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德語課件文化概況landeskunde_第1頁
雙德語課件文化概況landeskunde_第2頁
雙德語課件文化概況landeskunde_第3頁
雙德語課件文化概況landeskunde_第4頁
雙德語課件文化概況landeskunde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Deutschland im berblickKapitel 2Deutsche GeschichteVon Germanen bis Deutsche日耳曼到德意志特殊混合的民族Sondergemischte Vlker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位于中歐(in Mitteleuropa),因而被稱為“歐洲的走廊”。它為以下九個鄰國所環(huán)繞:北方跟丹麥毗連,西邊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邊有瑞士與奧地利,而東方則與捷克和波蘭為鄰。這是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是聯(lián)系東歐和西歐的經(jīng)濟和文化的橋梁,同時也是連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地中海的軸心

2、。正是這種歐洲“橋梁”和“軸心”的地理特性,構(gòu)成了特殊的德國歷史,也形成了獨特的德意志文化。日耳曼與德意志Germane und Deutsche漢語里稱德國人:德國人,日耳曼人,德意志人歐洲其它語言稱德國人:英語:日耳曼人(German)法語:阿雷曼人;芬蘭語:薩克森人英語中的“German”一詞來源于拉丁文“Germanus”, 它的指稱在德語里十分廣泛。德語中也有“Germane”一詞(源于拉丁文“Germanus”)。德語權(quán)威詞典Wahrig是這樣解釋該詞的:“日耳曼人大約公元前750年起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波羅地海和北海一帶隸屬印度日耳曼語系(又稱印歐語系)的部落群體?!?這說明

3、德語中的“日耳曼人”一詞是歷史上日耳曼各個部落群體的總稱。古日耳曼人的結(jié)構(gòu)分支Schaubild von germanistischen Stmmen一般認為,古日耳曼人由東、西兩大分支組成。日耳曼人的大部,最初生息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威悉河和奧得河之間的北德平原和日德蘭半島。當(dāng)時的中歐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而南方已開始向鐵器時代過渡。西日耳曼人盎格魯人薩克森人法蘭克人阿雷曼人巴伐利亞人等東日耳曼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哥特人古日耳曼人的第一次部落遷徙公元前600年左右:日耳曼人各部落開始南遷,西到萊茵河下游,東到威克塞河流域。此時,已發(fā)展到了鐵器時代。漸漸地,北部各部落擴展到北面的丹麥、挪威和瑞典

4、。東邊的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和哥特人到威克塞河流域定居。公元前一世紀中葉:西日耳曼人將西部的凱爾特人(當(dāng)?shù)氐耐林耍┶s到黑森山區(qū),并在北海和德國中部山地定居。這是古日耳曼人的第一次部落遷徙。日耳曼人大遷徙 Groe Wanderungen von Germanen第一次大遷徙:公元一世紀:羅馬人征服了萊茵河以西、多瑙河以東的大片土地,把這些地方納入神圣羅馬帝國的版圖。公元375年:匈奴人順多瑙河而上向中歐東部大舉入侵,東日耳曼氏族的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和哥特人背井離鄉(xiāng),紛紛向西部和南部遷移。斯拉夫人也逐步擴展到原屬日耳曼人的地區(qū),有些地方直至易北河和薩雷河。他們突破了國界墻的限制,一路向羅馬腹地推

5、進,引起整個歐洲乃至北非的騷動。而這一行動發(fā)端于中國。公元前一世紀,也就是愷撒與條頓人作戰(zhàn)之前,在中國漢朝皇帝劉徹的命令下,衛(wèi)青、霍去病等大將率大軍挺進萬里翰海,橫掃匈奴王庭,給予匈奴沉重打擊,一解百年來匈奴襲掠的邊患,面對“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復(fù)仇大軍,匈奴退避三舍,西遷中亞。到公元四世紀,一支匈奴大軍再次向西遷移,公元375年,匈奴人在黑海擊敗日耳曼哥特人的部落聯(lián)盟。哥特人一部投降,另一部則一路南下西遷,于公元410年占領(lǐng)并破壞了羅馬。日耳曼人大遷徙這一切仿佛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引起了整個西亞歐洲民族布局的大調(diào)整,隨著民族大遷徙而來的是整個歐洲民族大融合。在日耳曼尼亞,也就是今天的德國等地

