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中國古代文論的哲學基礎_第1頁
易道:中國古代文論的哲學基礎_第2頁
易道:中國古代文論的哲學基礎_第3頁
易道:中國古代文論的哲學基礎_第4頁
易道:中國古代文論的哲學基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易道:中國古代文論的哲學根底摘要:?周易?是中國文化的珍貴遺產(chǎn),它影響了中國文化的諸多方面。?周易?中的天人合一、陰陽互動、通變致久理論,為中國古代文論的主要哲學基矗關鍵詞:易道;文論;天人合一;陰陽;通變致久thedafyi:philsphialbasisfrtheriesfhineseanientliteratureabstrat:asavaluableulture-legay,zhuyihasbeeninflueningupnanyaspetsfhineseulture.theriesabuttheunityfheavenandhuan,interatinbeteenyinandyang

2、,hangingtattainperaneneneivedinzhuyinstitutetheainphilsphialbasisfrtheriesfanienthineseliterature.keyrds:thedafyi;theriesfliterature;theunityfheavenandhuan;yin-yang;hangingtattainperanene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有著強烈的宗經(jīng)意識,?周易?為群經(jīng)之首,自然引起文論家的特別關注。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jīng)?篇說:“故論、說、辭、序,那么?易?統(tǒng)其首。1第19頁葉燮在?與友人論文書?中也說:“?易?似專言乎理因?易?之流而為言,

3、那么議論、辨說等作是也。2這樣一來,?周易?便像“太山遍雨,河潤千里那樣開啟了后來的文體,成為論、說、辭、序等文體的淵源。同時,易道精神還為古代文論提供了哲學根底,成為文論家闡述文章起源、總結(jié)創(chuàng)作規(guī)律、分析風格特點的理論根據(jù)。薛雪?一瓢詩話?有言:“?易?云:風行水上,渙。乃天下之大文也。起伏頓挫之中,盡抑揚反覆之義,行乎所當行,止乎所當止,一波一瀾,各有自然之妙,不為法轉(zhuǎn),亦不為法縛。3第117頁它的深層,是“易道與文章構(gòu)思的內(nèi)在相通。這既是認識論上的客觀規(guī)律,也反映了古代宗經(jīng)重道意識。易道廣闊,無所不包。?周易?對古代文論的影響,首先不在它的個別的、直接的或間接的概念、范疇,而在于它“無所

4、不包的哲學體系。這一哲學體系確實立,最初是企圖對包括自然、社會、人類的歷史開展等等范圍內(nèi)的問題作一總括和說明。由此而呈現(xiàn)的易道精神,詳細表達為天人合一的宇宙形式、陰陽互動的建構(gòu)方式與通變致久的開展觀點。這些為文學理論所借鑒。文學理論盡管在?周易?中沒有突出,但許多易理卻成為文學理論的源頭,需經(jīng)過一番剔抉,才可以彰顯面目。而后來的文學為了進步自身的地位,也有意識地追溯文學的經(jīng)學根據(jù),以易道為其理論的主要哲學基矗?周易?確立宇宙形式的首要前提是:天人合一,即自然本身的運動變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規(guī)律,也就是人類活動所應遵循的規(guī)律。?觀卦彖傳?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4這里

5、的“神并不是人格神、上帝,而是“陰陽不測之謂神的“神;“神道指的是自然規(guī)律的微妙變化。“以神道設教即是把人事的活動看作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來的東西,并以此教示天下。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賁卦彖傳?,即由對自然規(guī)律觀察而確立人事活動的規(guī)律,自然與人是合而為一的?!疤烊撕弦坏男问剑且椎谰裰?,整部?周易?都貫穿著這樣的思想:“天地養(yǎng)萬物,圣人養(yǎng)賢以及萬民4?頤卦彖傳?;“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4?恒卦彖傳?;“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4?周易說卦?。?周易?以自然比

6、擬社會,用天道比擬人道。易道具有偉大的力量,人不僅從自然界得到物質(zhì)供養(yǎng)時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而且道德精神與一切活動,都要同自然到達最高的統(tǒng)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4?乾卦文言?這里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能簡單理解為對自然規(guī)律的遵循,而更多的是社會倫理道德與自然的合一。不管其中有多少簡單的比附和神秘的夢想,重要的是,它樸素地認識到在精神領域中人與自然的交融統(tǒng)一。反過來說,一切出乎自然的必然性現(xiàn)象都被賦予了倫理道德的意義。這樣,人對自然的遵循,就轉(zhuǎn)化到對倫理道德的遵循。這種天人合一思想,最為直接

