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主要森林害鼠害兔的危害與調查森林害鼠和害兔種類較多, 發(fā)生范圍較廣,害鼠害兔直接啃食林木的樹干或根系, 常致死林木。特別是退耕還林地的幼樹,若遭受害鼠害兔的侵擾,將遭受滅頂之災。第一節(jié) 害鼠的危害與調查依據害鼠對林木的危害部位, 將其大致分為兩類, 即地下鼠和地上鼠。 地下鼠危害林木的根系,其代表為中華鼢鼠;地上鼠以危害林木樹干的棕背鼠 平和危害樹干及枝梢的大沙鼠為代表。1.中華鼢鼠
Myospalaxfontanieri
Milne-Edwards國外分布于俄羅斯、 蒙古。國內分布于西北和華北等地的溫帶草原與森林草原地帶, 在河南、湖北、四川等地也有發(fā)生。 主要危害油松 Pinustabuliformis 、落葉松Larix gmelinii 、云杉Piceaasperata 等針葉樹。形態(tài)特征體長20cm~25cm,體重250g~500g;體形短粗,略呈圓筒狀,雄鼠常大于雌鼠。頭寬而扁,嘴短,耳殼退化、耳輪小,額頭有 1白斑。四肢發(fā)達,前肢爪呈鐮刀狀,善于挖土打洞;后足較小,適于拔土。頭骨粗大,頭骨后面寬大于高。 1對門齒較大,外露。毛短細密,體背毛厚,呈灰褐色和銹褐色, 略有綠光。腹部毛為淺色,尾長3.0cm~4.5cm,無毛,粉紅色。生活習性終年營地下生活,取食、繁殖、防御等一切活動均在洞內進行。每年 10月下旬在較深的洞內休眠,翌年4月份解除休眠開始危害,
以植物的地下莖和塊根等為食,
如馬鈴薯
Solanumtuberosum、胡蘿卜
Daucuscarota
、番薯
Ipomoeabatatas
及豆類
Leguminosaesp.
等,喜歡吃油松根皮和小根,對油松幼林危害較大。中華鼢鼠怕風、怕光、怕水,有封洞的習性。
5月份開始繁殖,
1年1胎,每胎
1只~4只,多為2只~3只。以夜間和晨昏活動為主,盛夏季節(jié)活動較少;
1a內有2個活動高峰期,即春季繁殖期和越冬前儲食階段。 其地下洞系縱橫交錯, 上下相連,形成各種不同形狀的洞系結構,洞穴可分主通道、取食道,越冬時有老窩,在老窩的附近還分糞道、貯食道。中華鼢鼠在打各種通道時,把多余的土堆到地面,形成一個個直徑 30cm,高約5cm~6cm的土丘。調查方法選擇鼠害的常災區(qū)和偶災區(qū),在踏查的基礎上 ,按不同的立地條件、林型選設面積為 1hm2的標準地 2塊~3塊。害鼠密度調查 統(tǒng)計標準地內的新土丘數。根據土丘挖開洞道,間隔 2晝夜進行檢查,凡封洞者即為有效洞。在有效洞布箭,弓箭(地箭)與洞口的距離為切開的洞口直徑的 2倍。1晝夜檢查 1次,及時重設弓箭(地箭) ,連續(xù)捕殺 2晝夜。然后統(tǒng)計捕獲的鼢鼠數量和鼠種,計算出土丘系數和捕獲率。根據下式計算土丘系數:土丘系數=實捕鼢鼠數/土丘數然后在各種立地類型標準地內分別統(tǒng)計土丘數,乘以土丘系數,則為鼢鼠的相對數量。鼢鼠密度(只 /hm2)=標準地內鼢鼠數 /標準地面積。捕獲率計算公式如下:p=[n/(N×H)]×100%式中:p為捕獲率;n為捕獲的鼢鼠數; N為設置弓箭數; H為捕鼠晝夜數。被害株率調查 于每年春季 3月~5月土壤解凍后和秋季 9月~10月鼢鼠儲糧期各調查21次。選擇1塊面積1hm的臨時標準地,逐株調查標準株,以樹下有鼠洞,針葉發(fā)灰、發(fā)黃色,頂芽生長緩慢判定為被害。統(tǒng)計被害株率和死亡株率。預測方法幼鼠發(fā)生量預測采用鼠口調查分析法預測鼢鼠當年幼鼠發(fā)生量。