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9論法人的權利能力尹田 北京大學法學院 教授上傳時間:2-51瀏覽次數(shù):74字體大小:大 中 小關鍵詞: 法人團體人格/權利能力內容提要:法人的權利能力為團體人格的立法表達,因此,法人的權利能力與自然人的權利能力 一樣,一律平等.法人得享有的具體權利范圍受其團體性質、目的和法規(guī)的限制,但此 種限制并非法人的權利能力與自然人的權利能力的區(qū)別。既有理論關于法人目的外行為 的效力的四種學說均有其缺陷。民法確定法人目的外行為有效,并非基于對法人目的外 行為之合法性(即其權利能力或者行為能力)的認可,而是基于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Caability f rights by lgalprson is t
2、h lgiaivexpessin ofgoupbiliy of rgts byegl peoni equal with t y indivis.Spciic rights ich lgal personhas elimidby hecharacters an pupesof u,andrelating eulatn,bu such mitsare nothediffeensbeteencaplbii rhts byindividal ad bylega prsonurshosin estin theoris cnering effesofasutids the pops of leal per
3、son hve flaw。The assrtion f efetsf acts otide the purposs bcil lw is not he sseron oflegitmcy bt scure asaci我國即將制訂的民法典中,法人制度的一般規(guī)定具有重要地位。法人權利能力的性質 及其范圍的法律限制問題,涉及法人民事權利的創(chuàng)設及行使,必須在理論上予以清理. 本文特對此發(fā)表拙見,以資參考。 一、團體人格與法人的權利能力 團體之法律人格的賦予,是民法理論研究和制度設計中最富想象力和技術性的創(chuàng)造。 始于羅馬法的人格學說,是早期法律對自然人相互存有差別之確認的結果(自由市民有 人格,而奴隸無
4、人格)。由此,羅馬法之人格理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與人格的分離。 這種分離是人與人不平等的根本表現(xiàn).至近代社會,倡導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人與人格 之分離遂為人與人格之絕對同一所替代,此為人類文明的重大進步.但是,羅馬法上這 種人與人格分離的理論,卻為團體人格觀念的形成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技術支持:既然生 物意義上的人不一定是法律意義上的人,那么,法律意義上的人也就有可能不是生物意 義上的人。換言之,當法律人格的賦予純粹成為法律技術運用的產物,其與法律主體是 否為生命現(xiàn)象并無必然聯(lián)系時,賦予無生命的團體以法律人格的可能性便得以出現(xiàn).1 0年德國民法典正是利用了前述理論,解決了創(chuàng)設團體人格及法人制度所必須
5、解決的法律技術問題。而在德國民法典上,自然人和團體的法律人格采用了“權利能力 的表達. 就主體資格的角度而言,法人的權利能力與自然人一樣,是團體獨立亨有民事權利、 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但對于法人的權利能力,以后的理論經常將之與自然人的權利能力相比較,尋找其差異并由此得出結論:自然人的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法人的權利能力 則具有差異性,不同法人的權利能力范圍不同;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具有廣泛性,而法人 不能亨有自然人能夠亨有的某些民事權利(生命健康權、肖像權等),故法人的權利能力要受各種限制。(注:魏振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81頁;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
