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PPT資料_第1頁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PPT資料_第2頁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PPT資料_第3頁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PPT資料_第4頁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PPT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育技術(jìshù)學的理論基礎第一頁,共52頁。2022/11/28華南(Huánán)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ctwjh@1632優(yōu)選教育(jiàoyù)技術學的理論基礎第二頁,共52頁。本講內容(nèiróng)結構教育技術(jìshù)學的理論基礎學習(xuéxí)理論教學與課程論系統(tǒng)科學與傳播理論學習理論概述信息技術與有效學習教學過程教學結構課程理論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課程與教學系統(tǒng)科學理論概述傳播的要領及其與教育的關系系統(tǒng)科學與教育傳播的關系第三頁,共52頁。第三講教育技術(jìshù)學的理論基礎概述(ɡàishù)學習理論信息技術與有效學習第四頁,共52頁。一、教育技術學的理論(lǐlùn)基礎教育技術學是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對其影響較大的理論有: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課程理論、教育傳播理論和系統(tǒng)科學理論。教育技術學是以促進和改善學習質量為基本目標的。而教育技術學所面臨的人機關系和人通過機器學習的特點,更多地要依靠學習理論的指導。從傳播知識的角度看,教育是一個復雜的信息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者和受播者的傳播技巧、態(tài)度、知識、社會背景、文化等都直接影響到信息的傳播效果。因此,教育技術必須(bìxū)要依據(jù)傳播理論,設計、制作傳播媒體、優(yōu)化信息源,注重教育信息的產(chǎn)生、選擇、處理和儲存。第五頁,共52頁。教育信息傳播總是在一定的教學過程中,以課程為核心展開的。在教育技術領域,必須要遵循教學論與課程論的基本規(guī)律。教育技術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了來自系統(tǒng)科學的思想、觀念的影響。教育技術發(fā)展初期的視聽教育改進的主要是教育系統(tǒng)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即教學媒體;后來的視聽傳播雖然把信息、媒體、人、方法和環(huán)境等因素加以綜合考慮的,但仍然是在脫離教育系統(tǒng)整體的情況下進行傳播設計的;系統(tǒng)科學理論則指導教育技術學以整體的觀點、綜合的觀點考察教育過程與現(xiàn)象,把有教學目標(mùbiāo)、教師、學生、媒體等構成的相互作用的運動過程看作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多功能的復雜系統(tǒng)。這樣就形成了教育技術領域的核心思想——教學系統(tǒng)設計。一、教育技術學的理論(lǐlùn)基礎(續(xù))第六頁,共52頁。第三講教育(jiàoyù)技術學的理論基礎概述學習(xuéxí)理論信息技術與有效學習(xuéxí)第七頁,共52頁。二、學習(xuéxí)理論學習理論概述(ɡàishù)學習理論的主要流派第八頁,共52頁。(一)學習(xuéxí)理論概述學習,是人類在后天生活中由于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的行為、能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學習理論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涉及對學習規(guī)律和學習條件的系統(tǒng)闡述,主要研究人類與動物的行為特征和認知心理過程,注重把心理學的一般原理應用于學習領域,是課程和教學理論的基礎(jīchǔ)。學習理論不僅是一門應用性學科,還是一種基礎(jīchǔ)理論。第九頁,共52頁。(一)學習理論(lǐlùn)概述(續(xù))學習理論的職能主要有:可以提供學習領域的知識,以及分析、探討和從事(cóngshì)學習研究的途徑和方法。如:學習的哪些方面最值得研究?哪些因素應予以控制,哪些因素應加以分析?可以使用哪些方法和技術?應該用什么樣的術語來描述研究的結果?對有關學習法則和方法的大量知識加以概括,使其系統(tǒng)化和條理化,以便人們容易掌握。要說明學習是怎樣發(fā)生的,以及為什么有的學習有效,有的學習無效。第十頁,共52頁。(二)學習理論(lǐlùn)的主要流派學習理論(lǐlùn)的主要流派: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lǐlùn);2、認知主義學習理論(lǐlùn);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lǐlùn)。人本主義,結構主義,折中主義等第十一頁,共52頁。1.