F=P(a×b)×c×(1-d);式中:F為當年仔鼠發(fā)生量(只/hm2),P為越冬鼠口密度,a為雌雄鼠比率(雌/(雌+雄)),b為每雌每胎平均產仔數,c為年繁殖胎數,d為各種因素所致死亡率之和。甘肅省a=0.5349,b=2.38,c=1,d=5%,預測模型為:F=1.2094P。種群密度預測用幼樹被害死亡率預測種群密度,根據中華鼢鼠種群密度2(Y,只/hm)與油松幼樹被害死亡株率(X,%)的線性關系,經過長期觀測可建立預測模型進行預測。2.東北鼢鼠Myospalaxpsilurus Milne-Edwards分布于河北燕山地區(qū)海河平原,內蒙東部地區(qū),遼寧遼河平原,吉林中、西部地區(qū),黑龍江西部,山東中部地區(qū),河南沿黃流域、黃淮平原,以及安徽淮北平原。主要危害甘薯Dioscoreaesculenta、花生Arachishypogaea、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胡蘿卜Daucuscarota.var.sativa、小麥Triticumaestivum、玉米Zeamays等,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的根系是其最理想的越冬食物。形態(tài)特征體形粗壯,呈圓桶形,吻端污白色,頭大而扁,耳殼不發(fā)達,隱于毛下,眼極小,前肢趾爪強大而銳利,第3趾的爪最長,末端不分叉。尾短禿,但長于后足長。體毛細軟有光澤,面部毛色棕黃色,背毛灰棕色,毛干為淺灰色,毛尖為棕色。額頂有一塊明顯的白色斑點,但有變化。體側及前后肢外側毛色與體背毛色相似。腹毛灰色,毛尖稍顯淺褐色,與體側無明顯界線,四足裸露,背部有灰色或白色短毛。頭骨短,有明顯的棱嵴,枕骨高而寬,自人字嵴向下呈截切面。鼻骨前寬后窄,末端嵌入額骨前部,具有發(fā)達的眶上嵴和顳嵴,在左右兩嵴之間形成凹陷。上門齒鑿狀,突出于口外,齒根延伸到第1臼齒前面,第1上臼齒大,第2、3上臼齒小,第3下臼齒退化,外側僅有1個凹角,內側第1凹角深,第2凹角淺。生活習性喜棲息在土質粘重或偏粘的壤土中。以草甸草原和田間荒地的密度為最高,
多見于丘陵、低山、谷地的林緣、灌叢及濕潤草甸,干燥的丘陵頂部和密林中極少見到,在燕山山脈、華北平原與中華鼢鼠 Myospalaxfontanieri 的分布區(qū)相重疊。食物以植物的地下部分為主,也吃綠色莖葉和種子。在山東還曾發(fā)現它捕食金龜子?;顒訜o明顯的晝夜區(qū)別,一天中以6:00~9:00,18:00~21:00為活動高峰。雨后??梢姷捷^多的土丘出現。極少見出洞。營獨立生活。雌鼠洞系較為復雜, 分支和倉庫數量都多于雄鼠。 洞系結構與中華鼢鼠相似。 唯其洞道距地面較淺,有時僅 10cm左右。在地面可見拱掘洞道留下的龜裂紋。覓食道復雜,洞道形成網絡結構,并且經常變化,隨時挖掘新道, 同時也不斷廢棄舊道。因而土丘的排列比較分散,有時在洞道的左右對稱出現。每個洞系占地面積較大,據壽振黃等 (1959)報道,該鼠洞系面積為14.5m×50m,其窩巢的深度為 80cm~100cm。1a繁殖1次,每胎產仔 1只~6只。調查方法同中華鼢鼠。3.大沙鼠Rhombomysopimus Lichtenstein分布于內蒙古、甘肅、寧夏和新疆等地。危害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等固沙植物。形態(tài)特征體長大于 150mm。耳短小,短于后腿長的 1/2,耳殼前緣列生長毛。爪銳利,尾粗大、近于體長、上被密毛,尾末端形成毛管狀黑色“毛束”。 背部呈暗黃褐色、 雜有毛尖為黑色的毛,腹毛毛尖污白色,尾毛銹紅色。生活習性無冬眠,冬季多在中午出洞,夏季約在日出后為其繁殖期, 5月~7月為繁殖高峰期。妊娠期約
