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哲學詮釋_第1頁
禮的哲學詮釋_第2頁
禮的哲學詮釋_第3頁
禮的哲學詮釋_第4頁
禮的哲學詮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彭林:禮的哲學詮釋提要:春秋、戰(zhàn)國之交,儒家經(jīng)典出現(xiàn)哲學化的趨勢,易傳對于易經(jīng)的詮釋肇其端,繼 之而起的,則是禮記對于儀禮的說解。禮記對于原本只有禮法的儀禮做了全新 的哲學詮釋,使禮學成為了具有普世價值的理論。周禮在此道路上走得更遠,構(gòu)建起了以陰 陽五行為間架的建國模式。關(guān)鍵詞:禮 陰陽 五行天道 禮記儀禮、禮記、周禮是禮學的核心典籍。毫無疑問,三禮的內(nèi)容有彼此呼應(yīng)和契合的 部分。本文想提出一個有趣的話題:這三部著作之間,是否存在不相一致的地方?如果存在,它 說明什么?一、以陰陽說禮儀禮是禮的本經(jīng),相傳為孔子手定,在三禮中出現(xiàn)的年代最早;禮記是七十子后學 之作,或說是漢儒作品的,不管取何種說法

2、,禮記的年代晚于儀禮,學者并無分歧。儀 禮與禮記是“經(jīng)”和“記”的關(guān)系,從性質(zhì)上來說,前者記載禮法,后者述說禮義,后者是詮 釋和闡發(fā)前者的,兩者的精神應(yīng)該始終一貫。那么,后者是否忠實于前者?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比 較兩者的文本來討論。儀禮十七篇,記載冠、昏、喪、祭等禮的儀軌。禮記四十九篇則多為討論禮義。禮記 不少篇的主題比較散漫,并不與儀禮直接對應(yīng),如曲禮、檀弓、郊特牲、玉藻等 等,直接與儀禮對接的,只有禮記的最后七篇。儀禮有冠禮、昏禮、鄉(xiāng)飲酒 禮、射禮、燕禮、聘禮、喪服等七篇;禮記則有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 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七篇。此外,禮記的郊特牲、祭統(tǒng)、禮器 等篇中也夾雜有論述禮義

3、的文字,它們的性質(zhì)是一致的。儀禮十七篇,除士相見禮、大射、少牢饋食禮、有司徹四篇之外,其余各篇的正 文之末都有“記”。賈疏說:“凡言記者,皆是記經(jīng)不備,兼記經(jīng)外遠古之言?!笨梢娺@一類“記”的性 質(zhì),是當年傳經(jīng)時的補充與說明。禮記與之相關(guān)的七篇,則是七十子對禮作的說解,年代要 晚于儀禮的記。這兩種記,有哪些不同?將兩者比較即可發(fā)現(xiàn),彼此最大的不同,是儀禮 詳于記述,沒有哲學意味;禮記則相反,處處著眼于哲學詮釋,使用得最多的哲學范疇首推 陰陽。下面略舉數(shù)例:1 .昏禮與陰陽儀禮士昏禮記所記,主要有兩部分,一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等禮節(jié)的規(guī)范用 語,如:昏辭曰:“吾子有惠,貺室某也。某有先人

4、之禮,使某也請納采?!睂υ唬骸澳持哟烙蓿指ツ芙獭?吾子命之,某不敢辭?!敝旅唬骸案壹{采?!眴柮?,曰:“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敢請女為誰氏? ”對曰:吾子有命,且以備數(shù)而擇之,某不敢 辭。”納吉,曰:“吾子有貺命,某加諸卜,占曰吉。使某也敢告?!睂υ唬骸澳持硬唤?,唯恐弗堪。 子有吉,我與在。某不敢辭。”納征,曰:吾子有嘉命,貺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禮,儷皮束帛,使某也請納征?!敝旅唬骸澳掣壹{征?!睂υ唬骸拔嶙禹樝鹊洌L某重禮,某不敢辭,敢不承命? ” 請期,曰:吾子有賜命,某既申受命矣。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請吉日?!睂υ唬骸澳臣惹笆苊?矣,唯命是聽?!痹唬骸澳趁陈犆谖嶙?。”對曰:“