行為主義學習(xuéxí)理論時間(shíjiān):20世紀20年代——60年代創(chuàng)始人:心理學家華生主要人物:華生、桑代克、斯金納桑代克第十二頁,共52頁。1.行為主義學習(xuéxí)理論(續(xù))主要觀點:行為主義的研究主題以簡單的技能學習為主;實驗對象多以動物為主;認為使用(shǐyòng)狗、猴子、老鼠、鴿子或人為研究對象,所得到的結果相同;學習材料本身是否有意義無關緊要;認為教學就是要控制學習的環(huán)境,以達到預期的結果;控制學習行為的主要措施是強化正確的反應。主要事例:斯金納教會了鴿子在玩具鋼琴上用嘴啄出簡單的曲子和模仿打乒乓球。華生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的兒童和我所選擇的特殊環(huán)境,那么我想把他們培養(yǎng)成什么人就培養(yǎng)成什么人——醫(yī)生、藝術家、教師,甚至可以培養(yǎng)成乞丐和盜賊,不管它有什么樣的才能和愛好、稟賦?!钡谑?,共52頁。曾任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志的首任編輯。學習理論不僅是一門應用性學科,還是一種基礎(jīchǔ)理論。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期,許多學者開始認識到認知(rènzhī)心理學的不足,認為只談學習的心理過程,忽略社會、文化、背景,是與學習發(fā)生的實際情境不一致的,因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體會;SOR建構(jiànɡòu)的。有效(yǒuxiào)學習的特征第四十五頁,共52頁。堅持用自然科學(zìránkēxué)方法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行為主義學習(xuéxí)理論(續(xù))認知過程包括個人與情境之間的關系,并非單獨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第二十五頁,共52頁。主要(zhǔyào)代表人物:布魯納、加涅、奧蘇伯爾、苛勒、考夫卡、韋特墨等。對有關學習法則和方法的大量知識加以概括,使其系統(tǒng)化和條理化,以便人們容易掌握。第二十七頁,共52頁。發(fā)現(xiàn)學習的特征及教學策略教學中教師也要扮演這種咨詢者的角色,努力創(chuàng)造促進經(jīng)驗學習的課堂氣氛,促進兒童自我指向的主動學習。1.行為主義學習(xuéxí)理論(續(xù))對教學的影響:斯金納用實驗方法來解決教育問題。他發(fā)展出程序教學理論。他將教材分割成小框架、小步子,每個框架都有其獨立的行為目標。學習者必須經(jīng)過一定的學習程序,才能達成目標。強化連續(xù)出現(xiàn)可以導致行為重復發(fā)生(fāshēng)。“連續(xù)性”是教學時必須考慮的因素。第十四頁,共52頁。行為主義對教育技術在教學設計中的影響:任務分析:即研究如何將一個功能或任務細分為子任務的技術。行為目標:程序教學和工作分析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行為必須是可觀察的。目標參照式評價:即用預先設定(shèdìnɡ)好的標準作為評價時的依據(jù),以評價學習者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熟練程度及起點行為。20世紀60年代后期程序運動因其以固定的、機械的模式取代生動復雜的人類學習,日漸衰敗,但目前在一些教學軟件的制作中仍可看到行為主義的影子。1.行為主義學習(xuéxí)理論(續(xù))第十五頁,共52頁。桑代克動物心理實驗(shíyàn)的鼻祖聯(lián)結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試誤說第十六頁,共52頁。桑代克的迷箱第十七頁,共52頁。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堅持用自然科學(zìránkēxué)方法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教育萬能論環(huán)境決定論第十八頁,共52頁。斯金納新行為主義主要代表(dàibiǎo)操作行為主義創(chuàng)始人深入研究強化技術行為塑造術教學機器程序教學第十九頁,共52頁。斯金納箱第二十頁,共52頁。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lǐlùn)(小結)基本觀點:學習是在刺激環(huán)境(S)和有機體的反應(R)之間建立聯(lián)結(S-R)的過程。(S-Stimulate,R-Response)學習是漸進(jiànjìn)的嘗試錯誤直至成功的過程。學習的條件是設計刺激環(huán)境,聯(lián)結的維持需要強化,強化是學習成功的關鍵。

S

OR

第二十一頁,共52頁。一些主要(zhǔyào)學說桑代克的試誤說,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認為人與動物的基本學習方式(fāngshì)是一樣的,復雜程度不同而已。提出了準備率、效果率和練習率等學習規(guī)律。華生的刺激-反應說,對心理學研究方法上的貢獻更突出。認為有刺激就一定有行為,力求將心理學“科學化”,力求將人的各種心理現(xiàn)象簡化為肌肉和腺體的一些活動習慣,而完全忽視大腦皮層的生理學,將人完全機械化。提出頻因率、近因率等學習規(guī)律。第二十二頁,共52頁。一些(yīxiē)主要學說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法,認為絕大多數(shù)的行為都是操作性的,并提出了程序教學。對強化的安排方面的實驗是他對心理學的最大貢獻。