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概論-郭瑩-中國文化概論課件_第1頁
中國文化概論-郭瑩-中國文化概論課件_第2頁
中國文化概論-郭瑩-中國文化概論課件_第3頁
中國文化概論-郭瑩-中國文化概論課件_第4頁
中國文化概論-郭瑩-中國文化概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國文化講習錄第一講 文化與文化史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意義一文化的概念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被提出來是在19世紀,以后,各種學派提出文化的定義如雨后春筍。概括起來,從最廣義到最狹義,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最廣義的文化概念是“人化說,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產(chǎn)品,都屬于文化。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這個命題,決定了文化的問題主要是人的問題,也就是說,只有人才有文化問題可言。 一般的文化概念是“觀念形態(tài)說,所謂觀念形態(tài),即以語言為符號傳播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那么,它和經(jīng)濟、政治相對應(yīng),是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會的經(jīng)濟和政治。毛澤東有一段名言

2、:“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這里的“文化,就是指的觀念形態(tài)。最狹義的文化概念是“知識說,它認為所謂文化就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成果的精華,這就是知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這個概念指人們“運用文字的能力及知識水平。除了以上三層含義外,文化也是一個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zhuǎn)移的具有共同特征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 二文化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于文化的結(jié)構(gòu),有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文化兩分說,有物質(zhì)、制度、精神三層次說。如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生產(chǎn)、生活的工具,這是器物層次;第二是組織層次,包含政治組織、宗教組織、生產(chǎn)組織、國家機器等等;第三是價值觀念層次

3、,包括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選擇標準 。此外還有物質(zhì)、制度、行為、精神四層次說。以四層次說為例,如果繪一個同心圓,那么,物資文化層在最外層,往里依次是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精神文化層。不同的層次,文化價值有疏密之分,文化穿透有難易之分。一般來說,越往外層,文化價值越疏,文化穿透越容易。 三文化與文明 “文明這一概念是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相對于“野蠻狀態(tài)提出的。關(guān)于“文明實際上也有多種解釋,一是文化、文明同義說,有學者認為,文化是放大了的文明。也有學者認為,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布羅代爾就認為,文明是文化特征和現(xiàn)象的一個集合。沃勒斯坦把文明定義為“世界觀、習俗、結(jié)構(gòu)和文化物質(zhì)文化和高層文化的特殊連結(jié)

4、。它形成了某種歷史總和還有學者說:“文化實際上是所有文明的主題。第二種是文明大于文化說,錢學森就認為“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代替文明。亨廷頓認為,文明是對人的最高的文化分類。第三種說法是文化大于文明說。文明指的是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積極部分,而文化中還包括消極部分,因此,文化所包括的內(nèi)容大于文明。 布羅代爾說:要想把文化和其基礎(chǔ)文明分離開來,是虛妄的。但另一方面,文明和文化又是有區(qū)別的。如果說,文化是自然的對應(yīng),那么文明是野蠻的對應(yīng),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程度或達到的歷史標高。文明越發(fā)展,和野蠻狀態(tài)距離越遙遠。從價值尺度來看,文明是一元的,文化那么是多樣性的。文明

5、是以人類基本需求和全面發(fā)展的滿足程度為共同尺度;文化是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不同條件為依據(jù),沒有高下貴賤之分。 文明沖突與文明和解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文明的沖突是一個不可回避必須正視的基本事實,但我們應(yīng)當認識到文明沖突是沒有真正贏家的。要改變文明沖突的前景,就必須建立文明的自覺,放棄文明間的征服,實現(xiàn)文明的和解。在這個過程中,有兩點十分重要,一是要充分發(fā)揮文明區(qū)的核心國家的協(xié)調(diào)作用;二是在世界文明格局中處于強勢地位的西方,要放棄經(jīng)濟掠奪、強權(quán)政治和文化優(yōu)越感,為各大文明實現(xiàn)文明和解創(chuàng)造前提。四文化的力量“制度是冰尖,文化是冰山。 丹尼爾莫伊尼漢說,“保守的說,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

6、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極為重要的部分。 文化不僅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影響和作用于經(jīng)濟和政治,而且,它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長河中,橫向可以發(fā)揮傳播和交流的作用,縱向上可以發(fā)揮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作用。 二、文化史及其研究方法一什么是文化史 什么是文化史?文化的理解有一兩百種,文化史的定義也必然表現(xiàn)出極大的歧異性。大致有三種意見:一是如梁啟超認為,文化包括人的一切歷史生活。 二是如毛澤東所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在這一概念指導(dǎo)下寫作的文化史,主要把研究視野局限于精神生活領(lǐng)域。三是教育部頒布的學科目錄,把文化史作為專門史中的一個門類,與政