6、版社20年版,第152頁 ;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第頁。)在此基礎上,有人甚 至斷言,“法人的權利能力范圍因其自身地位和社會職能的不同而各自相異。市民社會 中自然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因而權利能力范圍也是平等的。團體人格的出現(xiàn)就是以其人 格不平等為前提,所以其權利能力范圍也是不平等的”,“公民的權利能力平等,而法 人的權利能力不平等”,(注:江平主編:法人制度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99 年版,第223頁。)“自然人所擁有的,是一種普遍性的權利能力,而法人所擁有的, 是一種專有的權利能力”,(注:Caros Aerto daMoa Pinto,林炳輝等譯:民 法總論,澳門法律
7、翻譯辦公室、澳門大學法學院19年12月出版,第77頁。)但此種 具有普遍性的理論有誤. 首先,法律人格為主體資格,即主體的法律地位,民法上的平等原則(私權平等、主體地位平等)不僅適用于自然人,也適用于法人,此為無需論證之理。如將法人的權利能 力等同于法人的主體資格即法律人格,則不同法人的團體人格自應一律平等(如在交易中,法人不因其所有制性質、隸屬關系、經濟實力之不同而在法律地位上有任何差異) 。如同自然人中未成年人不能享有成年人能夠享有的某些權利并不意味著其權利能力不 平等一樣,不同法人能夠享有的具體權利的不同,也不等于其權利能力具有“差異性” ,更不等于其權利能力不平等。 其次,以自然人能夠
8、享有的某些民事權利法人不能享有為由,認定法人的權利能力要 受各種限制,即自然人享有“完整權利能力”,而法人僅享有“限制權利能力”,此說 也不能成立。因為自然人也不能享有法人能夠享有的某些民事權利(如一般自然人不得 從事經營活動;又如任何自然人均不得成為保險合同中的保險人),但并無任何人認為自然人的權利能力也受到各種限制。(注:有德國學者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指出:有 些法律規(guī)范是以自然人為條件的,如親屬法以及繼承法中的規(guī)定,這些領域將法人排除在適用范圍之外,但“如果因此就提出法人僅僅具有限制(相對)權利能力的觀點, 則實在有點得不償失。因為一個自然人同樣也不能作為保險人出現(xiàn)。盡管如此,沒有人 說
9、自然人享有限制權利能力。(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邵建東譯, 法律出版社000年版,第820頁。) 上述錯誤源于對“權利能力”概念運用上的混淆:從嚴格意義上講,法律人格與權利能力并不相同。較之權利能力,人格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其描述的是自然人或者某些團 體的一般法律地位、一般意義的主體資格,其并不考慮和表達主體得具體享有之權利的 范圍。因此,享有具體權利的范圍之大小、成為某種具體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之有無,與有無人格完全不同。人格的概念當然包含了享受權利的資格,故若無權利能力,人格無從表現(xiàn)。但享有具體權利的資格并不等于人格。而權利能力如果一般地定義為享受“權利”的資格,并認為這一“權利”既包
10、括“總和”之權利,也包括具體的權利,則后一種意義上的“權利能力”(享受具體權利的資格)就必然要與具體的權利相聯(lián)系,從而 使權利能力的闡釋成為對特定人與特定權利之間發(fā)生聯(lián)系之原因的一種技術分析,不能 反映人格之于人的法律地位之高度的概括和抽象。質言之,如果將權利能力作為享有權 利的資格,則其所指僅為享有法律允許享有的一切權利(權利之總和)的資格,正是在此 意義上,權利能力與法律人格被視為等同.而享有某種特定的具體權利的資格之有無,則與人格之有無毫無關系。由此可見,如同民法上其他許多概念一樣.(注:如“財產 ”,或指“物”,或指“物及他物權、債權以及知識產權、繼承權,或指“全部財產 權利”,或指包
11、括“積極財產(財產權利)”和“消極財產(債務及其他財產負擔)”在內的全部財產。)“權利能力”這一概念在被運用時實際上被賦予了兩種不同含義:一為 抽象意義上的權利能力,指“享受權利,成為民事主體的資格”,在此意義上,權利能 力等同于法律人格;一為具體意義上的權利能力,指“享受某一特定權利,成為某類特 定的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在此意義上,權利能力與法律人格不能等同.如果在談及自然人的權利能力時,其指的是作為人格的“抽象意義上”的權利能力;而當談及 法人的權利能力時,卻指的是其享受具體權利的“具體意義上的權利能力,亦即將自 然人的主體資格與法人享有具體權利的資格相比較,其結論當然是錯誤的。 由
