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德文化差異_第1頁
中印德文化差異_第2頁
中印德文化差異_第3頁
中印德文化差異_第4頁
中印德文化差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印德文化差異第1頁,共16頁,2022年,5月20日,3點51分,星期日目錄生活方式的差異1文學藝術的差異2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3第2頁,共16頁,2022年,5月20日,3點51分,星期日生活方式之中國食:“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準,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現(xiàn)在普遍承認的有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和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和徽菜。行:1,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馬車、騾車,獨輪車、架車為主要運輸工具,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2,改革開放前六七十年代自行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 3,改革開放以來公路、高速公路漸增,村村通水泥路。自行車向輕便時尚發(fā)展

2、,摩托車、電動車,農(nóng)用車,家用汽車進入家庭。第3頁,共16頁,2022年,5月20日,3點51分,星期日生活方式之印度食:印度的飲食南北差異很大,唯一共同點是喜歡辣味。印度教徒素食者多。一般來說,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印度人用手進食,但不能用手觸及公共菜盤或為自己從中取食,否則,將為同餐的人所厭惡。就餐時常有一個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時不能用嘴唇接觸盛水器,而要對誰的嘴往里倒。行:火車是印度民眾遠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乘客掛在車廂外或坐在車頂上是印度的一大特色。印度的公共汽車與別國的不同,車身較高,而且沒有車門,前后只有兩個門框,乘客從后門上、前門下,如果車里面擠滿了

3、乘客,后來者就扒著車門,身子懸在外面,警察和售票員也不干涉。第4頁,共16頁,2022年,5月20日,3點51分,星期日生活方式之德國食:德國人普遍崇尚“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尤好豬肉類食品。德國每年人均豬肉消耗量為65公斤,居世界首位。其中以香腸最為知名,香腸種類至少有1500種,全皆由豬肉制成。他們的菜肴像德國人的性格一樣,注重經(jīng)濟、實用、實惠,不那么愛講排場,卻也不失外在的美觀。行:德國有著嚴格的交通法規(guī),路上各種各樣的路標清晰醒目。德國的公共交通以守時著稱,不光是飛機、火車,就是公共汽車也有自己的運行時刻表,必須按點行駛。居民只需在家查準時刻表,按時到站上車,不需提前到站候車。汽車即便

4、提前到達,也會等到正點發(fā)車。乘客也必須按規(guī)定購票乘車,如果違反,將受到嚴厲的罰款懲處。德國汽車都為無人售票車,乘客要按汽車交通圖上指示的票價在自動上買票。買票時,你一定要弄準所乘車的票價,否則一不留心,在自動檢票機上少打一個票孔,一經(jīng)查出,一律要交數(shù)十馬克的罰款。第5頁,共16頁,2022年,5月20日,3點51分,星期日第6頁,共16頁,2022年,5月20日,3點51分,星期日文學藝術中國: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從公元前六世紀編纂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開始,中國的文學開始快速的發(fā)展起來。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主要的文學形式,簡要地說,就是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

5、以魯迅為代表的進步作家,高舉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以文學為武器,揭露惡勢力對中華民族的奴役,喚醒民眾起來斗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文學進入了當代文學階段。 除了文學,中國的繪畫、戲劇、音樂、雜技、曲藝、工藝美術等也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第7頁,共16頁,2022年,5月20日,3點51分,星期日文學藝術印度:在印度文化這個體系里, 由于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與環(huán)境不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多樣文化。如古吠陀文化, 達羅比茶人文化, 雅利安人文化, 婆羅門文化, 佛教文化, 印度教文化, 印度伊斯蘭文化等等。這些文化有一些共同特點:一、以宗教為中心。印度的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都以宗

6、教為中心, 其表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容也都與宗教有關。二、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jù)主要地位。印度的古、現(xiàn)代戲劇, 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大多以大團圓結尾,這就是由于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三、以詩代史。由于印度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 古印度人富于幻想, 愛作詩, 他們往往把古代歷史上的大事記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編, 并與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混在一起, 寫成一本本長詩加以傳頌。印度最為著名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就是以詩代史的代表作。第8頁,共16頁,2022年,5月20日,3點51分,星期日文學藝術德國: 德國人把知識和讀書視為一種高尚的生活方式。在電車上,火車上,隨處可見看書的人。德國的書店也很多,即便