6、,一些日耳曼部落融合成巨大的部落聯(lián)盟,并與部分凱爾特羅馬居民和斯拉夫人構(gòu)成了后來德意志人或德意志民族的種族基礎(chǔ)。也就是說,跟其他民族一樣,德意志民族也經(jīng)歷了民族大融合,因此,后世納粹人種學(xué)家所極力鼓吹的“日耳曼血統(tǒng)論”,特別是他們一再強調(diào)的日耳曼德意志血統(tǒng)的“純粹”,實屬“神話”。不過,就在這漫長的遷徒中,德意志民族的不安定感卻日益在靈魂深處漫延,即使他們行遍歐洲,收獲勝利,但不安全的感覺卻依然迫使他們一再向南,似乎始終有一種力量讓他們尋找歸宿,似乎南部草原不僅有肥沃的土地,也對他們的精神力產(chǎn)生神秘的吸引力,似乎遠方的世界一定有著未知的快樂。也許就是這種對遠方的好奇和向往,使他們也接受了遠方的

7、基督教,一頭扎進了宗教的懷抱。當(dāng)一位被視為蠻族和異教徒的日耳曼部落首領(lǐng)帶領(lǐng)三千部人集體受禮的時候開始,一雙無形但威力無窮的手就開始操縱條頓的心靈。日爾曼自愿服從教會力量,擁有強大力量的勇士就這樣部分放棄他們的權(quán)力,使德意志的道路變得更加詭譎難測。歐洲民族的分化和融合公元四至五世紀史稱“歐洲民族大遷徙”的結(jié)果是:日耳曼各部族的分布也發(fā)生了巨大分化。其東支除部分定居在黑海以北草原上和多瑙河下游外,大部分向西遷移到意大利、高盧南部,甚至到達西班牙和北非。勃艮第人和西哥特人以及西日耳曼人中的法蘭克人同高盧羅馬人長期結(jié)合而形成法蘭西人(法國人)。其西支的盎格魯人、部分薩克森人和朱特人從原住地日德蘭半島移

8、居到萊茵河口以東地區(qū),于五世紀渡海來到大不列顛島,他們結(jié)合成盎格魯薩克森人(AngloSaxon),并同當(dāng)?shù)氐膭P爾特人以及后來的丹麥人、諾羅人等長期結(jié)合而形成英格蘭人。留在大陸的薩克森人同巴伐利亞人、東法蘭克人、阿雷曼人等融合,并同化凱爾特人、西斯拉夫人而形成德意志人。德意志的由來此時:在北海至阿爾卑斯山之間遼闊的大地上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六大部落群:北海之濱與所屬島嶼上的佛里斯(蘭)人(m Friese, -n; -n Friesische Sprache 佛里斯(蘭)語;一種西日耳曼方言);北海與中部山脈一帶以及易北河、埃姆斯河中游之間的薩克森人(m Sachse, -n,-n schsisc

9、h薩克森語,Mundart/Dialekt方言);萊茵河中、下游地區(qū)的法蘭克人(m Franke, -n, -n frnkisch 法蘭克 語);薩雷河流域的圖林根人(m Thringer, - thringisch圖林根語);多瑙河上游、內(nèi)卡河和萊茵河上游的阿雷曼人(m Alemanne, -n, -n alemannisch阿雷曼語,流行于阿爾卑斯,巴登及瑞士等地的方言);阿爾卑斯山前麓和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巴伐利亞人(Bayern, bayerisch)。這六大部落群體基本上也就構(gòu)成了今天意義上的德意志人。德意志 - deutsch德意志一詞在德語中的表達是:“deutsch”, 由此音譯為