12、此可見,作為具有法律人格的表現(xiàn),法人的權利能力與自然人的權利能力一樣,一 律平等。 二、法人的性質和法規(guī)對其得享有的具體權利范圍的限制 法人的權利能力確定了團體之人格的擁有,但團體人格的實現(xiàn),卻依賴于具體權利的 享有.對于法人能夠享有的具體權利的范圍,各國民法均作了原則性的規(guī)定,但規(guī)定方 式有所不同。一種為“授權式.如日本民法典第4條規(guī)定:“法人依法令規(guī)定, 于章程或捐助章程所定目的范圍內,享有權利,負擔義務?!碧K俄民法典第條規(guī) 定:“法人依照其規(guī)定的活動目的享有民事權利能力?!绷硪环N為“限制式”,包括“ 列舉限制”和“除外限制兩種.前者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7條第1款規(guī)定:“未經 政府主管機關許
13、可,法人不得購置不動產,不得接受贈與、遺產或取得遺贈。”第款規(guī)定:“未經認可的購置不動產,或以任何方式轉讓不動產或對不動產設定附負擔之權 利.”(注: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國限制法人取得不動產的資格,源于一項保持了幾個世 紀之久的傳統(tǒng)。據(jù)葡萄牙學者介紹,這種傳統(tǒng)是以歐洲自由主義模式的政治社會觀點為 基礎的。法人,尤其是教會組織,多個世紀以來接受了大量的捐贈,并由此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就意味著有很大部分的土地產權脫離了交易和個人的支配.法人的存在又是無限期的,并且總是不斷取得財富而從不轉讓財富,于是在法人內部就出現(xiàn)了不動產(當時最重要的一種財富)的過量集中,這些不動產停滯在法人的手中難以流動。而在自
14、由主義的制度取代原有的舊制度后,政治當局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采取了某些用于 改善這種狀況的措施。這些措施在某個時期是基于政治性的理由(認為法人強大的經濟 能力所導致的巨大社會能力和政治能力是過度的,也是危險的)、經濟的理由(土地產權無限期的停滯不動,也就是所謂“死手將財產控制在交易市場之外,并由此降低 了這些財產的生產能力)和稅務方面的理由(如果財產由法人取得,由于法人的存在是無 限的,極有可能在幾個世紀里不移轉這些財產,自然國家就不可能征稅,國庫也就減少了收入)。在187的但非實現(xiàn)其宗旨所必需的不動產出讓,以便轉為公債券,而將來以 無償方式取得的不動產,也受同樣的義務約束。同時法律禁止法人
15、以有償方式取得新的 不動產。其后來制訂的民法典采用了不動產,也受同樣的義務約束。同時法律禁止法人以有償方式取得新不動產。其后來制訂的民法典采用了此項制度。但其為903年修改民 法典時所修訂,并為177年496號法令所廢止。(參見CarlosAlerrto da Mota Pint著 ,林炳輝譯:民法總論,第頁)后者如瑞士民法典第53條規(guī)定:“法人享 有除以自然人的本質為要件的,如性別、年齡或親屬關系以外的一切權利義務。我國 臺灣地區(qū)民法典第6條規(guī)定:“法人于法令限制內,有享受權利、負擔義務之能力。但 專屬于自然人之權利義務,不在此限.我國民法通則除在第條規(guī)定“企業(yè)法人 應當在核準登記的經營范圍
16、內從事經營之外,在其第49條列舉規(guī)定了包括企業(yè)法人超出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活動在內的各種應對企業(yè)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給予法律制裁的具體情況,采用的是前述“授權式規(guī)定方法。 由于法人基于其團體性質,不得享有自然人某些“固有”的權利,同時,各種單行法 和特別法也對法人得享有的權利的具體范圍進行了限制(如一些國家的公司法對公司成 為無限責任股東的限制、對公司可為之擔保的限制、對公司借貸行為的限制等等),既有理論便認為,與自然人不同,法人具有的權利能力是一種受到“限制”的權利能力。 此種認識除混淆了權利能力的概念之外,其本身也是錯誤的。 首先,從表面觀之,似乎自然人得享有民法所規(guī)定的一切權利(財產權、人身
17、權),而 法人則不能享有自然人某些“固有的權利,包括以生理存在為前提的人格權(生命權 、身體權、肖像權、自由權、隱私權等)以及因血緣親屬關系所生之權利(親權、配偶權、繼承權等),由此給人以“法人得享有的權利受到限制的強烈印象.據(jù)此,有些人 便進而得出“自然人的權利能力范圍廣泛(即不受限制),而法人的權利能力范圍受法人 性質的限制的結論。但事實上,盡管一切私權(民事權利)原本為民事主體所設,當然 得由民事主體享有。然而,不能忽略的歷史事實是,私權人格的出現(xiàn)沒有改變民事權利 之私有的性質(團體人格為自然人之外的另一種“個人”),但原有的私權體系并不是為法人準備的,而團體人格與自然人人格所建立的基礎
