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縣地質地貌及土壤_第1頁
大方縣地質地貌及土壤_第2頁
大方縣地質地貌及土壤_第3頁
大方縣地質地貌及土壤_第4頁
大方縣地質地貌及土壤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專業(yè)資料分享.WORD 完美格式 .大方縣地質地貌及土壤分布大方縣農(nóng)牧局 毛國軍縣境位于貴州省西北部, 地處黔西北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過渡的 斜坡地帶,屬中山地貌類型,境內山巒重疊,山大坡陡,河谷深切, 溝壑縱橫, 土地破碎、 零星,境內氣候垂直差異明顯, 土壤類型多樣, 水資源、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復雜, 在很大程度制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但是,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是發(fā)展現(xiàn)代特 色農(nóng)業(yè)的有利條件。一、地質條件(一)地層與巖性縣境地質結構極為復雜, 除缺失元古代的震旦系, 古生代的泥盆 系,中生代的白堊系和新生代的第三系外,其余地層都有出露。以三 疊系、二疊系的地層頒布最廣,

2、 侏羅系和寒武系的地層次之, 志留系、 奧陶系、石系和第四系的地層出露較少。在各個地層中,因受內外營 力的影響不同,土地表層母巖種類、結構和頒布也有很大差異。(二)母質類型和分布1、碳酸鹽類碳酸鹽類巖石風華物在縣境內分布最廣泛, 面積最大, 發(fā)育也比 較完整,主要是三疊系、二疊系、志留系、寒武系地層構造的巖石。 按母質所含的成分、結構和所處水熱條件的不同,分三種亞類:( 1)純石灰?guī)r風化物: 純石灰?guī)r風化物多是三疊系下統(tǒng)茅口組 和上統(tǒng)長興組的灰?guī)r,一般方解石含量較高,結晶結構,呈灰色或黑 色,質地堅硬致密,有強烈的碳酸鹽反應。由于母巖屬強可溶性的巖 石,風化過程以溶蝕為主,鈣的流失快。( 2)

3、不純石灰?guī)r風化物: 不純石灰?guī)r風化物,包括泥灰?guī)r、白 云質灰?guī)r、燧石灰?guī)r、角礫巖,全縣分布面積大,范圍廣。主要是三 疊系中統(tǒng)關嶺組法郎組, 下統(tǒng)永寧鎮(zhèn)組和茅草鋪組的灰色塊狀白云巖 及白云質灰?guī)r夾少量的白云巖; 二疊系上統(tǒng)西霞組的深灰厚層燧石灰 巖及灰?guī)r; 奧陶系下統(tǒng)桐梓組至黃花園組; 寒武系婁山關組等地層的 白云質灰?guī)r夾少量泥質白云巖。這些不純石灰?guī)r的方解石含量較低, 除結晶結構外尚有碎屑結構,鮞狀結構,呈灰色、灰白色。結構較疏 松,碳酸鹽反應較純石灰?guī)r弱,物理風化作用強烈。既有溶蝕過程, 又有侵蝕過程,形成的母質多是殘積和坡積物,或坡積和洪積物。( 3)白云巖風化物: 白云巖風化物主要是寒武

4、系中統(tǒng)婁山關組 一、二段的厚層塊狀白云巖、泥質白云巖,高臺組的灰色薄層砂質白 云巖和下統(tǒng)清虛洞組灰色厚層白云巖;三疊系關嶺組的泥質白云巖, 松子坎組灰黃色白云巖和獅子山組的灰黃色泥質白云巖。 一般白云巖 的含量較高,結晶結構或碎屑結構,灰色、灰白色或淺紅色,質地較 致密,碳酸鹽反應較弱,母質中石砂含量較高,質地疏松,透水性較 好。2、砂頁巖類砂頁巖風化物在境內出露的面積也較大, 主要是三疊系、二疊系、 奧陶系和寒武系地層結構的巖石組合??煞譃橄旅嫒N亞類:( 1)砂巖風化物: 砂巖風化物多是三疊系上統(tǒng)二橋組的灰白淺灰色長石石英砂巖;二疊系龍?zhí)督M灰色細砂巖、粉砂巖、粉砂質粘土 巖,長興組砂巖、粉

