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語文三輪沖刺大題優(yōu)練7 文言文閱讀(二)(解析版)_第1頁
(新高考)高考語文三輪沖刺大題優(yōu)練7 文言文閱讀(二)(解析版)_第2頁
(新高考)高考語文三輪沖刺大題優(yōu)練7 文言文閱讀(二)(解析版)_第3頁
(新高考)高考語文三輪沖刺大題優(yōu)練7 文言文閱讀(二)(解析版)_第4頁
(新高考)高考語文三輪沖刺大題優(yōu)練7 文言文閱讀(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二)文言文閱讀(二)大題優(yōu)練7優(yōu)選例題優(yōu)選例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武承嗣營求為太子,數(shù)使人說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太后意未決。狄仁杰每從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碧笤唬骸按穗藜沂拢湮痤A知?!比式茉唬骸巴跽咭运暮榧遥暮V畠?,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謂仁杰曰:“朕夢大鸚鵡兩翼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碧笥墒菬o立承嗣之意。太后命宰相各舉尚書郎一人,仁杰舉其子司丞光嗣①,已而稱職。太后喜曰:“卿足繼祁奚矣?!背酰醯⒗羁?,善用索及騎射,每陷陳,如鶻入烏群,所向披靡。及孫萬榮死,來降,有司責其后至,奏請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驍勇絕倫,能盡力于所事,必能盡力于我,若撫之以德,為我用矣?!弊嗾埳庵?,所親皆止之,仁杰曰;“茍利于國,豈為身謀!”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請與之官,太后以楷固為左玉鈴衛(wèi)將,使將兵擊契丹余黨,悉平之。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諫,其略曰:“今之伽藍②,制過宮闕。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又曰:“如來設救,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存虛飾!”又曰:“比來水旱不節(jié),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為善,何得相違!遂罷其役。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爭,太后每屈意從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三》有刪改)【注】①司丞光嗣:狄仁杰的兒子狄光嗣,任司府丞官職。②伽藍:梵語,譯為佛教寺院。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B.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C.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姑于廟者也/D.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秦漢時始稱“太廟”。太廟內只供奉本朝歷代先皇。B.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C.契丹,古代游牧民族,發(fā)源于中國東北地區(qū),唐末建立契丹國,后改國號為遼。D.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妃嬪、皇子、公主等。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狄仁杰堅持原則,直言敢諫。在立儲問題上,不阿附太后,最終太后聽從了他的意見。B.狄仁杰公私兼顧,不避嫌忌。他舉薦自己兒子為尚書郎,太后說他像祁奚一樣顧念家人。C.狄仁杰不計得失,為國薦賢。他知人敢任,力排眾議,請求赦免并任用契丹降將李楷固。D.狄仁杰反對奢華,愛惜民力。武則天要建造大佛像,極力諫阻,武則天停止了這項工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及孫萬榮死,來降,有司責其后至,奏請族之。(2)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宮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5.狄仁杰是如何打消武則天要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想法的?請簡要說明。(3分)【答案】1.D2.A3.B4.(1)等到孫萬榮死后,(李楷固)來投降,有關部門指責他來投降得太晚,上奏請求將他滅族。(2)如今邊境又不安寧,如果耗費國庫資財,又用盡民力,假如哪一個地方有災難,陛下將用什么去救援呢?5.①從先皇遺命的角度勸說,②從母子和姑侄關系親疏對比的角度勸說,③機智地為太后解夢。【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句首發(fā)語詞、句末語氣詞,要確定謂語。一般情況下,句首發(fā)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尤其要關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句子大意: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后,配祭太廟,代代相承,沒有窮盡;立侄兒為太子,則未聽說過侄兒當了天子而附祭姑姑于太廟的。其中,“陛下立子”是主謂結構,且“則”是虛詞,往往用在句子開頭,因此在“則”前斷開,排除AC項;“千秋萬歲后”是時間狀語,“后”字不能斷到后面;“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中“則”是虛詞,往往用在句子開頭,因此在“則”前斷開,排除B項。