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獄中題壁》詩之“兩昆侖”新解_第1頁
譚嗣同《獄中題壁》詩之“兩昆侖”新解_第2頁
譚嗣同《獄中題壁》詩之“兩昆侖”新解_第3頁
譚嗣同《獄中題壁》詩之“兩昆侖”新解_第4頁
譚嗣同《獄中題壁》詩之“兩昆侖”新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譚嗣同?獄中題壁?詩之“兩昆侖新解摘要:譚嗣同?獄中題壁?詩中的“兩昆侖所指為何,歷來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梳理前人諸說的根底上,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入手,結(jié)合詩中的用典和譚嗣同輕生任俠的性格特點進展分析,認為“兩昆侖系指兩個維新志士群,即以梁啟超為代表的逃亡志士群和以譚嗣同為代表的留守志士群。關(guān)鍵詞:譚嗣同;獄中題壁;兩昆侖;解析1898年震驚中外的戊戌政變發(fā)生后,譚嗣同回絕離京出走,被捕入獄。他視死如歸,終日繞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寫了一首氣壯山河沖動人心的題壁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關(guān)于此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尤其是詩中“兩昆侖所指為何問題,學(xué)

2、界的解讀可謂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迄今尚無定論。本文擬在梳理前人諸說的根底上就“兩昆侖的釋義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請教于方家。一“兩昆侖之爭由來已久,粗略統(tǒng)計不下十余種,舉其要者有:1、康有為和大刀王五。梁啟超?飲冰室詩話?稱:“所謂兩昆侖者,其一指南海,其乃俠客大刀王五瀏陽少年嘗從之受劍術(shù),以道義相期許。戊戌之變,瀏陽與謀奪門迎辟,事未就而瀏陽被逮,王五懷此志不衰。1此為有關(guān)“兩昆侖的最早解釋。梁啟超是戊戌變法運動的親身經(jīng)歷者,又是譚嗣同肝膽相照的朋友和同志,故他的解釋影響很大,此后有關(guān)“兩昆侖的解釋大多遵從此說。2、唐才常和大刀王五。唐才質(zhì)?戊戌聞見錄?云:“復(fù)生七丈雖役其身于清廷,從事維新

3、,而其心實未嘗須臾忘革命。其北上也,伯兄指唐才常為餞行。酒酣,復(fù)生七丈口占一絕,有云:三戶亡秦緣敵愾,勛成犁掃兩昆侖。蓋勉伯兄結(jié)納哥老會,而已復(fù)于京師倚重王五,助其謀大舉也。2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蔡寄鷗在其所著?鄂州血史?一書中亦認為,譚詩中的“兩昆侖一個是唐才常,一個是大刀王五3。3、羅升與胡理臣。譚氏后人譚訓(xùn)聰?清譚復(fù)生先生嗣同年譜?、?譚嗣同獄中遺札注?云:“時公獨居京師,僅二仆相從羅升,胡理臣。“去留肝膽兩昆侖,指兩仆,蓋昆侖奴之稱也。4何澤翰?譚嗣同獄中題壁詩新解?一文亦稱:“去留肝膽兩昆侖何所指呢?原來譚氏奉詔后,孑身入京,跟隨伺候他的只有兩個家人。譚在獄中有致家仆胡理臣、羅升的信,所

4、謂去留的意思,據(jù)羅章龍?亢齋汗遨游詩話?中說:(宋)天放云詩中昆侖原訓(xùn)奴仆,一為羅升,已脫身出京,另又一隨身之仆,親殮主尸,護送返里。由此可見,去留是指一去一留的兩個仆人。54、王五與胡七。陶菊隱?袁世凱演義?稱:“一九一七年,北京教育部高級職員易克臬解放后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跌斷了手骨,請京師警察廳教拳的胡致廷替他接骨,往來日久,胡才講出他就是譚嗣同身邊的胡七,時年六十二歲據(jù)胡七所述,他和王五二人所練武功均屬昆侖派,因此兩昆侖應(yīng)指胡王二人。梁在瀏陽館見過王五,但未見過胡七,所以?譚嗣同傳?中只提到王五,而又誤單刀為大刀6。臺灣清史專家肖一山亦稱:“蓋指大刀王五及通臂猿胡七,二人系武林之昆侖派也