7、治史、法律史、經(jīng)濟史、思想史、民族史、地方史并列。 從東西方文化史興起和發(fā)展的曲折軌跡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文化史是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王朝史、政治史乃至革命史的史學研究范型,其間有著此消彼長的關(guān)系。后者以王朝政治為中心、以精英政治為中心,以革命、階級斗爭為中心,前者以人,以人的發(fā)展、人的精神、人的心靈為中心。這是我們把握文化史概念以及文化史興起發(fā)展內(nèi)在動力的重要著眼點。 二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197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的?新英國大百科全書?,對“文化史下了一個定義:“文化史,即從人們總的文化的觀點來對過去及現(xiàn)在的人類所進行的歷史研究 。 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史不是一個范圍或內(nèi)容的問題,而是一個方

8、法問題,即任何歷史問題都可以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研究,都可以包括在文化史的領(lǐng)域之內(nèi)。 美國學者夏提亞Roger Chartier曾經(jīng)論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他說,文化史的研究“必須被理解為是為意義構(gòu)建過程的研究、“文化史的目標是對社會再現(xiàn)主題及構(gòu)型的理解。這種構(gòu)型和主題使社會人在交際過程中把他們的立場和興趣無意識的顯露出來。這些構(gòu)型和主題也描述了當時人們的理解或所希望見到的一種社會。“一種新的文化史必須觸及社會的下意識或集體無意識的層面,一個遠離表層化的社會本質(zhì)的層面。 文化史研究的另一重要特點是注重精神的物化或物化的精神,注重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外顯與“內(nèi)隱。正是這樣一種學術(shù)理路,使文化史研究有別

9、于以觀念層面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哲學史、思想史,也不同于以“物的研究為主的工藝史學、科技史學,更與那些作具象陳列或拼盤式組合的“文化史有著涇渭分明的界限。 文化史研究的又一要旨,就是努力從紛繁雜陳的事項中去把握文化精神。這一要旨,早在“文化史之父伏爾泰那里已有深刻表達。 文化史研究是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歷史學的樣式,是一個廣闊的領(lǐng)域,進入這個領(lǐng)域,我們將對人類自身的精神史、文明史、心態(tài)史有一個重新理解和認識。 第二講 中華元典精神及其近代轉(zhuǎn)換一、“元典界說 元典是人類首次系統(tǒng)地表達他們對于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是對世界的本質(zhì)和運動規(guī)律的深層討論,是系統(tǒng)地、深刻地而不是膚淺地表達出對于宇宙和人生的觀察與思考,

10、并用典籍形式將該民族的“基本精神或“田元精神加以定型。 二、“軸心時代與文化元典首先提出“歷史的軸心這一概念的是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黑格爾說:“所有歷史都走向基督,而且來自基督。上帝之子的出現(xiàn)是歷史的軸心。這實際上就是將基督教及其?圣經(jīng)?的產(chǎn)生視為“歷史軸心,很顯然是一種歐洲中心主義論斷,不能概括人類發(fā)展的全部歷史。此后,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對這個問題作了更進一步的論述。雅斯貝爾斯將人類文化劃分為四段:一為“普羅米修斯的時代,即語言應(yīng)用、工具發(fā)現(xiàn)、引火及用火時代;二為公元前5000年到3000年前,在這一時期,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以及中國的典河流域相繼出現(xiàn)文明;第三階段以公

11、元前500年為中心,從元公前800年到前200年,人類的精神基礎(chǔ)同時在中國、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臘開始奠基;第四階段,從公元前200年到現(xiàn)在,人類進入了科學和技術(shù)時代。在這四個階段中,雅斯貝爾斯重點分析了第三個階段,從中引出了“軸心時代的重要概念,即所謂的Axial age。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人類精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在這一階段,世界各個文明區(qū)域都產(chǎn)生了一系列優(yōu)秀文化成果,這些成就都以書籍的形式被保留下來,從而確定了民族文化的基本走向,也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質(zhì)。三、中華元典創(chuàng)制問題一中華元典界說在中華文化系統(tǒng)中,堪稱“元典的首推?易?、?詩?、?書

12、?、?禮?、?樂?、?春秋?等“六經(jīng)。因?樂?亡佚,中華元典實際上只有“五經(jīng)。某些先秦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質(zhì)。如?論語?、?孟子?被儒家列為主要經(jīng)典,是“九經(jīng)、“十三經(jīng)的組成部分,宋以后又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并稱“四書,被宋元明清諸代中國人奉為“圣經(jīng)。?老子?、?莊子?那么被道家和道教列為主要經(jīng)典,分別稱?道德經(jīng)?和?南華經(jīng)?。?墨子?被墨家視作經(jīng)典。它們都在中華文化系統(tǒng)中享有“元典之尊。此外,一些專科創(chuàng)始之作,也被該學科視作經(jīng)典,如?孫子兵法?是軍事學經(jīng)典,有“兵學圣典、“百世兵家之師的美譽。?黃帝內(nèi)經(jīng)?是醫(yī)學經(jīng)典,陸羽的?茶經(jīng)?是茶學經(jīng)典。 二中華元典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華元典的形成

