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紀年表(最詳細版)_第1頁
中國歷史紀年表(最詳細版)_第2頁
中國歷史紀年表(最詳細版)_第3頁
中國歷史紀年表(最詳細版)_第4頁
中國歷史紀年表(最詳細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歷史年表社會朝代起止年代創(chuàng)建人都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陽城亳_殷鎬洛邑封建社會咸陽長安長安洛陽洛陽成都建業(yè)洛陽建康建康建康建康建康平城一洛陽鄴長安鄴長安大興長安開封臨安上京興慶中都大都南京f北京北京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末北京南京(曾北京)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夏世系1、禹2、啟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杼8、槐(芬)9、芒(荒)10、泄(世)11、不降12、扃(局、禺)13、廑14、孔甲15、皋(吳、皋茍)16、發(fā)(發(fā)惠)17、桀(履癸)夏代君主于古籍中被稱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四百七十二年(一說四百三十二年),是為后人所推算商世系1、天乙(湯、武

2、湯、唐、大乙)2、外丙3、仲壬4、太甲(祖甲、太宗)5、沃丁6、太庚7、小甲8、雍己9、太戊10、仲丁11、外壬12、河單甲13、祖乙14、祖辛15、沃甲16、祖丁17、南庚18、陽甲19、盤庚20、小辛21、小乙22、武丁23、祖庚24、祖甲25、廩辛26、康丁27、武乙28、太?。ㄎ亩。?9、帝乙30、帝辛(紂、受)商(殷)代君主在古籍和甲骨人中被稱為王。自湯(天乙)至紂凡十七代,三十傳,歷六百二十九年。一說商凡二十九王,歷四百九十六年。傳承制度前期以“兄終弟及”為主,后期以“父死子繼”為主。國都屢遷,至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始定都西周世系1、武王(姬姓、名發(fā))2、成王(誦)3、康

3、王(釗)4、昭王(瑕)5、穆王(滿)6、共王7、懿王8、孝王9、夷王10、厲王(胡)共和(庚申前841年)11、宣王(甲戌前827年)12、幽王(庚申前781年)周人原為古老部落,耕牧于渭水流域。始祖棄,被尊為農(nóng)神,號稱后稷。周人幾經(jīng)遷徙,至古公耽父,遷居于周原(今陜蚊椽山縣),始以周為國名,臣屬于商。古公耽父之子季歷為商王太丁所殺;季歷子姬昌繼立,是為文王。文王統(tǒng)一渭水流域,遷都于豐邑(今陜西灃水西岸),其子姬發(fā)率諸侯東征,陣于牧野,殲滅殷商,建立周朝,定都于鎬(今陜西西安市西南灃水東岸。)傳至幽王,為犬戎所滅。自武王至幽王,凡十一代,十二王。西周之積年,存四說:1、自滅殷至國亡公元前257

4、年,2、公元前400余年,3、386年,4、352年。其間,懿王死后,其叔辟方自立,是為孝王。孝王死后,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為王,是為夷王。厲王暴虐,國人流王于淄,由周、召二公執(zhí)政,號曰“共和行政”。中國歷史自共和元年(前841年)始有確切紀年。前此之歷史年代,皆為后人所推算。東周世系1、平王(辛未前770年)2、桓王(壬戌前719年)3、莊王(乙酉前696年)4、黧王(庚子前681年)5、惠王(乙巳前676年)6、襄王(庚午前651年)7、頃王(癸卯前618年)8、匡王(己酉前612年)9、定王(乙卯前606年)10、簡王(丙子前585年)11、靈王(庚寅前571年)12、景王(丁巳前544年

5、)13、悼王(辛巳前520年)14、敬王(壬午前519年)15、元王(丙寅前475年)16、貞定王(癸酉前468年)17、哀王(庚子前441年)18、思王(庚子前441年)19、考王(辛丑前440年)20、威烈王(丙辰前425年)21、安王(庚辰前401年)22、烈王(丙午前375年)23、顯王(癸丑前368年)24、慎靚王(辛丑前320年)25、赧王(丁未前314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后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二十五王,歷時五百一十五年。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