7、而明確地構(gòu)成了中國古代文論的哲學基矗中國古代文論最初要解決的問題是對世界本體的認識問題。對“天道的探究,才直接啟發(fā)了后人對于文學本體的探究。?周易?的“天人合一理論為文學本體的討論,提供了很好的思維范式:文以道立,道因文傳,文道相通,故稱不朽。?文心雕龍原道?篇由對宇宙本體的探究確立了文學本體論,正是基于對易道偉大力量的合理推衍。劉勰從“天人合一的觀點出發(fā),認為人文“肇自太極,乃“與天地并生,即體天道而來。天地具宇宙生命之道,化育萬物之德,這是天地之大文,詳細表現(xiàn)就是“垂天之象、“理地之形,進而“傍及萬品,動植皆文。而人“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自然必有其文,以契合“自然之道,深通神明之德。故

8、曰:“天文斯觀,民胥以效1第2頁。?周易?的“神道設教把形而上之道體與形而下之器用統(tǒng)一起來,以“天之神道為本體,以“民之教化為效用,顯示了體用不二的思想特色。這與劉勰一方面要原道溯源,確立文章的本體淵源,另一方面又要載道設教,發(fā)揮文學的社會作用思想完全相符。?原道?篇所說的“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道心惟微,神理設教1第2頁等,都是這一思想的表達。其次,“神道乃抽象之本體,所謂“道心惟微、“神道難謀,其中精義只有圣人才能心領神會,圣人通過畫卦設象,敷章?lián)の膩黻U微顯幽,昭示天下,這樣圣人就成了原道的中介。劉勰把伏犧、孔子等儒家圣人看成是聯(lián)絡“道心與“文章、“神理與“教化的中介,認為“道沿圣

9、而垂文,圣因文而明道1第2頁,提出了“道圣文三位一體的文學思想。這樣,由天地而人,由自然之文而人文,劉勰把文章的起源與天地降生聯(lián)絡起來,為文章找到了本體的根據(jù),建立了“自然之道的文學本體論,用他的話說就是:“人文之元,肈自太極。后世文論家繼承這一觀點,以此確立文章本體。太極者,一團渾元之氣也。孔穎達?周易正義?釋“太極曰:“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5葉燮?原詩?以氣為本,用以總持和條貫理、事、情。他說:“然具是三者理、事、情,又有總而持之,條而貫之者,曰氣。3第21頁黃宗羲那么更直截了當?shù)卣f:“夫文章,天地之元氣也。逮夫厄運危時,天地閉塞,元氣鼓蕩而出,擁勇郁遏,

10、坌憤激訐,而后至文生焉。6(黃宗羲?謝翱年譜游錄注序?)“天人合一的宇宙形式還是古代文論中“物感說的理論基矗中國文化不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而是強調(diào)天人合一、物我相通。中國人的觀念中,沒有絕對的自然,也沒有絕對的主體,而是泯滅物我界限,主體與客體交融為一。自然萬物皆著人之色彩,人之身心也能應合天地自然。天人合一的一個重要內(nèi)涵是物與人相通。?周易系辭?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那么觀象于天,俯那么觀法天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4雖然這是對?易?象起源的說明,但對古代文論產(chǎn)生了深化的影響?!坝^物取象的理論,啟發(fā)了古代文論對“物感說的探

11、究?!巴ㄉ衩髦?,類萬物之情是物我相通、相感的結(jié)果。?文心雕龍物色?篇說:“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通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彷徨。1第493頁“隨物宛轉(zhuǎn)、“與心彷徨正是物我交融的境界,客體的物與主體的人在交融中充滿了生香活意的生命情調(diào)。?周易?中的“感物說主要表如今對卦辭、爻辭的解釋和說明中,最明顯的是?觀?、?咸?二卦。?觀?卦,下坤上巽,“坤為大地,“巽可象征空中流動之風,亦可象征高高挺立于大地之上的樹木,后一義更合遠古情形,因為為了觀察更多更遠的事物,唯有攀上高枝方能高瞻遠矚?!坝^的內(nèi)容是豐富的,不但觀物,而且觀人,反觀自己,亦審視別人,

