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績效管理的十大困擾_第1頁
試談績效管理的十大困擾_第2頁
試談績效管理的十大困擾_第3頁
試談績效管理的十大困擾_第4頁
試談績效管理的十大困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32/32績效治理的十大困擾字號:

|公布:2009-3-0310:15

作者:網絡轉載

來源:HR大伙兒論壇

查看:183次

許多企業(yè)都在實施績效治理,希望以此讓企業(yè)取得更好的績效。然而,實施下來多數都比較失望,因為他們深切體會到,要想讓績效治理獲得成功實在不易!

我們曾對超過5000人的職業(yè)經理人做過調查(80%是人力資源干部,20%的是其它治理人員)。當時采納的是開放式的調查方式,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工作中最大的困擾,最難做的工作,幾乎差不多上“績效考評”,而緊接其后的是“制定激勵性薪酬方案”。

另外還有一個針對美國的1320名的高層治理者的調查:僅只有15%的治理者確信,他們企業(yè)的業(yè)績評估體系專門好的幫他們實現了經營目標。盡管美國企業(yè)的總體治理水平比中國高,但從那個比例看出,也不是講所有的美國企業(yè)治理都好。同時,調查結果還顯示,有多達43%的治理者認為,他們的評估體系運作不良,成效不佳。

因此,我們講,不僅是咱中國企業(yè)覺得績效治理難,美國企業(yè)也同樣覺得難。那么,績效治理什么緣故難?是什么因素導致我們的績效治理搞不行?又是什么東西在困擾著我們?

依照多年企業(yè)治理顧問和治理培訓經驗,我們總結出績效治理的十大困擾。也正是這十大困擾導致績效治理的失敗。

第一大困擾:績效考評不考評績效

績效考核到底應該考核什么東西?我那個地點有一個案例講給大伙兒聽聽:

景興達電子公司是我的一個客戶,半年前,決定實施績效考評,并采納浮動工資制,浮動工資的多少依據績效考評結果發(fā)放。他們整個公司依照不同的崗位分成“治理人員,技術人員,業(yè)務人員”三大類。三類人員分不使用三張不同的績效考評表,每一張績效考評表都包含三大方面的指標:工作態(tài)度、工作能力、工作績效,每月考評一次。在第一次績效考評的那幾天,由于指標無法客觀衡量,專門多人都不明白如何打分,考評結果讓人啼笑皆非。在人力資源部的努力下,考評堅持了5個月,差不多上是走形式,后來,公司決定取消績效考評。幾個月的績效考評最終草草收場,不歡而散,變成了一場風波而結束。公司章總和人力資源部楊帆經理都在反思,明白考評有問題,然而,不明白問題出在哪里。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問題就出在考評指標上!設想一下,全公司這么多不同的崗位,僅僅使用三套考評指標來分不考評“治理人員,技術人員,業(yè)務人員”,能行嗎?以“治理人員”為例,試問大伙兒,什么叫“治理人員”?公司的老總是不是治理人員?一個部門主管算不算治理人員?事實上,每一位治理人員,其工作職責不同,工作任務也是不一樣的。既然他們干的工作不一樣,又如何能夠拿同樣的指標來套呢?

另外,“工作態(tài)度、工作能力”,這些并不是他們的工作內容,什么緣故要拿來考評呢?如此考評的結果,往往會導致“工作和考評兩層皮”,設想一下,假如要做的情況不考評,職員干嘛還要認真做呢?同時,考評的內容,全然就不是職員們正在做和要做的情況,如此的考評還有什么意義呢?