7、很小很偏的地方都能找到書店。另外德國也積極引進國外的優(yōu)秀作品,翻譯成德語。世界上每出版十本書,就有一本是德語的。德國文學是世界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內(nèi)涵豐富、細膩典雅、端莊深沉、博大厚重。 文學方面,德國從啟蒙運動之后,萊辛那個時代才逐漸形成民族文學,逐漸從騎士文學,宮廷文學走向市民文學。歌德,席勒共同開創(chuàng)了德國文學史上的巔峰時期,一直到浪漫主義時期,隨著莎士比亞的作品翻譯成德語,在德國傳播開來,歌德等人才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之后盡管陸續(xù)有人問鼎諾貝爾文學獎,但相比英美文學,德國文學的傳播還不是很廣,這跟德國文學整體比較艱澀難懂估計有關系。 第9頁,共16頁,2022年,5月20日,3點

8、51分,星期日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原因中國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對宗教認為“不知生,焉知死”、“ “敬鬼神而遠之”,思維認知上講“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人生追求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生活上要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政治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可以看出儒家傳統(tǒng)基本是無神論的知性文化,在歷史上中國也只是被鄰近蒙古和大清征服過,而大清在文化上依然使用較先進的儒家文化來管理國家。近代開始受歐美民主文化影響較多,共同影響著東亞各國的生產(chǎn)生活,東亞人的世界觀基本是無神論信仰,注重世俗生活,尤其在中國,已經(jīng)完全被馬克思化。第10頁,共16頁,2022年,5月2

9、0日,3點51分,星期日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原因中國的價值觀念: 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中國核心價值觀是仁愛、和諧、真誠。中國人注重獨立和諧、共生共贏、尊義重利,既強調(diào)社會整體利益也呼吁積極入世,提倡參與集體的福利、教育,奉行工作倫理和克勤克儉的生活信條。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除了為世人矚目的經(jīng)濟成就之外,東亞傳統(tǒng)中強調(diào)包容性、注重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活動應理性而節(jié)制、崇尚精神價值及穩(wěn)定和平的核心價值已經(jīng)顯示了極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即使這些特征并沒有以同一的形式存在,但它們已與以工業(yè)體系為制度特征、以工業(yè)化精神為核心價值的西方現(xiàn)代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第11頁,共16頁,2022年,5月20日,3

10、點51分,星期日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原因印度的神性文化: 南亞各國幾乎全是宗教國家,國民多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資料記載“.在印度,可以說處處有神廟,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區(qū),街上的行人路過一座神廟,便會停下來,轉身跨進廟門,舉手擊幾下吊著的小銅鐘,然后在一個容器里放一些錢,接著雙手合十,閉上眼睛,祈禱片刻。之后再繼續(xù)趕路。前邊若再遇到一座神廟,又會重復一番.”南亞可以說是宗教的神性文化,宗教對南亞各階層世界觀和人生觀影響極為深刻,尤其那些多數(shù)未受過教育的窮人。即便如此,印度人依舊重視享樂,印度70%的消費都來自于最貧窮的人,10%的有錢人跟60%的窮人,他們的消費比例是一樣的。第12頁,共16

11、頁,2022年,5月20日,3點51分,星期日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原因印度的價值觀念: 在神性文化的影響下,印度人對自己的東西有一種難以言的沉著,對外部世界有一種巨大無邊的悲憫。印度人認為,人的一生不是從生到死,而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人的這一生是上一生決定的,而人的下一生是這一生決定的,人是大循環(huán)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印度人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超然,對文明的終極追求更不一樣,不論世界如何變化,印度都有自己不變的東西。第13頁,共16頁,2022年,5月20日,3點51分,星期日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原因德國的理性文化: 理性作為文化特征,已經(jīng)融入德國人的日常生活,演化出德國人嚴謹、認真、力求精確的文化傳統(tǒng)。 德國人非常

12、注重規(guī)則和紀律,干什么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guī)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guī)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第14頁,共16頁,2022年,5月20日,3點51分,星期日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原因德國人的價值觀念: 渴望安全感是了解德國人性格的關鍵。經(jīng)歷了貫穿20世紀50年代的那些典型的恐慌不安和大起大落,今天的德國人渴望安全感。德國人不愿冒險,喜歡讓事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