12、觀察到外在的生存環(huán)境,乃感悟國家的狀況和民眾的情狀?!坝^我生,更是超越個人的生存環(huán)境而對現(xiàn)實人生的大觀。這種“觀正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根底上。不但觀自然風景以及種種觸興起情的眼前物事,而且由物感人,洞悉人世間蕓蕓眾生的現(xiàn)實生活狀況。文學家只有深觀現(xiàn)實人生,才能有感而發(fā),言之有物,真實地反映和表現(xiàn)現(xiàn)實人生。故?觀?之義很早就被引入文學領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記載了趙孟在鄭伯垂隴之宴上請鄭臣子展、伯有等七人賦詩,說:“武亦觀七子之志。7這是早期中國詩學史上所謂的“賦詩觀志說,它與“賦詩言志具有同樣的創(chuàng)始性意義??鬃诱f?詩?“可以觀6?毛詩序?已是后進之言了。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之“觀,陸機?文賦

13、?有“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6第170頁之說;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也有“登山那么情滿于山,觀海那么意溢于海1第295頁之說。這里的“觀與“感已密不可分。感在?周易?中作“咸,?咸?卦,下艮上兌,直觀之象是“山下有澤,“艮、兌又可看作少男、少女。那么“咸卦又“可看作少男少女以少男為主導互相接近、交相感應到愛情發(fā)生,最后是身體的接觸的一個完好過程。8第79頁?彖傳?那么把男女相感推及到人與天地之間的萬物相感,推及到物我之間的心靈溝通。所謂“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4第258頁人的情緒與思想,都產(chǎn)生于人與人、人與物相感的過程中,天人合一形式在情感契

14、合上得到證明?!疤烊撕弦坏挠钪嫘问?,也決定了中國文學藝術構(gòu)思方式上的獨特性。中國古代文論并不主張創(chuàng)作時的面壁玄想,“參禪悟道、“妙悟熟參也是受印度佛學影響后的結(jié)果,并且一直沒有占住主導地位,還受到清代宋詩派的竭力詆毀。中國文學藝術構(gòu)思特別重視感物興情,把“外師造化作為藝術想象的起點,視大自然為創(chuàng)作興會的淵藪,從而使“物沿耳目的“感物活動成為藝術構(gòu)思的第一推動力。所謂“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1?文心雕龍物色?;“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6鐘嶸?詩品序?;“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6?禮記樂記?,它的源頭還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中的“興義解釋,表達的都是

15、物色感召心靈、主體依物啟思的“刺激反響的創(chuàng)作思想。這種刺激反響的直接結(jié)果便是以想象為主的藝術活動的展開,即宋代僧人惠洪所說的“妙觀逸想9?冷齋夜話??!懊钣^是指在“物沿耳目的時候,觀造化之真諦、察藝術之根源?!耙菹肽敲词窃诿钣^的根底上開始的運虛摶實的藝術構(gòu)思活動,所謂“神思方運,萬涂競萌;規(guī)矩虛位,刻鏤無形。1?文心雕龍神思?。后來王國維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人間詞話?的分別,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引申與發(fā)揮。中國古代文論的另一個哲學根底是?周易?的陰陽互動的世界構(gòu)成論。一部?周易?旨在表述宇宙的陰陽生生之大德,故曰:“?易?以道陰陽?莊子?、“生生之謂易。4?系辭?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陰陽相

16、動,萬物資生。這是?周易?為人們描繪的一幅關于世界萬物的起源、構(gòu)成、生化與變遷的圖式。?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4這句話說明了?周易?的思想本質(zhì),也成為?周易?哲學的總綱。?周易?認為整個世界是在陰陽兩種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斷運動、變化、生成、更新的。這一思想又為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氣勢、風骨、韻律說提供了哲學根據(jù)。?周易?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根底上。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消長的規(guī)律,經(jīng)過排列組合而成為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的構(gòu)成與排列,表達了陰陽互動、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八經(jīng)卦經(jīng)過重疊排列組合為六十四卦,陰陽思想是其核心。在?周易?中,陰陽觀念表現(xiàn)為氣。陽氣上

