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dfe6c72171f8e5036d86db78c98b67/00dfe6c72171f8e5036d86db78c98b671.gif)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dfe6c72171f8e5036d86db78c98b67/00dfe6c72171f8e5036d86db78c98b672.gif)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dfe6c72171f8e5036d86db78c98b67/00dfe6c72171f8e5036d86db78c98b673.gif)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dfe6c72171f8e5036d86db78c98b67/00dfe6c72171f8e5036d86db78c98b674.gif)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dfe6c72171f8e5036d86db78c98b67/00dfe6c72171f8e5036d86db78c98b67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專心-專注-專業(yè)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讀書筆記 推薦唐全騰這本書,這是整理的我認為重要的讀書筆記,希望對有志于教師事業(yè)或有志于心理學事業(yè)人有用 1、從眾(conformity):個體在實質或想象上,感受到團體的壓力,因此放棄了自己的意見或行為,而表現(xiàn)出符合團體價值觀的意見或行為。一般認為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為求正確。人們通常比較相信團體所提供的訊息是最佳訊息,為了追求正確,
2、那就聽大家的話吧!第二是遵循團體規(guī)范。人們不希望自己被視為特異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離,所以不管別人說什么,只要站在多數(shù)人的那一邊,相對就會安全許多。通常會經歷下面幾個階段:1、順從:個人為了避免因為不從眾可能會受到團體的懲罰,只好順從于團體的決定,這個階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2、內化:在順從的階段中,個人的自尊會受到打擊,因為不愿意承認自己居然為了逃避團體懲罰,而放棄自己的想法。于是個體開始相信團體的意見是正確的,開始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向團體的價值觀靠攏,此時,個體已經接受團體的意見或行為。這個階段已經是“口服心服”。3、認同:個體的價值觀已經符合團體的價值觀。嚴格說來,此時已經不能稱為從眾了
3、,因為此時的個體就等于團體,個體所表現(xiàn)的意見或行為,均能符合團體的想法。教育要從多數(shù)人著手,然后讓這多數(shù)人自然發(fā)揮他的影響力,讓少數(shù)人不自覺地想要跟隨。 2、單純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只要一個人、事、物不斷在自己的眼前出現(xiàn),自己就愈有機會喜歡上這個人(或事、物)。以下三點需要特別注意:1 一開始就讓人感到厭惡的事物,無法產生曝光作用。2如果兩個人彼此之間已經有一些沖突,或是性格上本來就不合,愈常見面反而愈擴大彼此的沖突。3過多的曝光會引起厭煩。應用單純曝光效果,我們可以要求孩子每天花一些時間來背英文單字、做數(shù)學習題,時間不要長,只要養(yǎng)成保持接觸的習慣就好。所謂的
4、接觸,其實也不一定要限定在課本的知識,英文還可以通過看英文電影、聽西洋音樂、看英文雜志、玩英文游戲等方式進行;而數(shù)學也可以參考坊間許多玩數(shù)學的書,或是其他和邏輯訓練有關的游戲(例如數(shù)獨),都可以讓孩子很中性地感受到這些學科的樂趣及重要性。若是孩子在一開始就已經對這些科目感到厭惡,那么安排接觸的時間以及頻率都應該少一些,等到習慣以后再慢慢增加。另外,若是每天都接觸會有壓力,或許也可以考慮兩天才接觸一次。3、模仿(modeling):班杜拉根據上述的實驗提出社會學習論,意指“學習者在社會情境中,會經由觀察別人行為的表現(xiàn)方式,以及行為的后果(獎勵或處罰),間接學習到是否要表現(xiàn)某一個行為。間接學習的過
