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分期以及黃疸課件_第1頁
小兒分期以及黃疸課件_第2頁
小兒分期以及黃疸課件_第3頁
小兒分期以及黃疸課件_第4頁
小兒分期以及黃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兒年齡分期與新生兒黃疸 趙 東 征 (一)小兒年齡分期一、小兒年齡分期及其意義兒童的生長發(fā)育是一個連續(xù)漸進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等功能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與年齡相關的規(guī)律性,故在實際工作中將其分為若干期。不同的年齡期各具有一定的特點,了解各年齡期的特點及保健措施,將有助于掌握小兒特點及保健措施。小兒時期大致劃分為6個年齡期,各年齡期的主要特征和保健教育原則如下: 小兒年齡分期胎兒期:妊娠前8周為胚胎期,第9周到分娩為胎兒期。自孕期28周至出生后1周為圍產期。遺傳因素、孕期感染、中毒、孕婦營養(yǎng)、心理狀態(tài)均為影響胎兒發(fā)育的因素。孕婦的保健,充分營養(yǎng)供應,預

2、防感染,保持良好的的精神狀態(tài),定期檢查均有助于胎兒的發(fā)育。圍產期小兒死亡率約占新生兒死亡率的70%,因此尤其應重視圍產期保健,防止胎內感染和早產,必要時進行羊水脫落細胞染色體以及其它生化檢查,對某些遺傳性疾病和先天性畸形作出產前診斷,并采取相應措施,可減低圍產期小兒死亡率。 小兒年齡分期胎兒期的保健措施包括孕婦咨詢、孕母營養(yǎng)、孕母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如弓形體、巨細胞病毒、風疹、皰疹病毒以及梅毒等)、高危妊娠的監(jiān)測及早期處理、胎兒生長的監(jiān)測及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篩查等。 小兒年齡分期新生兒期:從胎兒娩出、臍帶結扎后至滿28天。新生兒期是胎兒出生后生理功能進行調節(jié)并適應宮外環(huán)境的時期,其問題多由于適應不

3、良所引起,如環(huán)境過冷、過熱均不相適應。其它如先天性缺陷、早產、畸形等。新生兒期免疫功能不足,皮膚粘膜及其它屏障功能差易于感染。生長發(fā)育快而消化功能差,故開始喂養(yǎng)起即應十分重視逐漸適應其消化功能等。新生兒期的保健措施重點是合理喂養(yǎng),最好選用母乳喂養(yǎng),保護隔離,預防感染,近年來強調產婦與新生兒即刻接觸并于數小時內開始哺乳,不僅可以促進母乳分泌,而且對建立母嬰相依感情有重要作用。 小兒年齡分期嬰兒期:自出生28天至1歲。此期以乳類為主食,生長發(fā)育迅速,如身長增長50%,體重增加200%,頭圍增加30%,開始出乳牙,能坐,會爬并開始學走,其生理功能仍在發(fā)育中,如此快的生長發(fā)育就需要的足夠的營養(yǎng)供應,而

4、消化功能不足,免疫功能差,易患急性感染性疾病及消化功能紊亂,營養(yǎng)不良等。嬰兒期保健措施:提供母乳喂養(yǎng),合理人工喂養(yǎng)及時添加輔食,有計劃地進行各種預防接種,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促進正常生長發(fā)育。 小兒年齡分期幼兒期: 13歲。該期生長發(fā)育速度減慢,大腦皮質功能進一步完善,語言表達能力逐漸豐富,模仿性增強,智能發(fā)育快,要求增多,能獨立行走、活動,見識范圍迅速擴大,接觸事物增多,但仍缺乏自我識別能力。感染性疾病及傳染病多。保健措施:進行合理喂養(yǎng)并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及衛(wèi)生習慣,進行語言訓練及早期教育,注意安全護理及預防傳染病。小兒年齡分期學齡前期: 36歲。學齡前期兒童的體格發(fā)育速度減慢,智能發(fā)育進一步加