17、升、陰氣下降,陰陽互動,這是?周易?對陰陽二氣運行規(guī)律的把握,陰陽二氣互動構(gòu)造了“天人合一的世界形式,表如今卦象構(gòu)造方面,就是陰陽互動形式可對自然萬象不依直觀所得,而創(chuàng)造出符合“氣化規(guī)律的假象。如天在上地在下本來是眼中所見、足下所立的事實,可是下地坤上天乾構(gòu)成的卦卻是?否?卦,卦象之意為不通;相反,下天乾上地坤的卦卻名?泰?卦,卦象之意是大利通泰。假設不按陰陽互動的規(guī)律進展認識,很難理解這種安排。?否?卦是陽上陰下,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二氣相背而行不能交會,那么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4第115頁?泰?卦是陰上陽下,陰氣下降,陽氣上升,二氣相向而行實行交會,這就是“天地

18、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4第105頁?咸?卦正是“二氣感應以相與而使“萬物化生。陰陽互動,才使自然與人類社會都在變化中存在和開展。柳宗元說:“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樂道之原。10第543頁即:?易經(jīng)?的易,是變化之意。六爻遞相推動而生變化??梢姡?周易?卦象不是靜止的,而是陰陽二氣運行不止、生生不息的表征,顯示出宇宙造化的勃勃活力與充分活力。這種認為整個世界只能在陰陽互動中存在和開展的世界觀,成為一向高度重視氣勢、風骨、韻律的古代文論的哲學基矗陰陽互動表現(xiàn)為氣,古代文論家很早就重視“氣在文論中的地位。孟子提出“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11?孟子公孫丑上?,認為“養(yǎng)氣是“知言的根底

19、,“知言是“養(yǎng)氣的結(jié)果,只有自身人格的崇高偉大,才能創(chuàng)作出崇高偉大的作品。這里的“氣是指一種“氣勢,用“浩然來加以形容,以顯示氣的表現(xiàn)形式,或為外在精神的“預式作用。魏晉時期,“氣范疇得到普遍運用,形成“重氣之旨的文論思潮。曹丕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6曹丕?典論論文?陰陽二氣清升濁降地運動,決定了作家的氣質(zhì)、才性。“氣的概念內(nèi)涵逐漸有所變化,由外在形式、精神形態(tài)轉(zhuǎn)化為詳細化的內(nèi)容和品質(zhì),走向“現(xiàn)式的中心地位。到魏晉中期,人物評品成風,直接以“氣的陰陽清和來評品人物,氣由客體地位上升為要表現(xiàn)的主體地位。劉劭在?人物志?中說的更為明白:“聰明者,陰陽之精,陰陽清和,那么中睿

20、外明。陰陽互動產(chǎn)生清和之氣,稟受清和之氣而生的人就聰明。“清是指俊爽超邁的陽剛之氣,濁是指凝重沉郁的陰柔之氣。一篇作品的氣勢、風骨、韻律決定于作家陰陽二氣的調(diào)適。?典論論文?說“徐幹時有齊氣指徐緩之氣,偏于陰柔沉濁;“應玚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一者偏于柔軟,一者偏于剛疏,都不及“孔融體氣高妙6第158頁,有氣勢、有風骨、有韻律。氣由外在形式的精神“預式,轉(zhuǎn)向詳細客觀的內(nèi)容和品質(zhì),最后進入到被表現(xiàn)的主體地位。直接以氣之情狀來表現(xiàn)思想之褒貶,把氣引入中國文論,除了中國思維的物我合一觀外,還是由于氣的性質(zhì)表現(xiàn)出來。陰陽二氣剛?cè)岬牟煌瑳Q定了文章體勢風格的不同,劉勰說:“文之任勢,勢有剛?cè)?,不必壯言?/p>

21、方,乃稱勢也。1?文心雕龍定勢?成認文章的體勢風格有剛健柔婉的不同。魏征那么從陰陽剛?cè)岬慕嵌确治隽肆媳蔽娘L的差異:“江左宮商發(fā)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貴乎氣質(zhì)。氣質(zhì)那么理勝其詞,清綺那么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6?隋書文學傳序?白居易又以粹氣、靈氣表述陰陽之氣對文章風格的影響:“天地間有粹靈氣焉,萬類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屬多。蓋是氣凝為性,發(fā)為志,散為文。粹勝靈者,其文沖以恬。靈勝粹者,其文宣以秀。粹靈均者,其文蔚溫雅淵,疏朗麗那么,檢不扼,達不放,古常而不鄙,新奇而不怪。12?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周易?在陰陽互動中,側(cè)重于陽剛