5、程稱為模仿(modeling),而模仿的對象則稱為楷模(model)”。除了模仿的觀念之外,班杜拉進一步提出,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個體會經歷四個階段:(1)注意(attention):個體觀察到某個行為,并且以自己的想法來解讀這個行為;(2)保持(retention):將某個行為經過內在編碼之后,存在自己的記憶之中;(3)再生(reproduction):將自己記憶之中,楷模所表現(xiàn)的行為,用自己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4)動機(motivation):當行為習得之后,會在日后適當?shù)臅r機,主動表現(xiàn)出來。如果我們把模仿當成是一個學習的歷程,那么其實在第三個步驟(再生)的時候,個體已經學會了楷模的行為。但
6、是班杜拉特別強調了第四個步驟,因為動機代表個體對所學習到的行為的認同。很多人常忘記第四個步驟的主動性,總以為學會了就要表現(xiàn)出來,卻沒有想到“會了”和“愿意表現(xiàn)”根本是兩回事;如果沒有足夠的動機,就算會了也不見得愿意表現(xiàn)?!皶司蛻撘憩F(xiàn)出來”,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概念;反過來說,“沒有表現(xiàn)出來就等于不會”,則是另一個錯誤的迷思概念。班杜拉的理論引出了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潛在學習(latent learning)。布羅杰特(Blodgett)曾經以白老鼠為對象進行了一個實驗,訓練白老鼠能在迷宮中循正確路徑走到終點。實驗分成三組,第一組白老鼠實驗前不喂食,到終點后給予食物,每天練習一次,平均表現(xiàn)到第
7、7天時,白老鼠可以順利通過迷宮。第二組白老鼠則是前兩天在實驗前喂食,走到終點后不提供食物,但是第三天開始,改成實驗前不喂食,在終點處提供食物(與第一組相同)。結果發(fā)現(xiàn),前兩天的練習幾乎沒有進步,反正實驗前就吃飽了,而且終點也沒有食物在等它,干脆在迷宮里隨便亂逛就好。但是從第三天開始,白老鼠要認真找路了,因為肚子很餓,而且要到終點才有東西吃。結果發(fā)現(xiàn)進步迅速,到第7天的時候,表現(xiàn)與第一組相同,感覺好像比第一組厲害,因為它們只認真了5天。第三組的白老鼠連續(xù)6天都在實驗前喂食,終點不放食物,任憑白老鼠在迷宮中散步,從第7天開始改變形式;結果發(fā)現(xiàn)白老鼠在第9天的時候就可以達到順利通過迷宮的表現(xiàn),好像又
8、更厲害了,因為它們好像只認真了3天時間。然而這三組的白老鼠都是同一批,不應該有智力上的差異。布羅杰特對此的解釋是:在第二組及第三組前半段的實驗中,雖然表面上沒有發(fā)生學習,但實際上仍然對白老鼠產生影響,就看有沒有動機讓個體表現(xiàn)行為罷了。應該注意班杜拉曾經提出的六點原則:1 楷模與學習者,在人格特質上相似(人格特質包括年齡、性別、家庭背景、學業(yè)成就等)。2 在學習者心中,楷模的角色就像偶像一般值得崇拜。3 楷模的行為明確,讓學習者可以清楚認定。4 楷模所表現(xiàn)的行為,有明確的行為后果。5 學習者表現(xiàn)模仿行為之后,能夠得到增強。6 楷模所表現(xiàn)的行為,在學習者能力所及的范圍之內。大家都知道身教的重要,絕
9、大多數(shù)的老師也愿意以身作則,希望學生從他們身上學到正確的人格特質,但是結果總是令人失望。可能原因如下:1 老師的年齡顯然不同于學生,不符合第一點。2 老師可能不是一個值得崇拜的角色?;叵胍酝淖魑念}目:“我的志愿”,統(tǒng)計結果可能是“當老師”會得到冠軍,這是因為以前的老師有絕對的權力、崇高的地位,但是現(xiàn)在,我已經不只十幾次聽到學生用同情的口吻對我說:“現(xiàn)在當老師真辛苦!”如此,何必學習老師的行為呢?3 因為電視、網絡的泛濫,以及過度呵護的問題,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學生對生活周遭的觀察能力變差了,于是老師的行為可能根本沒有被注意到。4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冷漠成了散播在每個人之間的常態(tài)性病毒,所以我們所
10、表現(xiàn)的行為,不管好壞,似乎都沒有人關心。做好事沒有人鼓勵,做壞事也沒有人責備,既然什么事都沒發(fā)生,學生也就不知道學習這些行為有什么意義了。4、跛足策略(selfhandicapping):柏格拉斯(Berglas)曾經做過一個“作業(yè)表現(xiàn)與藥品選擇”的實驗。他先告訴受試者有兩種藥丸可以選擇,紅色藥丸可以增強自己的能力,藍色藥丸則會降低自己的能力,然后請他們完成一些工作。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若是受試者被要求的是一個困難的工作,多數(shù)人會選擇藍色藥丸(降低能力);反之,若是簡單的工作,多數(shù)人則選擇紅色藥丸(增強能力)。這個結果和我們的想象很不一樣。為了維持自己的自尊,正常人不太能夠接受“失敗”的事實,所以在
