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讀書法上節(jié)選_第1頁
朱子讀書法上節(jié)選_第2頁
朱子讀書法上節(jié)選_第3頁
朱子讀書法上節(jié)選_第4頁
朱子讀書法上節(jié)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朱子讀書法上(節(jié)選)朱子讀書法提要臣等謹案:朱子讀書法四卷,宋張洪、齊熙同編。洪字伯大, 熙字充甫,皆鄱陽人。事跡無可考。據(jù)洪自序:咸淳南宋度宗年號,當1265-1274年中,分 教四明,熙適客港浙東,遂相與商確是書,而刻諸鄞泮。其書本朱子 門人輔廣所輯,巴川度正嘗屬遂寧于和之??蛾柾鯊蛷V為后編。 洪與熙又因而補訂之,以輔氏原本為上卷,而以所續(xù)增者列為下卷。 皆以文集、語類排比綴輯,分門隸屬。雖捃拾抄撮,稗販舊文, 不足以言著述,而條分縷析,綱目井然,于朱子一家之學,亦可云覃 思研究矣。元時板已不存。至順中,江南行臺御史趙之維重鏤于集慶路學, 故永樂大典全帙收入。原編卷次已不可考,今酌其編

2、帙,厘為四卷。 俾講新安之學者有所考證焉。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總校官臣陸費墀。張洪序(編定朱子讀書法原序之一)圣賢之書,圣賢之言也。圣賢之言,圣賢之意也。學者學為圣賢 而已。既為圣賢之學,必將因其言以求其意,得其言而未得其意者有 矣,未有不得其言而得其意者也。傅說之告高宗日:學于古訓乃有獲。吾夫子亦日好古,敏以求之, 何必讀書然后為學、見哂于圣門也宜哉。皋夔所讀何書?世率以斯言 借口。豈知帝王盛時,化行俗美,凡涂歌里詠之所接,聲音采色樂舞 之所形,灑掃應(yīng)對冠昏喪祭之所施,莫非修道之教,固不專在書也。 三代而下,古人養(yǎng)德之具一切盡廢,所恃以植立人極者,惟有書耳

3、。 此書之不可不讀也。然讀圣賢之書者為不少矣,鮮能至于圣賢者,讀之無其法也。漢 唐說義理如說夢,其間大儒言正心而不及誠意,言誠意而不及致知格 物,法之未立,學者將安適從乎?故以了悟為高者,直謂格言大訓為 胸中之障礙。書且無取,何取于法?以記覽為工者,又不過夸多斗靡, 務(wù)以榮華其言,希世取寵而已,法于何有,過猶不及,等之為無。得 于道也,不有先覺何以淑其后?紫陽夫子生于建炎庚戍,上符洙泗之運,遠紹濂洛之傳,吐辭為 經(jīng),家藏人誦,言滿天下,皆去言也。然門人輔公所編讀書之法,所 以呼迷涂而飭稚,昧者尤為深切著明。甲寅便殿奏疏,拳拳以為食芹 之獻,直謂“此愚臣平生艱難辛苦,已試之效。雖帝王之學,無以易

4、 之”,豈茍云乎哉!洪嘗與親長德勝齊君增多而臚別之,鄉(xiāng)友王君復盡 索紫陽諸書,仿為后編,輒又同為之編定。于是首尾具備,條貫秩然。 學者倘慨然知俗學之可厭,圣學之可傳,于文公之法信之篤行之,果 使精神之胥契如師友之相逢,以此而讀書,其亦異乎人之讀書矣。圣 賢之意,如日杲杲,豈待單傳窯付而后有得于道哉。咸淳乙丑,洪分教四明,齊君適游東浙,益相與商摧是正,其書 乃成。嘗謂此書之行,可使人人知道,人人為圣賢,而受用之淺深則 在夫人信向之分數(shù)耳。洪一日袖呈師帥大參西澗先生,先生捧誦驚喜, 謂足為后學指南,不負儒先真切誨人之意。助費召匠,亟命鋟梓,與 學者共之。吁!圣人復起,不易文公之言,文公可作所以誨人

5、者,不 過如此。此義之存,上帝臨汝,是又非學者為圣賢之一助乎?盍相與 懋敬之哉。雖然,文公嘗謂“學不是讀書,不讀書又不知所以為學之 道?!贝苏Z殆有深意。昔潘氏磨鏡帖云:仆自喻為昏鏡,喻書為 磨鏡藥。當用此藥揩磨塵垢,使通明瑩徹而后已。若積藥鏡上而不施 揩磨之功,反為鏡累。豈非道理合下皆具,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 焉,反身而誠,萬物皆備,豈拘拘尋行數(shù)墨間哉。因取晦庵觀書有 感二詩附于編首,以發(fā)言外之意云。丙寅孟春后學番陽張洪拜手書 于鄞泮堇S縣縣學,可能是任縣學教導L晦庵先生觀書有感其一半畝方塘一鏡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