故選D。2.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A項,“太廟內只供奉本朝歷代先皇”錯。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本朝歷代皇帝的地方,后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據(jù)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本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錯位、語句翻譯錯誤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然后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fā)現(xiàn)問題。B項,公私兼顧“顧念家人”不當。原文有“太后命宰相各舉尚書郎一人,仁杰舉其子司丞光嗣,已而稱職。太后喜曰:‘卿足繼祁奚矣。’”狄仁杰推薦自己的兒子是出于公心,就像“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祁奚一樣。故選B。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本題關鍵詞有:(1)補出主語“李楷固”;“后至”,投降的太晚;“族”,滅族。(2)“盡”,用盡;“一隅”,某個地方;“何以”,賓語前置句,用什么。5.本題考查分析文段結構,篩選并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審清題干要求,找出對應答題區(qū)域;然后翻譯這部分內容,理清思路;最后分條概括。原文是“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他日,又謂仁杰曰:‘朕夢大鸚鵡兩翼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笥墒菬o立承嗣之意”。他先是從先皇遺命的角度勸說,再從母子和姑侄關系親疏對比的角度勸說;最后機智地為太后解夢。這樣就打消武則天要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想法?!緟⒖甲g文】武承嗣謀求充當太子,多次指使人勸太后說:“自古以來的天子沒有以外姓人為繼承人的?!碧筮€拿不定主意。狄仁杰常從容不迫地對太后說:“高宗大帝將兩個兒子托付陛下。陛下現(xiàn)在卻想將國家移交給外姓,這恐怕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吧?況且姑侄與母子相比誰更親?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后,配祭太廟,代代相承,沒有窮盡;立侄兒為太子,則未聽說過侄兒當了天子而附祭姑姑于太廟的?!碧笳f:“這是朕家里的事,你不要參與?!钡胰式苷f:“君王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誰不是臣妾,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為四肢,從道理上如同一個整體,何況我湊數(shù)任宰相,哪能不參與呢!”太后心里稍微醒悟。有一天,太后又對狄仁杰說:“我夢見大鸚鵡兩翼都折斷了,這是什么意思?”狄仁杰回答說:“武是陛下的姓,兩翼是您的兩個兒子。陛下若起用兩個兒子,那么兩翼便振作起來了?!碧笠虼吮愦蛳肆⑽涑兴脼樘拥囊馑肌L竺钤紫喔魉]舉尚書郎一人。狄仁杰薦舉自己的兒子司府丞狄光嗣,后來他很勝任這個職務。太后高興地說:“你可以繼承(古代薦舉自己兒子的)祁奚了?!碑敵?,契丹的將領李楷固,善于使用套繩和騎射,每次進入戰(zhàn)陣,就好像鶻鳥進入烏鴉群中,所向無敵。孫萬榮死后,李楷固投降唐朝,有關部門指責他來投降得太晚,上奏請求將他滅族。狄仁杰說:“李楷固勇猛無比,既然能為他侍奉的主上盡力,也一定能為我們盡力,如果用恩德安撫他,就能為我所用。”于是上奏請求赦免他。他的親屬友好都勸他不要這樣做。狄仁杰說:“如果有利于國家,難道還要為自己打算!”太后采納他的意見,赦免了李楷固。他又請求授給李楷固官職,太后任命李楷固為左玉鈐衛(wèi)將軍,派他領兵進擊契丹余黨,結果將契丹全部平定。武則天要建造一尊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諫阻,奏疏的大意是,“當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筑規(guī)模上已經超過皇帝的宮殿。營建這些寺院無法借助鬼神之力,只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資不會從天而降,終究來自地里。不靠損害百姓。那么又怎能得到這些東西呢?”他又說:“如來佛創(chuàng)立佛教,以大慈大悲為宗旨,哪里要勞民傷財,來設置浮華無實用的裝飾!”又說:“近年來水旱災害時有發(fā)生,邊境又不安寧,如果為修建大佛像而耗費國庫資財,又用盡民力,那么萬一哪一個角落有災難,陛下將用什么去救援呢?”武則天說:“您勸導我行善,我又怎么能違背您的意愿呢?”于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沒有哪一個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稱狄仁杰為國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習慣于在朝堂上當面直言規(guī)諫,武則天常常未違背自己的本意而采納他的建議。辛丑年,狄仁杰去世,武則天流著眼淚說:“朝堂上再也沒有可以依靠的人了!”模擬優(yōu)練模擬優(yōu)練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田叔者,趙陘城人也。叔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趙人舉之趙相趙午,午言之趙王張教所,趙王以為郎中。