18、(可稱為“載體”)并不相同,自然 人人格的載體是作為生命現(xiàn)象存在的個人,團體人格的載體是人或財產的抽象集合之實體,因此,無論立法上是否加以明文規(guī)定,團體人格之性質決定法人不可能享有自然人固有的權利,由此對法人得享有的權利范圍發(fā)生所謂“限制”。但不可忽略的問題是: 團體人格的出現(xiàn)也不可能不對原本專為自然人而設立的私權體系產生某些沖擊,即導致某些專屬于團體人格的、法人“固有的權利的發(fā)生,而且這些權利的范圍還將伴隨法 人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日益增強而不斷擴大,這就必然要使自然人得享有的權利范圍也會受其本身的性質(生命存在之個體而非團體)的限制。質言之,無論自然人或者法人,其得享有的民事權利的范圍均受其
19、自身性質的限制。法人不能享有自然人基于生理、血 緣親屬關系而享有的人身權利,自然人也不能享有法律規(guī)定專屬團體人格享有的某些財 產權利。 其次,表面觀之,自然人得享有的民事權利范圍一旦由基本法規(guī)定之后,一般不再由單行法規(guī)對之予以何種限制,而限制法人得享有的權利范圍的法規(guī)則比比皆是.其原因在于,法律賦予團體人格之目的,在于確認其于經濟生活中的權利主體即交易主體資格 ,故在權利享有資格即私法之法律地位上,法人與自然人并無差別。但與自然人不同, 在民事生活中,自然人“存在形式單一(自然人就是自然人,不因性別、年齡、種族等而有所差別),法人的存在形式則多種多樣(各種社會、各種財團,相互間差別巨大) ;自
20、然人從事的民事活動范圍大體相同(主要是生活行為即消費行為),法人從事的經濟活動則種類繁多,其范圍各不相同。而法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遠遠大于自 然人。與此同時,應當承認,從一定意義上講,“團體人格雖然并不等于社會利益,但 也已經不是原來的純個人利益”,(注:江平主編:法人制度論,中國政法大學出 版社994年版,第23頁。)亦即較之自然人,法人的活動及其利益,與社會經濟的整體發(fā)展具有更為直接的聯(lián)系.基于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法律從來完全放棄過對私人生活領域的干預,這種干預,就自然人而言,更多地表現(xiàn)為對意思自治原則的一般性限制 (公序良俗原則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等),但就法人而言,除一般性限制
21、外,更多地表現(xiàn)為 對其權利享有之具體范圍的限制。因此,針對各種不同的法人而制定不同的單行法(如 針對公司而制定公司法,針對保險公司而制定保險企業(yè)法),針對法人的不同活動而制 定不同的單行法(如針對法人登記而制定登記法,針對法人破產而制定破產法),并通過 單行法對不同法人之不同權利享有之范圍予以確定或者限制,實屬必然。但是,以單行 法限制民事主體權利享有的范圍并非僅僅適用于法人,自然人的權利享有范圍亦得受單行法的限制,如繼承法限制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享有繼承權;婚姻法限制未達法定婚齡 之人享有結婚權;商標法限制非商人之自然人享有商標權等等。故法人權利之享有受法 規(guī)限制之現(xiàn)象固然存在,但其并非法人權
22、利能力與自然人權利能力區(qū)別之要點。 三、法人目的對其得享有的具體權利范圍的限制 法人的目的是法人設立的宗旨,由法人章程加以規(guī)定。由于日本民法典第43條明 文規(guī)定“法人于章程所定目的范圍內享有權利及承擔義務,即引起關于法人目的如何 限制法人權利享有范圍問題的討論。但對此命題有學者有所異議,認為在法人本質問題 上,日本民法系采“法人擬制說”,不承認法人為實體存在,故有此規(guī)定.而在采“法 人實在說”的立法,由于視法人為實體存在之人格,故除因其性質決定或者法律之特別 規(guī)定者外,其原則上與自然人一樣得享有同等之權利,承擔同等之義務,實無“因目的 而受限制”之可言。(注: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商務印書館9
23、56年版,第117頁之注釋。) 筆者認為,法人權利享有范圍受其設立目的的限制,與法人權利享有范圍受其團體性 質限制不一樣,后者為一種自然發(fā)生的客觀事實,并非基于法律的規(guī)定而發(fā)生(法人之無生命權,原因在其本無生命;法人之無肖像權,原因在其本無肖像),法律有時加以明文規(guī)定,不過是對此種客觀事實的確認而已;但前者非為客觀事實,而是法律規(guī)定的結果:無論法人章程如何確定其宗旨,法人總是可以越出其目的范圍實施法律行為。而 此種超越目的范圍所實施的行為是否受保護,則完全取決于法律的價值判斷。即目的本身并不能當然限制法人得享有的權利范圍,如果法人目的竟然可以限制其權利享有范圍 ,其純粹是法律選擇的結果。故從根
