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鹽與人類文明迄今為止的考古學成果告訴人們,大約距今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史前 人類。這些人類的先祖在同險惡的大自然和兇猛的獸類進行生存競爭中,不斷地 適應和改造著自然,也不斷地改造著自身。史前人類過著居巖處穴的原始采集生 活,尚未萌發(fā)尋找食鹽的意識,維持生命所需鹽分,是憑借其本能,通過攝取含 鹽分豐富的動植物而獲得的。從已有的研究成果考察,人類最早何時開始有意識食用鹽,迄今尚未發(fā)現史 籍記載或考古資料能夠確切說明。然而我們可以想見,正如火的使用一樣,鹽的 發(fā)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歲月。當古代先民處于“食草木之實,鳥獸 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禮記禮運)的蒙昧時代,尚不知何為咸味,亦不
2、 知鹽為何物。后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以表示 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對這種古禮也作了記載:“大饗之禮, 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钡浼倪@些記載,都可視為古代先 民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佐證。因而可以推論,古代先民確實曾經歷過一個不知 食用鹽的漫長的歷史時期。不難想象,人類飲食文化開始于品嘗萬物,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萬物中,哪 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過歷代先民親口品嘗積累,才獲得食用經驗的。 中國古代神話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是對這樣一個漫長歷史時代的理想化和具體 化。正是古代先民無數次地大膽品嘗,才構筑起了人類飲食文化進步的階梯一樣。 遠
3、古先民經過無數次隨機性地品嘗海水、咸湖水、泉水、巖鹽、土鹽等,嘗到了 咸味的香美,并將自然生成的鹽添加到食物中去,發(fā)現有些食物帶有咸味比本味 要香,經過嘗試以后,就逐漸用鹽作調味品了。當遠古先民對鹽需求的逐步增加,他們已不再滿足于僅僅依靠大自然的恩賜 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鹽,開始摸索從海水、鹽湖水、鹽泉、鹽巖、鹽土中制取鹽, 以供人們食用。地球上鹽的儲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國關于食鹽制作的最早記載是 關于海鹽制作的記載。古籍記載,炎帝(一說即神農氏)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chuàng)用 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世本作篇)。歷史上是否真有宿沙 氏其人,今天很難給予斷定,但我們能否這樣理解,宿沙氏是中國古代
4、勞動人民 用海水煮鹽智慧的化身。無論從制作工藝和生產規(guī)模看,用海水煮鹽,不可能是 宿沙氏一人一時便能夠完成,而更可從推斷為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 索和實踐創(chuàng)造了海鹽制作工藝。在當前尚無更新的考古發(fā)現和典籍可資證明的情 況下,“宿沙作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yè)的開端,宿沙氏是中國海鹽業(yè)的群體創(chuàng) 始人。鹽被當作調味品是非常久遠的事了。中國最早的官方文獻尚書說命就 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的是在商代人們就已經知道用鹽做調味品 來配制美味的羹湯。尚書禹貢還記載“青州,厥貢鹽、楠”,即青州在夏 代就產鹽,并且作為“貢品”給夏王享用。這種做調味品的鹽極為珍貴,要作為 貢物上交。因而中國關于食
5、用鹽的文字記載,最早可以溯推至夏代。到了周代, 人們已經把咸味作為“五味”(酸、苦、辛、咸、甘)之一,并用于醫(yī)治疾病。 周禮天官冢宰中就有“以咸養(yǎng)脈”的記載,這是周代人對鹽的醫(yī)療功用 的新認識。戰(zhàn)國末秦著名的雜家著作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本味有“調合 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咸而不減”的論 述,這就更具體地談到了咸味的調理方法。其后,鹽的調味作用愈來愈受到重視, 漢代王莽曾在詔書中說道:“夫鹽,食肴之將;酒,百藥之長,嘉會之好”(班 固漢書食貨志第四),更加突出了鹽在人類飲食烹飪中的地位。人類早期生活方式,漸次經歷了采集、漁獵、畜牧,最后進入農耕時代。生 活于山地、