5、砂巖;二疊系梁山組、棲霞組并層的灰白、灰黃 色石英砂巖。 巖層發(fā)育好, 巖性變化不大, 石英含量較高, 質地較硬, 碎屑結構。因母巖石英顆粒含量較多,呈粒狀風化,巖屑顆粒磨圓和 分選性好, 母質的質地疏松, 透水透氣, 強酸性,礦物質養(yǎng)分含量低。( 2)砂頁巖風化物: 這里指的砂頁巖風化物包括黃色砂頁巖風 化物和煤系砂頁巖風化物。 黃色砂頁巖, 主要是二疊系上統(tǒng)龍?zhí)督M和 下統(tǒng)梁山組的煤系地層。砂頁巖的質地疏松,呈粒片狀風化,母質中 硅鋁質含量高,酸性強,養(yǎng)分含量低。( 3)頁巖風化物: 頁巖包括黃色頁巖、泥質頁巖、炭質頁巖、 鈣質頁巖、灰質頁巖,在全縣范圍內分布也較廣,主要是三疊夜郎組 一、二

6、段綠色頁巖、黃褐色鈣質泥頁巖;奧陶系下統(tǒng)湄潭組的灰綠黃 色頁巖、鈣質頁巖、粉砂質頁巖,以及十字鋪組的泥質或鈣質頁巖和 中至厚層泥頁巖。這些巖石具有平衡分裂的薄層狀構造,結構致密, 透水性差,表面光澤暗淡。因含鐵、鋁、鈣、硅的成分不同,其風化 物的的顏色也不一樣,粘砂不均,酸堿反應差異較大。屬硅質頁巖的 呈片狀風化,碎屑堅硬,質地疏松,石砂含量多; 而泥頁巖的巖性軟, 風化快,質地粘重,礦質養(yǎng)分含量較高。3、泥頁巖類 泥頁巖風化物主要是二疊系龍?zhí)督M灰色粉砂質泥頁巖; 奧陶系十 字鋪組中至厚層泥頁巖; 三疊系夜郎組灰綠色泥頁巖、 黃褐色鈣質泥 頁巖,永寧鎮(zhèn)組一段灰色泥頁巖。這類巖石的巖層發(fā)育較差,

7、巖性變化不大,質地松軟,呈粒狀、粒片狀風化。母質質地粘重,通氣透水 性差,酸性反應,礦物質養(yǎng)分含量較高。4、紫色、紫紅色巖類 紫色、紫紅色巖風化物在縣境內分布面積較大,主要是三疊系、 侏羅系地層構造的巖石。分下面兩種類型:( 1)紫色巖風化物: 紫色巖包括紫色砂巖、紫色頁巖和紫色砂 頁巖,分布面積也較廣,多出露在煤系地層的上部,屬三疊系下統(tǒng)飛 仙關組一、二段的紫色粉砂巖、紫色砂頁巖。這類巖石發(fā)育良好,巖 性變化不大,因由粉砂質泥頁巖和砂巖錯層組成,結構疏松,呈粒片 狀風化。母質中礦質養(yǎng)分含量較高,特別是磷、鉀,質地輕,通氣透 水。( 2)紫紅色巖風化物: 紫紅色巖包括紫紅色砂巖、紫紅色砂泥 巖

8、,在縣境內出露較少,主要是侏羅系中統(tǒng)遂寧組、中下統(tǒng)自流井群 的紫紅色粘土巖, 粘土質粉砂巖和紫紅色鈣質粘土巖; 三疊系下統(tǒng)沙 溪廟組紫紅、暗紅色砂頁巖,珍珠沖上段紫紅、暗紫紅砂頁巖。這類 母巖發(fā)育良好,巖性變化不大,結構疏松,物理風化作用強烈,礦質 養(yǎng)分含量高,特別是磷的含量相對很豐富。5、玄武巖類 玄武巖在全縣境內出露很少,多屬二疊系峨嵋山給一、二、三段 的玄武巖。巖性單一,顏色灰黑,塊狀結構, 但較疏松,呈球狀風化。 母質中鐵、鋁、鎂的含量較多,風化快,土體深厚,但夾有大量母巖 碎塊,強酸性。6、河流沖積物類 縣境內的河流沖積物主要分布在六沖河、白布河、安洛河、響水 河、冷底河、八堡河、二

