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三》教案_第1頁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_第2頁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_第3頁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頁共4頁《歸園田居其三》教案知識與技能:可以有感情地朗讀并純熟地背誦《歸園田居》《游山西村》這兩首田園詩;通過對詩歌語言的探究,細品詩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在反復的吟詠之中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還要學會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詩人所描繪的詩話的田園。過程與方法:〔一〕課前指導:通過圖書、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搜集有關田園詩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可以用一種寬闊的視野來欣賞田園詩作。對于那些才能強的同學還可以讓他們寫一寫對田園生活的理解?!捕痴n堂應該充分表達學生對田園詩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理解,老師那么應做提煉與升華的工作?!踩城楦信c態(tài)度:通過反復的朗讀吟詠,通過對田園詩歌的比擬欣賞,真正體會到田園詩給我們帶來的宏大美感,感受田園生活寧靜以致遠的恬淡曠達。課程重點難點:穿過語言的表象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nèi)涵。課程施行理念:以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牽引著學生“披文入情”,再輔以優(yōu)揚的音樂、美麗的圖片,讓他們可以身臨其境般地重返詩意的田園。課程施行:課前的指導1、熟讀《歸園田居》這首詩,并搜集詩人的相關資料。2、有才能的同學寫出對田園生活的理解的文章。3、給陶淵明畫肖像。4、找到合適的背景音樂。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前奏:播放歌曲《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同學們聽聽這首歌唱出了鄉(xiāng)間的什么樣的風光和心情?渲染氣氛,為學生理解本詩打下根底。一、導語在上這節(jié)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假如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A做官,名利雙收B做農(nóng)民,平平淡淡。你們會怎樣選擇?找一二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老師不作點評。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與得。舍和得之間充滿的人的一生,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nóng)民。而且,他這一選擇使他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知名的農(nóng)民之一?!稓w園田居》寫于做農(nóng)民后的第一年后寫的。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二、走進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稱靖節(jié)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不滿于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農(nóng)村。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nóng)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jié)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說的是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分開官場回到家園,從事耕讀,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農(nóng)家生活。陶淵明創(chuàng)始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拓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開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shù)了。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完畢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