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物是考古學的前提與目的——從賓福德的懷疑論說起_第1頁
實物是考古學的前提與目的——從賓福德的懷疑論說起_第2頁
實物是考古學的前提與目的——從賓福德的懷疑論說起_第3頁
實物是考古學的前提與目的——從賓福德的懷疑論說起_第4頁
實物是考古學的前提與目的——從賓福德的懷疑論說起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實物是考古學的前提與目的從賓福德的疑心論說起上世紀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學在承受西方“新考古學營養(yǎng)的同時,又進展著有意無意的對抗。這可以看作是這門學科存在的動態(tài)現(xiàn)狀。近年中,考古學“新思想影響中國的實際成果根本停留在西著介譯帶來的觀念沖擊上,中國考古界的集體效應是“拿來主義,一些易于操作的技術性手段如年代測定、花粉分析、動植物研究已經(jīng)非常流行,甚至生態(tài)環(huán)境考古、聚落考古也成為廣為使用的概念。但坦率地講,這些工作與當年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開掘相比,并沒有質的變化。傳統(tǒng)考古學的激進批判者因此也沒有認同中國考古學的進步。一個需要受到關注的現(xiàn)象是,在翻譯局限與中西學術傳統(tǒng)隔膜的雙重作用下,“新考古學理論或

2、方法的浸透以一種混沌、模糊的方式作用于介紹者和被介紹者之間,“新與“舊的交鋒在極其曖昧的狀態(tài)下進展。對此要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非常不易,但提出這個問題是有意義的。為什么曖昧可以大行其道、竟然在我們中間彷徨數(shù)十年之久?僅僅將考古學的歷史學或人類學屬性之爭視作觀念落后與進步分野,肯定失之簡單。如何超越方法論、目的論的一廂情愿而對考古學現(xiàn)象進展直接的考慮是我們應該面對而且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帕蒂沃森的一篇舊作譯中?新考古學之后?,?考古學的歷史理論理論?中州古籍出版社年版,我們特別有幸地讀到了有關賓福德自我疑心的資料。賓福德是新過程考古學頗有影響力的倡導者與理論者。但帕蒂沃森在檢討年考古學的解釋時不無遺

3、憾地發(fā)現(xiàn),后期賓福德的思想中出現(xiàn)了疑心論的端倪。賓福德主要是對推理之于考古學解釋的危險性進展了反思,他認為“我們的關于過去的知識對推理而非直接觀察的過分依賴已使我們學科的范式用于描繪的概念系統(tǒng)和理論用于解釋的概念系統(tǒng)含混不清,也使觀察與解釋含混不分,它們共同置身于人工復原起來的關系中,因此導致了某些結論的荒唐性。賓福德得出這一結論的根據(jù)是,我們對過去所進展的推理性復原的準確性,直接依賴于那些作為我們推理根底的前提觀點的準確性,而我們既不能用考古記錄也不能用那些復原起來的過去來驗證那些作為前提的觀點。在中國,因文化隔膜和對理論的缺乏興趣,對“新考古學除了虔心的介紹與不自覺的拒斥外,我們幾乎沒有看

4、到正面的批評。相比西方學術總是被一大套具有哲學背景的理論包裝之下,賓福德的這段自我疑心的說辭倒是通俗易懂,揭開了這座“科學大廈的構造性破綻,這或許印證了立難破易的古訓。賓福德到底“破了沒有呢?我們仍然沒有底。但當讀完帕蒂沃森先生的這篇大作,終于可以這樣認為,賓福德的疑心論至少與他的新考古學一樣有道理。帕蒂沃森是個客觀可敬的學者,但作了一篇并不成功的文章,她試圖批判疑心主義,結果倒可能助長了疑心主義。帕蒂沃森對考古學前途“不感到過分的絕望或盲目樂觀的根據(jù)有二,“第一,我知道絕大多數(shù)的田野考古學家一直在滿懷信心地追尋真正的過去,雖然未必完全明白為什么這樣做,“第二個原因是,我理解考古學的穩(wěn)固后盾真