24、本上講,法人享有權利的范圍受其目的限制的問題 ,與法人權利享有范圍受法律限制的問題,應屬同類。而這一問題既然屬于法律的價值 判斷問題,則與視法人為“擬制之人”抑或“實在之人便無必然聯(lián)系。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法律雖然并無有關法人目的限制的明文規(guī)定,但民法通則第 2條規(guī)定:“企業(yè)法人應當在核準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guī) 均有關于法人經營范圍的規(guī)定.由于法人的經營范圍由其設立目的而定,所以,有學者 斷定,在我國,對于法人經營范圍的限制,即為法人目的的限制。(注:梁慧星:民 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頁。)由此可見,我國立法雖采“法人實在說” ,但并不影響其以法人目的限
25、制法人權利享有的范圍,而介入有關討論,對于我國立法和實務均有重要意義。 根據(jù)學者介紹,在肯認法人享有權利的范圍應受其目的限制的基礎之上,有關法人目 的限制性質的主要學說計有四種: (一)權利能力限制說.此說認為,法人目的所生之限制,是對法人權利能力的限制。 而對此又形成兩種派別:1。采“法人實在說”者認為,法人是一種社會存在,既有權利 能力,也有行為能力,故法人的目的不僅限制其權利能力,也同時限制其行為能力(依 通說,行為能力范圍不得超出權利能力范圍,故權利能力之所限,亦即行為能力之所限 );2采“法人擬制說者認為,法人本非實體存在,只是因為法律的擬制而成為權利 主體,故法人為抽象存在的一種人
26、格,無行為之可能,亦無行為能力之可言,所以法人 目的僅限制法人的權利能力,而不發(fā)生對法人行為能力的限制. (二)行為能力限制說。此說認為,法人的權利能力僅受其團體性質和法規(guī)的限制。法 人作為權利義務主體,其目的的限制僅為對其行為能力的限制. (三)代表權限制說。此說認為,法人的目的僅為法人機關對外之代表權的限定范圍。 因此,法人于目的之外實施的行為,應屬法人機關超越代表權限范圍的行為。 (四)內部責任說。此說認為,法人的目的之作用,不過在于決定法人機關在法人內部 的責任而已。(注:參見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年版,第28頁.) 上述四種學說基于不同的著眼點而得出的不同結論,對于法人目
27、的外行為的效力將產生不同影響: 權利能力限制說把法人目的之限制視為對法人人格本身的限制,即于目的范圍內之行 為,法人有其人格;于目的范圍之外的行為,法人無人格.由此,法人目的外實施的行 為因缺乏主體資格之基礎而當然無效,而且是絕對無效,事后亦無任何補正的可能(即使其在事后通過變更法人章程的方式而變更其目的,也無濟于補)。 內部責任說則走向另一個極端.依此觀點,法人章程所確定的法人目的,僅為一種內 部約束,于法人外部并不發(fā)生任何效力。因此,法人機關超越法人目的范圍所實施的行 為,應承擔由此而發(fā)生的責任,但并不影響行為于外部的效力,其行為絕對有效。 行為能力限制說與代表權限制說的效果均為前述兩種極
28、端觀點的折衷.依行為能力限 制說,法人目的外行為,類似于欠缺行為能力的自然人超出其行為能力范圍所實施的行 為(效力未定行為),故事后得因某種原因得以補正而為有效。欠缺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實 施的行為事后得因法定代理人的追認而為有效,法人于目的范圍外實施的行為則得因事后法人章程的變更為有效;依代表權限制說,法人行為由其機關代表實施,法人機關于 法人目的外實施的行為構成對其代表權之超越,如準用越權代理行為的處理原則,則其 越權代表行為得因事后經法人追認而為有效,或者因表見代理的適用而為有效。 我國有學者認為,長期以來,我國司法實務堅持凡超出法人目的范圍(即經營范圍)所 實施的行為一律無效,相當于采納理
29、論上的“權利能力限制說”,但此種做法顯然不利 于相對方當事人利益和交易安全的保護。因此,有必要從法理上謀求妥當?shù)慕鉀Q方法。 而權衡有關法人目的限制性質之各種學說,似應采“行為能力限制說”為妥。(注:梁 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6年版,第129頁。) 筆者認為,法人設立目的之合法,為法人成立的法定條件。而法人設立時對其設立目 的的確認或審核(在營利法人,為其經營范圍的核準),即表明法律對法人活動范圍的限 制。因此,法人于目的外實施的行為,應屬違法(否則,對法人經營范圍的審核便無必 要).由此,“內部責任說認為法人目的僅為法人之內部約束,無異于認定法人于外 部得實施任何行為,此說明顯不妥。
