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2_第1頁
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2_第2頁
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2_第3頁
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2_第4頁
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第一章 集合與函數(shù)概念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 . ( 2)常用數(shù)集及其記法 N表示自然數(shù)集, N或 N表示正整數(shù)集, Z 表示整數(shù)集, Q 表示有理數(shù)集, R 表示實數(shù)集 . ( 3)集合與元素間的關系 對象 a 與集合 M 的關系是 aM,或者 aM,兩者必居其一 . ( 4)集合的表示法 自然語言法:用文字表達的形式來描述集合 . 列舉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寫在大括號內(nèi)表示集合 . 描述法: x| x 具有的性質(zhì) ,其中 x 為集合的代表元素 . 圖示法:用數(shù)軸或韋恩圖來表示集合 . ( 5)集合的分類 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

2、合叫做有限集 . 含有無限個元素的集合叫做無限集 .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 叫做空集 .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名稱 記號 意義 性質(zhì) 2n 示意圖 A A B 1 AB B 子集 (或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屬 2 A B A 于 B 3 如 A BB C ,就 A C或 4 如 A 且 B A,就 A B且 A (A 為非空子集) B 真子集 (或 ) A B,且 B 中至 ( 1) B A 2 如 A B 且 B C,就 A C少有一元素不屬于 A 集合 A B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屬 1 AB 于 B ,B 中的任一元素 相等 2 都屬于 A 1 個非空子( 7)已知集合 A 有 n

3、n 1 個元素,就它有 2 n 個子集,它有 2 n 1 個真子集,它有 集 ( 8)它有 2 n 2 非空真子集 . 示意圖 名 記號 意義 性質(zhì) 稱 交 A B x | x A, 且 ( 1) A A A (2) A B ( 3) A B A A B A B 集 x B 并 A B x | x A, 或 ( 1) A A A (2) A B A ( 3) A B A A B A B 集 x B 1 / 20 第 1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補 UA x | x U ,且 x A 1 A A A 2 A A U B U A B U集 U A B UA U B 其次章 不等式 (

4、 1)含確定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 0 把 ax b解集 | x | a, | x | a a 0 x | ax a | x | aa 0 x | x a或 x a 看 成 一 個 整 體 , 化 成 | ax b | c,| ax b | cc | x | aa 0 型不等式來求解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判別式 b24ac 000二次函數(shù) y 2 ax bx c a 0 的 x1,2 bb24ac x x2 bO 圖象 一元二次方程 2 ax bx c 0 a 0 的 2a 無實根 2a 2 ax 根 0 的 (其中 x1 x2 x | x b 2 a Rbx c 0 a x | x

5、 x1 或 x x2 2 ax 解集 0 的 x | x1 x x2 bx c 0a 解集 3. 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2 / 20 第 2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第三章 函數(shù) ( 1)函數(shù)的單調(diào)性 定義及判定方法 函數(shù)的 定義 圖象 判定方法 性 質(zhì) 函數(shù)的 假如對于屬于定義域 I 內(nèi)某 y y=fX fx2 x ( 1)利用定義 個區(qū)間上的任意兩個自變量 ( 2)利用已知函數(shù)的 的值 x1,x2, 當 x x 時,都 單調(diào)性 有 fx fx , 那 么 就 說 fx1 ( 3)利用函數(shù)圖象 (在 fx 在這個區(qū)間上是 增函數(shù) 某個區(qū)間圖 ox1x 2象上升為增) ( 4)利用復

6、合函數(shù) 單調(diào)性 假如對于屬于定義域 I 內(nèi)某 y y=fX x ( 1)利用定義 ( 2)利用已知函數(shù)的 單調(diào)性 個區(qū)間上的任意兩個自變量 fx 1( 3)利用函數(shù)圖象 (在 的值 x 1, x2,當 x1fx 2 , 那 么 就 說 某個區(qū)間圖 象下降為ox 1x 2減) fx 在這個區(qū)間上是 減函數(shù) ( 4)利用復合函數(shù) 在公共定義域內(nèi),兩個增函數(shù)的和是增函數(shù),兩個減函數(shù)的和是減函數(shù),增函數(shù)減去一個減函數(shù)為 增函數(shù),減函數(shù)減去一個增函數(shù)為減函數(shù) ( 2)函數(shù)的奇偶性 定義及判定方法 函數(shù)的 定義 圖象 判定方法 性 質(zhì) 假如對于函數(shù) fx 定義域內(nèi) 任意一個 x,都有 fx= ( 1)利用

