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寶黃泥灌漿設計_第1頁
屯寶黃泥灌漿設計_第2頁
屯寶黃泥灌漿設計_第3頁
屯寶黃泥灌漿設計_第4頁
屯寶黃泥灌漿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井田概況及地質特征第一節(jié)井田概況一、交通位置屯寶煤礦位于準南煤田硫磺溝礦區(qū)西部,隸屬神新公司,行政區(qū)劃隸屬昌吉市硫磺 溝鎮(zhèn)管轄。其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87 07 03,北緯43 39 46。井田東南2.5km外沿頭屯河西岸有瀝青公路(由廟爾溝至硫磺溝)通過,并與101 和104省道相接。向東42km至烏魯木齊市;東北距烏魯木齊火車西站28km,距八一 鋼鐵廠22km;北距硫磺溝鎮(zhèn)13km,距昌吉市44km均有瀝青公路相連。對外交通以公 路為主,交通尚屬便利。二、地形、地貌及水系本區(qū)地形地貌總體特征,受控于地質構造和頭屯河水系的逕流切割,以臺地地貌為 主,階地地貌為次。屬中低山丘陵區(qū),地勢西北

2、高、東南低。海拔高程界于+1260 +1360m,相對高差約100 m,溝谷呈北西南東向展布。井田內(nèi)地表水系不發(fā)育,唯井田淺部邊界東南外1.5km處有頭屯河區(qū)域性地表水系 通過,頭屯河由南西流向北東,該河水流量隨季節(jié)變化較大,根據(jù)所收集的昌吉氣象站 在制材廠(上游)哈地坡(下游)設站觀測資料,2001年制材廠67月份最大流量71 m3/s哈地坡81.1m3/s,制材廠站13月份最小流量1.201.36m3/s,哈地坡站0.9 0.95m3/s,制材廠站年平均逕流量6.343.24m3/s,哈地坡站8.449.97m3/s。三、氣象及地震本區(qū)屬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性氣候,特點為冬季嚴寒,夏季酷熱,春

3、 季氣候多變,秋季降溫迅速。據(jù)昌吉州氣象站2000年、2001年資料記載,全年最低氣溫在1月和2月份,月平 均最低氣溫一13.6C至一17.3C,日最低溫度達一30.30C。全年最高氣溫在7月和8月, 月平均溫度為24.50C至28.30C,日最高溫度達40C,晝夜溫差一般在10C左右。全年降水量總體上較小,雨季主要在6月至8月,年降水量一般為170.4mm201.1 mm。年蒸發(fā)量一般為1882.6 mm。每年10月至翌年3、4月為結冰期,也是降雪期,降雪厚度可達70cm,凍土深度 最大可達1m。區(qū)內(nèi)最大風速2.9m/s,一般風速1.22.22m/s,風向冬季以西北風為主,夏季以西 南風為主

4、。地震烈度根據(jù)現(xiàn)行評價標準劃為八度區(qū)。第二節(jié)井田地質特征一、地質構造(一)區(qū)域地層及地質構造本區(qū)位于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在昌吉河、頭屯河、烏魯木齊河一帶,出露地 層有古生界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層呈 近東西向帶狀展布。1、區(qū)域地層(1)古生界(Pz )主要以二疊系上、下芨芨槽子群,下倉房溝群為主。上、下芨芨槽子群,巖性為黃 色長石硬砂巖與薄層狀粉砂巖、泥巖互層,灰綠、灰黃色中厚層狀硬砂巖與粉砂巖不 均勻互層,夾有灰黑色長石砂巖、油頁巖、鈣質白云巖、灰?guī)r、礫巖。下倉房溝群以紫 紅、灰綠色砂巖、泥巖夾細砂巖及硬砂巖灰?guī)r為主,地層厚度27749924m,與

5、下伏石 炭系呈整合接觸。(2)中生界(MZ)由三疊系,侏羅系及白堊系組成。中生界地層厚度40895610 m,與下伏二疊系 整合接觸。1)三疊系:下統(tǒng)上倉房溝群(二血):巖性為一套河流相沉積的淡紅、紫紅、灰色礫巖及紅 色鈣質泥巖夾灰綠砂巖。地層總厚455 m,與下伏二疊系上統(tǒng)下倉房溝群呈整合接觸。中上統(tǒng)小泉溝群(T):巖性為黃綠、灰黃、紫色中厚層狀泥巖、砂質泥巖2 3 xq與厚層狀、塊狀硬砂巖互層,中下部常夾礫巖,含銀杏類化石碎片及瓣腮類、葉肢介化 石。地層總厚370890 m,與下伏上倉房溝群呈整合接觸。2)侏羅系:下統(tǒng)八道灣組(J ):巖性由灰色、淺灰色、灰白色泥巖、砂巖、砂礫巖、炭1b質