數(shù)歲,切直廉平,趙王賢之,未及遷。會陳稀反代,漢七年,高祖往誅之,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是時趙相趙午等數(shù)十人皆怒,謂趙王曰:“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弊渌较嗯c謀弒上。會事發(fā)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趙午等皆自殺。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趙王教得出,乃進言田叔等十余人。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叔為漢中守十余年。后數(shù)歲,梁孝王使人殺故吳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還報。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對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為也?!鄙显唬骸昂我??”曰:“今梁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本暗鄞筚t之,以為魯相。魯相初到,民自言相,訟王取其財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魯王聞之大慚,發(fā)中府錢,使相償之。相曰:“王自奪之,使相償之,是王為惡而相為善也,相毋與償之?!庇谑峭跄吮M償之。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數(shù)使人請相體,終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獨何為就舍!”魯王以故不大出游。數(shù)年,叔以官卒。太史公曰:孔子稱曰“居是國必聞其政”,田叔之謂乎!(節(jié)選自《史記.田叔列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B.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C.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D.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遷,文中意為升官。一般指官職的調動,有貴右賤左之說,故將貶官稱為“左遷”。B.赭衣,在古代只有囚犯才穿的衣服,用赤土染成赭色,后來借用為囚犯的代稱。C.景帝,這是用謚號來指稱帝王,除此之外還可以用廟號、年號、封號等來指稱。D.卒,古代是指大夫死亡,一般士的死叫“不祿”,地位不同,稱呼也就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3分)()A.田叔為人率直,清廉公正。他以嚴謹廉潔為追求,喜歡與有名望的人交游,被層層推薦給趙王張敖,任職郎中,因德行突出而得到趙王看重。B.田叔忠誠俠義,不懼死亡。高祖傲慢無禮,趙王臣屬陰謀刺殺卻被發(fā)覺,趙王被逮捕時,田叔甘冒罪及三族的威脅,裝扮成家奴追隨趙王。C.田叔為官有才,善于理事。他被趙王張敖推薦給高祖時,才能勝過朝廷所有大臣,故而先后被任命為郡守和諸侯國相,施政才能被皇帝贊賞。D.田叔處事圓通,柔中帶剛。田叔刻意公開袒護魯王,從而使魯王羞愧而自愿償還百姓;又故意不在館舍休息,以此來諷勸魯王不要大肆游獵。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2)王自奪之,使相償之,是王為惡而相為善也,相毋與償之。5.田叔替景帝調查袁盎被刺殺的事情,景帝為什么稱他“大賢”而任命他為國相?(3分)【答案】1.D2.C3.C4.(1)您侍奉皇上禮節(jié)完備周全,現(xiàn)在竟是如此對待您,請求您準許我們造反。5.因為田叔查清了案件的事實,認定了梁王有罪責;又給皇帝處理此案提供了周全妥當?shù)慕ㄗh,使皇帝不會陷入維護國法和不使太后悲戚的兩難境地?!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句首發(fā)語詞、句末語氣詞,要確定謂語。一般情況下,句首發(fā)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尤其要關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句子大意是:魯王喜歡打獵,田叔經常跟隨進入狩獵的苑囿,魯王總是要他到館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苑囿,常常坐在露天地里等待魯王。其中,“魯王好獵”從結構上看主謂賓都全,后面應當斷開;“相常從入苑中”意思是“田叔經常跟隨進入狩獵的苑囿”,不能將“入苑中”與前面斷開,排除BC項;“王輒休相就館舍”中“就館舍”是地點狀語,不能與前面斷開;“相出”主謂都全,后面應當斷開,排除A項。故選D。2.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C項,“封號”錯,指稱帝王可以用謚號、廟號、年號,有時可以謚號廟號連用。習慣上,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謚號,不稱廟號,如漢武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明清兩代的皇帝基本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號來稱謂皇帝。但是沒有選項中說的“封號”。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據(jù)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本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錯位、語句翻譯錯誤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然后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fā)現(xiàn)問題。