tǒng)識別畸變和突變細胞并將其清除的功能; 免疫監(jiān)視功能異常腫瘤發(fā)生 4.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指免疫系統(tǒng)對自身組織細胞表達的抗原不產生免疫應答; 若發(fā)生異常(應答過強或過弱)自身免疫病5. 免疫調節(jié)功能 指免疫系統(tǒng)參與機體整體功能的調節(jié)1非特異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個體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經遺傳而獲得,而并非針對特定抗原,屬天然免疫。又稱固有免疫。 先天具有;無特異性;無記憶性;在

4、感染早期發(fā)揮作用。 * 主要機制 1.屏障結構: 物理屏障 皮膚粘膜/血腦/血胎屏障; 化學屏障 皮膚與粘膜局部分泌抑菌和殺菌物質; 生物學屏障 2.非特異性效應細胞:中粒、單核/巨噬細胞、NK細胞等 3.非特異性效應分子:補體、細胞因子、溶菌酶等(三)免疫應答的類型抗原刺激機體特異性免疫可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物質抗原決定基產生抗體產生抗體個體發(fā)育過程中接觸特定抗原(決定基)而產生。 僅針對該特定抗原(決定基)而發(fā)生反應。 后天獲得;有特異性;有記憶性;在感染后期發(fā)揮作用 2特異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四) 特異性免疫應答特點1.特異性 * 特定的免疫細胞克隆僅能

5、識別特定抗原(決定基); * 應答過程中形成的效應細胞和抗體僅與誘導其產生的抗原(決定基)發(fā)生特異性反應。 2.記憶性 淋巴細胞初次接觸特定抗原(決定基)產生應答 形成特異性記憶細胞 再次接觸相同抗原(決定基)刺激 記憶細胞迅速被激活,產生強的再次應答 3.耐受性 免疫細胞接受抗原(決定基)刺激 對特定抗原(決定基)產生特異性不應答 免疫耐受 三、免疫學發(fā)展簡史1經驗免疫學時期(16世紀17世紀) * 中國醫(yī)學家用人痘苗預防天花 在明代隆慶年間(1567 1572),人痘苗已在我國廣泛應用;至 17 世紀,人痘苗接種預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鄰國的注意,先后傳入俄國、朝鮮、日本、土耳其、英國等地,進而

6、使人痘苗預防天花的方法得以推廣和驗證。此即經驗免疫學時期。它是人類認識機體免疫性的開端,為以后英國醫(yī)生 Jenner (琴納)發(fā)明牛痘苗奠定了基礎。天花病人局部痂皮鼻兒 童中國古代“種人痘”Edward Jenner (1749-1823)Jenner種牛痘圖2.經典免疫學時期 ( 1820世紀中葉) 這一時期,人們對免疫功能的認識由人體現象的觀察進入了科學實驗時期。*牛痘苗的發(fā)明(Jenner,1798) *減毒疫苗的發(fā)明19 世紀末,隨著微生物學的發(fā)展,法國免疫學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國細菌學家郭霍(Koch)在創(chuàng)立了細菌分離培養(yǎng)技術的基礎上,通過系統(tǒng)地科學研究,利用物理、化學,以

7、及生物學方法獲得了減毒菌苗,并用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Pasteur 以高溫培養(yǎng)法制備了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體內經連續(xù)傳代制備了狂犬病疫苗。這些減毒疫苗的發(fā)明不但為實驗免疫學打下了基礎,也為疫苗的發(fā)展開辟了新局面。 1879 Louis PasteurRobert Koch (1843-1910)發(fā)現結核桿菌;提出病原菌致病的概念狂犬病疫苗炭疽病疫苗*抗體的發(fā)現 1890 年德國學者 Behring和日本學者北里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動物時發(fā)現,在被免疫的動物血清中有一種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質,稱為抗毒素。將此免疫血清被動轉移給正常動物,使后者獲得了中和外毒素的能力。同年 Behring 又將白喉抗

8、毒素正式用于白喉的治療,開創(chuàng)了人工被動免疫療法之先河。后來,人們相繼發(fā)現了凝集素、沉淀素等能與細菌或細胞特異性反應的物質,統(tǒng)稱為抗體;而將能引起抗體產生的物質稱為抗原,從而確立了抗原和抗體的概念。 Emil von Behring (1845-1917)*補體的發(fā)現(Bordet) 1894 年, Pfeiffer 發(fā)現了免疫溶菌現象。他將霍亂弧菌注入豚鼠體內,2周后取豚鼠血清與霍亂弧菌混合,發(fā)現細菌溶解。Bordet 將新鮮免疫血清加熱 30 分鐘后,再加入相應細菌,發(fā)現只出現凝集,喪失了溶菌能力。據此認為,免疫血清中可能存在兩種與溶菌有關的物質,一種是對熱穩(wěn)定的物質即抗體,其能與相應細菌或

