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資源調查與制圖:第04章 土壤分類及土壤野外制圖課件_第1頁
土壤資源調查與制圖:第04章 土壤分類及土壤野外制圖課件_第2頁
土壤資源調查與制圖:第04章 土壤分類及土壤野外制圖課件_第3頁
土壤資源調查與制圖:第04章 土壤分類及土壤野外制圖課件_第4頁
土壤資源調查與制圖:第04章 土壤分類及土壤野外制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4章土壤分類及土壤野外制圖第04章土壤分類及土壤野外制圖本章的任務是運用土壤分類理論和野外調查技術,認識調查地區(qū)不同土壤類型的特征特性,找出它們的分布規(guī)律,確定相應的分類系統(tǒng)。在此基礎上,應用所學的野外測繪技術和制圖原理,通過完成調查地區(qū)的各種制圖任務,熟悉并掌握各類土壤草圖和有關基礎圖件的測制過程及其編圖技術,為調查地區(qū)的土壤利用改良規(guī)劃等提供科學資料。本章的任務是運用土壤分類理論和野外調查技術,認識調查地區(qū)不同第一節(jié)我國現行的土壤分類系統(tǒng)引言

土壤分類與土壤制圖是緊密相連的兩個學科分支,一方面土壤分類是土壤野外制圖的基礎,一幅土壤圖本身就是該區(qū)土壤分類單元的平面分布規(guī)律的體現;另一方面,土壤野外制圖也是發(fā)展土壤分類的基礎。因此,在土壤調查中對土壤分類給予較高重視。

土壤調查中對土壤進行分類是通過野外景觀記載分析,對單個土體剖面形態(tài)描述,室內比土評土,再經過樣品化驗等程序來完成的。第一節(jié)我國現行的土壤分類系統(tǒng)引言我國近代土壤分類研究工作至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當時,在美國土壤學家梭頗(J·Thorp)的幫助下開展了土壤調查,引進了當時美國土壤分類——C.F.Marbut分類,建立了2000多個土系,并出版了《中國之土壤》,對我國近代土壤分類有啟蒙作用。1950年新中國成立后,宋達泉在全國土壤肥料會議上,提出以土類為基本單元,以土系為基層單元的中國土壤分類,這一分類仍屬美國馬伯特土壤分類。我國近代土壤分類研究工作至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當時,在美1954年開始學習原蘇聯(lián)土壤地理發(fā)生分類,借鑒原蘇聯(lián)土壤發(fā)生分類學派的觀點對我國土壤進行了分類,擬定了以土類為基本分類單元的五級分類制。1978年,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分類委員會提出了《中國土壤分類暫行草案》,后經多次修改,于1992年,確立了《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下面所要介紹的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就是此分類系統(tǒng),它代表了全國土壤普查的科學水平。1954年開始學習原蘇聯(lián)土壤地理發(fā)生分類,借鑒原蘇聯(lián)土壤發(fā)生1.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的分類思想:中國現行的即國家在土壤調查中使用的土壤分類系統(tǒng)屬于地理發(fā)生學土壤分類系統(tǒng)。它源于俄國B.B.道庫恰耶夫的土壤發(fā)生分類思想,而且也考慮到了土壤剖面形態(tài)特征,并結合中國特有的自然條件和土壤特點而建立的自己的土壤分類體系。1.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的分類思想:中國現行的即國家在土壤調查其分類指導思想的核心是:每一個土壤類型都是在各成土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由特定的主要成土過程所產生,且具有一定的剖面形態(tài)和理化性狀的土壤。因此在鑒別土壤和分類時,比較全面注重將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和剖面性狀相結合而進行研究,即將土壤屬性和成土條件以及由前兩者推論的成土過程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所謂的以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土壤性質統(tǒng)一來鑒別和分類土壤的指導思想。不過,在實際工作中,當遇到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和土壤性質不統(tǒng)一時,往往以現代的成土條件來劃分土壤,而不再強調土壤性質是否與成土條件相吻合。其分類指導思想的核心是:每一個土壤類型都是在各成土因素的綜合2.分類系統(tǒng):《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分類單元從上至下采用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土屬、土種、變種七級分類單元,其中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屬高級分類單元,土屬為中級分類單元,土種為基層分類的基本單元,以土類、土種最為重要?,F將各級分類單元的劃分依據分述如下:

2.分類系統(tǒng):《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分類單元從上至下采用土綱、土綱:為最高級土壤分類級別,是土壤重大屬性的差異和土類屬性共性的歸納和概括,反映了土壤不同發(fā)育階段中,土壤物質移動累積所引起的重大屬性的差異。如鐵鋁土綱,是在濕熱條件下,在脫硅富鐵鋁化過程中產生的粘土礦物以1:1型高嶺石和三二氧化物為主的一類土壤。把具有這一特性的土壤(磚紅壤、赤紅壤、紅壤和黃壤等)歸結在一起成為一個土綱。我國共分12個土綱。土綱:為最高級土壤分類級別,是土壤重大屬性的差異和土類屬性共亞綱:是在同一土綱中,根據土壤形成的水熱條件和巖性及鹽堿的重大差異來劃分。如淋溶土亞綱分成濕暖淋溶土亞綱、濕暖溫淋溶土亞綱、濕溫淋溶土亞綱、濕寒溫淋溶土亞綱,它們之間的差別在于熱量條件;又如,鈣層土亞綱中的半濕溫鈣層土亞綱和半干溫鈣層土亞綱,它們之間的差別在于水分條件。一般地帶性土綱可按水熱條件來劃分;而初育土綱可按其巖性特征進一步劃分為土質初育土和石質初育土亞綱。亞綱:是在同一土綱中,根據土壤形成的水熱條件和巖性及鹽堿的重土類:是高級分類的基本單元。它是在一定的自然或人為條件下產生獨特的成土過程及其相適應的土壤屬性的一群土壤。同一土類的土壤,成土條件、主導成土過程和主要土壤屬性相同。每一個土類均要求:①具有一定的特征土層或其組合,如黑鈣土它不僅具有腐殖質表層,而且具有CaCO3積累的心土層。②具有一定的生態(tài)條件和地理分布區(qū)域。③具有一定的成土過程和物質遷移的地球化學規(guī)律。④具有一定的理化屬性和肥力特征及改良利用方向。

土類:是高級分類的基本單元。它是在一定的自然或人為條件下產生亞類:是土類范圍內的進一步續(xù)分,反映主導成土過程以外,還有其它附加的成土過程。一個土類中有代表它典型特性的典型亞類,即它是在定義土類的特定成土條件和主導成土過程作用下產生的;也有表示一個土類向另一個土類過渡的亞類,它是根據主導成土過程之外的附加成土過程來劃分的。如黑土土類,其主導成土過程是腐殖質累積過程,由此主導成土過程所產生的典型亞類為普通黑土;而當地勢平坦,地下水參與成土過程,則在心底土中形成銹紋銹斑或鐵錳結核,它是潴育化過程,但這是附加的成土過程,根據它劃分出來的草甸黑土就是黑土向草甸土過渡的一個亞類。亞類:是土類范圍內的進一步續(xù)分,反映主導成土過程以外,還有其土屬:是土壤分類系統(tǒng)中的中級分類單元,是基層分類的土種與高級分類的土類之間的重要“接口”,是具有承上啟下的分類單位。土屬主要根據成土母質的成因、巖性及區(qū)域水分條件等地方性因素的差異進行劃分的。對于不同的土類或亞類,所選擇的土屬劃分的具體標準不一樣。如山西省棕壤亞類根據成土母質的差異分為麻砂質棕壤(花崗片麻巖發(fā)育的)、硅質棕壤(石英砂巖發(fā)育的)、砂泥質棕壤(砂頁巖發(fā)育的)、灰泥質棕壤(碳酸巖發(fā)育的)、黃土質棕壤(Q3馬蘭黃土發(fā)育的)、紅黃土質棕壤(Q2、Q1紅黃土發(fā)育的)等土屬。鹽土可根據鹽分類型可劃分為硫酸鹽鹽土、硫酸鹽—氯化物鹽土、氯化物鹽土、氯化物—硫酸鹽鹽土等。

土屬:是土壤分類系統(tǒng)中的中級分類單元,是基層分類的土種與高級土種:是土壤基層分類的基本單元。它處于一定的景觀部位,是具有相似土體構型的一群土壤。同一土種要求:①景觀特征、地形部位、水熱條件相同;②母質類型相同;③土體構型(包括厚度、層位、形態(tài)特征)一致;④生產性和生產潛力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土種主要反映了土屬范圍內量上的差異,而不是質的差別??筛鶕翆雍穸?、腐殖質厚度、鹽分含量多少、淋溶深度、淀積程度等這些量或程度上的差別劃分土種。如山地土壤可根據土層厚度、礫石含量劃分土種。鹽化土壤可根據鹽分含量及缺苗程度來劃分土種。沖積平原土壤,如潮土可根據土壤剖面的質地層次變化而劃分土種。

土種:是土壤基層分類的基本單元。它處于一定的景觀部位,是具有變種:又稱亞種,它是土種的輔助分類單元,是根據土種范圍內由于耕層或表層性狀的差異進行劃分。如根據表層耕性、質地、有機質含量和耕作層厚度等進行劃分。變種經過一定時間的耕作可以改變,但同一土種內各變種的剖面構型一致。

