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論文_第1頁
傳統(tǒng)文化論文_第2頁
傳統(tǒng)文化論文_第3頁
傳統(tǒng)文化論文_第4頁
傳統(tǒng)文化論文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傳統(tǒng)文化論文:淺析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減小字體+增大字體作者:佚名來源:不詳發(fā)布時間:2009-3-26 17:50:493 3摘要: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是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 要涵蓋以下幾方面:“孝友”為德教之首;修身以達“天德”;首倡虛心的治學之道;包含老 莊哲學的養(yǎng)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啟示當代教育應以培養(yǎng)良好向善的人性為首要目標:曾氏 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會文明進程中需要編譯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啟迪當代教 育實現(xiàn)其育人功能的“培養(yǎng)基”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關(guān)鍵詞: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傳統(tǒng)文化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也是一位頗有爭議的

2、人物。一方面他率湘 軍殘酷地鎮(zhèn)壓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茍延殘喘,他也因而落下 了一個“曾剃頭”的名號;另一方面他作為一代鴻儒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 為官治軍可謂卓絕一世,特別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為后世所傳頌。歷朝官宦貴族之家, 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盡,由于教育不當,其子孫驕奢淫逸,放蕩不羈,最終走向墮落,家勢 因而衰敗。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是海內(nèi)極為少見的長盛之家。究其原因,就是曾國藩那套 獨特的集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而不同于傳統(tǒng),有著開拓品質(zhì)的家庭教育思想。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國藩自幼發(fā)奮讀書,經(jīng)、史、子、集無不涉獵,從其求學歷程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 曾

3、氏獲取傳統(tǒng)文化之精深,接觸面之廣博,這在清代列臣之中,實屬罕見。他是清代的大儒 學家,畢生信守儒學,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選認為足以代表中 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對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是推崇備至的。但曾 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純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變地接納儒學,儒學思想在他身上體現(xiàn) 出了傳承又發(fā)展,融匯又創(chuàng)新的特質(zhì)。他的儒學思想有其自己的特點:一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人世思想。曾國藩的人 生態(tài)度是人世的,這從其奮斗不止的人生歷履及對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視中可看出來。當晚清 政府面對勢如破竹的太平軍而束手無策時,曾氏以一介儒生,無權(quán)的在籍侍郎,苦心操辦團

4、 練,親自率領(lǐng)湘軍與數(shù)倍于自己的太平軍作戰(zhàn),雖歷經(jīng)挫折磨難,九死一生,但是屢戰(zhàn)屢敗、 屢敗屢戰(zhàn),最終取得勝利,挽救了行將崩潰的晚清王朝。“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曾氏 是參透了這一道理的。他一生高度關(guān)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視為自己的重要義務(wù)和職責, 這與他人世的人生態(tài)度是密切相關(guān)的,這種積極人世的人生態(tài)度看重自身的社會作用,追求 “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價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 目標來規(guī)范自己和家人的。他深知家族要興旺發(fā)達,要長盛不衰的道理:“不恃一時之 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guī);不恃一二人之驟發(fā),而恃大眾之維持。”“知其不可而為之”出自孔 子的論語,它是儒家

5、思想的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永不服輸?shù)倪M取精神,一種 為人處世的至高境界,成為曾氏應對變幻莫測的社會人生,復雜詭異的官場宦海的至理箴言, 也是他進行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二是“調(diào)和漢宋,博采眾長”的學術(shù)思想。此處講的“漢 宋”是指儒學在不同時代產(chǎn)生的兩個學術(shù)流派,“漢”即漢代儒學,其特點是重視對五經(jīng)的 考證;“宋”即宋明理學,講求四書義理,討論身心性命修養(yǎng)問題。對于懦學內(nèi)部的各種流 派,曾氏力持博采眾長,無所偏倚的態(tài)度,因此他申明:“國藩一宗宋儒,不廢漢學。”除了 儒學,他還吸納了墨家、道家的思想,他特別推祟老莊的道家思想,列莊周為圣哲賢人,盛 贊其才,屢予征引。甚至對與儒學分庭抗禮的法家

6、他也能擇善而從,他對法家思想的吸收, 這也許是作為儒家“仁、義”思想信守者的曾國藩而日后為何會成為殘酷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 的“曾剃頭”的最好注腳了。曾氏對傳統(tǒng)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學的博大胸懷,更是其 家庭教育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三是“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哲學。曾氏在學術(shù)上整合了各家各 流派的思想,他這種吸收眾長不是毫無原則的,其基本出發(fā)點就是經(jīng)世致用,不論哪門學問、 哪個流派,都要講求在實際人世生活中踐行的效用,這是曾氏所特別看重的。他認為治學應 當循序漸進,踏踏實實,“若志在窮經(jīng),則須專守一經(jīng);志在作制義,則須??匆患椅母?; 志在作古文,則須??匆患椅募?。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