10、漢語“德意志”。 “deutsch”這個詞大約在公元八世紀才開始出現(xiàn),來源于古高地德語“diot”, 即“人民”的之意。當(dāng)時只是學(xué)者用來指稱法蘭克王國東部地區(qū)的古老部落所講的方言。法蘭克王國(Frankenreich)是繼西羅馬帝國在公元五世紀崩潰后,由法蘭克人的軍隊首領(lǐng)克洛維(481-511)在統(tǒng)一法蘭克各部落的基礎(chǔ)上,先后征服了羅馬人和阿雷曼人,并將大批其他西日耳曼部族統(tǒng)一在一起,在原來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第一個西日耳曼人的多民族國家。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大帝(768-814,德語的表達是卡爾大帝Karl der Groe)統(tǒng)治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幾乎總括了現(xiàn)今的法國、意大利和德國大部

11、(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北達北海),史稱“查理曼帝國(Charlemagnes empire)” 又譯加洛林帝國。查理曼帝國的解體查理曼帝國內(nèi)生活著很多民族,這些民族分別說日耳曼語族和拉丁語族的各種方言。公元814年查理死后,其子孫們爭權(quán)奪地,相互間頻頻爆發(fā)戰(zhàn)爭。于是,帝國于843年很快就分裂成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勃艮第普羅斯旺意大利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的分界線同今天的德語和法語之間的語言界限大體相當(dāng)。查理曼帝國東部的居民是在以后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才逐漸地產(chǎn)生同屬一個國家的感覺, “德意志”一詞也由最初語言的定義逐漸延伸到講這個語言的人,最后才擴大到他們的居住地(德意志帝國)廣

12、義的概念。第二講 德意志 特殊混合的民族 如果說從拉丁文“日耳曼”到德語詞“德意志”的出現(xiàn),歷經(jīng)了歐洲古老民族巨大的分化和融合的漫長歲月,那么德意志形成真正意義上統(tǒng)一的民族卻又“等待”了近千年。公元911年:德意志歷史的開始東法蘭克王國從查理曼帝國分離出來后,開始了德意志的歷史。公元911年,東法蘭克王國的諸侯們推舉法蘭克公爵康拉德就任國王。他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然而,國王的權(quán)威并不為人普遍認可,只有用軍事實力和巧妙的聯(lián)盟政策,他才能在各族強大的公爵中獲得尊重。1、東法蘭克王國到德意志帝國海因里希一世(919-936)和奧托一世(936-972)能在各族勢力強大的公爵中獲得尊重的是海因里希一世

13、及其子奧托一世。海因里希是薩克森公爵,由國王法蘭克公爵康拉德推薦,經(jīng)公侯們一致表決通過繼任國王,而后由其子奧托繼任國王。公元962年,如同當(dāng)年的查理大帝在公元800年那樣,奧托一世也在羅馬接受教皇加冕成為皇帝。至此,德意志國王就有資格作為皇帝的候補人,也就開始了德意志帝國的歷史。歐洲封建社會的政教合一由于當(dāng)時的歐洲處在封建社會政教合一階段(宗教神權(quán)時代,天主教為國教),因此每一任新國王為了接受加冕,必須去羅馬。這樣就開始了德意志國王的意大利政策。他們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保持了三百年之久的統(tǒng)治,卻因此忽略了治理國內(nèi)的重要任務(wù)。在帝國的皇帝們把注意力放在意大利期間,各諸侯、貴族們紛紛擴張自己的勢力范

14、圍,產(chǎn)生了一批半主權(quán)的公國。2、德意志帝國國號的變更奧托的帝國( 962 - 1806)- 號稱千年帝國(第一帝國)奧托的帝國雖然存在了八百多年,其國號在11世紀稱為“羅馬帝國”(沿襲古羅馬帝國的名稱),13世紀稱為“神圣羅馬帝國”,15世紀又冠名為“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但是,無論是國號的更改,還是王朝的該朝換代(中間經(jīng)歷了薩利爾王朝、施陶芬王朝以及15世紀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等),都未能使德意志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集權(quán)國家。帝國沒有都城,皇帝在巡游中進行統(tǒng)治;帝國實行君主選舉制,國王由選帝侯選舉產(chǎn)生;帝國沒有統(tǒng)一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由處在各個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獨立城市和小公國組成,各有各的方言Fries