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的高級分類單元主要反映了土壤發(fā)生學方面的差異,而低級分類單元則主要考慮到土壤在其生產利用方面的不同。變種:又稱亞種,它是土種的輔助分類單元,是根據土種范圍內由于3.命名方法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采用連續(xù)命名與分段命名相結合的方法。土綱和亞綱為一段,以土綱名稱為基本詞根,加形容詞或副詞前綴,構成亞綱名稱,即亞綱名稱是連續(xù)命名,如鈣層土土綱中的半干旱溫鈣層土,含有土綱與亞綱名稱;土類和亞類又成一段,以土類名稱為基本詞根,加形容詞或副詞前綴,構成亞類名稱,如淋溶褐土、石灰性褐土、潮褐土。3.命名方法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采用連續(xù)命名與分段命名相結合的而土屬名稱不能自成一段,多與土類、亞類連用,如黃土狀石灰性褐土是典型的連續(xù)命名法。土種和變種也不能自成一段,必須與土類、亞類、土屬連用,如粘壤質(變種)厚層黃土性草甸黑土,但各地命名方法情況有所差別。而土屬名稱不能自成一段,多與土類、亞類連用,如黃土狀石灰性褐第二節(jié)土壤分類與土壤野外制圖一、土壤分類與土壤野外制圖的關系

土壤分類系統(tǒng)是制定土壤制圖圖例系統(tǒng)的基礎,兩者關系密切,因此,土壤分類是土壤制圖的基礎,而土壤圖則是土壤分類的具體體現。作為基礎性的理論和應用成果,土壤調查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把調查所得的各種土壤類型,按照一種土壤分類系統(tǒng),把調查區(qū)的土壤勾繪在圖上。這樣制圖時就有土壤分類系統(tǒng)與制圖單元兩者銜接的問題。第二節(jié)土壤分類與土壤野外制圖一、土壤分類與土壤野外制圖的關(一)土壤分類單元與土壤實體

任何分類都是對一個群體分類,而不是對個體分類,根據在某些分異特性上的相似性,將一組個體合并成類別的過程就是分類的過程。在任何分類等級上,一個類別就是一個分類單元。所以,分類單元是概念性的,它是根據對分類對象的了解的程度,按照一定的分類目的,對分類對象的性質、關系進行抽象概括而精確定義的。土壤實體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它不依附于任何一個土壤分類體系而獨立存在。對于同一土壤,如果分類的目的不一樣,則產生不同的分類。(一)土壤分類單元與土壤實體

任何分類都是對一個群體分類所以,對同一土壤實體可以給予它各種各樣的概念上不同的分類名稱。這個名稱是抽象的,是分類學家依據自己對這個土壤實體的理解和分類目的而命名的。名稱本身并未指出該土壤具體空間位置,而是泛指在地球表面存在這樣一種土壤。一旦在某地發(fā)現某土壤實體的性狀符合這個分類單元所定義的性質,就可用這個分類單元的名稱命名該土壤實體。所以,對同一土壤實體可以給予它各種各樣的概念上不同的分類名稱

雖然對同一土壤實體可有不同的分類單元名稱,只要是以土壤本身的性質定義的分類單元,并且給予清楚的中心概念和嚴格的邊界,那么在不同的分類之間總是可以交流比較的。這種交流比較的基礎就在于土壤實體本身是客觀事物。土壤性質是看得見,測得出的。

雖然對同一土壤實體可有不同的分類單元名稱,只要是以土壤本身(二)分類單元、制圖單元和圖斑

分類單元是概念化的、是精確定義的,從而給土壤調查制圖和土壤評價提供一個通用的標準。如果一個調查區(qū)的土壤性狀與某一分類單元的概念相吻合或被包含,勾繪土壤時,我們就以這個分類單元的名稱命名該區(qū)域的土壤,從而成為圖斑。在一個地區(qū)進行土壤調查制圖,相同的圖斑組成制圖單元,一系列的制圖單元構成圖例系統(tǒng)。

(二)分類單元、制圖單元和圖斑

分類單元是概念化的、是精對于同一區(qū)域的土壤,如果使用不同的土壤分類體系作為制定圖例系統(tǒng)的基礎,會得出不同的制圖單元。這不僅意味著圖斑的名稱與含義不同,也意味著對同一區(qū)域的土壤有各種形狀的圖斑。例如,北京山前地帶黃土狀物質上發(fā)育的土壤,我國分類稱其為“普通褐土”,呈較寬的帶狀分布;若用美國的土壤分類為基礎調查制圖,則分類為“強發(fā)育半干潤淋溶土”,“弱發(fā)育半干潤淋溶土”和“半干潤淡色始成土”三種土壤,圖斑呈鑲嵌式分布。因此,若用某一分類體系為基礎編制制圖圖例,去修改根據另一個分類體制而繪制的一個區(qū)域的土壤圖,僅僅概念套概念改變圖斑的名稱,而不修改圖斑界線是行不通的。

對于同一區(qū)域的土壤,如果使用不同的土壤分類體系作為制定圖例系另一方面,一個制圖單元或圖斑內,并非只包括用來命名該制圖單元的土壤分類單元所定義的土壤,可能還包括符合其它土壤分類單元定義的土壤或非土壤的東西。其原因有三。第一,實際的土壤自然界線有許多不規(guī)則之處,當繪制土壤圖時由于技術要求繪成平滑曲線,使所劃界線內免不了包含不符合該圖斑土壤名稱的土壤;另一方面,一個制圖單元或圖斑內,并非只包括用來命名該制圖單元第二,由于制圖比例尺的限制,那些面積小于上圖單位的土壤不能單獨表示而被包含進去,使圖斑內的土壤并非純正,與圖斑名稱有出入;第三,我們是以研究土壤樣本(土壤剖面)來鑒別土壤的,由于取樣少或不具代表性,可能對土壤的鑒定不確切,從而使圖斑界線也不確切。特別由于土壤的變化是連續(xù)的,對于過渡區(qū)的土壤即使采用內插法尋找邊界,但仍然不十分精確。

第二,由于制圖比例尺的限制,那些面積小于上圖單位的土壤不能總之,分類單元與制圖單元或圖斑是兩回事,盡管它們有相同的名稱。分類單元是分類學上的純粹概念性的東西,而制圖單元或圖斑則是制圖者根據分類單元的概念和客觀存在的土壤實體所采用的一種主觀性的綜合。無論是以單一的分類單元的名稱命名一個制圖單元或圖斑,還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類單元名稱采取組合制圖法命名一個制圖單元或圖班,該制圖單元或圖斑內并非僅存在符合命名的土壤。隨著制圖比例尺的縮小,命名分類單元的等級提高,制圖單元內的土壤的均一性進一步降低。即使在以最低級的分類單元命名的大比例尺土壤圖上,也很難保證圖斑區(qū)域內的土壤全部屬于所命名的分類單元的范疇。

總之,分類單元與制圖單元或圖斑是兩回事,盡管它們有相同的名稱應該指出,制圖單元未必一定要用一個土壤分類體系中的分類單元名稱命名。土壤分類和土壤調查有密切的關系,但又是不同的兩類事物。制圖單元可以用某一土壤性質的級別命名(如質地),不必一定用某一分類單元命名。應該指出,制圖單元未必一定要用一個土壤分類體系中的分類單元名二、土壤制圖單元及其圖例系統(tǒng)

(一)土壤制圖單元的劃分

土壤制圖單元的劃分要考慮制圖比例尺與農業(yè)生產要求,避免以土壤分類的框框來硬套制圖單元。在劃分土壤制圖單元時應注意:

1.土壤制圖單元的劃分決不是愈細愈好,特別是在地形切割破碎(如黃土丘陵)、或小地形十分發(fā)育的地段,則可采用組合制的圖例,或復區(qū)制圖的圖例。否則會造成工作的困難,使用圖者也感到不方便。

二、土壤制圖單元及其圖例系統(tǒng)(一)土壤制圖單元的劃分

2.制圖單元應盡可能達到內部一致,沒有必要相同到所區(qū)分的土壤具有完全一致的性質,但是一個制圖單元內的變化應保持在限定的范圍內,同時具有相同名稱的所有制圖單元內部變化的類型應該一致。

3.在簡單制圖單元和復合制圖單元中應盡可能地使用前者。

4.根據生產要求也可劃分出一些非土壤發(fā)生性狀,或地表特征的“相”以作為制圖單位劃分的依據,如坡度、侵蝕、礫質特征等。

5.土壤制圖單元雖不等于分類單元,但也應同時考慮兩者的相關性,以保證土壤制圖的質量。

2.制圖單元應盡可能達到內部一致,沒有必要相同到所區(qū)分的土(二)圖例系統(tǒng)

如上所述,一個制圖單元可能包含一個或若干個屬于不同分類單元的土壤,根據組成制圖單元的土壤類型的數目,以及各土壤類型的比例不同,圖例系統(tǒng)基本上可分以下幾種類型:

1.優(yōu)勢單元圖例:由于土壤在地球表面是一個連續(xù)分布的地理體,分類與制圖都是通過若干剖面特征而加以統(tǒng)計劃分的單位。因此在一個制圖單位內,完全一致的土壤類型是很少的。當其主要土壤的面積占該制圖單元的85~90%以上時,我們稱為優(yōu)勢制圖單元。這種情況一般在平原區(qū)的大比例尺制圖中出現較多。在大比例尺制圖中(甚至在詳細比例尺制圖的情況下),即使單一的、基層的景觀單元內,優(yōu)勢土壤也很少占該制圖單元的100%。