13、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來加以說明:1、前元典初創(chuàng):在進入“軸心時代以前,中國也有過自己的“普羅米修斯時代,可稱為“燧人氏時代以用火為標志;也有自己的文明開啟時代,可稱為“炎黃時代以農(nóng)耕為標志。這兩個時代還不可能有典籍出現(xiàn),卻孕育著典籍的基因,故可稱之“前元典階段。 2、元典的濫觴:中國的元典創(chuàng)生期發(fā)端于殷周交替時期。對于殷周之際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有專門論述:“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中國文化的“倫理型范式就是在殷周之際通過確立宗法制而得以初步定型的。 3、元典從宮廷走向民間:西周時,周王是天下名副其實的“共主,足以號令諸侯,

14、“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平王東遷后,周天子名義上雖然還是共主,卻只是徒具虛名,其地位同一個小國之君,諸侯敢于公開抗拒周天子,甚至號令周天子,召周天子參加盟會,這就一變而為孔子所譴責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大夫出,以至“陪臣執(zhí)國命。 4、元典的系統(tǒng)化及向諸子擴散:戰(zhàn)國年間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學術(shù)空前繁榮、思想極其活躍的時代,就學派林立、學說自由競爭而論,在中國歷史很少有可以與戰(zhàn)國相提并論的時代。諸子百家多繁衍于戰(zhàn)國間,故又稱“戰(zhàn)國諸子。 5、元典定本確立: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確立郡縣制,對我國歷史的發(fā)展起了巨大作用。但秦始皇也實行暴政,其“焚書

15、墳儒對元典就是一次巨大的厄遠。漢代是在反秦戰(zhàn)爭洗禮中建立起來的又一個一統(tǒng)王朝,其版圖與事功更在秦之上,是當年與羅馬東西輝映的兩大帝國之一。漢代在中國經(jīng)籍發(fā)展史上處于承先啟后,集大成的重要地位。 四、中華元典精神一中華元典的天人之辨1、循天道,尚人文2、遠鬼神,近俗世2、遠鬼神,近俗世二中華元典的發(fā)展觀1、通變易 守圜道2、追先祖 垂史范三中華元典的倫理政治論1、重倫常 崇教化2、覓治道 求經(jīng)世四中華元典的君民之辨1、君民之辨的左翼民本主義2、君民之辨的右翼尊君主義五、文化重演律與元典精神的常青性一以“文化重演律透視明清之際進步思潮 中國明清之際進步思潮同歐洲的文藝復(fù)興一樣,正是通過發(fā)揚“元典精

16、神所包含的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思想因子來批判現(xiàn)實政治制度的,這也是一種“文化重演現(xiàn)象。二中國近代史上的文化重演律 到19、20世紀之交,社會變革急驟,知識分子已開始將西方近代思潮提供的價值系統(tǒng)納入文化的內(nèi)核,中華元典精神不再是唯一的思想支柱。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們?nèi)匀灰粩嗷厮菰?,自覺或不自覺地認同祖宗留下來的文化。 六、中華元典精神的近代轉(zhuǎn)換一從“憂患意識到救亡思潮二從“窮變通久到社會進化觀三“從湯武革命,順天應(yīng)人到近代革命論四從原始民主主義、民本思想到近代民主主義五從“華夷之辨到民族民主義七、中華元典精神的現(xiàn)世啟示 中華元典?周易?提出的“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

17、曰仁與義。揭示了天人之際的和諧原那么,一方面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另一方面要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 中華元典精神的“整體觀以及與之相連的“中和觀,同現(xiàn)代整體思維之間存著某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因而可以成為現(xiàn)代整體思維的一種啟示源泉。第三講 中國儒學流變一、先秦儒學一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1、孔子論“仁“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它至少包含兩層意義: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仁就是忠恕之道。 2、孔子論求知 關(guān)于知識的來源,有“生而知之,有“學而知之,有“困而知之。重視學知 。 在“學與“思的關(guān)系上:“學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學那么殆。 3、孔

18、子論“情與“美。 孔子非常重視詩歌和音樂對于陶冶人的性靈的作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孔夫子愛好自然,性喜山水。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孔子向往回歸自然的審美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二亞圣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1、孟子的人性論與道德修養(yǎng)論“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2、“盡心、“知性、“知天的認識論“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3、孟子論人格美“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三荀子活動年代約公元前298前238年之間1、“明于天人之分、“性惡論、“化性起偽論與“隆禮重法論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2

19、、荀子在認識論上的理論貢獻 “凡萬物異那么莫不相為蔽,此心術(shù)之公患也。他認為,要“解蔽就必須充分發(fā)揮“心的“征知作用。3、荀子論人格美 “君子之學,以美其身。 四早期儒家著作?易傳?易傳?講“氣的哲學:“一氣流行,生生不已,“天地之大德曰生。?易傳?發(fā)揮“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diào)人在道德上要效法天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講君子要“恐懼修省,要“終日乾乾夕惕假設(shè),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要“見善那么遷,有過那么改等等。五早期儒家著作?禮記?禮記?中有幾篇文獻很值得重視,如?大學?、?中庸?、?儒行?、?禮運?等。?大學?提出了著