6、泥巖夾煤層及菱鐵礦透鏡體,下部礫巖增多,含銀杏類化石碎片,地層厚615680 m,與下伏地層三疊系小泉溝群呈整合接觸。下統(tǒng)三工河組(J ):巖性為灰色、灰黃綠色泥巖、砂巖不均勻互層,夾少量薄1s煤層。含銀杏類化石碎片及瓣腮類化石。與下伏八道灣組整合接觸,地層總厚765882m。中統(tǒng)西山窯組(J/:巖性為灰色、灰綠色細砂巖、粉砂巖與灰黑色薄層砂質泥 巖、粘土巖、炭質泥巖互層,夾有煤層及菱鐵礦透鏡體,富含銀杏類化石碎片。地層厚 598980 m,與下伏三工河組呈整合接觸。中統(tǒng)頭屯河組(J ):巖性為黃綠色、灰綠然、紫雜色砂質泥巖、泥巖、灰綠色2t砂巖夾凝灰?guī)r、炭質泥巖,富含瓣腮類、介形蟲、葉肢介化

7、石,地層厚380654 m。與下伏西山窯組呈整合接觸。上統(tǒng)齊古組(J ):巖性為深紅色、紫紅色厚層狀砂巖,夾薄層中厚層狀泥巖。3q下部夾粉砂巖,含銀杏化石碎片,地層厚683724 m。與下伏頭屯河組呈整合接觸。上統(tǒng)喀拉扎組(JQ:巖性為灰黃色塊狀硬砂巖、粉砂巖,具交錯層理???以南相變?yōu)樯暗[巖、粗砂巖,地層總厚223800 m。與下伏齊古組呈整合接觸。(3)白堊系(K):下統(tǒng)吐谷魯群(Kitg):巖性為紫紅、灰綠色薄層泥巖夾有薄層 粉砂質泥灰?guī)r,底部含砂巖、礫巖,含介形蟲化石,地層總厚449925 m,與下伏喀 拉扎組呈不整合接觸。(4)新生界(Kz)發(fā)育地層主要有古新統(tǒng)始新統(tǒng)、第四系上更

8、新統(tǒng)、全新統(tǒng),其中第三系地層的濱 相、河流相沉積物為主,主要巖性為棕紅色、灰綠色薄層泥巖呈不等厚互層。第四系分布于全區(qū),巖性主要為黃色亞砂土及砂土、砂礫層,其次為現(xiàn)代沉積的河 床礫石。新生界地層總厚5921089m,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2、區(qū)域地質構造本區(qū)大地構造位于北天山褶皺帶烏魯木齊山前波狀拗陷帶,其構造線展布與天山褶 皺帶方向基本一致,由一系列呈北東東向展布的背向斜和逆沖斷裂所組成。(1)褶皺a、喀拉扎背斜:位于喀拉扎山。軸向南西西北東東,北翼陡,南翼緩,由三工 河組及頭屯河組地層構成,走向長20 km。b、阿克德向斜:位于硫磺溝鎮(zhèn)南部。軸向近東西,兩翼由侏羅系地層組成,北翼 陡

9、,南翼緩,走向長9.5km。c、頭屯河向斜:位于頭屯河東岸,淺水河北部。軸向北東,兩翼地層由侏羅系三 工河給構成,北陡南緩,走向長14.5 km。d、小渠子卓子山背斜:位于郝家溝一帶。軸向北東東,兩翼地層由侏羅系三工 河組構成,傾角2545,走向長20 km。e、樓莊子背斜:位于樓莊子村一帶。軸向北西南,地層由中侏羅統(tǒng)西山窯組地層 組成。傾角1624,走向長度2 km。f、樓莊子向斜:兩翼地層由西山窯組、頭屯河組組成。傾角16,走向長3.50 km。g、郝家溝一妖魔山背斜:兩翼地層由三疊系小泉溝群及下侏羅三工河組和八道灣 組地層組成,傾角1827,走向長度25 km。(2)斷裂a、西山斷層:位

10、于硫磺溝鎮(zhèn)北部。為逆沖斷裂,近東西東向,斷層面北傾,斷層面角度7045,走向長35 km。b、小渠子卓子山斷層:位于郝家溝北部。為逆沖斷裂,南西北東走向,斷層面傾南東,斷層面角度為3080,走向長約 25 km。C、頭屯河大橋斷裂帶:位于頭屯河大橋一帶。該斷層組由fq、飛_3、f5_4組成。d、妖魔山斷層:為逆沖斷裂,南西西北東東走向,傾向南,走向長約25 km, 該斷層自西向東5 km處分叉為妖魔山逆斷層及妖魔山南斷層。(二)井田地層及地質構造1、井田地層井田范圍內(nèi)大面積基巖出露與少量第四系覆蓋層。基巖出露和鉆孔揭露的地層有侏 羅系中統(tǒng)西山窯組、頭屯河組、上統(tǒng)齊古組及第三系地層。(1)中侏羅