1h出洞、在日落后 1刻鐘入洞。4月~9月25d,每窩產仔1只~11只,一般為4只~7只。一般不遠離洞系覓食,多局限在洞系所在范圍內的梭梭林間活動,
最喜食的是梭梭、豬毛菜Salsolacollina
、琵琶柴
Reaumuriasoongonica
等的枝條。每年儲食兩次,初次在仲夏,第
2次在秋季。在儲食季節(jié),它們異?;钴S,經常攀爬到
2m~3m高的樹梢上,將枝條咬斷,銜回洞內儲藏。該鼠營“家族”式群居生活。最適生境為白刺
Nitraria
tangutorum
+鹽爪爪
Kalidiumfoliatum
+紅柳Tamarixramosissima
的半固定沙丘,地下水位
6m~12m深的地方最適宜于其棲居。春季多棲息于白刺+鹽爪爪的半固定沙丘,秋季又向鹽爪爪裸露土崗生境遷移。喜歡在有坡度的沙丘上挖巢,一些天然形成的土丘隆起或山崗、水利樞紐的引洪灌渠土壩,是秋季大沙鼠喜歡棲息的生境類型之一。該鼠洞系結構復雜,常連成一片,地面出口甚多;洞道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距地面20cm~40cm,下層距地面80cm左右,巢位常在1.5m~2m之間。在冬春季,主要利用朝南或東南方向的洞口,此時北和西北方向的洞口則被風沙掩埋,從而提高洞內的溫度和濕度。在夏秋季,則主要利用朝西、北的洞口,而反方向的洞口并不被風沙掩埋,以保持整個洞系通風良好。調查方法選擇鼠害的常災區(qū)和偶災區(qū),在踏查的基礎上,按不同的立地條件、林型選設面積為1hm2的標準地2塊~3塊。害鼠密度調查 在標準地內設置 100個10cm×15cm鼠鋏。以新鮮胡蘿卜為食餌,堵洞后在洞口附近布設鼠鋏。統(tǒng)計堵洞數、有效洞數、百鋏捕獲數,計算百鋏捕獲率和鼠口密度,連續(xù)調查5d。有效洞口系數=有效洞數/堵洞數校正百鋏捕獲率(%)=百鋏捕獲數×有效洞口系數調查日標準地害鼠數量=堵洞數×校正百鋏捕獲率害鼠密度(只/
hm2)=∑逐日標準地害鼠數量/標準地面積被害株率調查
結合春季鼠口密度調查進行。
采取樣株調查法。 將標準地大致劃分為
10塊~15塊樣方,從中隨機確定
3塊,要求樣方內林木株數不少于
100株。然后,在樣方內逐株調查,凡樹干、樹枝被啃食即為被害。計算出受害株率和死亡株率。4.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rufocanus Sundevall分布于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山西、四川、湖北、陜西、寧夏、甘肅和新疆等地。危害赤松
Pinusdensiflora
、樟子松
P.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紅松
Pinuskoraiensis
、油松
P.tabuliformis
、云杉
Piceaasperata
、冷杉
Abies、椴樹
Tilia
、黃波蘿Cortexphellodendri 、山槐Albizia kalkora、榆樹Ulmuspumila.、蒙古柞Quercusmongolica 、楊樹Populus、柳樹Salix、樺樹Betula、山丁子Fraxinusmandshurica、刺五加RadixAcanthopanacis 、文冠果
Malusbaccata 、水曲柳Xanthocerassorbifolia 、胡枝子Lespedezaformosa