5、。任公曰蓋念南海也,恐非是。7持此說者認為,梁啟超只知道王五為譚的好友,而不認識胡七,或者雖知胡七而成心不言,代之以康有為,以期進步康有為的形象。5、康有為與唐才常。鄧潭州?譚嗣同傳論?注引曹典球云:“要理解這一首詩,必須弄懂開頭兩句,思張儉,乃思念逃亡之康有為,待杜根那么喻等待唐才常之來京助譚除西太后。86、康有為與梁啟超。賈亦斌?有關(guān)譚嗣同烈士的兩個問題?云:“在戊戌變法運動中,康梁二人始終扛起了大旗,成為兩個類似昆侖那樣高大的人物。譚嗣同烈士在致康的絕筆書中說:受衣帶詔者六人,我四人必受戮;彼首鼠兩端者缺乏與語,千鈞一發(fā),惟先生一人而已。天假設(shè)未絕中國,先生必不死。對康有為是多么崇敬,期

6、望多么殷切!所以梁任公一再說兩昆侖者,蓋念南海也,是有充分根據(jù)的兩昆侖另一指意,是梁啟超。譚先烈被捕前,曾去日使館見梁任公,勸其東游,并攜所著書及詩文詞稿本數(shù)冊一笈相交,并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啟。今南海之生死未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遂相抱痛哭而別。?贈梁蓮澗先生序?中還說:啟超尤有隆隆聲于支那,足見他們生離死別之情和對梁推崇之至了。故謂“兩昆侖系指康有為、梁任公二人。97、康有為與譚嗣同。季鎮(zhèn)淮?歷代詩歌遜稱:“一說以為兩昆侖中的去者指康有為,留者自指。變法失敗,康潛逃出京,作者留下準備犧性,并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兩說皆通。

7、這句是說,不管去還是留,他們的人品都象昆侖山樣高大。10北大中文系編?近代詩遜亦云:“兩昆侖,似指康有為與作者自己,即所謂一去一留。政變前夕,康有為潛逃出京,政變時,作者回絕出奔,準備犧牲,并曾在勸梁啟超出走時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昆侖,喻兩人的巍峨高大。這句說:去者留者都是頂天立地,光明磊落的。118、譚嗣同自喻。此一解釋近年多見諸報端,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如吳義雄?系獄緣何說“昆侖譚嗣同絕筆詩新解?稱:“整首詩,寫的只是他自己,并不涉及康有為,不涉及唐才常,不涉及大刀王五,也不涉及其他任何親朋故友。這首絕筆之詩,是烈士在臨刑之前,抒發(fā)情懷的絕唱。12樊修章?譚嗣同獄

8、中題壁新解?一文將“去留句釋為:“我生為變法而生,死為變法而死,一生一死在這兩方面都是一副忠肝義膽,像昆侖山那樣高聳。13宋國屏?“兩昆侖解釋值得商榷?亦認為:“兩昆侖絕不是泛泛的指兩個人。不是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亦非指康有為和譚嗣同本人,更不是指兩奴仆,而是指生為民生,死為民死的譚嗣同宛如橫空出世的昆侖般的浩然正氣、沖天豪情和不朽的斗爭精神。14王衛(wèi)平?不憂不惑不懼亦血亦淚亦歌也說譚嗣同獄中題壁的詩眼?一文亦認為:“把兩昆侖理解為生也如昆侖,死也如昆侖更符合譚嗣同行誼磊落,轟天撼地的人品和風(fēng)范。15上述諸說,或釋一文一武,或釋一去一留,或釋一生一死,外表來看,似乎都“可解、“可通,都能自圓其

9、說,但真正考量起來,實際上又未必如此。二對詩歌內(nèi)容無論作何種解讀,都離不開文本本身。此詩為分總構(gòu)造,前兩句用典,分述古代兩種去留的情形;第三句為過渡句,意在提醒當(dāng)今環(huán)境的險惡,抒發(fā)詩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第四句總括全文,卒章顯志。進一步說明,“我等維新黨人面對頑固權(quán)力的瘋狂反撲,無論是選擇像張儉那樣“望門投止,還是選擇像杜根那樣“忍死須臾,都是為著未竟的維新大業(yè),這種為國為民的獻身精神猶如巍巍昆侖般光明磊落,高聳入云。故要準確理解“兩昆侖的含義,關(guān)鍵在于弄清楚第一、二句用典的命意所在。張儉、杜根二人都是東漢時人,都身處黨禍橫行的亂世,都是地位相當(dāng)?shù)某⒚伲侄家驗楦矣跒槊裾埫?、仗義執(zhí)言而受到