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提出程序教學的原則:積極反應原則、小步子(bùzi)原則、及時強化原則、自定步驟原則和低錯誤率原則。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法,用精確客觀的方法研究動物的學習,將心理研究與生理結合。對人的高級心理活動有一定研究。第二十三頁,共52頁。行為主義理論(lǐlùn)對教育技術的影響影響:從1920年代到1950年代占具了心理學主導地位,在教育技術領域促進了視聽(shìtīng)教學、程序教學及早期CAI的發(fā)展。程序教學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影響:早期的計算機輔助教學,采用了小步子、分支式的程序設計。程序教學對教學設計的影響:多年來,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模式,一直是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和應用的主要模式。第二十四頁,共52頁。2.認知主義學習(xuéxí)理論時間:20世紀70年代(niándài)末——80年代(niándài)初主要流派:皮亞杰的認知結構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發(fā)現(xiàn)學說、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皮亞杰布魯納第二十五頁,共52頁。2.認知(rènzhī)主義學習理論(續(xù))主要觀點:認知主義探討學習的角度與行為主義相反;認為學習是個體作用于環(huán)境,而不是(bùshi)環(huán)境引起人的行為;環(huán)境只是提供潛在的刺激,至于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則取決于學習者內部的心理結構。研究主題:有意義的學習探索式學習記憶方法…更關注人的心理活動第二十六頁,共52頁。2.認知學習理論(lǐlùn)(小結)主要(zhǔyào)代表人物:布魯納、加涅、奧蘇伯爾、苛勒、考夫卡、韋特墨等?;居^點:學習是由人類積極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是復雜的內部心理加工過程。絕非簡單機械的刺激與反應的聯(lián)結。學習的結果也是形成反映事物整體聯(lián)系與關系的認知結構。學習是頓悟,是憑智力與理解,絕非盲目的嘗試。學習的目的性、過去的經(jīng)驗、背景知識和智力水平等因素對學習的影響非常重要。第二十七頁,共52頁?!邦D悟(dùnwù)”理論的實例認知(rènzhī)理論源于格式塔心理學第二十八頁,共52頁。一些主要(zhǔyào)學說布魯納的認知-發(fā)現(xiàn)說。注重掌握學科結構。憑自己對知覺和思維過程的獨到研究,使發(fā)現(xiàn)學習有了科學的基礎。發(fā)現(xiàn)學習的特征及教學策略1、強調學習過程。教師提供可供探究之情境。學習是主動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2、強調直覺思維。非語言化的,本質是圖像性的。教師應該在探究活動中幫助(bāngzhù)學生形成豐富的想像,防止過早語言化。3、強調內在動機。稱學生的好奇心是“內在動機的原型”,而發(fā)現(xiàn)學習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好奇心。4、強調信息的提取。第二十九頁,共52頁。一些(yīxiē)主要學說信息加工理論。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過程來模擬人的諸如(zhūrú)認知和記憶重組的心理過程。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信息流是行為的基礎★人類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記憶取決于信息編碼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第三十頁,共52頁。一些主要(zhǔyào)學說信息加工理論應用到教學,形成認知(rènzhī)教學理論。包括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及著名的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加涅的九段教學法等。加涅的九段教學法(十分重視設計促進學習者內部過程的外部活動,通過教學將信息轉化進入長時記憶)

引起注意-告知目標-刺激回憶-呈示材料-提供指導-誘引行為-及時強化-檢查評價-促進遷移課堂中其他的教學法第三十一頁,共52頁。認知主義理論對教育(jiàoyù)技術的影響影響:直接影響教育技術應用中的教學目標分類、學習者分析、學習內容設計、教學媒體開發(fā)、教學過程設計等領域。例如:(1)將認知過程與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結合起來,充分按照學習者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來設計教學軟件,促進學習效果。(2)人工智能(AI)技術與多媒體CAI結合,出現(xiàn)了智能型CAI(ICAI),并開發(fā)了大量(dàliàng)的實用教學專家系統(tǒng)。不足:忽視社會因素與活動情境.