20、名的“三綱領(lǐng)八條目。三綱領(lǐng)即?大學?中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庸?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那么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那么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那么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那么可以與天地參矣?!爸轮泻湍敲粗貐?,萬物育。?儒行?篇頗能反映早期儒家的精神特征,提倡“特立獨行,“砥礪廉隅,甚至講“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禮運?篇吸取了墨家思想而提出了影響深遠的“大同說。二、兩漢儒學一“漢家儒宗叔孫通 叔孫通被司馬遷戲稱為“漢家儒宗。司馬遷筆下的叔孫通,面諛秦二世,熱衷于追求富貴利祿。叔孫通要為漢高祖制

21、禮作樂,到山東找儒生幫忙,魯兩生不肯行,說“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叔孫通卻嘲笑道:“假設(shè)真鄙儒,不知時變。 二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和神學目的論的儒學體系 1、天人感應(yīng)與君權(quán)神授 2、三綱五常與正誼明道 3、陽德陰刑與獨尊儒術(shù)三揚雄的儒學思想 他的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玄,“玄是最高的存在,萬物的本體:“玄者,幽摛萬類而不見形者也。在天人關(guān)系上,他提出“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的命題。在人性論上,他主張性善惡混論,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那么為善人,修其惡那么為惡人。但又說人性之善惡取決于人的材質(zhì),材質(zhì)有優(yōu)劣,人性也就高下。四讖緯神學與?白虎通義? 讖緯神學是儒家經(jīng)學與社會上流行的讖緯的

22、結(jié)合。所謂“讖,乃是用隱秘的語言來預(yù)言吉兇;所謂“緯,是相對于“經(jīng)而言,就是用天人感應(yīng)、陰陽災(zāi)異的學說來對儒家經(jīng)典進行穿鑿附會的演繹,由此而形成一整套神秘說教。 ?白虎通義?強化了三綱的統(tǒng)治秩序,其?三綱六紀篇?說:“綱紀為化,如羅網(wǎng)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五東漢的清議 東漢后期,宦官專權(quán),政治黑暗,于是出現(xiàn)了李膺、陳蕃等人領(lǐng)導(dǎo)的太學生運動。當時太學生有三萬余人,他們追隨李膺、陳蕃,以“清議為武器,與腐朽的宦官和官僚集團作斗爭。 六漢末的社會批判思潮 王符?潛夫論? 仲長統(tǒng)?昌言?。三、魏晉玄學一“正始玄風玄學發(fā)展的第一階段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夏侯玄。何晏?論語集解?,王弼?周易注?、?論語釋

23、疑?等,夏侯玄首先提出了“天地以自然運,圣人以自然用的命題。二“越名教而任自然玄學發(fā)展的第二階段 代表人物是嵇康、阮籍,此二人的思想可稱為玄學異端?!百F無與“崇有之爭,“任自然與“重名教之爭。三“?莊子?向郭義玄學發(fā)展的第三階段 代表人物是向秀、郭象。所謂“?莊子?向郭義,就是指向秀、郭象以“明內(nèi)圣外王之道為宗旨的?莊子?注。其主要特點是:貴無與崇有合一,自然與名教合一,內(nèi)圣與外王合一。四關(guān)于魏晉玄學的學派屬性問題 魏晉玄學是援道入儒的新儒家的初始形態(tài),而不是所謂的“新道家。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其他儒家學者 范縝?神滅論?、劉勰?文心雕龍?四、隋唐儒學一?文中子中說?二孔穎達與?五經(jīng)正義 三劉知

24、幾與?史通? 四韓愈的儒學思想五李翱的?復(fù)性論?六柳宗元的自然觀和歷史觀七劉禹錫的“天與人交相勝說八皮日休的儒學思想五、宋明儒學一“宋儒之首周敦頤及其?太極圖說?二張載?西銘?在宋明道學中的綱領(lǐng)性地位三二程的洛學四朱熹的理學思想 1、“理本氣末與“理一分殊 2、“格物致知 3、“存天理,滅人欲五陸王心學六如何看待宋明理學?六、明清之際儒學一顧炎武1、“博學于文,行己有恥2、顧炎武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3、顧炎武的文學思想二黃宗羲1、批判君主專制制度的初步民主思想2、多元開放的學術(shù)史觀3、“高張絕弦,不識忌諱的文學思想三王夫之1、“究天人之際的哲學思想2、“明興亡治亂之理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3、“原人境之美

25、的文藝美學思想七、現(xiàn)代新儒學一現(xiàn)代新儒學的分期第一代新儒家出現(xiàn)于20世紀20-30年代,以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為代表;第二代新儒家出現(xiàn)于20世紀40年代,以馮友蘭、賀麟、錢穆為代表,馮友蘭講新理學,賀麟講新心學,錢穆講新國史,又稱“新?資治通鑒?。第三代新儒家出現(xiàn)于20世紀5070年代,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復(fù)觀等人為代表。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徐復(fù)觀、張君勱共同發(fā)表了?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二梁漱溟的新儒學思想1、以“意欲為原點的人生三路向2、三方生活之真解釋3、人類文化的三步驟三張君勱的新儒學思想1、科學與人生觀的五大區(qū)別2、西方文明是物質(zhì)文明,中國文明是精神文明3、“新宋學