(二)圖例系統(tǒng)

如上所述,一個制圖單元可能包含一個或若干對于優(yōu)勢制圖單元,其圖斑內的土壤以某一土壤類型占絕對優(yōu)勢,制圖單元的名稱就以這個占優(yōu)勢的土壤類型名稱命名。所包含的土壤大多數與主要土壤在性質上相似,以至僅以優(yōu)勢土壤類型的名稱命名這個制圖單元不致影響對這個制圖單元的解釋。非類似的土壤類型,如果和命名土壤性質上差異不大,最多不能超過25%,和命名土壤性質迥然不同的土壤最多不能超過10%。例如,某制圖單位中C占90%以上,而A、D分別占5%和3%,就確定該圖斑為“C”制圖單位。對于優(yōu)勢制圖單元,其圖斑內的土壤以某一土壤類型占絕對優(yōu)勢,制2.復區(qū)圖例:在一個制圖單元內幾種土壤相互穿插分布,在≤1:1萬~1:2.5萬的大比例尺土壤制圖上難以分別表示時,則用復區(qū)圖例表示之。

復區(qū)圖例表示的方式:一種是將主要土壤類型作分子,次要者作分母,如潮土/鹽化潮土;另一種表示方式是將主要土壤放在前面,后面加一連結號,再寫次要土壤類型,如潮土—鹽化潮土。不論那種方式,一般都不注記組成土壤各自所占面積的百分數。

2.復區(qū)圖例:在一個制圖單元內幾種土壤相互穿插分布,在≤1:造成復區(qū)的原因有兩種:

(1)由于小地形或微地形形成土壤水分狀況的局部差異,如土壤侵蝕復區(qū)和鹽漬化復區(qū)。

(2)由于母質復雜,在不大范圍內形成沉積母質的水平層次差異。這些差異都會反映到土壤性狀和類別上,就構成了一個不大的范圍內,有幾種土壤反復出現呈插花分布。只有用復區(qū)來表示。造成復區(qū)的原因有兩種:

(1)由于小地形或微地形形成土壤3.組合圖例

當一個自然地理景觀單元內有兩個以上的非類似的土壤類型呈現有規(guī)律的組合出現,同時由于制圖比例尺的限制,不能單獨表示時,為了反映圖斑的組成單元及其規(guī)律性,就用組合制圖單元表示,這多用于中小比例尺制圖,但也有個別用于地形破碎的大比例尺制圖,如黃土丘陵區(qū)的切割地形部位,風沙區(qū)的草叢沙丘地區(qū)等。造成土壤組合制圖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因素,如山體的陰陽坡以及土壤鏈等。所謂土壤鏈,一般是在母質相同的情況下,由于地形的差異,形成了土壤有規(guī)律的重復出現(如圖4—1)。如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東北丘陵漫崗區(qū)和南方的紅壤低丘區(qū)。

3.組合圖例

當一個自然地理景觀單元內有兩個以上的非類似命名組合制圖單元的土壤類型所占百分數不小于75%,可以是兩個或3個,一般按其所占百分數的多少依次排列,最多的放在第一位,如“褐土一潮褐土”、“黑土一白漿土一草甸土”。組合制圖單元中的未命名的土壤的百分數,如果對于制圖單元的解釋影響不大,最大可達25%;如果對制圖單元的解釋影響重大,最多不超過15%。命名組合制圖單元的土壤類型所占百分數不小于75%,可以是圖4—1土壤組合分布制圖示意圖圖4—2組合制圖的剖析示意圖圖4—1土壤組合分布制圖示意圖圖4土壤組合圖例,一般要求表示制圖單位中各成分的百分比。如圖4—2中屬于A土種的有3個圖斑,其中一圖斑的15個觀察點有14個屬于A土種,一個屬于B土種,B就不表示了,而寫成A。另一個圖斑有14個觀察點,其中盡管3個屬于B土種,也不表示出來,而寫作A。還有一個圖斑6個觀察點,都屬于A土種,則寫成A。剩下的共128個觀察點中,有10個屬于A土種,118個屬于B土種,就寫成B土種,B土種包括了10個A。土壤組合圖例,一般要求表示制圖單位中各成分的百分比。如圖4—一般說,確定一個制圖單位至少有三個觀察點,這里有10個A為什幺不表示?原因是,這些點分散在B土種中無法單獨勾劃出來成為一個圖斑。現在要把上面的圖的比例尺變小,直到僅能勾劃出一個圖斑,那幺這個制圖單位怎樣確定?如何概括?這就要用組合制圖了。可以計算在這些觀察點A和B各占的百分數,根據以上給的數字,B=118+1+3=122,A=10+11+13+6=40,B、A占的百分數分別為B:122/162×100%=75%,A:40/162×100%=25%。

因此,在這一個制圖范圍內,如果用一個制圖單位表示的話,則只能是一個組合制圖,即B75/A25,稱之為B-A組合。一般說,確定一個制圖單位至少有三個觀察點,這里有10個A為什土壤組合圖例有兩種:

(1)二元組合:即一個制圖單位中有主次兩個土壤類型。在大、中比例尺制圖中,其比例可以有5:5、6:4和7:3三種,可以用分子表示優(yōu)勢土壤,分母表示次要土壤,并將其百分數附于各自的代號之后。如果為小比例尺,或概略比例尺(如1:500萬),則可將二元組合分別固定為,優(yōu)勢土壤>65%,次要土壤<35%,分別用分子分母表示,因比例尺固定,故可不必寫明其百分數。當然,根據需要而將組合單元詳細劃分出各自的比例也可以。

土壤組合圖例有兩種:

(1)二元組合:即一個制圖單位中有(2)三元組合:即一個制圖單位中有三個土壤類型。一般少用,如果必需,在大中比例尺中可以考慮為4:3:3、4:4:2和5:3:2。表示方式可以用分子式,其百分數分別附于代號之后,如果為小比例尺,則可以其固定比例,如優(yōu)勢土壤>55%,次要土壤>25%,其它<20%。由于比例固定,所以,在圖上不必表明其百分數。也可劃分各自的比例。

上述兩種固定比例的中小比例尺的組合制圖方法國際上多采用。(2)三元組合:即一個制圖單位中有三個土壤類型。一般少用,如采用土壤組合制圖需要說明:

第一,土壤組合制圖,首先從制圖技術和圖面上看來都似乎比較復雜,其實,它更符合實際,更有利于土壤資源計算。

第二,土壤組合制圖中,組合的土壤應與其相應的分類級別應一致。另外,上述兩種組合百分數只是一種趨向性的概略估計值,不是精確計算的結果。

第三,土壤組合單元一般不宜多于三元組合,三元組合也盡量少用,必要時加以歸拼,以免圖面負擔過重。

采用土壤組合制圖需要說明:

第一,土壤組合制圖,首先從制4.無差異圖例

無差異制圖單元的土壤類型可以是兩個或多個,只是因為在利用和管理上相似或有著非常類似的共同利用,而把它們包括在同一制圖單元內,如兩種土壤有著相同的非常陡的坡度,都只能作為林業(yè)用地,在制圖上把它們分開是毫無意義的,那就以未區(qū)分的形式表示這一區(qū)域的土壤。如在同一坡度>350的坡面,一個是花崗巖風化的薄層土壤,另一個是黃土性母質發(fā)育的土壤,然而同在陡坡只適宜封山育林,故將兩者合為一個制圖單元。無差異制圖單元內各土壤類型的大致比例(一般估計)可以用斜線斷開表示,最多的放在第一位。無差異圖例一般是在進一步區(qū)分圖斑內的土壤得不償失或無意義時使用。4.無差異圖例

無差異制圖單元的土壤類型可以是兩個或多個5.土相圖例

主要指用來表示土壤的非發(fā)生學特征,和影響農業(yè)生產的地面現象或底土層的變異狀況的制圖圖例。常用于大比例尺制圖的土種(美國是土系)以下的分類級別,但也可以用于中小比例尺制圖的土屬以上的制圖單元。土相制圖單元在國外制圖中被廣泛采用。雖然它不被列入土壤分類單位,但生產應用上價值比較大。主要根據侵蝕情況,地面坡度,質地變異,某些特殊土層的存在等等。5.土相圖例

主要指用來表示土壤的非發(fā)生學特征,和影響農第三節(jié)野外土壤草圖的測制技術土壤制圖通常分成野外草圖測繪、室內底圖清繪、整飾幾個步驟。其中野外草圖測制是最基礎的工作。

所謂野外土壤草圖測制,是指經過對野外土壤類型、分布、主要剖面性態(tài)等綜合研究之后,在地形圖或航片上確定各類土壤剖面點的位置,確定其分類單元和制圖單元,并找出各類土壤之間的界線,準確地標明在地形圖或航片上,從而全貌地反映出調查區(qū)土壤在地理上的分布規(guī)律和區(qū)域性特征、特性。第三節(jié)野外土壤草圖的測制技術土壤制圖通常分成野外草圖測繪、土壤草圖不但是野外工作中最基本的圖件資料,也是野外土壤宏觀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由此也可看出,正確測制土壤草圖關系到未來土壤分類分區(qū)體系能否正確劃分和建立。同時,也關系到土壤利用改良規(guī)劃圖能否因地制宜地進行編制。因此,土壤草圖是土壤調查工作中又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程序,是一項嚴肅的科學工作,必須恪守在野外完成的原則。在技術上一定要達到相應精度和詳度的要求。