7、并騖,兼營則 必一無所能矣。”這種治學態(tài)度便是他篤于實踐、勤懇踏實的實務(wù)精神的體現(xiàn),更是他教育 后代為人處世、治學為官所遵循的指導思想。四是“治國、平天下”為其人格理想的必然追 求。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聯(lián)的自覺,這是儒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孟 子提倡的“浩然之氣”就是其所謂“大丈夫”必須具備的理想人格,千百年來它一直影響著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仁人志士品格的形成,“浩然之氣”已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 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自然也影響到了曾國藩。他是很富有民族憂患意識的,面對著積貧積 弱的當時之舊中國,一再發(fā)出建立機器局,派遣留學生等倡議,主張學習西洋科學技術(shù),這 種主張在頑固

8、保守、固步自封的晚清統(tǒng)治者眼中無異于 “洪水猛獸”,將會受到朝野方方面 面的排擠和打擊,而他不顧個人成敗得失和性命安危,力排眾議,堅持己見,并親自參與, 這需要極大的政治勇氣,而這種勇氣就源于他對“治國、平天下”始終有強烈追求的理想人 格。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追求也成為曾氏家教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直接影響了子孫后 代們愛國主義思想的鑄就。在這方面,他兒子曾紀澤就是一個典范,為收復新疆伊犁立下了 汗馬功勞,這是清朝政府外交史上的唯一勝利。曾國藩的博學源于他畢生堅持不懈的讀書習慣。曾氏自幼勵志學習,廣泛閱讀,且勤作 筆記,就是到他宮運亨通、地位顯赫時也未曾停止過,讀書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課,如此勤奮

9、 研讀古代書籍,如此良好的讀書習慣,使得他能博覽群書,遨游于書海之中,并能源源不斷 地汲取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獲取歷代圣賢之靈氣,融合自己頗有見地的思考,從而化為具有他 自己獨立人格品位的人文思想體系,以儒學為核心融匯眾家之精要的傳統(tǒng)文化便是曾國藩家 庭教育思想之源頭。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曾國藩對其子孫后代的教育可謂是“誨人不倦”,從為人、為官到為學全方位地加以教 導,這集中體現(xiàn)在他寫的一封封家書中,家書是他對家人進行教育的有效手段,從中折射出 他頗有獨特之處的家庭教育思想。(一)揉合儒、墨兩家的德教思想 儒家歷來就有重視道德教育的傳統(tǒng),注重氣節(jié)與操守,講究對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強 調(diào)道德責任感和

10、歷史使命感,逐漸形成了一個長遠而深厚的道德教育傳統(tǒng)。作為近代有名的 儒家碩學,曾國藩也十分注重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一向主張德才兼?zhèn)?,甚而他更為注重的還是 德這方面,認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瀾;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葉。”1,“孝友”為德教之首 “孝”被奉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數(shù)千年來,遵守孝道就是中國傳統(tǒng)家教思想的 核心內(nèi)容。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保ㄕ撜Z里仁)孝敬父母更是儒家思想 所一貫倡導的傳統(tǒng)風尚。孟子認為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孟子盡 心上);孟子又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保献恿?惠王上 )儒家把“孝悌之義”作為德教的

11、基礎(chǔ)內(nèi)容是為了實現(xiàn)“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的教育目標和“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的社會理想。曾國藩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也非常重視這個“孝”字,他在家訓中寫道:“孝友為家庭之 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 他認為孝敬和友愛是處理好家庭內(nèi)部關(guān)系的基礎(chǔ),是家庭和睦祥瑞的體現(xiàn),是家庭能興旺發(fā) 達的根本。人們常說的因果報應,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應驗,只有在只要孝悌友愛就立 即獲得吉慶,不孝悌友愛就立即招來災禍這個問題上,沒有不應驗的。曾國藩反復告誡諸子 弟說:“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滿,終而溝 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

12、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 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币驗樾⒕锤改甘遣鄣钠瘘c,而擁有一顆博愛之心不僅 是一個人培養(yǎng)善良品質(zhì)和高尚情操的內(nèi)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品格前提。2,修身以達“天德”歷來人們對“天德”這一概念的闡釋頗多:“天德”者即“性也”,這源自孟子盡心 上:“堯、舜,性之也”的“性之”二字。而荀子在勸學中云“:變化代興,謂之天德。” 認為“天德”乃天體運轉(zhuǎn)生生相息之特性。郭店楚簡成之聞之:“圣人天德,曷?言慎求 之于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認為“天德”意為自然宇宙之規(guī)律,只有對自己處事謹慎、 嚴格要求即“言慎求之”的人才是圣人,才能