、刺枚果
Rosadavurica
和榛子
Coryluschinensis
等。形態(tài)特征體長90mm~110mm。冬季背毛紅棕色,身體兩側毛灰色,腹毛淡灰白色,或淡黃白色;夏季背毛暗棕色,體側和腹部毛色也比冬季暗些。尾毛較紅背鼠
平ClethrionomysrutilusPallas短而稀,稍細;尾上面毛色同背部,下面毛色同腹部。幼鼠的毛色較深,毛亦短。頭骨較粗大,顱全長不小于 25mm,有明顯的眶上嵴,成鼠眶間有 1明顯的縱形淺溝;顴弓較粗大,中間寬。牙齒的齒列較長,上齒列長不少于 6mm,上頜第3齒最后齒葉向后突出一部分,致使內外兩側各有
3個突出角,構成
2個缺刻。生活習性繁殖力強。每年4月份開始繁殖, 雌鼠懷孕期約 22d。剛出生的幼鼠肉紅色,體重2.5g,體長25mm~35mm。15d以后幼鼠開始獨立取食, 20d以后完全獨立生活。幼鼠出生后
1.5g~50d~60d即可參加繁殖,5月、8月是繁殖盛期。1a繁殖2窩~3窩,每窩平均胎崽為3只~6只。該鼠害多發(fā)生在樹內衛(wèi)生狀況不良、雜草叢生的人工幼樹,林分郁閉以后鼠害顯著減輕,或很少發(fā)生鼠害。多棲息在雜草較茂密,胡枝子、刺梅果、榛子等灌木較多的林內背風、向陽處。在樹根、倒木、伐根、灌叢、草叢或枯枝葉層下掘洞,洞口有 1個或多個,與周圍草下面交錯的跑道接連。有多次在同一路線危害同一株樹的習性,一般在霜后草本植物枯黃、地表結凍時開始危害樹木,危害最盛期為 10月~12月、4月末停止危害。在植物生長季節(jié)主要取食綠色植物的嫩莖、 嫩葉,在春季(地表解凍后)、秋季(降霜后)以取食植物的嫩芽及地下莖為主, 在冬季主要取食種子和樹皮、 主要危害幼樹,樹木被害有樹干被剝皮及枝條被切斷兩種。 多數被害樹木,一般從樹干地徑向上的樹皮被剝皮一圈或部分樹皮被剝、韌皮部被食。根據干部被啃食程度,可劃分為環(huán)狀、大于 1/2環(huán)狀、小于1/2環(huán)狀及點斑狀4種危害狀;環(huán)狀剝皮輸導組織被切斷、樹木枯死,部分剝皮長勢減弱。調查方法2選擇鼠害的常災區(qū)和偶災區(qū), 在踏查的基礎上 ,按不同的立地條件、林型選設面積為 1hm的標準地2塊~3塊。害鼠密度調查在每塊標準地內,將100個中號板鋏(,12cm×6.5cm)按鋏距5m、行距20m的平行線、或按“Z”字形、棋盤式等形式順勢布放。食餌選用炒熟的白瓜子。鼠鋏布放后,間隔24h進行檢查,用空鋏將已捕獲鼠的鼠鋏替換,48h后將捕鼠鋏全部收回。逐日統(tǒng)計捕獲害鼠的數量。210塊~15塊樣方,被害株率調查在4月中旬~5月初進行。將1hm的標準地大致劃分為從中隨機確定3塊,樣方內林木株數不少于100株。然后,以樹干四周皮部1/4以上被啃食或側枝被啃斷1枝~4枝為林木受害的統(tǒng)計起點, 在樣方內逐株調查。 計算出受害株率和死亡株率。預測方法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森防站用棕背鼠 平的春季數量、溫濕系數組成、性比、溫度及繁殖率等因子對秋季種群數量進行預測。如,春季數量X預測秋季捕獲率Y=0.9172+20.1939X,春季性比X預測秋季捕獲率Y=21.3725-4.9469X,春季繁殖率X預測秋季捕獲率Y=40.2601-O.4245X。春季捕獲率X1、溫濕系數X2與秋季捕獲率Y=10.4414+22.1915X1-0.9473X2。春季捕獲率(X1)百分比、組成(X2)、溫濕系數(X3)與秋季捕獲率Y=16.6703+17.9112X1-O.8950X2-4.9065X35.