5、某固唯命是聽?!笔拐咴唬骸澳呈鼓呈苊?,吾子 不許,某敢不告期? ”曰“某日?!睂υ唬骸澳掣也痪错??”凡使者歸,反命,曰:某既得將事矣,敢以禮告?!敝魅嗽唬郝劽??!绷硪徊糠质茄a記某些不見于經(jīng)文的細節(jié),如納徵時的執(zhí)皮之法,新婦上車時的從者執(zhí)幾之法,婦 入寢門后的贊者酌玄酒之法,如:納征:執(zhí)皮,攝之,內(nèi)文;兼執(zhí)足,左首;隨入,西上;參分庭一在南。賓致命,釋外足見文。 主人受幣,士受皮者自東出于后,自左受,遂坐攝皮。逆退,適東壁。婦乘以幾,從者二人坐持幾,相對。婦席薦饌于房。饗婦,姑薦焉。婦洗在北堂,直室東隅;篚在東,北面盥。婦酢舅,更爵,自薦; 不敢辭洗,舅降則辟于房;不敢拜洗。凡婦人相饗,無降。

6、如此而已,沒有任何哲學的意味,這是西周之禮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們讀左傳,書中大量使 用“禮也”、“非禮也”的判語,但所批判者,均為具體的史實。但是,禮記昏義對昏禮的解說,卻出現(xiàn)了如下的文字: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nèi)治,以明章婦順, 故天下內(nèi)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 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治。故曰:“天子聽男教,后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后治陰德;天 子聽外治,后聽內(nèi)職。教順成俗,外內(nèi)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笔枪誓薪滩恍蓿柺虏坏?,適見于天,日為之食;婦順不修,陰事不得,適見于天,月為之食。 是故

7、日食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蕩天下之陽事;月食則后素服而修六宮之職,蕩天下之陰事。 故天子之與后,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須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順,母 道也。故曰:天子之與后,猶父之與母也?!惫蕿樘焱醴厮?,服父之義也;為后服資衰,服母 之義也。作者將男女從哲學屬性上歸為陰陽、天地、內(nèi)外,將天子與后作為人類社會之陰陽的最高代表, “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國事只有兩類:陽事與陰事,它們分屬內(nèi)外。所以天子立六官、三公、 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外治;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 一御妻,以聽內(nèi)治;實際上就是分理陰陽。將男女作天地、陰陽、剛?cè)峤忉?,還見于

8、禮記郊特牲:“天地合而后萬物興焉。夫昏禮,萬 世之始也?!眱x禮士昏禮所記婚禮,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道程序, 習稱“六禮”,其核心是“親迎”。親迎于“昏時”舉行,即日沒后二刻半(古人將一天的時間分為100 刻,今天則分為96亥刻,一刻的長度很接近)舉行。親迎必須是男子前往女家,這也被郊特牲 賦予了陰陽的意義:“男子親迎,男先于女,剛?cè)嶂x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義一也?!编?玄三禮目錄則作了進一步的詮釋,認為昏時是陰陽交接之時,新郎到女家迎親,新娘隨之到 夫家,含有陽往陰來之意:必以昏者,取其陰來陽往之義?!逼鋵?,親迎之所以安排在昏時,乃是遠古時代搶婚習俗的孓遺。易睽卦上九

9、云:“見豕負邕 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之弧,匪寇婚媾?!闭f是有人夜行,見一豕伏在路中,又見一輛載著 許多鬼的車,于是張弓欲射。但細看之后,方知不是鬼而是人,于是弛弓不射。再行細察,而知 不是寇盜,乃是在忙婚媾之事的人。梁任公先生認為,睽卦所記,正是氏族時代的搶婚習俗。 男家選擇昏時出動,是為了借助于夜色的掩護。隨著時代的進步,搶婚的風俗漸次消失,而在昏 時成親、男子前往女家迎妻的古老風俗卻被保留下來,如此而已。先秦昏禮不用樂,迥異于后世。郊特牲解釋說: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笔聦嵣?,昏禮不用樂同樣是對傳 統(tǒng)的沿襲。上古既是搶親,則必然悄聲而行,決不可能奏樂而往,其中并無深意。若

10、如七十子所 言,則后世婚事都不舉樂才是。由此可見,昏義的種種陰陽之義,是七十子累加上去的,并 非士昏禮的本義。方位與陰陽在儀禮中,禮有主、賓,賓有主從,彼此站立的位置,乃至器物陳設(shè)的位置,皆有嚴格的規(guī) 定,這原本可能是一種長久形成的習慣,但也被七十子賦予了陰陽的意義: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廟堂之下,縣鼓在西,應(yīng)鼓在東。君在 阼,夫人在房。人明生于東,月生于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禮器) 君之南鄉(xiāng),答陽之義也。臣之北面,答君也。(郊特牲)社祭土而主陰氣也。君南鄉(xiāng)于北墉下,答陰之義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 雨,以達天地之氣也。是故喪國之社屋之,不