5、正的過去不僅僅對專業(yè)的考古學家,而且對那些業(yè)余考古學家和普通群眾,同樣是極具魅力的。一望便知,她說的是考古學存在理由,而賓福德疑心的是考古學的科學前景。理由不需要通過科學論證,但考古學的前途可以取決于“穩(wěn)固的群眾根底嗎?帕蒂沃森對疑心主義辯駁的“失誤無意中提出了考古學面臨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我們在追求目的的過程中有沒有可能迷失學科的本質?賓福德欲棄不能的“直接觀察是什么意思?帕蒂沃森將樂觀信念寄托于“未必完全明白為什么這樣做的“田野考古學家,大約是指“田野考古學家總能挖出實實在在的東西來吧?俞偉超曾有個有趣的比較,他將西方新考古學與五十年代末期中國考古專業(yè)學生對統(tǒng)計陶片的厭倦情緒看作是同一種社會思

6、潮的產(chǎn)物,這股潮流煽動的是“透物見人,但在新考古學的不懈追求下,令人生厭的器物分類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只是換成了望而生畏的概念堆砌。這或許正是賓福德的憂思所在?轉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考古學在不斷擴張自己的學科覆蓋面。當我們將現(xiàn)實的知識構造和無處不在的生活內容作為復原、重建和解釋的參照時,考古學的觸角似乎是無限的。但當我們將開掘視作“科學方法的一次次實驗、當我們費盡心血的知識積累輕易地被流行思潮左右的“科學理論所拋棄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了傳說中那個把自己的手腳綁上羽毛試圖飛翔而又不斷跌落的鳥人?我們試圖掙脫實物的形式羈絆、超越“古物學的“低層次的學科程度,但總是發(fā)現(xiàn)我們其實都沒能走得太遠;我們設計目

7、的,然后去解釋與驗證,過程設計得如同接力賽跑,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目的是分散而非連續(xù)的,所謂終點成了一個挪動的幌子。我們不禁要問,所謂的“考古學純潔性的喪失終究是學科開展的必然、還是我們在理論掌控上的無為和無奈?考古學需要確定一種常態(tài),一種客觀不移的穩(wěn)定特征,并準確地把它表述出來。否那么我們將注定是帕蒂沃森說的“未必完全明白為什么這樣做的“田野考古學家。我們必須考慮,我們的答案甚至很簡單,既然連賓福德分開“壇壇罐罐沒多遠也感到了無助與迷茫,那么我們就應該回歸“壇壇罐罐。我們認為,實古物就是考古學的前提與目的。當我們將實古物作為一種資料見證歷史、復原歷史或解釋文化、推演人類行為時,其真實的意義恰好相反

8、,我們是用歷史的、文化的、人類行為的角度闡釋實古物的豐富內涵與不可替代的價值。我們說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印證了?史記?中的殷王世系,表達了極高的研究價值,這對歷史學而言,應該是對的,但在考古學的意義上,殷王世系恰恰成為證明甲骨文價值的資料。這里的甲骨文,指的是剛從泥土中翻出的、或者靜靜躺在博物館里的、刻著象形文字、在長遠的年代里微透著幽邃光芒的動物甲骨。從考古學的角度,古埃及的歷史永遠不是曲盡其妙的文字包括考古學家的文字,而是金字塔、木乃伊和鐫刻、描繪神秘圖案的石碑陶器。實古物是歷史的特殊載體,一種歷史的象征性符號,考古學家的唯一責任就是用科學的、歷史學的、人類學的方法闡釋它,并轉換成與時代的價值觀、

9、知識程度、文化需要相適應的文字描繪。當我們以歷史的形式或者從文化構造、社會組織的角度將實古物所指示的古代世界構筑成為一個邏輯完好的知識體系時,這知識體系仍然是對實古物的描繪和闡釋。除非這一知識體系融入大歷史的概念,而這或許就是學科特征的消失之時。說明這一點并不輕松,我們在這里提出的是一個明白的判斷。我們認為,這一判斷可以將與考古學有關的現(xiàn)象聯(lián)絡、綜合起來。比方,為什么傳統(tǒng)考古學、過程考古學和后過程考古學乃至金石學理論的無序存在和混亂應用并沒有影響考古學的活力?這些混亂不過反映了我們對學科現(xiàn)象的把握失度,一種迷失方向時的進退失據(jù),一種表象。而實際的過程是,考古學從實物出發(fā),而又回歸實物,中間的過

