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學及免疫學第十八章-厭氧性細菌(修)課件_第1頁
病原生物學及免疫學第十八章-厭氧性細菌(修)課件_第2頁
病原生物學及免疫學第十八章-厭氧性細菌(修)課件_第3頁
病原生物學及免疫學第十八章-厭氧性細菌(修)課件_第4頁
病原生物學及免疫學第十八章-厭氧性細菌(修)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十八章 厭氧性細菌第三篇 細菌學各論 【知識目標】1掌握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防治原則。2熟悉無芽胞厭氧菌的致病特征。3了解各厭氧菌的微生物學檢查方法。【能力目標】 正確處理感染性傷口,具備對厭氧芽胞梭菌感染的防治能力。【素質目標】 培養(yǎng)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學習目標厭氧性細菌概述厭氧性細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群種類繁多、專性厭氧,必須在無氧環(huán)境中才能生長繁殖的細菌。目前已發(fā)現有31個屬,245個種和亞種。厭氧菌廣泛存在自然界、人及動物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內。根據能否形成芽胞,可將厭氧性細菌分為兩大類:厭氧芽胞梭菌和無芽胞厭

2、氧菌。第一節(jié) 厭氧芽胞梭菌厭氧菌,革蘭陽性芽胞比菌體粗,菌體膨大呈梭狀,抵抗力強周鞭毛,無莢膜(除產氣莢膜梭菌外)致病菌產生外毒素致病,病情嚴重防治:類毒素與抗毒素 概述:一、破傷風梭菌(一) 生物學性狀1、形態(tài)與染色G+細桿狀,周毛菌,芽胞正圓形,位于菌體頂端,大于菌體寬度,呈鼓槌狀。一、破傷風梭菌2、培養(yǎng)特性與生化反應專性厭氧,血平板上呈擴散生長,有溶血,菌落特點:扁平、半透明、灰白色、邊緣不齊、周遍疏松稱羽毛狀。肉渣培養(yǎng)基生長良好(混濁、變黑、有腐臭味)。生化反應特點:硫化氫+、吲哚實驗+。3、抗原構造抗原構造有菌體(O)抗原和鞭毛(H)抗原。4、抵抗力 強,芽胞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數十年

3、,耐熱1001h,對青霉素敏感。一、破傷風梭菌一、破傷風梭菌(二)致病性與免疫性1、致病條件: 傳染途徑:破傷風為創(chuàng)口感染 能否發(fā)生感染的條件傷口的厭氧微環(huán)境傷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及異物大面積創(chuàng)傷、燒傷,壞死組織多,局部缺血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的混合感染一、破傷風梭菌痙攣毒素末梢神經淋巴液血液封閉抑制性突觸的介質釋放牙關緊閉角弓反張強直性痙攣伸肌、屈肌同時強烈收縮脊髓前角 腦干破傷風2、致病物質(破傷風痙攣毒素)一、破傷風梭菌3、所致疾病破傷風潛伏期:7-14天,長短取決于傷口與CNS距離。臨床表現:癥狀取決于拮抗肌力量對比。典型癥狀:牙關緊閉、吞咽困難、苦笑面容、角弓反張等,陣發(fā)性抽搐等,嚴

4、重者因呼吸肌痙攣窒息死亡。一、破傷風梭菌4、免疫性破傷風免疫屬體液免疫,主要是抗毒素發(fā)揮中和作用(毒素與中樞神經組織結合非常牢固,一旦結合即非抗毒素所能中和)病后不會獲得牢固免疫力獲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徑是人工免疫一、破傷風梭菌(三)微生物學檢測傷口直接涂片鏡檢和病菌分離培養(yǎng)陽性率很低,故一般不進行。典型的癥狀和病史即可作出診斷。1.及時清創(chuàng)擴創(chuàng),防止厭氧微環(huán)境的形成2.人工自動免疫 注射破傷風類毒素,用于遠期預防對軍人、建筑工人及其他易受外傷的人群:破傷風類毒素注射 兒童:注射白-百-破(DPT)3聯疫苗(四)防治原則一、破傷風梭菌3.人工被動免疫 注射破傷風抗毒素(tetanusantitox

5、in,TAT)緊急預防:肌肉注射15003000單位TAT(防止血清過敏反應)。 特異治療:早期足量用TAT治療。一般須用1020萬單位。4.使用抗生素:青霉素、紅霉素等一、破傷風梭菌二、產氣莢膜梭菌 (一)生物學性狀 1、形態(tài)與染色 G+粗大桿菌,無鞭毛,有莢膜,芽胞橢圓形,位于次極端 ,寬度小于菌體.2、培養(yǎng)特性生長迅速,代謝活躍,45生長最好血瓊脂平板:雙層溶血環(huán) 內環(huán)完全溶血-毒素 外環(huán)不完全溶血- 毒素皰肉培養(yǎng)基: 呈粉紅色牛奶培養(yǎng)基:“洶涌發(fā)酵”二、產氣莢膜梭菌3、分型根據不同菌株所產生外毒素的抗原性不同,分為5個血清型對人致病的:A型二、產氣莢膜梭菌1、致病物質毒素:磷脂酰膽堿酶