11、統(tǒng)西山窯組(Jx)2全區(qū)均有出露,可分為下段和上段。下段(J2X1):為一套湖泊相、湖濱相、泥炭沼澤相沉積含煤碎屑巖沉積建造,巖性 為灰色、深灰色粉砂巖、砂巖、泥巖,炭質泥巖及煤層組成,是本區(qū)的主要含煤地層, 含煤516層,煤層總厚度31.1252.10m。其中含主要可采煤層4層(組),可采煤 層總厚度31.1448.91m,平均可采總厚37.73m。底部以一層灰白色中細砂巖與下伏三 工河組分界整合接觸,地層厚225m。上段(J2X2):河流相、湖濱相、沼澤相沉積,巖性為灰色、灰綠色砂礫巖、砂巖、 粉砂巖及泥巖夾有薄煤層,底部巨厚層的含礫層粉砂巖,俗稱“豆腐渣砂巖”,為上下 段分界標志,地層厚

12、度296m。(2)中侏羅統(tǒng)頭屯河組(J2t)主要分布于中部,局部被第四系覆蓋,可分上下兩段。下段(J t 1):由紫紅色、褐紅色、灰綠色粉砂巖、泥巖組成雜色條帶,中夾黃綠 2色細砂巖,組成底部為一厚層狀灰綠色含礫粗砂巖、砂礫巖,是與西山窯組分界的標志 層,整合接觸,地層厚度260m。上段(J2 t 2):暗紅色、褐紅色粉細砂巖及泥巖互層為主,中夾凝灰質砂巖條帶, 地層厚度240m。(3)上侏羅統(tǒng)齊古組(Jq)3為一套山麓相和沖洪積相沉積,地層總厚570m。下段(Jq。:由紫紅色、暗紅色中夾灰綠色泥巖、粉砂巖不均勻互層為主組成,中 3夾多層薔薇色凝灰質粉砂巖,底部一層凝灰質粉砂巖為與下伏頭屯河組

13、分界標志層。地 層厚350米,與下伏頭屯河組地層呈整合接觸。上段(Jq2):以磚紅、褐紅色粉砂巖、泥巖不均勻互層為主,夾有細砂巖,底部為 3粉紅色凝灰質粉砂巖,為上下段分界標志層,地層厚220m。(4)上更新統(tǒng)(*)在本區(qū)中部及西部出露。巖性以灰色,灰黃色泥巖、砂質泥巖、礫巖、細砂巖為主,地層厚度5688m,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5)第四系(Q:區(qū)內(nèi)分布較少,發(fā)育于呈現(xiàn)代河床,現(xiàn)代沖溝及河谷階地,以松散礦土和礫石為主, 分選差,次棱角狀,透水性好,與下伏地層不整合接觸。2、井田構造本勘探區(qū)位于阿克德向斜南翼,地層走向為北東南西向走向。為一向北西傾斜傾 向310。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含

14、煤地層在1525。之間,而分布于北部非含煤 地層的地層傾角一般在24。35。之間,地質勘探在區(qū)內(nèi)未發(fā)現(xiàn)其它斷裂及撓曲褶皺 構造,構造簡單。首采區(qū)范圍經(jīng)過了三維地震勘探,勘探結果區(qū)內(nèi)煤層賦存比較穩(wěn)定, 同時在首采區(qū)內(nèi)共發(fā)現(xiàn)斷層16條,其中落差小于5m的斷層10條,落差大于5m的斷層 6條。二、煤層及煤質1、煤層中侏羅統(tǒng)西山窯組是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層,含煤5-16層,其煤層編號自上而下為1、2、3、4、5、6、7、8、9、15、16 號;煤層總厚 31.2352.10m,平均總厚 38.34m, 含煤系數(shù)7.9%??刹擅簩?層,其編號為4、5、7、9-10、11、14. 15號,其中45 號煤層,在

15、3340線之間煤層合并,在4045線之間煤層開始分叉,煤層間距逐漸增 大,形成4號、5號煤層兩個分層??刹煽偤?1.2346.48m,平均總厚38.24m。45號煤層(組):為厚巨厚煤層(組),厚約6.0612.32m,平均厚度7.66m,全區(qū)發(fā)育,有20 個鉆孔控制。一般為上下兩個分層,個別地段為三個分層,在本區(qū)范圍內(nèi),3340線之 間,45號煤層合并為一層,即4-5煤層,結構單一,局部有薄層夾砰,夾砰巖性為 炭質泥巖,4045線之間分為4、5上下兩個分層,夾砰巖性為粉砂巖、細砂巖、泥巖。 45煤層厚度變化不大,頂板巖性為粉砂巖、細砂巖及泥巖、中砂巖;底板巖性為粉 砂巖、細砂巖。上分層4號煤

16、層厚約1.945.45m,平均厚約3.01m,下分層5號煤層 厚約3.726.52山,平均厚約4.83m與其上的4號煤層間距為1.0卜2.98m平均間距1.77m。4 號煤層屬較穩(wěn)定煤層,4 5、5號煤層屬穩(wěn)定煤層。7號煤層:為中厚煤層,厚約1.102.18m,平均厚約1.38m,全區(qū)發(fā)育,個別地段為上、下 兩個分層。結構較簡單,含夾砰1層,夾砰巖性為粉砂巖、細砂巖及泥巖。厚度變化不 大。頂板巖性為粉砂巖、細砂巖及泥巖,底板巖性為粉砂巖、細砂巖及泥巖、炭質泥巖。與其上的45號煤間距為6.4534.98m,平均間距13.56m,由東向西間距逐漸變厚。 該層屬較穩(wěn)定煤層。910號煤層:一般為厚煤層