11、受天陽也,薄社北牖,使陰明也。社所以神地之道 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郊特牲) 亨狗于東方,祖陽氣之發(fā)于東方也。洗之在阼,其水在洗東,祖天地之左海也。尊有玄酒,教民 不忘本也。(鄉(xiāng)飲酒義)禮器的奇偶與陰陽數(shù)有陰陽,單數(shù)為奇、為陽,偶數(shù)為偶、為陰。這一理論始于周易。行禮必有器,器類不一, 有奇有偶,禮家遂將奇偶與陰陽并論。郊特牲云:鼎俎奇而籩豆偶,陰陽之義也。黃目,郁氣之上尊也。黃者中者;目者氣之 清明者也。言酌于 中而清明于外也。祭天,掃地而祭焉,于其質(zhì)而已矣。醯醯之 美,而煎鹽之尚,貴天產(chǎn)也。割 刀之用,而鸞刀之貴,貴其義也,聲和而后斷也。

12、鼎俎與籩豆,為何分屬陰陽?這段話讀來頗費揣測??资柙疲骸岸奁嬲撸云涫⑸w,牲體動 物,動物屬陽,故其數(shù)奇。籩豆偶者,其實兼有植物,植物為陰,故其數(shù)偶?!笨资栌袃蓚€問題: 其一,鼎俎與籩豆是否真是奇偶之數(shù)?儀禮聘禮有九鼎九俎,陪鼎三;少牢饋食禮有五 鼎五俎,另有所俎一;特牲饋食禮有三鼎三俎,所俎一??梢姡付Y鼎的總數(shù)為十二,而 孔疏說正鼎與陪鼎應(yīng)該分開算,所以都是奇數(shù);少牢饋食禮和特牲饋食禮的俎都是雙數(shù), 但孔疏認為所俎不是正俎,所以不在數(shù)”,不能算入正數(shù)。但是,有司徹有“陳六俎”的明文, 尸、侑、主人、主婦各一俎,共四俎;此外,司馬用一俎進羊肉涪,司士用一俎進豕肉涪,以孔 疏前面的解釋,無

13、法對此現(xiàn)象做出解釋,乃用一處并陳”來作解釋,意思是說,這些俎都放在一 處,所以也屬于奇數(shù),可謂實足的遁詞。此外,籩豆的數(shù)量,盡管有用雙數(shù)的例證,但也有反證, 例如鄉(xiāng)飲酒義云:“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豆有三、五之數(shù)。 孔疏又說這是“年齒相次,非正豆也”,恐難服眾。其二,孔疏說鼎俎盛放動物,動物屬陽;籩豆兼放植物,所以屬陰。此說也很牽強,因為籩豆之 實盡管多為植物,但也不乏動物。如儀禮鄉(xiāng)射禮記云醯以豆”,醯即肉醬,屬于動物。禮 記雜記下云“豚肩不掩豆”,可見豆實有豚肩,也屬陽物?;e與豆形制相同,一用竹制,一用木 制,籩盛干物,豆盛濡物,如此而已。儀禮鄉(xiāng)射禮云“薦脯用籩”

14、,脯即肉干,屬陽物。周禮 籩人所掌朝事之籩有腆、鮑魚、毓,都不是植物。鄙見,鼎俎與籩豆所盛食物之所以不同, 是器形大小所致。棗、栗、殖、醯,體量很小,自然要用籩豆盛放;牛牲、羊牲、豕牲,即便經(jīng) 過肆解,個體依然碩大,只能用鼎俎盛放;與陰陽何涉?禮記祭統(tǒng)對祭品的陰陽屬性解釋 為:水草之菹,陸產(chǎn)之醯,小物備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實,美物備矣;昆蟲之異,草木之實,陰陽 之物備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長,茍可薦者,莫不咸在,示盡物也。外則盡物,內(nèi)則盡志,此 祭之心也。作者認為,之所以要用天之所生、地之所長的小物”、“美物”,乃至昆蟲之異,草木之實”等作為 祭品,旨在盡取陰陽之物,以表祭祀之心的竭誠。祭品的