也確實是講,上面案例講到的所謂的績效考評,全然就沒有考評績效。如此的情況在專門多企業(yè)都存在,只是體現的方式不同而已。例如:有的企業(yè)實施的所謂的績效考評,全公司所有的人統(tǒng)統(tǒng)使用一張考評表,考評項目因此差不多上一樣的“德、勤、能、績”四大方面。什么緣故在績效考評中考評這些東西?績效考評就應該考評績效,干嘛非要把“德、勤、能”也攪在里面?我們如此講,并不是認為“德、勤、能”、“工作態(tài)度、工作能力”不重要,它們專門重要。然而,不要把這四樣東西放到一起考評。而是應該放到“職員招聘/干部晉升/任用/崗位調整”等等的考評上。不要把這么多內容統(tǒng)統(tǒng)都放到績效考評那個筐里!那個筐的容量是有限的,那個筐的設計是針對“績效”的,并不適合裝不的東西。

那么,什么是績效呢?所謂的績效,確實是該崗位的職責履行得如何,對任務完成得如何?該干的活,干得如何?這才是績效。其余不的東西都不是績效,就不應該放在績效考核中。因此,應該是職員做什么就考什么,沒干的情況全然不要考評!

由此,我們還應該有一個結論,那確實是:考評之前必須要做一件事,確實是明確每一個崗位的職責和任務。假如各個崗位的職責、任務都不清晰,不明白各個崗位該干什么,那么憑什么講人家干的如何呢?

同時,有些內容全然不要考評。例如,“工作態(tài)度”。你講我“態(tài)度不行”,你態(tài)度還不行呢!憑什么???結果是吵架。

還有一種情況,大伙兒都打成一樣的分數。因此,關于“工作態(tài)度”并不是絕對不能考評。要分清晰情況,假如是服務業(yè),例如,酒樓,賓館或旅行社。那么“工作態(tài)度”確實是提供給客戶的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職員的“工作態(tài)度”將會阻礙這類企業(yè)的服務質量。因此,“工作態(tài)度”也確實是職員的工作內容了。我們講過“干什么,就考評什么!”,這種情況下,因此就應該考評“工作態(tài)度”!

然而,這時,我們應該把“工作態(tài)度”分解成一些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對不同的崗位,應該作不同的分解。例如:酒樓的迎賓小姐的工作態(tài)度就應該是:“1、面帶微笑,2、雙唇微開,露出牙齒,3、目視客人,上身向前微傾4、右手展開,向酒樓方向呈45度角指引客人,5、同時講道:歡迎光臨食為天酒樓,請問……?”這確實是迎賓的“工作態(tài)度”!考評指標中,并不出現抽象的“工作態(tài)度”這四個字,而是一些能夠客觀衡量的行為規(guī)范。

還有,什么緣故我們做績效考評的時候,又經常講“KPI-關鍵績效指標”呢?因為,我們的精力和資源是有限的。假如我們把考評指標弄了一大堆,二十幾項,亂七八糟的東西專門多??荚u就會實施不下去。因此我們不是什么都去考,而是只抓最重要的,把它們設成KPI。站在被考評者的角度,考評指標有什么,他們就重視什么。因此,我們不能把一個人所干的所有的內容都考評,否則,就無法突出重點,而導致考評過程復雜??荚u指標必須是企業(yè)重視的內容。

“你重視什么就考評什么,職員會做好你所考評的,而不是做好你內心所希望的事”,讓職員做好你希望情況的方法確實是,把希望做好的事,納入考評指標。

總結一下,三句話:第一:干什么就考評什么。第二:公司重視什么就考評什么。第三:不要把“德、勤、能”“工作態(tài)度、工作能力”這些內容納入績效考評,這些東西全然就不是“績效”。

第二大困擾:總經理不參與績效考核

總經理不參與績效考評,那個特不苦惱。我們先考慮一個問題,“績效考評、績效治理應該由誰來做?”帶著那個問題,先講講一個真實的案例:

廣州一家專門大的集團公司,500多人,但有近100多億的資產,2006年,老總下決心全力推行績效治理,因此請我那個顧問做輔導。第一次開會,由集團人力資源總監(jiān)主持,來了10大分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公司常務副總裁也親自參加。開會伊始,人力資源總監(jiān)便講,“我們集團公司特不重視績效考核,……”,接著常務副總裁,講了15分鐘話,講集團如何重視績效考核,并要求人力資源部門應該如何重視等等,講完便離開了會場。

后來,人力資源總監(jiān)問我,曹老師,你給我們建議建議吧,推行績效治理,我們應該如何做?