6、地臺間的先民,主要是靠采集原始森林中的各種果蔬食物。據專家們 研究表明,其鹽分的攝入主要是通過含鹽分較高的植物來獲取的,許多民族志書 中都記載有各種能夠“長出”鹽的植物,這是人類早期生活中獲得鹽分的主要渠 道之一。其實,當今國內外都有大量關于樹或草“產鹽”的報道。在我國東北黑龍江 省與吉林省交界的廣袤大地上,生長著一種六七米高且能“出汗”的樹,人們把 它叫做“木鹽樹”,每到夏季,樹干就像熱得出了汗?!昂顾闭舭l(fā)后,留下的 就是一層白似雪花的鹽。在我國甘肅和新疆一帶的鹽堿地上,生長著一種耐 鹽植物瓣鱗花,它會把從土壤中吸收到的過量的鹽通過分泌鹽水的方式排 出體外,這些分泌出的鹽分就結晶成鹽。我國
7、西北和華北廣袤的的鹽堿地中, 生長著一種叫鹽角草的植物。人們把它的水分除去,將樹干燒成灰燼,經過分析 樹干中竟有45%是各種鹽分,而普通的植物只有不超過十重15%的鹽分。在新疆 還有一種異葉楊,樹皮、樹杈和樹窟窿里有大量白色蘇打一一碳酸鈉,這 也是分泌出的鹽分,只是不同于食鹽罷了。在南美阿根廷西北部貧瘠而十 旱的鹽堿地上,生長有許多藜科濱藜屬的植物,它們能夠大量吸收土壤中 的鹽分。阿根廷人利用這一特點,在鹽堿地上種了大片的濱藜,讓它們吸 收土壤中的鹽分,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而它分泌出來的鹽分就 是“樹鹽”。許多人無法想象樹木與草怎么能夠能產鹽?今天大多數人只知道一般 的植物喜歡生長在含
8、鹽少的土壤里,可地球表面有許多地方的地下水含鹽 量偏高,而且部分鹽分殘留在土壤表層里,每到春旱時節(jié),地里就會出現 一層層白花花的堿霜,這就是土壤中的鹽結晶出來了。人們把以鈉鹽為主 要成分的土地叫作鹽堿地,世界各地平原地區(qū)有不少這樣的鹽堿地,還有 濱海地區(qū),因用海水澆地或海水倒灌等原因,也有大片鹽堿地。植物要在 這樣的土壤里生存,的確得有些與眾不同之處功能。否則,根部吸收水分 就會發(fā)生困難,同時,鹽分在體內積存多了也會影響細胞活性,會使植物 被“毒”死。木鹽樹就是利用“出汗”方式把體內多余鹽分排出去的。它的莖葉表 面密布著專門排放鹽水的鹽腺,鹽水蒸騰后留下的鹽結晶,只有等風吹雨 打來去掉了??茖W
9、家為研究它的泌鹽功能,做了一個小實驗,把兩株瓣鱗 花分別栽在含鹽和不含鹽的土壤中。結果,無鹽土壤中生長的瓣鱗花不流 鹽水,不產鹽;含鹽土壤中的瓣鱗花分泌出鹽水,產鹽了。所以,木鹽樹、 異葉楊、眼角草、瓣鱗花等植物從土壤中吸收了大量鹽分, 并把它們排出, 結晶成鹽,這給先民保持體內鹽分提供了極大便利。人類祖先在漁獵時代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人體內所需要的鹽分多來自其它 野生動物,而進入畜牧時代,鹽的需求已經明顯地轉向家庭牲畜,人們從牲畜身 體上汲取鹽分,我們可以從中國現存最早且已經很成熟的甲骨卜辭中找到間接證 據。中國甲骨學四堂之“雪堂”羅振玉的殷虛書籍考釋、“鼎堂”郭沫若的甲 骨文合集,收錄了
10、5萬多片甲骨,卜辭中記載有馬、牛、羊、雞、犬、豕等家 禽家畜,當時人們祭祀天地祖先所用牲畜動輒就是幾十乃至幾百只,同時,在已 經發(fā)掘的古文化遺址中也發(fā)現了大量的這類獸骨化石,足以證明。熟食與進入農耕時代,人類對鹽的尋求意識逐漸增強。熟食促進了史前人類 體制和大腦的進化,也促進了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鹽分需求量的增加。農耕時代, 人類的食物結構主要是谷物、果蔬,保持體內酸堿平衡和新陳代謝就更需要食鹽。 遂使鹽同糧食或食物、水一樣成為了人類生存、進化發(fā)展不可缺少的飲食物。明 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作咸篇說道:“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經 年絕一無恙,獨食鹽,禁戒旬日,則縛雞勝區(qū),倦怠,懨然,豈非天一
11、生水,而 此味為生人生氣之源哉?”所以,南北朝時期著名醫(yī)學家陶弘景就說過“五味之 中,惟此(鹽)味不可缺”,(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部引陶弘景名醫(yī)別錄) 唐代文學家、史學家柳宗元也說“人之賴之與谷同”,(柳宗元柳河東集晉問) 當代著名史學家任乃強先生也評述道:“人類各種動物,以至于原生動物,無不 需要一定的鹽分供給。愈高級至于人需要之量愈多。茍完全脫離食鹽(氯化鈉), 即不能活;不惟食欲為之衰退,排泄發(fā)生困難,即血液循環(huán)亦將發(fā)生奇變。”(任 乃強說鹽,鹽業(yè)史研究1988年第1期)這樣,人類先民便不得不為了生 存人四處找尋食鹽,追逐鹽的意識不斷增強。考察人類文明的發(fā)祥之地,人們驚奇地發(fā)現它們無不在自
12、然產鹽地區(qū),或得 鹽便利之所,人類文明的形成與遷徙線路,都與鹽產地密切相關。故圍繞古老的 天然鹽湖、鹽池、鹽泉和巖鹽,往往聚居著許多早期人類先祖,并逐漸形成最早 的原始群落,進而發(fā)展為氏族集團。在此基礎上形成史前文明,最終發(fā)展成為人 類文明的搖籃。不僅如此,遠古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高低快慢,無不與食鹽供給便利 與否密切相關。被歷史學家譽為人類文明搖籃之一的非洲肯尼亞北部的圖爾恰納 湖,即是一個產鹽的巨大咸水湖,在二十世紀60-80年代,考古學家們在這里 發(fā)現了近300多個史前人類的頭骨化石,4000多件各種動物的化石和眾多的人 類文化遺物。在古老而神秘的東方,黃河、長江流域的遠古文明,同樣蘊含著鹽