11、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往往會故意設下一些障礙,如果還是成功了,那么表示自己的能力果然很好;萬一失敗了,就可以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自己所設下的障礙,避免直接承認自己的能力不足。在上述實驗中,當面對一項困難的工作時,受試者可能預期他不會成功,所以選了藍色藥丸,如此他等一下就可以把失敗的原因說成是受到藥丸的拖累。而面對簡單的工作時,因為工作本身就已經簡單了,萬一失敗不就更糗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還是吃個紅色藥丸好了。“如果當事人忘了使用某項策略的目的,那么很容易讓策略本身變成目的?!迸e例來說,學生面對考試最有意義的做法當然是要多用功,但是有些學生太迷戀上述的策略,結果完全不打算認真讀書,反而在考試前就先認
12、定自己一定會考差,然后在事前就先準備好所有可以準備的借口,像這樣的心態(tài)當然是很不健康而不可取??偠灾?,自我設障的表現(xiàn)方式可能是在行為上設下真正的障礙;也可能只是在口頭報告的時候,虛構一些不相關的情節(jié),目的都是為了替自己主要的工作表現(xiàn)做掩護。它本身沒什么不好,其實是一種心理的防衛(wèi)機制,保護自己的自尊不至于受傷太多(運氣好還可以為自己贏得多一點的自尊)。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往往會變得過于依賴,反而限制了成長的動力。要知道“失敗為成功之母”,但若是一直逃避失敗,成功也就變得遙遙無期了。5、過度辯證效應(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一般來說,動機可分為兩類:其一
13、是內在動機,也就是個人對該項活動感興趣的程度。其二是外在動機,也就是所謂的外在誘因;通常來自個人做了某項活動之后,他可能會得到的獎賞。斯騰伯格(Sternberg)等人曾經做過以下的田野實驗(指實驗在現(xiàn)實情境中進行而非實驗室里的環(huán)境;千萬不要誤會是在鄉(xiāng)下的田里做實驗),他們找來一群國小學童,然后介紹給他們一種有趣的游戲,孩子們當然很開心地就玩了起來,每次平均可以認真地玩游戲大約20分鐘。一個星期之后,實驗者隨機地將這些孩子分組,他們對a組的孩子們說:“如果他們愿意玩游戲再久一點,玩得愈久就會得到愈多的獎金?!睂組的孩子則不做任何的處置。剛開始,a組的孩子們玩得更起勁了,大約可以維持30分鐘的
14、時間,超過b組的20分鐘。再過一周,實驗者對a組的孩子們說:“不好意思,因為經費被縮減了,所以現(xiàn)在玩游戲沒有辦法再提供獎金?!睆哪且惶扉_始,a組的孩子們玩游戲的意愿大幅減低;雖然b組的孩子也因為對游戲有點膩了,小幅度地降低玩游戲的時間,但是數(shù)天之后,b組的孩子還愿意玩?zhèn)€十幾分鐘,而a組的孩子幾乎根本都不想再去碰那個游戲了。斯騰伯格等人把這個現(xiàn)象稱作是“過度辯證效應”,意思是內在動機的強度,有可能會因為外在動機的加入而遭到破壞。一件他原本就喜歡做的事情,可能會因為我們不必要的獎賞,讓他誤會自己做某件事的原因是為了得到那份獎賞,結果一旦獎賞消失,他也就失去做某一件事情的動機了。 獎勵的動作不應該只
15、被看到外顯行為,還應該深思它背后的哲學觀。假如孩子對“學英文”這件事還沒有特別的喜好或厭惡的時候,媽媽對孩子說:“只要你每天看一個小時英文,我就帶你去游樂場玩”這句話的背后意義其實是在對孩子說:“學英文是很無聊的,但是只要你撐得住,我就為了你的努力而獎賞你。”媽媽可能是因為自己討厭學英文,所以一開始就先假設孩子也會討厭學英文,殊不知這樣的獎勵方式,正好讓孩子“學會”:原來英文真的是很無聊的。我有時候會對孩子說:“如果你們趕快把客廳收拾干凈,我就讓你們陪我去書房看書”把“讀書”當成獎品,孩子也就愈來愈喜歡讀書了。6、睡眠效果(sleeper effect):普雷肯尼斯等人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設
16、計了兩端敘述,A:“曾經看到一則報道,一周工作4天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B:“我覺得這則報道是騙人的,我根本一點都不相信?!彼麄冋业揭蝗菏茉囌撸缓箅S機將他們分成三組,第一組僅提供A的信息;第二組先提供B的敘述,之后再提供A的信息;第三組則是先說A的信息,再提供B的說法。他們要觀察的是受試者對這則報道的相信及記憶程度。信息剛提供的時候,第一組的相信程度最高,然后隨著時間快速遺忘;其次是第二組,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緩慢地遺忘,到第六周,就和第一組一樣差不多忘記了;第三組的表現(xiàn)最有趣,一開始是最不相信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經過,反而記得愈清楚,到第六周的時候,遠超過兩組的表現(xiàn)。第三組的人會說:“我告