C項,“才能勝過朝廷所有大臣,故而先后被任命為郡守和諸侯國相”,根據(jù)原文“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可見是皇上認為他的才能勝過朝廷所有大臣;且“先后”在原句中并未體現(xiàn),原句封官的也不只是田叔,而是孟舒、田叔等十多個跟隨趙王張敖的人。故選C。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本題關鍵詞有:(1)“事”,侍奉;“備”,完備周全;“遇”,對待;“請”,請允許我……;為亂,造反。(2)“償”,償還;“為”,做;“是……也”,判斷句;“與”,參與。5.本題考查篩選并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審清題干要求,找出對應答題區(qū)域;然后翻譯這部分內容,理清思路;最后分條概括。首先找到原文“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對曰:‘死罪!有之’”,首先,他完成了景帝交給的任務,查清了案件的事實,認定了梁王有罪責;“田叔曰:‘上毋以梁事為也?!显唬骸我??’曰:‘今梁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接著他給出了合理建議,讓景帝不要管這件事,又替景帝分析了原因,使皇帝不會陷入維護國法和不使太后悲戚的兩難境地。因此景帝稱贊他“大賢”,任命他為國相。【參考譯文】田叔是趙國陘城人。田叔為人正直苛刻,并以此自得,喜歡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趙國人把他推薦給趙相趙午,趙午又在趙王張敖那里稱道他,趙王任命他為郎中。任職幾年,他峻切剛直清廉公平,趙王雖賞識他,卻沒有來得及提升他。恰逢陳豨在代地謀反,漢七年(前200),高祖前去誅討,途徑趙國,趙王張敖親端食盤獻食,禮節(jié)十分恭敬,漢高祖卻傲慢地平伸開兩條腿坐著大罵他。當時趙相趙午等幾十人都為此發(fā)怒,對趙王張敖說:“您侍奉皇上禮節(jié)完備周全,現(xiàn)在竟是如此對待您,請求您準許我們造反?!壁w王臣下就私下里互相謀劃弒殺皇上。恰好事情被發(fā)覺了,漢朝下命令逮捕趙王和謀反的群臣。這時漢朝又下詔書說:“趙國有膽敢跟隨趙王進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著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頭發(fā),頸上帶著刑具,假稱趙王的家奴跟隨趙王張敖到了長安。趙王張敖得以釋放出獄,就進言推薦田叔等十多人?;噬先空僖娝麄儯麄冋勗?,認為朝中的大臣沒有能超過他的,皇上十分高興,任命他們都做了郡守或諸侯的國相。田叔做漢中郡守十多年。幾年后,梁孝王派人暗殺從前吳國丞相袁盎,漢景帝召回田叔讓他到梁國審查這個案件,田叔查清了這個案件的全部事實,回朝報告。漢景帝說:“梁王有派人暗殺袁盎的事嗎?”回答說:“臣死罪!梁王有那件事!”皇帝說:“有罪證嗎?”田叔說:“皇上不要過問梁王的事。”皇帝說:“為什么呢?”田叔說:“現(xiàn)在梁王如不伏法被處死,這是漢朝的刑法不能實行??;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會吃飯不香睡眠不安,這又是您的憂慮??!”漢景帝非常賞識他,讓他做了魯國的丞相。田叔剛剛到任,多位百姓主動找他,狀告魯王奪取財務的事情。田叔抓住為首的二十個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余的人各打手心二十,對他們發(fā)怒說:“魯王不是你們的君主嗎?怎么敢毀謗君主呢!”魯王聽說后,非常慚愧,從內庫中拿出錢來讓國相償還他們。田叔說:“君王自己奪來的,讓國相償還,這是君王做壞事而國相做好事。國相不能參與償還的事?!庇谑囚斖蹙捅M數(shù)償還給百姓。魯王喜歡打獵,田叔經常跟隨進入狩獵的苑囿,魯王總是要他到館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苑囿,常常坐在露天地里等待魯王。魯王多次派人請他去休息,他終究不肯去休息,說:“我們魯王暴露在苑囿中,我怎能獨自到館舍中呢!”魯王因為這個緣故不再大舉出外游獵。幾年后,田叔在魯國國相的任上死去。太史公說:孔子用稱贊口氣說“住到這個國家一定參與它的政務”,這樣的話說的也是田叔吧!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安石少好讀書,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架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悅乎?愿監(jiān)茍者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也。”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俄直集賢院,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熙寧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卑彩瘜υ唬骸敖浶g正所以經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鄙蠁枺骸叭粍t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鄙弦詾槿弧S谑窃O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余輩,頒行分下。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余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宋史·玉安石傳》有刪改)(乙)論曰: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jié)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贝颂煜轮砸病N羯褡谟?,問韓琦曰:“安石何如?”