10、程像一個宏大的磁場,它可以像磁鐵一樣吸收一切有利的方法和手段,也可以對那些自以為是的理念棄而不理。它甚至不排斥一切妄自尊大的理論構架,只要其中包含合理的細節(jié)。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發(fā)現(xiàn)總是考古學的推進器?!袄碚摰陌V迷者總容易自覺或不自覺地輕視被“普通群眾趨之假設鶩的“新發(fā)現(xiàn),或以發(fā)現(xiàn)方法是否科學作為接納和拒斥的理由,但假設明白考古發(fā)現(xiàn)并不是一種資料而恰恰是考古學的對象,就會認識到這“直接觀察意義上的“新發(fā)現(xiàn)或許正是我們工作的全部意義所在。我們因此也可以理解為什么“三期說更容易看作是考古學作為獨立學科的標志,因為它成就了以實物為內核的新的歷史觀。但當我們把“地層學、“類型學視作考古學的方法時,至少部

11、分地犯了錯誤,因為我們先驗地將考古發(fā)現(xiàn)看作是一種資料,而實際上地層學、類型學恰恰是從“年代共存關系和“文化的角度對考古學的對象實物的一種證明或闡釋。轉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這也讓我們回憶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考古學對考古學純潔性的堅守。曾幾何時,“農(nóng)業(yè)考古、“民族考古學被視為危險的概念,擔憂農(nóng)學、民族學的介入會損害考古學的獨立性,實際上,與地層學、類型學一樣,農(nóng)學、民族學不過是考古學的一種認知角度。當我們用農(nóng)業(yè)起源這樣一個題目與詳細的考古發(fā)現(xiàn)聯(lián)絡起來的時候,與其說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了什么,不如說是在用一種“形式闡釋發(fā)現(xiàn)的對象。同樣,當我們用民族學的血緣社會概念解釋一些考古的遺存對象時,至多會發(fā)生錯誤,但

12、假設反過來用考古發(fā)現(xiàn)去證明母系社會,那就陷入了賓福德指出的結論與前提夾雜不清的泥淖??脊艑W以實物為前提和目的,因此考古學語言在本質上必然是描繪與歸納的。我們說,“考古學文化是繼“三期說后最切合考古學本質的重要概念,因為兩者都是一種純粹的歸納與描繪。新考古學試圖用解釋替代描繪,但它所謂的解釋,從根本上說是對“解釋形式的實物說明,是另一種層次的描繪。當我們用“動力的觀念解釋與國家文明誕生相關的考古現(xiàn)象時,與其說我們真正找到了社會開展的動力,不如說我們在人類歷史的開展意義上找到了一種考古學現(xiàn)象的表達方式。也是在這個意義上,盡管新考古學在實現(xiàn)“目的上遭遇到了挫折,但也豐富了考古學的描繪語言,這應該是新

13、考古學的最大成就。上述論斷的全部根據(jù)或許在于,考古學發(fā)現(xiàn)的古代世界永遠是一個象征的世界。這個世界的核心根據(jù)就是實物遺存,因為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脊艑W的本質使命在于不斷強化這象征世界的現(xiàn)代意義,一切新理論、新思潮、新方法、新成果,都是構架在現(xiàn)代與古代世界之間的橋梁。這橋梁是人類尋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之路的必然延伸。多數(shù)考古學論著的結尾或許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除了人類的好奇性,我們希望從考古學中得到什么?這是一個容易被科學主義的思路誤導的問題。我們說,如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國家和政府都在堅持的文物保護政策是一個最好的答復。還是回到帕蒂沃森的大作。她最后提出了一個饒有意味的問題,她認為我們如今沒有時間糾纏于疑心,“最好的關于發(fā)現(xiàn)與記錄的理論可能是那些確保我們不再損失更多材料的理論,考古遺存瀕臨消失,不加緊保護和搶救,我們對“真正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