17、訴你啊,之前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聽過有個學者做了一個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一周工作4天,才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這個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某個不知名的學者,居然扮演了非常權威的角色。這樣有趣的現(xiàn)象被稱作“睡眠效果”。普雷肯尼斯曾經提出區(qū)分性衰退假說來解釋這個現(xiàn)象。簡言之,當我們先提供一個訊息,然后才說這個訊息是騙人的,那麼這個訊息是騙人的的訊息會因為不重要而被快速遺忘,使得前者單獨被留在記憶中時,會發(fā)生我忘了是誰說的,總之這樣的現(xiàn)象,使我們更相信這樣的說法。前提:信息本身具有可信度;信息不要有太高的敏感性;信息的可驗性越低,越容易被相信,例子是黑色星期五。 睡眠效果意外地為我們帶出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記憶是否可
18、靠?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愈來愈多的研究人們的記憶可以經由后來的事件,或是經由暗示之下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7、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 effect):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xiàn)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xiàn)一些涂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xiàn)之后,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xiàn)象。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 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么臟,再臟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么程度,
19、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破窗效應最為成功的例子,應該是紐約市交通警察局長布拉頓治理交通的過程。紐約的地鐵被認為是“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場所”,針對紐約地鐵犯罪率的飆升,布拉頓采取的措施是號召所有的交警認真推進有關“生活質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論”為師,雖然地鐵站的重大刑案不斷增加,他卻全力打擊逃票。結果發(fā)現(xiàn),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攜帶兇器。結果,從抓逃票開始,地鐵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轉。他的做法顯示出,小奸小惡正是
20、暴力犯罪的溫床。因為針對這些看似微小、卻有象征意義的違章行為大力整頓,卻大大減少了刑事犯罪。破窗效應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心理現(xiàn)象,它讓我想起了一個笑話:一個人站在街頭看著天空,過了一會兒第2個人,第3個人也加入了隊伍,幾分鐘后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并相互詢問你看到了什么?后來才知道第一個人是因為流鼻血所以抬頭。仔細觀察,其實這種心理現(xiàn)象還廣泛存在于我們教育教學中,如我們在從事班級管理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如果教室中只有一兩個學生是積極主動參與班級活動那是不夠的,但當主動參與的人數(shù)到一個關鍵點時,整個班級忽然動了起來。我們也能經常發(fā)現(xiàn)班主任經常為自己的班級制定班級公約,但有效執(zhí)行的少,因此經??梢钥吹交蚵牭?/p>