9、道河、母都河、果瓦河等水系的沿河兩岸的 河漫灘和墜地上。因河流下切,山高谷窄,河流落差大,階地發(fā)育較 差,分布零星,面積不大。二、地貌(一)地貌特征從新生代第四紀以來, 由于新構造運動的作用, 使貴州高原地殼 發(fā)生自西向東的傾斜抬升, 而本縣正處烏蒙山脈東麓的黔西高原向黔 中山原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屬中山地貌類型。境內因東部、西部和 南部分別有海拔 2021.6 米的九龍山, 主峰海拔 2092.9 米的公雞山, 海拔 1977.8 米的云龍山,全縣海拔最高達 2325 米的龍昌坪大山橫 亙其中, 形成中部隆起向南北傾斜, 因而成為烏江和赤水河兩大水系 的分水嶺之一。因中部隆起, 向南北傾斜,

10、 至北部長石鎮(zhèn)的馬洛河口海拔下降到 720 米,至南部的六沖河海拔也僅有 1012.6 米。這一帶廣泛分布碳 酸鹽類巖層, 峰林、峰叢、溶洞、溶溝、豎井、漏斗等巖溶地貌突顯, 加之北部有海拔 1825.4 米的連綿起伏的青龍山,橫貫大方與畢節(jié)交 界處,直抵畢節(jié)城東。位于八堡鄉(xiāng)海馬箐梁子,海拔 1845.3 米,與 山壩鄉(xiāng)海拔 1619 米的辜家箐梁子相連,形成該區(qū)的南北屏障。由于 大方地殼經(jīng)過強烈變動和幾度抬升, 以及河流的下切作用, 致使全縣 山巒重疊,切割較深,溝谷縱橫,地面破碎。總的特點是:巖溶地貌 為主,侵蝕地貌次之,第四紀沉積地貌很少,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是巖溶 地貌和侵蝕地貌相互交錯。(

11、二)地貌類型縣境地貌屬中山山地地貌, 根據(jù)地貌特征的共同性, 可分為四個 地貌類型區(qū)。1、西北部中山谷地和丘陵洼地地貌類型 該地貌類型位于縣境的西北部,總面積 1318716 畝。地勢西北 高,東南低,一般海拔在 1400 1600 之間,海拔最高點 2102.3 米。 北部正處于切割較深的石灰?guī)r谷地和砂頁巖斜坡地段, 因馬洛河的強 烈侵蝕,河流兩岸十分陡峻,地表形態(tài)以中山峽谷為主,間有山間盆 地;西北則是切割較淺的緩丘洼地和谷地,在雙山、響水、竹園、鍋 廠、達溪一帶, 分布有高差 200 300 米的各種砂頁巖緩丘, 丘陵中 還夾有眾多的洼地和谷地。2、東北部中山緩坡谷地和丘陵洼地類型 東北

12、部中山緩坡谷地和丘陵洼地類型在縣境東北部,總面積 1658420 畝。地形極為復雜,因地殼的抬升,使東北部的大山鄉(xiāng)地 面上升到海拔也在 1600 1900 米之間。所以,山高坡陡,道路崎 嶇,但內部起伏平緩,地面多為巖溶丘陵,孤峰和洼地,相對高差為 250 350 米;此外,在局部地區(qū),由于有老風化殼殘丘,形成部分 緩丘谷地。因而,這一類型地貌不僅有巖溶中山,丘陵谷地、溶蝕盆 地,還有砂頁巖上發(fā)育的侵蝕山地, 構成極為錯綜復雜的各類地貌形 態(tài)。西南部的化育、白鶴則以 1800 米的海拔高度,進入中西部的高中山地區(qū)。3、中西部高中山淺切割和中切割緩坡丘陵谷地類型 這一地貌類型位于縣境的中西部,總

13、面積 1123396 畝。地勢由 東南向西北傾斜, 構成六龍丘陵谷地和洼地, 然后從馬家梁子抬升至 五鳳巖,向海拔 1977.8 米的云龍山逶迤,最高和最低點高差大于 500 米,繼而迅速下降形成大方城關華僑面的緩丘地段。 其間沖、溝縱橫, 第四紀覆蓋物多被侵蝕;在對江、岔河造成極深的谷地,起伏較大, 相對高差 400 900 米。該地貌類型由于石灰?guī)r頒布廣泛, 出現(xiàn)大量 峰林、槽谷、盆地、溶丘、溶沿和峰叢洼地、巖溶谷地等地形地貌。4、東南部低中山淺切割谷地類型 該地貌類型位于縣境的東南部,總面積 1216518 畝。這一地貌 類型的地勢西高東低, 最高點為鼎新鄉(xiāng)的箐腳大山, 海拔 2147.