第三十二頁,共52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期,許多學者開始認識到認知(rènzhī)心理學的不足,認為只談學習的心理過程,忽略社會、文化、背景,是與學習發(fā)生的實際情境不一致的,因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體會;基本觀點: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基本理念:情境是學習的一部分,脫離情境的學習是錯誤而缺乏成效的;學生是完整的個體,其主動探索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關鍵。建構主義學習(xuéxí)理論第三十三頁,共52頁。建構主義學習(xuéxí)理論代表人物:皮亞杰、維果茨基、馮.格拉塞斯費爾德等?;居^點: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它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jīng)驗背景。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即對新知識的意義(yìyì)建構和對舊知識的重組。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標準的理解。第三十四頁,共52頁。對教學的影響: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課件設計中人們開始注意學習者的內部心理過程,開始研究并強調學習者的心理特征與認知規(guī)律;不再把學習看作是學習者對外部刺激被動地做出的適應性反應,而是把學習看作是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態(tài)度、需要、興趣、愛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認知結構,對當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動做出的有選擇的信息加工過程。依照建構主義的觀點,教師不應以傳統(tǒng)的集體傳授教學的方式(fāngshì)進行教學,而應使用能夠讓學生進行操作或進行社會互動的方式(fāngshì),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第三十五頁,共52頁。建構主義在教學應用上的特色:重視教學情境的設計。設計多維度的教學情境,使學習者能從各種角度去了解各種概念原則,進而發(fā)展問題解決、決策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強調學習者主動積極的角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技能,以激發(fā)學習時所必須的心理狀態(tài)和先前知識(zhīshi)。重視錯誤概念對學習的貢獻。情境認知將目的、過程及方法視為一體,因此,即使是在學習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錯誤概念,對整體知識(zhīshi)結構的建構也有正面的貢獻。第三十六頁,共52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jiàoyù)技術的影響影響:作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認知學習理論的發(fā)展,深刻影響了教育改革和教育技術的應用。教學和課程(kèchéng)觀的變化,信息技術與課程(kèchéng)整合;對支持學習的工具、資源和學習環(huán)境的強調;對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重視。不足:激進建構主義忽略了知識的客觀性、共同性、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降低教師的作用。(建構主義分為:個人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第三十七頁,共52頁。3.人本主義學習(xuéxí)理論創(chuàng)建時間:20世紀50年代(niándài)代表人物:馬斯洛、羅杰斯馬斯洛第三十八頁,共52頁。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出生于紐約市布魯克林區(qū)。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fā)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1926年入康乃爾大學,三年后轉至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jiàoshòu)。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jiàoshòu)兼系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轉到布蘭代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jiàoshòu)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xiàn)者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曾任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志的首任編輯。第三十九頁,共52頁。3.