6、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歷史時期,史稱之為“春秋時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則被稱為“戰(zhàn)國時期”春秋世系公元、/.刖干支周王紀年諸侯國紀年魯齊晉秦楚宋衛(wèi)陳蔡曹鄭燕吳越770辛未平王1孝公27莊公25文侯11襄公8若敖21戴公30武公43平公8酈侯40惠公26武公1頃侯21768癸西3惠公1271310233245104228323766已亥532915122534471244305哀侯1765丙子643016文公126武公14813453162764丁丑7531172272491446327鄭侯1763戊寅863

7、2183宵敖135015473382761庚辰10834205355217共侯135104759壬午121036227575419戴侯1穆公1126757甲申141238249玢冒19莊公12133148756乙酉15133925102102224桓公1159754丁亥17154127124124文公1631711749壬辰222046321791796宣侯182216戰(zhàn)國世系公元前干支周秦齊楚晉趙魏韓燕姜齊田齊475丙寅元王1厲共公2平公6惠王14定公37襄子1孝公23474丁卯23715出公1224468癸酉貞定王1913217830455丙戌1422宣公134202143454丁亥152

8、32352122成公1451庚寅1826538敬公1254445丙申24321144731文侯110442已亥27躁公114471034413440辛丑考王1316491236615438癸卯35185114388文公1433戊申8102356幽公143136431庚戌101225簡王1345158428癸丑13懷公12846481811秦國世系1、秦仲2、莊公3、襄公4、文公5、寧公6、出公7、武公8、德公9、宣公10、成公11、穆公12、康公13、共公14、桓公15、景公16、哀公17、惠公18、悼公(史記.十二諸侯年表)19、厲公20、躁公21、懷公22、靈公23、簡公24、惠公25、出

9、子26、獻公27、孝公28、惠文王29、武王30、昭王(乙卯前306年)31、孝文王(辛亥前250年)32、莊襄王(壬子前249)33、秦始皇(乙卯前246年)二世皇帝(壬辰前209年)秦朝紀年表帝王在位時間起始年終止年帝王紀年公元前帝王紀年公元前始皇帝秦始皇二十六221秦始皇三十七210二世秦始皇二十七(七月)210二世三年207子嬰二世二年(八月)207二世三年(十月)206西漢世系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shù)死時年齡世系備注前206高祖劉邦前20655或461262或53沛縣豐邑人,父劉太公前209起兵,前206稱漢王,前202稱帝前194孝惠皇帝劉盈前19413或16821

10、或24高祖子以皇太子嗣位前187咼后呂雉前187962山陽單父人,高祖皇后前188呂后立少帝,臨朝稱制,旋殺少帝“即位”,“在位”均指臨朝稱制前元前179文帝劉恒前179232346高祖中子高祖一年立為代王,呂后死,周勃等誅諸呂,立代王為帝后元前163前元前156孝景皇帝劉啟前156321748文帝子以皇太子嗣位中元前149后元前143建元前140武帝劉徹前140165570景帝中子以皇太子嗣位?!敖ㄔ睘槲覈鴼v史上第一個帝王年號元光前134元朔前128元狩前122元鼎前116元封前110太初前104天漢前100太始前96征和前92后元前88始元前86孝昭皇帝劉弗陵前8681421武帝少子,母