東方田鼠 Microtusfortis Büchner分布于內蒙黃河沿岸地區(qū),遼寧東部和遼河平原,黑龍江東部山區(qū)和平原地區(qū),山東南部平原,寧夏中、北部丘陵地區(qū),陜西秦嶺,安徽貴池,浙江北部和西部地區(qū),福建武夷山一帶,湖南北部湖泊河汊區(qū),以及吉林、湖北和貴州。危害幼樹。形態(tài)特征為體型較大的田鼠,成體體長120mm~150mm。尾長為體長的1/3~1/2,尾被密毛。后足長22mm~24mm,足掌前部裸露,有5枚足墊,而足掌基部被毛。這是與莫氏田鼠相區(qū)別的關鍵特征,后者具6枚足墊。背毛黑褐色,其毛基為灰黑色,毛尖暗棕色。體側毛色較淺。腹毛污白色,毛基為深灰色。背腹毛間分界明顯。 足背與體背同色。尾部背面為黑色,腹面為污白色。各地種群的體色深淺有區(qū)別。頭骨棱嵴不明顯,無眶上嵴。腭骨屬田鼠特征,其后緣有一下伸小骨與翼骨相連,形成翼窩。聽泡較高。門齒唇面無縱溝。M1有4個封閉的三角形,其前端具1小橫葉。M2有3個三角形。M3有3個,但內側有1小突起。生活習性東方田鼠多棲息于低濕多水的環(huán)境。自然條件下集中于沼澤草甸、河渠兩岸。在沿海地區(qū)多棲息于湖周草甸、河邊葦塘等地。食物以植物的莖、葉、種子為主。喜食鮮嫩的水生植物。不冬眠。晝夜均可活動,夏季以夜間活動為主,其他季節(jié)則以白天活動為主。善游泳,可潛水。有季節(jié)遷移習性,當洪水來臨時,成群遷往周圍農田。洞系結構簡繁不一。簡單的洞系只在苔草墩下挖 1個側坑,筑巢;復雜的洞系有20多個洞口,洞道長而分支,內有倉庫 2個~5個。春夏繁殖,每年產 3胎~4胎,每胎產仔 5只~11只。種群的平均壽命為 14個月,種群更新速度很快。數量常有暴發(fā)性。亞成體在種群中的比例高達44.5%左右,而成體僅占 21%。調查方法2選擇鼠害的常災區(qū)和偶災區(qū), 在踏查的基礎上 ,按不同的立地條件、林型選設面積為 1hm的標準地2塊~3塊。害鼠密度調查在每塊標準地內,將100個鼠鋏按鋏距5m、行距150m,分2行平行線布放。24h后將捕鼠鋏全部收回。統(tǒng)計捕獲害鼠的數量。被害株率調查23塊,樣方將1hm的標準地大致劃分為10塊~15塊樣方,從中隨機確定內林木株數不少于100株。計算出受害株率和死亡株率。6.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Pallas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焉耆盆地,寧夏六盤山地區(qū),甘肅南部和祁連山東部,陜西秦嶺,四川北部,以及青海。以植物種子和根、莖、葉為食,對灌木林和幼樹危害較大。形態(tài)特征體長約為105mm,后足長19mm左右,尾長不及體長一半,但大于后足長的1.5倍。成年鼠雌性體重 25.98±0.31g,雄性體重 36.92±0.63g。體毛蓬松,體背毛深灰褐色乃至黑褐,沿背中部毛色深褐; 腹毛灰白或沾淡棕黃色, 尾毛雙色,上面黑色,下面灰白或淡黃;四肢外側及足背為灰褐色,四肢之內側色同腹部。頭骨較寬大,顱全長約 26mm,顴骨相當寬大,顴寬約 14mm,為顱全長的 1/2,眶間較寬大。第 2上臼齒內側有 2個突出角,外側有3個突出角;第1下臼齒最后橫葉之前有 4個封閉三角形與 1個前葉;上齒列長約 6.8mm,短于齒隙之長度。生活習性喜歡棲息在海拔 2000m以下的亞高山灌叢,林間隙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沼澤草原等比較潮濕,多水的生境。筑洞穴居,洞道較簡單,大多為單一洞口。筑窩于草堆、草根、樹根之下方。