26、之復(fù)活四熊十力的新儒學思想一是“實體即功能,主張“舉體成用。二是“本心即本體,主張“以返本為學。三是要區(qū)分“本心與“習心,強調(diào)發(fā)揮“本心的主宰作用。五賀麟的新儒學思想1、基督教與科學2、基督教與民主3、基督教與工業(yè)化4、基督教與自由戀愛六馮友蘭的新儒學思想馮友蘭新儒學思想的代表作是?貞元六書?,包括?新理學?、?新事論?、?新原人?、?新原道?、?新世訓(xùn)?、?新知言?六種著作。通過這六種著作,他建立了一個“接著程朱理學往下講的新理學體系。其新理學,是西方的邏輯實證主義與程朱理學的精巧結(jié)合。七錢穆的新儒學思想錢穆是有很高的學術(shù)造詣的歷史學家,著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等著作。但

27、他同時還是一位提倡宋學的新儒學家。他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的序言中明確說明,他反對反對言政治者以西方民主政治為準繩,談學問者以漢學考據(jù)為博實,他要做的事就是要像宋明儒者那樣的倡風教、崇師化、辨心術(shù)、核人才,不忘中國固有的政治教化以求通于人倫政事。他在?國史大綱?中說,他治學的目的,是“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求以合之當世。八唐君毅的新儒學思想唐君毅新儒學思想的代表作是?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該書70余萬言,融古今中西為一體,堪稱博大精深,表達了中西哲學空前廣泛的融合。其核心在于:如何在有關(guān)生命、存在、心靈之超越的理解中融攝認知的理解。書中廣泛論及知識、邏輯、知識論方面的內(nèi)容,但這一切又為

28、一充滿了生命情調(diào)和道德意味的超越心靈所統(tǒng)攝。九牟宗三的新儒學思想1“三統(tǒng)說2、對內(nèi)圣學的貢獻1“即內(nèi)在即超越的性體2即存有即活動的心體3即道德即宗教儒家內(nèi)圣學的意義一、道教概說道教是以我國古代社會的鬼神崇拜為基礎(chǔ),以道家神仙方伎派關(guān)于神仙可致的理論為基本信念,以老子為教主,以“道為教旨和最高信仰,以齋醮、祈禱、誦經(jīng)、禮懺為基本科儀,以服餌、導(dǎo)引、胎息、房中、辟谷等為修持方法,以積善成德、羽化登仙為最高目的的民間宗教。第四講 道教與中國文化二、道教源流一道教起源諸說1源于道家說。2源于神仙家說。3原始宗教巫術(shù)演變說4源于墨家說。二道教的形成與歷史發(fā)展道教之歷史發(fā)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1、孕育、產(chǎn)

29、生與形成時期先秦西晉;2、發(fā)展與興旺時期東晉五代;3、鼎盛與潛寂期宋鴉片戰(zhàn)爭;4、沉寂與新生期鴉片戰(zhàn)爭新中國。三、道教的教義和教理一“道與“德二太上老君三太道無形,生育天地四生道合一,長生久視五天道承負,因果報應(yīng)四、道教的宗派一正一道:二全真道:三真大道教:四太一道:五凈明道:五、道教與中國文化一道教與中國的文學藝術(shù) 1神仙說對古代小說和戲劇的滲透 2道教與“游仙詩二道教與中國的世俗文化三道教與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四道教與科學 1道教與生命科學 2道教與自然科學第五講 禪宗文化與禪道智慧 一、佛教的中國化與中國化的禪宗一佛教中國化與禪宗的形成二禪宗的歷史與分派三禪宗、禪道及其現(xiàn)代轉(zhuǎn)化二、生佛不二的

30、心性智慧一即心即佛二心外無法三心體的特點三、 般假設(shè)直觀的禪悟智慧一禪悟是無相無境,一絲不掛 二禪悟是超越對待、泯除知解三禪悟是當下自證、頓悟菩提四、語勢兼用的傳釋智慧一不立不離:傳釋的兩難二繞路說禪:語中無語三善用語言:般假設(shè)的妙用五、自由自在的解脫智慧一縛脫無二,回歸本真二身心自然,自由自在三個我解脫與眾生解脫六、禪道智慧與現(xiàn)代人生一禪道的人間性與人生性 儒之道有體相用,道之道有體相用,禪之道也有體相用。禪道之體是禪道歷史所展現(xiàn)出的諸多特質(zhì),禪道之相是禪道所蘊含的多層面的哲理智慧,禪道之用那么是納禪道于現(xiàn)實人生生活的實踐智慧。 二人生智慧與智慧人生 禪道理論智慧的向下貫通與現(xiàn)實落實,成為化

