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帝都新城第三期1號綜合體工程的巖土勘察與地基處理技術-第1篇_第1頁
分析帝都新城第三期1號綜合體工程的巖土勘察與地基處理技術-第1篇_第2頁
分析帝都新城第三期1號綜合體工程的巖土勘察與地基處理技術-第1篇_第3頁
分析帝都新城第三期1號綜合體工程的巖土勘察與地基處理技術-第1篇_第4頁
分析帝都新城第三期1號綜合體工程的巖土勘察與地基處理技術-第1篇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分析帝都新城第三期1號綜合體工程的巖土勘察與地基處理技術 李必龍Summary:針對帝都新城第三期1號綜合體工程實際情況,提出本工程巖土勘察方法及地質條件,并以此為根據(jù),分析了地基處理方法,即根據(jù)基礎埋深采用明挖獨立基礎或機械成孔灌注樁基礎,以期為類似工程勘察及地基處理工作提供借鑒。Key:巖土勘察;地基處理;巖溶;機械成孔灌注樁擬建六盤水市“帝都新城第三期1號綜合體”位于六盤水市鐘山大道南側,民生路北側(涼都體育中心對面),屬六盤水市中心城區(qū),交通方便。擬建物建筑面積約79946.42m2,其中商場面積36985.50m2,公寓面積42960.92m2,地下建筑面積35494.59m2,是

2、集住宅及商業(yè)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筑?,F(xiàn)圍繞本工程實際情況,對其巖土勘察及地基處理進行深入分析。1.工程概況該綜合體由1號樓、1-1號公寓、1-2號公寓組成,擬建物安全等級、結構形式、層數(shù)、擬采用基礎形式、荷載、設計標高等詳見表1(擬建物基本情況一覽表)。擬建筑物由建藝國際廣東建筑藝術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受六盤水市恒遠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委托,對該項目的巖土工程進行詳細勘察工作。2.勘察方法2.1地質調查了解并收集場地周圍地質情況信息,包括地層分布、不良地質與巖層產(chǎn)狀等。2.2鉆探(1)基本要求。土層、巖層鉆探分別采用沖擊法和回轉鉆進法,土層和巖心的采取率必須達到85%和65%以上。(2)點位布置。以

3、平面柱列軸線為依據(jù),裙樓每柱布置一個勘探孔,主樓每柱布置兩個勘探孔,共450個鉆孔,又因遇溶洞圈孔共116個,故實際布置566個孔。(3)孔深。1號樓柱位:其獨立基礎不得超出基底以下1.5B,但不能小于5m,樁基不得超出樁端平面以下3D,但不能小于5m。其他樓柱位:其獨立基礎不得超出基底以下2B,但不能小于7m,樁基不得超出樁端平面以下5D,但不能小于7m。依據(jù)鐘山大道GPS1,借助DJ-620型全站儀完成對所有孔位的測放。2.3原位測試(1)超聲波測試。為對巖體完整性和地基的建筑施工條件進行綜合評價,于場地之中布置60個鉆孔,用于進行超聲波測試,基巖層借助AC-301型聲波檢測儀測試巖體的縱

4、波波速,以0.2m為度對測點的垂向間距進行控制。(2)面波測試。為對場地土類型及建筑場地的類別進行判定,于場地中布置3個鉆孔,用于面波測試。(3)微振動測試。為了給建筑抗震設計提供必要參數(shù),于場地范圍內開展了脈動測試。(4)標準貫入試驗。標準貫入試驗鉆孔共40個,根據(jù)試驗結果可掌握砂土抗剪力學指標與密實度。2.4室內試驗(1)土工試驗。采集11份土樣,送交實驗室進行物理力學指標測試。(2)巖石飽和單軸抗壓試驗。采集36份巖樣,送交實驗室進行物理力學指標測試。(3)顆粒分析實驗。采集6孔混合土樣,送交實驗室進行顆粒分析實驗。3.地質條件3.1地形地貌工程場地地形開闊,交通便利,場區(qū)地貌為巖溶盆地

5、地貌,地形相對平緩,地面標高為1784.08m1779.98m,實際高差僅為4.10m。3.2巖土構成根據(jù)鉆探作業(yè)揭露地層,本工程場地的地層按從上到下的順序依次為第四系雜填土(Qml)、第四系淤泥質土(Qh)、第四系中砂土(Qel)、石炭系下統(tǒng)擺佐組(C1b)白云質灰?guī)r。3.3不良地質(1)巖溶。場地基巖主要為可溶性碳酸鹽巖,場地巖溶較發(fā)育,地表無塌陷與巖溶漏斗。結合鉆探報告,地基巖溶發(fā)育類型主要為溶隙、溶溝和溶洞,無填充或充填有黃色黏土夾砂,通過鉆探手段揭露的溶隙高度保持在1.0m3.0m范圍內。(2)其他。以現(xiàn)場調查結果為依據(jù),結合場地鉆探報告得出:場地無滑坡、地裂縫、崩塌、泥石流、活動性

6、斷裂構造等不良地質,主要不良地質為巖溶,而且已達強發(fā)育水平。4.地基處理4.1持力層(1)雜填土因土質松軟,不具承載力,且工程性能較差,故不可作為持力層。(2)淤泥質土土質松軟。(3)中砂土土質松軟,承載力低,且工程性能差,僅局部分布,故不可作為持力層。(4)中風化基巖有很高力學強度,且建筑性能優(yōu)良,故可作為持力層。4.2方案根據(jù)場地巖土狀況和擬建建筑物基本特征,將中風化基巖作為持力層,若基礎埋深在3.0m以內,則采取明挖獨立基礎;若基礎埋深在3.0m以上,則采取樁基礎。4.3樁基工程(1)穩(wěn)定性分析。影響樁基自身穩(wěn)定性的首要因素為巖溶;其次是巖面不平,分布有溶槽和溶溝,易形成陡坡,滑移危險;

7、若樁底部的應力范圍內存在洞隙,必須進行針對性處理,如增大基礎的埋深,確保不存在臨空面,以提高樁底部巖體穩(wěn)定性。(2)樁基礎埋深。根據(jù)擬建建筑物荷載的分布情況,結合單柱荷載水平、地質條件、持力層與地質評價結果,樁端周邊至少嵌入持力層0.5m;樁端以下3倍樁徑范圍內不能存在洞穴、軟弱夾層與破碎帶;在有可能分布臨空面的部位,可增大樁嵌巖深度。(3)成樁可行性分析。人工挖孔樁。因場地土質偏軟,加之地下水位淺,故不建議采用人工挖孔樁。沉管灌注樁。此樁雖可穿越軟土,但無法嵌入巖層,加之基巖有起伏,因此也不建議采用沉管灌注樁。機械成孔灌注樁。常用工藝方法包括機械沖孔、機械旋挖與機械鉆孔。經(jīng)綜合分析,結合此次勘察結果,決定將機械成孔灌注樁作為基礎處理形式。(4)施工環(huán)境影響。成孔時會產(chǎn)生棄土與泥漿,污染場地及其周圍環(huán)境,故需有序的排放。場區(qū)處市中心,機械、生活等排放出的廢棄、粉塵會污染大氣,不利環(huán)境,故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如定期灑水、配置防塵設備等。5.總結(1)采用“地質調查+鉆探作業(yè)+原位測試+室內試驗”的方法進行巖土工程勘察。(2)工程場地地形開闊、平坦,交通便利。但巖溶強發(fā)育,鉆探揭露以溶隙、溶溝和溶洞為主。(3)選取中風化基巖為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