這里主要介紹以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的土壤制圖技術。土壤草圖不但是野外工作中最基本的圖件資料,也是野外土壤宏觀研一、測制土壤草圖的精度要求

土壤制圖因調查目的、任務和服務對象不同,所用的比例尺也相應而異,按比例尺的大小,土壤圖有以下四種類型:即詳測土壤圖,1/200~1/5000;大比例尺土壤圖1/1萬~1/2.5萬;中比例尺土壤圖1/5萬~1/20萬;小比例尺小于1/20萬。一般可分為中小比例尺制圖與大比例尺制圖兩種類型。

一、測制土壤草圖的精度要求土壤制圖因調查目的、任務和服由于土壤邊界的過渡存在著三種情況,一種是變化明顯,一種是比較明顯,還有一種是很不明顯。而邊界的劃分又是憑借剖面形態(tài)特征,通過人為尋找確定的,帶有一定的相對性,很難完全無誤,尤其在邊界過渡很不明顯的地段。因此,允許圖上測繪的土壤邊界與實地的邊界有一個誤差范圍。由于土壤邊界的過渡存在著三種情況,一種是變化明顯,一種是比根據習慣的規(guī)定(表4—1,表4—2),制圖上的誤差可分兩種:一是直線允許誤差,即根據土壤界線明顯程度而確定的允許距離誤差范圍;二是面積允許誤差,它是根據土壤界線明顯程度和比例尺大小,允許一定面積范圍以下,不必作為制圖單位二單獨測繪的面積。總之,允許誤差范圍的變化主要取決于土壤邊界的明顯程度。凡不明顯者允許誤差偏大,反之,則偏小。根據習慣的規(guī)定(表4—1,表4—2),制圖上的誤差可分兩種:例如1/1萬比例尺的圖,在土壤邊界明顯的條件下,允許直線誤差為2mm,實地跨幅就是20m;邊界較明顯者為4mm,實地跨幅是40m;邊界很不明顯者,允許直線誤差最大可達8mm,即實地為80m。同樣比例尺的面積允許誤差,從邊界明顯到邊界不明顯,圖上分別為0.3,1.0,3.0cm2,實地面積分別為0.3hm2,1hm2,3hm2。例如1/1萬比例尺的圖,在土壤邊界明顯的條件下,允許直線誤差二、中、小比例尺土壤草圖的勾繪

中小比例尺制圖是1:10萬~1:100萬之間的土壤制圖,其制圖單位均在土種(土系)以上,例如土屬、亞類、甚至土類等。一般1:10萬~1:20萬其制圖單位往往為土屬及其組合單位;1:50萬~1:100萬其制圖單位多為亞類,或土類以及組合等。由于制圖單位小,因此,它和地理景觀因素之間的地面關系更為密切,野外勾繪土壤界線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土壤形成因素對土壤類型的影響,特別是地形因素對土壤變異的影響。這一點對中小比例尺的土壤制圖特別重要。

二、中、小比例尺土壤草圖的勾繪中小比例尺制圖是1:10(一)、基本工作方法

由于中、小比例尺土壤調查與制圖具有綜合性強、面積大和時間短等特點,因此,要特別講究有好的調查方法,才能獲得質量較高的土壤草圖。

1.掌握調查地區(qū)土壤類型的分布規(guī)律

(1)首先從地形圖分析調查區(qū)所處的地理位置、經緯度、海拔高度、大中小地貌乃至微地貌特點、區(qū)域水文特征,再結合一定的氣象、植被和農業(yè)利用現狀,找出調查區(qū)所處的生物氣候帶和垂直生物氣候帶,進而分析、推斷調查區(qū)內可能出現那些顯域性土壤。(一)、基本工作方法

由于中、小比例尺土壤調查與制圖具有(2)從地質圖、地層斷面圖、地質構造圖等圖件,分析內營力如何影響調查地區(qū)和地形地貌和巖性、巖層產狀與組合方式,進而決定母質的類型和分布。以這些規(guī)律,確定調查區(qū)內可能出現那些非生物氣候帶的土壤,即隱域性土及其分布。我國是一個既多山丘又兼有一系列大平原及低地的國家,因此需要運用地質力學原理,從地質構造角度來認識各地褶皺隆起帶和沉積帶土壤分布的規(guī)律性,這樣可以更好地指導土壤制圖。(3)此外,自然植被類型圖、森林分布圖、農作物布局圖等圖件,也有助于分析、推斷調查區(qū)內土壤類型及其分布的規(guī)律性。(2)從地質圖、地層斷面圖、地質構造圖等圖件,分析內營力如何2.路線調查路線調查是完成中、小比例尺野外制圖的基本方法之一。

(1)為完成中、小比例尺土壤圖進行路線調查的特點中、小比例尺土壤界線,并不是每一條都是由實地測繪出來的,而是通過路線網的調查,了解和掌握了調查區(qū)土壤分布的基本規(guī)律之后,由推理勾繪出來的。其中、小比例尺土壤圖之間又有區(qū)別。中比例尺土壤界線一般在野外運用羅盤儀等實地定向、定點勾繪,并以能見度為準。而小比例尺土壤界線是根據路線調查取得的路線土壤圖,并參照其他資料用推理方法編制而成,一般不必用土鉆再去詳細尋找不同類型土壤之間的具體邊界。因此,這種土壤圖常常稱為土壤約圖。但路線調查通過的地方,土壤界線必須在實地勾繪。這些路線土壤圖就成為完成小比例尺土壤圖的骨架。由此可見,中、小比例尺土壤圖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路線調查間距的大?。ū?—3)。2.路線調查路線調查是完成中、小比例尺野外制圖的基本方法之(2)路線調查方法野外勾繪中比例尺土壤中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路線制圖法。即分組定線,控制調查區(qū),齊頭并進。采用選點、挖坑、觀察剖面和定界等工作程序同時完成。另一種是定位移點放射線調查法。即劃片進行制圖工作,完成一片再轉移到另一片。片與片之間的距離根據制圖比例大小和交通工具而定。(2)路線調查方法野外勾繪中比例尺土壤中通常有兩種方法:一

3.典型區(qū)調查由于中、小比例尺土壤調查的范圍很大,要想對全區(qū)都作深入細致的調查是不可能的,而只能采用重點調查和推理想結合的辦法。典型區(qū)調查,就是在廣闊的調查區(qū)內,選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分布小區(qū),對土壤典型及其與農、林、牧業(yè)生產的關系進行重點調查和研究。

(1)典型區(qū)的設置原則凡是土壤類型(主要是指地帶性土壤或大面積的隱域性土壤)和土壤利用改良方向有明顯差別的地區(qū),均需設置典型區(qū)。所以,在進行土壤調查前,就要在充分研究全區(qū)土壤、地貌、氣象和農、林、牧業(yè)生產資料的基礎上,做典型區(qū)的統(tǒng)一安排。

3.典型區(qū)調查由于中、小比例尺土壤調查的范圍很大,要想對典型區(qū)的位置要根據地貌、母質和土地利用情況加以選定。如某個生物氣候土壤區(qū),在地貌方面有高山、丘陵和河成階地;在母質方面有火成巖、水成巖、黃土性物質和河流沖積物;在土地利用方面主要有次生林、大田作物和養(yǎng)鹿業(yè)等。那么,在其中選擇的小區(qū),既要求可觀察到高山、丘陵和階地上的土壤,也可觀察到各種巖石、黃土性物質和河流沖積物上的土壤;既能調查到農、林、牧業(yè)生產與土壤之間的關系,又有研究土壤合理利用改良和科學管理的機會。典型區(qū)的位置要根據地貌、母質和土地利用情況加以選定。如某個(2)典型區(qū)的調查內容因調查目的不同而異。例如,為農業(yè)區(qū)劃進行的中、小比例尺土壤調查,要對各種土壤確定最佳的農業(yè)利用類型(農用地、林用地、牧用地等)。每一利用類型的各種土壤,對它們的肥力水平,土壤農化技術措施,土壤障礙因素,農田基本建設要求和土壤改良要點,都要做調查研究。又如以墾荒為目的的土壤調查,要按荒地類型的界線勾繪在土壤圖上,并紙明每種土壤開墾的可能性。對可以開墾的土壤,要確定墾荒后利用管理上的特點;對暫時不宜墾荒的土壤,要提出最適宜的利用方式(如宜林、放牧、割草地等)??傊还転槭裁茨康倪M行的中、小比例尺土壤調查,通過典型區(qū)的作業(yè)以后,都必須完成:(1)典型區(qū)的土壤分布圖,并賦有土壤、地貌、母質、植被(或農業(yè)利用)等綜合斷面圖,找出土壤類型及其界線的分布規(guī)律;(2)擬訂出調查地區(qū)的土壤工作分類,該分類應以典型區(qū)調查過程中遇到的土壤為主,但也可列入估計會發(fā)現的土壤類型。