14、8 米; 最低點在甘棠的偏坡寨, 海拔僅 1003 米。這一類型地貌地勢較平緩, 一般海拔 1200 1500 米之間,相對高差 250 300 米,以丘陵和 山間谷地為主, 河谷兩岸分布有河流沖積階地。 整個縣的稻田面積在 這一類型地貌頒布最多,是全縣的主要糧食產(chǎn)區(qū)。三、土壤(一)土壤的形成縣境內土壤是由巖石和礦物經(jīng)風化后殘留在原地或經(jīng)搬運、 沉積 后而成為母質,母質在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作用下通過成土作用 轉變成的。 本縣土壤主要是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而形成, 主要以 地帶性黃壤為主,其次是受垂直差異的影響形成了部分高山黃棕壤,境內零星分散了一部分紫色砂頁巖, 出露風化后,形成了部分紫

15、色土。(二)土壤類型 縣境內土壤因緯度差異小,海拔懸殊大的特征,類型豐富多彩。 按照 2001 年修訂的中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 ( 第三版 ),結合本縣實際, 全縣土壤共分為 6 個土類, 13 個亞類, 45 個土屬, 105 土種。 1、 黃壤黃壤是本縣主要的地帶性土壤,面積 2948931 畝,占有效面積 的 61.63% ,它包括 2 個亞類, 9 個土屬, 27 個土種。亞類: 黃壤亞類,粗骨黃壤亞類。土屬: 硅質黃壤,硅鋁質黃壤,硅鐵質黃壤,鐵鋁質黃壤,第四 紀粘土黃壤,硅鋁質粗骨黃壤,硅鐵質粗骨黃壤,鐵質粗骨黃壤,鐵 鋁質粗骨黃壤。土種: 中層硅質黃壤,黃沙壤,熟黃沙土,厚層硅鋁黃壤,

16、黃砂 泥土,熟黃砂泥土, 白鱔泥土, 煤泥土,厚層硅鐵質黃壤, 死黃泥土, 小黃泥土,大黃泥土,油黃泥土,中層鐵鋁質黃壤,死灰黃泥土,小 灰黃泥土,大灰黃泥土,油灰黃泥土,黃膠泥土,礫砂泥土,礫質煤 砂泥土,礫質豆瓣泥土,中層鐵質粗骨黃壤,礫石裸子石土,礫石白 砂土,礫石火石砂土,礫石石渣土。2、黃棕壤 縣境內黃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較高,氣候比較涼爽濕潤的地區(qū), 面積 206979 畝,占有效面積的 4.327% ,它包括 2 個亞類, 6 個土 屬, 13 個土種。亞類: 山地黃棕壤,山地粗骨黃棕壤。土屬: 硅鋁質山地黃棕壤,硅鐵質山地黃棕壤,鐵鉛質山地黃棕 壤,紫色巖山地黃棕壤,鐵質山地粗骨

17、黃棕壤,鐵鋁質山地粗骨黃棕 壤。土種: 薄層硅鋁質山地黃棕壤,厚層硅鐵質山地黃棕壤,黃灰泡 土,灰泡土,黑灰泡土,中層鐵鋁山地黃棕壤,灰泡小黃泥土,灰泡 大黃泥土,厚層紫色巖山地黃棕壤,紫砂泥灰泡土,中層鐵質土地粗 骨黃棕壤,礫石裸子石灰泡土,火石灰泡土。3、石灰土石灰土是本縣主要的巖性土壤, 面積 478140 畝,占有效面積的9.99% ,它包括 2 個亞類, 4 個土屬, 12 個土種。亞類: 黃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土屬: 淋溶黃色石灰土,次生黃色石灰土,黃色石灰土,黑色石 灰土。土種: 厚層淋溶黃色石灰土,厚層粘土質次生黃色石灰土,表堿 黃小泥土,中層黃色石灰土,黃大土泥土,白大泥土