30、但法人目的外行為應否認定為無效,卻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 法律規(guī)定法人不得實施目的外行為,意在規(guī)范社會生活秩序,如任隨法人組織實施一 切民事行為,則經濟秩序難保其穩(wěn)定,利用法人人格損害國家和他人利益的不法行為將 難以防范(例如,注冊為社會團體法人者卻專事經營活動,借以逃避國家稅收并損害債 權人利益)。但對于不同性質的法人,限制其目的外行為的意義有所不同。在我國,機 關法人、事業(yè)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依法不得從事任何經營活動,是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之必須。而營利法人(企業(yè)法人)所實施的超越經營范圍的行為,卻分為兩 種不同情形:如其超越經營范圍實施的行為屬法律禁止經營、限制經營或者特許經營的
31、行為,則為了維護社會利益,對之必須加以限制.但如其超越經營范圍實施的行為本身并不為法律所禁止或者限制(一般經營行為),只是不為其核準的經營范圍所包括,則涉及相對人(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就法人設立目的而言,非營利法人的設立目的極易從外 部加以判斷,不存在使相對人產生錯誤認識的問題(例如,機關法人或者社會團體法人 如非法從經營活動,相對人絕無不能判斷之理),而營利法人非法實施法律禁止從事或 者限制從事的經營行為,相對人也應當能夠判斷(例如,法律禁止非金融機構從事金融行為,如有企業(yè)實施借貸行為,相對人應當知曉其行為違法)。但是,營利法人(包括公 益法人中的捐助法人)實施目的外的一般經營活動,則相對人
32、對其是否超越目的范圍通 常難以做出正確判斷。因此,雖然包括英美國家在內的大多數(shù)國家的公司法都曾經規(guī)定 公司的經營活動受其經營目的或者經營范圍的限制,其目的外行為應視為無效(此在英 美法上稱為“越權原則”-ultavires),但自本世紀中葉以來,各國在公司立法中都有放松或廢止目的范圍限制的趨勢,認為“越權原則對股東來說是虛幻的保護,對不注 意的第三人是一個陷阱”,并由此而對越權原則進行限制和修改,以保護交易安全.( 注: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頁。)在美國及加拿大之數(shù)州,甚至有廢止此原則的立法。(注: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000年版,第15頁
33、。)對此,日本也有學者指出,對于違反法人章程、捐助 章程的行為不應認定為絕對無效,而應考慮四個方面的具體情況:(1)是否為營利法人( 如果為營利法人,即可無視法人目的之限制,因為其活動都是經濟性活動);()如果是 非營利法人,應看該行為對于社員的利益和維持該法人基金是否有所助益(如有助益即無必要視為無效);(3)將該行為視為無效是否損害交易安全(為了交易安全,可以適用 表見代理的規(guī)定);(4)是否違背當事人間的公平、信義(當事人雙方都已履行交易行為 時,若還主張該交易行為無效就違背了公平、信義)。(注:四宮和夫:日本民法總則 ,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8頁.) 由上可見,對于法人
34、目的外行為之限制問題,目前世界各國雖有放松或者從寬解釋之 傾向,然遠遠未達完全不限制之程度。但一律認定此種行為無效,則肯定不甚妥當。為 此,我國合同法第條規(guī)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超越權限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 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權限的以外,該代表行為有效?!边@一規(guī)定完全符合現(xiàn)代法人 制度之立法潮流。有利于保護交易安全。但如前所作分析,在確定相對人之善意時,應 有以下標準: 1在我國,機關法人、事業(yè)單位法人以及社會團體法人非法從事經營活動而與他人訂 立合同的,相對人應當知道其超越目的范圍,其不能構成善意; 2營利法人非法從事法律禁止或者限制經營的經營活動而與他人訂立合同的,相對人應當知道其超越