17、在42線、42A線、43線及45線個別點為巨厚煤層,煤層厚約6.17 12.45m,平均約8.93m, 一般為上、下兩個分層,個別地段為三四個分層。結構中等 復雜,含夾砰34層,夾砰巖性為粉砂巖、細砂巖。煤層厚度延走向上有一定變化。 頂板巖性為粉砂巖、細砂巖,個別地段為粗砂巖、炭質泥巖;底板巖性為粉砂巖、細砂 巖。與其上的7號煤層間距為6.8831.05m,平均間距15.29m,由東向西間距逐漸變 厚。該層屬較穩(wěn)定煤層。11號煤層:為一局部可采較厚煤層,本區(qū)僅在4243線之間出現(xiàn),煤層厚約0.861.22m, 平均厚約1.04m,結構簡單,無夾砰,頂板巖性為粉砂巖、炭質泥巖;底板巖性為粉砂巖,

18、該煤層屬不穩(wěn)定煤層,與其上的910號煤層間距為3.4211.73m,平均間距6.04m。1415號煤層:為一巨厚煤層(組),厚約13.0326.81m,平均厚約19.26m,全區(qū)結構復雜,一 般含夾砰612層,夾砰巖性為粉砂巖、細砂巖、炭質泥巖。煤層厚走向上變化較大。 頂板巖性為粉砂巖、細砂巖及炭質泥巖;底板巖性為粉砂巖、泥巖及炭質泥巖。與其上 的910號煤層間距為3.6244.11m,平均間距20.55m,走向上3943線之間煤層間 距較厚,3337線及45線間距較薄。1415號煤層(組)可分為2個分層:14號煤為中厚巨厚煤層,煤層厚度為4.4713.25m,平均厚約8.05m,全區(qū)發(fā) 育,

19、由東向西結構由簡單復雜,屬較穩(wěn)定煤層,一般含夾砰13層。15號煤層為中 厚巨厚煤層,煤層厚度為3.1321.27m,平均厚約11.21m,結構由簡單復雜,一般含夾砰12層,由東向西有分叉現(xiàn)象,個別點部分煤層相變?yōu)樘抠|泥巖,屬較穩(wěn)定煤層, 與其上的14號煤層間距為0.2220.23m,平均間距6.97m。1415號煤層(組)均有 由東向西逐漸分叉趨勢,分層之間間距可由不到一米加大到二十米左右,各分層厚度 有一定變化。2、煤質本井田各煤層屬低水、低中灰、高揮發(fā)份、低有害元素、高發(fā)熱量富油的無粘結性 的低變質煤層,主要可采煤層煤類除9 10、15號煤層為不粘煤(31BN)外,其它煤層 均為長焰煤(4

20、1CY)。是良好的民用煤及工業(yè)用煤,也可作為低溫干餾用煤之原料。各 煤層煤類成果、工業(yè)分析成果、元素分析成果見表。3、可選性上部(9 10)號以上煤層可選性較好,屬易選,下部煤層可選性較差,屬難選煤 層。三、其它開采技術條件1、瓦斯井田各煤層瓦斯含量較低,一般在500m以淺,均屬二氧化碳氮氣帶,500m以深 為氮氣沼氣帶。收集本井田周圍的現(xiàn)生產(chǎn)的城郊第二煤礦、忠興煤礦大陸煤礦的瓦斯等級鑒定成 果,證明本井田現(xiàn)開采深度范圍內(nèi)均為低沼礦井。各煤層瓦斯測試成果表(平均值)煤號瓦斯成份()瓦斯含量(ml/g)可燃質瓦斯分帶C%N2CO2CH4CO2458.1291.692.120.0950.074一氧

21、化碳氮氣帶739.1967.731.500.4430.098氮氣一沼氣帶9 1035.3069.052.600.6090.107氮氣一沼氣帶14 1536.0364.994.120.8700.101氮氣一沼氣帶各煤礦瓦斯等級鑒定成果表煤號礦井名稱絕對瓦斯 涌出量 m3/mim相對瓦斯 涌出量 m3/t絕對二氧 化碳涌出量 m3/mim相對二氧 化碳涌出量 m3/t礦井瓦斯等級45城郊二礦0.030.170.050.42低沼忠興煤礦二號井0.614.16低沼忠興煤礦4號斜井0.222.76低沼大陸礦二號井4.1864.23低沼根據(jù)以上資料可知,本礦井屬低瓦斯礦井。2、煤塵井田內(nèi)煤層的煤塵均有爆炸