18、,大土泥土,油 大土泥土,礫質石蛋爐土,礫石石蛋爐土,薄層石灰?guī)r黑色石灰土, 巖泥土。4、紫色土紫色土是由紫色巖風化形成的土壤,縣境內分布較多,面積 806718 畝,占有效面積的 16.86% ,它包括 3 個亞類, 5 個土屬, 11 個土種。亞類: 鈣質紫色土,中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土屬:鈣質紫紅泥土, 中性紫砂土,酸性紫紅泥土, 酸性紫砂土, 淋溶紫砂土。土種: 血肝小泥土,血肝泥土,厚層中性紫砂土,礫石紫砂土, 紫油砂土, 厚層酸性紫紅泥土, 血泥土,中層酸性紫紅砂土, 血砂土, 厚層淋溶紫砂土,礫石表酸紫砂土。5、潮土潮土是河流沖積物形成的土壤,僅占有效面積的 0.2% ,它包括

19、 1 個亞類, 2 個土屬, 4 個土種。亞類: 潮土土屬: 淤沙泥土,潮沙泥土。土種: 油淤沙泥土,礫質潮沙泥土,潮沙泥土,油潮沙泥土。6、水稻土水稻土分布在縣境 1800 米以下的沙巖、砂頁巖沖谷和沙巖、砂 頁巖、石灰?guī)r谷地,以及石灰?guī)r斷層谷地中,面積 175077 畝,占有 效面積的 3.66% ,它包括 3個亞類, 18 個土屬, 38 個土種。亞類: 滲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 土屬:滲育黃泥田,滲育沙泥田,滲育大泥田, 滲育血肝沙泥田, 滲育羊肝泥田,滲育煤泥田,滲育銹水田,潴育黃泥田,潴育大眼泥 田,潴育紫泥田, 潴育血泥田,潴育潮泥田, 潴育沙泥田,鴨屎泥田,

20、青紫泥田,青潮泥田,泠浸田,濫泥田。土種:死黃泥田,小黃泥田,豆瓣泥田,表白膠泥田,底白膠泥田,黃沙泥田,黃石沙泥田,表白鱔泥田,底白鱔泥田,大泥田,黃大泥田,苦大泥田,血沙泥田,羊肝泥田,煤泥田,煤膠泥田,煤銹 水田,黃泥田,黃膠泥田,熟白膠泥田,大眼泥田,紫泥田,紫油泥 田,紫油沙田,血大泥田,淺血泥田,血膠泥田, 潮泥田,潮沙泥田, 黃油沙泥田,熟白鱔泥田,干鴨屎田,濕鴨屎田,熟鴨屎田,青紫泥 田,青潮泥田,冷沙田,淺腳濫泥田。四、土壤利用及改良(一)縣境內土壤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通常認為, 肥沃的土壤具備地面平整、 溫暖潮濕、土壤活土層厚、 通氣好、蓄水性能高、肥勁穩(wěn)長易發(fā)苗、土松柔軟好

21、耕作、抗御旱澇 能力強、適種作物種類多、適時管理能高產(chǎn)等條件。根據(jù)農(nóng)業(yè)部 1996 年12 月發(fā)布的全國中低產(chǎn)田類型劃分與改良 技術規(guī)范 ,結合我縣主要退化土壤類型防治和土壤改良要求的技術 特點將我縣土壤存在的主要限制因素劃分為以下六種類型: 水土流失 型、漬澇潛育型、干旱型、障礙層次型、瘠薄缺素型和污染型。水土流失型: 一般認為, 水土流失是地表土壤或巖石在人為和自 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以雨滴和地表徑流為營力而發(fā)生的剝離、 搬運 和堆積。污染型: 主要指土壤中的污染物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 或污染物 在土壤中積累量超過土壤基準值, 給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危害。 污染物主要 包括農(nóng)藥、化肥、重金屬和有

22、機物等。(二)土壤改良的途徑和應遵循的原則1、土壤改良的途徑土壤生產(chǎn)力不高, 除土壤本身外, 很大程度上還與土壤所處的地 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的經(jīng)營管理有關。 因此,土壤改良的基本途徑應包括 三個方面: 控制和改造自然力的破壞作用; 改造土壤本身的不良 性質和土體構型; 確定合理的使用和正確的管理制度, 采取有利于 保護土壤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技術和方法。2、土壤改良時應遵循的原則通過不同地區(qū)土壤環(huán)境條件的綜合分析, 應將三者相互結合, 制 訂統(tǒng)一的改造利用規(guī)劃。規(guī)劃應遵循以下原則:(1)改良土壤與改造自然環(huán)境相結合 制訂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的措施, 必須把改良土壤與改造自然環(huán) 境條件結合起來。 只有消除了