7、定義(要先 判確定義域是否關于 fx,那么函數(shù) fx 叫做 原點對稱) 數(shù) 奇函( 2)利用圖象(圖象 關于原點對稱) 函數(shù)的 奇偶性 假如對于函數(shù) fx 定義域內(nèi) ( 1)利用定義(要先 任意一個 x,都有 fx x, 判確定義域是否關于 那么函數(shù) fx 叫做 偶函數(shù) 原點對稱) ( 2)利用圖象(圖象 關于 y 軸對稱) 指數(shù)與對數(shù)運算 一分數(shù)指數(shù)冪與根式: 假如 n x a,就稱 x 是 a 的 n 次方根, 0 的 n 次方根為 0,如 a0,就當 n 為奇數(shù)時, a 的 3 / 20 第 3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n 次方根有 1 個, 記做 na;當 n 為偶數(shù)時,

8、 負數(shù)沒有 n 次方根, 正數(shù) a 的 n 次方根有 2 個, 其中正的 n 次方根記做 na 負的 n 次方根記做 na 1負數(shù)沒有偶次方根; n an an 為奇2兩個關系式: a n na ; | a | 數(shù) n 為偶mn am 數(shù) 3,正數(shù)的正分數(shù)指數(shù)冪的意義: a n ; 正數(shù)的負分數(shù)指數(shù)冪的意義: m1annam 4,分數(shù)指數(shù)冪的運算性質(zhì): m a n a amn; amanam n ; m n a amn ; m a b ambm; a0 1,其中 m, 均為有理數(shù), na, 均為正整數(shù) b二對數(shù)及其運算 1定義:如 abNa 0 ,且 a 1 , N0 ,就 bloga N 2

9、兩個對數(shù): 常用對數(shù): a10 , blog 10 N lg N ; ln N 自然對數(shù): ae , b log e N 3三條性質(zhì): 1 的對數(shù)是 0,即 log a 1 0 ; 底數(shù)的對數(shù)是 1,即 log a a 1 ; 負數(shù)和零沒有對數(shù) 4四條運算法就: 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log a Mlog a Mlog a N ; N log a M nnlog a M ; log anM1 nlog M 5其他運算性質(zhì): 對數(shù)恒等式: alog a b b; 4 / 20 第 4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換底公式: log a b log c a

10、; 1 叫做對數(shù)函數(shù) log a x log c b log a b log b c log a c ; log a b log b a1 ; log ambnnloga b m函數(shù) 名稱 對數(shù)函數(shù) 定義 函數(shù) y log a xa 0 且 a0 a 1a 1 y x 1y log a x y x 1y 圖象 1,0 定義域 O 1,0 x 0, O x 值域 在 0, R過定點 圖象過定點 1,0 ,即當 x 1 時, y 0 奇偶性 非奇非偶 單調(diào)性 上是增函數(shù) 在 0, 上是減函數(shù) 函數(shù)值的 loga x 0 x 1 loga x 0 x 1 loga x 0 x 1 loga x 0

11、x 1 變化情形 a 變化對 圖象的影響 loga x 00 x 1 loga x 00 x 1 a越大圖象越靠低;在第四象限a 越大圖象越靠高 在第一象限內(nèi), 內(nèi), 函數(shù)名稱 定義 函數(shù) y 指數(shù)函數(shù) 且 a 1 叫做指數(shù)函數(shù) x a a 0圖象 a10a15 / 20 第 5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y y ax y a x y y 1y 10,1 0,1 定義域 O x O x R值域 0, 0 時, y 1 圖象過定點 0,1 ,即當 x 過定點 奇偶性 非奇非偶 在 R 上是減函數(shù) 在 R 上是增函數(shù) 單調(diào)性 函數(shù)值的 ax 1 x 0 a x 1 x 0 ax 1 x