(2)典型區(qū)的調查內容因調查目的不同而異。例如,為農業(yè)區(qū)劃(3)典型區(qū)的調查方法因比例尺大小不同而異。在典型區(qū)調查的比例尺,通常要比原調查任務所定的比例尺稍大。因此,凡屬于大比例尺調查的典型區(qū),就采用大比例尺土壤制圖法;凡屬于中比例尺調查的典型區(qū),就采用路線調查法。(3)典型區(qū)的調查方法因比例尺大小不同而異。在典型區(qū)調查的(二)勾繪土壤草圖的技術

所謂勾繪中、小比例尺土壤草圖,就是野外在地形圖上填圖。在進行填圖以前,要對土壤邊界線加以研究,然后應用勾繪技術把土壤界線搬到地形圖上去。1.土壤邊界分布規(guī)律性的實地分析科學地確定調查地區(qū)不同土壤類型之間的邊界線,是保證土壤圖合乎一定質量和精度要求的關鍵。尋找土壤邊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變化著的環(huán)境因素如何綜合影響土壤形成的過程。而這一變化的標志,就是多種多樣的剖面形態(tài)特征。由于土壤是一種具有分布上連續(xù)特性的自然體,劃分土界常常是以剖面性態(tài)作為根據的。因此,在野外確定土壤邊界是,就應注意聯(lián)系環(huán)境因素加以判斷。(二)勾繪土壤草圖的技術

所謂勾繪中、小比例尺土壤草圖,就是(1)地形與土壤邊界在任何地區(qū),地形始終主宰著地表光和熱條件的再分配,并綜合影響著土壤形成過程。因此,土壤的分布往往和地形規(guī)律相一致。這樣,不同土壤類型之間的界線,常常直接隨地形的變化而變化。一般的說,地形底圖的等高線就成為土壤分異的自然界線。所以,一幅好的土壤圖應該清楚地反映地形規(guī)律。但也不能把等高線作為唯一的依據,更不能以某一等高線作為劃分兩種土壤類型邊界的標志。因等高線只表示地面相同高度的閉合曲線,并不指示土壤類型分布的邊界(圖4—3)。(1)地形與土壤邊界在任何地區(qū),地形始終主宰著地表光和熱條圖4—3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界線的畫法圖4—3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界線的畫法(2)母質與土壤邊界由于地質構造的影響,使得巖層發(fā)生了褶皺或斷裂。侵蝕后,不同巖石處于同一等高線(圖4—4),或者同一巖層處于不同的等高線(圖4—5)。這時,如果確定土壤邊界,就不能只考慮與地形等高線相一致,而應根據母質的分布規(guī)律來劃分。圖4—5同一巖層處于不同等高線(2)母質與土壤邊界由于地質構造的影響,使得巖層發(fā)生了褶皺圖4—4不同巖層處于同一等高線圖4—4不同巖層處于同一等高線(3)植被與土壤邊界在自然植被保存較好的地方,植被類型結合一定生境條件,也可判斷土壤的邊界。特別是一些指示性植物,如指示酸性的馬尾松、映山紅、茶樹等;指示鹽堿土的鹽篷、堿篷、枸杞等。它們對尋找土壤邊界,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3)植被與土壤邊界在自然植被保存較好的地方,植被類型結合(4)農業(yè)利用與土壤邊界在古老農區(qū)的耕作土壤,無論是水田或旱地,經過長期的平整土地、條田化、水利化和耕作施肥等措施,形成了較為整齊的渠系、道路網和田埂。這些人為的活動,逐步改善了土壤邊界受自然成土因素支配的規(guī)律,基本上與河道、渠系、道路、田塊相一致,故在土壤圖上的邊界,可以呈現一定的幾何形狀。但是,并非所有耕作土壤均是如此。特別是遠離居民點而分布于山丘坡地上的新墾旱作土壤,在確定邊界時,其主要依據仍是地形等高線。(4)農業(yè)利用與土壤邊界在古老農區(qū)的耕作土壤,無論是水田2.勾繪土壤界線的技術

(1)地形圖定向在勾繪土壤界線之前,首先要將工作底圖(即地形圖)本身進行定向。目的是使圖上的明顯地物標志(如居民點、道路交叉點、渠系橋涵、小廟、紀念碑、山頂或特殊建筑物等)與實地相應的標志方向相一致。定向一般采用羅盤儀。即將羅盤儀的斜邊緊貼在地形圖的東或西側圖廓線上,然后轉動圖紙,直到磁針端點與羅盤儀零直徑端點相重合,即表示地形圖的南北與實地的南北完全相一致。

但要注意地形圖上所指的北方,是真子午線還是地磁北線,如系后者,就應按地形圖下方表明的磁偏角數值,轉動圖紙,使磁針北端的讀數與已知磁偏角數值和符號想一致。這樣定向才算準確。2.勾繪土壤界線的技術

(1)地形圖定向在勾繪土壤界線(2)地形圖上定點將實地所觀測的剖面點(主要剖面或檢查剖面)和土壤界線點標繪到工作底圖上去。方法有如下幾種:

①前交會法即通過地面上一個固有的地物點與地形圖上相應的地物點,來確定實地剖面點在地形圖上的位置。

具體做法(圖4—6),即先將羅盤儀置于地面點A,瞄準地面點C(即剖面點位置),讀取AC的方位角;將羅盤儀移至B點,仍瞄準地面C,讀取BC的方位角。而后,用量角器根據AC和BC的方位角,在圖上分別繪出其直線,兩直線之交會點C,即為所求剖面點位置。(2)地形圖上定點將實地所觀測的剖面點(主要剖面或檢查剖面圖4—6前交會法示意圖圖4—7后交會法示意圖圖4—6前交會法示意圖這里需要指出運用上述兩種交會法在圖上確定剖面點位置的精度,主要取決于方向線交角的大小,一般以30~150°為宜。

③放射法將羅盤儀置于實地明顯的地物上(道路交叉口、小橋、小碑等),依次瞄準各待測點的剖面點,讀取它們的方位角和距離(距離可用羅盤儀視距或目估)。然后用量角器或比例尺,按方位角和距離數值,縮繪于地圖上即得。這里需要指出運用上述兩種交會法在圖上確定剖面點位置的精度,主(3)土壤界線輪廓的勾繪對于中、小比例尺野外制圖,通常根據圖面上已有的地物標志,用羅盤儀測定其方位,并用交會法或放射法測繪定點,再將界線點連繪于圖上。如對土壤分布規(guī)律掌握的清楚,地形圖精度又合乎要求,而且地表形態(tài)清晰,用羅盤儀測繪的土壤圖一般是能夠達到精度要求的。(3)土壤界線輪廓的勾繪對于中、小比例尺野外制圖,通常根據三、大比例尺土壤草圖的測繪

大比例尺的土壤調查制圖已成為土壤學的一個獨立分支[13]。其主要特點是:調查范圍是縣一級以下的基層生產單位,面積較??;調查和制圖的比例尺≥1:5萬,通常為1:5000~1:25000;工作對象一般與土壤基層分類單元相對應的小面積的土壤自然體;通常要求在實地進行全面而詳細的調查和填圖,土壤界線一定要求在野外確定。

三、大比例尺土壤草圖的測繪大比例尺的土壤調查制圖已成為土(一)野外土壤制圖的工作程序

進行大比例尺土壤調查,其野外工作階段都有概查與詳查兩個互相銜接的工序。概查又稱為路線調查,一般在野外土壤制圖的前期進行,重點掌握調查區(qū)的土壤類型及其分布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擬定一個工作制圖圖例系統(tǒng),作為進一步詳查的基礎。大比例尺土壤調查中的路線調查一般不進行土壤制圖。(一)野外土壤制圖的工作程序

進行大比例尺土壤調查,其野踏查以后,進行詳查。其工作程序為:首先根據地形和土壤的復雜程度和制圖比例尺要求,計算每個主剖面所控制的面積,按土壤分布規(guī)律確定剖面樣點數和布置剖面點;第二,逐個挖掘剖面,觀察記載剖面并取樣,對土壤剖面分類命名;第三,當兩個相鄰剖面不同時,應劃分不同的制圖單元,并用檢查剖面和定界剖面確定其分布范圍和查找界線,并勾繪在底圖上;踏查以后,進行詳查。其工作程序為:首先根據地形和土壤的復雜程第四,按地面景觀的明顯程度確定制圖單元的界線及最小制圖單元。地面界線明顯者,圖面允許誤差為2mm;地面界線較明顯,圖面允許誤差為4~6mm;地面界線極不明顯者,圖面允許誤差為8~10mm。

在詳查過程中,可能出現踏查時未見到的土壤類型,這時,應在圖例系統(tǒng)中補上,并對其進行制圖。

第四,按地面景觀的明顯程度確定制圖單元的界線及最小制圖單元。(二)工作底圖的準備

工作底圖的精度明顯地影響到大比例尺土壤制圖的質量。因此,要十分重視工作底圖的準備。

1.詳細比例尺土壤調查的工作底圖——地形田(地)塊圖所謂地形田(地)塊圖,就是具有等高線、高程點和田塊邊界的圖件。它既是工作底圖,又是統(tǒng)計各種土地面積和規(guī)劃農田基本建設的技術資料。地形田(地)塊圖一般應由測繪部門提供,如果沒有適用的圖件,則應以航片為基礎,經過糾正、轉繪、放大和補正等程序,繪出達到要求的圖件。如果沒有適用的航片,則要組織測繪人員或調查隊自己測繪地形田(地)塊圖,以保證土壤詳測制圖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工作底圖的準備