15、哲學屬性還體現(xiàn)在對陰陽的回報上,郊 特牲云:毛血,告幽全之物也。告幽全之物者,貴純之道也。血祭,盛氣也。祭肺肝心,貴氣主也。祭黍 稷加肺,祭齊加明水,報陰也。取騰管燔燎,升首,報陽也。郊特牲的作者認為,人死之后,“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因此,祭祀必須求于陰陽?!凹?黍稷加肺,祭齊加明水”,是說尸既坐綏祭時,祭黍稷兼祭肺;正祭時陳列五齊之尊后,再加明 水之尊,意在報陰;肺和明水都屬陰,用這類陰物致祭,是為了親近死者歸于地的形魄,所以說 是“報陰”?!叭≡侣使莒芰?,升首”,是說朝踐時,祝用月率管(動物腸間的脂肪)在爐炭上燔燎,之 后升牲體之首于室,到薦孰的儀節(jié),祝再次用月率管、蕭與黍稷合在一起

16、焚燒,使香氣達于墻屋; 孔疏說卻率管黍稷,并是陽物”(注意:上引的孔疏說只有動物才是陽物,植物屬于陰物;而此處 卻說黍稷屬于陽物),所以說是“報陽”。禮樂與陰陽自周公制禮作樂,禮樂成為上古社會使用最為頻繁的名詞之一。西周禮樂,無陰陽之分。自七十 子起,始有樂陽、禮陰之說: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萬物得。(郊特牲)饗有樂,而食嘗無樂,陰陽之義也。凡飲,養(yǎng)陽氣也;凡食,養(yǎng)陰氣也。故春 而秋嘗,春饗孤 子,秋食耆老,其義一也。而食嘗無樂。飲,養(yǎng)陽氣也,故有樂;食,養(yǎng)陰氣也,故無聲。凡聲, 陽也。(郊特牲)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郊特牲)故圣人作樂以應(yīng)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

17、,天地官矣。(樂記)孔疏解釋道:“陽,天也。天氣化,故作樂象之。樂以氣為化,是樂由陽來者也。陽化,謂五聲 八音也。”“陰,地也。地以形生,故制禮象之。禮以形為教,是禮由陰作也。形教,謂尊卑大小 拜伏之事也?!币魳返某霈F(xiàn),遠在陰陽概念出現(xiàn)之前,因而不可能是按照陰陽的概念來制作的。禮記中將禮陰陽化的例證還可以舉出不少,限于篇幅,只能點到為止。二、禮與天道、四時僅僅用陰陽解釋禮,在理論上尚欠精密,因此,還需要將禮上升到當時流行的天道、四時的層次, 使之具備法理的依據(jù)。相關(guān)的論述,禮記中在在多有,樂記說: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 命不同矣。在

18、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 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 地之和也。又如禮運說: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 于天也。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于 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 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zhì)也。五色六 章十二衣,還相為質(zhì)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

19、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 五行以為質(zhì),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 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 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zhì),故事可復(fù)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為田, 故人以為奧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上引幾段文字,將禮與天地、四時、十二月、日月、陰陽、鬼神、四靈等比附,試圖將自然之理 與社會法則鑄為一爐。郊特牲則將王祭天穿袞服的冕璪游旒之數(shù),與歲星十二年一周天相聯(lián) 系: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

20、旒,則天數(shù)也;乘素車,貴其質(zhì)也;游十有二旒,龍章而 設(shè)日月,以象天也。天垂象,圣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生人之禮與兇喪之禮不同,這也是歷史形成的,未必有深刻的道理在內(nèi)。但喪服四制認為, 之所以“吉兇異道”,是“取之陰陽”,是為了體現(xiàn)陰陽之道。古代喪服制度,為血緣親屬服喪稱為“恩”, 體現(xiàn)的是“仁”的精神;為無血緣關(guān)系的人(例如國君)服喪稱為理”,體現(xiàn)的是“義”的精神;用各 種儀節(jié)來節(jié)制喪禮中人的情感,稱為節(jié)”,體現(xiàn)的是“禮”的精神;喪服的情況非常繁復(fù),有時不 得不有所變通,稱為權(quán)”,體現(xiàn)的是知”的精神。之所以要有這幾條原則,喪服四制的作者解 釋說: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

21、謂之禮。訾之者,是不知禮之所由生也。夫 禮,吉兇異道,不得相干,取之陰陽也。喪有四制,變而從宜,取之四時也。有恩有理,有節(jié)有 權(quán),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jié)者禮也,權(quán)者知也。仁義禮知,人道具矣。毋庸置疑,恩、理、節(jié)、權(quán)等四條原則,是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喪服四制認 為“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四制是“取之四時”的結(jié)果,是 按照預(yù)設(shè)的原則一次性建立的,可謂用心良苦。儀禮記載的某些具體的禮儀,也被與天體、四時等相聯(lián)系。如儀禮鄉(xiāng)飲酒禮一篇,記 述鄉(xiāng)人聚會飲酒的禮儀。參與此禮的有賓主、介僎、三賓等,這些人物的席位自然有東、有西, 看不出它們有什么成體系