21、學生明知違反紀律,但依舊我行我素。8、聯(lián)結與強化(linking vs. Reinforcement):行為主義古典制約: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以“用鈴聲搭配食物讓狗流口水”的實驗來說明古典制約發(fā)生的過程:(1)讓狗看到食物(原始刺激),狗流口水(原始反應);(2)把鈴聲與食物搭配(制約進行中),狗還是流口水;(3)狗只聽到鈴聲(制約刺激),狗還是流口水(習得反應)。在這一過程中狗已經在鈴聲與食物間做了聯(lián)結。 行為主義操作制約: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用“迷籠”實驗來開啟制約實驗的大門,而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改良桑代克的嘗試錯誤學習,提出了操作制約學習理論,并提出“強化”一詞來取代效果律,若是個體在表
22、現(xiàn)某種行為后取得適度鼓勵,那么個體在日后就會更愿意在類似的情境中表現(xiàn)出相同的行為。古典制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學習條件反射學說,是一種簡單的學習形式,在動物和嬰兒的學習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許多馴獸員通過條件反射的建立,讓動物學會對信號做出一定的反應。幼兒教師和家長們也是在嬰兒無條件反射基礎上,通過建立條件反射,而讓其學會對語言和信號刺激做出反應。操作制約也就通常所說的學習操作反射學說。斯金納認為,這種先由動物做出一種操作反應,然后再受到強化,從而使受強化的操作反應的概率增加的現(xiàn)象是一種操作性的條件反射。這種反射與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不同。經典性條件反射是由條件刺激引起反應的過程,寫成公式是SR;
23、而操作性條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種操作反應,然后得到強化的過程,寫成公式為RS。斯金納又進一步提出兩種學習:一種是經典性條件反射式學習,另一種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式學習。兩種學習形式同樣重要,而操作式學習則更能代表實際生活中人的學習情況。由此看來,斯金納認為學習過程就是分別形成兩種條件反射的過程。對教學實踐還是有一定參考和借鑒價值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合理地應用這些方法和措施。第一,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不僅要讓學生學得理論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許多學校和教師往往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多,對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向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少。這是需要
24、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克服和解決的問題之一。第二,強化是促進和調節(jié)教學的有力手段。教學實踐表明,在小學和初中低年級學生中,及時對他們的學習進行強化,會促進他們的學習,而且強化越及時,效果越好;直接強化比間接強化好。在初中高年級學生甚至大學生的學習中,強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該采用和創(chuàng)設各種強化形式,采用多種強化程序來強化或促進學生的學習。第三,合理地、適當?shù)剡\用程序教學。盡管程序教學有一些弱點,如忽視學生的智力活動,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等。但程序教學可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受學習時間和學習次數(shù)的限制,運用起來比較靈活。程序教學后來雖然沒有被廣泛地推廣,但它對促進計算機輔助教學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25、,對豐富教學手段也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學習這一心理現(xiàn)象有利于我們表揚和批評間的關系。對于批評(有時甚至是小小的懲罰)對于一個學生的成長來說是必要的,要想批評(處罰)有效,首先讓營造一個氛圍,在學生未接受批評(處罰)之前就感受到這種壓力,其次是把“行為”與“批評(處罰)”建立聯(lián)結。最后要讓學生在批評(處罰)后能分辨是非,并且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對于表揚(獎勵)我們不要過于吝嗇,但有一定的針對性,能及時強化學生的正確行為。9、懲罰之前(before punishment) :長期來說,懲罰絕對不會讓學生學會表現(xiàn)正當行為,所以它必定只能是一個短暫的手段,絕對不能被稱作教育的一種方法。也就是說,懲罰不