工作底圖的精度明顯地影響到大比例尺2.大比例尺土壤調查的工作底圖——地形田(地)片圖所謂地形田(地)片圖,就是具有等高線、和較大田(地)塊區(qū)界的圖件。它既是土壤調查的工作底圖,又是農田基本建設規(guī)劃的底圖。因此,它是保證土壤制圖質量和落實土壤調查成果的關鍵性圖件之一。2.大比例尺土壤調查的工作底圖——地形田(地)片圖所謂地形(三)野外土壤草圖的測繪

大比例尺土壤制圖的特點是:第一,工作底圖精度高,圖面上信息量多,通常運用目視估測法就能把實地的土壤界線轉繪到工作底圖上去;第二,大比例尺的土壤制圖單位是土種或變種,在實地往往不容易分辨,難以用目視推理找到土種或變種的界線;第三,要求制圖的精度高,在土壤圖上能量算各種土壤的面積。因此,它的制圖技術,與中、小比例尺土壤制圖相比,有很大的差異。

(三)野外土壤草圖的測繪

大比例尺土壤制圖的特點是:第一

1.找尋土壤界線——內插法土壤界線有兩個歧義概念:一個為土壤的“實體界線”,即土壤單位本身的界線;一個為土壤的“映象界線”,即土壤在景觀“鏡子”里間接顯示出來的界線,即景觀因素發(fā)生變化的界線。由景觀形態(tài)間接顯示于地面上的映象界線,只是有助于尋找土壤界線的一種線索,并不一定就是土壤界線本身。1.找尋土壤界線——內插法土壤界線有兩個歧義概念:一個為所以,在談土壤界線精度時,必須把土壤界線的概念歸正到土壤實體界線上來。尤其是在大比例尺土壤調查,在野外借助景觀顯示特點進行土壤勾圖的可能性和準確性都較小,特別是在地形、母質、耕種熟化活動等狀況都比較一致的平原,土壤類型之間,通常處于逐漸過渡的狀態(tài),以至土種或變種的邊界非常不明顯,或者劃分土種的主要依據是土層中、下部的土壤性質,而在地表很難察覺。所以,在談土壤界線精度時,必須把土壤界線的概念歸正到土壤實體因此,更應強調土壤實體界線的概念和特點。首先利用以上中小比例制圖所介紹的土壤景觀因素分析法,而大致確定邊界可能發(fā)生變異的地區(qū),隨后即去實地檢查,如果出現這種土壤邊界不明顯的特殊情況,則就只有用檢查剖面和定界剖面進行內插,使它逐步接近所要求的誤差范圍,從而來確定邊界。因此,更應強調土壤實體界線的概念和特點。首先利用以上中小比例其作法是:先在地形、母質、植被或農業(yè)利用上有明顯差異的兩種土壤上,確定兩個主要剖面點,而兩點之間必有邊界存在。然后,在兩主要剖面之間,逐段挖檢查剖面及定界剖面,以縮小邊界的范圍。如此內插下去,直至尋找出兩種土壤類型的邊界點。最后,參照地形及其它標志,將若干點連接起來,即成土區(qū)的邊界(圖4—8)。其作法是:先在地形、母質、植被或農業(yè)利用上有明顯差異的兩種土圖4—8內插法尋找土壤界線示意圖圖4—8內插法尋找土壤界線示意圖圖4—9放射法測繪土壤界線示意圖圖4—9放射法測繪土壤界線示意圖2.測繪技術大比例尺土壤制圖的測繪技術主要有平板儀測繪和方格網測繪。

(1)平板儀測繪為了精確地確定土壤邊界,可以結合平板儀來測繪土壤邊界。一般用大平板儀比小平板儀方便,因其可以精確測距與定方位,起到補充碎部測量的作用。測量方法用交會法、放射法或環(huán)繞法均可。如果用大平板測繪,為了減少平板儀的搬動可采用放射法測繪(圖4—9)。但為在灌木林或高稈作物區(qū)作業(yè),因視線小而用放射法不便時,可改用環(huán)繞法。如用小平板儀測繪,可把小平板儀安放在土壤界線上,向左、,右土壤界線估測距離定點,也可獲得較好的效果(圖4—10)。2.測繪技術大比例尺土壤制圖的測繪技術主要有平板儀測繪和方圖4—10小平板測繪土壤界線示意圖圖4—10小平板測繪土壤界線示意圖(2)方格網測繪凡在大片荒地或平原地區(qū),由于地形過于平坦,即使有地形圖,等高線也很稀疏,且又缺乏明顯地物作為標志。在這種情況下,為取得精度高的土壤圖,則以采用方格網法進行土壤調查與制圖為宜。(2)方格網測繪凡在大片荒地或平原地區(qū),由于地形過于平坦,所謂方格網法是指在調查區(qū)內,用一定邊長的方格布滿整個區(qū)域。方格網的布置隨精度要求而異。凡成圖精度要求高,可用經緯儀定方格和用鋼尺丈量距離;精度要求不高,可用棱鏡直角儀或方線架定方格和用皮尺、測繩測距離。方格大小隨調查要求與制圖比例尺而定。其主、副基線的長短,取決于未來林網、渠系、機耕等因素。布置方格時,每條方格網邊要求能通過各種地形部位與母質類型,以利于充分掌握土壤的分布規(guī)律。在測量方格網時,應將調查地區(qū)的主要地物如村莊、道路、河流、橋涵、石碑等盡可能測繪到方格網上。

所謂方格網法是指在調查區(qū)內,用一定邊長的方格布滿整個區(qū)域。方在地面布置方格時,宜先在調查地區(qū)的中心,設置兩條互相垂直的十字干線,即主、副基線。然后按規(guī)定方格邊長(一般為100~200m長)沿十字干線向周圍擴展。這樣布置的方格比從邊緣一側向另一側鋪設的方格誤差要小。每個方格的四角樁點,均需標明樁號,其方法可采用方格系統(tǒng)編號,也可采用坐標系統(tǒng)編號。當方格網設置完畢后,即可同時進行測量與勾繪土壤草圖。具體作法:即把每一方格的樁點作為測站,擺設儀器,用放射法測量地物、地貌特征點和土壤剖面點,將其繪在裱糊有方格圖紙的圖板上(按調查要求比例尺預先縮繪的方格)。在填圖時,土壤調查人員可以此圖為底圖,到野外順方格邊,尋找土壤邊界點,并不斷交會在與地面方格相應的方格圖紙上。最后,參照地形、植被等標志,將若干邊界點相連,即構成土壤草圖。在地面布置方格時,宜先在調查地區(qū)的中心,設置兩條互相垂直的十四、勾繪圖斑界線的方法

在描繪各制圖單元的圖班輪廓時,應考慮地形等高線所表示的地表形態(tài)及有關地物標志,除母質因素或其它人為因素以外,決不允許有土壤界線不考慮地形因素而橫穿幾條等高線的情況,也不允許土壤界線有直線、直角等幾何外形。

具體的制圖單元與分類單元在土壤制圖中的相應關系及不同制圖比例尺所考慮的景觀級別大小和制圖方法可參考表4—4。四、勾繪圖斑界線的方法在描繪各制圖單元的圖班輪廓時,應表4—4不同比例尺的野外土壤制圖特點比較制圖特征中小比例尺

(1:10萬~1:100萬)大比例尺

(1:1萬~1:5萬)詳細比例尺

(1:200~1:2000)制圖單位的相應的

主要土壤分類級別土類、亞類、土屬土種變種制圖單位劃分

的景觀級別以大區(qū)地貌和生物氣

候為代表的大區(qū)景觀以中小地形為代表的地形—母質—土壤水文的地形景觀微地形或地表下的母質層位,一般難以靠明顯的地面景觀反映制圖方法以景觀類型劃分

為主勾繪土壤界線以景觀分異類型為參考,實地勾繪和檢查制圖單位界線主要根據詳查的目的和制圖單位實地檢查和勾繪表4—4不同比例尺的野外土壤制圖特點比較制圖特征中小比例尺第04章土壤分類及土壤野外制圖第04章土壤分類及土壤野外制圖本章的任務是運用土壤分類理論和野外調查技術,認識調查地區(qū)不同土壤類型的特征特性,找出它們的分布規(guī)律,確定相應的分類系統(tǒng)。在此基礎上,應用所學的野外測繪技術和制圖原理,通過完成調查地區(qū)的各種制圖任務,熟悉并掌握各類土壤草圖和有關基礎圖件的測制過程及其編圖技術,為調查地區(qū)的土壤利用改良規(guī)劃等提供科學資料。本章的任務是運用土壤分類理論和野外調查技術,認識調查地區(qū)不同第一節(jié)我國現行的土壤分類系統(tǒng)引言

土壤分類與土壤制圖是緊密相連的兩個學科分支,一方面土壤分類是土壤野外制圖的基礎,一幅土壤圖本身就是該區(qū)土壤分類單元的平面分布規(guī)律的體現;另一方面,土壤野外制圖也是發(fā)展土壤分類的基礎。因此,在土壤調查中對土壤分類給予較高重視。