12、 0 ax 1 x 0 變化情形 a 變化對 圖象的影響 ax 1 x 0 a x 1 x 0 在第一象限內(nèi), a 越大圖象越高;在其次象限內(nèi), a 越大圖象越低 ( 3)二次函數(shù)解析式的三種形式 一般式: f x ax2bx c a 0 頂點式: f x ax h2ka 0 兩根式: f x a x x1 x x2 a 0 ( 2)求二次函數(shù)解析式的方法 已知三個點坐標時,宜用一般式 已知拋物線的頂點坐標或與對稱軸有關或與最大(小)值有關時,常使用頂點式 如已知拋物線與 x 軸有兩個交點,且橫線坐標已知時,選用兩根式求 f x 更便利 ( 4)二次函數(shù)圖象的性質(zhì) 二次函數(shù) f x ax 2b

13、x c a 0 的圖象是一條拋物線, 對稱軸方程為 x b, 頂點坐標 2a 2是 2a b , 4ac b 4a 當 a 0 時,拋物線開口向上, 函數(shù)在 , b 上遞減, 在 b, 上遞增, 當 x b2a 2a 2a 24ac b b b時, f min x ;當 a 0 時,拋物線開口向下, 函數(shù)在 , 上遞增, 在 , 4a 2a 2a 6 / 20 第 6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上遞減,當 x b時, fmax x 4ac b2 b24ac 0 時,圖象與 x 軸有兩個交點 2a 4a 二次函數(shù) f x 2 ax bx c a 0 當 M1x1,0,M2x2,0,|

14、M1M2 | |x1x2 | |a| 7 / 20 第 7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第四章 平面對量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有向線段的三要素:起點,方向,長數(shù)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量 零向量:長度為 0 的向量 度 單位向量:長度等于 1 個單位平行向量(共線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零向量與任一向量平行 的向量 相等向量: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2.向量加法運算: 三角形法就的特點:首尾相連 平行四邊形法就的特點:共起點 三角形不等式: aba b ab a y2 aCCbC運算性質(zhì):交換律: ab b a; 結合律: a b c abc ; a00a坐標

15、運算:設 ax1 , y1 , b x2 , y2 ,就 a bx1 x2 , y1 18,向量減法運算: 三角形法就的特點:共起點,連終點,方向指向被減向量 x1 x2 , y1 y2 ab坐標運算:設 ax1 , y1 , bx2 , y2 ,就 a b 設 , 兩點的坐標分別為 x1 , y1 , x2 , y2 ,就 x1 x2, y1 y2 3.向量數(shù)乘運算: 實數(shù) 與向量 a 的積是一個向量的運算叫做向量的數(shù)乘,記a a 的方向相反;當 0 時, a作 a; 的方向與 0 時, a的方向與 a的方向相同;0 時, a當 當 a0 aax, y a ; aaa ; abab 運算律:

16、 坐標運算:設 ,就 ax, y x, y 8 / 20 第 8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第五章 數(shù)列 一,等差數(shù)列的性質(zhì): d1. 定義式 : a 2 a1 a3 a2 an an 1d 常數(shù) ; 2. 通項公式: an a1 n 1d,推廣型通項公式: an am n md , 變形: ana1ana m; mn1n3. 如成等差數(shù)列,就稱 A 為 a, b 的等差中項,且 a2b; a p aq ; 4. 等差數(shù)列中,已知 * N , 如,就 a p aq an am ,如 2,就 2am 5. 如 an , bn 均為等差數(shù)列, 且公差分別為 d12,就數(shù)列 pan, a

17、n q , an kbn 也為等差數(shù)列,且公差分別為 pd 1 ,d 1 , d 1 kd2 ; 6. 在等差數(shù)列 an 中,等距離取出如干項也構成一個等差數(shù)列, 即 an , an m ,an 2 m , an 3 m , 為等差數(shù)列,公差為; 7. 等差數(shù)列 an 前 n 項和為 Sn ,就 Sn , S2n Sn , S3n S2n , 為等差數(shù)列, 公差為 2n d; 8. 如等差數(shù)列的項數(shù)為 2n,就有 S 偶 S 奇 S奇 an ; nd, an 1S等差數(shù)列的項數(shù)為奇數(shù) n,就 Sn S奇 S 偶 且 a 中間項 S 奇 S偶, S奇 nn 11; 9. an 為等差數(shù)列中, S