13、達到順乎天地宇宙萬物之內(nèi)在規(guī)律的至高境界。 明代陽明學的核心人物王龍溪說:“剛健中正純粹,天德也?!眱烧叩年U釋著眼予以“天”為 本體,強調(diào)人之一切行為要順應天性;而后兩者的闡釋著眼于以“人”為本體,強調(diào)要達到 “剛健中正純粹”的理想境界之人性。后學多將以上兩者的闡釋合二為一,追求那種天人合 一的理想道德境界,而達到這種至高境界是要經(jīng)過嚴格的修身養(yǎng)性的,從而形成了一系列具 有中國獨特風格的道德教育與修養(yǎng)手段。曾國藩非常注重修身養(yǎng)性,并以此來完善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他在同治十年三月初十的日 記中寫道:“古來圣哲,胸懷極廣,而可達天德者約有數(shù)端,如篤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 之說也;至誠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

14、訓也;安貧樂道而潤身睟面,孔、顏、曾、盂之旨也; 觀物閑吟而意適神恬,陶、白、蘇、陸之趣也?!彼ㄗh學習古代圣哲賢人,他們通過修身 養(yǎng)性而使胸懷寬廣,消除物我之見,達到天人合一境界之品德。關(guān)于修身之道,曾氏有很多具體的做法:他向子女們提出了日課四條:“一曰慎獨則心 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慎獨,即謹慎獨處:一個人在 獨處時也能做到嚴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茍為。在儒家學說中,慎獨是修身的最高境界。養(yǎng) 生首在養(yǎng)心,最大的快樂在于心情的愉悅。慎獨則是最好的養(yǎng)心,將可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樂。“主敬則身強” 實際上講的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重要性,他希望兒子做精神狀態(tài)好的人, 自強

15、自信自立,對待工作對待生活莊敬嚴肅。日課第三條就是要告訴兒子們要有愛心,做到 “仁者愛人”。曾氏是固守儒學“仁”的基本理念的,“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故禮 記中庸曰:“仁者,人也?!叭省庇质侵黧w內(nèi)在意識,是自己決定自己的,所以孔子曰:“為仁由己”(論語顏淵),“吾欲仁,斯仁至矣?!保ㄕ撜Z述而)內(nèi)在的仁具有偉 大而崇高的道德價值,因此在儒學范疇內(nèi),“仁”的具體含義是“愛人”,即是一種博大的同 情心,一種愛心,這是儒家建立起來的那一整套倫理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起點和基石?!叭省痹?曾氏的家教思想體系中被轉(zhuǎn)化為:對父母的愛,即為“孝”;對兄長的愛,即為“悌”;對他 人的愛,即為善;對社會對國家的愛,即

16、為“忠”。那么“習勞則神欽”則是來自墨家“節(jié) 儉、節(jié)用”的教育思想了,在曾氏看來,能夠儉約自持者,才可謂君子。他說:“凡仕宦之 家,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 士農(nóng)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他以此來告誡兒子無論智慧也好, 才技也好皆來自于勤勞艱苦,困知勉行。他還告誡家人,生活要“以儉字為主。情意宜厚, 用度宜儉,此居家居鄉(xiāng)之要訣也?!保ǘ┦壮撔牡闹螌W之道在教育兒子做學問方面,曾國藩可稱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導師。子曰:三人行,必有 我?guī)熝?。自古以來,謙虛是中國讀書人的傳統(tǒng)本色,曾氏也如此,他說:“吾人為學,最要 虛心”這

17、是曾氏最想要告訴兒子的治學之道。曾氏雖滿腹經(jīng)綸,但他非常謙虛,每每在 教育子弟如何治學時,從無吹噓自夸之辭,總是說到自己的不足。如一封家書所說:“余所 作古文,黎莼齋鈔錄頗多,頃渠已照抄一份寄余存稿,此外黎所未鈔之文,寥寥無幾,尤不 可發(fā)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壯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人,刻出適以彰其陋耳。 如有知舊勸刻余集者,婉言謝之可也,切囑切囑?!痹鴩杉簶O嚴,從他不乏謙詞的反省 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克己的苛刻,當其弟弟來信向他請教有關(guān)讀書事項時,他回信說:“說 到此處,兄不勝悔恨,恨早歲不曾用功,如今雖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導人之迷途也,求其不 誤難矣?!比绱酥t虛謹慎,這不正是后輩