9、細胞特異性結合,引起凝集;另一種是對熱不穩(wěn)定的物質,它是正常血清中的成分,無特異性,但具有協助抗體溶解細菌或細胞的作用,稱之為補體。*血清學方法的建立 根據抗原和抗體特異性結合的特點,在抗毒素發(fā)現以后的 10 年中,建立了許多體外檢測抗原、抗體的血清學方法如凝集反應、沉淀反應、補體結合反應等,為傳染病的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 *免疫化學研究 20 世紀 30 年代, Tiselies 和 Kabot 建立了血清電泳技術,證明抗體是丙種球蛋白,Grubar 等人建立了免疫電泳技術,發(fā)現了抗體分子的不均一性的本質,從而使抗體分子與結構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抗體生成理論的提出 18

10、97 年, Ehrlich 提出關于抗體產生的學說,即側鏈學說。20 世紀 30 年代 Haurowitz 和 Pauling 等先后提出抗體生成的直接模板學說和間接模板學說, Eli Metchnikoff (1845-1916)Paul Ehrilich (1854-1915)*細胞免疫學說和體液免疫學說 19 世紀末, 俄國動物學家Metchnikoff 發(fā)現細胞吞噬作用,提出細胞免疫學說;德國學者Ehrlich 提出體液免疫學說,兩種學派各持己見,爭論不休,但每一學派都僅僅反應了復雜免疫機制的不同側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直至 1903 年, Wright 和 Douglas發(fā)現抗體可促

11、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才將兩種學說統(tǒng)一起來,使人們開始認識到機體的免疫機制包括兩個方面: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發(fā)現細胞吞噬作用,提出細胞免疫理論提出體液免疫理論和抗體生成的側鏈學說 近代免疫學時期(20世紀中葉60年代) 這一時期人們沖破了抗感染免疫模板學說的束縛,對生物體的免疫反應性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使免疫學開始研究生物問題,出現了全新的免疫學理論。主要成就: *特異性細胞免疫現象的發(fā)現 Koch 在用結核桿菌給患者皮下注射,試圖進行免疫治療時發(fā)現,在注射局部出現組織壞死現象,稱為 Koch 現象。該現象具有特異性。 Chase 等對 Koch 現象進一步深入研究,他們以致敏豚鼠血清轉移給

12、正常動物,未能引起結核菌素反應;而用其淋巴細胞轉移則引起了陽性反應。從而證明了結核菌素反應不是由抗體,而是由致敏淋巴細胞引起,機體的免疫性不僅僅只有體液免疫,也可形成細胞免疫。 *免疫耐受現象的發(fā)現 1945 年, Owen 發(fā)現異卵雙生的兩頭小牛體內有兩種血型紅細胞共存,稱其為血型細胞相嵌現象。由于不同血型細胞天然存在于同一機體內不引起免疫應答故又稱為天然耐受。此后, Medawar 等在新生期小鼠體內成功地進行了人工誘導異己抗原耐受實驗,揭示了體內處于發(fā)育階段的免疫細胞無論接觸自身抗原還是異己抗原,均可導致對相應抗原的耐受。*克隆選擇學說的提出 1958 年,澳大利亞免疫學家 Burnet

13、 在 Ehrlich 側鏈學說影響下,提出細胞系選擇學說。 * 克隆選擇(clonal selection)學說: 1)機體存在隨機形成的多樣性免疫細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細胞表達同一特異性受體; 2)抗原進入體內 選擇表達特異性受體的免疫細胞與之反應 特異性細胞克隆擴增 產生大量后代細胞 合成大量具有相同特異性的抗體 現代免疫學時期(20世紀60年代至今) 在這一時期,確認了淋巴細胞系在免疫反應中的地位,闡明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結構與功能,對免疫系統(tǒng)特別是細胞因子、粘附分子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從分子水平對免疫球蛋白的多樣性、類別轉化等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在許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復習題【A型題】