我講,就從今天的那個會議開始講吧,績效治理的會,參加的人如何全是你們人力資源干部呢?這不對,你們人力資源干部如何做績效考核?績效指標如何訂,你們訂得了嗎?應該是集團總裁給各個分公司分配任務,集團總裁和各分公司的老總共同商定出各個分公司的指標,各個分公司總經理的指標再分解給各自的下屬。

他講,我們也明白我們訂不了各個分公司總經理的指標,但是,訂不了也得訂,這是總裁安排給我們的任務,我們正在為此苦惱呢。我講,那個會啊,今天跟你們講講能夠,但沒什么用,你下一次把你們老總找來。他講,我們老總難得見一面。我講,難得見一面也得見,如此吧,下一次預備約我再來,把總裁和各分公司總經理都叫過來,加上各分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我們一起開個會,我來跟他們講一下,績效治理應該有他們參加,同時他們是主體,你們人力資源部門是配合他們的,讓他們轉變觀念:

第一,考評是大伙兒的事而不僅僅是人力資源部的事。各位老總是主角。

這不是人力資源部干的活,因為你們不明白業(yè)務啊!如何賣房子你明白嗎?如何搞建筑你明白嗎?你們都不明白。不明白你如何定考核指標呢?人力資源部要做的事,要緊是為大伙兒提供方法、工具、培訓、信息,然而要訂的這些目標、指標,是總裁給下面的總經理來安排任務,然后總經理再給下面的人安排活;績效考核指標也一定是由各個部門的主管和總經理共同商定出來的,這些,你們人力資源部是攙和不到里面去的,因此總經理必須要參與。

也確實是講,假如總經理是旁觀者,光來看人力資源部來安排,這不行。假如老總們不明白得績效治理是誰的責任、不明白用什么方法,用什么工具,達到什么目的,如何來推進??冃е卫砭腿桓悴恍?。因此我們講,“總經理是第一人力資源總監(jiān)”。

老總是績效治理第一責任人,你不光要看,而且親自要干。

另外,沒有總經理直接參與,人力資源部門往往無法有效調度其他部門的總監(jiān)/經理,特不是一些強勢部門(例如銷售/市場/營銷部門)經理。導致績效治理體系建設進展緩慢,沒有各個部門經理的全情參與,績效治理制度體系往往不完善。

還有,總經理不參與,各級干部以及寬敞職員在實施績效考評時,往往敷衍了事,導致績效治理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總經理不參與,各個部門經理的考核指標和考核標準由誰來定?人力資源部門定不出來,各個部門自己也無法給自己定指標。必須是總經理才能定出各個部門的指標!

事實上,總經理參加與否,專門大程度上向公司全體職員表明了一種態(tài)度:績效考評到底有多重要?總經理親自抓這件事,會讓公司各級干部感受到“績效治理專門重要”。因此,成功的概率也會高專門多。

第二,總經理之外的其他人都有人考評,而總經理不被考評,也是不對的。

我們明白,在績效治理體系里,績效考核指標有三個層次:總經理的考核指標;部門經理的考核指標;各個崗位的考核指標。各個崗位的指標由部門經理的指標分解而來,部門經理指標是總經理的指標分解出來。試想一下,假如沒有總經理的考核指標,那部門經理的指標哪里來?

實際上,公司總經理的指標承載了公司的戰(zhàn)略目標,是績效治理的關鍵所在。在制定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時,首先,必須依照公司的戰(zhàn)略目標制定出總經理的考核指標,那個過程需要全體高層共同參與,花費專門多時刻討論論證,最后形成文檔。因此一定要考核老總。

第三大困擾:各級經理的抗拒

一些部門經理,他們覺得,“人力資源治理是我額外的事,這如何是我干的活?”