對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余,處輔弼之地則不可?!鄙褡诓宦牐煜喟彩?。嗚呼!此雖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明張溥《宋史論》節(jié)選)(丙)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悠悠千年,間生偉人,此國史之光,而國民所當買絲以繡,鑄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國民之視公何如,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慟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清梁啟超《王荊公》節(jié)選)【注】①二帝三王:唐堯、虞舜及夏禹、商湯、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器然喪其樂生之心B.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C.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器然喪其樂生之心D.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熙寧”,宋神宗的年號。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每位皇帝可以有一個或者多個年號,如唐玄宗年號有天寶、開元等。B.“三司”,古代官職名。宋代以“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專掌國家的財賦,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C.“領”,兼任,指以本官兼較低職,同樣意思的還有“判”“權”等,而“攝”指暫時兼任比本官高的職務。D.“荊公”是對王安石的尊稱,因他曾被封為荊國公。古代對平輩或長輩也可稱“字”表尊敬,如“王介甫”。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王安石思維敏捷,志向遠大。他寫文章下筆如飛,文章精妙讓人嘆服;立有改變世事、風俗的志向,堅持變法。B.王安石剛愎自用,固執(zhí)已見。遇事不管對與錯,他都堅持自己的意見。當宰相時,因為旱災,被罷免官職。C.乙文中韓琦曾明確指出王安石不可擔任宰相,神宗沒有聽取他的建議,明代張溥認為這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D.甲文主要通過敘述人物言行來突出王安石的特點,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來褒貶他,而丙文用克林威爾做類比來評價他。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俄直集賢院,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2)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10.朱熹和梁啟超是如何評價王安石的?你認同誰的觀點?請結合文本分析。(3分)【答案】6.D7.C8.B9.(1)不久王安石擔任直集賢院,因母親去世離任,一直到英宗朝結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職。(2)最終導致眾多奸邪小人相繼為虐(繼續(xù)做暴虐的事情),貽害社會(災害流傳天下),到了崇寧,宣和年間,禍亂達到了極點。10.①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章、品行,才干,而否定他在變法中迫不及待地將財物貨利,征戰(zhàn)作為國家首要事務以及用人不當造成惡果的做法。②梁啟超高度贊美王安石,認為他是蓋世英杰,③我贊同朱熹的觀點,客觀公正,因為王安石變法多用自己門生,用人不當,導致變法失敗。或:我贊同梁啟超的觀點,王安石心存經國濟世之志,不畏人言,勇于變法,是著名的改革家?!窘馕觥?.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是解讀文言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常見的斷句方法有名詞斷句、修辭斷句、對稱結構斷句、虛詞斷句等。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本題中劃線句的意思是“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將財物貨利、征戰(zhàn)作為國家首要的事務,任用兇邪小人,排擠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進,致使天下的人,憂愁不安,喪失了安居樂業(yè)的平和心態(tài)?!薄跋葎铡钡囊馑际鞘滓氖聞眨耙脙葱啊睂儆趧淤e短語,所以應在“務”和“引”之間斷開,排除AC;“使天下之人”,意思是致使天下的人,屬于動賓短語,所以應在“使”前斷開,排除B。故選D。7.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C項,“同樣意思的還有‘判’‘權’等”錯誤,“權”是指暫時代職。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B項,“因為旱災,被罷免官職”錯誤,原文“久之,以旱引去”,可知旱災時,王安石是自己引退。故選B。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1)“俄”,不久;“以”,因為;“母憂”,母親去世;“起”,就職。(2)“卒”,最終;“嗣”,相繼,繼續(xù);“流毒”,貽害,災害。10.