18、們學習的榜樣嗎?(三)包含老莊哲學的養(yǎng)生之道 曾國藩給兒子的信中寫道:“吾于凡事皆守盡其在我,聽其在天二語,即養(yǎng)生之道 亦然”?!氨M其在我,聽其在天”與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同義語,原本 說的是一種處世辦事的態(tài)度,曾氏認為也是養(yǎng)生之道,抱這種態(tài)度對待生老病死,可以免去 許多煩惱和憂慮,順其自然,心境平和,就可以健康長壽,這與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 異曲同工之妙。他還告示兒子可借山水花竹來怡養(yǎng)身心,看重自然景物對人的身心的陶冶培植作用,這 與他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熏陶是分不開的,即追求那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 在這種境界里,人是自由自在的,無拘無束的,能達到一種超然物

19、外、悠然自得的境界,這 樣就可以使心靈免受來自外界的一切痛苦和煩惱的煎熬和折磨,人自然就會身心舒暢,延年 益壽。三、曾氏家教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他的家書 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xiàn)代社會 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曾氏家教思想還以其開放性的品質(zhì)給當代教育帶來了諸多有益 的啟示。其一,曾氏德教思想啟迪當代教育應以培養(yǎng)良好向善的人性為首要目標。 曾氏家教思想非常重視指向“德”的人才培養(yǎng),他認為首先應教會子女如何做人,中國 有句古話:“先成人,后成才”,說的就是這一道理。教育的終極關(guān)懷是“人

20、”,教育必須高 度關(guān)注人的發(fā)展、人的完善,這應該成為教育始終如一的信仰 ,要立足于它的本體價值和 本體功能,要將教育目的定位于培養(yǎng)“人”,“人”是教育這一龐大系統(tǒng)工程要研究和解決的 核心問題。在這里“人”的意義指向應是“人本思想”中的“人”,教育思想也應該是以人 為本的,那么教育的首要目標應是指向“德”這一教育內(nèi)容的,而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更多的是 指向“才”,把“德”忽視了,這就本末倒置了。因而造成很多負面效果。當代大學生道德 素質(zhì)的整體滑坡,高校內(nèi)出現(xiàn)很多道德淪喪的事件,如作為生命工程科學系的學生馬加爵竟 如此漠視生命,真是令人震撼,又令人深思。曾氏家教還重視培養(yǎng)子女的社會責任感,把個人命運與國

21、家命運緊密相連,雖然在當時 來說具有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舊時代局限性,但我們只要剔除這一在當時看來是不可避免的時代 烙印,吸取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就能把這種跨越任何時代跨越任何階級而具有永恒生命 力的寶貴傳統(tǒng)精神元素融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其發(fā)揚光大?,F(xiàn)代家庭教育中對孩子過分溺愛, 造成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取向,他們的為人處事、思維方式都是“個人主義”色彩 的,心胸狹隘自私,看待一切問題的出發(fā)點是個人利益,容不得半點批評,可想而知,這類 孩子長大后是不會為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什么貢獻的。因此我們要從曾氏家教思想 中汲取有益成份,這有助于糾正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一些不恰當?shù)淖龇?。其二,曾氏家教思?/p>

22、昭示家庭教育是社會文明進程中需要編譯的“源程序”。建設(shè)文明社會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這一偉大事業(yè)的題中應有之義,而社會要文明, 必然要求組成社會的成員(即個體意義上的人)是文明的,社會成員即個體意義上的“人”如 何才能達到文明的程度?這就離不開一個文明的家庭氛圍的塑造和培養(yǎng),因為人從出生起就 生活在構(gòu)成社會的細胞家庭中,家庭是每個人的人生啟蒙之所,也是每個人終生接受教 育的地方。在文明社會、文明人與文明家庭這三種處于不同層次的“文明生態(tài)圈”中,家庭 文明應是社會文明的本源。因此家庭成為社會文明進程中要解析的一個“源代碼”,而家庭 文明的建設(shè)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從而家庭教育便是社會文明進程中要編譯的“源程序”, 因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曾氏家教為當代家庭教育提供了一個非常成功的范 例。曾國藩非常重視家教,以他自己廣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和超人的智慧對其子女們進行 諄諄教誨。這種嚴格的家教又造就了一個興盛不已的曾氏家族,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鈞、 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它給我 們當代教育以很大的啟發(fā)?,F(xi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