我的一個客戶,是一家旅游景點,想要建立3P體系(職責體系、績效治理體系、薪酬體系)。等做好了指標,實施績效考核的時候,發(fā)生了情況。

老總是特不積極,特不想把這事做下來;因此,各個經理主管們也都特不配合,開會的時候特不認真去記筆記,但確實是公司的一個副總,制定考核指標的時候不參與,覺得不用在乎這事。輪到他考評下面的人的時候,按規(guī)定本來是由直接上司來打分,他覺得績效考核占用了他專門多時刻,結果,他專門簡單,把考評表發(fā)給下屬,讓下屬們自己去打。這位副總不明白對他下屬的考核事實上確實是他應該做的事。

還有一次,我們給一家知名電子制造企業(yè)做內訓,公司要求所有的部門經理來參加,結果有一些部門經理發(fā)火,講沒時刻,不來!有些派他的助理或下面的人來?!瓣P我什么事,我忙還忙只是來?!彼麄冇X得績效考核是人力資源部的事,因此不參加。

部門經理抗拒績效考核。這反映什么問題?許多經理,徒有虛名,并不具備經理人的素養(yǎng),不明白該如何去做經理。治理者不治理,還把自己當成一個超級銷售員,把自己當成一個高級工程師,“看,我活干得棒,我多牛啊?!边€在暗暗慶幸。自己那個活干得比不人都好,比部下都好。

事實上,既然作為一個治理者,你就不是一個超級銷售員,不是講你抓訂單,把客戶搞定了,就能夠了。搞定客戶當然重要,也的確值得慶值得喜,但同時你更是一個治理者。同樣,你也不應該僅僅是一個高級研發(fā)人員,或是生產線上的高級技術工人。

什么叫治理者?你要給下屬們要分配任務;你要能夠識不、辨不誰干得如何;你要評價他們的表現,評價他們的貢獻度。同時,你還要激勵你的下屬,并培訓他們,讓他們更高效的工作,這確實是該你干的事。治理者必須要治理。

“我還忙著呢?”許多經理人用如此的托詞。

但,該你干的事你不干,你忙什么忙?越是處于高的崗位,你的精力就越是應該更多地放在治理你的下屬上。光你一個人,即使是呂布再世,又能夠殺幾個敵?

想當年項羽劉邦的帝王之爭,即使項羽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武略,但最終仍是劉邦贏得勝利,不能不講,把人才治理好,是劉邦的制勝法寶。希望這能對我們的治理者們以啟發(fā)。

第四大困擾:人力資源部越俎代皰

績效治理第四大困擾,人力資源部越俎代皰,不該你干的事你干了。

我們經常接到一些電話,“曹教師,我們下個月要把整個公司所有的考核指標全部制定出來,要在06年年初實施績效治理?!?/p>

我講,“這事不是你干的活,你如何來做?”

他講:“是老總讓我做的。”

我講:“老總讓你做你就做啊。”

他講:“那如何辦?”

我講:“你讓老總給我個電話,或者讓老總參加我們的培訓,或者讓他參加一下我們的論壇,讓他明白,你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人力資源部不專業(yè),因此越俎代皰,讓他來代替公司各部門來制定指標,實際上是做不到的,那你也許會問,人力資源部不制定指標,又應該干什么呢?

首先,應該組織培訓,選擇好的顧問公司。好多人力資源部門不明白顧問有沒有那個能力,事實上有沒有水平,高手過招,兩三拳就能出來,而到是一些人力資源部不具備那個能力,那個某某名教授有名,某某知名顧問公司有名,某某人寫了幾本書,身份夠高,當然這些都能夠參考,然而,到底能不能解決企業(yè)問題,的確值得商榷。第一,你講麥肯錫有水平,然而他會可不能派有水平的顧問師過來呢?第二,即使派了顧問師過來,價格能夠同意得了嗎?第三,你們之間能配合得好嗎?