22、、勁健,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4?乾卦象傳?。這一思想直接引發(fā)了古代文論中對“風骨的偏愛,形成一種追求爽朗剛健的文風的傾向。劉剛紀說:“在?周易?對天地萬物生命的認識和討論中,自始至終包含著一個根本思想傾向,即非常重視和強調(diào)天地萬物生命的變化、開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生生不息、堅不可摧、剛正勁健的偉大力量。13第232頁在文論上,偏向于上述特點的是劉勰的?文心雕龍風骨?篇。它要求文章具有“結(jié)言端直、“意氣駿爽、“風清骨峻1的風格特點,這些特點正是建立在?周易?關于“剛獎的思想根底上。唐朝文論總體上崇尚陽剛風格。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批評龍朔唐高宗年號初年的文風是“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

23、以循為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6?王勃集序?,提倡用陽剛之美掃蕩南朝宮體陰柔之余風。稍后,陳子昂以“漢魏風骨為典范,鄙視齊梁詩的“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提出了具有陽剛之美的“風骨標準:“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6?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盛唐詩人差不多都以“風骨相標榜而崇尚陽剛之美,李白詩有“蓬萊文章建安骨、“自從建安來,綺麗缺乏珍等,說明他對前代文學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杜甫的詩具有“沉郁頓挫的風格特點,他在?戲為六絕句?中態(tài)度鮮明地贊美庾信“凌云健筆意縱橫,追求“未掣鯨魚碧海中6第60頁的氣勢磅礴的陽剛之美。中唐的釋皎然與晚唐的司空圖,從佛道兩家美學思想出發(fā),拓展了剛?cè)岬?/p>

24、審美范疇,剛?cè)岬娘L格表現(xiàn)為多種術語,但仍以陽剛為主,陰柔為輔。?系辭?曰:“?易?,窮那么變,變那么通,通那么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4?周易?提供中國古代文論的另一個哲學根底是通變致久的開展論。?周易?古有“變經(jīng)之稱,其實,變與不變總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王夫之就說:“?易?兼常變。?周易外傳系辭下傳?易?之名本身也含有常變之義,孔穎達在?論易之三名?中引鄭玄?易贊?和?易論?的話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5?周易正義?卷首變易為變,不易為常,變易不易合起來就是對立統(tǒng)一的常變觀。?周易?不僅有常變之名,更有常變之實。?系辭?有言:“?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

25、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4然而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周易?既在“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恒常通久的不變法那么,又在恒常通久中表現(xiàn)了“惟變所適的可變規(guī)律,這種“常中有變、“變中有常的思想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運行規(guī)律。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終那么有始,天行也。4?蠱卦彖?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4?復卦彖?“無平不陂,無往不復4?泰卦?九三爻辭?!皬偷囊馑季褪鞘挛餆o論怎樣開展變化,最終還是要回到初始之位,可見,“復就是變中有常的天道運行規(guī)律。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在變,唯有天道規(guī)律本身是不變的,這天道規(guī)律永久不變的最高表現(xiàn)就是天上地下,陽尊陰卑。?系辭?

26、開篇就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4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表達尊卑長幼的秩序。這種常變規(guī)律也是?周易?成卦的根本原那么。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4?周易說卦傳?周易?每卦六爻,代表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故曰“兼三才而兩之,“六畫而成卦。六畫就位次而言,可“分陰分陽,即以初、二之位為地之陽、陰,三、四之位為人之陽、陰,五、六之位為天之陽、陰。陰陽之位,對立統(tǒng)一,反映了道的恒常不變的形式;就爻變而言,六畫又“迭用柔剛,即六爻與六位迭用,或剛或柔,運動不息,變化