31、解人生煩惱與痛苦的利器,會成就一個智慧的人生。禪道是化解人生痛苦與煩惱的智慧活泉,它對現(xiàn)代文明所呈現(xiàn)出的悖論具有重要的啟示,尤其在現(xiàn)代科技文明語境下更突顯禪道心性智慧及其現(xiàn)代意義。 三禪道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人生 禪道既是宗教之道,又是現(xiàn)實人生之道。禪道既是傳統(tǒng)之道,也是現(xiàn)實之道。第六講 中國傳統(tǒng)處世之道 一、中國傳統(tǒng)處世之道的基本范疇一寬“處人第一法二恕“推已及人三中“極高明而道中庸四誠“待物莫如誠 五信立身之本 六和“和為貴七忍“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一忍八讓“夫唯不爭,是以天下莫能與之爭 九防“防人之心不可無十藏收斂鋒芒、含蓄不露十一圓“方中圓外,靈活變通十二報“來而不往非禮也二、中國傳統(tǒng)處世之道的文化背

32、景三、中國傳統(tǒng)處世之道的文化性格一重德二講究中和三偏于陰柔四工于心智四、中國傳統(tǒng)處世之道的當代價值第七講 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概說一、德主刑輔一夏商時期的“法即是刑二西周的“明德慎刑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以法治國四西漢時期的“德主刑輔二、神道設(shè)教一夏商時期的神權(quán)法二周的天命與德治三秦的五德終始說四西漢的天人感應(yīng)說三、因俗而治一商周時期的族與國二戰(zhàn)國以后的編戶齊民三宋代以后的基層社會自治化第八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概說 一、?詩經(jīng)? ?詩經(jīng)?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據(jù)傳原有三千多篇,經(jīng)由孔子整理刪定存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三百篇。?詩經(jīng)?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也稱“國風。所謂“國,這里并不都指

33、國家,也指方域和地區(qū)而言。詩經(jīng)中保留了十五國的國風,這十五國具體指邶、鄘、衛(wèi)、王、鄭、陳、檜、唐、魏、齊、曹、秦、豳、周南、召南等。實際上,所謂十五國并不都是國家,如王、唐、周南、召南等就不是國名。如果按地區(qū)編排的話,邶、鄘、衛(wèi)、王、鄭、陳位于今河南省境內(nèi),唐、魏在山西,齊、曹在山東,秦、豳在陜西,都屬于黃河流域。而周南、召南那么在長江漢水流域。二、?書經(jīng)? ?書經(jīng)?即?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有今文本和古文本兩種。?尚書?原有一百多篇,秦代焚書以后,漢初濟南伏生(勝)保有?尚書?的殘卷,用漢代隸書抄出28篇教授,稱為?今文尚書?。漢景帝、武帝年間,魯恭王在孔廟墻壁中發(fā)現(xiàn)用

34、戰(zhàn)國文字寫成的尚書,即?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16篇,由孔子的后人孔安國作傳。晉懷帝時,?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在永嘉之亂中都被毀掉。東晉初,豫章內(nèi)史的梅賾向朝廷獻上孔安國的?古文尚書?。這部書,除孔安國的自序外,共分4 6卷5 8篇。梅賾把伏生的?今文尚書?2 8篇,分成33卷,并編入所上的?古文尚書?之內(nèi)。因此梅本比伏生本就多出25篇。經(jīng)過后代學者長期考證,證明這25篇全是偽造。但唐人對這部偽?古文尚書?卻深信不疑,孔穎達奉命修五經(jīng)正義,就采用了這個本子。宋人編?十三經(jīng)注疏?仍是用的這個本子。三、?易經(jīng)? ?周易?是古代卜筮之書。簡稱為?易?,漢代尊為?易經(jīng)?。古人對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

35、的客觀規(guī)律缺乏認識,因而產(chǎn)生不少迷信活動。遇事先要請教神靈,問問吉兇。卜筮之術(shù)就是向神靈請教的一種辦法。卜用烏龜腹甲或牛胛骨,筮用蓍草。?周易?這部書就是供卜筮者用的。四、?禮經(jīng)? ?禮?是儒家學說中的核心部分。先秦的六經(jīng)中有?禮?,漢代立五經(jīng)學官,其中也有?禮?,就是?儀禮?(亦稱士禮)。前人傳說是周公所作,孔子訂正。近人考證認定書成于戰(zhàn)國時期。共十七篇,是春秋戰(zhàn)國禮制的匯編。書中主要有冠禮、婚禮、喪禮、祭禮、朝禮、聘禮、燕禮、射禮等內(nèi)容。冠禮是男孩加冠的成年禮,朝禮是諸侯朝見天子之禮;聘禮是各國互訪之禮;燕禮是宴會禮儀;射禮是射箭比賽的禮儀,有鄉(xiāng)射和大射之分。各種禮儀的具體規(guī)定,涉及到人的