6、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齊熙序(編定朱子讀書法原序之二)讀書法者,文公朱子之所常言、而門人輔公漢卿之所編集也。嘉 惠后學,可謂至矣。巴川度侍郎正,屬遂寧于和之校而刻之。外舅雙 澗張先生家藏刊本,口因得借觀 天球琳瑯,不足喻斯寶也。但其間 踵略未盡,雜亂無倫者,間亦有之。則恐學者未能見之了然,何以使 其守之確然哉!故竊疑此漢卿草定而未修改之本??谫杂谙救?,與鄉(xiāng)親友龍山張君伯大,因其日文及取文公之言此 而漢卿之未金錄者,相與搜集附益,更易次第。先定綱領(lǐng),以載書之所 當讀之故,與讀之所當務(wù)之說;復于中撮其樞要,厘為六條,日循序 漸進,日熟讀精思,日虛心涵泳,日切已體察,日著緊用力,日居敬 持志,而著其

7、說于每條之下。于是綱領(lǐng)條目粲然明白,為上下兩卷。 蓋將按為定式,確遵謹守,尚企及文公之萬一。凡我同志,皆當從事 于斯也。竊嘗論之,天下之事莫不有法,法莫不有要,得其要而遵守之, 則為其事者雖與人同,所以為其事者實與人異。他日所就,必有卓然 非儕流之所及者。末藝且然,而況讀書為吾儒之大業(yè)乎?秦漢以來, 知讀書者眾矣,然皆不足以與聞斯道之傳。其務(wù)外者,為夸多斗靡; 其厭煩者,為獨觀大略;其平凡暗憩者,不過尋行數(shù)墨、為蠢魚、為 書肆;其邪僻者,圣讀而庸行;其詭佞者,則借圣言以文奸而已。求 其下帷,潛心如仲舒者,已寥寥間見,況望其如濂溪關(guān)洛諸老先生明 圣道之蘊奧、傳圣心之精微乎?是則彼非不讀書也,讀書

8、而不得其法 也。惟我文公,稟命世之才,負離倫之識,而尤篤志于圣人之學。其 為學也,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貫之以敬。其窮理則以讀 書為本,其讀書則以六者為法。平日之所自務(wù)與其所以教人,每切切 乎此。雖致之圣君,言之賢相,亦必欲其急先乎此。此所以卓然能承 道統(tǒng)之傳,啟道學之秘,盡發(fā)圣經(jīng)賢傳之蘊,大開天下萬世之蒙也。 嗚呼盛矣!豈非文公之讀書與人同,而所以讀書與人異固若是耶?六 者之法,有前賢之所已言者,亦有前賢之所未及而出于文公之獨見者。 誠能確遵謹守,冏有蹴越,則窮理盡性,修身齊家,以至得時行道而 極于堯舜,其君民莫不自是基之。其功用豈淺哉!抑愚謂從古圣賢非不言讀書也,而每教人讀書以窮理

9、則至文公而 愈切。關(guān)洛大儒亦非不言讀書之法也,而及于循序致精與先看易曉者 之云,則自先生而始見其愈切者。正如孔子多說仁字之意,其始見者 同于孟子性善養(yǎng)氣之功,學者尤不可以不知也。龍山君孝謹清修,自幼用心于圣賢之所謂學。十五年前相與編類 此書,咸淳乙丑,熙適留會稽,而張君職教四明代指鄞縣,唐以四 明名州。郵傳如織,因得益加,是正而更定之,于是無復遺恨。張 君且欲刊之鄞泮以惠多士,是豈徒此書之幸!學者遵是法而力行之, 斯道其幸乎。其年秋仲,番陽齊熙充甫謹序于越之蓬萊閣。朱子讀書法卷一綱領(lǐng)箐箐綠竹按:陳希周問讀書修學之門,先生日:所謂讀書者,只要理會這個道 理。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雖然頭