27、不止,所謂“爻者,言乎變者也,它表達了道的運行變動狀態(tài)。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即道之常變,彼此交織,互相迭用,構(gòu)成了易卦的根本組成規(guī)律。中國古代文論受?周易?變與不變思想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文學通變觀。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設?通變?篇,討論文學的會通與適變問題。?文心雕龍通變?贊曰:“文律運周,日新其業(yè)。變那么堪久,通那么不乏。趨時必果,乘機無怯。望今制奇,參古定法。1皎然在?詩式?中談“復古通變體曰:“作者須知復變之道。反古曰復,不滯曰變。假設惟復不變,那么陷于相似之格,其狀如駑驥同廄,非造父不能辨。能知復變之手,亦詩人之造父也。關于“復變的程度,皎然說:“復忌太過,詩人呼為膏肓之疾;“

28、變假設造微,不忌太過。茍不失正,亦何咎哉3第78頁這種復古而能“通于變的思想,表達了文學開展的辯正規(guī)律。“易者變易也,陽之極那么變陰,陰之極那么變陽,陰陽互變,肯定與否認互相轉(zhuǎn)化,包含著豐富的素樸的辯證思想。?周易?素樸的辯證法,在?易傳?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系辭?對于?易經(jīng)?的辯證因素方面作了一定的發(fā)揮,使辯證因素更加突現(xiàn)出來:“剛?cè)嵯嗤贫兓弧耙魂H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剛?cè)嵯嗤?,變在其中矣。這些都是在言變化。清代葉燮借用?周易?對待而生變化的哲學思想,闡述文學創(chuàng)作的開展變化問題。他在?原詩?中說:“陳熟、生新,二者于義為對待。對待之義,自太極生

29、兩儀以后,無事無物不然:日月、寒暑、晝夜,以及人事之萬有生死、貴賤、貧富、高卑、上下、長短、遠近、新舊、大孝香臭、深淺、明暗,種種兩端,不可枚舉。3第44頁?周易?由陰陽兩爻構(gòu)成八經(jīng)卦,再由八經(jīng)卦重復為六十四別卦,形成一個層次井然、不斷生展的對待范疇體系,這說明?周易?已經(jīng)形成了相當成熟的對待思想。葉燮借用這一思想來講變化:太極生兩儀,即太極生出互相對待的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又是太極神妙變化的內(nèi)在根據(jù)。詳細而言,陰陽二氣指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主體和客體,主、客體都具有神妙變化的屬性,主、客合一便能產(chǎn)生“冥漠恍惚之境“神境。因此,詩歌開展也就相應地表現(xiàn)為“變。葉燮?原詩?中的“變包括三個既各自獨立、又互相

30、聯(lián)絡的內(nèi)涵:1變是詩歌開展的必然規(guī)律;2變踵事增華是詩歌開展的總體趨勢;3變是詩歌開展的內(nèi)在動力。首先,葉燮認為:“自有天地以來,古今世運氣數(shù),遞變遷以相禪。此理也,亦勢也。無事無物不然,寧獨詩之一道,膠固而不變乎?3第4頁就是說變是詩歌開展的必然規(guī)律,這種思想的源頭在?周易?。?周易?認為變是宇宙的必然規(guī)律,無事無物不然。?坤文言?曰:“天地變化,草木蕃。4?賁彖?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系辭?亦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廣闊配天地,變通配四時。4以?易?之觀點看,空間在變,時間也在變,飛潛動植、人文事功無不在變。變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這一哲學思想深化地

31、影響了中國古代文論。朱自清曾指出:“新變的變倒似乎有意無意間在應用著這種哲學?易?的“變的哲學。我們可以說梁、陳以致隋、唐之際,文論開始采用了這種變的哲學。14第338頁葉燮?原詩?正是繼承了?周易?有關“變的普遍性的哲學思想,用以說明詩歌開展變化的必然性。其次,葉燮認為詩歌開展是在盛衰更迭中不斷進化的過程。?原詩?曰:“詩之為道,未有一日不相續(xù)相禪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時而論,有盛必有衰;綜千古而論,那么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復盛。又曰:“大凡物之踵事增華,以漸而進,以致于極。3第3頁?原詩?這兩方面的思想都與?周易?哲學有聯(lián)絡。?周易?認為事物的開展往往表現(xiàn)為泰極而否、否極泰來、盛極而衰、衰極而盛的反復之道,呈現(xiàn)出周期性、循環(huán)式的開展。?系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