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札揭秘藏泉往事_第1頁
一封信札揭秘藏泉往事_第2頁
一封信札揭秘藏泉往事_第3頁
一封信札揭秘藏泉往事_第4頁
一封信札揭秘藏泉往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一封信札揭秘藏泉往事陸昕

1937年戴葆庭先生致駱澤民先生信札信中戴先生不但提及了“鐵范泉〞“印母〞“鐵母〞等概念,闡述了自己對“保大背天〞錢的分析,言語中還可看出他對秘藏的“清泰元寶〞的珍愛。

民國時期是中國錢幣珍藏研究的第一個高峰。去年一個偶然的機遇,承蒙應天齋主李海波先生作緣,筆者得到一批民國錢幣先賢大家的往來信札。至此,筆者珍藏此類信札已達百通,涉及錢幣先賢近30人。

其中,戴葆庭先生致駱澤民先生的信札有25通,時間自1937年至1959年,以上世紀40年代為主。這批信札中提及了一大批泉界名家,同時也涉及到好多錢幣珍品。

戴葆庭與駱澤民是民國時期泉界實戰(zhàn)派的領軍人物,人稱“南戴北駱〞。從這25通信札中,首先可以看出他們通信十分頻繁;其次是對錢幣的判斷及看法的交流,對有些吃不準的錢幣,戴先生也虛心求教,決不武斷。另外,從中還可以體會到戴先生謙謙君子的風范,對朋友以誠相待,做生意信守承諾。相信這批信札的發(fā)現(xiàn)和整理,能對戴葆庭先生的研究乃至民國錢幣珍藏史的研究起到很好的補充。在此,筆者特地選取了一封作重點介紹,致敬先賢,與同行共享。提出獨到見解

一封寫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的信,原文如下。

澤民兄臺鑒:

荷寄紹興小平,深感之至。尊值亦不貴,惜與敝藏一品篆者,厚薄色澤不同,故未奉商,敬隨信退奉。到乞收消,勞神為感。元豐等鐵范泉,有遵即奉上。日前有元豐篆草各一品,因不甚精,自己不喜,已經(jīng)讓人。鐵范實為鐵泉之印母,乞參看古泉學第三期拙著“古泉叢談〞。以后如有鐵母入手,決即寄奉,因近知兄深愛此類也。保大泉為南唐年號,楚馬殷奉南唐正朔,于保大二年舉兵占領閩王延政地,就閩鑄天德重寶原監(jiān)鑄此。泉風、書法、大小、厚重完全與敝藏天德重寶一致,寶字尤酷肖,如出一手。背天仍是天策府遺意,與乾封背天同。十余年前浙江桐里曾出一品,由王某收得,歸諸張叔馴君。因關系歷史重要,故荷張君全部藏泉之冠,亦即全世界最有意義、最有價值之品。弟之一品,于去年出福建南平縣。厚肉,滿身舊皮殼,有紅綠銹。看拓不甚好,看泉則真可愛也。予前得之大泉五千等品差此遠矣。弟尚有秘藏后唐清泰元寶大泉一品,制作與永通泉貨差同,亦奇品。但欲守秘,乞勿聲張為幸。拓本亦難送人,乞諒之。叨在知己,絮此奉告。即頌

臺安

弟葆庭頓首

廿五日

新得仍乞不棄賜知或賜寄為幸。信面紀念郵便乞擲還為幸。

信中所述“鐵范泉〞“印母〞“鐵母〞等概念,戴葆庭先生提到“參看古泉學第三期拙著‘古泉叢談。〞《古泉學》為中國古泉學會會刊,自1936年6月創(chuàng)刊到次年6月???,共發(fā)行了5期。其中,第3期刊載的《古泉叢談》一文是戴葆庭先生所著,文中闡述了他對“鐵母〞“印母〞“雕母〞以及“試范錢〞的觀點:“考幾種鐵母泉,如嘉熙通寶大泉等,多未見鐵泉,予臆度為樣品,當時擬議鑄造而未實行鼓鑄者。故流傳至稀,蓋鐵母為鑄造鐵泉之印母,當非試范。況唐宋以后無泉范發(fā)現(xiàn),揆諸清錢制度,僅有樣泉、祖泉、母泉,自可推知。〞

這段話包含了幾個意思。其一,某些鐵母未用于鑄造鐵錢,可視為樣錢;其二,鐵母就是鑄鐵錢的“印母〞,而非“試范錢〞?!霸嚪跺X〞是指開鑄鐵錢之前,先以銅汁澆鑄一個銅樣,也叫“鐵范銅〞。由于唐宋以后未發(fā)現(xiàn)鑄鐵錢之范,何來“試范錢〞?其三,唐宋時期已廣泛采用翻砂法鑄錢,所以清代雕母、母錢、樣錢的制度在唐宋已然施行。文中戴先生進一步指出:“羅君伯昭近由陜西獲得之元符重寶,生辣異常,若新鑄者,尚留有刀痕。驟視之疑為偽作,實為未曾用過之雕母也〞“又嘗得嘉定元寶折十大錢一枚,精致特異,近字文及輪郭處皆有刀切痕跡。則銅品亦有印母,非只鐵品已也(按嘉定折十大泉,無鐵鑄者,予讓吳君一品確是雕母)。〞由此可以看出,先生從實物出發(fā),提出“印母〞概念以及對唐宋鑄造工藝的見解是十分獨到的。