13、深刻的烙印。在中國,先民最早的棲息之地和文明的發(fā)祥地,即是歷史上盛產食鹽的鹽區(qū)。 云南是我國井礦鹽產區(qū),眾多自然鹽泉流露地表。滇西北元謀縣170多萬年前生 活著元謀人,與滇中地區(qū)祿豐縣、安寧縣以及滇西地區(qū)洱源縣、云龍縣、蘭坪縣、 大姚縣等都處于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形成的褶皺帶,高山峽谷,山河相間, 自古以來是著名鹽區(qū)分不開,這一帶分布著元永井、阿陋井、黑井、安寧井以及 云龍五井、白羊井、老姆井和喬后井等井礦鹽區(qū),不少著名鹽井最初就是天然裸 露的自然鹽泉,元謀人選擇在這里生活是不無道理的。在黃河流域,有兩個重要的產鹽區(qū),即位于河東運城縣南面、安邑與解縣之 間的解池,和位于西北甘、寧、青三省交界
14、的鹽池群。在河東解池方圓幾百里范圍內,考古學家們發(fā)現了屬于舊石器時代的西侯度、 匼合、公主嶺、藍田、南海峪洞穴等文化遺址,這里還廣泛地存在著類型各異、 風格獨特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形成了燦爛的河東文化。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河東鹽三年年第一編第一章原始公社時期的河東鹽 池第一節(jié)原始人與河東鹽,三晉出版社2008年3月版P19-23)西北甘寧 青鹽池群,包括了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眾多鹽池。這一廣闊地區(qū)內,既有豐富 的水源,又有豐厚的鹽利,孕育了西北地區(qū)新、舊石器時代五彩斑斕的馬家窯文 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文化,與河東文化交相輝映。長江流域的產鹽區(qū),主要分布在川東、川北、
15、川南、渝東和近海的三角洲地 帶。這些地區(qū)同樣發(fā)現了大量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和古生物化石。 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重慶市博物館和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研究所在巫山縣大廟 鎮(zhèn)龍骨坡進行了多次考古發(fā)掘,清理出各種動物化石數千件,發(fā)現了迄今為止我 國最早的史前人類“巫山人”的化石。生活在距今201萬年一204萬年的“巫山 人”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大溪文化”。隨著三峽庫區(qū)建設和搶救性文物發(fā)掘工作的開 展,1994年北京大學考古隊在忠縣哨棚嘴、瓦渣地發(fā)掘出流行年代可以上溯至 商代后期,與陶器制鹽有關的尖底陶瓶和花邊陶釜,這是迄今為止古代鹽業(yè)開發(fā) 最早的考古學證據。中國北京大學考古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脊叛芯克?與中國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成立了 “中美三峽鹽業(yè)考古隊”,從1999 年3月開始對四川盆地(重點在三峽地區(qū))的古鹽井遺址進行了為期三年較全面 的考察,這是國內第一次有外國學者加盟的鹽業(yè)專題考古,也是一次考古學、歷 史學、文化人類學、鹽業(yè)史、地理學、地質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從多學科多 角度考察了中國鹽業(yè)早期的生產實態(tài)與對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也為解開夏商時 期成都平原文化與渝東文化差異找到了突破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按揭購房貸款合同范本
- 展覽宣傳活動合同
- 企業(yè)資產抵押貸款合同
- 2024購車協(xié)議書合同范本
- 批量購房合同協(xié)議
- 2024企業(yè)員工勞動合同樣本
- 企業(yè)資產買賣合同模板
- 房屋轉讓協(xié)議標準合同范本
- 2024建設施工合同有些分類
- 2024公司股權轉讓及后續(xù)合伙經營合同
- 學生頂崗實習安全教育課件
- 公司組織架構圖模板課件
- 遼寧省葫蘆島市各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村莊村名居民村民委員會明細
- 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課件
- 電纜敷設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
- 百合干(食品安全企業(yè)標準)
- 肺血栓栓塞癥臨床路徑(縣級醫(yī)院版)
- 國開成本會計第10章綜合練習試題及答案
- 《西游記》-三打白骨精(劇本臺詞)精選
- T∕CSCS 012-2021 多高層建筑全螺栓連接裝配式鋼結構技術標準-(高清版)
- 充電站項目合作方案-高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