26、可以被單獨使用,一定要配合輔導的工作。在懲罰之前,要讓當事人知道他為什麼被處罰;在懲罰之后,也要讓當事人知道有什麼正確的方法可以取代他原本不良的行為。當我看到老師對我大聲的時候,我心里很清楚老師已經輸了。我想他這句話的意思是,當老師不得不把老師的架子擺出來,不得不用權威(大聲說話)的手段來威嚇學生的時候,同時也表示,老師在理這個字上似乎已經站不住腳了。10、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在緊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場而產生的對救助行為的抑制作用。旁觀者人數(shù)越多,抑制程度越高。產生原因主要有:由于眾人在場,社會責任被分散;個人不能確定該怎么做,想看看在場其他人怎么做,而其他人也有類
27、似想法。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巴利與拉塔內并沒有認同這些說法。對于旁觀者們的無動于衷,他們以為還有更好的解釋。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他們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讓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以一對一或四對一兩種方式,與一假扮的癲癇病患者保持距離,使用對講機通話。在交談過程中,當那個假病人大呼救命時,事后的統(tǒng)計數(shù)據出現(xiàn)了有意思的一幕:在一對一通話的那組,有85的人沖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fā)??;而在有四個人同時聽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組,只在31的人采取了行動!旁觀者效應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見死不救的事情時有發(fā)生。是什么原因造就旁觀者的冷漠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一是責任的分散,人越多責任越?。欢菑谋娦袨?,別人都不
28、救,為什么我要去救;三是社會的贊許,也許你去救后反而會遭到眾人的嘲笑,因此社會形成了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想法。11、消弱突現(xiàn)(extinction burst) :如果孩子已經知道錯了,還需要接受處罰嗎?我認為還是需要,特別是年紀愈小的孩子(國高中以下其實都還很孩子氣),愈需要線索來幫助他們記憶哪些行為是不適當?shù)男袨?也因為他們還不夠成熟,自律行為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只好依賴外在的獎懲來幫助他們。處罰不見得都是不好的,我們的立意并不是要恨他,也不是要他為自己的行為得到報應,而是希望當事人能夠藉由被處罰的過程,學到未來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洞?,處罰的形式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認
29、可這樣的處罰方式。有些人認為既然孩子知道錯了,就不用再處罰了,我認為這種想法實在后患無窮。首先,它破壞了我們與孩子事先的約定(犯什麼錯,得到什麼處罰應該事先約定,法律、校規(guī)都算),這件事會讓我們的公信力打折扣,以后孩子也會對我們所說的話打折扣。其次,因為孩子的自律行為還不夠成熟,若是我們不能適時提供外在刺激,孩子將沒有辦法(或是需要較長時間)學到正確行為。最后,我們其實應該擔心,孩子會不會因為認錯就可以不用受罰這樣的心態(tài),所以就假裝糊;若果如此,孩子說謊的行為其實是大人造成的。在教育心理學里,有關懲罰的研究還有一個稱為負效懲罰 (negative punishment)的現(xiàn)象。意思是當懲罰的動