22、性。3、煤的自燃通過采取的煤層著火點測試成果樣資料及收集鄰近礦區(qū)的資料分析,本區(qū)各煤層多屬III級很易自燃易自燃煤層。各煤層著火點測試成果表煤號采樣地點著火點(C)氧化程度 (%)自燃等級T氧T原T還T4531639229026.092.3I級很易自燃5434鉆孔290.5316.0320.530.015.0I級易自燃91043 5、43 4、42A3284.7321.234055.334.1I級很易自燃14434、42A3鉆孑L305.0333.3338.333.315.2I級易自燃15435、413鉆孔296.8324.0343.346.536.3I級很易自燃4、地溫井田地層地溫無異常變化

23、,屬地溫正常區(qū)。5、煤層頂?shù)装?5號煤層:頂板為半堅硬灰色粉砂巖或細砂巖,泥鈣質膠結,致密,底板為灰 灰黑色粉砂巖,致密,半堅硬。飽和狀態(tài)下單向抗壓強度 4.2656.30Mpa ,平均 26.15Mpa,7號煤層:頂板為灰灰黑色粉砂巖和細砂巖,致密,半堅硬。底板為灰灰黑色 粉砂巖,致密,堅硬,具平行層理。飽和狀態(tài)下單向抗壓強度 0.247.9Mpa,平均 22.39Mpa,平均軟化系數(shù)0.32。910號煤層:頂板為灰褐色粉砂巖,致密,堅硬,具平行層理。底板為灰黑色粉 砂巖或泥巖;粉砂巖,性脆,具平行層理;泥巖,致密,質軟,性脆,具水平層理。飽 和狀態(tài)下單向抗壓強度1.2931.3Mpa,平均

24、15.6Mpa,平均軟化系數(shù)0.29。1415號煤層:頂板為灰色粉砂巖,致密,堅硬,夾炭質泥巖薄層,具水平層理, 底板為灰黑色細砂巖或炭質泥巖,致密,性脆,具平行層理。飽和狀態(tài)下單向抗壓強度 3.2844.5Mpa,平均17.86Mpa,平均軟化系數(shù)0.15。椐鄰近生產(chǎn)礦井介紹,在開采過程中偽頂容易垮落,直接頂雖為膠結較好的粉砂巖 和細砂巖,比較穩(wěn)定,但因工作面的不斷擴大將產(chǎn)生風化裂隙抗壓強度變小,一般一周 后就垮落。四、水文地質條件1、地表水系頭屯河是區(qū)域性地表水系,由南西流向北東,在井田之外為距本礦井最近的一條常 年性河流。此河系天山融雪水和冰川融水為主要的補給水源,年徑流量2.60億m3

25、,流 量隨氣候變化較大,一般洪流在六、七、八三個月份。井田內(nèi)無地表水流,但發(fā)育有二 條西北至南東走向的干溝,平時無水,僅在雨季和融雪期有短暫水流,為大氣降水形成 地表水流的天然排泄通道。2、地層含、隔水層組結合勘探區(qū)的具體情況,區(qū)內(nèi)共分成7個含(隔)水層組(組)。3、含(隔)水層組的特征 第四系松散透水含(不含)水層組(I)沖洪積物透水不含水層(I 1)分布在溝內(nèi)的砂礫石層,厚度一般為02m,受大氣降水和暫時性地表水(洪水) 的補給,補給時間短,儲水空間小,存儲量較小,易于蒸發(fā),一般不含水。風積黃土、亞砂土弱透水不含水層(I 2)在區(qū)內(nèi)廣泛分布,主要分布在山梁臺地之上,由于所處的地形不同,厚度

26、差異大, 由于第四系松散物分布位置較高,不具儲水條件,表層的黃土、亞砂土覆蓋,透水性差, 為弱透水不含水層。第三系上新統(tǒng)隔水層(G1)主要分布在區(qū)內(nèi)西部,由黃綠色泥巖、砂質泥巖等組成,地層厚度多小于100m, 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由于地層膠結致密,厚度較大,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成為大氣降水 垂向入滲的天然屏障,為隔水層。 上侏羅統(tǒng)齊古組含水層組(II)主要分布在區(qū)內(nèi)西部,由紫紅色、暗紅色、灰綠色泥巖、粉砂巖等組成,為弱含水 介質,由于地層傾向北西,區(qū)內(nèi)地層多位于地下水位以上,且遠離煤礦床,與礦床無直 接水力聯(lián)系。 中侏羅統(tǒng)頭屯河組上段含(隔)水層組(III)中侏羅統(tǒng)頭屯河組上段上部相對隔水層(g2

27、)主要分布在勘探區(qū)北部,由灰綠色、紫紅色粉砂巖、泥巖等組成多為泥質膠結,膠結 致密,不利于水的補給,據(jù)其巖性組合特征,此層為良好的隔水層,厚度較大,一般大于 100m。中侏羅統(tǒng)頭屯河組上段底界含水層(I1)由頭屯河組上段底部的厚層狀灰綠色含礫粗砂巖、砂礫巖等組成,在走向上呈條帶 狀,近南西一北東向展布,X節(jié)理較發(fā)育,具儲水條件,為含水層。該層厚度為6.5 78m,自東向西有增厚的趨勢。 中侏羅統(tǒng)頭屯河組下段含(隔)水層組(W)相對隔水層(G3)該層位于中侏羅統(tǒng)頭屯河組下段頂部,露頭主要分布在礦區(qū)南部,由灰綠色粉砂巖、 泥巖組成,膠結致密,多為泥質膠結,不利補給。另外,該層段地表溝壑縱橫,利于排