因此,作為人力資源干部,關于顧問師,從人力資源部的角度,你要有那個辨不能力。

除此之外,人力資源該干的事,有收集人力資源治理的各種信息,出方案,出表格,出工具,這是差不多上該干的。

第五大困擾:指標過多

指標設得過多有時大概是沒方法的事,有時像我們顧問公司給企業(yè)做方案,一開始訂指標時,進行各種各樣的分析之后,好不容易提煉出一些核心指標,然而,假如你就把這么幾個指標交給老總,老總會如何想?也許會講,“你們工作太馬虎了吧!才訂了這些指標?!币虼耍婚_始,我們先給他們弄一套專門復雜的東西,在往下分解實施的時候,就開始顯現出困難,那個時候再跟老總講,績效治理指標應該精簡,應該做KPI治理指標。

企業(yè)自己做績效治理時,也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我的一個客戶企業(yè),是一家集團公司,公司總部在美國,在歐洲、加拿大、臺北、上海、深圳都有分公司,在東莞有3家工廠,公司進展得特不行,那個企業(yè)在遠東地區(qū)推行了績效治理,在推行過程中,他們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什么錯誤呢?他們在做績效治理訂指標的時候,訂了專門多方面。關于高級干部、中級干部、初級干部、一般職員,整整分了三大類。

例如,首先是考核品德素養(yǎng)能力,就有十幾項能力指標。然后,考核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最后才是績效考核。

因此,也不是講,品德不重要、能力不重要,這些都特不重要。怎么講,什么樣的人出什么樣活,假如那個運氣德不行,他能好好干活嗎?答案確信是不行。但這些都放在績效治理里面,太重。因為,績效指標那個方法,其能量是有限的。

既然不能把什么東西都放在里面,到底應該什么時候來做品行考核?什么時候做能力考核呢?

第一,能夠在招聘時候做。你招的那個人是不是具備那個能力?因此,企業(yè)要先建立一個崗位素養(yǎng)模型出來,依照那個模型對他進行測試。什么時候用呢?任用的時候。看他適不適合那個崗位。我曾經有一個下屬原來是做研發(fā)的,這人工作還行,但總覺得有點生硬,結果,對他進行能力測試之后,對比崗位素養(yǎng)模型,發(fā)覺那個人更適合做銷售,他做跟人打交道的一些事時候,如魚得水,干得也專門快樂。

第二,能夠在要擢升一個人的時候用。在學校當任干部的往往是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在企業(yè),我們要擢升一個干部,一般也要做品行能力這方面的測試。

話講回來,在做績效治理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把那個框框得太滿。一碼事歸一碼事,幾個不同的體系,它們之間也的確是有關系,比如干部任用考核,也能夠促使職員績效上去,但不要把職員的績效考核放在一塊。甚至,有的企業(yè),組織了一些培訓,把職員培訓的到會情況也放到績效里面;還有提倡創(chuàng)新,把創(chuàng)新也作為績效考核指標。等等。所有的東西都放進績效治理里,績效指標的框框總是有限的。不要把績效那個框里什么都放,那確信得撐破。

就像一個抽屜里,本來只放一種東西,當存放了越來越多其他類的東西之后,到時侯找什么都不方便了。因此,企業(yè)要給指標歸類,除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之外,企業(yè)所設立的指標還能夠分為不同的體系,如干部任用考評體系,獎金體系等。而且,這是特不可行的一個解決方法。這時,當公司提倡創(chuàng)新,就能夠設立創(chuàng)新獎;提倡節(jié)約,就能夠設立節(jié)約獎;提倡推舉人才,就設置伯樂獎,通過一些獎勵的方法來鼓舞職員,可不能夠?完全能夠。這些和績效考核體系一起體現了企業(yè)的價值主張。因此,只有分開來做,變成幾套系統(tǒng),一步一步去落實,才能做得好。

否則,便成了企業(yè)績效治理的第五大困擾,把績效考核指標做得太復雜?!鞍パ?!終于做績效考核了,我們請了一個特不聞名的顧問來做,好不容易做得十全十美,把這么多指標都給加到里面去?!辈灰豢诔猿梢粋€胖子,因為太忙而大伙兒會把績效考核作為額外的負擔,因為太難而沒法落實,如此做,差不多上能夠確信,最后會以失敗告終。

第六大困擾:績效治理的考評標準難制定

績效治理的考評標準難制定,這也是我們企業(yè)一大困擾。給大伙兒講一些案例:

一個是我的一個客戶,做清潔公司的,可不小看這清潔公司,它也能夠做到上億元的產值,也能夠做到五六千人的規(guī)模,前幾年他們業(yè)務進展迅速,到現在這么大的規(guī)模,老總一個人評只是來,便提出要做績效治理,做了一段時刻之后,叫我過來看,提提建議。我一看他們的考核方案,不的不講,有一點,指標太多,而且設得特不高。老總講,就得定得高,如此職員才覺得有壓力。

后來了解到,如此高的指標,差不多有相當一部分職員,干了一年,最后還要把自己的工資往里面貼鈔票,專門多職職員作與指標相比差不多上湊合。那你們現在還在實施?我問?,F在差不多停了。老總答。的確,像如此的績效考核不可能兌現。真要敢兌現,勞動法還要修理你呢!因此,考慮到這家企業(yè)老總,女性,高中學歷,能做到這么多差不多是不錯了,指標設定上失誤尚且情由可原。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家案例,一家百年老店,上市企業(yè),市值有100多個億,全公司40幾個分公司,老總也是女的,特不精明能干,也專門有個人魅力,她的幾個直接下屬差不多上大男人,對她都特不的佩服。

我們是她的治理顧問,有一次,她講,哎,曹博士我請你吃飯。一聽吃飯我就明白有事。

她的下屬曾跟我講,我們老總啊,實在太厲害了。經常上午在我們深圳這邊吃午餐了,下午就飛到北京去了,吃飯的時候談笑風生,但同時也給各個部門都安排好了任務,并定好了指標。每次老總一講話,哎呀,職員個個熱血沸騰,老總一走,上級就將指標一個一個往下壓。后來,48個部門,只有6個部門完成任務。完成不了任務,老總便問我們緣故。我們想,應該是我們的問題,總是對下達的任務完成不了。

果然,這次吃飯這位女老總問我下屬完不成任務如何辦。

我講,你太強了,你把你的下屬都當成你了,以為他們都像你如此不吃飯不睡覺,像你如此聰慧,過目不忘。但他們不是你,還沒達到你這么高的水平.因此你的指標要合理,大部分職員能夠努力一點就達得到的,如此做專門簡單,指標設定前,你能夠先統(tǒng)計一下,關于某項任務,大概15%--20%的職員能夠超額完成;60%-70%的職員能夠完成,另外總是有個5%-10%的職員完不成。依照如此的難度設定指標就差不多了。

同時,關于這些超額完成的職員,要實行獎勵;關于老完不成任務的職員,你得有處罰措施,該獎的獎,該罰的罰。

“有道理,好,后面就如此開始做?!崩峡傔呏v邊點頭。

還有我的一個親身經歷,約是十七八年前,我剛下海時在一家高科技公司承包了一個事業(yè)部。老總給我定指標,那時的指標專門簡單,依照工作完成任務和利潤度來定,銷售額在100萬以內,10%提成;銷售額在100萬-150萬之間,20%提成。這時,老總就想了,你不管如何,超過不了150萬。

我講,假如超過了150萬,如何提成?

他講,小曹啊,超過150萬,給你提成30%,我講不行,要40%。他講好。

結果到了年底時,一核算,我一共完成了500萬。

那個時候,老總就來找我談話了,他講,小曹啊,跟你商量個事。

我講,什么事呀?

你看,咱們到底應該兌不兌現?

因此要兌現,我答。

他講,假如兌現,你一個人的收入比我們所有人加起來還要高,有難度,人家會有意見,假如不兌現呢?如何辦,跟你商量呢。

我講,一點不能少。

他講,鈔票如何辦?

我講,我從大學里當老師出來,還從來沒見過這么多鈔票呢,這鈔票,一開始我還核計,拿出百分之多少給老總你,拿出多少給我們這些哥們兄弟們,另拿多少給下屬們,另外還有多少,核計核計。結果為了鈔票的事,老總你不但不給,還三番五次找我來談,我講老總,本來那個鈔票,你也有份,安排好了,但現在一分鈔票沒有,你給我也得拿,不給我也得拿,咱們不是要遵循當初的約定嗎?