30、作在違規(guī)行為尚未停止之前,施罰者就先行停止,這樣的舉動會讓相同的違規(guī)行為在以后類似的情境中,發(fā)生頻率更高、強度更強。12、自我實現(xiàn)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也就是著名的“羅什塔爾效應”個人對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想法,當影響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最后導致他人(或自己)表現(xiàn),符合一開始預期的態(tài)度及行為,就好像印證了他人(或(或自己)的預言一般;這樣的現(xiàn)象就稱為自我實現(xiàn)預言。羅森索(Rosentha1)和伽布森(Jacobson)曾經做過以下的實驗。他找來數(shù)十位在智力測驗的表現(xiàn)上屬於中等的小學生,隨機地分成兩組,然后對小學老師謊稱(實驗操弄):第一組的個學在智力測
31、驗上是屬於資優(yōu)生的一群;而第二組的學生則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在一個學期的教學之后,再度把這一群小學生找回來重新做智力測驗;兩組同學的智力測驗表現(xiàn)都進步了,但是第一組的同學有更明顯地進步。實驗者把這個現(xiàn)象稱為自我實現(xiàn)預言,因為原本智力表現(xiàn)相當?shù)囊蝗喝?,卻因為老師對他們的期待不同,而有不同的成長速度。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實現(xiàn)預言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但是很奇怪,盡管我們會希望在我們身邊的人都是好人,卻總是不經意地做一些負面的預期。不管是正面或是負面的預期,都會發(fā)生自我實現(xiàn)預言的效應;只是當對方順著我們的預期而表現(xiàn)出負面行為的時候,我們總是一邊說:看吧!我早就說他不是個好東西。一邊卻又感嘆:唉!怎麼都過不到
32、好人呢?13、正義世界假說(a just world):勒納曾經提出一個觀念:一般人會相信這個世界是一個“正義的世界”,而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當發(fā)生不幸的事件時,受害者往往被歸咎于個人的道德因素,而非歸因于其他如運氣、命運或是情境等明顯的因素。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地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我們常會有一個刻板的印象:“民不可以與官斗;下不可以與上爭。在這種;邏輯下,我們不敢為他人伸張正義,不敢為自己爭取權益。面對失業(yè)人口,我們說他們活該,誰叫過去不認真工作,或是學生時代不努力。有女孩子逛街被強暴了,我們說這是因為她穿著太過暴露;有同學被打了,我們說這是因為他自己交友復雜,夜路走多了總會見到鬼;
33、有老師與學生沖突,進行演變成家長告老師販事件,我們說這是因為這個老師平常沒有做好親師溝通的工作然而這樣的推論正確嗎?有太多的例子充斥在我們的身邊,告訴我們很多人正在使用“正義世界假說”來解釋身邊發(fā)生的事情。正義世界假說這種心理現(xiàn)象這我們憑借自己的經驗的主觀臆斷。有時因為我們的不正確的歸因,主觀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而這些結論可能會影響我們學生的一生。我們的老師有時會因為學生的一次遲到、一次考試、一次作業(yè)對學生“橫眉冷對”,甚至“拳腳相加”,當然老師這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去思考,學生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除了主觀因素,可能還存在一些客觀因素,在全面了解學生后進行有目的的教
34、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14、自我評價維護理論(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theory, SEM):我們都是如何看待他人的成就呢?或許有不少人曾有過一種很悶的感覺:明明自己做了一件不錯的事,但是別人卻硬是不把它當作一回事,搞得自己那種做了很棒的事的成就感莫可奈何地消失,也讓自己灰心地不想再費力去做什麼很棒的事。一般人可能會認為這種觀念只是冷漠,事實上,在冷漠的背后,可能還有其他積極的動機存在。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多數(shù)人在看著他人的成就時,心里想的卻是:這分成就會不會威脅到我的存在。如果這個他人是個名人、陌生人、職位比較高的人、學歷比較高的人,他的成就把好像比較不具有