10、邪惡權(quán)力的迫害,他們的正義之舉都贏得了世人的愛戴和尊敬。詩人在此以“兩昆侖喻之,實乃借古喻今。聯(lián)絡(luò)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當(dāng)今堪稱“昆侖式的人物,至少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其一,這二人要有去有留,一去一留;其二,這去留二人必須都是地位相當(dāng)?shù)某⒚?,同樣身陷險境,且屬志同道合、肝膽相照的親密戰(zhàn)友;其三,這二人的去留都是為著未竟的變法大業(yè),是舍小我而取大義的人物,具有如巍巍昆侖般的偉大人格。參照這三條標準,再重新審視上述幾種解釋,便可發(fā)現(xiàn),無論哪種解釋,都與詩中的“兩昆侖不相符合。釋“康有為與“大刀王五,不符合上述第一個條件。譚詩作于戊戌八月初七日與梁言及“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一抱而別之后,其時康

11、有為尚未脫險。梁撰?譚嗣同傳?記八月初六日譚對梁說:“昔欲救皇上既無可救,今欲救先生亦無可救,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期耳16故譚詩“去留肝膽兩昆侖,在譚氏心目中,去的那一昆侖不可能指康有為。即便康與“去聯(lián)絡(luò)得上,其情形也似張儉。但“王那么無論如何也無法與“留聯(lián)扯起來。因為,王五不曾參與維新變法,并不在逮捕和通緝的名單之內(nèi),不存在“去與“留的問題,譚嗣同也不可能把變法的未竟事業(yè)寄托在一個沒有任何政治斗爭經(jīng)歷及社會地位的俠客身上。釋“唐才常與“大刀王五,同樣不符合上述第一個條件。唐與譚堪稱志同道合,二人曾在湖南一起創(chuàng)辦時務(wù)學(xué)堂和南學(xué)會,共同推進維新變法活動。譚嗣同的絕命詩視才常如昆侖之杰,對他寄托無

12、限的信賴之情。這在情理上似乎說得過去,但卻與詩中的“去留不符。當(dāng)時唐才常在長江流域聯(lián)絡(luò)會黨,其時也不過剛剛開場,還不具備起事的條件。政變前夕,他應(yīng)譚嗣同電召,赴北京參與新政,行至漢口而政變發(fā)生。唐才常實未入京,故不存在去留的問題。鄧潭州?譚嗣同傳論?中亦稱:“這種解釋,也有窒礙難通之處,就是去留二字,只有留合適指王五,而去那么不合適指唐才常。17因此,將王五與唐才常聯(lián)絡(luò)到一起,將他們稱為“兩昆侖,也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釋譚家二仆“羅升和“胡理臣,那么與上述三條全都不符,且情理上也難說通。此說釋“昆侖為“昆侖奴之省,固然有理。但唐傳奇中的昆侖奴磨勒,能“負生與姬而飛出峻垣十余重,又能“持匕首飛出高

13、垣,瞥假設(shè)翅翎,疾同鷹隼,攢矢如雨,莫能中之18,是一位具有超凡本領(lǐng)的大俠。后人用“昆侖或“昆侖奴一詞,并不實指一般的仆人,而是喻指那些俠肝義膽、身懷絕技的人。至于胡、羅二人,雖然在譚嗣同入獄期間曾為遞送衣物、書信,并同王五聯(lián)絡(luò),譚嗣同也曾給以“爾等滿懷忠愛,可嘉之至19的評語,但此外別無作為,亦無昆侖奴的絕技,實缺乏當(dāng)“昆侖之稱,而且在他們身上更無“去留的問題可言。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釋為二位俠客“王五與“胡七,倒是符合“昆侖奴一詞的含義。他們不僅身懷絕技、俠肝義膽,與譚嗣同“以道義相期許,而且因為有“與謀奪門迎辟一層,譚嗣同在他們身上寄托著殷切的期望,所以在獄中時時想到他們并表之于詩,這

14、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他們同樣與“去留搭不上邊。其他“昆侖人選,同樣經(jīng)不起推敲,難以自圓其說,此處不贅。至于最后一說釋“昆侖為譚嗣同自喻,同樣存在窒礙不通之處。如樊修章?譚嗣同獄中題壁新解?一文對此詩的解讀是:他想到了張儉“望門投止所造成的禍及旁人的嚴重后果,因此他不愿逃走連累別人?!叭趟理汈Ф疫\地死里逃生呢,這只是個奇跡。這種巧事兒不是誰都能碰上的,因此說“待杜根,意思是讓杜根去碰上這樣的好運氣吧,我決心去死,不抱任何幸運心理。我要像橫刀仗劍的戰(zhàn)士那樣,用傲睨惡權(quán)力的豪笑來迎接死亡。我生為變法而生,死為變法而死,一生一死在這兩方面都是一副忠肝義膽,像昆侖山那樣高聳。此種解釋顯得極不合情理。首