當時老總專門重用我,講人才難找,兌現了約定。這特不行,我也兌現了我當初的核計。

只是,當時老總不明白如何訂指標,才將指標訂這么低。而當老總告訴我那個指標的時候,我估摸著100萬確信是輕輕松松的,150萬有點難度。

確實是講,公司要想訂一個合理的指標,一是要靠多年的基礎數據的積存,二是要靠治理者的經驗。經驗專門重要,什么緣故人才難得呢?不管是政治家、軍事家都一樣,想當初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實際上他內心有數,我們不談不的,就講改革開放,他就提出,先做一個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到底是不是有什么差距,他并沒有不講。這確實是經驗,這確實是政治家的智慧。

治理家也一樣,一看那個活,一看那個任務,估摸著差不多,就心理有數。老總當時是沒去計算,實際上他當時完全能夠講,你看,小曹500萬的利潤確實是10%。什么緣故?我做了這么多年,我還不明白嗎?原來老客戶多少多少,新開客戶多少多少,我給你多少多少人,給你一算,就出來了。治理者假如內心有數的話,那指標設定就好辦了,假如沒數,上面沒數,下面有數,到時可喧鬧了,下面會玩你。因此,治理者的經驗專門重要。

另外,在指標設計出來后,不要一開始就正式實行,最好不要如此做,否則你一開始就會掛,一定出毛病,而應該采納試運行,我們的治理體系出來了,要先試運行三個月,假如還不行,再試運行三個月,可不能夠?就像改革開放先設個經濟特區(qū),等有成效了再向全國推廣。如此成功的幾率會高專門多。

第七大困擾:考評者的主觀阻礙

在考評的時候,考評者的主觀阻礙也是一大困擾。

我有一個客戶,哥哥是公司的總經理,但不是老總,弟弟是一個重要部門的部門經理。因為公司比較亂,考評時大伙兒能看到是誰寫的,或者能猜出是誰寫的,那個弟弟平常就比較厲害,當他的下級考核他時,因為牽涉到利益的問題,下屬們往往不敢真實反映情況,因此考評時弟弟的成績總是會分比較高,但后來私下了解,才發(fā)覺考評并不真實。這些都對考評的有效性有阻礙。

另外,還有好多企業(yè),弄了半天指標,然后問我,“曹老師,我們的結果全差不多上良,如何辦?”

實際上,這些企業(yè)并沒有弄清晰什么緣故要考評,因此,一場考評下來,結果是你好我好大伙兒好,這等于沒考,還不如不考,干脆把考評的時刻去開拓業(yè)務、或是研究新產品去。

考評者的主觀阻礙常常表現為不公正、偏心。因此,話又講回來了,誰又能做到完全公正?你們做得到嗎?我做不到,甚至我們的父母對待自己的子女也做不到。幾個小孩下來,對不同的子女,父母的態(tài)度會有不同。公平是專門難做到的,然而不公平該如何辦?實際上,這其中的核心問題是指標問題。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訂指標?如何訂標準?

比如在酒店做考評,要評判服務員的服務態(tài)度是好、不行、中依舊良?首先,什么叫“好”?因為沒有標準,因此那個指標就特不主觀。假如主管不愿得罪人,就往往會評出全部是優(yōu)或良;但假如設一些客觀的指標,如客戶進門時,有沒有主動提行李;幫客戶拉開門時,有沒有講“請”等等,盡量的客觀描述,就會盡量幸免或減弱考評者的主觀阻礙。

第八大困擾:考評結果運用不良

考評結果運用不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壓根不運用,考評完了就完了,仿佛考評本身是一個任務一樣;第二是運用單一,只做簡單的單項的運用,比如僅僅只用在加薪/減薪,或是獎勵/懲處,或是升職/降職上。

我的客戶中,有一家生產醫(yī)療設備的外資企業(yè),經營得特不不錯,效益專門好,企業(yè)治理得也是井井有條。他們做了績效治理,總結時講,做了績效治理之后沒有效果,因此高層坐在一起分析緣故。

我問,你那個績效治理如何運用的呢?