6、以A型產生量最大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伴大量溶血、組織壞死、肝臟、心功能受損在氣性壞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毒素:溶血、破壞白細胞毒素:膠原酶毒素:透明脂酸酶腸毒素(二)致病性二、產氣莢膜梭菌 2、所致疾病(1)氣性壞疽(產氣莢膜梭菌為主)創(chuàng)傷感染、傷口條件與破傷風相似潛伏期短8-48h局部組織壞死,產生大量氣體,組織氣腫(捻發(fā)音) ,壓迫神經末梢,劇烈疼痛并伴有惡臭,最后大塊肌肉壞死,毒素入血(毒血癥),全身中毒癥狀,休克、死亡(30%)(2)食物中毒 較輕,1-2天自愈(3)壞死性腸炎(C型) 毒素致病,為出血性腸黏膜壞死(腹劇痛、腹瀉、血便、循環(huán)衰竭等),死亡率高達40%二、產氣莢膜梭菌氣性壞疽

7、臨床表現為擴散性水腫、氣腫,觸摸有捻發(fā)音,劇烈疼痛,迅速蔓延,最后大塊組織壞死(三)微生物學檢測1、直接涂片鏡檢深部創(chuàng)口取材涂片革蘭陽性大桿菌白細胞少且不典型伴有其它雜菌早期診斷能避免病人最終截肢或死亡 二、產氣莢膜梭菌2、分離培養(yǎng)及動物實驗標本接種在血平板或庖肉培養(yǎng)基中厭氧培養(yǎng)。取可疑菌落進一步鑒定動物試驗出現泡沫肝,肝涂片染色可見有莢膜的革蘭陽性大桿菌。二、產氣莢膜梭菌(四)防治原則預防及時處理傷口,破壞和消除厭氧微環(huán)境預防性的使用抗生素治療局部感染的處理抗生素抗毒素高壓氧艙法 二、產氣莢膜梭菌三、肉毒梭菌(一)生物學性狀1、形態(tài)與染色 G+大桿菌,有鞭毛,芽胞橢圓形,粗于菌體,位于次極端

8、,網球拍狀菌體。2、培養(yǎng)特性與生化反應嚴格厭氧,普通平板生長R型菌落,可消化肉渣變黑,有腐敗惡臭味??砂l(fā)酵葡萄糖和麥芽糖。3、分型與毒素根據遺傳性將其分為IIV組,根據肉毒毒素的抗原性將其分為AG7個型,其中I、II組可引起人類疾病,最主要的毒素型為A、B型,我國報告的大多是A型。4、抵抗力 芽胞強,1003-5h,180 5-15min肉毒毒素, 不耐熱,100 1min破壞,耐酸,胃酸24h不破壞。三、肉毒梭菌(二)致病性1、致病物質肉毒毒素是一種強烈的神經外毒素,是目前已知毒素中毒力最強者,對人的致死劑量是0.1g。肉毒毒素作用機制(嗜神經毒素)作用部位腦神經核外周神經肌肉神經接頭處 阻

9、止乙酰膽堿的釋放自主神經末梢運動神經末梢功能失調肌肉松弛性麻痹(軟癱)三、肉毒梭菌2、所致疾病(1)毒素性食物中毒(肉毒中毒)肉毒中毒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發(fā)病主要與飲食習慣有著密切關系:歐美國家主要的中毒是由于肉類食品、罐頭食品引起日本等沿海國家主要的中毒是由于進食水產品引起我國內地的中毒主要是由于進食發(fā)酵的食品:罐頭、香腸、臘腸發(fā)酵豆制品。三、肉毒梭菌潛伏期短 一般1236h,可短至2h,長達l0d。潛伏期越短病情越嚴重。臨床表現無胃腸道癥狀,為神經末梢麻痹癥狀、乏力、頭痛眼?。◤鸵暋⑿币?、眼瞼下垂)喉?。ㄍ萄世щy、咀嚼不靈、語言障礙)膈?。ê粑щy、死亡率高20-70%)重癥搶救不及時多數死

10、亡,病死率3070,死亡原因多為延髓所致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誤吸肺炎所致繼發(fā)性感染。三、肉毒梭菌(2) 嬰兒肉毒病1 歲以下,特別是6個月以內的嬰兒, 癥狀與肉毒毒素食物中毒類似早期的癥狀是便秘,吸乳無力。死亡率不高。 (3)創(chuàng)傷感染中毒 若傷口被肉毒梭菌芽胞污染,芽胞在局部厭氧環(huán)境中能發(fā)芽繁殖并釋放出肉毒毒素 , 導致機體肉毒中毒。 三、肉毒梭菌(三)微生物學檢測根據食入可疑食物病史和典型的癥狀即可作出初步診斷。微生物學檢查主要是取可疑食物或嘔吐物煮沸1 h,殺滅無芽胞雜菌后接種皰肉培養(yǎng)基,厭氧培養(yǎng),分離本菌。動物實驗,進一步確診。早診斷,早治療,可以降低死亡率。 三、肉毒梭菌 (四)防治