15、先,不符合此詩寫作的特定環(huán)境。這是一首獄中題壁詩,譚嗣同此時已身陷囹圄,失去了人身自由,他怎么可能還在“去留這一毫無意義的問題上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呢?其次,與譚嗣同雷厲風(fēng)行、敢作敢為、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俠義性格也大相徑庭。試想,譚嗣同早在被捕前就已經(jīng)將生死置之度外,屢次回絕了好友的勸說,決心殺身成仁。他怎么會在被捕系獄之時,還斤斤計較于個人的安危去留呢?譚嗣同一生輕生任俠,何曾把自己的死生看成昆侖般的高聳和偉大呢?再說,前兩句還在去留問題上猶豫不決,結(jié)尾處卻來一個自比昆侖,這不顯得很滑稽嗎?這種解釋無異于把譚嗣同大方赴義的偉大壯舉變成了帶有表演性質(zhì)的自我標榜,顯然有悖譚嗣同的原意。三作為一種

16、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shù),詩歌中的意象一般都具有由點及面、由表及里、由具象到抽象等多重內(nèi)涵。譚嗣同的?獄中題壁?詩亦不例外。結(jié)合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中的用典,以及作者輕生任俠性格等因素綜合起來分析,筆者以為,詩中的“兩昆侖具有表層具象和深層內(nèi)蘊兩個層面的內(nèi)涵。就表層具象而言,它所指確系兩個詳細的個人,即逃亡的梁啟超和留守的譚嗣同;而就深層意蘊而言,“兩昆侖系指兩個維新志士群,即以梁啟超為代表的逃亡志士群即“去者,和以譚嗣同為代表的留守志士群即“留者。首先,梁啟超與譚嗣同一去一留,有去有留,符合“去留的條件。據(jù)梁啟超?譚嗣同傳?載,戊戌政變發(fā)生前夕的八月初六日,譚嗣同與梁啟超“對坐榻上,有所擘劃。譚嗣同

17、沉著地對梁啟超說:“昔欲救圣上既無可救,今欲救先生,亦無可救,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期耳!雖然,天下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足下試入日本使館,謁伊藤氏,請致電上海領(lǐng)事而救先生焉。在嚴峻的形勢面前,譚嗣同的態(tài)度很堅決,即留下來“惟待死期,而勸梁啟超入日本使館去救康有為。只有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才可以想方法救先生,而保全康梁,維新大業(yè)才有希望。梁啟超承受了譚嗣同的意見,當(dāng)晚即避入日本使館。初七日,譚“竟日不出門,以待捕者,捕者不至。初八日又到日本使館與梁相見,并勸梁啟超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譚嗣同借用這一典故,意在敦促梁啟

18、超為“行者,擔(dān)當(dāng)起程嬰的角色,救護光緒和新法;自己那么擔(dān)任公孫杵臼的角色,“留下來以死酬謝光緒。其次,梁、譚二人都參加了旨在富民強國的維新變法大業(yè),有著共同的奮斗目的,是志同道合、肝膽相照的親密戰(zhàn)友。兩人平日“學(xué)問言論行事,無所不與共。其于學(xué)也,同服膺南海,無所不言,無所不契。每共居,那么促膝對坐一榻中,往復(fù)上下,窮天人之奧,或徹數(shù)日夜,廢寢食,論不休。?仁學(xué)序?20故譚詩中稱自己與梁啟超為“肝膽兩昆侖實不為過。第三,無論是程嬰、杵臼的去留,還是張儉、杜根的去留,其目的都是為了戰(zhàn)勝邪惡,匡扶社稷,他們的俠肝義膽光照日月。譚嗣同、梁啟超的去留同樣是為了與頑固派作斗爭,以到達變法圖強的目的?!叭フ?/p>

19、,救康先生以圖后舉;“留者,酬圣主以報君恩。因此無論是去,還是留,都是獻身于維新變法這一偉大事業(yè),同樣是偉大的。譚嗣同之所以決心留下,以身殉國,是基于他對于自己所從事的變法事業(yè)和大方犧牲的意義有著充分的認識。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求仁得仁,當(dāng)仁不讓,用巍巍昆侖來形容他們的偉大人格是當(dāng)之無愧的。第四,梁啟超本人后來對“兩昆侖又有新的解釋,成認了自己就是譚詩中的另一昆侖。1956年香港?天文臺?第976號有忘機所作?譚嗣同遺詩之謎?一文,該文在引梁啟超?譚嗣同傳?“不有行者一段話后云:“譚詩中所謂之兩昆侖,無疑是指死者與