個別個體筑有外窩。營晝夜活動之生活方式。調查方法2選擇鼠害的常災區(qū)和偶災區(qū),在踏查的基礎上,按不同的立地條件、林型選設面積為1hm的標準地2塊~3塊。害鼠密度調查在每塊標準地內,布設100個鐵制踏板式鼠鋏,以新鮮胡蘿卜為食餌,按鋏距5m隨地形地勢一條線布放。24h后將捕鼠鋏全部收回。統(tǒng)計捕獲害鼠的數量。被害株率調查23塊,樣方內將1hm的標準地大致劃分為10塊~15塊樣方,從中隨機確定林木株數不少于 100株。計算出受害株率和死亡株率。第二節(jié) 害兔的危害與調查蒙古兔和達烏爾鼠兔是我國北方林業(yè)生產上的兩大害兔。主要危害幼林和幼苗,樹木被啃食后死亡率極高。1.蒙古兔LepustolaiPallas國外分布于伊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俄羅斯、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國內分布于安徽、北京、甘肅、貴州、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陜西、山東、山西、四川、新疆和云南等地。危害所有的造林樹種,對 10a生以下的幼樹、幼苗危害最嚴重。形態(tài)特征體長約450mm,尾長約90mm,全身背部為沙黃色、雜有黑色。體重一般在 2kg以上。耳甚長,有窄的黑尖,向前折超過鼻端,尾連端毛略等于后足長。頭部顏色較深,在鼻部兩側面頰部,各有 1圓形淺色毛圈,眼周圍有白色窄環(huán),耳內側有稀疏的白毛。腹毛純白色,臀部沙灰色,頸下及四肢外側均為淺棕黃色。尾背面中間為黑褐色, 兩邊白色,尾腹面為純白色。冬毛長而蓬松,有細長的白色針毛,伸出毛被外方。夏毛色略深,為淡棕色。生活習性活動敏捷,聽覺、嗅覺靈敏,性機警,遇敵快速奔跑、跳躍。除繁殖哺乳期外,無固定老窩,多數在草叢中潛伏,晝夜活動,以夜間活動為主,黃昏活動最為頻繁。植食性,主要以植物的綠色部分為食,取食林木幼苗和嫩莖、葉,冬季和初春,啃食林木根基部樹皮,咬斷幼樹。地面和雪面留有明顯的覓食路線,在林地危害呈線形分布,同一方向危害較重。嚴重時,林木成片被害死亡。蒙古兔主要棲息于山坡林地,農田附近,半荒漠地區(qū)綠洲,沙丘灌叢等處。在華北地區(qū)每年繁殖 2胎~3胎,孕期45d~48d,每胎2仔~5仔;在長江流域每年繁殖 4胎~6胎,孕期 42d左右,每胎 2仔~6仔。早春出生的幼兔夏末性成熟,飼養(yǎng)壽命5a~6a。調查方法春季,選擇
1hm2的長方形或方形樣地,樣地內林木株數不少于
100株,逐株調查被害情況。計算被害株率和死亡株率。2.達烏爾鼠兔Ochtonadaurica Pallas分布于東北、山西、陜西、青海、內蒙古、寧夏、西藏和甘肅等地。危害油松 Pinustabuliformis 、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云杉Piceaasperata、白榆Ulmuspumila 、青楊Populuscathayana 、山杏Prunusarmeniaca、旱柳Salixmatsudana、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擰條Caraganakorshinskii 等,尤以油松、側柏、云杉受害最為嚴重。形態(tài)特征體長125mm~185mm,后肢略長于前肢,無尾,在頸下與胸部中央具1沙黃色斑。橢圓形大耳具明顯的白色邊緣,吻部上下唇白色。冬毛較長,背部和四肢外側為沙黃褐色或黃褐色,腹毛基部灰色,尖端乳白色。夏毛較短,背部黃褐色,并雜有全黑色的細毛。顱全長一般小于45mm,額骨隆起,故頭骨上方輪廓的弧度較大,頂骨前部隆起,后部扁平。門齒孔與腭孔合為1孔,具2對上門齒,前面1對比后面1對門齒大1倍多。生活習性營群棲穴居生活,一年四季活動、不冬眠;