22、的思想內(nèi)涵。但只要讀禮記鄉(xiāng)飲酒義,就發(fā)現(xiàn)處處有玄機: 鄉(xiāng)飲酒之義,立賓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設(shè)介僎以象日月,立三賓以象三光。古之制禮也,經(jīng)之 以天地,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賓必南鄉(xiāng),東方者春,春之為言蠢也,產(chǎn)萬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為言假也,養(yǎng)之,長之, 假之,仁也。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北方者冬,冬之為言中也,中 者藏也。是以天子之立也,左圣鄉(xiāng)仁,右義借藏也。介必東鄉(xiāng),介賓主也。主人必居東方,東方 者春,春之為言蠢也,產(chǎn)萬物者也。主人者造之,產(chǎn)萬物者也。月者三日則成魄,三月則成時, 是以禮有三讓,建國必立三卿。三賓者,政教之本,禮之大參也。天地嚴凝之氣,

23、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天地溫厚之氣, 始于東北,而盛于東南,此天地之盛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作者認為,古之制禮也,經(jīng)之以天地,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光”,因此,不僅將賓主等的位置 與天地、日月、三光對應(yīng),而且作了進一步附會:四面之坐象四時,西北為天地尊嚴之氣的所在, 東南為天地之盛德之氣的所在云云,可謂處心積慮,無所不用其極。三、禮與陰陽五行周禮陰陽之說始于易,五行之說始于洪范,融陰陽、五行于一爐,始于鄒衍。而用天 道、陰陽、五行的體系鋪陳禮制,當以周禮為典范。周禮中的陰陽理論,遠比禮記所及要完備。天官內(nèi)宰有“以陰禮教六宮,以陰禮教 九嬪”,“佐后立市祭之以陰

24、禮”;天官內(nèi)小臣有“掌王之陰事、陰令”;地官大司徒以 十二教教萬民,二曰以陽禮教讓”,“三曰以陰禮教親”。地官牧人有凡陽祀,用骍邸牲毛之; 陰祀,用黝牲毛之”;大宗伯有以天產(chǎn)作陰德”,“以地產(chǎn)作陽德”;春官大師有掌六律、 六同以合陰陽之聲”;春官典同有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陽之聲”;春 官占夢有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計有陰禮、陽禮、陰事、陰令、陰祀、陽 祀、陰德、陽德、陰聲、陽聲、陰氣、陽氣等等。此外,周禮中還有明顯的五行之說,春官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 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

25、放其器之色。這段文字中明確提及禮拜天地四方用的璧、琮、圭、璋、琥、璜六種玉器的顏色,分別是蒼、黃、 青、赤、白、玄,后五種顏色的分布,與五行理論中的五方之色完全一致。此外,周官大祭 祀時,要奉致五行之牲,因而地官中有牛人”一職,春官中有雞人”一職,夏官中有羊人”一職, 秋官中有“犬人”一職,冬官已亡,以三隅反之,必有“豕人”一職。這五職的名稱及其在六官中的 位置表明,它們是五行象類的標志??梢?,周禮中不僅有五行思想,而且表明周禮中的“地”, 既與“天”陰陽相,而且兼有“中央土”的角色2。六官的結(jié)構(gòu),實際上是兼包陰陽與五行的結(jié)構(gòu)。 了解周禮六官的這一結(jié)構(gòu),對于認識此書的性質(zhì)至關(guān)緊要。周禮以天官、

26、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官為主體框架,六官之下,各轄六十職, 總數(shù)為三百六十,與周天的度數(shù)正好相合。結(jié)合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六官的結(jié)構(gòu) 暗含了天地四方六合、周天三百六十度的宇宙格局。筆者由此得出結(jié)論,周官之周”,不是“西 周”或者周公”之“周”,而是周天”之“周”3。周天之官,是作者以人法天的哲學模式,也是經(jīng)略天 下的謀篇布局。周禮的哲學色彩遠遠不止于此,又如書中關(guān)于國都地理位置的選擇,也頗為奇特。周禮 六官的開頭都有如下的幾句話:“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jīng)野,設(shè)官分職,以為民極?!彼^ “體國經(jīng)野”,就是劃分國野,王都之所在謂之國,國外謂之野。而國都位置的選擇,考慮的不