28、 泄,據(jù)其巖性組合特征,并結合區(qū)域水文地質資料,此層為良好的隔水層。此層在區(qū)內(nèi) 一般厚度為1761m,表現(xiàn)為中部42A線較薄,兩翼增厚的特點。相對含水層(W1)在區(qū)內(nèi)沿走向連續(xù)分布,厚層狀,地表露頭裂隙發(fā)育,一般呈突兀狀巖墻,不利于 大氣降水、地表水補給,根據(jù)區(qū)域水文地質資料,此層為弱含水層。主要分布在43線 以東,一般為850m,40線處較厚。相對隔水層(g4)由灰綠色粉砂巖、泥巖組成,膠結致密,多為泥質膠結,不利補給。據(jù)其巖性組合 特征,此層為良好的隔水層。全區(qū)不穩(wěn)定,42A線以東存在此層,40線較厚,可達45m。相對含水層(W2)由中砂巖、粗砂巖、砂礫巖組成,在42A線以東成為一層,以西

29、與上下含水層合 為一層,在41線較厚,可達64m。相對隔水層(G5)由灰綠色粉砂巖、泥巖組成,膠結致密,多為泥質膠結,不利補給。據(jù)其巖性組合 特征,此層為良好的隔水層。一般厚度為718m,往西變薄,尖滅于42A線與43線 之間。頭屯河組底部粗砂巖、砂礫巖含水層(W3)由粗砂巖和砂礫巖組成,膠結較疏松,裂隙較發(fā)育,為良好的含水介質。一般為2671m,往西有增厚的趨勢,在42A與43線之間與上部含水層合為一層。中侏羅統(tǒng)西山窯組上段含(隔)水層組(V)西山窯組頂部相對隔水層(g6)其巖性以泥質粉砂巖、細砂巖為主,局部夾泥巖,該層膠結致密,鉆孔中巖芯經(jīng)地 表暴露,則易風化崩解。該層在東西兩翼較厚,中部

30、相對較薄,個別部位不連續(xù),一般 厚度為1860m,為良好的隔水層。西山窯組上段上部含水層(V-1)以中、粗砂巖為主,中厚層厚層狀,鈣質膠結,x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中部相對較厚。 一般為630m,表現(xiàn)為中部薄,兩翼厚的分布規(guī)律。相對隔水層(G7)巖性以泥質粉砂巖、泥巖為主,膠結致密,泥質膠結,為相對隔水層,整體呈現(xiàn)西 厚東薄之勢。一般為1080m,43線處最厚。西山窯組上段中部含水層(V-2)巖性以中、粗砂巖為主,細砂巖次之,鈣泥質膠結,x節(jié)理發(fā)育,顏色多呈現(xiàn)灰白 灰色,厚度變化較大,從全區(qū)看兩翼厚,中部相對較薄。一般為2050m,在43線處 最薄,僅2m。相對隔水層(g8)巖性以粉砂巖、泥巖為主,膠

31、結致密,巨厚層狀,泥質膠結,為良好隔水層,厚度 變化較大,呈現(xiàn)東薄西厚之勢。一般厚度為2060m。西山窯組上、下段界線砂巖含水層(V-3)巖性為中厚巨厚層狀砂巖、砂礫巖,泥鈣質膠結,x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性顏色呈 灰白色,為區(qū)內(nèi)主要基巖含水層,中部厚,兩翼較薄,一般厚度為2040m,部分地段 煤層冒裂帶可貫穿此層,成為礦井水的主要水源之一。綜上所述,此含水層組中各含、隔水層主要分布在勘探區(qū)外圍南部,走向上呈條帶 狀,近南西北東向展布,區(qū)內(nèi)各鉆孔對此含水層組中各層進行了控制,各含、隔水層 厚度在各勘探線剖面上不盡相同,根據(jù)鉆孔控制的情況,產(chǎn)狀有所變化,水位埋深,西 高東低,南高北低。此含水層組主要接

32、受大氣降水,融雪水、融冰水補給。區(qū)內(nèi)403、 42A-3兩個鉆孔針對該層組抽水試驗的資料,單位涌水量0.002310.00484L/S - m, 滲透系數(shù)0.001490.00152m/日,礦化度3.1g/L,水質極差,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氯 化物一鈉型,說明該層組含水微弱。 中侏羅統(tǒng)西山窯組下段含(隔)水層組(丑)西山窯組上、下段界線以下相對隔水層(g9)巖性以灰色灰黑色粉砂巖、泥巖為主,泥質膠結,具微細平行層理結構,巨厚層 狀,含植物化石及炭屑,一般厚度2040m,兩翼較厚,為良好的隔水層。但下部的煤 層開采后,該層即陷落,而無實際隔水意義。西山窯組下段可采煤層弱含水層(H1)該層以4、5