36、家庭生活、政治生活、宗教生活的各個方面,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都要嚴格遵守,不得僭越。它對中國文化曾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五、?春秋? 春秋,原來是歷史的通稱,?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這種說法,把“春秋當作各國國史的通名。但?孟子離婁下?卻說:“晉之?乘?,楚之?禱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那么齊桓晉文,其文那么史。后來,就用“春秋專指魯國的歷史?,F(xiàn)在保存下來的魯國國史?春秋?記魯隱公至魯哀公12君242年之事。全文一萬六千字。?春秋?的作者歷來認為是孔子。?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可見

37、,孔子是為救世而作?春秋?的。 六、四書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南宋理學家朱熹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合編成“四書,分章斷句,加以注釋,名曰?四書章句集注??!八臅剂ⅲ蔀槭咳藢W習的入門書。元仁宗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舉行科舉,考題必在“四書之內(nèi),還要以朱熹集注為依據(jù)。一直到明清兩朝,規(guī)定八股文考試,一定要用“四書命題。讀書人要做官,就得考科舉;考科舉,就得讀“四書。“四書成了讀書人作官出仕的敲門磚。如此經(jīng)過了將近600年(到清光緒31年,即公元1905年廢科舉為止),可見影響之大且深。七、?孝經(jīng)? 在“十三經(jīng)中除上面

38、介紹的諸經(jīng)之外,還有?孝經(jīng)?和?爾雅?。?爾雅?是一部文字訓(xùn)詁學著作,有助于解釋“經(jīng)義,因而也被附于“經(jīng)書之列。這里且存而不論。僅就?孝經(jīng)?一書略做一些介紹。 ?孝經(jīng)?雖名為經(jīng),實不能與它經(jīng)相提并論。它純粹講“孝道,總共不過1800字,內(nèi)容比較單薄。但它卻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把它收入“十三經(jīng)之中。?孝經(jīng)?的作者,過去傳說“孔子為曾子陳孝道。(?漢書藝文志?)似乎為孔子所作。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那么指明系曾參所作,宋儒胡寅、朱熹又說是曾子門人所作,都系想象之辭??傊浅鲇谌寮抑?。第九講 ?論語?解讀一、緒論一?論語?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論語?是孔子公元前551前479的不同弟子和再傳弟子

39、對孔子言行之記載的匯集,不成于一人一時, 是孔子思想得以保存的先秦文獻之一。 ?論語?分上論、下論,各十篇,共二十篇。每篇假設(shè)干章,共四百三十九章,約一萬六千字。篇名并沒有特別的意思,古人一般 以第一支簡的頭幾個字作為篇名。 二為什么要讀?論語?? ?四書?之于中國,猶如?阿含經(jīng)?之于印度,?新約?舊約?之于西方,?可蘭經(jīng)?之于阿拉伯。?論語?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不讀?論語?,不知道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三如何讀?論語?? ?論語?要用心去讀,以生命對生命,以真誠對真誠。孔子指點人,不是權(quán)威說教,而是啟發(fā)學生自己去領(lǐng)會。儒學是生命的學問,要體驗、實踐,身心合一。學習這些

40、典籍要身體力行,學以致用,不能所學與所行脫節(jié)。 讀?論語?,要抓住其總綱: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76志:心之所向,目標,指立定志向,一心向慕。據(jù):堅執(zhí)固守,根據(jù)。 二、?論語?論孝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沒有一個正常、穩(wěn)定、和睦、溫馨的家庭,有沒有濃濃的親情,對于所有家庭成員,特別是幼兒、少年、青年的身心健康來說,是最為重要的。 在現(xiàn)時代,愛父母的“孝,仍是我們中華民族基本的價值或德目。安養(yǎng)老人的社會化程度再高,也取代不了老人、長者的情感渴望。而且,把老人安養(yǎng)全都拋給社會,不合國情,國家與社會也負擔不起。 三、?論語?論忠信忠是盡心盡責。我們平常講忠

41、心、忠誠即是。信是實、誠。我們平常講信用、誠信即是。這是中國人很重視的品德。在?論語?中,忠與信也是非常重要的德目。這兩個字范疇,孔子與弟子既曾分開用過,也曾連用過。忠、信是內(nèi)在的德,也是人在社會交往上的根本,其價值在現(xiàn)代還有意義。我們講敬業(yè),誠信,都是這個意思。說到“忠信,我想大體有如下幾層意思。第一層指“敬業(yè)、“忠心、“忠信、“誠信、“信譽,“信用,即個體人格上的要求,忠誠,篤實,真心,不虛偽。從個人做人的角度來說,不守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忠“信是君子人格。 第二層指社會交往的道德原那么。“忠是臣德。在人家家中或在社會上替人做事,忠誠是基本道德。當然