1a2胎,胎產仔一般
3只~5只,多達
8只,少則1只~2只,雌雄比例為1.29:1。多棲息于荒坡、荒溝、林地草灘和野生的灌木叢中,少數生活在農田地梗上。春秋季節(jié)多在林地內活動取食,在早春和枯草期啃食幼樹當年生嫩枝和樹皮,使其生長畸形成叢枝狀,失去形成主干的能力,或將根莖上部約20cm處環(huán)狀剝皮,致使樹木水分養(yǎng)分輸送受阻而死亡。秋季將新植幼樹從地表處咬斷,拉到洞口或洞道內貯藏越冬。冬季寒冷時多在中午活動,夏季 1d內有2個活動高峰,即 7:00時~10:00時和17:00時。4月~7月繁殖期種群數量的變動很大,年度的數量變動亦十分顯著、高數量峰年密度可超過低谷年10倍以上。達烏爾鼠兔具貯草習性,7月~9月集草,待草曬成半干后拖入洞中貯于倉庫里,作為越冬之用。該鼠兔的簡單洞多數只有1個洞口,無倉庫。復雜洞洞道結構復雜,彎曲多支,總長約3m~10m;具3個~6個圓形至橢圓形洞口,直徑約5cm~9cm;洞口附近有球形糞便,鮮糞草黃色,陳糞灰褐色,洞口間具寬約5cm的網狀跑道;洞口通道與地面成30°~40°的角度,并延伸約50cm后與地面平行;洞道中部具1窩巢,內鋪以碎草,窩形扁平;距洞口不遠處有倉庫1個~3個。調查方法于春季牧草返青前的 4月和秋季牧草枯黃后的 10月各調查1次。根據調查地塊的形狀選擇1條最長的對角線,進行線路踏查,隨機選取 100株樹,調查林木的被害株率和死亡株率。3.西藏鼠兔 Ochotonathibetana Milen-Edwards分布于陜西秦嶺,甘肅河西走廊、祁連山和甘南地區(qū),以及青海、河南西部山區(qū)、西藏東部和南部、四川和云南。森林更新的幼苗受害較重。形態(tài)特征體型較達乎爾鼠兔小而細長。體長一般不超過 155mm。耳較大,橢圓形,高度不超過27mm。四肢短小,后肢略比前肢長。無尾,尾椎隱藏于毛被之下,上唇有縱裂。體毛毛色較灰暗,夏毛背部棕黑色,毛基黑色,中上部淺棕,毛尖黑褐色;體側較背色為淡;耳外側黑褐,內側棕黑色,邊緣有窄白邊,耳前方有一撮淡色毛叢,耳后近頸部處有一淡色斑塊。觸須棕色或棕黃色,較短;頭部及吻端顏色較背部暗深;頭側、頸部淡棕黃色,整個腹毛基色灰黑;頦部毛尖白色;腹部中央淡棕黃色,兩側污白色;四肢外側毛色同背,內側毛色與腹部相同;足背淡棕黃色,趾部有黑褐色密毛;冬毛背部比夏毛稍淺淡,毛基部灰黑、毛尖黃褐色;故整個背部毛色呈黃褐色,體側淡黃褐色;腹毛色同夏毛,耳后淡色毛斑不及夏毛明顯。頭骨較平直狹長,顱全長小于40mm,腦顱低平,棱角不大明顯,背部平直;額骨略突出,中間骨縫處稍凹入;頂骨前部略上凸,后部低平,人字嵴和矢狀嵴很低,人字嵴向兩側延伸與顳嵴相接;顴弓呈平行狀,前寬后略窄,末端有一細長突起;門齒孔與腭孔合并成一個大孔;梨骨不被前額骨邊緣遮位。 腭長一般不超過 14.5mm。聽泡中等。 不十分隆起。 齒隙長與齒列長相等。生活習性棲息于海拔 3000m~4000m 的高山草甸、灌叢、芨芨草灘、山坡草叢中,尤其以柳Salix
、金露梅
Potentillafruticosa
等不占優(yōu)勢的灌叢中最多。在祁連山西段,主要分布在針茅
Stipa
、苔草
Carex為主的生境中,以雙子葉植物為建群種的階地,山麓平原上數量最多。有時也棲居在河渠邊的馬藺
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