18、2n 1 2n 1an ; S偶如 an , bn 均為等差數(shù)列 , 前 n 項和分別為 An , Bn ,就 A2n 1 an ; B2n 1 bn 10. 等差數(shù)列 an 通項公式是: an An B A 0 是一次函數(shù)的形式; 前 n 項和公式 Sn An 2 Bn A 0 是不含常數(shù)項的二次函數(shù)的形式; (注當 0 時, S n na 1 , a n a 1 ) 11. 如 a10, d0,有最大值,可由不等式組 an 0來確定 n; an 1 0如 a10,有最小值,可由不等式組 an 0來確定 n; an 1 0二, 等比數(shù)列的性質(zhì): 1. 定義式 : a 2 a3 a 4 an

19、q,( n 2); a1 a 2 a 3 an 1n 1 n m 2. 通項公式: an a1q ,推廣型通項公式: an amq ; 3. 如 a,G, b 為等比數(shù)列,就 G 為 a,b 的等比中項,其 ab 0, G ab ; 稱 中 * 24. 等比數(shù)列 an 中,已知 N , 如,就 a p aq an am ,如 2,就 an aq ap ; 5. 如 , 均為等比數(shù)列,且公比分別為 q12,就數(shù)列 , 1 , , an , 也為 an bn 9 / 20 第 9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等比數(shù)列,且公比分別為 111 q2 q 11| ; 為等比數(shù)列,公比為 q2

20、q1 6. 在等比數(shù)列 an 中,等距離取出如干項也構成一個等比數(shù)列, 即 an ,an m , an2 m , an 3m , 為等比數(shù)列, 公比為 m q; 7. 等比數(shù)列 an 前 n 項和為 Sn ,就 Sn , S2n Sn , S3n S2n , nq ; 留意:當 q1, n 2* kk N 時,此性質(zhì)不成立 , 3k , 為等比數(shù)列,公比為 k 2 q ; 8. 等比數(shù)列 an 前 n 項積為 n,就 k , 2k k 2k 9. 等比數(shù)列 an 中,如 a1 0,就 q1 時,數(shù)列遞增 ;0q1 時,數(shù)列遞減; 如 a1 1 時,數(shù)列遞減 ;0q L A LBL A B 公理

21、 1 作用:判定直線是否在平面內(nèi) (2)公理 2: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 A CB 符號表示為: A, B,C 三點不共線 = 有且只有一個平面 , 使 A, B, C; 公理 2 作用:確定一個平面的依據(jù); (3)公理 3:假如兩個不重合的平面有一個公共點,那么它們有且只有一條過該點的公共直線; L符號表示為: P = ,且 P L公理 3 作用:判定兩個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據(jù) 空P 間中直線與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 1 空間的兩條直線有如下三種關系: 相交直線:同一平面內(nèi),有且只有一個公共點; 共面直線 平行直線:同一平面內(nèi),沒有公共點; 13 / 20 第 13 頁,共 20

22、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異面直線: 不同在任何一個平面內(nèi),沒有公共點; 2 公理 4: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相互平行; 符號表示為:設 a, b,c 是三條直線 a b c b =ac 強調(diào):公理 4 實質(zhì)上是說平行具有傳遞性,在平面,空間這個性質(zhì)都適用; 公理 4 作用:判定空間兩條直線平行的依據(jù); 3 等角定理:空間中假如兩個角的兩邊分別對應平行,那么這兩個角相等或互補 4 留意點: a 與 b 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 a, b 的相互位置來確定,與 O 的選擇無關,為簡便,點 O 一般取在兩直 線中的一條上; 0 , ; 2 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當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是直角時,我們就說

23、這兩條異面直線相互垂直,記作 a b; 兩條直線相互垂直,有共面垂直與異面垂直兩種情形; 運算中,通常 把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轉化為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 空間中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 1,直線與平面有三種位置關系: (1)直線在平面內(nèi) 有許多個公共點 a 來表(2)直線與平面相交 有且只有一個公共點 (3)直線在平面平行 沒有公共點 指出:直線與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形統(tǒng)稱為直線在平面外,可用 a a a 示 直線,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質(zhì) 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 1,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條直線與此平面內(nèi)的一條直線平行,就該直線與此平面平行; 簡記為:線線平行,就線面平行