11、趙婕妤以皇太子嗣位元鳳前80元平前74本始前73宣帝劉詢前74182643武帝曾孫,父史皇孫漢武帝之戾太子遭巫蠱之禍,戾太子之孫劉詢株連系獄后遇赦,昭帝死,霍光迎昌邑王劉賀嗣位,旋廢之,迎劉詢地節(jié)前69元康前65神爵前61五鳳前57甘露前53黃龍前49初元前48元帝劉爽前48291644宣帝子以皇太子嗣位永光前43建昭前38竟丁前33建始前32河平前28陽朔前24鴻嘉前20統(tǒng)宗劉驁前33192745元帝子以皇太子嗣位永始前16元延前12綏和前8建平前6孝哀皇帝劉欣元帝庶孫,成帝欣三歲嗣父爵定陶王,成帝無子,召以入宮,立為皇太子,后嗣位元壽前2前719725弟,定陶王劉康子元始公元1平帝劉衎公元

12、19615元帝庶孫,中山孝王之子三歲嗣父爵為中山王,哀帝死,無子,太后與王莽使迎立為帝居攝公元6儒子劉嬰宣帝玄孫,廣戚侯劉顯之子公元5年,王莽弒平帝,立劉嬰,號儒子51421新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shù)死時年齡世系備注始建國公元9改國號為“新”王莽8541669元帝王皇后侄,父王曼平帝年幼,王太后臨朝,其侄王莽以大司馬輔政,于公元5年弒平帝,李儒子劉嬰,王莽輔政,自稱假皇帝,居攝三年后,公元8年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天鳳公元14地皇公元20更始公元23建元更始劉玄233南陽蔡陽人,劉秀族兄,西漢遠支皇族王莽末年起兵,初入平林軍,為更始將軍,后與綠林軍合并,23年稱帝,年號“更始

13、”,在位三年,為赤眉軍所殺東漢建武公元25世祖劉秀25323364漢咼祖九世孫,父劉欽為南頓令新莽末年起兵,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建武中原公元56永平公元58顯宗劉莊57301948光武帝第四子以皇太子嗣位建初公元76肅宗劉炟75181431明帝第五子以皇太子嗣位元和公元84章和公元87永元公元89穆宗劉肇88101827早帝第四子以皇太子嗣位元興公元105延平公元106孝殤皇帝劉隆105112和帝少子即位時,生僅三個月,在位時間實際八個月永初公元107卄宀恭宗劉祜106132032章帝孫,父清河孝王劉慶殤帝死,鄧太后策迎劉固進宮,為和帝嗣元初公元114永寧公元120建光公元121延光公元1

14、22永建公元126敬宗劉保125112030安帝子原封太子,后被廢為濟陰王,安帝死,宦官孫程立以為帝陽嘉公元132永和公元136漢安公元142建康公元144永嘉公元145孝沖皇帝劉炳144213順帝子在位時間實際五個月(以皇太子嗣位)本初公元146孝質皇帝劉纘145829章帝玄孫,父渤海孝王劉鴻沖帝死,梁太后與大將軍梁冀密謀迎劉昝進宮,封建平侯,即位建和公元147咸宗劉志146152236章帝曾孫質帝死,梁太后與大將軍梁冀密謀迎劉志,立為帝和平公元150元嘉公元151永興公元153永壽公元155延熹公元158永康公元167建寧公元168孝靈劉168132234章帝玄孫桓帝死,無子,竇太后與竇武

15、迎劉宏熹平公元172皇帝宏即位,竇太后臨朝光和公元178中平公元184光熹昭寧(廢)少帝劉辯18915116靈帝子189年九月,董卓廢劉辯為弘弄王,190年使郎中令立儒臻殺之。初平公元190興平公元194孝獻劉由董卓擁立即位,220年十月,曹丕建安公元196皇帝協(xié)18993254靈帝中子代漢稱帝,廢獻帝為山陽公延康公元220三國魏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shù)死時年齡世系備注黃初公元220世祖曹丕22034740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操死,襲位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廢獻帝,代漢稱帝太和公元227烈祖曹睿226221435文帝子以太子即位青龍公元233景初公元237正始公元240(廢帝)邵陵