11、原則肉毒食物中毒發(fā)病急劇,后果嚴重,應盡早作出診斷,早期治療,可降低死亡率。預防以加強食品衛(wèi)生管理和監(jiān)督,食物加熱消毒為關鍵。對病人應盡早注射A、B、E三型多價抗毒素,同時加強護理和對癥治療,特別是注意預防呼吸肌麻痹和窒息,以降低死亡率。三、肉毒梭菌四、艱難梭菌G+粗大桿菌,芽胞卵圓形,位于次極端專性厭氧(對氧極度敏感),分離培養(yǎng)困難而故名,須用特殊培養(yǎng)新生兒腸道中正常菌群長期或不正規(guī)使用某些抗生素(氨芐青霉素、頭孢菌素、氯潔霉素、紅霉素),引起菌群失調,稱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和假膜性腸炎復發(fā)率高四、艱難梭菌第二節(jié) 無芽胞厭氧菌概述種類多,主要寄居在人和動物體內,占正常菌群的絕對優(yōu)勢(90%)致病

12、力弱,屬條件致病菌,多為內源性感染,引起的感染無特定病型,大多為化膿性感染;重要的厭氧菌種類及其在正常人體的分布皮膚上呼吸道口腔腸道尿道陰道一、芽胞菌厭氧芽胞梭菌屬+二、無芽胞菌(一)G+桿菌丙酸桿菌屬+雙歧桿菌屬+乳桿菌屬+真桿菌屬?+?放線菌屬第二節(jié) 無芽胞厭氧菌一、生物學性狀1.革蘭陰性厭氧桿菌有8個屬,類桿菌屬中的脆弱類桿菌最為重要其大小、形態(tài)呈多型性,有莢膜。梭桿菌菌體延伸成梭形,其余菌屬形態(tài)都非常小。類桿菌在培養(yǎng)基上生長迅速外,其余均生長緩慢,需3天以上。2.革蘭陰性厭氧球菌有3個屬,其中韋榮菌屬最重要。其直徑0.30.5m,成對、成簇或短鏈狀排列。有7個種,3個與人有關。是寄生在

13、咽喉部的主要厭氧菌。 一、生物學性狀3.革蘭陽性厭氧球菌有5個屬,21個種。其中有臨床意義的是消化鏈球菌屬。該細菌生長緩慢,培養(yǎng)需57天。主要寄居于陰道。在臨床厭氧菌分離株中,占20%35%,為第2位,僅次于脆弱類桿菌 ,但大多亦為混合感染。 一、生物學性狀4.革蘭陽性厭氧桿菌丙酸桿菌屬 為小桿菌,常呈鏈狀或成簇排列,無鞭毛,能發(fā)酵糖類產生丙酸。能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生長,時間需25天。雙歧桿菌屬呈多形態(tài),有分枝,無動力,嚴格厭氧,耐酸。 真桿菌屬呈單一形態(tài)或多形態(tài),動力不定,嚴格厭氧,生長緩慢,培養(yǎng)常需7天,但生化反應活潑。一、生物學性狀二、致病性:1、致病條件:(1)寄居部位的改變(2)機體免疫

14、力低下(3)局部形成厭氧微環(huán)境(4)菌群失調內源性感染;無特定病型,大多為化膿性感染;膿及分泌物惡臭,血性/棕黑色,有氣體 ;長期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無效;直接涂片可見細菌,但普通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2. 感染特征:二、致病性:3. 所致疾?。憾嗍腔撔愿腥靖腥静课豢杀榧叭砜稍斐蓴⊙Y感染無特定病型口腔感染女性生殖道和盆腔感染腹腔感染肺和胸膜感染顱內感染敗血癥感染性心內膜炎皮膚軟組織感染二、致病性:三、微生物學檢測應在正常無菌的部位采集體液標本,標本可直接涂片染色后觀察細菌的形態(tài)特征及染色性。分離培養(yǎng)核酸雜交、PCR等分子生物學方 法四、防治原則目前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主要是避免正常菌群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以及防止局部出現厭氧微環(huán)境。對外科病人特別要注意清洗傷口,去除壞死組織和異物,引流,維持和重建局部良好的血液循環(huán)等。用抗生素治療,需注意多數無芽胞厭氧菌對青霉素、林可霉素等敏感,但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不敏感。可進行藥物敏感試驗 ,以便選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 學習小結厭氧性細菌是一群必須在無氧環(huán)境中才能生長繁殖的細菌。分為厭氧芽胞梭菌和無芽胞厭氧菌兩大類。厭氧芽胞梭菌主要有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破傷風梭菌經創(chuàng)傷感染,傷口局部的厭氧微環(huán)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