27、是 依山傍水、便于生活之類,而是哲學上的依據(jù),周禮大司徒云: 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 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 雨這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國都必須建在“地中”,就是天下之中。尋求地中的方法,是用土圭測定日影的長短得到的。方法 是在夏至之日,土圭的影長為一尺五寸的地方,此處就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 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的“地中”,于是,“乃建王國”??梢?,這一所謂的地中,并非國土地理 的中心,而是宇宙模式的中心

28、。毋庸置疑,這是與天地、四方六合的框架一致的。有關(guān)周禮 的思想特色,筆者早有論述,4此不贅言。四、禮的哲學詮釋的意義禮從儀式層面走向哲學層面不是孤立的現(xiàn)象,而是春秋、戰(zhàn)國之交思想界出現(xiàn)的新潮流的體現(xiàn)。 當時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為在論戰(zhàn)中取勝,諸家盡力高遠其說,主要方法有二,一是在年代上 向遠古的方向推,將自家的學說與黃帝、堯舜聯(lián)系,甚至將自己的著述托名黃帝、伏羲等人,就 漢書藝文志所見,道家有伊尹51篇、黃帝四經(jīng)4篇、黃帝銘6篇、黃帝君臣 10篇、雜黃帝58篇、力牧22篇,農(nóng)家有神農(nóng)10篇,小說家有鬻子說10篇、黃 帝說40篇,兵形勢有蚩尤1篇,陰陽家有神農(nóng)兵法1篇、黃帝16篇、封胡5 篇、風

29、后13篇、力牧15篇、鬼容區(qū)3篇,天文家有黃帝雜子氣等等,都是依托 往古之作。八卦推遠至伏羲,內(nèi)經(jīng)或名黃帝內(nèi)經(jīng),情況類似。二是在深度上朝哲理的方向 推,使之具有理論色彩,老子動輒稱天地、萬物,并且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的理念;鄒衍創(chuàng)立陰陽五行學說,用以解說宇宙及社會現(xiàn)象,也當作如是觀。這種風氣勢 必給儒家以外部的壓力。作為儒家經(jīng)典的六經(jīng)”,就性質(zhì)而言,幾乎都是素樸的史料,而不是成體系的著述。詩三百, 乃是民間或者貴族的詩歌;書為堯舜以來的官方文誥;禮是周代的各種儀式;易原本 是卜筮書;春秋乃魯國的編年史。在孔子而言,上古帝王的治平之道盡在于此,毋需多置一 詞,所以述而不作即

30、可。但是,六經(jīng)如果不作詮釋,外人很難得其要旨。所以孔子傳授經(jīng)文 時,必然會有所指示。例如,詩的真諦何在?孔子解釋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論語為政);關(guān)雎一篇,究竟好在何處?孔子說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 類似的評說,雖有畫龍點睛之妙,但不足以形成孔子學說的理論架構(gòu)??鬃訉τ诹?jīng)思想的提升,當始于易。一般認為易成書于西周初年,內(nèi)中只有極簡 單的哲學因素,不具備哲學體系。易傳是解釋易的,司馬遷說出于孔子手作,或說出于 多人之手,莫衷一是。易傳作者為了借用易的外殼建立新的理論體系,不得不對原著有 所附益與改竄,正如高亨先生所指出,易傳“作者對易經(jīng)一書多加以引申枝蔓甚至歪曲

31、附 會的說釋,以闡述他們的世界觀,可以說是借舊瓶裝新酒。易傳雖是筮書的注解,然而超出 筮書的范疇,進入哲學書的領(lǐng)域”,“易傳解經(jīng)與易經(jīng)原意往往相去甚遠”,“易傳作 者多用象數(shù)以釋易經(jīng)的卦名、卦義與卦辭、爻辭,以抒寫其對于自然界、社會、政治、人生 諸方面的種種觀點”5。這是非常中肯的見解。易傳吸收了春秋以來的陰陽學說,建立了以陰 陽為基礎(chǔ)的自然哲學體系,出現(xiàn)了許多不見于易經(jīng)的表述: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辭上)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干,其靜 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變

32、 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系辭上)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 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系辭下)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cè)?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 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 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shù)也。(說卦傳)易傳關(guān)于廣大配天地,變通變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之類的說法,顯然對禮的哲學詮釋產(chǎn) 生了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