20、行者,以程嬰期任公,以杵臼自任,文義甚明。且任公告我,亦如此說。21因這時已事過境遷,梁氏才告訴忘機“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正確解釋,此前的解釋大概是為了配合政治宣傳的需要而違心地說了假話。故就此詩的具象層面而言,“兩昆侖確有所指,即逃亡的梁啟超和留守的譚嗣同,惟有他們二人最符合詩中的所有條件。不過,梁啟超和譚嗣同并非“兩昆侖的全部內(nèi)涵,就當(dāng)時情形而言,無論“去者,還是“留者,都不止梁、譚二人,他們只是兩個維新志士群中的一員而已。故就深層意蘊而言,“兩昆侖應(yīng)理解為為應(yīng)對不測而被迫化整為零的兩個維新志士群體,即以梁啟超為代表,潛逃海外、保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的逃亡志士群即“去者和以譚嗣同等六君子為代表

21、,堅持戰(zhàn)斗,不惜以身護法的留守志士群即“留者。作者滿懷豪情贊美的正是這兩個維新志士群體。首先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來看,發(fā)生在1898年的戊戌變法是一場由眾多維新派人士參與的旨在革除積弊、變法圖強的政治改進運動。由于此次變革觸動了一局部社會集團和政治權(quán)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變法失敗后,反動權(quán)力瘋狂反撲,大肆搜捕維新黨人,“窮治維新之人,大率以結(jié)黨營私四字為其罪案,舉國騷擾,緹騎殆遍。22所有參與、支持,甚至同情維新變法的人,都成了清廷打擊迫害的對象。除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慘遭殺害外,被拿辦下獄、革職、圈禁、停差、逮捕家屬、受株連下獄者不計其數(shù),“自古黨人之禍,未有

22、如此之慘也。23這簡直就是一場維新黨人的空前大劫難。遭此大難者,無論是被逮入獄者,還是逃亡國外者,都不止一人一姓。故將譚詩中的“兩昆侖理解為去留兩個維新志士群,更符合當(dāng)時的實際情況。再看詩中的用典。詩中前兩句所用張儉、杜根典故,皆出自?后漢書?,內(nèi)容講述的都是東漢末年各政治派別之間的權(quán)利斗爭。其株連之廣、迫害之慘,與慈禧太后所發(fā)動的“戊戌政變有著驚人的相似。譚嗣同用此二典,正是意在表現(xiàn)勢單力薄的維新派所遭受的殘酷迫害和英勇抗爭。故詩中的“兩昆侖,不應(yīng)單指一兩個人物,而應(yīng)指整個維新人士群體。就譚嗣同輕生任俠性格及勇赴國難的自我犧牲精神來看,譚嗣同對維新變法傾注了極大的熱情。為了維新變法事業(yè)有成于

23、將來,他回絕出走,決心以身許國。作者雖身陷囹圄,而心憂天下,始終關(guān)注的是未竟的維新變法事業(yè),而非個人的去留安危。據(jù)時人記載:“譚在獄中,意氣自假設(shè),終日繞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墻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24詩人早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他要以自己大方獻身精神去感召激發(fā)和喚醒后人,鼓舞他們?nèi)椴龂d邦而斗爭。所以,面對敵人的屠刀,他仰天長笑,視死如歸,凜然慨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25一個將變法事業(yè)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人,是絕不會心中只裝有自己的。綜上所述,?獄中題壁?詩是作者對維新志士的臨別贈言和對變法事業(yè)的經(jīng)歷總結(jié)。作者以高大巍峨的昆侖山脈贊許兩個維新志士群體,即以康、梁為代表,潛逃海外、保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的逃亡志士群,和以譚嗣同等六君子為代表,堅持戰(zhàn)斗,不惜以身許國的留守志士群。作者一方面對于他們?yōu)樽兎ㄊ聵I(yè)忍辱負重,或破家逃亡,或忍死以待的壯舉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對他們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們無論去留,都要肩負起維新變法、富國強民的重任,像東漢的張儉、杜根那樣堅持斗爭,以期獲得最后的成功。同時也說明了自己大方赴難、視死如歸、為變法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