16、厲公曹芳23991644明帝養(yǎng)子,圭寸齊王,后立為太子254年被司馬師廢為齊王,后封邵陵厲公嘉平公元249正元公元254高貴鄉(xiāng)公曹髦25414720文帝孫,東海定王曹霖子206年率宿衛(wèi)數(shù)百人攻司馬昭,兵敗為昭所殺甘露公元256景元公元260元皇帝曹奐26015657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寧之子高貴鄉(xiāng)公死后,由公卿迎立為帝,后司馬炎代魏稱帝,廢為陳留王咸熙公元264章武公元221先主昭烈皇帝劉備22161363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父劉弘漢末起兵鎮(zhèn)壓黃巾,208年敗曹操于赤壁,得荊州,214年取益州,旋得漢中,221年稱帝,國號漢建興公元223后主劉禪223174165劉備子,小

17、字阿斗263年,魏將鄧艾,鐘會,攻蜀漢,十一月圍成都,劉禪出降,蜀亡延熙公元238景耀公元258炎興公元263三國吳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shù)死時年齡世系備注黃武公元222太祖孫權229482471吳郡富春人,孫堅子,孫策弟221年受曹丕封號為吳王,次年改元黃武,229年稱帝于武昌黃龍公元229嘉禾公元232赤烏公元238太元公元251神鳳公亓252建興公元252會稽王孫亮25210718孫權子258年被丞相孫繼廢為會稽王,旋自殺五鳳公元254太平公元256永安公元258景皇帝孫休25824730孫權第六子孫繼廢孫亮,迎瑯琊王孫休為帝元興公元264末帝孫皓264231742孫權孫

18、,孫和子孫休死,張布等迎立烏程侯孫皓,280年降晉,吳亡甘露公元265寶鼎公元266建衡公元269鳳凰公元272天冊公元275天璽公元276天紀公元277西晉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shù)死時年齡世系備注泰始265世祖武皇帝司馬炎265302655河內溫縣人,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265年十二月代魏建晉,279年發(fā)兵攻吳,280年初滅吳咸寧275太康280太熙290永熙290孝惠司馬衷290321748武帝第三子九歲立為皇太子,甚愚,武帝欲廢之,遭楊皇后反對,未果,后即位為帝,賈皇后掌權,釀成八王之亂,帝被毒殺永平291元康291永康300永寧301太安302永安304建武304永安

19、304永興304光熙306永嘉307孝懷皇帝司馬熾30623830武帝第二十五子惠帝死后,被司馬越立為帝,311年劉曜攻破洛陽,懷帝被執(zhí)赴平陽,313年被殺建興313孝愍皇帝司馬鄴31314418武帝孫,吳孝王司馬晏之子311年,懷帝被殺,翌年賈疋擁立為鄴為皇太子,次年懷帝被殺,鄴即位于長安,316年八月,劉曜攻長安,帝出降,西晉亡東晉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shù)死時年齡世系備注建武317司馬懿曾孫,十五歲嗣父爵瑯琊王,317大興318中宗司馬睿(317)42647瑯琊恭司馬覲年三月在健康稱晉王,次年永昌322之子即帝位永昌322肅宗司馬紹(322)24427元帝以皇太子即位太寧3

20、23長子太寧325顯宗司馬衍(325)51822明帝長子325年被立為皇太子,同年嗣位咸和326咸康335建元343康皇帝司馬岳(342)20322成帝之弟成帝時封吳王,后徙瑯琊王,成帝病,詔岳為嗣永和345孝宗司馬聃(344)21819康帝子帝幼沖,太后臨朝,357年親政,時年十五歲升平357隆和362哀皇帝司馬丕(361)21525成帝長子穆帝死后,被皇太后立為帝興寧363太和366海西公司馬奕(365)24745成帝子哀帝弟哀帝死后,被皇太后立為帝,371年十一月,被桓溫廢為海東王,372年有降為海西縣公咸安371太宗簡文皇帝司馬昱(371)51252元帝少子322年受封為瑯琊王,后徙封