10、面不同,然只是一理。 如水遇圓處圓,遇方處方,小處小,大處大,然只是一水爾。人之生,道理合下皆完具,所以要讀書者,蓋是未曾經(jīng)歷見得許 多。圣人是經(jīng)歷見得許多,所以寫在冊子上與人看。而今讀書,只是 要見得許多道理。先要讀書理會道理。蓋先學得在這里,到臨時應(yīng)事接物,撞著便 有用處。而今只管說治心修身,若不見這個理,心是如何地治,身是如何 地修?若如此說資質(zhì)底,便養(yǎng)得成,只是個無能底人,資質(zhì)不好,便 都執(zhí)縛不住了。傅說云: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 攸聞。古訓何消得,讀他做甚底?蓋圣賢說出道理,都在里面,必學 乎此而后可以有得。圣人之學,與俗學不同。圣人教人讀書,只要知 所以為學之道。俗

11、學讀書,便只是讀書,更不理曾為學之道如何。先生記婺源藏書閣有曰:道之在天下,其實原于天命之性, 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間。其文則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 易書詩禮春秋、孔孟氏之籍,本末相須,人言相發(fā), 皆不可一日而廢焉者也。蓋天理民彝自然之物則,其大倫大法所在, 固有不依文字而立者。然古之圣人欲明是道于天下,而垂之萬世,則 其精微曲折之際,非托于文字亦不能以自傳也。故伏羲以降,列圣繼 作。至于孔子,然后所以垂世立教之具,粲然大備。天下后世之人, 自非生知之圣,則必由是以窮其理,然后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終之,固 未有飽食安坐,無所猷為,而忽然知之,兀然得之也。故傅說之告高 宗日學于古訓乃有獲,而

12、孔子之教人亦曰好古敏以求之。是則 君子所以為學致道之方,其亦可知也已。然自秦漢以來,士之所求乎 書者,類以記誦剽掠為功,而不及乎窮理修身之要。其過之者,則遂 絕學捐書,而相與馳騖乎荒虛浮誕之域。蓋二者之蔽不同,而于古人 之意則胥失之矣。嗚呼!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不以此歟?先生記稽古閣有日:人之有是身也,則必有是心。有是心也, 則必有是理。若仁義禮智之為體,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為用,是則人 皆有之,非由外鑠我也。然圣人之所以教,不使學者收視反聽,一以 反求諸心為事,而必日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又日“博學 審問,慎思明辨而力行之”,何哉?蓋禮雖在我,而或蔽于氣稟物欲 之私,則不能以自見;學雖在外,然

13、皆所以講乎此理之實、及其浹洽 貫通而自得之則,又初無內(nèi)外精粗之間也。世變俗衰,士不知學,挾 冊讀書者既不過于夸多斗靡,以為利祿之計,其有意于為己者,又直 以為可以取足于心,而無俟于他求也。是以墮于佛老虛空之邪見,而 于義理之正,法度之詳,有不察焉。其幸而或知理之在我,與夫?qū)W之 不可以不講者,則又不知循序致詳,虛心一意,從容以會乎在我之本 然,是以急遽淺迫,終不能泱洽而貫通也。嗚呼是豈學之果不可為, 書之果不可讀,而古先圣賢所以垂世立教果無益于后來也哉!道之不 明可嘆也已。先生曰:學者望道未見固,必即書以窮理。茍有見焉,亦當博考 諸書,有所證驗,而后實有所裨助而后安。不然則其德孤而與枯槁寂 滅者

14、無以異矣。潛心大業(yè)何有哉?矧自周衰,教失禮樂,養(yǎng)德之具一 切盡廢,所以維持此心者,惟有書耳。又曰人嘗讀書廢幾可以管攝此 心使之常存橫渠有言書所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又 曰:讀書一舉兩得,這邊理會又到,這邊又存得心。詎可躪轢輕傳, 遂指為糟粕而不觀乎?要在以心體之,以身踐之,而勿以空言視之而 已矣。以是存心,以是克己,仁豈遂乎哉?或問:讀論孟之法奈何?先生日: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可也。曰:請問循序漸進之說?先生日:以二書言之,則先論后孟通一書而后及一書。 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紊也。量力 所至,約其程課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 求乎后

15、。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漸進焉,則志定理明 而無踵易凌躐之患矣。是不惟讀書之法,實乃操心之要。始學者不可 不知也。日其熟讀精思何也?日:論語每章不過數(shù)句,易以成誦。成誦之后,反復玩味于 燕閑靜一之中,以須其泱洽可也。孟子每章或干百言,反復論辨, 雖若不可涯者,然其條理疏通,語意明潔,徐讀而以意隨之出入往來, 以十百數(shù),則其不可涯者將有以得之于指掌之間矣。大抵觀書,先須 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爾。至于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 舍于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 無義理者,不待觀于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 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其似是而非者亦將奪于公論而無以立矣。大 率徐行郄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jié)目如解亂繩, 有所未通則姑置而后徐理之。此觀書之法也。日:讀書亦通其本旨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