35、目的范圍,其不能構成善意; 3.營利法人或者捐助法人超越目的范圍從事一般經營活動而與他人訂立合同的,如不 能證明相對人為惡意,即應認定其構成善意。 然而,從法理上如何解釋法人目的外行為之效力認定的根據(jù),卻比較困難。 很顯然,前述“權利能力限制說不可取,其不僅會導致法人目的外行為一律無效的結果,而且認定法人于目的范圍內有人格而于目的外行為無人格,也有違人格之法理( 人格為團體之主體資格,即使法人實施違法行為乃至犯罪行為,非經法定程序,其主體 資格也不得被剝奪)。而“行為能力限制說”雖可達法人目的外行為可為有效之效果, 但其在四個方面有嚴重缺陷: ()行為能力本質上為主體的“意思能力”。意思能力之
36、有無,決定于主體的判斷能力 。法人非為生命實體,其意思能力表現(xiàn)為其成員的共同意志,故其不存在意思能力之有 無問題.故依通說,法人權利能力的范圍(指法人得享有權利的范圍)與其行為能力范圍一致,即法人能夠享有的權利,即得以其行為取得和行使。如果認定目的限制僅為對法 人行為能力的限制,則等于說存在某些法人“能夠享有”但“不能以其行為去取得和行 使的權利,其間之矛盾照然若揭; (2)即使將法人的權利能力解釋為法人的人格而非其享有具體權利的資格,“行為能力限制說”也難成立:欠缺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中,僅只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行為方可經 法定代理人承認而為有效,其原因在于限制行為能力人于法定范圍之外并非全無行
37、為能 力,而是有部分行為能力(意思能力不完全),故其單獨實施的行為得經法定代理人予以 補正。但法人不可能存在意思能力不全的問題,而如果認定法人于目的外行為無行為能 力,則根本無法套用前屬“補正之法理; ()即使肯認法人于目的外行為有限制行為能力,但其“追認”須以變更章程為條件, 此在實務上完全不具備可操作性(為求得某一合同為有效,不惜變更法人章程,實難想 象)。 (4)即使法人得通過變更章程而得追認其目的外行為,該行為之有無效力也全然決定于越權經營的法人:追認即有效,不追認即無效。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毫無保障,完全不能 實現(xiàn)保護交易安全之初衷。 以上分析表明,“限制行為能力說”也不可取。 至于“代表權限制說”,其缺陷更為明顯:除其以法人的事后“追認”為使目的外行 為有效所具有的與“限制行為能力說完全相同的弊端之外,其認為法人之目的僅為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而非對法人本身的限制,則無異于認定法人有權實施目的外之一切行為!此外,運用表見代理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教育貸款借款居間服務合同協(xié)議書
- 2025年度商務保密合同版:企業(yè)內部商業(yè)秘密保護與競業(yè)限制合同
- 2025年度出國教育機構勞務派遣合同
- 2025年度農村宅基地買賣與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合同
- 2025年度離婚協(xié)議中子女撫養(yǎng)費調整協(xié)議書
- 2025年度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委托代理協(xié)議書
- 2025年度少兒素質提升輔導班家長協(xié)議
- 商業(yè)空間裝修合同質量要求
- 2025年度工廠生產工人勞動權益保障協(xié)議書
- 2025年度休閑農業(yè)園場地無償使用合同
- 安徽省歷年中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之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6篇(截至2024年)
- 《典型的光器件AWG》課件
- 出血熱知識培訓課件
-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qū)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jiān)測英語試卷(無答案)
- 2024年度工業(yè)自動化設備維護保養(yǎng)及上門維修合同3篇
- 2025年公司總經理年終總結工作報告
- 安徽省“江淮十?!?024屆高考化學一模試卷含解析
- 圖書外借服務計劃
- 軟考系統(tǒng)集成項目管理工程師教程完整版
- 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作業(yè)設計
- 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清單和安全管理措施范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