15、isch, Frnkisch, Schsisch , Alemannisch 等(官方文字采用拉丁文)、生活方式和生產(chǎn)條件。因此,到了中世紀后期,當(dāng)歐洲逐漸出現(xiàn)英國、法國、西班牙等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時,而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卻產(chǎn)生了大量的諸侯國。3、歐洲30年戰(zhàn)爭歐洲30年戰(zhàn)爭(1618 -1648)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最大規(guī)模的國際性戰(zhàn)爭,它更加劇了德意志帝國的四分五裂。前16年是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宗教改革與反改革之爭,后14年為歐洲新生列強法國和瑞典之爭。然而戰(zhàn)場卻始終展開在德意志的土地上。30年戰(zhàn)火使德意志滿目瘡痍、一片焦土,人口從1700萬銳減到800萬(死亡半數(shù)之多)。戰(zhàn)爭以法國的勝利并取得

16、歐洲的霸權(quán)而告結(jié)束威斯特法利亞和約Westfallen根據(jù)1648年該和約,德意志向法國和瑞典割讓土地,確認荷蘭和瑞士脫離德意志帝國。此時的帝國形同虛設(shè),德意志被分裂為300個小公國。、“萊茵聯(lián)盟”與第一帝國的崩潰德意志被分裂為300個小公國后,各公侯國紛紛效仿當(dāng)時的法蘭西,將城中的最高權(quán)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使自己成為領(lǐng)地內(nèi)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從這時起,這些獨立的德意志小公國就左右了過去曾一度強大無比的帝國命運達200年之久。這種局面一直持續(xù)到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不久,拿破侖的軍隊占領(lǐng)了萊茵河左岸地區(qū),把這里的小公國組成所謂的“萊茵聯(lián)盟”。1806年,德意志第一帝國的最后一個王朝哈布斯堡

17、王朝隨著“萊茵聯(lián)盟”的形成而瓦解。徒有虛名的德意志第一個帝國徹底崩潰,第一個帝國的末代皇帝弗蘭茨二世被迫摘下皇冠,退而登上奧地利的皇帝寶座。、第二帝國的興起與民族統(tǒng)一德意志民族解放與1815年拿破侖全軍覆滅普魯士(Preuen)與“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k 1815-1898)俾斯麥領(lǐng)導(dǎo)下的三次戰(zhàn)爭分別戰(zhàn)勝丹麥、奧地利和法國(普法戰(zhàn)爭)“小德意志方案”統(tǒng)一指不包括奧地利1871年德意志帝國(Die Reichsgrndung 第二帝國)成立普魯士人(Preussian,德語Preuen)普魯士人(Preussian,德語Preuen)原本是居住在波羅地海東南沿岸的一個

18、民族,13世紀時被日耳曼人征服。16世紀初霍亨索倫家族建立普魯士公國,18世紀初改為普魯士王國。以后其歷代國王不斷擴展領(lǐng)土,其疆域自東歐延申至德意志中部和西部。19世紀中葉,普魯士王國開始進行工業(yè)革命,遂成為德意志境內(nèi)資本主義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的諸侯國。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國實際上是普魯士王國版圖的擴大,普魯士在帝國中占有2/3的領(lǐng)土和3/5的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德意志帝國解體,普魯士成為魏瑪共和國的一個邦國,權(quán)利縮小。1933年希特勒掠取德國政權(quán)后,廢除了普魯士憲法。二戰(zhàn)后,東普魯士的北部并入前蘇聯(lián),東部劃歸波蘭,剩余部分被英、法、蘇三國劃入其各自的占領(lǐng)區(qū)。1947年3月1日盟軍廢除了普魯士

19、建制,以后人們就很少用普魯士人來指德國人。、民族統(tǒng)一與民族情感“民族統(tǒng)一”這個詞始終縈繞著德國人的歷史。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 Der Erste Weltkrieg)中戰(zhàn)敗,取而代之的是魏馬共和國(Die Weimarer Republik 1919-1933)。1933年(Nationalsozialismus,abgekrzt: NAZI, Die Nationalsozialistischen Deutschen Arbeiterpartei abgekrzt: NSDAP),希特勒(Hitler)上臺,自稱為第三帝國(Das dritte Reich),實行法西斯獨裁,發(fā)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Der Zweite Weltkrieg),德意志又被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直到1990年10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