35、威脅性,至少是好像比較合理,或是和自己不會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如果這個人只是身邊的一個很普通的人,或是有點熟的朋友,甚至是自己的下屬,那麼我們難免要自問:他做得到,我做得到嗎?若是做不到,我豈不是比他還遜?我又怎麼可以比他還遜呢!為了避免讓自己有這樣消極的想法,最簡單的做法當然就是漠視他人的成就。也因為如此,理智上我們相信有一些人很偉大,情感上我們卻會告訴自己:這些偉大的人不會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人們有維護自尊的基本需求。泰舍(Tesser)在1988年提出自我評價維護理論,其中提到人們在與人互動的人際關系之中,個人的自尊是否受損,會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影響:1. 相對於別人,我們在同一項任務中的表現(xiàn)如
36、何?2.我們跟別人的親密程度。3.這項任務對自我形象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的好朋友,在我們重視的領域中勝過我們,那麼我們的自尊就很可能會受到威脅,并且讓自己感到焦慮。為了減少這分焦慮,我們可能采取以下的三種補救措施:1.加倍努力,超越別人(這是典型的良性競爭,藉著朋友間的切磋啄磨,讓彼此進步。但是如果意識到自己不可能超越朋友,就可能放棄這個方法)。2.降低與朋友的親密關系(只要讓這個厲害的人變成陌生人,那麼當事人就不用再感受到壓力,可以快樂地繼續(xù)不杰出的表現(xiàn)。這好像是多數(shù)人會用的方法)。3.降低該任務的重要性,尋找其他可以突顯自己能力的任務(若是能夠在其他領域找到可以突顯自我的表現(xiàn),這也的確是一個
37、很好的結果;好朋友之間可以互相欣賞、敬重。若是找不到后者,那麼就成了標準的酸葡萄心理,這種做法就不太健康了)。事實上,大家應該要有一個正確而重要的觀念:任何一個好像比我厲害的人,都不可能在每個方面贏過我。 自我評價維護理論所討論的是平輩之間的人際互動因素。但是除了平輩之外,或許還應該來看看有階級差異存在的情形,我發(fā)現(xiàn)人們在這個時候:很容易被這個差異所蒙蔽。官大學問大的迷思。相同的表現(xiàn),如果是職位高、學問好的人做到了,感覺就比較能夠接受,但是如果職位低的人的表現(xiàn)強過職位高的,不要說上位者可能會有妒才的現(xiàn)象,就連身邊的人也要百般挑剔,非得從中挑出一些毛病不可。這種現(xiàn)象似乎是在反映一個現(xiàn)象:我們比較可以接受上位者的表現(xiàn),表現(xiàn)五分還要把它吹捧成十分;對於同事,大概會把十分的表現(xiàn)當成六分來看。若是對於職位比自己還低的人,可能非得把十分的表現(xiàn)挑剔成兩分,否則無法維持自尊。平心而論,我們比較愿意肯定那些已經被別人肯定過的人的成就;例如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乘法口算測試題人教版
- 醫(yī)院網絡安全保密協(xié)議書范本
- 財產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食堂窗口員工培訓及管理服務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國際貨運代理合同書協(xié)議書
- 二零二五年度集體魚塘承包與漁業(yè)法律法規(guī)咨詢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實習生薪資及培訓費用補充協(xié)議
-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5.1《走向世界大舞臺》聽課評課記錄1
- 二零二五年度茶葉加盟店營銷推廣合作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物業(yè)與業(yè)主之間安全隱患賠償合同
- 現(xiàn)代通信原理與技術(第五版)PPT全套完整教學課件
-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教學查房
- 病例展示(皮膚科)
- GB/T 39750-2021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直流電弧保護技術要求
- DB31T 685-2019 養(yǎng)老機構設施與服務要求
- 燕子山風電場項目安全預評價報告
- 高一英語課本必修1各單元重點短語
- 糖尿病運動指導課件
- 完整版金屬學與熱處理課件
- T∕CSTM 00640-2022 烤爐用耐高溫粉末涂料
- 心腦血管病的危害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