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題干問的是“朱熹和梁啟超是如何評價王安石的?你認同誰的觀點?請結合文本分析”,考生首先要仔細閱讀所給材料,明確朱熹和梁啟超評價王安石的具體觀點,再結合王安石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結合原文“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jié)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已任’”“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可知朱熹贊賞王安石的是文章品行,但批評他在政治上“財利兵革”的措施及其危害。結合原文“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可知梁啟超贊賞王安石為國家的偉人??忌糍澩祆?,可從王安石變法中出現(xiàn)的問題來佐證,如“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即多用門人、用人不當?shù)?。若贊同梁啟超,可從王安石的變法思想和目的上來佐證,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王安石為志向堅定不移、勇于改革等?!緟⒖甲g文】(甲)王安石宇介甫,撫州臨川人。王安石小時候喜歡讀書,他寫文章時下筆如飛,初看似不經意,完成后,看過的人無不嘆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議論高深新奇,善于雄辯和旁征博引,自圓其說,敢于堅持按自己的意見辦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矯正世事,改變傳統(tǒng)陋習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萬言書,認為:“自古以來的太平盛世,不曾因為財富不足而造成國家的禍患,禍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財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職的人的才能已經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國家的托付,疆域的保護,陛下難道能夠長久地依靠上天賜予的幸運,而不考慮萬一出現(xiàn)禍患該怎么辦嗎?希望陛下能夠明察朝政中茍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詔令大臣,逐漸采取措施,革除這些弊端以適應當前的世事變化。我的這些議論,是那些沉溺在頹靡習俗中的人不會說的,而且那些議論的人還會認為這是迂腐而不切實際的老生常談?!焙髞硗醢彩乒車?,他所安排的,大體上都是以這份萬言書為依據(jù)的。不久王安石擔任直集賢院,因母親去世離任,一直到英宗朝結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職。北宋神宗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噬蠈λf:“人們都不了解愛卿你的才能,都以為你只懂得經理學術,不懂得政治事務?!蓖醢彩卮鹫f:“經術學問正是用來處理政務世事的,只是后來很多所謂‘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為經學不能輔佐治世罷了?!被噬蠁枺骸凹热贿@樣那么你最先開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變劣習風俗,樹立法規(guī),是現(xiàn)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認為是對的。于是開設增置三司條例司機構,任命他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一并負責。而后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等變法相繼開始實施,號稱新法,派遣提攜推舉各類官員四十余人,分派頒布執(zhí)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強剛愎,遇事不管對與錯,都堅持自己的意見,執(zhí)意不肯改變。他甚至說“天災不足以畏懼,租宗不足以效法,人們的議論不足以憂慮”。朝廷內外老成持重的人幾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職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門下輕薄而有點小聰明的年輕人。王安石當了很長時間的宰相,因為旱災而引退,等到再擔任宰相,只過了一年多就被罷免:了,直到神宗朝結束,也沒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其八年。(乙)史作者評論:朱熹曾評論王安石“以文章、節(jié)操品行享譽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經世濟民為已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機會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為,本來,社會或許可以重新見到唐堯、虞舜及夏禹、商湯、周文(武)王時期的那種強盛。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將財物貨利、征戰(zhàn)作為國家首要的事務,任用兇邪小人,排擠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進,致使天下的人,憂愁不安,喪失了安居樂業(yè)的平和心態(tài)。最終導致眾多奸邪小人相繼為虐,貽害社會(毒害流傳天下),到了崇寧,宣和年間,禍亂達到了極點?!边@種觀點是社會共識。