、苔草灘上。營穴居生活, 筑洞穴于干草根、 灌叢及土塊之下, 也有利用旱獺 Marmotabobak廢棄洞道側壁挖洞營巢。洞道一般距地面 10cm,根據洞穴結構,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結構復雜,全長 3m 以上,具多個分支,洞道出口多,洞內有貯室和一個巢室,名曰居住院洞;另一種構造簡陋,洞道全長僅為 40cm~-50cm,有1個~2個分支,分支末端各有 1個與地面相通的出口,此種洞穴,用于臨時休息或躲避敵害,稱臨時洞。洞群各出口之間,有跑道相互貫連。洞口近旁常堆積有糞便,糞便呈圓球狀,新鮮糞便顏色黃綠,陳舊糞便灰黃色。晝夜活動,冬不蟄眠,甚至在雨天,雪被底下,亦常外出覓食。食性以植物為主,經常取食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等植物的莖、葉,亦食山柳Salixoritrepha、浪麻Caraganajubata等小灌叢的嫩葉及其他植物嫩根。胃內偶爾有甲蟲殘骸。一年繁殖數次,繁殖期為5月~6月,8月~9月常有懷孕雌鼠,每胎5仔~6仔。分布區(qū)內數量較多,但由于其群居性不如達乎爾鼠兔強,故無密集聚居之現象。調查方法選擇西藏鼠兔的常災區(qū)和偶災區(qū),在踏查的基礎上,按不同的立地條件、林型選設面積22為1hm的標準地2塊~3塊。再將1hm的標準地劃分為20m×20m的樣方若干塊,從中隨機抽取3塊,以洞口旁有新鮮糞便為有效洞口的標準,統(tǒng)計其有效洞口數量。2計算出1hm的鼠兔密度。4.高山鼠兔 Ochotonaalpina Pallas分布于內蒙東部、東北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西安海棠職業(yè)學院《論文寫作V》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運動干預案例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女工專項集體合同(3篇)
- 保育員個人匯報工作總結(8篇)
- 2025四年級人教版數學下學期期中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復習考點知識練習
- 2024年中職骨干教師個人培訓總結
-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點睛提分卷1
- 樓梯立柱配件行業(yè)深度研究報告
- 2025年保潔個人年度工作計劃
- 超級車租賃合同
-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全冊教學課件(2024年春季版)
- GB/T 17758-2023單元式空氣調節(jié)機
- 2023新能源場站一次調頻控制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
- 醫(yī)療器械經營質量管理制度范本
- 北京匯文中學新初一均衡分班語文試卷
- 主管護師-護理學專業(yè)知識-外科護理學-第四十五章骨與關節(jié)損傷病人的護理
- 模塊1 緒論《地下鐵道施工技術》教學課件
- 部門職能界定與劃分
- 泡沫鉆井技術
- 特殊特性關鍵工序重要特性區(qū)別教學課件
- 實驗診斷-腦脊液常規(guī)及生化檢查(診斷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