他們講,不運用。

我講,你不運用誰會在乎???

后來了解到,這家公司的工資跟崗位相關。等級森嚴,一級一級的,工資的升降要緊有公司領導和人力資源部門的態(tài)度決定。這最終導致職員對考評不在乎,對任務完成結果也不太在意,卻喜愛通過各種各樣的場合,在老總目前表現出自己特有才,或是特努力。比如,大伙兒假如明白今天老總下班晚,所有人都不走,干嘛啊?加班。悶頭干,一見老總一走,大伙兒也跟著走了。

大伙兒都特不都在乎那個。

一些人會對領導拍馬屁,也會討好人力資源部。但當他們發(fā)覺如此做沒用時,又會同人力資源部門的關系搞得專門緊張。而這時候,職員的精力,沒有放在如何樣做好工作上,而成了如何樣做好關系上。如此的考評因此有問題。

因此,我跟他們建議,考評要逐漸跟薪酬、晉升掛鉤。

另外有一家集團公司,考評分公司總經理,績效達到、合格就留用,沒達到、不合格就罷免。這種考評的運用就太單一,太粗暴。即使是合格或者不合格也要分個程度、梯度,如何能如此一刀切呢?可見簡單運用也是不合適的。

那么,究竟該如何運用?

第一個,最好先試運行一下。關于制定好的績效治理體系,不能保障沒有問題,一開始通常差不多上有問題的,而在設立時往往沒有方法可能。因此要試運行一段時刻,在試運行過程中會發(fā)生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試運行多長時刻呢?一般我們建議3個月左右的時刻,在那個期間,要跟職員講清晰,作為整個實施的時期,我們現在是試運行,只考評,先不運用。因此大伙兒也要全情投入,從而發(fā)覺問題,對考評方案加以改善。

第二步,初步試用。頭3個月也許考評結果和薪酬、獎金、晉升等各個方面還沒有什么阻礙,在4-6個月,應該要有所阻礙了,只是阻礙的幅度應該偏小,這一時期比前3個月的效果要強烈得多,好得多。但不能太快,不要期望一步到位,能夠設定一定比例,比如假如設成20%,在正式要依照考評加薪的時候,要加30%的薪水,這時只加6%的薪水就能夠了。

第三步,假如前面都順利,能夠找到問題并及時改善,這時,比如從第7個月開始,就能夠正式運用,能夠動真格的了。這時績效治理的作用要強烈得多。因此也能夠1年以后再實行,總之,整個考評的運用是漸進式的時期、綜合而非單一的運用,運用能夠一步一步來,能夠先將考評和獎金掛鉤,再與晉升掛鉤,再往后與辭退掛鉤。讓職員有一個逐步同意的過程。

因此,具體晉升和辭退,還要和對職員能力的評定結合起來,不是講,某職員績效好,就一定要晉升,不一定的,有些人并不適合從事治理崗位。因此,職員的晉升要依照績效表現,同時還要依照人事測量的結果,看到底那個人適不適合治理崗位或領域。

第九大困擾:缺少績效分析

企業(yè)做績效考評,首先應該明確,考評的目的是什么。

實際上,考評的全然目的是為了改善,改善職員的能力、職員的工作態(tài)度,從而改善整個團隊的績效。而團隊的改善,整個組織的改善,績效分析不做是不行的。

另外,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績效治理的四大循環(huán)是什么?

第一個是績效打算,確實是訂每個崗位的指標;

第二個是績效實施,

第三個是績效考核,該干的活干得如何。

第四個是績效分析,考核下來一定要分析,通過面談等方式得出,職員能出色完成任務,是什么緣故?職員的工作失誤,活干得差,是什么緣故?要把緣故找到,分析出結果后,做得好的加以繼承和推廣,做得差的及時改善。整個分析結果最后要作為公司的基礎數據加以存檔。然后改善,如此才能達到績效治理的目的。

那么,應該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