24、; 符號表示: a = a b ab 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 1,兩個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個平面內(nèi)的兩條交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平行,就這兩個平面平行; 符號表示: a b a b = P a 14 / 20 第 14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b 2,判定兩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種: (1)用定義; (2)判定定理; (3)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個平面平行; 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平行的性質(zhì) 1,定理: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平行,就過這條直線的任一平面與此平面的交線與該直線平行; 簡記為:線面平行就線線平行; 符號表示: a a ab = b 作用:利用該定理可解決直線間的平行問題; 2,定理:

25、假如兩個平面同時與第三個平面相交,那么它們的交線平行; 符號表示: = a ab = b 作用:可以由平面與平面平行得出直線與直線平行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zhì)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 1,定義 假如直線 L 與平面 內(nèi)的任意一條直線都垂直,我們就說直L 與平面 相互垂直,記L,直 線 作 線 L 叫做平面 的垂線, 平面 叫做直 線 Lp L 的垂面; 如圖,直線與平面垂直時 , 它們唯獨公共點 P 叫做垂 足; 2,判定定理: 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就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 留意點: a 定理中的“兩條相交直線”這一條件不行忽視; b 定理表達了“直線與平面垂直”與“直

26、線與直線垂直”相互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 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 1,二面角的概念:表示從空間始終線動身的兩個半平面所組成的圖形 A 梭 l B 2,二面角的記法:二面角 或 15 / 20 第 15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3,兩個平面相互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個平面過另一個平面的垂線,就這兩個平面垂直; 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垂直的性質(zhì) 1,定理:垂直于同一個平面的兩條直線平行; 2 性質(zhì)定理: 兩個平面垂直,就一個平面內(nèi)垂直于交線的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垂直; (一 )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 1 棱柱,棱錐的表面積: 各個面面積之和 R23圓錐的表面積 S S rl r22 圓柱的表面積 S

27、2rl 2 r24 圓臺的表面積 S rl r2Rl 5 球的表面積 4R2(二)空間幾何體的體積 1 柱體的體積 V Shh2 錐體的體積 V 1Sh33 臺體的體積 V 底 1(S 3 上S 上 S 下S 下 4 球體的體積 底 4R3V 3第十章 解析幾何 傾斜角和斜率 1,直線的傾斜角的概念:當直線 l 與 x 軸相交時 , 取 x 軸作為基準 , x 軸正向與直線 l向上方向之間所成 的角 叫做直 l 的傾斜角 . 特別地 , 當直線 l 與 x 軸平行或重合時 , 規(guī)定 = 線 0 . 2, 傾斜角 的取值范 0 180. 當直線 l 與 x 軸垂直時 , = 90 . 疇: 3,

28、直線的斜率 : 90 的正切值叫做這條直線的斜率 , 斜率常用小寫字母 k 表示 , 也就是 k 一條直線的傾斜角 = 當直線 l 與 x 軸平行或重合時 , =0 , k = 0 =0; 當直線 l 與 x 軸垂直時 , = 90 , k 不存在 . 由此可知 , 一條直線 l 的傾斜角 確定存 , 但是斜率 k 不愿定存在 . 在 4, 直線的斜率公式 給定兩點 P1x112x221 x2, 用兩點的坐標來表示直線 : P1P2 的斜率: 斜率公式 : 2121 兩條直線的平行與垂直 1,兩條直線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假如它們平行,那么它們的斜率相等;反之,假如它們的斜率相等,那 么 它 們

29、 平 行 , 即 留意 : 上面的等價 下才成立的,缺少這個前提,結論并不成立即假如 是在兩條直線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 k12, 那么確定有 L1L2 2,兩條直線都有斜率,假如它們相互垂直,那么它們的斜率互為負倒數(shù);反之,假如它們的斜率互為負倒 數(shù),那么它們相互垂直,即 16 / 20 第 16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直線的點斜式方程 1, 直線的 點斜式 方程:直線 l經(jīng)過點 P0 x0, y0 ,且斜率為 k y y0 k x x0 0, b y kx b2,直線的 斜截式 方程:已知直線 l的斜率為 k ,且與 y 軸的交點為 直線的兩點式方程 1,直線的兩點式方程:

30、已知兩點 P1 x1, x2, P2 x2, y2 其中 x1 x2 , y1 y2 1212 2,直線的截 x2 2y2 y1 2距式方程:已知直線 l與 x 軸的交點為 A a,0 , 與 y 軸的交 P1P2 x2 點為 B 0, b ,其中 a 0,b 0直線的一般式方程 1,直線的一般式方程:關于 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 Ax By C0 ( A, B 不同時為 0) 2,各種直線方程之間的互化; 直線的交點坐標與距離公式 兩直線的交點坐標 1,給出例題:兩直線交點坐標 L1 : 342=0 L 1:2 +2=0 20得 2, 2 解:解方程組 3x 4 y 2x 2 y 20所以

31、 L1 與 L2 的交點坐標為 M(-2 ,2) 兩點間距離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1點到直線距離公式: 點 P x0 , y0 到直線 l : Ax By C0 的距離為: dAx 0 By 0 C 2 A 2 B 2, 兩平行線間的距離公式: 已知兩條平行線直線 l1 和 l2 的一般式方程為 l1 : Ax By C1 0 , l 2 : Ax By C 2 0 ,就 l1 與 l 2 的距離為 d C1 C 2 A 2 B 2 圓 1,平面內(nèi)與兩個定點 F 1 , F 2 的距離之和等于常數(shù)(大于 F 1 F 2 )的點的軌跡稱為 橢圓 即: | MF1 | | MF

32、2 | 2 a, 2a | F1F 2 | ; 這兩個定點稱為 橢圓的焦點 , 兩焦點的距離稱為橢圓的焦距 17 / 20 第 17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2, 橢圓的幾何性質(zhì) : 焦點在 x 軸上 焦點在 y 軸上 焦點的位置 圖形 標準方程 2 x 2 y 1 a b02 y 2 x 1ab0a2b2a2b2范疇 a1x a 且 by bb1x b 且 a2y a a,0 , 2a,0 0, a, 0, a 頂點 軸長 F1 10, b, 20,b 1b,0 , 2b,0 短軸的長 2b 長軸的長 2a 焦點 F1 c,0 , F2 c,0 F1 0, c , F2 0,c

33、 焦距 F1 F2 2 2c c a2b2對稱性 關于 x 軸, y 軸,原點對稱 離心率 ec 1b20e 1 aa23,平面內(nèi)與兩個定點 , F 2 的距離之差的確定值等于常數(shù)(小于 F 1 F 2 )的點的軌跡 稱為 雙曲線 即: | MF1 | | MF 2 | 2a, 2a | F1 F2 | ; 這兩個定點稱為 雙曲線的焦點 ,兩焦點的距離稱為雙曲線的焦距 4, 雙曲線的幾何性質(zhì) : 焦點的位置 焦點在 x 軸上 焦點在 y 軸上 圖形 標準方程 2 x 2 y 1a0, b 02 y 2 x 1a0, b 0a22 ba2b2范疇 x ax a , y Ry a 或 y a ,

34、x R或 18 / 20 第 18 頁,共 20 頁高三職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 頂點 1 a,0 , 2 a,0 1 0, a, 2 0, a 軸長 虛軸的長 2b 實軸的長 2a 焦點 F1 c,0 , F2 c,0 F1 0, c , F2 0,c 焦距 F1 F2 2c c 2a 2b 2對稱性 關于 x 軸, y 軸對稱,關于原點中心對稱 2離心率 e c 1 b2 e1a a漸近線方程 y b x y a x a b5,實軸和虛軸等長的雙曲線稱為 等軸雙曲線 6,平面內(nèi)與一個定點 F 和一條定直線 l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稱為 拋物線 定點 F 稱為 拋物線的焦點 ,定直線 l 稱為拋物線的準線 7,拋物線的幾何性質(zhì): 2 y 2 px 2 y 2 px 2 x 2 py 2 x 2 py 標準方程 p0p0p0p0圖形 頂點 0,0 對稱軸 x 軸 y 軸 焦點 F p, 0 F p, 0 F 0, pF 0, p2222準線方程 x px py p 2y p 222離心率 e1y 0y 0范疇 x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