土壤調查中對土壤進行分類是通過野外景觀記載分析,對單個土體剖面形態(tài)描述,室內比土評土,再經過樣品化驗等程序來完成的。第一節(jié)我國現行的土壤分類系統(tǒng)引言我國近代土壤分類研究工作至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當時,在美國土壤學家梭頗(J·Thorp)的幫助下開展了土壤調查,引進了當時美國土壤分類——C.F.Marbut分類,建立了2000多個土系,并出版了《中國之土壤》,對我國近代土壤分類有啟蒙作用。1950年新中國成立后,宋達泉在全國土壤肥料會議上,提出以土類為基本單元,以土系為基層單元的中國土壤分類,這一分類仍屬美國馬伯特土壤分類。我國近代土壤分類研究工作至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當時,在美1954年開始學習原蘇聯(lián)土壤地理發(fā)生分類,借鑒原蘇聯(lián)土壤發(fā)生分類學派的觀點對我國土壤進行了分類,擬定了以土類為基本分類單元的五級分類制。1978年,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分類委員會提出了《中國土壤分類暫行草案》,后經多次修改,于1992年,確立了《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下面所要介紹的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就是此分類系統(tǒng),它代表了全國土壤普查的科學水平。1954年開始學習原蘇聯(lián)土壤地理發(fā)生分類,借鑒原蘇聯(lián)土壤發(fā)生1.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的分類思想:中國現行的即國家在土壤調查中使用的土壤分類系統(tǒng)屬于地理發(fā)生學土壤分類系統(tǒng)。它源于俄國B.B.道庫恰耶夫的土壤發(fā)生分類思想,而且也考慮到了土壤剖面形態(tài)特征,并結合中國特有的自然條件和土壤特點而建立的自己的土壤分類體系。1.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的分類思想:中國現行的即國家在土壤調查其分類指導思想的核心是:每一個土壤類型都是在各成土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由特定的主要成土過程所產生,且具有一定的剖面形態(tài)和理化性狀的土壤。因此在鑒別土壤和分類時,比較全面注重將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和剖面性狀相結合而進行研究,即將土壤屬性和成土條件以及由前兩者推論的成土過程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所謂的以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土壤性質統(tǒng)一來鑒別和分類土壤的指導思想。不過,在實際工作中,當遇到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和土壤性質不統(tǒng)一時,往往以現代的成土條件來劃分土壤,而不再強調土壤性質是否與成土條件相吻合。其分類指導思想的核心是:每一個土壤類型都是在各成土因素的綜合2.分類系統(tǒng):《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分類單元從上至下采用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土屬、土種、變種七級分類單元,其中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屬高級分類單元,土屬為中級分類單元,土種為基層分類的基本單元,以土類、土種最為重要?,F將各級分類單元的劃分依據分述如下:

2.分類系統(tǒng):《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分類單元從上至下采用土綱、土綱:為最高級土壤分類級別,是土壤重大屬性的差異和土類屬性共性的歸納和概括,反映了土壤不同發(fā)育階段中,土壤物質移動累積所引起的重大屬性的差異。如鐵鋁土綱,是在濕熱條件下,在脫硅富鐵鋁化過程中產生的粘土礦物以1:1型高嶺石和三二氧化物為主的一類土壤。把具有這一特性的土壤(磚紅壤、赤紅壤、紅壤和黃壤等)歸結在一起成為一個土綱。我國共分12個土綱。土綱:為最高級土壤分類級別,是土壤重大屬性的差異和土類屬性共亞綱:是在同一土綱中,根據土壤形成的水熱條件和巖性及鹽堿的重大差異來劃分。如淋溶土亞綱分成濕暖淋溶土亞綱、濕暖溫淋溶土亞綱、濕溫淋溶土亞綱、濕寒溫淋溶土亞綱,它們之間的差別在于熱量條件;又如,鈣層土亞綱中的半濕溫鈣層土亞綱和半干溫鈣層土亞綱,它們之間的差別在于水分條件。一般地帶性土綱可按水熱條件來劃分;而初育土綱可按其巖性特征進一步劃分為土質初育土和石質初育土亞綱。亞綱:是在同一土綱中,根據土壤形成的水熱條件和巖性及鹽堿的重土類:是高級分類的基本單元。它是在一定的自然或人為條件下產生獨特的成土過程及其相適應的土壤屬性的一群土壤。同一土類的土壤,成土條件、主導成土過程和主要土壤屬性相同。每一個土類均要求:①具有一定的特征土層或其組合,如黑鈣土它不僅具有腐殖質表層,而且具有CaCO3積累的心土層。②具有一定的生態(tài)條件和地理分布區(qū)域。③具有一定的成土過程和物質遷移的地球化學規(guī)律。④具有一定的理化屬性和肥力特征及改良利用方向。

土類:是高級分類的基本單元。它是在一定的自然或人為條件下產生亞類:是土類范圍內的進一步續(xù)分,反映主導成土過程以外,還有其它附加的成土過程。一個土類中有代表它典型特性的典型亞類,即它是在定義土類的特定成土條件和主導成土過程作用下產生的;也有表示一個土類向另一個土類過渡的亞類,它是根據主導成土過程之外的附加成土過程來劃分的。如黑土土類,其主導成土過程是腐殖質累積過程,由此主導成土過程所產生的典型亞類為普通黑土;而當地勢平坦,地下水參與成土過程,則在心底土中形成銹紋銹斑或鐵錳結核,它是潴育化過程,但這是附加的成土過程,根據它劃分出來的草甸黑土就是黑土向草甸土過渡的一個亞類。亞類:是土類范圍內的進一步續(xù)分,反映主導成土過程以外,還有其土屬:是土壤分類系統(tǒng)中的中級分類單元,是基層分類的土種與高級分類的土類之間的重要“接口”,是具有承上啟下的分類單位。土屬主要根據成土母質的成因、巖性及區(qū)域水分條件等地方性因素的差異進行劃分的。對于不同的土類或亞類,所選擇的土屬劃分的具體標準不一樣。如山西省棕壤亞類根據成土母質的差異分為麻砂質棕壤(花崗片麻巖發(fā)育的)、硅質棕壤(石英砂巖發(fā)育的)、砂泥質棕壤(砂頁巖發(fā)育的)、灰泥質棕壤(碳酸巖發(fā)育的)、黃土質棕壤(Q3馬蘭黃土發(fā)育的)、紅黃土質棕壤(Q2、Q1紅黃土發(fā)育的)等土屬。鹽土可根據鹽分類型可劃分為硫酸鹽鹽土、硫酸鹽—氯化物鹽土、氯化物鹽土、氯化物—硫酸鹽鹽土等。

土屬:是土壤分類系統(tǒng)中的中級分類單元,是基層分類的土種與高級土種:是土壤基層分類的基本單元。它處于一定的景觀部位,是具有相似土體構型的一群土壤。同一土種要求:①景觀特征、地形部位、水熱條件相同;②母質類型相同;③土體構型(包括厚度、層位、形態(tài)特征)一致;④生產性和生產潛力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土種主要反映了土屬范圍內量上的差異,而不是質的差別??筛鶕翆雍穸?、腐殖質厚度、鹽分含量多少、淋溶深度、淀積程度等這些量或程度上的差別劃分土種。如山地土壤可根據土層厚度、礫石含量劃分土種。鹽化土壤可根據鹽分含量及缺苗程度來劃分土種。沖積平原土壤,如潮土可根據土壤剖面的質地層次變化而劃分土種。

土種:是土壤基層分類的基本單元。它處于一定的景觀部位,是具有變種:又稱亞種,它是土種的輔助分類單元,是根據土種范圍內由于耕層或表層性狀的差異進行劃分。如根據表層耕性、質地、有機質含量和耕作層厚度等進行劃分。變種經過一定時間的耕作可以改變,但同一土種內各變種的剖面構型一致。

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的高級分類單元主要反映了土壤發(fā)生學方面的差異,而低級分類單元則主要考慮到土壤在其生產利用方面的不同。變種:又稱亞種,它是土種的輔助分類單元,是根據土種范圍內由于3.命名方法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采用連續(xù)命名與分段命名相結合的方法。土綱和亞綱為一段,以土綱名稱為基本詞根,加形容詞或副詞前綴,構成亞綱名稱,即亞綱名稱是連續(xù)命名,如鈣層土土綱中的半干旱溫鈣層土,含有土綱與亞綱名稱;土類和亞類又成一段,以土類名稱為基本詞根,加形容詞或副詞前綴,構成亞類名稱,如淋溶褐土、石灰性褐土、潮褐土。3.命名方法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采用連續(xù)命名與分段命名相結合的而土屬名稱不能自成一段,多與土類、亞類連用,如黃土狀石灰性褐土是典型的連續(xù)命名法。土種和變種也不能自成一段,必須與土類、亞類、土屬連用,如粘壤質(變種)厚層黃土性草甸黑土,但各地命名方法情況有所差別。而土屬名稱不能自成一段,多與土類、亞類連用,如黃土狀石灰性褐第二節(jié)土壤分類與土壤野外制圖一、土壤分類與土壤野外制圖的關系

土壤分類系統(tǒng)是制定土壤制圖圖例系統(tǒng)的基礎,兩者關系密切,因此,土壤分類是土壤制圖的基礎,而土壤圖則是土壤分類的具體體現。作為基礎性的理論和應用成果,土壤調查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把調查所得的各種土壤類型,按照一種土壤分類系統(tǒng),把調查區(qū)的土壤勾繪在圖上。這樣制圖時就有土壤分類系統(tǒng)與制圖單元兩者銜接的問題。第二節(jié)土壤分類與土壤野外制圖一、土壤分類與土壤野外制圖的關(一)土壤分類單元與土壤實體