當時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時,問過韓琦:“王安石怎么樣?”韓琦回答說:“安石當翰林學士則才學有余,而擔任宰相身處輔弼的地位則不可?!鄙褡跊]有聽取這個意見,還是用王安石為相。悲哀啊!這雖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丙)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尋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夠擔當這個盛名。悠悠千年,偶爾產生一個偉人,這是國家歷史上的榮光,國內百姓應該買絲線為他繡像或者給他鑄像來祭祀他。距離王安石死到現(xiàn)在,將近千年了,在這千年之中,國民怎樣看待你,我每次讀宋史,都要放下書悲痛萬分。憑借世間少有的杰出才能,卻蒙受世人的訴罵,時代變遷,罪名卻沒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爾,而在我國有王荊公。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李渤,字浚之,后魏橫野將軍、申國公發(fā)之后。九年,以著作郎征之。歲余,遷右補闕。會澤潞節(jié)度使郗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陜西。渤上疏曰:“臣出使經行,歷求利病。訪尋積弊,始自均攤逃戶。凡十家之內,大半逃亡,亦須五家攤稅。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攤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斂之臣唯思竭澤,不慮無魚。乞降詔書絕攤逃之弊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若不由茲謬矣。穆宗即位,召拜考功員外郎。歲終,定京官考,不避權幸,自宰相而下皆行升黜。狀入,留中不發(fā),議者以宰輔曠官,自宜上疏論列,而渤越職釣名,非盡事君之道。乃出為虔州刺史。未滿歲,遷江州刺史。度支使張平叔奏征天下久逃逋租,渤上疏曰:度支所收貞元二年流戶賦錢四百四十萬,臣州治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頃,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頃有余。若徇度支所斂,臣懼天下謂陛下當大旱責民三十六年逋賦。臣任刺史,上不能奉詔,下不忍民窮,無所逃死,請放歸田里?!比霝槁毞嚼芍校M諫議大夫。敬宗沖年即位。坐朝常晚,一日入閣,帝久不出,群臣候立紫宸門外,有省年衰病者,幾將頓仆。渤出次白宰相曰:“昨論晏朝事,今坐益晚,是諫官不能回人主之意,渤之罪也。渤請出閣待罪”會喚仗,乃止。寶歷元年,改元大赦,先是,鄂縣令崔發(fā)聞門外喧斗,縣吏言五坊使下毆擊百姓。發(fā)怒,命吏捕之,曳扶既至,時已曛黑,不問色目。良久與語,乃知是一內官。天子聞之怒,收發(fā)系御史臺,御樓之日,放系囚,發(fā)亦在雞竿下。時有品宮五十余人持仗毆發(fā),發(fā)破面折齒,臺吏以席蔽之,方免。是日系囚皆釋,發(fā)獨不免。渤疏論之曰:“縣令不合曳中人,中人不合毆御囚,其罪一也。然縣令所犯在恩前,中人所犯在恩后。中人橫暴,一至于此,是朝廷馴致使然,若不早正刑書,臣恐四夷聞之,慢倍之心生矣?!焙笠蛑G,上以渤黨發(fā)。出為桂州刺史,充桂營都防御觀察使。太和五年,以太子賓客征至京師。月余卒,時年五十九,贈禮部尚書。渤孤貞,力行操尚,不茍合,而阘茸【注】之流,非其沽激。以言擯退,終不息言。以救時病,服名節(jié)者重之。(選自《舊唐書·李渤傳》有刪改)【注】阘茸,指人品卑劣,或者庸碌無能。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正確的一項是(3分)()A.乞降詔/書絕攤逃之弊/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若不由茲/謬矣/B.乞降詔書/絕攤逃之弊/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若不由茲/謬矣/C.乞降詔/書絕攤逃之弊/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若不由茲/謬矣/D.乞降詔書/絕攤逃之弊/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若不由茲/謬矣/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著作郎,官名,主管編修國史;至唐,主管秘書省之著作局。B.疏,一種文體,是指封建時代臣子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的奏章。C.留中,指皇帝將有爭議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職,不交相關部門處理。D.雞竿,一端附有金雞的長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樹立,后用為赦罪之典。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李渤考評公正,不避權貴。作為考功員外郎,李渤對皇帝寵信的奸佞之人一概給予降職的考核評定,卻遭到越俎代庖、沽名釣譽的非議,最終被貶出京城。B.李渤體察民情,維護君王。度支使張平叔不顧百姓疾苦,竟建議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李渤如實匯報江州的旱情,并明確指出,一旦征收,必引來對皇帝的非議。C.李渤忠于職守,勇于擔責。敬宗“坐朝常晚”,李渤進言勸諫,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李渤覺得未能盡諫官之責,主動請罪。D.李渤仗義執(zhí)言,坦陳時弊。崔發(fā)抓捕了毆打百姓的“中人”,遭致群毆,李渤挺身而出為崔發(fā)鳴不平,并直言朝廷如果不整治“中人橫暴”,必然后患無窮。