5、快,求知欲強,好問,好奇心強,自我控制能力仍差。保健措施:本期應重視潛在智能的開發(fā),但應循序漸進,避免強求,以適應其發(fā)育速度,是進行學前教育的重要時期。應培養(yǎng)熱愛勞動,愛集體的共產主義思想,仍應注意供應充分營養(yǎng)及安全護理。此期活動范圍廣,意外傷害發(fā)生率高,應注意防護。 小兒年齡分期學齡期: 612歲。學齡期兒童除生殖系統(tǒng)以外大部分器官已發(fā)育成熟,臟器功能特別是大腦發(fā)育更加完善,記憶力強,智力發(fā)育迅速,基本接近成人,機體抵抗力增強,感染性疾病減少,但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如結締組織病、腎炎、過敏性紫瘢等增多,疾病的表現基本上與成人相似。保健措施:更應重視思想教育,加強體格鍛煉,并宜參加適當勞動。 小兒年

6、齡分期青春期年齡范圍一般從10歲20歲,女孩較男孩早2年左右。此期生長發(fā)育再次加速,出現第二次生長高峰,生殖系統(tǒng)發(fā)育并漸成熟。保健措施:青春期心理衛(wèi)生教育青春期性知識教育(二)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 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癥狀之一, 它可以是正常發(fā)育過程中出現的癥狀,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現,嚴重者可致腦損傷。定義 新生兒黃疸指新生兒期膽紅素代謝不成熟,血中膽紅素水平增高,出現皮膚粘膜黃染現象。病因復雜,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黃疸分類生理性黃疸(physiological jaundice)病理性黃疸(pathologic jaundice)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由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

7、點所致的黃疸為生理性黃疸。特點:1.生后2-3天出現,4-5天達高峰,7-10天消退。2.膽紅素水平:足月兒221 mol/L(12.9/dl),早產兒255 mol/L(15/dl)。3.膽紅素水平增加的速度依日齡而不同(5 /dl/d)。4.以未結合膽紅素為主,結合膽紅素34 mol/L(2/dl)。5.無特殊臨床病理癥狀。病理性黃疸 不符合生理性黃疸者為病理性黃疸(或由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以外原因引起黃疸者)。符合以下特點之一即可。 1. 出現早,生后24h內出現。 2. 水平高,足月兒膽紅素221mol/L(12.9/dl),早產兒15/dl?;蚰懠t素每天上升85mol/L(5/dl)

8、。 3.持續(xù)長,黃疸持續(xù)時間,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 。 4.黃疸退而復現。 5.血清結合膽紅素34mol/L(2/dl)。 病 理 性 黃 疸 的 原 因 分 類 黃疸的發(fā)病因素隨時代而變化。 70年代感染因素為第一位,溶血為第二位。 目前圍生期因素為第一,溶血第二,原因不明、母乳性第三,感染第五。 影響因素饑餓:葡萄糖不足,缺乏與膽紅素結合的葡萄醛酸缺氧:膽紅素代謝中需氧胎便排出延遲:增加肝腸循環(huán)脫水:血液濃縮酸中毒:膽紅素與白蛋白結合力下降頭顱血腫或顱內出血:紅細胞破壞增加 診斷步驟正常或降低 總膽紅素紅細胞形態(tài)異常、紅細胞酶缺乏、血紅蛋白病、藥物性溶血、感染、DIC窒息、感染、頭顱血腫、IDM、幽門狹窄、小腸閉鎖、Lucey-Driscoll綜合征、Grigler-Najiar綜合征、Gilbert綜合征甲低、母乳性黃疸感染、胎胎輸血母胎輸血、SGA LGA、臍帶延遲結扎 細菌或TORCH感染 、肝炎、半乳糖血癥 、 酪氨酸血癥、囊性纖維化 、膽總管囊腫、膽道閉鎖 、1-抗胰蛋白酶缺乏 足月兒12.9mg/dl,早產兒15mg/dl或每日上升5mg/dl改良Coombs試驗 黃疸升高 RBC壓積 正常 升高 直接膽紅素 陰性 陽性 RBC形態(tài)、網織RBC 正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