14、1免疫是指A機體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B機體清除損傷和衰老細胞的功能C機體抗感染的防御功能D機體識別和排除抗原性異物的功能E機體識別和清除自身突變細胞的功能2最早用人痘苗預防天花的國家是A法國 B中國C英國 D美國E印度3免疫對機體是A有害的 B有利的C有害無利D有利無害E正常條件下有利,異常條件下有害4機體免疫監(jiān)視功能低下時易發(fā)生A腫瘤B超敏反應C移植排斥反應D免疫耐受E自身免疫病5針對特定抗原的免疫應答過強易導致A腫瘤B超敏反應C移植排斥反應D反復感染E免疫缺陷病6機體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稱為A免疫監(jiān)視B免疫自穩(wěn)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調節(jié)7機體免疫系統(tǒng)識別和清除突變細胞的功能稱為A免

15、疫監(jiān)視B免疫缺陷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調節(jié)8首次用人工被動免疫的制劑是A破傷風抗毒素B破傷風類毒素C肉毒類毒素D白喉類毒素E白喉抗毒素9最早發(fā)明減毒活疫苗的科學家是AJennerBKochCPorterDBurnetEPasteur10英國科學家Jenner發(fā)明了A白喉抗毒素B狂犬疫苗C人痘苗D牛痘苗E卡介苗11最早提出克隆選擇學說的科學家是ABurnetBBorderCPorterDJennerEPasteur12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是A中樞免疫器官、周圍免疫器官B免疫細胞、粘膜免疫系統(tǒng)、中樞免疫器官C中樞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皮膚免疫系統(tǒng)D免疫分子、粘膜免疫系統(tǒng)、皮膚免疫系統(tǒng)E免疫器官、免疫組

16、織、免疫細胞、免疫分子【X型題】1免疫細胞包括A淋巴細胞B單核巨噬細胞C抗原提呈細胞D粒細胞E紅細胞2下列哪些細胞具有特異性識別抗原的能力A巨噬細胞BT細胞CB細胞DNK細胞E樹突狀細胞3下列哪些細胞屬于固有免疫應答細胞A單核巨噬細胞BNK細胞CB細胞DT細胞E多形核中性粒細胞4執(zhí)行適應性免疫應答的細胞是AT細胞BB細胞CNK細胞D單核巨噬細胞E肥大細胞5免疫學的研究內容包括A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與結構B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C免疫應答的發(fā)生機制和過程D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免疫學措施E某些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二、名詞解釋1免疫2免疫防御3免疫監(jiān)視4免疫自穩(wěn)三、問答題1簡述免疫系統(tǒng)具有雙重功能的理論基礎2簡

17、述適應性免疫應答的特性。簡述免疫系統(tǒng)具有雙重功能(防御、致病)的理論基礎。 免疫指機體對“自己”或“非己”的識別并排除非己抗原性異物的功能,即免疫系統(tǒng)通過對“自己”和“非己”抗原性異物的識別與應答,借以維持機體生理平衡和穩(wěn)定,從而擔負著機體免疫防御、免疫監(jiān)視、免疫自穩(wěn)和免疫調節(jié)等功能。在機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條件下,免疫系統(tǒng)對非己抗原產生排異效應,發(fā)揮免疫保護作用,如抗感染免疫和抗腫瘤免疫;對自身抗原成分產生負應答狀態(tài),形成免疫耐受。但在免疫功能失調的情況下,免疫應答可造成機體的組織損傷,引起各種免疫性疾病。例如,免疫應答效應過強可造成功能紊亂或(和)組織損傷,引發(fā)超敏反應;自身耐受狀態(tài)被破壞可導

18、致自身免疫??;免疫防御和免疫監(jiān)視功能降低,將導致機體反復感染或腫瘤的發(fā)生。簡述適應性免疫應答的特性。 適應性免疫應答包括體液免疫應答和細胞免疫應答,它們均具有下列幾個重要特性: (1)特異性(specificity):特異性是適應性免疫應答的基本特征。T細胞和B細胞能區(qū)分不同抗原和大分子抗原的不同結構成分,并針對每一特定抗原或組分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這種高度特異性是由T、B淋巴細胞表面的特異性抗原識別受體決定的。 (2)多樣性(diversity):機體慮存在眾多帶有不同特異性抗原識別受體的淋巴細胞克隆,可針對相應抗原產生不同的特異性免疫應答。免疫應答的多樣性是由淋巴細胞抗原識別受體的抗原結合位點結構的多樣性決定的。 (3)記憶性(memory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