21、會稽王。桓溫帝司馬奕,立昱為帝寧康373烈宗司馬曜(372)112535簡文帝第三子65年封會稽王;372年立為皇太子,同年嗣位太元376隆安397安皇帝司馬德宗(396)152337孝武帝長子帝癡呆,不辯寒暑,由司馬道子攝政元興402義熙405元熙419恭皇帝司馬德文(418)34337孝武帝子,安帝弟安帝死,劉裕稱奉遺詔迎立為帝,420年六月,劉裕逼帝讓位,廢以為零陵王,東晉王,次年被殺十六國111II11111II11姓名廟號年號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shù)死時年齡世系備注漢(前趙)世系劉淵高祖光文皇帝元熙、永鳳、河瑞3047新興縣兇奴人,呼韓邪單之后,曹魏時改姓劉,祖父為南兇奴單于,父劉豹

22、為兇奴左部帥西晉太康末為北部都尉,后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受晉封為漢光鄉(xiāng)侯,后起兵反晉,304年稱漢王,308年十月稱帝,遷都平陽劉聰烈宗光興、嘉平、建元、麟嘉3109劉淵第四子劉淵死,太子劉和即位,劉聰殺兄奪位,311年,派劉曜攻破洛陽,俘晉懷帝,316年,派劉曜破長安,俘晉愍帝,滅西晉劉粲隱皇帝漢昌3181劉聰子以皇太子總攝朝政,318年七月即帝位,九月,為大將軍,錄尚書事靳準所殺。劉曜光初31812劉淵侄,少孤,由劉淵收養(yǎng)靳準殺劉粲奪帝位,曜率兵攻準,被太保呼延晏等擁立為帝,進軍平陽,盡殺靳氏,遷都長安,改漢為趙,史稱前趙,后被石靳所殺姓名廟號年號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shù)死時年齡世系1

23、備注成漢世系李雄太宗武皇帝建興、晏平、王衡304313161氏族人,李特子,巴西宕渠人301年,其父李特在綿竹率流民起義反晉,李特戰(zhàn)死,李雄繼為帥,304年取成都,城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成,成漢,或稱前蜀李班戾太子玉衡33447147李雄之兄,李蕩子被李雄立為太子,334年六月即位,十月被李雄之子李越所殺,在位不及半年李期幽公哀皇帝玉衡、玉恒33522425李雄第四子李越殺李班后,被擁立為帝,帝暴戾驕虐,大臣多不自安,338年四月,漢王李壽擁兵矯太后令,廢李期為邛都縣公,自立為帝李壽中宗昭文皇帝漢興33839644李特弟李驤少子李期即位后被封為漢王,38年矯太后令,廢李期為邛都縣公,自立

24、為帝李勢漢興、太和、5李壽長子347年三月晉征西將軍恒溫攻成都,李勢降,361年死丨1嘉寧IIII于建康姓名廟號年號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shù)死時年齡世系備注前涼世系張實高祖明王建興31444750張軌長子301年,西晉任張軌為涼州刺史,軌保據(jù)一方,314年軌病死,其子張實繼之,317年西晉滅亡,張氏以姑臧為中心世守涼州張茂太宗成王建興32044548張軌子320年六月,張實被部下殺害,實子駿年幼,茂襲平西將軍行都督?jīng)鲋葜T軍事,護羌校尉,涼州牧,西平公張駿世祖文王建興324182340張實子張茂攝位,立駿為撫軍將軍,武威太守,西平公世子,茂死,無子,張駿立,于345年稱假涼王張重華世祖桓建興34620827張駿第二子以世子即位張祚威王和平3542張駿之長庶子,張重華之兄張重華死,其幼子靈曜嗣立,張祚以其年幼,廢以為寧涼侯,自立為大將軍、涼州牧、涼公,后為其臣下所殺張玄靚沖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