任何分類都是對一個群體分類,而不是對個體分類,根據在某些分異特性上的相似性,將一組個體合并成類別的過程就是分類的過程。在任何分類等級上,一個類別就是一個分類單元。所以,分類單元是概念性的,它是根據對分類對象的了解的程度,按照一定的分類目的,對分類對象的性質、關系進行抽象概括而精確定義的。土壤實體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它不依附于任何一個土壤分類體系而獨立存在。對于同一土壤,如果分類的目的不一樣,則產生不同的分類。(一)土壤分類單元與土壤實體

任何分類都是對一個群體分類所以,對同一土壤實體可以給予它各種各樣的概念上不同的分類名稱。這個名稱是抽象的,是分類學家依據自己對這個土壤實體的理解和分類目的而命名的。名稱本身并未指出該土壤具體空間位置,而是泛指在地球表面存在這樣一種土壤。一旦在某地發(fā)現某土壤實體的性狀符合這個分類單元所定義的性質,就可用這個分類單元的名稱命名該土壤實體。所以,對同一土壤實體可以給予它各種各樣的概念上不同的分類名稱

雖然對同一土壤實體可有不同的分類單元名稱,只要是以土壤本身的性質定義的分類單元,并且給予清楚的中心概念和嚴格的邊界,那么在不同的分類之間總是可以交流比較的。這種交流比較的基礎就在于土壤實體本身是客觀事物。土壤性質是看得見,測得出的。

雖然對同一土壤實體可有不同的分類單元名稱,只要是以土壤本身(二)分類單元、制圖單元和圖斑

分類單元是概念化的、是精確定義的,從而給土壤調查制圖和土壤評價提供一個通用的標準。如果一個調查區(qū)的土壤性狀與某一分類單元的概念相吻合或被包含,勾繪土壤時,我們就以這個分類單元的名稱命名該區(qū)域的土壤,從而成為圖斑。在一個地區(qū)進行土壤調查制圖,相同的圖斑組成制圖單元,一系列的制圖單元構成圖例系統(tǒng)。

(二)分類單元、制圖單元和圖斑

分類單元是概念化的、是精對于同一區(qū)域的土壤,如果使用不同的土壤分類體系作為制定圖例系統(tǒng)的基礎,會得出不同的制圖單元。這不僅意味著圖斑的名稱與含義不同,也意味著對同一區(qū)域的土壤有各種形狀的圖斑。例如,北京山前地帶黃土狀物質上發(fā)育的土壤,我國分類稱其為“普通褐土”,呈較寬的帶狀分布;若用美國的土壤分類為基礎調查制圖,則分類為“強發(fā)育半干潤淋溶土”,“弱發(fā)育半干潤淋溶土”和“半干潤淡色始成土”三種土壤,圖斑呈鑲嵌式分布。因此,若用某一分類體系為基礎編制制圖圖例,去修改根據另一個分類體制而繪制的一個區(qū)域的土壤圖,僅僅概念套概念改變圖斑的名稱,而不修改圖斑界線是行不通的。

對于同一區(qū)域的土壤,如果使用不同的土壤分類體系作為制定圖例系另一方面,一個制圖單元或圖斑內,并非只包括用來命名該制圖單元的土壤分類單元所定義的土壤,可能還包括符合其它土壤分類單元定義的土壤或非土壤的東西。其原因有三。第一,實際的土壤自然界線有許多不規(guī)則之處,當繪制土壤圖時由于技術要求繪成平滑曲線,使所劃界線內免不了包含不符合該圖斑土壤名稱的土壤;另一方面,一個制圖單元或圖斑內,并非只包括用來命名該制圖單元第二,由于制圖比例尺的限制,那些面積小于上圖單位的土壤不能單獨表示而被包含進去,使圖斑內的土壤并非純正,與圖斑名稱有出入;第三,我們是以研究土壤樣本(土壤剖面)來鑒別土壤的,由于取樣少或不具代表性,可能對土壤的鑒定不確切,從而使圖斑界線也不確切。特別由于土壤的變化是連續(xù)的,對于過渡區(qū)的土壤即使采用內插法尋找邊界,但仍然不十分精確。

第二,由于制圖比例尺的限制,那些面積小于上圖單位的土壤不能總之,分類單元與制圖單元或圖斑是兩回事,盡管它們有相同的名稱。分類單元是分類學上的純粹概念性的東西,而制圖單元或圖斑則是制圖者根據分類單元的概念和客觀存在的土壤實體所采用的一種主觀性的綜合。無論是以單一的分類單元的名稱命名一個制圖單元或圖斑,還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類單元名稱采取組合制圖法命名一個制圖單元或圖班,該制圖單元或圖斑內并非僅存在符合命名的土壤。隨著制圖比例尺的縮小,命名分類單元的等級提高,制圖單元內的土壤的均一性進一步降低。即使在以最低級的分類單元命名的大比例尺土壤圖上,也很難保證圖斑區(qū)域內的土壤全部屬于所命名的分類單元的范疇。

總之,分類單元與制圖單元或圖斑是兩回事,盡管它們有相同的名稱應該指出,制圖單元未必一定要用一個土壤分類體系中的分類單元名稱命名。土壤分類和土壤調查有密切的關系,但又是不同的兩類事物。制圖單元可以用某一土壤性質的級別命名(如質地),不必一定用某一分類單元命名。應該指出,制圖單元未必一定要用一個土壤分類體系中的分類單元名二、土壤制圖單元及其圖例系統(tǒng)

(一)土壤制圖單元的劃分

土壤制圖單元的劃分要考慮制圖比例尺與農業(yè)生產要求,避免以土壤分類的框框來硬套制圖單元。在劃分土壤制圖單元時應注意:

1.土壤制圖單元的劃分決不是愈細愈好,特別是在地形切割破碎(如黃土丘陵)、或小地形十分發(fā)育的地段,則可采用組合制的圖例,或復區(qū)制圖的圖例。否則會造成工作的困難,使用圖者也感到不方便。

二、土壤制圖單元及其圖例系統(tǒng)(一)土壤制圖單元的劃分

2.制圖單元應盡可能達到內部一致,沒有必要相同到所區(qū)分的土壤具有完全一致的性質,但是一個制圖單元內的變化應保持在限定的范圍內,同時具有相同名稱的所有制圖單元內部變化的類型應該一致。

3.在簡單制圖單元和復合制圖單元中應盡可能地使用前者。

4.根據生產要求也可劃分出一些非土壤發(fā)生性狀,或地表特征的“相”以作為制圖單位劃分的依據,如坡度、侵蝕、礫質特征等。

5.土壤制圖單元雖不等于分類單元,但也應同時考慮兩者的相關性,以保證土壤制圖的質量。

2.制圖單元應盡可能達到內部一致,沒有必要相同到所區(qū)分的土(二)圖例系統(tǒng)

如上所述,一個制圖單元可能包含一個或若干個屬于不同分類單元的土壤,根據組成制圖單元的土壤類型的數目,以及各土壤類型的比例不同,圖例系統(tǒng)基本上可分以下幾種類型:

1.優(yōu)勢單元圖例:由于土壤在地球表面是一個連續(xù)分布的地理體,分類與制圖都是通過若干剖面特征而加以統(tǒng)計劃分的單位。因此在一個制圖單位內,完全一致的土壤類型是很少的。當其主要土壤的面積占該制圖單元的85~90%以上時,我們稱為優(yōu)勢制圖單元。這種情況一般在平原區(qū)的大比例尺制圖中出現較多。在大比例尺制圖中(甚至在詳細比例尺制圖的情況下),即使單一的、基層的景觀單元內,優(yōu)勢土壤也很少占該制圖單元的100%。

(二)圖例系統(tǒng)

如上所述,一個制圖單元可能包含一個或若干對于優(yōu)勢制圖單元,其圖斑內的土壤以某一土壤類型占絕對優(yōu)勢,制圖單元的名稱就以這個占優(yōu)勢的土壤類型名稱命名。所包含的土壤大多數與主要土壤在性質上相似,以至僅以優(yōu)勢土壤類型的名稱命名這個制圖單元不致影響對這個制圖單元的解釋。非類似的土壤類型,如果和命名土壤性質上差異不大,最多不能超過25%,和命名土壤性質迥然不同的土壤最多不能超過10%。例如,某制圖單位中C占90%以上,而A、D分別占5%和3%,就確定該圖斑為“C”制圖單位。對于優(yōu)勢制圖單元,其圖斑內的土壤以某一土壤類型占絕對優(yōu)勢,制2.復區(qū)圖例:在一個制圖單元內幾種土壤相互穿插分布,在≤1:1萬~1:2.5萬的大比例尺土壤制圖上難以分別表示時,則用復區(qū)圖例表示之。

復區(qū)圖例表示的方式:一種是將主要土壤類型作分子,次要者作分母,如潮土/鹽化潮土;另一種表示方式是將主要土壤放在前面,后面加一連結號,再寫次要土壤類型,如潮土—鹽化潮土。不論那種方式,一般都不注記組成土壤各自所占面積的百分數。

2.復區(qū)圖例:在一個制圖單元內幾種土壤相互穿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