42、,君臣之間的要求是相互的,前面已說及?!爸遗c“信有聯(lián)系,忠誠者必有信譽,被人信任。“信是友德。朋友之間的交往,以相互信任為基礎(chǔ)。子夏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曾子說,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 今天,愚忠愚孝已被洗汰,而忠孝之心仍可以存于現(xiàn)代社會,化為孝敬父母,尊重前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行為,化為對人類、民族、國家、社會、團體、企業(yè)的奉獻精神。持守道義,主持公道,講求信用,言行一致,仍是我們做人的準那么。例如,“忠的觀念化為對國家、民族和自己所屬集團的忠誠,加上社會普遍重視的“信與“義“禮的配制,超越了宗族血緣倫理,可以

43、成為現(xiàn)代社會包括商業(yè)交易在內(nèi)的交往關(guān)系的有效倫理。 四、?論語?論仁孔子重“禮重“仁,是對三代至春秋時期的文化成就,尤其是對周公以降的文化成就的繼承。?國語?中“仁字有24見,?左傳?中“仁字有33見,從其中不難了解,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已經(jīng)把人與仁并提,有“言仁必及人,“殺身以成志,仁也?國語?的?周語下?、?晉語?的說法,且以“仁表示“愛人和其它道德的意蘊。 孔子和早期儒家主張的“愛是有差等的愛,孔子主張“泛愛眾,但他認為下手處是愛自己的親人,再把對親人的愛推出去,愛別人,愛眾人。這與基督的“博愛、墨子的“兼愛是有區(qū)別的。愛有差等是人之常情。人對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的愛是自然真摯的情感,這是泛愛眾

44、的基礎(chǔ)與前提。泛愛眾是把愛自己的父母兄弟之情推而廣之,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愛周圍的人,社會上的人。 二以“克己復(fù)禮為“仁;仁德是禮樂文化的真實內(nèi)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121克:約束,抑制??思菏羌s束、克制、修養(yǎng)自己。復(fù):合。復(fù)禮是合于禮,實踐禮。錢穆說:禮者,仁道之節(jié)文,無仁那么禮不興,無禮那么仁道亦不見,故仁道必以復(fù)禮為重。為仁:實踐仁道。 三“忠與“恕接近于“仁。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 :“何

45、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630子貢姓端木,名賜,孔子的學生。博:廣泛。施:施以恩惠。濟眾:接濟、幫助大家。仁:仁人。何事:何止。圣:圣人。堯舜其猶病諸:其是表推測的語氣詞。這句是說,似堯舜這樣的圣人恐怕還擔心做不到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個有仁德之人善于推己及人,自己在社會上站得住,同時啟發(fā)、幫助別人,讓人家自己也在社會上站得??;自己上達了,同時啟發(fā)、幫助別人,讓人家自己去通達起來。能近取譬:能夠從自己身邊選擇人和事作為榜樣。仁之方:踐履仁道的方法。從這一章我們可知,在孔子心目中,“圣或圣人是最高境界或?qū)哟?/p>

46、的人,“仁或仁人是次于“圣的。 什么是“仁呢?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啟悟別人,讓別人自己站得??;自己通達了,也要幫助別人,讓別人自己去通達。人們都可以從自身、從當下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去做,這是實踐仁道的方法??鬃拥囊馑疾皇峭庠趶娂拥厥箘e人立或達起來,而是創(chuàng)造一種氣氛或環(huán)境,讓人家自己去挺立自己的生命,在社會上站得住并通達人間。這才是仁人的品格?!叭实膬?nèi)涵的另一面是“恕。“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那么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這是孔子以前的講法,春秋時人即以“敬為“仁的原那么之一,敬事與盡忠有關(guān)??鬃舆M而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也是“仁的原那么之一。 什么是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曾子說

47、:“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忠就是“中,講的是人的內(nèi)心?!叭酥仓?,枉之生也幸而免。(?雍也?)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僥幸地免于禍害??鬃又v內(nèi)在的“直德,就是內(nèi)不自欺,外不欺人,反對巧言令色,虛偽佞媚。“忠又是盡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內(nèi)心真誠的直德的不容已的發(fā)揮。 四孔子仁道是人文主義的價值理想。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41里仁:里是居住,這里講處于何處,里仁即處在仁的境界之中。擇:選擇。處ch:處世之道。知:同“智,明智,智慧。我們居住在哪里呢?居住在仁里面。我們老漢口有居仁門、居仁里。擇,古人講擇業(yè)、擇友、擇鄰。

48、自我選擇、追求生命的境界,不選擇仁,哪能叫智慧的選擇嗎?孔子提出的道義原那么、仁愛忠恕原那么、仁、義、禮、智、信等價值理想,是以“仁為中心的。孔子仁學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中國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據(jù)。這些價值理想通過他自己踐仁的生命與生活顯示了出來,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士人知識分子的人格典型。這是“仁的第四層涵義。五孔子仁德是生命的意境??鬃佑凶约旱慕K身之憂和終身之樂:“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他的快樂,是精神的愉悅。他贊揚顏淵窮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帮埵枋筹嬎?,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同時,孔子提倡追求人生修養(yǎng)的意境,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之中?!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這是“仁的第五層涵義。我們不妨把上述五層涵義融會貫通地加以理解,從不同角度理解“仁。 五、?論語?論為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