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攤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斂之臣唯思竭澤,不慮無魚。(2)時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毆發(fā),發(fā)破面折齒。臺吏以席蔽之,方免。15.選文對李渤作了哪些評價?請簡要概括。(3分)【答案】11.B12.C13.A14.(1)均攤逃亡戶賦稅的弊政,苛刻暴虐到如此地步,搜刮財貨的臣子只想抽河水(捕魚),卻不思慮最終無魚可捕。(2)當時五十多名有品級的官員,手持棍棒毆打崔發(fā),崔發(fā)的臉被打破、牙被打斷。御史臺的吏員用席子遮蔽崔發(fā),這才使他免遭擊打。15.李渤忠貞愛國,節(jié)操高尚,不隨便附和他人;卑賤低能之徒指責他矯情求譽(沽名釣譽);而欽服名譽與節(jié)操的人們認為李渤處境艱難時,仍糾正時弊。【解析】11.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對稱結構等等,還可以利用詞語在句中充當?shù)某煞謥砼袛唷W钪匾氖亲プ【渥拥闹髡Z,梳理出事件的來龍去脈。本題要求選擇“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宜采用排除法。該句譯文:(臣)乞求陛下降下詔書,斷絕“攤逃”的弊端。農業(yè),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立好了然后才可以討論天下太平。如果不從這點做起,想天下太平,是荒謬的呀。“乞”的主語就是“李渤”,而賓語是“降詔書”,所以應在“書”之后斷開,從而排除AC?!敖^攤逃之弊”是“降詔書”的目的。接著“夫農者”“國之本”是李渤講為什么要“絕攤逃之弊”的原因,其中“夫”是發(fā)語詞,表議論?!氨玖⑷缓罂梢宰h太平”的意思是農業(yè)這個根本抓好了,才能談得上國家的太平,所以應該在“平”之后斷開,從而排除D項。“若不由茲”是從反面講危害,也說明“若”之前要斷開。故選B。12.此題考核學生識記、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帝王年號、謚號、廟號;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外交禮儀、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委婉的說法,表謙、表敬的詞語等等。平時要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等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來推敲。本題要求選擇“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C項,錯在“指皇帝將有爭議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職”這個地方。正確的表述是:留中,指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宮禁中,不交議也不批答。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在細節(jié)上做文章。同時防止命題陷阱,如: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無中生有等。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B項,曲解文意,錯在“竟建議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這個地方。原文是“臣懼天下謂陛下當大旱責民三十六年逋賦”,即李渤擔心天下有人非議皇帝要責收三十六年前的欠租,而不是度支使的“建議”。C項,錯在“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李渤覺得未能盡諫官之責,主動請罪”這個地方,原文是“渤出次白宰相”,即李渤對宰相說的話,是“請出閣待罪”而不是“請罪”。最關鍵的是“會喚仗,乃止”,即此事沒有下文,沒有結果。D項,事件前后關系不當。錯在“崔發(fā)抓捕了毆打百姓的‘中人’,遭致群毆,李渤挺身而出為崔發(fā)鳴不平”。根據(jù)原文可知崔發(fā)遭到“品官”群毆,而不是“中人”群毆。且事情發(fā)生在“雞竿之日”,而不是“中人”毆打百姓的當天。另外,崔發(fā)遭到群毆時,第一時間挺身而出的是“臺吏以席蔽之”,而不是李渤。李渤為崔發(fā)鳴不平是在崔發(fā)被拘押后的事情。故選A。14.本題考查學生的文言翻譯能力。要做好這類題,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見的八種句式:省略句、判斷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被動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古今異義詞語、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識等。最后還要找好有助得分的關鍵詞。同時,了解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信(準確)、達(通暢)、雅(有文采)。掌握翻譯的方法:留(對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保留不譯);換(用現(xiàn)代的詞去替代相應的古代的詞);補(補出文中省略了的語句,補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刪(把無實在意義的文言虛詞刪去);調(把文言文倒裝句,調整為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式)。翻譯時還必須有步驟:斷句——串譯——完善。第(1)句采分點:“苛”,如果;“虐”,暴虐;“如斯”,像這樣,如此地步?!熬蹟俊?,搜刮錢財;“唯”,只。第(2)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