23、環(huán)境條件的不利和破壞性因素, 才能保 護生態(tài)系統(tǒng),使土壤中物質能量遷移轉化交換的動態(tài)平衡保持相對穩(wěn) 定,才能有效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達到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目的。(2)長遠措施與當前措施相結合 土壤改良往往需要采取一些規(guī)模較大、 長遠性的措施, 如水利工 程的建設、防護林帶的營造、治坡治溝、平整土地以及其他農(nóng)田基本 建設措施。為了加速土壤改良,在長遠措施沒有發(fā)生效力以前,應采 取一些簡單易行、收效顯著的措施,要求作到既有長遠打算,又有近 期安排,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力爭盡快受益,以便持續(xù)、快速地提 高土壤肥力。( 3)單項改良措施與綜合治理相結合某些土壤往往存在多種障礙因素。 在土壤改良時, 必須

24、抓住主要 矛盾,采取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如果只用單項改良措施,往往不能達 到改善土壤屬性、 提高土壤肥力的最終目的。 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切實 可行措施,使土壤改良工程發(fā)揮應有的效益。如鹽漬土的改良,必須 與提高土壤肥力結合起來, 采取水利、農(nóng)業(yè)、生物相結合的綜合措施, 才能收到改良土壤,提高產(chǎn)量的效果。又如,對干旱地區(qū)風沙土的改 造,除發(fā)展水利、增施肥料、摻土改沙以改善土壤水分、養(yǎng)分和質地 狀況外,還必須平整土地,種植綠肥牧草,營造護田林網(wǎng),把生物措 施與工程措施結合起來, 造林種草與保護現(xiàn)有植被結合起來, 以便增 強土壤保蓄水分和抗風蝕的能力,這樣才能見效快,收效大。( 4 )綜合改良與因地制宜

25、相結合綜合改良土壤的措施很多, 必須根據(jù)不同土壤的障礙因素、 自然 環(huán)境條件、改良的難易程度和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狀況等, 因地制宜,分區(qū)治理。 如黃淮海鹽漬地區(qū)是一個中小地形,微域起伏,崗、坡、洼相間,河 流坡降緩,支流多,入??谏伲汉登餄?,鹽堿化普遍。進行綜合治 理,首先要治理黃河、 淮河、海河,防洪除澇, 改變澇鹽相隨的局面; 其次要灌、排、蓄、滯并舉,解決旱、澇、鹽、堿問題。而甘肅、新 疆鹽漬土區(qū),高山峻嶺環(huán)抱,戈壁廣布,河流多潛入地下或注入湖泊 和低地,極端干旱缺水,鹽堿荒地面積大,土壤含鹽量很高,風蝕、 沙害嚴重。改良必須開源節(jié)流,挖掘地下水源,充分利用融冰化雪, 合理灌溉,有計劃地開墾改良

26、鹽堿荒地。 在有河水的地區(qū), 引水灌溉, 排水沖洗或種稻改良鹽土。(5)改良與利用相結合 改良土壤是為了更迅速充分地利用土壤資源,提高土壤生產(chǎn)力。 因此,在土壤改良工作中,考慮各種改良措施,應講求經(jīng)濟效益,把 改良和利用結合起來。 對一些開墾初期暫時不能利用或利用程度較低 的土壤,可以植樹造林,栽培綠肥牧草,間套部分油、糧作物等。如 上海濱海鹽土區(qū), 在暫時不能農(nóng)用的重鹽地種植田菁, 不僅可提供工 業(yè)原料,還可促進土壤脫鹽,改善鹽土的理化性質,增加養(yǎng)分。( 6)用地和養(yǎng)地相結合用地和養(yǎng)地相結合, 是土壤資源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重要方面。 過 去不少地區(qū),由于不注意用地和養(yǎng)地相結合,土壤越種越貧瘠,甚至 引起嚴重水土流失,土壤次生鹽漬化和沙化。在改造和利用土壤中, 凡是利用得當,注意用地養(yǎng)地結合,一般均獲得了良好的改土效果。 如在南方紅壤改良中,許多地方都在經(jīng)濟林行間種植糧、油、菜和綠 肥作物,收到了“以山養(yǎng)山,以農(nóng)養(yǎng)林,以林促農(nóng)”的效果。(三)土壤改良的主要技術措施 縣境內土壤存在著多種障礙因素, 不同土壤存在的主要障礙因子 又各不相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