人本主義學習(xuéxí)理論(續(xù))主要觀點(guāndiǎn):認為心理學應該探討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對人各個從屬方面進行分割的、還原的分析;認為研究心理學的真正方式,是通過一個人自己來考察自己,即要從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考察行為。特別關注人的自我實現(xiàn),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發(fā)展自己潛力的能力和動力,個體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發(fā)展的方向和價值,并對自己選擇的結果負責。第四十頁,共52頁。3.人本主義(rénběnzhǔyì)學習理論(續(xù))基本觀點:強調人的價值和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是人的自我實現(xiàn)。主張意義學習和自發(fā)(zìfā)的經(jīng)驗學習。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必須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學習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并增強適應性。倡導自我評價。人際關系是有效學習的重要條件。第四十一頁,共52頁。3.人本主義(rénběnzhǔyì)學習理論(續(xù))對教學的影響:羅杰斯是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療專家,他認為大多數(shù)人具有解決(jiějué)自己的問題并在生活中作出有意義選擇的潛能;以人為中心的咨詢不是知道或勸告當事人做什么,而只是起一種促進者的作用,讓當事人去發(fā)現(xiàn)自己能做什么。教學中教師也要扮演這種咨詢者的角色,努力創(chuàng)造促進經(jīng)驗學習的課堂氣氛,促進兒童自我指向的主動學習。第四十二頁,共52頁。3.人本主義(rénběnzhǔyì)學習理論(續(xù))對教學的啟發(fā)試行開卷考試卡片制試行學生自出設立專項討論課和讀書報告會不足片面強調要使學生掌握尋求知識的過程和學會如何學習,忽視學習的內容和系統(tǒng)科學知識的傳授,出現(xiàn)了一種貶低知識的傾向。特別強調直觀和直覺(zhíjué),將學生作為一個完全孤立的“獨立單位”來考察過于聽任學生自行其是第四十三頁,共52頁。第三(dìsān)講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概述(ɡàishù)學習理論信息技術與有效學習第四十四頁,共52頁。三、信息技術與有效(yǒuxiào)學習有效(yǒuxiào)學習的特征信息技術對有效(yǒuxiào)學習的促進作用第四十五頁,共52頁。1.有效(yǒuxiào)學習的特征建構(jiànɡòu)的。學習是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先前知識對當前知識進行積極建構(jiànɡòu)的過程。現(xiàn)代認知學習觀認為建構(jiànɡòu)主義強調在積極的建構(jiànɡòu)過程中獲得新知識和技能是有效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積累性的。學習者積極建構(jiànɡòu)知識的過程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那么如何積累并進行有效的學習就需要對這一積累過程進行適時的調節(jié)和控制。自我調節(jié)的。學習者需要不斷對其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jiān)控,包括:有準備的學習、采取必要的學習步驟、調節(jié)學習、自我反饋和評價學習成績,能夠保持注意并具有高漲的學習動機。這種自我調節(jié)活動較少依賴于教學的支持。第四十六頁,共52頁。1.有效學習(xuéxí)的特征(續(xù))目標定向的。有效學習本身是一個有目的的認知過程,是一種有目的的學習。一旦學生決定或陳述了自己的目標,學習一般都能夠成功;如果教師或課本上對預先學習對象有一個界定,學生采納了這種界定,那么學習一般也會成功。情境性的。情境學習理論認為,認知過程(包括思維和學習)是發(fā)生于一定的物理和社會背景中的。認知過程包括個人與情境之間的關系,并非單獨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合作性的。有效學習的合作性要求教學能夠使學生超越自己的認識,并且在教學中通過學習者的合作,形成對知識更加豐富的理解(lǐjiě),以便學習的廣泛遷移。第四十七頁,共52頁。2.信息技術對有效(yǒuxiào)學習的促進作用2.信息技術對有效學習(xuéxí)的促進作用從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看信息輸入階段學習(xuéxí)信息加工、整合、建構的階段信息輸入階段——強調知識信息必須通過某種方式(媒體)、以某種表征形式(符號、直觀及其組織)引起學生的注意,經(jīng)感官進入到信息加工系統(tǒng)中;信息加工、整合、建構階段——強調學習(xuéxí)不僅是簡單的記憶痕跡,有效學習(xuéxí)要求學生通過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來達成理解、達成建構。有效學習(xuéxí)的必要條件:有效的信息輸入有效的知識建構第四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