33、、7、9 10、14、15號煤層為主,夾含其間的煤層頂?shù)装鍘r性多以粉 砂巖、泥巖、炭質泥巖為主,煤層傾向淺部多被開采,造成采空積水順層補給深部,使 煤層出現(xiàn)滲水,為弱含水層。通過以上對該層組各含、隔水層的敘述,發(fā)現(xiàn)巖性組合關系決定著其富水程度,各 含水層主要接大氣降水,融雪、融冰水的補給,另外,淺部采空積水也對深部礦床充水 也有一定的補給。據(jù)本次40 3、42A 3兩孔全孔混合抽水試驗成果,單位涌水量 0.003210.00693L/sm,滲透系數(shù)0.00137 0.00162m/日,說明該層組含水微弱。4、地下水與地表水及各含水層間的水力聯(lián)系勘探區(qū)內(nèi)各含水層因均在地表有所裸露和所處地貌位置不

34、同,其間水力聯(lián)系程度也 有所不同。地下水與地表水間的水力聯(lián)系區(qū)內(nèi)的大氣降水或融冰、融雪水可形成暫時性地表水流,并通過地表的巖石風化裂 隙,構造裂隙順層補給地下水。因此,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在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存 在一定的水力聯(lián)系。而在區(qū)域內(nèi)氣候干燥、蒸發(fā)遠大于降水,因此,這種補給關系甚微。 總體而言,礦區(qū)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不密切。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本區(qū)內(nèi)確定的六個含水層組,由于所處的相對位置不同或由于各層組之間有巨厚的 不透水巖層相隔,所以沒有構成明顯的水力聯(lián)系。另據(jù)本次勘探施工的兩個水文孔的試驗資料,全孔混合滲透系數(shù)均較小,說明含水 層的水力聯(lián)系極差。5、水文地質類型及其復雜程度

35、綜前所述,本勘探區(qū)煤礦床是以裂隙充水為主的礦床,地下水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 要的充水水源,含水層富水性弱,單位涌水量在0.1L/sm以下,各可采煤層直接頂?shù)?板巖性多為膠結較致密的粉、細砂巖巖層,為穩(wěn)定的隔水層,各含水層水力聯(lián)系較差, 地質構造簡單,第四系松散物覆蓋較薄,礦區(qū)屬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微水礦床。6、礦井充水因素本區(qū)冬季寒冷,11月至次年3月為冰凍期,3月底至4月積雪消融,融雪水通過淺 部巖石風化裂隙緩慢下滲,補給煤、巖層。但由于井田內(nèi)氣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200 毫米,所以不足以直接威脅礦井。井田無常年地表徑流,井田南東向的頭屯河部分滯留下滲成為地下水,再通過巖石 中的孔隙、層間裂隙向

36、北西向補給井田地下水。但井田內(nèi)巖層孔隙裂隙不發(fā)育,透水性 差,滲透系數(shù)小且該河流距離井田為2 3km。當前,淺表小煤礦的排水起到了對補給 四井田地下水的截流作用,淺表小煤礦生產(chǎn)中排水對四井田地下水流場有影響。而且, 一旦閉井或全部停采,四井田地下水流場也將發(fā)生變化,所以是今后井采必須認真應對 的問題。井田區(qū)未發(fā)現(xiàn)斷裂構造,斷裂破碎帶不發(fā)育,在一定的開采深度和開采范圍內(nèi)基本 不大可能成為本井田的主要充水因素。井田地下水的主要賦存形式是巖石裂隙、孔隙。7、礦井涌水量預測地質勘探部門按“大井法”、“狹長水平坑道法”分別預測了礦井首采區(qū)涌水量為 30.4m3/h。根椐地質部門采用的參數(shù)計算出礦井一水平

37、正常涌水量為66m3/h,最大涌水 量83m3/h。二水平正常涌水量為213m3/h,最大涌水量296m3/h。第二章黃泥灌漿系統(tǒng)第一節(jié)灌漿系統(tǒng)1、灌漿系統(tǒng)的選擇根據(jù)該礦煤層賦存的條件,煤的碳化程度、水分、煤巖成分、含硫量、自然發(fā)火傾 向及發(fā)火期和礦方的意見設計選擇集中灌漿。根據(jù)立風井地形特征,黃泥制漿池設在距 井口約150米的山坡位置,此處比立風井高出15米左右。供水水源取自主斜井上部的 高位水池,靠該處200KW的工業(yè)泵增壓,通過6 89mm的鋼管將水輸送到黃泥灌漿站。2、灌漿方法我國煤礦現(xiàn)在使用的預防性灌漿方法有:隨采隨灌和采后灌漿兩種。1、隨采隨灌隨采煤工作面推進的同時向采空區(qū)灌注泥漿