關于“保大背天〞錢

“保大泉〞即“保大元寶背天〞錢,系南唐元宗李璟保大年間(943年至957年)所鑄,大名譽品。民國時期總共發(fā)現(xiàn)了3枚,分別為戴葆庭(足齋)、張叔馴(齊齋)和羅伯昭(沐園)所藏。戴葆庭先生在《泉幣》第2期中對此有記述:“保大元寶大錢背天字,近年見有三品,制作文字均同。一藏齊齋,色青白似銀,一藏寶瓊閣,色黑傳世古,一即此品,滿身翠綠,土花沁骨,且精致過之,系數(shù)年前長沙新出土者,現(xiàn)藏予篋。〞

其中張叔馴(齊齋)所藏的一品,在這封致駱澤民先生的信中戴先生有提及:“十余年前浙江桐里曾出一品,由王某收得,歸諸張叔馴君。〞高煥文《談泉雜錄》對此品亦有記載:“南唐保大元寶大泉,背上天字,從來未見,張叔馴得之于王杏山。〞戴葆庭(足齋)自藏的是一枚熟坑傳世品,是“由金華朱克壯君得于福建之南平,余以二千元得之,齊齋曾出三千元索讓,余殊不忍舍之〞(見《古錢大辭典拾遺》2367頁)。而這封信里“弟之一品,于去年出福建南平縣,厚肉,滿身舊皮殼,有紅綠銹。〞指的就是這枚。但為何此品與《泉幣》中引述的不符?原來是他與羅伯昭相互交換了各自的藏品。羅先生在《珍泉集拓》中記述了理由:“此保大乃蔡季襄君獲自長沙,歸于余藏余篋者有年,此泉最精而余嫌其色澤不美,乃與葆庭易得黑錆傳世者一品。〞王建訓在題跋《足齋泉拓》時也提到此事:“此泉余于三十年五月廿八日在足齋處見之,精好特甚,滿身綠漆水銀古。足齋云,此泉原為沐園所有,沐園不喜生坑泉,欲得足齋之傳世品,因互易得之。〞如此珍品兩人能相互交換,可見交誼之深,也留下了一段泉壇佳話。

關于“保大背天〞錢的鑄造背景,戴先生在信里做了闡述:“楚馬殷奉南唐正朔,于保大二年舉兵占領閩王延政地,就閩鑄天德重寶原監(jiān)鑄此。〞又重點分析了“保大背天〞與閩王延政所鑄“天德重寶〞,以及楚馬殷所鑄“天策府寶〞“乾封泉寶〞的關系。他認為,其一,“泉風、書法、大小、厚重完全與敝藏天德重寶一致,寶字尤酷肖,如出一手。〞鑒于“天德重寶〞有分足“寶〞和隸足“寶〞兩個版別,此處指的是楷書分足“寶〞。其二,“背天仍是天策府寶遺意,與乾封背天同。〞由于此錢乃馬殷之子馬希萼為進奉南唐以示效忠而鑄造的,故與馬殷所鑄“天策府寶〞“乾封背天〞的風格一脈相承,“天〞乃天策府之意,這段考證、分析十分精準到位。從目前把握的資料來看,如此觀點也是由戴葆庭先生在這封信里首先提出的,其后被泉界廣泛認可并引用。

信中,戴先生對“保大背天〞錢的地位和價值給予了至高評價,“因關系歷史重要,亦即全世界最有意義、最有價值之品。〞雖然他過手珍泉無數(shù),卻對“保大泉〞表達了特別的重視和珍愛,甚至超過了他之前得到的“大泉五千〞等珍品。文章不僅能讀,還能聽?解鎖這批信札背后更多的故事,登錄喜馬拉雅App或中國珍藏雜志官方微信,探尋“珍藏夜話〞即可,歡迎關注!

秘藏“清泰元寶〞

信中還提到,“弟尚有秘藏后唐清泰元寶大泉一品〞。“清泰〞是后唐末帝李從珂的年號。清泰年間(934年至936年)鑄幣史書無載,但有“清泰元寶〞存世。

民國十年(1921年),鄭家相先生在上海曾見到一枚大如折三的“清泰元寶〞,他認為是元代寺觀錢,且因價昂沒有購入。這枚錢鄭先生在《梁范館談屑》中也曾談及:“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間,輾轉(zhuǎn)為戴葆庭所得。XX丁氏入采《歷代古泉圖說》,列為后唐末帝錢。〞

《歷代古泉圖說》中,丁福保先生引述的是戴葆庭先生的觀點。而戴先生對此錢的考證是:“清泰為后唐末帝年號,鑄泉史乏明文。以時值五季大亂所鑄,乃極草率。是泉清泰元三字,似出工人手,然仍含隸意,古拙且類六朝造像文字,惟寶字仿開元乾元,故獨端整。此與石晉之天福元寶正相仿佛。至其形制大小銅質(zhì)制作,與南唐永通泉貨篆書光背小型者亦復相侔,尤可證其為五季物也〞(《古錢大辭典拾遺》2369頁)。

針對當時泉界對此錢年代性質(zhì)的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