38、。在灌漿工作中,灌漿與回采保持有適 當距離,以免灌漿影響回采工作。隨采隨灌使用與自然發(fā)火期短的煤層。1)打鉆灌漿在采前預灌、隨采隨灌、采后灌漿及消滅火區(qū)等方面均可應用。在每層底板運輸巷或回風巷以及專門開鑿的灌漿巷道內(nèi),每隔1015m,向采空區(qū) 打鉆灌漿,鉆孔直徑一般為75mm。灌漿鉆孔必須打到采空區(qū)的空頂內(nèi),且鉆孔應深入采空區(qū)內(nèi)56m,并在打鉆后立 即下套管(套管直下到見老塘為止),以利灌漿。2)埋管灌漿適用于回采工作面隨采隨灌。在放定前沿回風道在采空區(qū)預先鋪好灌漿管(一般預埋58m無縫鋼管),預埋管 一端通采空區(qū),一端接膠管,膠管長一般為2030m,放定后立即開始灌漿。隨工作面 的推進,按放

39、定步距用回柱絞車逐漸牽引灌漿管,牽引一定距離灌一次漿。3)灑漿用作埋管灌漿的一種補充措施。從灌漿管道接出一段膠管,沿傾斜向分段(一般1020m為一段)向采空區(qū)均勻灑 漿。2、采后灌漿在采區(qū)或采區(qū)的一翼全部采完后,將整個采空區(qū)封閉灌漿。采后灌漿僅適用于發(fā)火 期較長的煤層。由采空區(qū)兩側的石門向采空區(qū)打鉆灌漿,或由鄰近巷道向采空區(qū)上、中、下三段分 別打鉆灌漿,亦可在每一中間順槽砌筑密閉插管灌漿(該方法多用于急傾斜水平分層工 作面),在采空區(qū)周圍形成一個泥漿防護帶。鉆孔間距一般為1520m。本礦采用井下工作面隨采隨灌方法。從進風順槽中的聯(lián)絡巷向工作面采空區(qū)灌漿。 必要時,也可采用其它方法灌漿。為保證生

40、產(chǎn)安全,采空區(qū)灌漿后必須脫水。第二節(jié)灌漿漿參數(shù)計算及選擇1、灌漿站工作制度采土場:年工作日330天,每天兩班作業(yè),每班工作8h;灌漿系統(tǒng):年工作日330天,每天一班作業(yè),每日凈灌漿時間7h。、灌漿所需土量灌漿系數(shù):采空區(qū)體積的2%;泥水比:1: 56;根據(jù)上述參數(shù)計算灌漿站的日用土量和日用水量。日用土量灌漿站的日用土量按下式計算:Q土=麻既式中:Q 土日灌漿需土量,m3/d;K灌漿系數(shù),0.02;m煤層米高,3m;L-工作面日推進度,7.2m;H灌漿區(qū)的傾斜長度,150m;C米煤回收率,95%;貝貝 Q =KmLHC = 0.02X3X7.2X 150X0.95e61.56m3/d 土日制漿用

41、水量灌漿站的日制漿用水量按下式計算:Q 水1=Q 土 5式中:Q水制備泥漿用水量,m3/d;5 泥水比的倒數(shù),取5;貝貝 Q 水=Q 5 =61.56X5 = 307.8 m3/d日灌漿用水量灌漿站的日灌漿用水量按下式計算:。水2 =知水1式中:。水2制備泥漿用水量,m3/d;K水量備用系數(shù),取1.2貝:Q K2 = kQ K1 = 1.2X307.8 = 369.36m3/d每日灌漿量灌漿站的日灌漿量按下式計算:Q 漿=(Q 土+ 。水,M式中:Q漿日灌漿量,m3/d;M泥漿制成率,為0.93;貝貝 Q 漿=(Q 土+ Q 水)M=(307.8+369.36)X0.93 = 629.76m3

42、/d每小時灌漿量按下式計算:Q 漿=Q 漿/ (nXt)式中:Q漿每小時灌漿量,m3/h;n每日灌漿班數(shù),為1班/d;七一一每班純灌漿時間,為7h/班;貝山。漿=。漿/ (nXt)=629.76/7 = 89.97m3/h第三節(jié)灌漿材料選擇1、對灌漿材料的要求(1)顆粒要小于2mm,而且細小顆粒(粘土蘭0.005mm者應占60%70%,頁巖 M0.077mm者應占70%75% )要占大部分。(2)主要物理性能指標密度為2.42.8.塑性指數(shù)為911(亞粘土)。膠體混合物為25%30%.含沙量為25%30%(粒徑為0.50.25mm以下)。容易脫水和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3、灌漿材料的選擇在我國,灌漿材料主要采用黃土,灌漿代用材料的種類主要有頁巖類(包括飛仙關 頁巖、粘土頁巖、鋁土頁巖等)、礦井砰石山的砰石、火力發(fā)電廠的粉煤灰。本礦井選用立風井附近黃泥作為灌漿材料。第四節(jié)泥漿的制備1、取土方式人工取土、機械取土、水力取土。采用機械取土:抓斗、推土機、挖掘機、鏟運機。2、灌漿站A、制漿主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